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嘉兴海宁新仓中学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第一次月考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嘉兴海宁新仓中学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第一次月考试卷

资源简介

浙江省嘉兴海宁新仓中学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第一次月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2017九上·平阳开学考)以下四幅图中,能够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世界形势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
【解析】【分析】一战前,伴随着帝国主义国家矛盾的加剧,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形成了同盟国集团,英国、法国和俄国形成了协约国集团。
A项是英法俄三国协约与德意奥三国同盟,是在一战前形成的,符合题意。
B项是二战前形成的,不符合题意。
C项是二战时期形成的,不符合题意。
D项是1991年苏联解体后形成的,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世界形势。
2.(2017九上·镇海期末)口号与主张蕴涵着时代的特征。下列中国近代史上的口号或主张提出的先后顺序是(  )
①振兴中华 ②还我青岛 ③抗日救亡 ④民主、共和
A.①④②③ B.①②④③ C.①④③② D.④①②③
【答案】A
【知识点】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九一八”事变与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
【解析】【分析】①振兴中华是辛亥革命前提出的口号;
②还我青岛是五四运动中提出的口号;
③抗日救亡是抗日战争中提出的口号;
④民主、共和是辛亥革命后提出的口号。
这些口号或主张提出的先后顺序是①④②③。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史上重大事件的识记能力。
3.(2017九上·鄞州月考)下图为1927年至1937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发展折线图。图中显示1928年至1934年党员人数大幅度上升,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历史原因是(  )
A.南昌起义的发动 B.红色政权的建立
C.抗日战争的爆发 D.红军长征的胜利
【答案】B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联系题干中的时间信息“1927~1937年”,联系所学知识, 1928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相继建立、扩大使党员数量的不断增加;直到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长征途中损失惨重,党员数量才出现了严重下降。所以B项符合题意。故选B。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4.(2018九上·兴海月考)“不列颠入侵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织机,毁掉了它的手纺车。”对马克思这句话本质含义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入侵破坏了印度的社会生产力
B.入侵导致印度自然经济瓦解
C.入侵使机器纺织代替了手工纺织
D.入侵摧毁了印度的传统手工业
【答案】D
【知识点】印度的觉醒
【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察印度的觉醒相关知识。英国在统治英国期间,大肆掠夺原料,加紧资本输出,牢牢控制了印度的经济命脉,印度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举步维艰。以棉纺织业为例,20世纪初印度纺织品在海外市场的优势不及日本纺织品,国内油面临英国进口细布细沙的激烈竞争,处境艰难。故正确答案应该选D。
【点评】理解印度的觉醒相关知识。
5.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
A.清政府镇压的力度不同 B.农民阶级的麻木不仁
C.人民群众的参与程度不同 D.后者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答案】C
【知识点】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历史对比分析能力。 “公车上书”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的维新变法运动的前奏;而五四运动是一场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所以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中人民群众的参与程度不同, 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考查学生的历史对比分析能力。
6.1882年,某条约规定:“如果意大利未有直接挑衅行为而遭受法国进攻,不论其理由为何,其他两缔约国必须以它们的全部军队给予被攻击的一方以援助……”“两缔约国”指(  )
A.德国、奥匈帝国 B.法国、俄国
C.英国、法国 D.英国、俄国
【答案】A
【知识点】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三国同盟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政治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帝国主义国家的激烈争夺,逐渐形成了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侵略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其中三国同盟包括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本题材料“如果意大利……进攻……其他两缔约国……援助”就是根据当时三国签订的条约规定作出的反映。故选择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三国同盟的识记。
7.(2017九上·嘉兴期中)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下列事件,正确的一组是(  )
①凡尔登战役 ②萨拉热窝事件 ③美国参战 ④德国投降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②④③ D.③④①②
【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凡尔登战役发生在1916年;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在1914年;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在1917年;德国投降是在1918年,因此②①③④正确。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8.在近代西方文明的冲击下,新事物和新思想在中国社会不断涌现。下表反映的是(  )
辛亥革命前 辛亥革命后
礼节 叩头 鞠躬、握手
称呼 大人、老爷 先生、君、同志
A.大众传媒的发展 B.社会习俗的变化
C.教育观念的更新 D.娱乐方式的丰富
【答案】B
【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根据表格材料中项目内容“礼节” 和“称呼”,结合表格的具体信息,可知表2反映的是社会习俗的变化。ACD与材料信息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故选择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9.运用数据进行分析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如表反映了1921-1925年苏俄(联)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该变化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1921-1925年苏俄(联)粮食产量(注:普特=16.8千克)
年份 项目 1921 1923 1925
粮食产量(亿普特) 22.13 34.55 44.24
A.工农苏维埃政府的成立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
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D.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创建
【答案】C
【知识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的《1921-1925年苏俄(联)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图,结合所学可知,1921年,苏俄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到1925年底,苏联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重点识记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特点及影响。
10.(2017九上·台州期中)2017年国庆假期期间,一位大陆游客去台湾游玩,听到当地的一个老人说他出生于民国三十八年,你知道民国三十八年具体是指公元多少年?(  )
A.1947 B.1948 C.1949 D.1950
【答案】C
【知识点】辛亥革命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民国纪年换算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因此1912年应为民国元年。所以民国三十八年为1949(1912+38-1)年。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民国纪年换算的理解。
11.(2018九上·兴海月考)前苏联有一个笑话:农夫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地回到家里对老婆说:“看,我们有炸鱼吃了!”老婆说:“没有油啊。”伊万说:“那就煮。”老婆说:“没锅。”伊万说:“那就烤。”老婆说:“没有柴。”伊万气坏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该笑话反映的是(  )
A.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
B.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带来的弊端
C.新经济政策恢复自由贸易
D.个人崇拜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
【答案】B
【知识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前苏联”、“没有油”、“没锅”、“没有柴”、“斯大林万岁”关键词,联系所学知识,1936年,苏联通过了新宪法,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这一模式使苏联农业、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的状态,产品品种少、质量差。
B项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带来的弊端是题干材料反映的问题,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12.陆军实力之总数不应超过10万人,军官及补充部队在内,并应专为维持领土之秩序及边界巡查之用。……莱茵河之东50公里一线以西……陆地要赛均应解除武装并拆卸之。”这些规定(  )
A.加剧了殖民国家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
B.暂时协调了亚太地区的矛盾
C.经全体协约国签字后促进了战后世界和平
D.埋下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
【答案】D
【知识点】凡尔赛体系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凡尔赛和约》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1月到6月,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的世界作出安排,在巴黎召开和会,签署了《凡尔赛和约》,其中规定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拥有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这样造成了战胜的协约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故选择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凡尔赛和约》的识记。
13.(2018九上·兴海月考)1920年,甘地号召人民发动了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下列属于这次运动中采取的具体做法的有(  )
①“食盐进军” ②抵制英货 ③放弃英国人授予的官衔、爵位和荣誉
④抵制英国人开办的学校 ⑤拒绝在英国机构工作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②③④⑤
【答案】D
【知识点】印度的觉醒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印度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情况。20世纪20-40年代,印度有三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第一次是1920年发生的,具体做法是普遍抵制英货,放弃英国人授予的官衔、爵位和荣誉,抵制英国人开办的学校,拒绝在英国机构工作。①属于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做法,故排除。答案是D。
【点评】知道印度三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具体情况。
14.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失去了其对外投资的四分之一,法国失去了三分之一,而德国则失去了其全部对外投资.由此可见,第一次世界大战(  )
A.解除了欧洲对殖民地的控制 B.削弱了欧洲的经济实力
C.造成了欧洲的政治危机 D.使美国成为世界霸主
【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
【解析】【分析】由材料“英国失去了其对外投资的四分之一,法国失去了三分之一,而德国则失去了其全部对外投资”,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严重削弱了英国、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的经济实力.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的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15.“1921年至1922年度苏联的粮食采购量是3814.07万公担,而1925-1926年度就增加到8913.11万公担,即增加133%以上……”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俄国退出一战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
