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江省湖州长兴县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社会思品第一次月考试卷一、单选题1.(2017八上·海宁月考)八年级(2)班同学在探究古代尼罗河流域文明时,形成了下列初步的认识,这些认识中不正确的是( )A.该地区人们使用的历法叫太阳历B.该地区曾建立了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C.该地区人们把国王称为“法老”D.该地区人们最早使用的文字叫象形文字【答案】B【知识点】古希腊罗马文明【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埃及文明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3000年,古代埃及人发明了象形文字。古埃及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太阳历。早在公元前4000年时,古埃及人根据尼罗河河水的涨落和农作物生长规律,把1年确定为365天,全年分成12个月,每月30天,余下的5天作为节日之用;同时还把一年分为3季,即“泛滥季”“播种季”“收割季”,每季4个月。法老是古埃及国王的尊称,法老作为奴隶制专制君主,掌握全国的军政、司法、宗教大权,其意志就是法律,是古埃及的最高统治者。法老自称是太阳神阿蒙-赖神之子,是神在地上的代理人和化身。综上所述,ACD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古埃及疆域是地跨亚非两洲,而不是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B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古埃及文明的识记。2.(2017八上·海宁月考)下图阴影部分所示下列哪一古代帝国的版图( )A.波斯帝国 B.亚历山大帝国C.罗马帝国 D.阿拉伯帝国【答案】D【知识点】古希腊罗马文明【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阿拉伯帝国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波斯帝国不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排除A;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虽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但拜占庭帝国建立时,两者都已消亡,排除BC;阿拉伯帝国是唯一一个曾与拜占庭帝国并存的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所以D符合题意。故选择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阿拉伯帝国版图的识记。3.(2018八上·长兴月考)人类早期的文明最早诞生在亚非的大河流域。下图是哪个古代文明的发源地( )A.古巴比伦王国 B.古代埃及C.古代印度 D.古代中国【答案】A【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西亚文明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有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巴比伦、苏美尔人等,所以是古巴比伦王国的发源地。世界的东方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出现了人类最早的奴隶制国家,进入文明时代,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西亚文明的识记。4.(2017八上·海宁月考)有一首歌这样唱道:“白龙马,蹄朝西,驮着唐三藏,跟着仨徒弟,西天取经上大道……”其中的“经”产生于( )A.公元前6世纪 B.公元6世纪 C.公元前3世纪 D.公元3世纪【答案】A【知识点】中国古代对外文化交流中的重大事件【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佛教的有关知识。根据材料的《西游记》的片尾曲,可知这描写的是唐玄奘去天竺求取佛经的故事。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故选择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佛教的识记。5.(2017八上·海宁月考)在一次记者会上,温家宝同志回答记者关于物价上涨的问题时说:“我一边看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温家宝同志所引句子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哪一派别的思想主张( )A.法家 B.儒家 C.道家 D.墨家【答案】B【知识点】百家争鸣【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百家争鸣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由题目材料可得出是儒家思想。故选择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百家争鸣的识记。6.(2017八上·海宁月考)小凌同学代表小组发言时说:“这是个独特的民族,它是战争狂徒,用战车把宗教传播到西亚、北非等地,穆斯林的足迹从此遍及四方;它又是文明使者,用嘴巴将东西方文化传承、传播,某种数字因此冠上它的大名。”这个“独特民族”指的是( )A.古代埃及 B.古代希腊 C.古代罗马 D.古代阿拉伯【答案】D【知识点】中国古代对外文化交流中的重大事件【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阿拉伯人所做贡献的有关知识。抓住关键词:“穆斯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文中的宗教是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是穆罕默德创立的,通过宗教的方式,建立了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帝国;阿拉伯人将东西方文化传承、传播,传播了古代印度人发明的数字,后来称为阿拉伯数字;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还传播了火药、造纸术、印刷术等。故选择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阿拉伯人所在贡献的识记。7.(2017八上·海宁月考)如图是古代罗马发展演变的线索示意图,其中③处应填写的是( )A.罗马共和国 B.罗马帝国 C.西罗马帝国 D.拜占庭帝国【答案】B【知识点】古希腊罗马文明【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罗马帝国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给出的③时间为公元前27年可知是罗马帝国;公元前27年,屋大维独揽国家大权,罗马共和国被罗马帝国取代。故选择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罗马帝国的识记。8.(2018八上·长兴月考)阅读下面卡片,据此关于雅典城邦政治认识正确的是( )①雅典的民主政治达到全盛②有利于扩大雅典公民权利③助推雅典民主制度的确立④贵族政治上失去一切权力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答案】D【知识点】古希腊罗马文明【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雅典民主政治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图片内容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雅典的民主政治达到全盛”是伯里克利统治时期,故①错误;克里斯提尼改革创立了新的五百人议事会代替原来的四百人议事会,实行“陶片放逐法”,继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有利于扩大雅典公民权利,助推了雅典民主制度的确立,故②③均符合题意;“贵族政治上失去一切权力”不符合史实“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故④错误。D正确。【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理解。9.(2017八上·海宁月考)在中世纪欧洲社会发展过程中,催生了市民阶级,为资本主义兴起准备了条件的是( )A.