资源简介 《海陆的变迁》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为人教版地理初一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一课时。在本章第一节介绍了海陆轮廓——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后,学生会问“地球表面的海陆轮廓是怎样形成的?”,所以本部分承上,亦可启下为后面的板块运动做铺垫。本节内容以海陆变迁为主题,就上述问题展开讨论,是为前一节的延续和深化。教材内容包括两个部分:(1)沧海桑田,通过三个实例体会海陆变迁现象及其原因初探。(2)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在上部分海陆变迁现象的感知的基础上,对于如今的海陆分布面貌,学生会很自然的想到海陆面貌并非自古以来就是这样,教材正文部分通过图形拼接进行证明,活动题从地质证据和生物证据两方面进行证明。 教材有两个显著特点,教学内容中贯穿科学史教育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如魏格纳。另一特点是强调求证和探索的思路来组织教学。教材叙述式课文用事实阐述基本观点,大地是不断变化的,活动式课文围绕基本观点,以实证举例,解释分析。内容紧密联系,从现象和实例入手,按照求证和探索的思路步步深入。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文中已经接触过魏格纳和他的“大陆漂移说”,故应避开对学生探索精神等的熏陶,而应体现学科特色,故应重在逻辑推理,类似一节科学探究课。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征,易于接受感性材料,爱表现,但在理性分析上稍微欠缺,故在后续的学生活动中,应注意感性材料一定要丰富。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动之中,从海洋变成陆地、陆地变成海洋、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变动中各举一个例子。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材料讨论与自主探究的方式验证大陆漂移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人类对事物的认知水平从浅层、感性到深入、理性的变化。 四、课型 新授课 五、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重点 海陆变迁的举例 七、教学难点 通过资料验证大陆漂移学说。 八、教具 课件、纸质版资料(图形、地质、生物证据) 九、教学方法 教法:视频法、材料分析法、问题引导法、探究教学法 学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思考学习法 十、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视频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视频巴基斯坦强震,海上冒出小岛 2013年9月24日巴基斯坦强震致使海床上升,其附近海域(卡拉奇地区)冒出大小大于一个网球场小于一个足球场的小岛。 师:巴基斯坦发生强震,致使海床上升,一望无际的海平面上忽然出现小块陆地。海洋和陆地之间是怎样变迁的?从这一现象我们会得到什么启示? 2、组织学生课堂发言。 这节课就让我们踏上地质时期的滚滚车轮,一起来探究海陆变迁现象。 1、思考教师问题,并做课堂发言; 2、观看视频,巴基斯坦强震海上冒出小岛。 1、通过视频播放,引导学生感受海陆变迁现象及其原因; 2、趣味性的问题,能够启发和调动学生积极性; 3、刚开始上课时,学生可能注意力不是很集中,通过一段小视频,安定班级的学习氛围,同时也可引导学生由此现象引至地壳运动致使的海陆之间的转换。 (二)探索新知 第一部分:基本概念认知——沧海桑田及原因 1、提问沧海桑田,明确沧海桑田现象在古时就已经被人们所认识到,只是被冠以神话的色彩。 2、沧海桑田就是我们要讲的海陆变迁。随着科学的发展,现代研究表明,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人类活动的填海造陆。 通过阅读材料、阅读课本和查阅资料,找出沧海桑田概念; 回答课堂提问。 通过查阅资料、阅读课本等相关要求,提升学生整理、查阅及提取信息的能力; 通过课堂问题设置,检验学生自学效果; 通过多媒体出示相关概念,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概念。 第二部分:通过海陆变迁现象分析原因 图片:我国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考察时,发现岩石中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 图片:在我国东海海域的海底人们发现了古河道及古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 图片:欧洲的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国,全国约有1/4的陆地低于海平面,那么海边国家为了扩展他的领土主要方式是? 评价、指导、补充学生回答,并进行海陆变迁现象的讲解和资料补充。 小结:荷兰人努力适应自己低地国的地理环境去围海造陆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但是同时我们需要知道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作用只是局部和小规模的,并且人类活动应该遵循自然规律。 