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D.苏联一五计划的完成
【答案】C
【知识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新经济政策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可知导致1921—1926年苏联(苏俄)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为了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在列宁的领导下,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而1921—1925年苏联(苏俄)粮食产量有了显著的增长。故选择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新经济政策的识记。
16.(2018九上·兴海月考)如图是清末河北邢台火车站人们乘坐蒸汽火车的场景,当时的报纸写到:“乘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这反映出(  )
A.图中的交通工具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人们的出行方式
B.人们对新的交通下具火车有敌视态度
C.中国社会具备接纳新事物的能力
D.工业文明对当时的中国社会进行了彻底的改变
【答案】C
【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19世纪初,西方发明了轮船、火车;后来,这两种近代交通工具相继传人中国;从题干材料“清末河北邢台火车站人们乘坐蒸汽火车的的场景,乘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国人对火车传人持赞赏的态度,表明中国人民具备接纳新事物的认知能力。
A项图中的交通工具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人们的出行方式题干材料不能反映,不符合题意;
B项人们对新的交通下具火车有敌视态度题干材料不能反映,不符合题意;
C项中国社会具备接纳新事物的能力反映了题干材料内容,符合题意;
D项工业文明对当时的中国社会进行了彻底的改变,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近代中国交通工具的变革。
17.(2017九上·台州期中)《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
C.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D.辛亥革命时期
【答案】C
【知识点】北洋政府与军阀混战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结合“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可知,这一时局出现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标志着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统治建立。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皖系、直系、奉系三大派系。皖系的段祺瑞在日本支持下,控制皖、浙、闽、鲁、陕等省;直系的冯国璋在英美的支持下,控制长江中下游的苏、赣、鄂及直隶等省;奉系的张作霖以日本为靠山,占踞东北三省。各派军阀不断地混战,中国陷入灾难中。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识记。
18.列宁说:“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为纠正这一“错误”,苏俄采取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斯大林模式
C.农业集体化政策 D.新经济政策
【答案】D
【知识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新经济政策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苏俄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到1925年底,苏联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故选择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新经济政策的识记。
19.洋务运动期间,中国自主修建了第一条铁路,起自河北唐山,止于胥各庄,名为唐胥铁路。1881年建成后,清政府却认为,火车震动了东陵的先王神灵,因而禁止使用机车,只准以骡马拽引车辆,人称“马车铁路”.这一事件反映了(  )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进步
B.清王朝拒绝一切西方先进技术
C.民众的愚昧和思想落后
D.封建专制统治与时代大潮间的巨大落差
【答案】D
【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修建唐胥铁路说明我国的近代化在发展中。清政府认为火车震动了东陵的先王神灵,用骡马拽引车辆,说明清朝的封建统治与时代发展存在着落差。故ABC错误,D正确。故选择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识记。
20.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迅速发展到500多家,总销量达到4200万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
C.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
D.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
【答案】A
【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20世纪初社会生活变化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报纸传媒业迅速发展,销量不断提升。故选择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20世纪初社会生活变化的了解。
21.(2018九上·兴海月考)下图所示为某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  )
A.作者对辛亥革命不认同 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彻底变化 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A
【知识点】辛亥革命
【解析】【分析】由题干图文内容可知:1913年为辛亥革命后,作者称辛亥革命为“变乱”,又用“竞袭洋夷之皮毛”表达了对辛亥革命的否定。
A项作者对辛亥革命不认同符合题干材料内容,符合题意;
B项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与题干材料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当时乡村社会习俗彻底变化与题干材料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与题干材料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
22.报纸上曾刊登过一篇名为《中国简史》的文章,其中有这样一段话:魏源说:技不如人。洪秀全说:我反。康有为说:我变。孙中山说:我革命。对文中所说的四人认识正确的是(  )
A.纯属缺乏历史依据的文学夸张
B.反映了近代中国人的救国探索
C.都直接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D.四人的斗争对象和斗争方式基本一致
【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代中国人的救国探索历程的有关知识。从材料“魏源说:技不如人;洪秀全说:我反;康有为说:我变;孙中山说:我革命”可知,材料反映了近代爱国的知识分子、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救国探索历程.魏源代表的是爱国的知识分子的探索;洪秀全代表农民阶级的探索;康有为和孙中山代表资产阶级的救国探索,所以材料反映了近代中国人的救国探索。故选择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中国人的救国探索历程的识记。
23.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科的重要特点之一。在历史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区分史实与史论。下列表述中,属于“史论”的是(  )
A.1916年2月,德、法双方在凡尔登展开血战
B.一战爆发后,意大利参加了协约国集团作战
C.一战中,英国首先使用新式武器坦克
D.一战是帝国主义争夺霸权和殖民地的不义之战
【答案】D
【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一战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916年2月21日,德军集中27万人的兵力,以猛烈的炮火进攻凡尔登,德、法双方在凡尔登展开血战。这次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伤亡人数最多的战役之一,历史上称之为“凡尔登绞肉机”;一战爆发后,意大利为了自身的利益,望风使舵,参加了协约国集团作战;一战中,新式武器不断被使用。1916年9月,英国首先使用新式武器坦克,所以ABC属于历史事实,不符合题意。由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与英、法、俄等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争夺霸权的结果,形成了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侵略集团——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的三国同盟和英国、法国、俄国组成的三国协约。这两大军事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世界大战一触即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交战各国带来了深重灾难,造成了重大物质损伤和人员伤亡,由此可知,一战是帝国主义争夺霸权和殖民地的不义之战,是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评价,属于史论,所以D符合题意。故选择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一战的识记。
24.(2017九上·台州期中)《神州日报》是旧上海的报纸。该报纸自1911年10月12日开辟了《鄂省大风云之详报》、《本报鄂乱专电》、《鄂乱各面之专报》之类专栏。比较切确切的说,其中的“鄂乱”是指(  )
A.武昌起义 B.广州起义 C.义和团运动 D.黄花岗起义
【答案】A
【知识点】辛亥革命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武昌起义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鄂乱是指武昌起义。武昌起义是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在中国湖北省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也是辛亥革命的开端。湖北省简称鄂。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武昌起义的识记。
25.1895年,德皇威廉二世宣布:“德意志帝国变成世界帝国……德国的货物,德国的知识,德国的勤奋要漂洋过海。”这番话反映的实质是(  )
A.要向全世界扩展势力 B.加强与世界各国的联系
C.与英国进行商业竞争 D.使德国成为世界工厂
【答案】A
【知识点】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一战前德国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发展不平衡,导致政治发展不平衡,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德国要求重新分割世界。根据材料“德意志帝国要成为世界帝国”可知,这是德国要对外实行侵略扩张,称霸世界。故选择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一战前德国对外扩张的识记。
26.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如此推理,中国近代化进程应该走的道路是(  )
A.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B.辛亥革命——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
C.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
D.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洋务运动
【答案】D
【知识点】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按照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所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顺序,即首先变革人心——新文化运动(思想层面),然后改变政令——辛亥革命(制度层面),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洋务运动(器物层面)。故选择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二、非选择题
27.(2018九上·兴海月考)在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苏俄首创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某校九年级(1)班学生要举办一次以“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为主题的图文展,邀请你全程参与此次活动。
【读图释史】
材料一:
【文汇历史】
材料二:美国作家维尔斯第一次来苏联的时候,称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表示出对社会主义的怀疑。1934年当他第二次来到苏联的时候,他对斯大林说:“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
(1)材料一中图1反映了俄国历史上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该事件对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意义。
(2)根据图2,概括1913-1925年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1921-1925年变化趋势出现的政策因素。
(3)根据材料二,指出维尔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其认识变化的原因。
【答案】(1)事件:十月革命的胜利;意义: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鼓舞和支持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推动了中国。
(2)趋势:1913-1921年下降;1921-1925年上升.政策因素: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3)变化:从怀疑到赞赏;原因: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或计划经济手段使经济建设成就显著.