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 B.西欧城市的兴起C.封建庄园经济的发展 D.拜占庭帝国的灭亡【答案】B【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世纪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古欧洲社会发展过程中,催生了市民阶级和早期的资产阶级,为资本主义兴起准备了条件的是西欧城市的兴起。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了。它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和商人、银行家等等。富裕的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他们的出现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故选择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中世纪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识记。10.(2017八上·海宁月考)中世纪欧洲被称为“黑暗时代”,人性和思想自由遭到扼杀。导致这种局面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神权在精神和文化领域凌驾一切B.西欧封建社会等级森严C.保守狭隘的封闭心态D.当时老百姓大都是文盲【答案】A【知识点】文艺复兴、科学革命、启蒙运动【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世纪欧洲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西欧封建社会时期,即中世纪时期的欧洲,基督教会的罗马教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在思想文化领域,形成一元垄断,可谓是处于一种万流归宗的地位,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即神权在精神和文化领域凌驾,这是导致人性和思想自由遭到扼杀局面产生的主要原因。故选择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中世纪欧洲的识记。11.(2017八上·海宁月考)646年元旦,孝德天皇颁布诏书:废除贵族私有的屯仓、田庄和部民,把土地和部民一律收归国家所有;中央设二官八省一台,地方分国、郡、里;实行征兵制。此段材料反映的是( )A.大化改新的背景 B.大化改新的内容C.大化改新的性质 D.大化改新的影响【答案】B【知识点】日本明治维新【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大化改新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六七世纪时,日本社会矛盾尖锐,贵族势力强大,政局混乱,改革势在必行,孝德天皇开始了大化改新。646年孝德天皇发布改革令,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经济上,把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结合材料中的“废除贵族私有的屯仓、田庄和部民,把土地和部民一律收归国家所有”等 信息可知这是大化改新的内容。故选择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大化改新的识记。12.(2018八上·长兴月考)下列图片中的著名建筑与世界三大宗教无关的是( )A. B.C. D.【答案】A【知识点】世界人口、人种、语言、宗教;古希腊罗马文明【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世界三大宗教的有关知识。世界三大宗教指的是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基督教堂;洛阳白马寺是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麦加大清真寺是伊斯兰教教徒礼拜的地方;三者均于三大宗教有关,排除BCD。希腊帕特农神庙是希腊文明成就,与三大宗教无关,A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世界三大宗教的识记。13.(2017八上·海宁月考)“(商纣)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反映了( )A.商纣王关心百姓,尽力发展建筑业B.商纣王用增加赋税的办法来发展建筑业C.商纣王为老百姓筑屋修桥,尽心尽力D.商纣王靠剥削百姓来满足他的享受欲望【答案】D【知识点】王朝更替的时序【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商纣王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本题解答的关键是要弄清楚“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的意思,根据所学知识,鹿台、巨桥都是商纣王建造的宫苑建筑。鹿台聚财宝,巨桥里放粮食。这句话的意思是:多收赋税,用以充实鹿台里放的钱财,充盈巨桥里的粮食。商纣是商朝最后一个王,他修筑豪华宫殿,制作炮烙之刑,镇压人民,靠加重赋税来满足自己的贪欲。故选择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商纣王的识记。14.(2017八上·海宁月考)以下四幅图片反映出的共同历史信息是( )A.奴隶制度 B.封建制度C.等级制度 D.资本主义制度【答案】C【知识点】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不同时期的等级制度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幅图片反映的是法国大革命前的社会等级制度,第二幅图片反映的是日本明治维新前的封建等级制度,第三幅图片反映的是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它把社会成员分为四个等级,第四幅图片反映的是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故四幅图片反映出的共同历史信息是等级制度。故选择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不同时期的等级制度的识记。15.(2017八上·海宁月考)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阿拉伯人发明了阿拉伯数字、建造了清真寺、写成了《天方夜谭》B.罗马人创造了罗马法和宏伟的罗马建筑C.中国殷人创造的青铜文明令世界叹为观止D.日本人很勤奋,他们效仿中国唐朝都城,建立了他们的新都平城京【答案】A【知识点】古希腊罗马文明【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重大史实文明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数字是古代印度人发明的,所以A表述错误。故选择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重大史实文明的识记。16.(2017八上·海宁月考)公益广告语“每人前进一小步,社会进步一大步”。鲁迅先生说:“一个人要想离开社会而生存,那正像人拔着自己的头发想离开地球一样的不可能。”对此两句话的理解,你认为正确的是()A.鲁迅的话是指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B.两者的意思都是个人是社会中的人,个人不能离开社会C.两者的意思都是任何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人们共同努力的结果D.广告语的意思是个人的发展决定这社会的进步【答案】A【知识点】我们的理想与责任【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文中鲁迅说一个人离开社会生存,就像人拔着自己的头发想离开地球一样的不可能,表明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故A符合题意;题文中两句话,前一句说的是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个人,鲁迅的话说的是个人离不开社会,BC错误,排除;D个人的发展决定社会的进步,说法错误,排除。故选择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理解。17.(2017八上·海宁月考)“一个人像一块砖在大礼堂的墙里,是谁也动不得的;但是丢在路上,挡人走路是要被人一脚踢开的。”