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 ——第一单元 问题探究 【教学分析】 课程标准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运用所学知识,描述月球(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说明月球无生命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整理地理相关资料,通过阅读资料提取相关信息。 通过分析图文资料,月球与地球的对比,说明月球无生命的原因,以及月球昼夜温差大的原因,进一步掌握比较、分析地理特征,揭示地理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心国内热点时事,关注国家航天事业发展,增强民族自豪感; 加深对地球、月球和宇宙的了解,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和自然规律的兴趣,促进学生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 比较分析月球无生命的原因(地球有生命的原因) 比较分析月球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教学难点 比较分析月球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绘制的月球基地区站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每5名学生编成一个地理小组。 2010年国庆长假期间,要求每个小组都收集嫦娥二号卫星的资料,并上交一份文章。文章内容和角度自选。剪报、手写资料由课代表转交给老师,电子文档资料直接发送到老师邮箱。 课前1周,要求学生自学第一单元问题探究《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并完成如下任务: 其中6个小组,每个小组设计一个月球基地区站。手绘或者制作成电子图片、幻灯片均可。六个区站分别是:生活区、科研区、农业区、采矿区、太阳能发电站、航天飞机航天站。 1个小组在教师指导下收集、整理嫦娥二号的资料并制成幻灯片,并准备3分钟的简介。 1个小组在教师指导下收集、整理月球的资料并制成幻灯片,并准备3分钟的简介 【教学过程】 导入 以嫦娥二号为话题,邀请第X小组成员给加大家汇报。 嫦娥二号汇报 高一(4)班 第6小组,高一(3)班 第3小组。 人类对月球的探索 感谢XXX同学的精彩汇报! 世界上: 17世纪之前,裸眼观察月球; 17世纪开始,利用望远镜观测月球(伽利略); 1959年,前苏联的无人登月器“月球2号”成为第一个到达月球的人造物体; 20世纪50年代-20世纪70年代,苏美两国共发射83个无人月球探测器; 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成功登月。 中国的探月计划: 嫦娥工程(中国探月工程)分三阶段: 一期(2004年~2007年),研制和发射月球探测卫星,实施绕月探测。 二期(2013年前后)进行首次月球软着陆和自行巡视勘测。 三期(2020年前)进行首次月球样品自动取样返回勘测。 中国将于2025年实现首次载人登月。 通过科学的观测,我们知道月球上没有嫦娥、月兔,也没有广寒宫。那么,月球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天体呢?接下来有请第X小组给大家汇报月球概况。 月球概况汇报 高一(4)班 第2小组;高一(3)班 第X小组。 课上思考 感谢XXX同学精彩的汇报! 通过刚才的介绍,我们知道了月球是个干燥、无生命的世界。 那么,请同学们结合第一单元所学内容,思考:为什么月球没有生命? (引导学生通过回忆知识点『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说出月球没有大气层、昼夜温差大、没有液态水等情况。) 刚才大家回答得很好。我们知道月球上没有大气层,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很大。面向太阳的一面温度可以高达130℃,而背向太阳的一面温度可以低至-180℃,温差高达310℃。那么,请同学们看图思考:为什么没有大气层的月球,昼夜温差大? (大气层极其稀薄,可以说没有) ①月球没有大气层,没有大气吸收或者反射太阳辐射,所以到达月球表面的太阳辐射强,月球表面升温快,所以面向太阳的一面温度可以高达130℃; ②月球没有大气层,不能吸收月球表面辐射并向月球表面释放大气逆辐射,所以不能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月球表面降温快,所以背向太阳的一面温度可以低至-180℃ 我们需要一个月球基地么? (学生讨论,老师在黑本上板书,左边为有利条件,右边为不利条件。) 有利条件: 无大气层,引力小,发射航天器节省燃料(方便航天器发射); 可能有冰,可以解决水源问题; 通过电解水,可以获得氧气和氢气; 无大气层,太阳能资源丰富; 有丰富的氦-3,核能资源丰富; 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可以作为建筑材料和工业原料; 更方便的观测宇宙; 宇宙射线强,可以培育新品种; 成为探索宇宙的“桥头堡”。 不利条件: 昼夜温差大,没有空气和液态水,不适合人类生存; 引力小,不便于人类活动; 宇宙射线强,对人体和设备危害极大; 没有大气层的保护,天体对月球表面威胁大(如流行); 昼夜交替周期长,不便于人类活动; 月球和地球之间交通不方便。 月球基地设计展示 通过幻灯片展示学生作品。 【练习反馈】 课堂练习 课后练习 论述题:对比月球,说一说大气层给我们的地球带来了哪些影响? 反馈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