【知识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俄国十月革命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十月革命的相关知识。由图1“列宁宣布苏维埃政权成立”可知,这反映的是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个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鼓舞和支持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2)本题考查苏俄实行的新经济政策。观察图2可知,1913-1921年粮食产量下降;1921-1925年粮食产量上升,这一时期粮食产量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苏俄实施了新经济政策,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3)本题考查苏联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的相关知识。由材料二“美国作家维尔斯第一次来苏联的时候,称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表示出对社会主义的怀疑;1934年当他第二次来到苏联的时候,他对斯大林说:‘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可知,维尔斯对社会主义认识从怀疑到赞赏,其原因是苏联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或计划经济手段使经济建设成就显著。
故答案为:(1)事件:十月革命的胜利;意义: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鼓舞和支持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推动了中国。
(2)趋势:1913-1921年下降;1921-1925年上升.政策因素: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3)变化:从怀疑到赞赏;原因: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或计划经济手段使经济建设成就显著。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围绕“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考查十月革命、新经济政策等相关知识。
28.(2018九上·兴海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图说历史——中国的近代化过程
材料二: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为“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上进行了不断的探索,辛亥革命“走西方的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又经历了一个从“走俄国人的路”发展到“走自己的路”的过程。
(1)材料一中四幅图片反映了近代中国仁人志士为拯救中华进行的哪些重大探索活动?中国近代探索史有着怎样的学习轨迹?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举的是什么旗,走的是什么路?请用一条史实分析中共经历从“走俄国人的路”发展到“走自己的路”的原因?
(3)总结以上材料,你从“走什么路”探索中得到怎样认识?
【答案】(1)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放弃攻打城市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
(2)①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河流众多,水源充足;多山地,但河谷和周边平原地区地势平坦。②政策支持,农民分到田地,生产和革命热情高涨,劳动力短缺得到缓解。
(3)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不断实践中开辟了革命新道路。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人民解放。
【知识点】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的探索。江南制造局是清朝洋务运动中成立的近代军事工业生产机构。公车上书,是指1895年康有为率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事件。公车上书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在就职仪式上,宣读了大总统誓词。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提倡民主与科学,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这些活动都是向西方学习的活动和探索实践;是从学习器物层面到学习政治制度层面再到学习思想层面的深入。
(2)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共产党高举邓小平理论,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建国以后,“走俄国人的路”指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或斯大林模式),如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国营经济:统一财经;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等。结果:建国初期对巩固政权、恢复发展国民经济起过积极作用;但从长远看,导致个人崇拜,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走自己的路”是指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如改革开放,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实现祖国统一提出“一国两制”伟人构想等;结果:迅速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上升。
(3)本题考查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结合以上材料的内容,依据所学可知,中国不管走什么路,都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都要借鉴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要立足于中国国情,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探索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
故答案为:(1)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学习轨迹: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思想层面的深入。
(2)邓小平理论,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第二问略。
(3)认识:中国不管走什么路,要借鉴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要立足于中国国情,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探索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的近代化过程等相关知识。
29.(2018九上·兴海月考)在实践中前行,在反思中创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中共中央在湖北汉口召开紧急会议。会后,毛泽东等人发动群众,进行了武装暴动。在遭受较大损失后,毛泽东指着地图说,“我们要到这眉毛画得最浓的地方去当山大王”。
——摘编自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等
材料二: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建立第一个革命根据地。
材料三:1928年起,毛泽东先后写下了许多著作,其中指出“马克思主义书本上并没 有讲到中国湖南、湖北,它讲的只是基本原理”,“共产党的任务……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逐步形成了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
——摘编自石崇科《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等
(1)指出材料一中紧急会议上确定的方针,并说明武装暴动受挫后毛泽东所作出的战略转变。
(2)根据材料二分析井冈山根据地为了坚持革命道路而开展粮食生产的自然和人文环境。
(3)综合三则材料,分析这条新道路是如何开辟的?并指出开辟的目的。
【答案】(1)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放弃 攻打城市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
(2)①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河流众多,水源充足;多山地,但河谷和周边平原 地区地势平坦。②政策支持,农民分到田地,生产和革命热情高涨,劳动力短缺得到缓解。
(3)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不断实践中开辟了革命新道路。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人民解放。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为了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中共中央在湖北汉口召开紧急会议。会后,毛泽东等人发动群众,进行了武装暴动。”可知,材料一中紧急会议是指1927年8月7日召开的八七会议,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武装暴动受挫后,毛泽东所作出的战略转变是放弃攻打城市,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1927年,毛泽东在湘赣边界,领导工农革命军举行秋收起义。起义开始时攻占了一些县城,但由于城市里敌人的力量比较强大,工农革命军损失惨重。毛泽东分析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他率领工农革命军向湘赣边的井冈山进军,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2)据材料二“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建立第一个革命根据地。”及所学知识可知,井冈山根据地为了坚持革命道路而开展粮食生产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有: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河流众多,水源充足;多山地,但河谷和周边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政策支持,农民分到田地,生产和革命热情高涨,劳动力短缺得到缓解。
(3)据材料三“1928年起,毛泽东先后写下了许多著作,其中指出‘马克思主义书本上并没有讲到中国湖南、湖北,它讲的只是基本原理’,‘共产党的任务……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逐步形成了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可知,这条新道路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不断实践中开辟了革命新道路。开辟的目的是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人民解放。
故答案为:(1)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放弃 攻打城市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
(2)①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河流众多,水源充足;多山地,但河谷和周边平原 地区地势平坦。②政策支持,农民分到田地,生产和革命热情高涨,劳动力短缺得到缓解。
(3)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不断实践中开辟了革命新道路。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人民解放。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八七会议、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的相关史实,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理解并识记八七会议、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的相关史实。
30.(2018九上·兴海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它使传统中国二千年的皇帝制度彻底崩溃,是中国帝制与共和意识的分水岭,尽管它的结局是悲剧性的……”
——历史学家费正清
材料二:民国时期有人说:“他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清道夫,他把启蒙的水洒向那孔孟弥漫的大道上。因此时时被那无数吃惯孔孟的老头子们跳脚痛骂,怪他不识货。”在他之后,一批进步人士积极响应,中国响起了思想启蒙的声音。
(1)材料一中的“它”是指哪一事件?为什么说“它”是“中国帝制与共和意识的分水岭”?