下列与这句话的观点不一致的是( )①每人前进一小步,社会前进一大步 ②世界是一棵树,人是它的果实③没有土壤,泰山不能成就其大 ④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答案】B【知识点】我们的理想与责任【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个人与集体关系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个人像一块砖砌在大礼堂的墙里,是谁也动不得的;但是丢在路上,挡人走路是要被人一脚踢开的。”这句话说明个人离不开社会,因为社会为个人提供种种条件。②④强调的是个人离不开社会,与题文观点一致,不符合题意;①③强调的是社会离不开个人,与题文观点不一致,符合题意。故选择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个人与集体关系的理解。18.(2017八上·海宁月考)据调查,人们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主要有如图所示的几种。由此可见,参与志愿服务有利于( )①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成长②获得一定的物质报酬③增强服务社会的自觉性④拓宽视野,增长知识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C【知识点】我们的理想与责任【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可知,志愿者的动机有获取无形报酬的动机,所以②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19.(2017八上·海宁月考)对如图漫画理解不正确的是( )A.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参与社会生活B.通过参与社会生活,我们会更加关注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C.参与社会生活只能通过参与社区治理这一方式实现D.置身广阔的社会之中,我们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答案】C【知识点】我们的理想与责任【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养成亲社会行为的有关知识。题中漫画反映了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参与社会生活,通过参与社会生活,我们会更加关注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置身广阔的社会之中,我们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ABD正确,不符合题意;参与社区治理是我们参与社会生活的方式之一,C错误,符合题意。故选择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养成亲社会行为的理解。20.(2017八上·海宁月考)“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下面对这句话理解错误的是( )①与所有的人交朋友 ②积极融入公共生活③不过高地估计自己而过低地估计别人 ④在树林中寻找快乐和幸福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答案】A【知识点】我们的理想与责任【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积极融入社会生活,养成亲社会行为的有关知识。题干材料中这句话强调了社会公共生活对个人的重要性,说明我们要积极融入公共生活。②正确,不符合题意;我们要谨慎交友,要乐交益友、诤友,不交损友,①错误,符合题意;我们要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他人,不过高地估计自己,也不能过低地估计别人,③错误,符合题意;④是对题干材料的曲解,错误,符合题意。故选择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积极融入社会生活,养成亲社会行为的理解。二、材料题21.(2018八上·长兴月考)看图回答问题文明古国分布图 甲 乙 丙(1)甲、丙这两种文字名称是什么?他们分别产生于哪个文明古国?(用图中的字母表示)(2)乙、丙这两种文字分别写在什么材料上?(3)AB与EF地区相隔遥远,哪个地区(具体名称)的人们对AB与EF之间的文化交流贡献巨大,请用史实加以证明。【答案】(1)象形文字;甲骨文。C;F。(2)泥版;龟甲或兽骨。(3)阿拉伯地区;阿拉伯人将中国的造纸术等重大发明传入欧洲。【知识点】古希腊罗马文明;王朝更替的时序【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四大文明古国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根据图片可以判断,甲是埃及的象形文字,乙是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丙是中国的甲骨文。A是古罗马 ,B是古希腊,C是古埃及,D是古巴比伦,E是古印度,F是中国。(2)本题考查的是四大文明古国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楔形文字刻写在泥板上,甲骨文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3)本题考查的是阿拉伯人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B地区为西方地区,EF地区为东方地区,两者相隔遥远。阿拉伯地区的人们对东西方文化交流贡献巨大,如:阿拉伯人将中国的造纸术等重大发明传入欧洲。【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四大文明古国、阿拉伯人的识记。22.(2018八上·长兴月考)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日本)遣唐使回国后,很受重用。他们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材料二:废除贵族对土地和部民私有,改土地、部民为国有。国家计口授田,对六岁以上公民,每六年按人口班给分田一次,男子每人二段(约相当于35亩),女子为其2/3,奴婢授田相当于自由民的1/3。所班田地不得买卖,死后归还政府。材料三: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经商)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没收其妻子为官奴婢)。——《史记·商君列传》(1)以上两则材料所描述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材料一反映了这次改革的哪一历史背景?(2)材料二描述的是哪一方面的改革?这方面改革的具体内容怎样?(3)材料三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的哪一改革中的哪一具体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三所描述的改革内容在本国产生了什么共同的影响。【答案】(1)大化改新;曾来过中国的日本留学生,他们回国后积极宣扬唐朝的制度,是当时拥护改革的重要力量。(2)经济上的改革;土地收归国有,国家定期按照人口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原来被贵族控制的农民转为国家公民。(3)商鞅变法;奖励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刺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国力。【知识点】王朝更替的时序【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大化改新的有关知识。依据材料一可知,材料描述的事件是日本大化改新。曾来过中国的日本留学生(遣唐使),他们回国后积极宣扬唐朝的制度,是当时拥护改革的重要力量。(2)本题考查的是大化改新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描述的经济方面的改革措施。依据所学知识,其具体内容有:土地收归国有,国家定期按照人口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原来被贵族控制的农民转为国家公民。(3)本题考查的是商鞅变法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法令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只有买卖;奖励颈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军直接派官吏治理。