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大气的物质组成。 2.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3.理解大气垂直分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大气的物质组成。 2.教学难点:区分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辅助法。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809752025015报房钟的红色区域的标识源于1912年发生了“泰坦尼克”号客船碰撞冰山而沉没的事故。当时TlTANIC这个“巨无霸”船撞上冰山后,发出烟火信号和无线电呼叫代码CQD,但是,离出事地点最近的(仅18海里)美国轮船“加利福尼亚人”号的无线电收发报员,竟然在这时关掉电报机睡觉去了(当时的电子管电台比较娇气,开机很长时间之后很容易烧毁,所以会关闭一段时间休息一下),而此时,泰坦尼克号的报务员发送了SOS求救信号,最后远在22海里的一艘远洋拖轮听到电报赶来救援,但为时已晚,这一段失误因此导致了1500人的死难重大悲剧。 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极大地影响了船的制造和无线电电报通讯。1913年12月12日,英国伦敦因此召开了第一届海上生命安全国际大会。规定船上的求救信号统一为SOS方便拍发,船上的无线电通讯必须24小时开通,外加上一个2级备用电源,这样就不会漏掉呼救的信号。条约也同意:从船上发送任何火箭必须被解释为一种求救信号。这个条约最后演化成“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 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我们的大气与无线电通信的关系。 [新课教学]: 一、大气的组成 1、干洁空气:低层大气中除去水汽和杂质以外的混合气体。 (1)氧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2)氮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氮是构成氨基酸的基本物质,而氨基酸又是构成动物营养所需蛋白质的基本物质。) 图1 干洁空气成分体积表(25千米以下) 【其他包括二氧化碳0.038%(变动)、氩气0.93%】 (3)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它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强,使气温升高。 (4)臭氧: 臭氧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使大气增温;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 2、水汽和杂质: 水的相变,产生云、雨、雾、雪等一系列天气现象,同时伴随着热量的吸收和释放,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 大气中的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3、 组成成分 占大气体积百分比 作用 干洁空气 氮 78% 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氧 21% 人类和其他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 很少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它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强,使气温升高 臭氧 极少 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使大气增温;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 水汽 很少,因时而异 水的相变,产生云、雨、雾、雪等一系列天气现象,同时伴随着热量的吸收和释放,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 固体杂质 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4、污染物: 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大气,会影响大气的成分和含量,产生大气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造成不利影响。 2562225238125雾霾 020000雾霾 26193752085975酸雨 020000酸雨 【过渡】我们在前面了解到大气的组成成分以及各自的作用,下面让我们在垂直方向上来学习一下大气的组成。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大气自下而上可以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师:结合上图,你可以得到什么信息?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该图的横坐标表示气湿,纵坐标表示海拔。 (2)结合气温变化特点认识各层大气的海拔范围。 (3)注意各层大气的气温随海拔的变化特点,尤其是气温拐点的数值。 (4)根据气温变化特点,推测其热量来源和大气运动状况。 (5)注意各层中主要的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如流星、极光发生在高层大气,电离层和运行的人造卫星等也位于高层大气。 学生回答。 1、对流层 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递减,低纬度地区受热多,对流旺盛,对流层所达高度就高(在低纬度地区为17--18千米,在高纬度地区仅为8-9千米)。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人类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 2、平流层(对流层顶部至50-55千米高空) 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该层大气的下层气温随高度变化很小,但是在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 主要以平流运动为主。该层大气中水汽和杂质含量很少,无云雨现象,能见度好,适合航空飞行。 3、高层大气(平流层以上的大气) 自平流层顶部开始,由于没有吸收紫外线的臭氧,气温会下降;随后,由于大气吸收了更短波长的太阳紫外线,温度又持续上升,在300千米的高空,温度可达1 000℃以上。 在80--120千米的高空,多数来自太空的流星体会燃烧,成为我们夜晚看到的流星。在80--500千米的高空,有若干电离层。电离层大气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处于高度电离状态,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教师总结: 大气垂直分层 海拔范围 特征 成因 与人类关系 对流层 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 ~9千米 气温随海拔的增加而降低(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地面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该层上部冷、下部热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集中了整个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与杂质;对流运动易成云致雨 平流层 从对流层顶部至50 ~55千米 气温随海拔增加而升高 该层中的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 大气水平运动有利于高空飞行;臭氧具有保护地球生物的作用 以水平运动为主 该层大气上热下冷,大气稳定 天气晴朗 水汽杂质少,气流平稳 高层大气 从平流层顶到2 000 ~3000千米的高空 气温随海拔增加先降低后增加;大气密度极小 底部无臭氧吸收紫外线,其热源主要来自平流层,随后气温随海拔增加而上升是因为氧原子吸收了更短波长的紫外线;距地面远,受到引力小 80~500千米有若干电离层,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课堂小结]: 通过这一节学习,我们了解到了大气的组成和大气的垂直分层,学习到对流层以对流运动为主,适合人类生活,关于大气的垂直分层,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板书设计] 一、大气的组成 1、干洁空气 2、水汽和杂志 3、污染物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1、对流层 2、平流层 3、高层大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