(2)材料二中“洒水清道”的“他”是谁?请用史实证明他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清道夫”。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则材料之间有什么联系?两次运动的不同结果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答案】(1)辛亥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观念渐入人心。
(2)陈独秀;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号召青年起来争取平等自由,以科学的方法认识事物,向传统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宣战。
(3)辛亥革命后,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没有根本改变。面对这种情况,深受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影响的一批进步的中国知识分子,认为要在中国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但要进行政治革命,还必须进行思想革命。为此,开展了新文化运动。
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资产阶级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要坚持对外开放,学习西方的先进的东西,但不能照搬照抄。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知识点】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一“它使传统中国二千余年的皇帝制度彻底崩溃,是中国帝制与共和意识的分水岭”,联系所学知识,孙中山领导了1911年的辛亥革命,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2)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二“他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清道夫,他把启蒙的水洒向那孔孟弥漫的大道上。因此时时被那无数吃惯孔孟的老头子们跳脚痛骂,怪他不识货。”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号召青年起来争取平等自由,以科学的方法认识事物,向传统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宣战。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高举“民主”和“科学”这两面旗帜。发表抨击尊孔复古的文章,提出“打倒孔家店”全面否定儒家学说。陈独秀提出了政治民主、信仰民主、经济民主、社会民主和伦理民主的主张,号召人们拿起民主这个武器和旧的意识形态进行斗争;陈独秀举起了新文化的大旗,揭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3)本题考查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联系及两次运动的不同结果的启示。依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后,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没有根本改变,面对这种情况,深受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影响的一批进步的中国知识分子,认为要在中国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但要进行政治革命,还必须进行思想革命;为此,开展了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资产阶级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学习西方的先进的东西,但不能照搬照抄,改革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故答案为:(1)辛亥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观念渐入人心。
(2)陈独秀;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号召青年起来争取平等自由,以科学的方法认识事物,向传统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宣战。
(3)辛亥革命后,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没有根本改变。面对这种情况,深受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影响的一批进步的中国知识分子,认为要在中国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但要进行政治革命,还必须进行思想革命。为此,开展了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资产阶级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要坚持对外开放,学习西方的先进的东西,但不能照搬照抄。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
31.(2018九上·兴海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上图指数均以1913年为100)
(1)两幅图都与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2)依据图1,分析1913-1921年中国进口贸易总值变化的趋势,并联系当时的中国和世界局势说说变化的原因。
(3)图2数据反映了什么问题?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案】(1)第一次世界大战。
(2)一战开始后,中国商品进口额比战前减少。大战结束后,进口额迅速回升并超过战前水平。
原因分析:减少是因为辛亥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而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增加是因为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重新受到压制。
(3)一战西欧的工业生产严重下降。
启示:战争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阻碍经济发展,战争没有真正的赢家,只会两败俱伤。
【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历史图标的能力。图1可看出一战开始后,中国商品进口额比战前减少;大战结束后,进口额迅速回升并超过战前水平。从图2中不难发现英、德、法三国1921年的工业生产指数明显低于1913年的水平,说明了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给西欧各国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2)本题考查1913-1921年中国进口贸易总值变化的原因。由于辛亥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一战开始后,所以中国商品进口额比战前减少;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重新受到压制大战结束后,进口额迅速回升并超过战前水平。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从图2中可知,英国、德国、法国在1921的的工业生产指数相对于1913年都有很大的差距,可见一战使西欧的工业生产严重下降。第二问的启示,属于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战争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阻碍经济发展,战争没有真正的赢家,只会两败俱伤。
故答案为:(1)第一次世界大战。
(2)一战开始后,中国商品进口额比战前减少。大战结束后,进口额迅速回升并超过战前水平。原因分析:减少是因为辛亥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而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增加是因为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重新受到压制。
(3)一战西欧的工业生产严重下降。启示:战争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阻碍经济发展,战争没有真正的赢家,只会两败俱伤。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考查一战的相关知识及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2.(2018九上·兴海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节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节选)
国会是立法机构,由参、众两院组成——按人口比例选举产生。行政权赋予总统,总统是行政首脑、国家元首或武装部队总司令。司法权赋予最高法院的大法官,由总统提名经参议院同意后任命,除非渎职,任职终身。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法院依据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
材料二:美国独立革命的历史曾鼓舞着孙中山走上革命反清的道路,美国也是他在华侨中发动反清革命的重要根据地。……美国政制及其实践,是世界宪政史上的一个创举。孙中山宪政思想的形成过程中,美国因素是一个巨大存在。
——邓丽兰《美国宪政理念与孙中山宪政思想的演进》
(1)材料一的两部文献分别是哪次革命的成果?这两部文献有何相同之处?
(2)结合材料二分析说明美国历史给孙中山带来如此重大影响的原因。
(3)从中、美两国革命对各自国家历史发展带来的影响中,可以获得哪些启示?
【答案】(1)分别是美国独立战争和中国辛亥革命的成果。
相同之处:都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都体现分权制衡原则。
(2)原因:①美国通过独立战争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治,赢得了国家独立,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障碍。它鼓舞着孙中山走上革命反清的道路,通过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结束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中华民国)。②独立后美国颁布1787年联邦宪法,建立了共和体制,确立了三权分立原则,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强国,孙中山受美国1787年宪法影响,制定了《中华民 国临时约法》,也实行分权制衡原则。
(3)启示:世界文明发展是相互影响的,要顺应历史潮流,善于学习、借鉴别国先进的经验,与时俱进;要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敢于改革创新。
【知识点】辛亥革命;美国的诞生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1787年宪法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相关知识。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于1787年大陆会议制定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为联邦制国家,实行总统制。辛亥革命胜利后,中华民国成立,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美国1987年宪法》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都是在两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颁布的,都是各自国家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2)本题考查美国历史给孙中山带来重大影响的原因。主要从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和1787年宪法三权分立原则对美国发展资本主义带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这两方面分析美国历史对孙中山的影响巨大的原因。
(3)本题考查中、美两国革命的启示,属于开放性试题。学生从“美国历史影响中国历史”这一史实中得出世界文明发展是相互影响的,要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同时在学习、借鉴过程中要从本国国情出发等启示。
故答案为:(1)分别是美国独立战争和中国辛亥革命的成果。相同之处:都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都体现分权制衡原则。
(2)原因:①美国通过独立战争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治,赢得了国家独立,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障碍。它鼓舞着孙中山走上革命反清的道路,通过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结束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中华民国)。②独立后美国颁布1787年联邦宪法,建立了共和体制,确立了三权分立原则,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强国,孙中山受美国1787年宪法影响,制定了《中华民 国临时约法》,也实行分权制衡原则。
(3)启示:世界文明发展是相互影响的,要顺应历史潮流,善于学习、借鉴别国先进的经验,与时俱进;要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敢于改革创新。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美国独立战争和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
1 / 1浙江省嘉兴海宁新仓中学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第一次月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2017九上·平阳开学考)以下四幅图中,能够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世界形势的是(  )