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封建国家,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比材料二可知,两次改革都刺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国力。【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大化改新、商鞅变法的理解。23.(2018八上·长兴月考)阅读下列世界杰出人物的四则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他南征北战,统一了四分五裂的国土。他还将宗教发扬光大,让其邻国民众也脱离苦海……。材料2:他是罗马帝国的开国君主,他颁布的法令成为罗马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材料3:他曾经说过:“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材料4:他当政期间古希腊进入黄金时代,他让古希腊文明发出耀眼的光芒。(1)材料1中的“他”是谁?“他”发扬了哪一宗教?“他”是怎样发扬这一宗教的。(2)材料2中的“他”是谁?罗马法对后世有什么重大影响?(3)材料3中的“他”是谁?依据材料3,指出阿拉伯人能创造辉煌文化成就的原因之一。(4)材料4中的“他”是谁?他凭的是什么让古希腊文明发出耀眼的光芒。【答案】(1)阿育王;佛教;他召集佛教徒聚会、整理和编纂佛教经典,并派僧侣到邻国传教。(2)屋大维;罗马法是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古代法律体系,成为近代很多西方国家法律的基础。(3)默罕默德;阿拉伯民族是个善于学习、重视文化的民族;他们从东西方文化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4)伯里克利;民主制度。【知识点】古希腊罗马文明【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佛教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1中的“他”是阿育王,南征北战,统一了四分五裂的古代印度。阿育王发扬了佛教。阿育王召集佛教徒聚会、整理和编纂佛教经典,并派僧侣到邻国传教。(2)本题考查的是古罗马文明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2中的“他”是屋大维,罗马帝国的开国君主。罗马法是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古代法律体系,成为近代很多西方国家法律的基础。(3)本题考查的是阿拉伯帝国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3中的“他”是默罕默德,创建了伊斯兰教。阿拉伯民族是个善于学习、重视文化的民族;他们从东西方文化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4)本题考查的是古希腊文明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4中的“他”是伯里克利。公元前5世纪,伯里克利当政时期,雅典的民主制度达到了全盛时期。【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佛教、阿拉伯帝国、古希腊罗马文明的识记。24.(2018八上·长兴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图1 图2(1)图1和图2分别反映了当时该国实行的什么制度。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分析两国产生制度差异的原因。(2)比较两种制度下的人们社会地位和权利是怎样决定的。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这两种制度有什么共同的作用。【答案】(1)图一:民主制(或“陶片放逐法”);图二:分封制;古希腊山岭崎岖,交通不便,所以形成特有的城邦,开阔的海洋环境又造就了希腊人思想的自由开放;西周的版图主要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山海环绕,俨然一个独立的世界。(2)民主制下主要看是不是国家的公民这一身份决定;分封制下要依据血缘和出身。都有利于维持社会秩序,形成稳定的社会环境。【知识点】古希腊罗马文明;王朝更替的时序【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古希腊民主制度和分封制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反映了古希腊雅典的民主制(或“陶片放逐法”);图二反映了分封制。古希腊山岭崎岖,交通不便,所以形成特有的城邦,开阔的海洋环境又造就了希腊人思想的自由开放;西周的版图主要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山海环绕,俨然一个独立的世界。根据(2)本题考查的是古希腊民主制度和分封制的的有关知识。所学知识可知,民主制下主要看是不是国家的公民这一身份决定;分封制下要依据血缘和出身。都有利于维持社会秩序,形成稳定的社会环境。【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古希腊民主制度和分封制的理解。25.(2018八上·长兴月考)以下材料是张乐在暑假的日记,据此回答问题:日记一:7月6日 我今天带领表弟表妹去参观博物馆,虽然没有大人的陪同,我依然把他们照顾得很好,给他们讲了一些关于古代文物的小故事,他们都听得津津有味。我感到很有成就感。日记二:7月25日 我今天应同学们的邀约,一起去乡下劳动,帮助生活不便的老人在菜园里除草、采摘蔬菜,虽然很累,但是看到丰硕的劳动果实,也感到很快乐。日记三:8月3日 今天在小区里看到了关于小区绿化的建议通知会,作为小区的一员,我也在大会上发表了关于小区绿化的建议,看到叔叔阿姨们赞赏的眼神,我感觉到了自己的责任。日记四:8月15日 今天上午,我坐81路公交车观看文艺节目时,遇到一位行动不便的老人。我主动让出了自己的座位,老人欣然接受,旁人也对我竖起了大拇指。(1)在前三则日记中,张乐分别是什么样的身份?这三种身份分别是通过哪种社会关系确定的?据此完成下列表格。身份 社会关系日记一 日记二 日记三 (2)结合日记三,运用所学知识谈谈参与社会生活对于我们的成长有和特殊的意义。(3)阅读日记四,请运用“亲社会行为”的有关知识分析张乐行为的合理性。【答案】(1)哥哥;血缘关系;同学;业缘关系;社区成员;地缘关系(2)随着我们与越来越多的人接触,我们对社会生活的感受会越来越丰富,认识会越来越深刻;我们会更加关注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3)张乐给老人让座是一种谦让和帮助他人的亲社会行为,它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和认可。张乐的主动让座告诉我们在社会生活中,要热心帮助他人,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更好地养成亲社会行为。【知识点】网络交往【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社会关系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记一中张乐的身份是哥哥,是血缘关系确定的;日记一中张乐的身份是同学,是业缘关系确定的;日记一中张乐的身份是社区成员,是地缘关系确定的。(2)本题考查的是感受社会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我们与越来越多的人接触,我们对社会生活的感受会越来越丰富,认识会越来越深刻;我们会更加关注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3)本题考查的是亲社会行为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乐给老人让座是一种谦让和帮助他人的亲社会行为,它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和认可。张乐的主动让座告诉我们在社会生活中,要热心帮助他人,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更好地养成亲社会行为。【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社会关系、感受社会生活、亲社会行为的理解。1 / 1浙江省湖州长兴县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社会思品第一次月考试卷一、单选题1.(2017八上·海宁月考)八年级(2)班同学在探究古代尼罗河流域文明时,形成了下列初步的认识,这些认识中不正确的是( )A.该地区人们使用的历法叫太阳历B.