补充海陆变迁的例子。 甘肃敦煌雅丹魔鬼城、帕米尔高原上发现了古海洋生物化石、台湾海峡的海底有古代森林的遗迹。 谈话式,根据展示的图片和课本P37活动材料,分析各自说明的现象并进行原因分析。 课堂回答。 1、落实知识目标,对海陆变迁现象进行举例; 2、学生通过图片分析要表达的含义并逻辑推理原因; 3、通过课堂回答问题,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4、帮助学生形成分析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5、将平时所见的地理现象与课本中的知识结合起来,地理知识生活化,在生活中发现地理的趣味。 承转 提出问题:刚才我们了解到了地球上存在海陆变迁的现象,那么大家推测一下,我们如今的地球表面的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面貌是自古就是这样么? 学生思考、阅读课本,提取信息。 承上启下,进入下一问题的探索学习; 通过阅读课本,培养学生提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 第三部分:猜想海陆面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1课堂提问:我们脚下的大陆是“固定的”还是“移动的”? 2、组织学生课堂回答,并及时评价、更正与补充学生回答。 3、魏格纳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当他从地图上获得启示后,勇敢的去寻找证据证明自己的大陆漂移学说,最后为科学献身,被称为“地质学界的哥白尼”,这种敢为人先的精神很值得我敬仰,这种科学探索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种精神,运用你手头的资料去寻找证据证明的大陆漂移。 1、思考、回答。 2、自主阅读——从地图中得到的启示 1、调动学生已有知识,作为后续建构的基础。 2、落实情感目标,人类对事物的认知是在不断探究的基础上的。 第四部分:探究海陆面貌的变化。 提前发放学习资料(图形、地质和生物证据) 多媒体出示合作学习问题:从图形、地质和生物三方面需找证据验证大陆漂移学说。 2、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及课堂讨论; 3、参与学生合作学习过程; 4、评价、补充学生回答; 5、多媒体出示证据, 图形证据: 大西洋两岸轮廓的向对应,南美洲东海岸与非洲西海岸海岸线吻合; 南极洲与大洋洲轮廓的吻合程度更高。 地质证据: 南美洲岩层中的纹理与西北岩石纹理一致 大西洋两岸的格陵兰岛和挪威的山脉中岩层的遥相辉映 南美洲圭亚那的沉积物与非洲西部相同,并且越靠近来源地颗粒越大 生物证据: 大西洋两岸海牛和鸵鸟均有分布 全球有有袋类哺乳动物的化石,但是只有在大洋洲澳大利亚是有袋类动物(袋鼠)的乐园。 通过同学们善于发现问题的眼光,我们找到了证据去证明大陆漂移学说,这个学说现在也已经被大多数人所认可,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学说的主要内容。 1、完成小组合作学习并课堂交流;(从三个方面:图形、生物、地质,每大组负责一个方面,现在请奇数排向后转六个同学一个小组互相讨论,组内人员要注意分工协作,比如两个人负责找证据一、两个人负责找证据二,且专人记录结果。一会完成后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并展示成果。) 1、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材料讨论与自主探究的验证大陆漂移说; 2、通过对大陆漂移说的验证,帮助学生形成掌握分析地理问题逻辑推理的科学方法; 3、通过合作学习、材料分析,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合作学习、解读信息的能力。 第五部分:归纳小结——大陆漂移说内容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39课文,了解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的内容。 出示图片——大陆漂移的过程 内容:在两亿年前地球上的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的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今天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结课:但是关于大陆漂移的动力问题,魏格纳并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我们只能逐渐一步步的接近真理,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的探索之路还很漫长,请听下节板块的运动。 1、思考、归纳; 2、完成笔记。 1、方法归纳与总结,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 2、帮助学生对重点内容进行梳理 十一、作业布置:(多媒体出示探究作业) 查阅资料了解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兴起的“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十二、板书设计 海陆的变迁 地壳的变动 推 图形证据 海平面的升降 沧海桑田 大陆漂移 地质证据 填海造陆 测 生物证据 6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