A. B.
C. D.
2.(2017九上·镇海期末)口号与主张蕴涵着时代的特征。下列中国近代史上的口号或主张提出的先后顺序是(  )
①振兴中华 ②还我青岛 ③抗日救亡 ④民主、共和
A.①④②③ B.①②④③ C.①④③② D.④①②③
3.(2017九上·鄞州月考)下图为1927年至1937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发展折线图。图中显示1928年至1934年党员人数大幅度上升,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历史原因是(  )
A.南昌起义的发动 B.红色政权的建立
C.抗日战争的爆发 D.红军长征的胜利
4.(2018九上·兴海月考)“不列颠入侵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织机,毁掉了它的手纺车。”对马克思这句话本质含义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入侵破坏了印度的社会生产力
B.入侵导致印度自然经济瓦解
C.入侵使机器纺织代替了手工纺织
D.入侵摧毁了印度的传统手工业
5.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
A.清政府镇压的力度不同 B.农民阶级的麻木不仁
C.人民群众的参与程度不同 D.后者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6.1882年,某条约规定:“如果意大利未有直接挑衅行为而遭受法国进攻,不论其理由为何,其他两缔约国必须以它们的全部军队给予被攻击的一方以援助……”“两缔约国”指(  )
A.德国、奥匈帝国 B.法国、俄国
C.英国、法国 D.英国、俄国
7.(2017九上·嘉兴期中)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下列事件,正确的一组是(  )
①凡尔登战役 ②萨拉热窝事件 ③美国参战 ④德国投降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②④③ D.③④①②
8.在近代西方文明的冲击下,新事物和新思想在中国社会不断涌现。下表反映的是(  )
辛亥革命前 辛亥革命后
礼节 叩头 鞠躬、握手
称呼 大人、老爷 先生、君、同志
A.大众传媒的发展 B.社会习俗的变化
C.教育观念的更新 D.娱乐方式的丰富
9.运用数据进行分析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如表反映了1921-1925年苏俄(联)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该变化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1921-1925年苏俄(联)粮食产量(注:普特=16.8千克)
年份 项目 1921 1923 1925
粮食产量(亿普特) 22.13 34.55 44.24
A.工农苏维埃政府的成立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
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D.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创建
10.(2017九上·台州期中)2017年国庆假期期间,一位大陆游客去台湾游玩,听到当地的一个老人说他出生于民国三十八年,你知道民国三十八年具体是指公元多少年?(  )
A.1947 B.1948 C.1949 D.1950
11.(2018九上·兴海月考)前苏联有一个笑话:农夫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地回到家里对老婆说:“看,我们有炸鱼吃了!”老婆说:“没有油啊。”伊万说:“那就煮。”老婆说:“没锅。”伊万说:“那就烤。”老婆说:“没有柴。”伊万气坏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该笑话反映的是(  )
A.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
B.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带来的弊端
C.新经济政策恢复自由贸易
D.个人崇拜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
12.陆军实力之总数不应超过10万人,军官及补充部队在内,并应专为维持领土之秩序及边界巡查之用。……莱茵河之东50公里一线以西……陆地要赛均应解除武装并拆卸之。”这些规定(  )
A.加剧了殖民国家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
B.暂时协调了亚太地区的矛盾
C.经全体协约国签字后促进了战后世界和平
D.埋下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
13.(2018九上·兴海月考)1920年,甘地号召人民发动了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下列属于这次运动中采取的具体做法的有(  )
①“食盐进军” ②抵制英货 ③放弃英国人授予的官衔、爵位和荣誉
④抵制英国人开办的学校 ⑤拒绝在英国机构工作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②③④⑤
14.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失去了其对外投资的四分之一,法国失去了三分之一,而德国则失去了其全部对外投资.由此可见,第一次世界大战(  )
A.解除了欧洲对殖民地的控制 B.削弱了欧洲的经济实力
C.造成了欧洲的政治危机 D.使美国成为世界霸主
15.“1921年至1922年度苏联的粮食采购量是3814.07万公担,而1925-1926年度就增加到8913.11万公担,即增加133%以上……”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俄国退出一战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
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D.苏联一五计划的完成
16.(2018九上·兴海月考)如图是清末河北邢台火车站人们乘坐蒸汽火车的场景,当时的报纸写到:“乘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这反映出(  )
A.图中的交通工具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人们的出行方式
B.人们对新的交通下具火车有敌视态度
C.中国社会具备接纳新事物的能力
D.工业文明对当时的中国社会进行了彻底的改变
17.(2017九上·台州期中)《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
C.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D.辛亥革命时期
18.列宁说:“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为纠正这一“错误”,苏俄采取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斯大林模式
C.农业集体化政策 D.新经济政策
19.洋务运动期间,中国自主修建了第一条铁路,起自河北唐山,止于胥各庄,名为唐胥铁路。1881年建成后,清政府却认为,火车震动了东陵的先王神灵,因而禁止使用机车,只准以骡马拽引车辆,人称“马车铁路”.这一事件反映了(  )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进步
B.清王朝拒绝一切西方先进技术
C.民众的愚昧和思想落后
D.封建专制统治与时代大潮间的巨大落差
20.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迅速发展到500多家,总销量达到4200万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
C.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
D.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
21.(2018九上·兴海月考)下图所示为某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  )
A.作者对辛亥革命不认同 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彻底变化 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2.报纸上曾刊登过一篇名为《中国简史》的文章,其中有这样一段话:魏源说:技不如人。洪秀全说:我反。康有为说:我变。孙中山说:我革命。对文中所说的四人认识正确的是(  )
A.纯属缺乏历史依据的文学夸张
B.反映了近代中国人的救国探索
C.都直接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D.四人的斗争对象和斗争方式基本一致
23.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科的重要特点之一。在历史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区分史实与史论。下列表述中,属于“史论”的是(  )
A.1916年2月,德、法双方在凡尔登展开血战
B.一战爆发后,意大利参加了协约国集团作战
C.一战中,英国首先使用新式武器坦克
D.一战是帝国主义争夺霸权和殖民地的不义之战
24.(2017九上·台州期中)《神州日报》是旧上海的报纸。该报纸自1911年10月12日开辟了《鄂省大风云之详报》、《本报鄂乱专电》、《鄂乱各面之专报》之类专栏。比较切确切的说,其中的“鄂乱”是指(  )
A.武昌起义 B.广州起义 C.义和团运动 D.黄花岗起义
25.1895年,德皇威廉二世宣布:“德意志帝国变成世界帝国……德国的货物,德国的知识,德国的勤奋要漂洋过海。”这番话反映的实质是(  )
A.要向全世界扩展势力 B.加强与世界各国的联系
C.与英国进行商业竞争 D.使德国成为世界工厂
26.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如此推理,中国近代化进程应该走的道路是(  )
A.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B.辛亥革命——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
C.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
D.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洋务运动
二、非选择题
27.(2018九上·兴海月考)在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苏俄首创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某校九年级(1)班学生要举办一次以“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为主题的图文展,邀请你全程参与此次活动。
【读图释史】
材料一:
【文汇历史】
材料二:美国作家维尔斯第一次来苏联的时候,称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表示出对社会主义的怀疑。1934年当他第二次来到苏联的时候,他对斯大林说:“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
(1)材料一中图1反映了俄国历史上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该事件对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意义。
(2)根据图2,概括1913-1925年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1921-1925年变化趋势出现的政策因素。
(3)根据材料二,指出维尔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其认识变化的原因。
28.(2018九上·兴海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图说历史——中国的近代化过程
材料二: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为“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上进行了不断的探索,辛亥革命“走西方的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又经历了一个从“走俄国人的路”发展到“走自己的路”的过程。
(1)材料一中四幅图片反映了近代中国仁人志士为拯救中华进行的哪些重大探索活动?中国近代探索史有着怎样的学习轨迹?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举的是什么旗,走的是什么路?请用一条史实分析中共经历从“走俄国人的路”发展到“走自己的路”的原因?