该地区曾建立了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C.该地区人们把国王称为“法老”D.该地区人们最早使用的文字叫象形文字2.(2017八上·海宁月考)下图阴影部分所示下列哪一古代帝国的版图( )A.波斯帝国 B.亚历山大帝国C.罗马帝国 D.阿拉伯帝国3.(2018八上·长兴月考)人类早期的文明最早诞生在亚非的大河流域。下图是哪个古代文明的发源地( )A.古巴比伦王国 B.古代埃及C.古代印度 D.古代中国4.(2017八上·海宁月考)有一首歌这样唱道:“白龙马,蹄朝西,驮着唐三藏,跟着仨徒弟,西天取经上大道……”其中的“经”产生于( )A.公元前6世纪 B.公元6世纪 C.公元前3世纪 D.公元3世纪5.(2017八上·海宁月考)在一次记者会上,温家宝同志回答记者关于物价上涨的问题时说:“我一边看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温家宝同志所引句子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哪一派别的思想主张( )A.法家 B.儒家 C.道家 D.墨家6.(2017八上·海宁月考)小凌同学代表小组发言时说:“这是个独特的民族,它是战争狂徒,用战车把宗教传播到西亚、北非等地,穆斯林的足迹从此遍及四方;它又是文明使者,用嘴巴将东西方文化传承、传播,某种数字因此冠上它的大名。”这个“独特民族”指的是( )A.古代埃及 B.古代希腊 C.古代罗马 D.古代阿拉伯7.(2017八上·海宁月考)如图是古代罗马发展演变的线索示意图,其中③处应填写的是( )A.罗马共和国 B.罗马帝国 C.西罗马帝国 D.拜占庭帝国8.(2018八上·长兴月考)阅读下面卡片,据此关于雅典城邦政治认识正确的是( )①雅典的民主政治达到全盛②有利于扩大雅典公民权利③助推雅典民主制度的确立④贵族政治上失去一切权力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9.(2017八上·海宁月考)在中世纪欧洲社会发展过程中,催生了市民阶级,为资本主义兴起准备了条件的是( )A.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 B.西欧城市的兴起C.封建庄园经济的发展 D.拜占庭帝国的灭亡10.(2017八上·海宁月考)中世纪欧洲被称为“黑暗时代”,人性和思想自由遭到扼杀。导致这种局面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神权在精神和文化领域凌驾一切B.西欧封建社会等级森严C.保守狭隘的封闭心态D.当时老百姓大都是文盲11.(2017八上·海宁月考)646年元旦,孝德天皇颁布诏书:废除贵族私有的屯仓、田庄和部民,把土地和部民一律收归国家所有;中央设二官八省一台,地方分国、郡、里;实行征兵制。此段材料反映的是( )A.大化改新的背景 B.大化改新的内容C.大化改新的性质 D.大化改新的影响12.(2018八上·长兴月考)下列图片中的著名建筑与世界三大宗教无关的是( )A. B.C. D.13.(2017八上·海宁月考)“(商纣)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反映了( )A.商纣王关心百姓,尽力发展建筑业B.商纣王用增加赋税的办法来发展建筑业C.商纣王为老百姓筑屋修桥,尽心尽力D.商纣王靠剥削百姓来满足他的享受欲望14.(2017八上·海宁月考)以下四幅图片反映出的共同历史信息是( )A.奴隶制度 B.封建制度C.等级制度 D.资本主义制度15.(2017八上·海宁月考)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阿拉伯人发明了阿拉伯数字、建造了清真寺、写成了《天方夜谭》B.罗马人创造了罗马法和宏伟的罗马建筑C.中国殷人创造的青铜文明令世界叹为观止D.日本人很勤奋,他们效仿中国唐朝都城,建立了他们的新都平城京16.(2017八上·海宁月考)公益广告语“每人前进一小步,社会进步一大步”。鲁迅先生说:“一个人要想离开社会而生存,那正像人拔着自己的头发想离开地球一样的不可能。”对此两句话的理解,你认为正确的是()A.鲁迅的话是指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B.两者的意思都是个人是社会中的人,个人不能离开社会C.两者的意思都是任何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人们共同努力的结果D.广告语的意思是个人的发展决定这社会的进步17.(2017八上·海宁月考)“一个人像一块砖在大礼堂的墙里,是谁也动不得的;但是丢在路上,挡人走路是要被人一脚踢开的。”下列与这句话的观点不一致的是( )①每人前进一小步,社会前进一大步 ②世界是一棵树,人是它的果实③没有土壤,泰山不能成就其大 ④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18.(2017八上·海宁月考)据调查,人们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主要有如图所示的几种。由此可见,参与志愿服务有利于( )①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成长②获得一定的物质报酬③增强服务社会的自觉性④拓宽视野,增长知识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9.(2017八上·海宁月考)对如图漫画理解不正确的是( )A.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参与社会生活B.通过参与社会生活,我们会更加关注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C.参与社会生活只能通过参与社区治理这一方式实现D.置身广阔的社会之中,我们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20.(2017八上·海宁月考)“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下面对这句话理解错误的是( )①与所有的人交朋友 ②积极融入公共生活③不过高地估计自己而过低地估计别人 ④在树林中寻找快乐和幸福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二、材料题21.(2018八上·长兴月考)看图回答问题文明古国分布图 甲 乙 丙(1)甲、丙这两种文字名称是什么?他们分别产生于哪个文明古国?(用图中的字母表示)(2)乙、丙这两种文字分别写在什么材料上?(3)AB与EF地区相隔遥远,哪个地区(具体名称)的人们对AB与EF之间的文化交流贡献巨大,请用史实加以证明。22.(2018八上·长兴月考)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日本)遣唐使回国后,很受重用。他们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材料二:废除贵族对土地和部民私有,改土地、部民为国有。国家计口授田,对六岁以上公民,每六年按人口班给分田一次,男子每人二段(约相当于35亩),女子为其2/3,奴婢授田相当于自由民的1/3。所班田地不得买卖,死后归还政府。材料三: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经商)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没收其妻子为官奴婢)。——《史记·商君列传》(1)以上两则材料所描述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材料一反映了这次改革的哪一历史背景?(2)材料二描述的是哪一方面的改革?这方面改革的具体内容怎样?(3)材料三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的哪一改革中的哪一具体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三所描述的改革内容在本国产生了什么共同的影响。23.(2018八上·长兴月考)阅读下列世界杰出人物的四则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他南征北战,统一了四分五裂的国土。他还将宗教发扬光大,让其邻国民众也脱离苦海……。材料2:他是罗马帝国的开国君主,他颁布的法令成为罗马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材料3:他曾经说过:“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材料4:他当政期间古希腊进入黄金时代,他让古希腊文明发出耀眼的光芒。(1)材料1中的“他”是谁?“他”发扬了哪一宗教?“他”是怎样发扬这一宗教的。(2)材料2中的“他”是谁?罗马法对后世有什么重大影响?(3)材料3中的“他”是谁?依据材料3,指出阿拉伯人能创造辉煌文化成就的原因之一。(4)材料4中的“他”是谁?他凭的是什么让古希腊文明发出耀眼的光芒。24.(2018八上·长兴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图1 图2(1)图1和图2分别反映了当时该国实行的什么制度。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分析两国产生制度差异的原因。(2)比较两种制度下的人们社会地位和权利是怎样决定的。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这两种制度有什么共同的作用。25.(2018八上·长兴月考)以下材料是张乐在暑假的日记,据此回答问题:日记一:7月6日 我今天带领表弟表妹去参观博物馆,虽然没有大人的陪同,我依然把他们照顾得很好,给他们讲了一些关于古代文物的小故事,他们都听得津津有味。我感到很有成就感。日记二:7月25日 我今天应同学们的邀约,一起去乡下劳动,帮助生活不便的老人在菜园里除草、采摘蔬菜,虽然很累,但是看到丰硕的劳动果实,也感到很快乐。日记三:8月3日 今天在小区里看到了关于小区绿化的建议通知会,作为小区的一员,我也在大会上发表了关于小区绿化的建议,看到叔叔阿姨们赞赏的眼神,我感觉到了自己的责任。日记四:8月15日 今天上午,我坐81路公交车观看文艺节目时,遇到一位行动不便的老人。我主动让出了自己的座位,老人欣然接受,旁人也对我竖起了大拇指。(1)在前三则日记中,张乐分别是什么样的身份?这三种身份分别是通过哪种社会关系确定的?据此完成下列表格。身份 社会关系日记一 日记二 日记三 (2)结合日记三,运用所学知识谈谈参与社会生活对于我们的成长有和特殊的意义。(3)阅读日记四,请运用“亲社会行为”的有关知识分析张乐行为的合理性。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知识点】古希腊罗马文明【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埃及文明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3000年,古代埃及人发明了象形文字。古埃及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太阳历。早在公元前4000年时,古埃及人根据尼罗河河水的涨落和农作物生长规律,把1年确定为365天,全年分成12个月,每月30天,余下的5天作为节日之用;同时还把一年分为3季,即“泛滥季”“播种季”“收割季”,每季4个月。法老是古埃及国王的尊称,法老作为奴隶制专制君主,掌握全国的军政、司法、宗教大权,其意志就是法律,是古埃及的最高统治者。法老自称是太阳神阿蒙-赖神之子,是神在地上的代理人和化身。综上所述,ACD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古埃及疆域是地跨亚非两洲,而不是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B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古埃及文明的识记。2.【答案】D【知识点】古希腊罗马文明【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阿拉伯帝国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波斯帝国不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排除A;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虽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但拜占庭帝国建立时,两者都已消亡,排除BC;阿拉伯帝国是唯一一个曾与拜占庭帝国并存的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所以D符合题意。故选择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阿拉伯帝国版图的识记。3.【答案】A【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西亚文明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有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巴比伦、苏美尔人等,所以是古巴比伦王国的发源地。世界的东方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出现了人类最早的奴隶制国家,进入文明时代,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西亚文明的识记。4.【答案】A【知识点】中国古代对外文化交流中的重大事件【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佛教的有关知识。根据材料的《西游记》的片尾曲,可知这描写的是唐玄奘去天竺求取佛经的故事。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故选择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佛教的识记。5.【答案】B【知识点】百家争鸣【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百家争鸣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由题目材料可得出是儒家思想。故选择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百家争鸣的识记。6.【答案】D【知识点】中国古代对外文化交流中的重大事件【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阿拉伯人所做贡献的有关知识。抓住关键词:“穆斯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文中的宗教是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是穆罕默德创立的,通过宗教的方式,建立了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帝国;阿拉伯人将东西方文化传承、传播,传播了古代印度人发明的数字,后来称为阿拉伯数字;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还传播了火药、造纸术、印刷术等。故选择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阿拉伯人所在贡献的识记。7.【答案】B【知识点】古希腊罗马文明【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罗马帝国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给出的③时间为公元前27年可知是罗马帝国;公元前27年,屋大维独揽国家大权,罗马共和国被罗马帝国取代。故选择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罗马帝国的识记。8.【答案】D【知识点】古希腊罗马文明【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雅典民主政治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图片内容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雅典的民主政治达到全盛”是伯里克利统治时期,故①错误;克里斯提尼改革创立了新的五百人议事会代替原来的四百人议事会,实行“陶片放逐法”,继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有利于扩大雅典公民权利,助推了雅典民主制度的确立,故②③均符合题意;“贵族政治上失去一切权力”不符合史实“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故④错误。D正确。【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理解。9.【答案】B【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世纪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古欧洲社会发展过程中,催生了市民阶级和早期的资产阶级,为资本主义兴起准备了条件的是西欧城市的兴起。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了。它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和商人、银行家等等。富裕的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他们的出现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故选择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中世纪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识记。