(3)总结以上材料,你从“走什么路”探索中得到怎样认识?
29.(2018九上·兴海月考)在实践中前行,在反思中创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中共中央在湖北汉口召开紧急会议。会后,毛泽东等人发动群众,进行了武装暴动。在遭受较大损失后,毛泽东指着地图说,“我们要到这眉毛画得最浓的地方去当山大王”。
——摘编自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等
材料二: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建立第一个革命根据地。
材料三:1928年起,毛泽东先后写下了许多著作,其中指出“马克思主义书本上并没 有讲到中国湖南、湖北,它讲的只是基本原理”,“共产党的任务……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逐步形成了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
——摘编自石崇科《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等
(1)指出材料一中紧急会议上确定的方针,并说明武装暴动受挫后毛泽东所作出的战略转变。
(2)根据材料二分析井冈山根据地为了坚持革命道路而开展粮食生产的自然和人文环境。
(3)综合三则材料,分析这条新道路是如何开辟的?并指出开辟的目的。
30.(2018九上·兴海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它使传统中国二千年的皇帝制度彻底崩溃,是中国帝制与共和意识的分水岭,尽管它的结局是悲剧性的……”
——历史学家费正清
材料二:民国时期有人说:“他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清道夫,他把启蒙的水洒向那孔孟弥漫的大道上。因此时时被那无数吃惯孔孟的老头子们跳脚痛骂,怪他不识货。”在他之后,一批进步人士积极响应,中国响起了思想启蒙的声音。
(1)材料一中的“它”是指哪一事件?为什么说“它”是“中国帝制与共和意识的分水岭”?
(2)材料二中“洒水清道”的“他”是谁?请用史实证明他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清道夫”。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则材料之间有什么联系?两次运动的不同结果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31.(2018九上·兴海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上图指数均以1913年为100)
(1)两幅图都与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2)依据图1,分析1913-1921年中国进口贸易总值变化的趋势,并联系当时的中国和世界局势说说变化的原因。
(3)图2数据反映了什么问题?给我们什么启示?
32.(2018九上·兴海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节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节选)
国会是立法机构,由参、众两院组成——按人口比例选举产生。行政权赋予总统,总统是行政首脑、国家元首或武装部队总司令。司法权赋予最高法院的大法官,由总统提名经参议院同意后任命,除非渎职,任职终身。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法院依据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
材料二:美国独立革命的历史曾鼓舞着孙中山走上革命反清的道路,美国也是他在华侨中发动反清革命的重要根据地。……美国政制及其实践,是世界宪政史上的一个创举。孙中山宪政思想的形成过程中,美国因素是一个巨大存在。
——邓丽兰《美国宪政理念与孙中山宪政思想的演进》
(1)材料一的两部文献分别是哪次革命的成果?这两部文献有何相同之处?
(2)结合材料二分析说明美国历史给孙中山带来如此重大影响的原因。
(3)从中、美两国革命对各自国家历史发展带来的影响中,可以获得哪些启示?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
【解析】【分析】一战前,伴随着帝国主义国家矛盾的加剧,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形成了同盟国集团,英国、法国和俄国形成了协约国集团。
A项是英法俄三国协约与德意奥三国同盟,是在一战前形成的,符合题意。
B项是二战前形成的,不符合题意。
C项是二战时期形成的,不符合题意。
D项是1991年苏联解体后形成的,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世界形势。
2.【答案】A
【知识点】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九一八”事变与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
【解析】【分析】①振兴中华是辛亥革命前提出的口号;
②还我青岛是五四运动中提出的口号;
③抗日救亡是抗日战争中提出的口号;
④民主、共和是辛亥革命后提出的口号。
这些口号或主张提出的先后顺序是①④②③。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史上重大事件的识记能力。
3.【答案】B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联系题干中的时间信息“1927~1937年”,联系所学知识, 1928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相继建立、扩大使党员数量的不断增加;直到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长征途中损失惨重,党员数量才出现了严重下降。所以B项符合题意。故选B。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4.【答案】D
【知识点】印度的觉醒
【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察印度的觉醒相关知识。英国在统治英国期间,大肆掠夺原料,加紧资本输出,牢牢控制了印度的经济命脉,印度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举步维艰。以棉纺织业为例,20世纪初印度纺织品在海外市场的优势不及日本纺织品,国内油面临英国进口细布细沙的激烈竞争,处境艰难。故正确答案应该选D。
【点评】理解印度的觉醒相关知识。
5.【答案】C
【知识点】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历史对比分析能力。 “公车上书”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的维新变法运动的前奏;而五四运动是一场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所以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中人民群众的参与程度不同, 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考查学生的历史对比分析能力。
6.【答案】A
【知识点】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三国同盟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政治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帝国主义国家的激烈争夺,逐渐形成了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侵略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其中三国同盟包括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本题材料“如果意大利……进攻……其他两缔约国……援助”就是根据当时三国签订的条约规定作出的反映。故选择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三国同盟的识记。
7.【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凡尔登战役发生在1916年;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在1914年;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在1917年;德国投降是在1918年,因此②①③④正确。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8.【答案】B
【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根据表格材料中项目内容“礼节” 和“称呼”,结合表格的具体信息,可知表2反映的是社会习俗的变化。ACD与材料信息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故选择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9.【答案】C
【知识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的《1921-1925年苏俄(联)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图,结合所学可知,1921年,苏俄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到1925年底,苏联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重点识记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特点及影响。
10.【答案】C
【知识点】辛亥革命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民国纪年换算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因此1912年应为民国元年。所以民国三十八年为1949(1912+38-1)年。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民国纪年换算的理解。
11.【答案】B
【知识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前苏联”、“没有油”、“没锅”、“没有柴”、“斯大林万岁”关键词,联系所学知识,1936年,苏联通过了新宪法,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这一模式使苏联农业、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的状态,产品品种少、质量差。
B项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带来的弊端是题干材料反映的问题,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12.【答案】D
【知识点】凡尔赛体系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凡尔赛和约》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1月到6月,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的世界作出安排,在巴黎召开和会,签署了《凡尔赛和约》,其中规定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拥有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这样造成了战胜的协约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故选择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凡尔赛和约》的识记。
13.【答案】D
【知识点】印度的觉醒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印度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情况。20世纪20-40年代,印度有三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第一次是1920年发生的,具体做法是普遍抵制英货,放弃英国人授予的官衔、爵位和荣誉,抵制英国人开办的学校,拒绝在英国机构工作。①属于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做法,故排除。答案是D。
【点评】知道印度三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具体情况。
14.【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
【解析】【分析】由材料“英国失去了其对外投资的四分之一,法国失去了三分之一,而德国则失去了其全部对外投资”,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严重削弱了英国、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的经济实力.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的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15.【答案】C
【知识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新经济政策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可知导致1921—1926年苏联(苏俄)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为了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在列宁的领导下,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而1921—1925年苏联(苏俄)粮食产量有了显著的增长。故选择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新经济政策的识记。
16.【答案】C
【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19世纪初,西方发明了轮船、火车;后来,这两种近代交通工具相继传人中国;从题干材料“清末河北邢台火车站人们乘坐蒸汽火车的的场景,乘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国人对火车传人持赞赏的态度,表明中国人民具备接纳新事物的认知能力。
A项图中的交通工具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人们的出行方式题干材料不能反映,不符合题意;
B项人们对新的交通下具火车有敌视态度题干材料不能反映,不符合题意;
C项中国社会具备接纳新事物的能力反映了题干材料内容,符合题意;
D项工业文明对当时的中国社会进行了彻底的改变,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近代中国交通工具的变革。
17.【答案】C
【知识点】北洋政府与军阀混战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结合“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可知,这一时局出现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标志着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统治建立。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皖系、直系、奉系三大派系。皖系的段祺瑞在日本支持下,控制皖、浙、闽、鲁、陕等省;直系的冯国璋在英美的支持下,控制长江中下游的苏、赣、鄂及直隶等省;奉系的张作霖以日本为靠山,占踞东北三省。各派军阀不断地混战,中国陷入灾难中。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识记。