10.【答案】A【知识点】文艺复兴、科学革命、启蒙运动【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世纪欧洲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西欧封建社会时期,即中世纪时期的欧洲,基督教会的罗马教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在思想文化领域,形成一元垄断,可谓是处于一种万流归宗的地位,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即神权在精神和文化领域凌驾,这是导致人性和思想自由遭到扼杀局面产生的主要原因。故选择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中世纪欧洲的识记。11.【答案】B【知识点】日本明治维新【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大化改新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六七世纪时,日本社会矛盾尖锐,贵族势力强大,政局混乱,改革势在必行,孝德天皇开始了大化改新。646年孝德天皇发布改革令,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经济上,把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结合材料中的“废除贵族私有的屯仓、田庄和部民,把土地和部民一律收归国家所有”等 信息可知这是大化改新的内容。故选择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大化改新的识记。12.【答案】A【知识点】世界人口、人种、语言、宗教;古希腊罗马文明【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世界三大宗教的有关知识。世界三大宗教指的是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基督教堂;洛阳白马寺是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麦加大清真寺是伊斯兰教教徒礼拜的地方;三者均于三大宗教有关,排除BCD。希腊帕特农神庙是希腊文明成就,与三大宗教无关,A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世界三大宗教的识记。13.【答案】D【知识点】王朝更替的时序【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商纣王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本题解答的关键是要弄清楚“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的意思,根据所学知识,鹿台、巨桥都是商纣王建造的宫苑建筑。鹿台聚财宝,巨桥里放粮食。这句话的意思是:多收赋税,用以充实鹿台里放的钱财,充盈巨桥里的粮食。商纣是商朝最后一个王,他修筑豪华宫殿,制作炮烙之刑,镇压人民,靠加重赋税来满足自己的贪欲。故选择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商纣王的识记。14.【答案】C【知识点】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不同时期的等级制度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幅图片反映的是法国大革命前的社会等级制度,第二幅图片反映的是日本明治维新前的封建等级制度,第三幅图片反映的是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它把社会成员分为四个等级,第四幅图片反映的是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故四幅图片反映出的共同历史信息是等级制度。故选择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不同时期的等级制度的识记。15.【答案】A【知识点】古希腊罗马文明【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重大史实文明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数字是古代印度人发明的,所以A表述错误。故选择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重大史实文明的识记。16.【答案】A【知识点】我们的理想与责任【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文中鲁迅说一个人离开社会生存,就像人拔着自己的头发想离开地球一样的不可能,表明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故A符合题意;题文中两句话,前一句说的是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个人,鲁迅的话说的是个人离不开社会,BC错误,排除;D个人的发展决定社会的进步,说法错误,排除。故选择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理解。17.【答案】B【知识点】我们的理想与责任【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个人与集体关系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个人像一块砖砌在大礼堂的墙里,是谁也动不得的;但是丢在路上,挡人走路是要被人一脚踢开的。”这句话说明个人离不开社会,因为社会为个人提供种种条件。②④强调的是个人离不开社会,与题文观点一致,不符合题意;①③强调的是社会离不开个人,与题文观点不一致,符合题意。故选择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个人与集体关系的理解。18.【答案】C【知识点】我们的理想与责任【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可知,志愿者的动机有获取无形报酬的动机,所以②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19.【答案】C【知识点】我们的理想与责任【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养成亲社会行为的有关知识。题中漫画反映了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参与社会生活,通过参与社会生活,我们会更加关注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置身广阔的社会之中,我们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ABD正确,不符合题意;参与社区治理是我们参与社会生活的方式之一,C错误,符合题意。故选择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养成亲社会行为的理解。20.【答案】A【知识点】我们的理想与责任【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积极融入社会生活,养成亲社会行为的有关知识。题干材料中这句话强调了社会公共生活对个人的重要性,说明我们要积极融入公共生活。②正确,不符合题意;我们要谨慎交友,要乐交益友、诤友,不交损友,①错误,符合题意;我们要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他人,不过高地估计自己,也不能过低地估计别人,③错误,符合题意;④是对题干材料的曲解,错误,符合题意。故选择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积极融入社会生活,养成亲社会行为的理解。21.【答案】(1)象形文字;甲骨文。C;F。(2)泥版;龟甲或兽骨。(3)阿拉伯地区;阿拉伯人将中国的造纸术等重大发明传入欧洲。【知识点】古希腊罗马文明;王朝更替的时序【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四大文明古国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根据图片可以判断,甲是埃及的象形文字,乙是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丙是中国的甲骨文。A是古罗马 ,B是古希腊,C是古埃及,D是古巴比伦,E是古印度,F是中国。