18.【答案】D
【知识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新经济政策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苏俄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到1925年底,苏联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故选择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新经济政策的识记。
19.【答案】D
【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修建唐胥铁路说明我国的近代化在发展中。清政府认为火车震动了东陵的先王神灵,用骡马拽引车辆,说明清朝的封建统治与时代发展存在着落差。故ABC错误,D正确。故选择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识记。
20.【答案】A
【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20世纪初社会生活变化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报纸传媒业迅速发展,销量不断提升。故选择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20世纪初社会生活变化的了解。
21.【答案】A
【知识点】辛亥革命
【解析】【分析】由题干图文内容可知:1913年为辛亥革命后,作者称辛亥革命为“变乱”,又用“竞袭洋夷之皮毛”表达了对辛亥革命的否定。
A项作者对辛亥革命不认同符合题干材料内容,符合题意;
B项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与题干材料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当时乡村社会习俗彻底变化与题干材料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与题干材料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
22.【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代中国人的救国探索历程的有关知识。从材料“魏源说:技不如人;洪秀全说:我反;康有为说:我变;孙中山说:我革命”可知,材料反映了近代爱国的知识分子、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救国探索历程.魏源代表的是爱国的知识分子的探索;洪秀全代表农民阶级的探索;康有为和孙中山代表资产阶级的救国探索,所以材料反映了近代中国人的救国探索。故选择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中国人的救国探索历程的识记。
23.【答案】D
【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一战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916年2月21日,德军集中27万人的兵力,以猛烈的炮火进攻凡尔登,德、法双方在凡尔登展开血战。这次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伤亡人数最多的战役之一,历史上称之为“凡尔登绞肉机”;一战爆发后,意大利为了自身的利益,望风使舵,参加了协约国集团作战;一战中,新式武器不断被使用。1916年9月,英国首先使用新式武器坦克,所以ABC属于历史事实,不符合题意。由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与英、法、俄等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争夺霸权的结果,形成了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侵略集团——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的三国同盟和英国、法国、俄国组成的三国协约。这两大军事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世界大战一触即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交战各国带来了深重灾难,造成了重大物质损伤和人员伤亡,由此可知,一战是帝国主义争夺霸权和殖民地的不义之战,是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评价,属于史论,所以D符合题意。故选择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一战的识记。
24.【答案】A
【知识点】辛亥革命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武昌起义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鄂乱是指武昌起义。武昌起义是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在中国湖北省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也是辛亥革命的开端。湖北省简称鄂。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武昌起义的识记。
25.【答案】A
【知识点】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一战前德国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发展不平衡,导致政治发展不平衡,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德国要求重新分割世界。根据材料“德意志帝国要成为世界帝国”可知,这是德国要对外实行侵略扩张,称霸世界。故选择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一战前德国对外扩张的识记。
26.【答案】D
【知识点】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按照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所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顺序,即首先变革人心——新文化运动(思想层面),然后改变政令——辛亥革命(制度层面),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洋务运动(器物层面)。故选择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27.【答案】(1)事件:十月革命的胜利;意义: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鼓舞和支持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推动了中国。
(2)趋势:1913-1921年下降;1921-1925年上升.政策因素: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3)变化:从怀疑到赞赏;原因: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或计划经济手段使经济建设成就显著.
【知识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俄国十月革命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十月革命的相关知识。由图1“列宁宣布苏维埃政权成立”可知,这反映的是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个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鼓舞和支持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2)本题考查苏俄实行的新经济政策。观察图2可知,1913-1921年粮食产量下降;1921-1925年粮食产量上升,这一时期粮食产量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苏俄实施了新经济政策,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3)本题考查苏联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的相关知识。由材料二“美国作家维尔斯第一次来苏联的时候,称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表示出对社会主义的怀疑;1934年当他第二次来到苏联的时候,他对斯大林说:‘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可知,维尔斯对社会主义认识从怀疑到赞赏,其原因是苏联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或计划经济手段使经济建设成就显著。
故答案为:(1)事件:十月革命的胜利;意义: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鼓舞和支持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推动了中国。
(2)趋势:1913-1921年下降;1921-1925年上升.政策因素: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3)变化:从怀疑到赞赏;原因: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或计划经济手段使经济建设成就显著。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围绕“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考查十月革命、新经济政策等相关知识。
28.【答案】(1)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放弃攻打城市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
(2)①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河流众多,水源充足;多山地,但河谷和周边平原地区地势平坦。②政策支持,农民分到田地,生产和革命热情高涨,劳动力短缺得到缓解。
(3)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不断实践中开辟了革命新道路。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人民解放。
【知识点】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的探索。江南制造局是清朝洋务运动中成立的近代军事工业生产机构。公车上书,是指1895年康有为率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事件。公车上书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在就职仪式上,宣读了大总统誓词。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提倡民主与科学,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这些活动都是向西方学习的活动和探索实践;是从学习器物层面到学习政治制度层面再到学习思想层面的深入。
(2)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共产党高举邓小平理论,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建国以后,“走俄国人的路”指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或斯大林模式),如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国营经济:统一财经;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等。结果:建国初期对巩固政权、恢复发展国民经济起过积极作用;但从长远看,导致个人崇拜,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走自己的路”是指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如改革开放,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实现祖国统一提出“一国两制”伟人构想等;结果:迅速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上升。
(3)本题考查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结合以上材料的内容,依据所学可知,中国不管走什么路,都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都要借鉴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要立足于中国国情,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探索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
故答案为:(1)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学习轨迹: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思想层面的深入。
(2)邓小平理论,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第二问略。
(3)认识:中国不管走什么路,要借鉴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要立足于中国国情,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探索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的近代化过程等相关知识。
29.【答案】(1)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放弃 攻打城市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
(2)①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河流众多,水源充足;多山地,但河谷和周边平原 地区地势平坦。②政策支持,农民分到田地,生产和革命热情高涨,劳动力短缺得到缓解。