(2)本题考查的是四大文明古国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楔形文字刻写在泥板上,甲骨文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3)本题考查的是阿拉伯人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B地区为西方地区,EF地区为东方地区,两者相隔遥远。阿拉伯地区的人们对东西方文化交流贡献巨大,如:阿拉伯人将中国的造纸术等重大发明传入欧洲。【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四大文明古国、阿拉伯人的识记。22.【答案】(1)大化改新;曾来过中国的日本留学生,他们回国后积极宣扬唐朝的制度,是当时拥护改革的重要力量。(2)经济上的改革;土地收归国有,国家定期按照人口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原来被贵族控制的农民转为国家公民。(3)商鞅变法;奖励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刺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国力。【知识点】王朝更替的时序【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大化改新的有关知识。依据材料一可知,材料描述的事件是日本大化改新。曾来过中国的日本留学生(遣唐使),他们回国后积极宣扬唐朝的制度,是当时拥护改革的重要力量。(2)本题考查的是大化改新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描述的经济方面的改革措施。依据所学知识,其具体内容有:土地收归国有,国家定期按照人口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原来被贵族控制的农民转为国家公民。(3)本题考查的是商鞅变法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法令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只有买卖;奖励颈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军直接派官吏治理。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封建国家,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比材料二可知,两次改革都刺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国力。【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大化改新、商鞅变法的理解。23.【答案】(1)阿育王;佛教;他召集佛教徒聚会、整理和编纂佛教经典,并派僧侣到邻国传教。(2)屋大维;罗马法是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古代法律体系,成为近代很多西方国家法律的基础。(3)默罕默德;阿拉伯民族是个善于学习、重视文化的民族;他们从东西方文化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4)伯里克利;民主制度。【知识点】古希腊罗马文明【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佛教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1中的“他”是阿育王,南征北战,统一了四分五裂的古代印度。阿育王发扬了佛教。阿育王召集佛教徒聚会、整理和编纂佛教经典,并派僧侣到邻国传教。(2)本题考查的是古罗马文明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2中的“他”是屋大维,罗马帝国的开国君主。罗马法是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古代法律体系,成为近代很多西方国家法律的基础。(3)本题考查的是阿拉伯帝国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3中的“他”是默罕默德,创建了伊斯兰教。阿拉伯民族是个善于学习、重视文化的民族;他们从东西方文化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4)本题考查的是古希腊文明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4中的“他”是伯里克利。公元前5世纪,伯里克利当政时期,雅典的民主制度达到了全盛时期。【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佛教、阿拉伯帝国、古希腊罗马文明的识记。24.【答案】(1)图一:民主制(或“陶片放逐法”);图二:分封制;古希腊山岭崎岖,交通不便,所以形成特有的城邦,开阔的海洋环境又造就了希腊人思想的自由开放;西周的版图主要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山海环绕,俨然一个独立的世界。(2)民主制下主要看是不是国家的公民这一身份决定;分封制下要依据血缘和出身。都有利于维持社会秩序,形成稳定的社会环境。【知识点】古希腊罗马文明;王朝更替的时序【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古希腊民主制度和分封制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反映了古希腊雅典的民主制(或“陶片放逐法”);图二反映了分封制。古希腊山岭崎岖,交通不便,所以形成特有的城邦,开阔的海洋环境又造就了希腊人思想的自由开放;西周的版图主要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山海环绕,俨然一个独立的世界。根据(2)本题考查的是古希腊民主制度和分封制的的有关知识。所学知识可知,民主制下主要看是不是国家的公民这一身份决定;分封制下要依据血缘和出身。都有利于维持社会秩序,形成稳定的社会环境。【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古希腊民主制度和分封制的理解。25.【答案】(1)哥哥;血缘关系;同学;业缘关系;社区成员;地缘关系(2)随着我们与越来越多的人接触,我们对社会生活的感受会越来越丰富,认识会越来越深刻;我们会更加关注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3)张乐给老人让座是一种谦让和帮助他人的亲社会行为,它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和认可。张乐的主动让座告诉我们在社会生活中,要热心帮助他人,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更好地养成亲社会行为。【知识点】网络交往【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社会关系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记一中张乐的身份是哥哥,是血缘关系确定的;日记一中张乐的身份是同学,是业缘关系确定的;日记一中张乐的身份是社区成员,是地缘关系确定的。(2)本题考查的是感受社会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我们与越来越多的人接触,我们对社会生活的感受会越来越丰富,认识会越来越深刻;我们会更加关注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3)本题考查的是亲社会行为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乐给老人让座是一种谦让和帮助他人的亲社会行为,它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和认可。张乐的主动让座告诉我们在社会生活中,要热心帮助他人,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更好地养成亲社会行为。【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社会关系、感受社会生活、亲社会行为的理解。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江省湖州长兴县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社会思品第一次月考试卷(学生版).docx 浙江省湖州长兴县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社会思品第一次月考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