(3)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不断实践中开辟了革命新道路。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人民解放。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为了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中共中央在湖北汉口召开紧急会议。会后,毛泽东等人发动群众,进行了武装暴动。”可知,材料一中紧急会议是指1927年8月7日召开的八七会议,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武装暴动受挫后,毛泽东所作出的战略转变是放弃攻打城市,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1927年,毛泽东在湘赣边界,领导工农革命军举行秋收起义。起义开始时攻占了一些县城,但由于城市里敌人的力量比较强大,工农革命军损失惨重。毛泽东分析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他率领工农革命军向湘赣边的井冈山进军,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2)据材料二“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建立第一个革命根据地。”及所学知识可知,井冈山根据地为了坚持革命道路而开展粮食生产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有: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河流众多,水源充足;多山地,但河谷和周边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政策支持,农民分到田地,生产和革命热情高涨,劳动力短缺得到缓解。
(3)据材料三“1928年起,毛泽东先后写下了许多著作,其中指出‘马克思主义书本上并没有讲到中国湖南、湖北,它讲的只是基本原理’,‘共产党的任务……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逐步形成了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可知,这条新道路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不断实践中开辟了革命新道路。开辟的目的是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人民解放。
故答案为:(1)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放弃 攻打城市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
(2)①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河流众多,水源充足;多山地,但河谷和周边平原 地区地势平坦。②政策支持,农民分到田地,生产和革命热情高涨,劳动力短缺得到缓解。
(3)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不断实践中开辟了革命新道路。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人民解放。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八七会议、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的相关史实,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理解并识记八七会议、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的相关史实。
30.【答案】(1)辛亥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观念渐入人心。
(2)陈独秀;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号召青年起来争取平等自由,以科学的方法认识事物,向传统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宣战。
(3)辛亥革命后,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没有根本改变。面对这种情况,深受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影响的一批进步的中国知识分子,认为要在中国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但要进行政治革命,还必须进行思想革命。为此,开展了新文化运动。
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资产阶级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要坚持对外开放,学习西方的先进的东西,但不能照搬照抄。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知识点】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一“它使传统中国二千余年的皇帝制度彻底崩溃,是中国帝制与共和意识的分水岭”,联系所学知识,孙中山领导了1911年的辛亥革命,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2)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二“他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清道夫,他把启蒙的水洒向那孔孟弥漫的大道上。因此时时被那无数吃惯孔孟的老头子们跳脚痛骂,怪他不识货。”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号召青年起来争取平等自由,以科学的方法认识事物,向传统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宣战。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高举“民主”和“科学”这两面旗帜。发表抨击尊孔复古的文章,提出“打倒孔家店”全面否定儒家学说。陈独秀提出了政治民主、信仰民主、经济民主、社会民主和伦理民主的主张,号召人们拿起民主这个武器和旧的意识形态进行斗争;陈独秀举起了新文化的大旗,揭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3)本题考查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联系及两次运动的不同结果的启示。依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后,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没有根本改变,面对这种情况,深受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影响的一批进步的中国知识分子,认为要在中国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但要进行政治革命,还必须进行思想革命;为此,开展了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资产阶级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学习西方的先进的东西,但不能照搬照抄,改革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故答案为:(1)辛亥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观念渐入人心。
(2)陈独秀;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号召青年起来争取平等自由,以科学的方法认识事物,向传统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宣战。
(3)辛亥革命后,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没有根本改变。面对这种情况,深受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影响的一批进步的中国知识分子,认为要在中国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但要进行政治革命,还必须进行思想革命。为此,开展了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资产阶级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要坚持对外开放,学习西方的先进的东西,但不能照搬照抄。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
31.【答案】(1)第一次世界大战。
(2)一战开始后,中国商品进口额比战前减少。大战结束后,进口额迅速回升并超过战前水平。
原因分析:减少是因为辛亥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而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增加是因为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重新受到压制。
(3)一战西欧的工业生产严重下降。
启示:战争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阻碍经济发展,战争没有真正的赢家,只会两败俱伤。
【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历史图标的能力。图1可看出一战开始后,中国商品进口额比战前减少;大战结束后,进口额迅速回升并超过战前水平。从图2中不难发现英、德、法三国1921年的工业生产指数明显低于1913年的水平,说明了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给西欧各国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2)本题考查1913-1921年中国进口贸易总值变化的原因。由于辛亥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一战开始后,所以中国商品进口额比战前减少;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重新受到压制大战结束后,进口额迅速回升并超过战前水平。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从图2中可知,英国、德国、法国在1921的的工业生产指数相对于1913年都有很大的差距,可见一战使西欧的工业生产严重下降。第二问的启示,属于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战争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阻碍经济发展,战争没有真正的赢家,只会两败俱伤。
故答案为:(1)第一次世界大战。
(2)一战开始后,中国商品进口额比战前减少。大战结束后,进口额迅速回升并超过战前水平。原因分析:减少是因为辛亥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而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增加是因为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重新受到压制。
(3)一战西欧的工业生产严重下降。启示:战争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阻碍经济发展,战争没有真正的赢家,只会两败俱伤。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考查一战的相关知识及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2.【答案】(1)分别是美国独立战争和中国辛亥革命的成果。
相同之处:都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都体现分权制衡原则。
(2)原因:①美国通过独立战争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治,赢得了国家独立,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障碍。它鼓舞着孙中山走上革命反清的道路,通过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结束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中华民国)。②独立后美国颁布1787年联邦宪法,建立了共和体制,确立了三权分立原则,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强国,孙中山受美国1787年宪法影响,制定了《中华民 国临时约法》,也实行分权制衡原则。
(3)启示:世界文明发展是相互影响的,要顺应历史潮流,善于学习、借鉴别国先进的经验,与时俱进;要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敢于改革创新。
【知识点】辛亥革命;美国的诞生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1787年宪法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相关知识。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于1787年大陆会议制定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为联邦制国家,实行总统制。辛亥革命胜利后,中华民国成立,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美国1987年宪法》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都是在两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颁布的,都是各自国家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2)本题考查美国历史给孙中山带来重大影响的原因。主要从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和1787年宪法三权分立原则对美国发展资本主义带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这两方面分析美国历史对孙中山的影响巨大的原因。
(3)本题考查中、美两国革命的启示,属于开放性试题。学生从“美国历史影响中国历史”这一史实中得出世界文明发展是相互影响的,要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同时在学习、借鉴过程中要从本国国情出发等启示。
故答案为:(1)分别是美国独立战争和中国辛亥革命的成果。相同之处:都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都体现分权制衡原则。
(2)原因:①美国通过独立战争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治,赢得了国家独立,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障碍。它鼓舞着孙中山走上革命反清的道路,通过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结束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中华民国)。②独立后美国颁布1787年联邦宪法,建立了共和体制,确立了三权分立原则,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强国,孙中山受美国1787年宪法影响,制定了《中华民 国临时约法》,也实行分权制衡原则。
(3)启示:世界文明发展是相互影响的,要顺应历史潮流,善于学习、借鉴别国先进的经验,与时俱进;要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敢于改革创新。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美国独立战争和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