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台州市天台县坦头中学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第三次学情调研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台州市天台县坦头中学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第三次学情调研试卷

资源简介

浙江台州市天台县坦头中学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第三次学情调研试卷
一、选择题
1.(2018九上·天台月考)读亚洲大陆沿89°E地形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与丙区域相比,甲区域(  )
A.热量较丰富 B.降水更丰沛
C.夏季昼夜温差较大 D.土壤更肥沃
(2)近年来,乙区域的畜牧业产品逐渐走向全国各地。影响此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市场 B.技术 C.劳动力 D.交通
【答案】(1)C
(2)D
【知识点】地势和地形;世界主要地形的分布;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解析】【分析】(1)题考查亚欧大陆相关知识。据图可知,甲区域位于亚欧大陆内陆地区,降水少,纬度较高,热量较低,夏季昼夜温差大,土地贫瘠;丙区域位于沿海地带,降水丰富,纬度低,热量高,夏季昼夜差较小,土地肥沃。所以与丙区域相比,甲区域的夏季昼夜温差较大。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2)题考查青藏地区相关知识。据图可知,乙区域位于青藏高原地区,由于海拔高,当地交通比较落后,近年来加大交通建设,特别是青藏铁路的通车,使得青藏地区融入全国铁路网,让当地的畜牧业产品逐渐走向全国。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属于较难题,要求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且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2.(2018九上·天台月考)自古以来,江南就被美誉为“鱼米之乡”。下图代表的区域就是其中最著名的水乡,这里有闻名于世的大运河,还有大大小小的天然河湖与人工沟渠,优越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孕育了众多的城镇。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图中字母A表示的湖泊是(  )
A.太湖 B.洞庭湖 C.西湖 D.鄱阳湖
(2)上图代表的区域河流与湖泊众多,产生这一自然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该地区位于平原地形
B.该地区土壤肥沃
C.该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D.人们自古以来重视水利
【答案】(1)A
(2)C
【知识点】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解析】【分析】(1)题A太湖位于长三角经济圈中央,北岸为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州3座城市,南岸为浙江省的湖州市,下游为直辖市上海市,太湖湖区管辖权归江苏省所有。故A正确。B洞庭湖主要位于湖南省,而图中是我国的长三角地区,故B错误。C东湖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故C错误。D鄱阳湖是我国的第一大淡水湖,主要位于江西省,故D错误。故选:A
(2)题A平原地形,地势平坦,河流及湖泊不一定多,如我国的华北平原地区,故A不正确。B土壤肥沃和河流、湖泊的形成没有直接关系,故B不正确。C长三角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气候湿润,有利于河流和湖泊的形成,故C正确。D人们自古以来重视水利属于人为因素,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该题考查地理事物的位置和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读图分析能力,属于普通题。
3.(2018九上·天台月考)秦朝举行的一次廷议中,廷尉李斯的发言得到秦始皇的支持,李斯说:“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仇人);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置诸侯不便。”由此可以看出,李斯明确反对(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郡县制 D.分封制
【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于西周分封制的理解 。题干中李斯提到“诸侯”与西周的分封制有关,且“相攻击”、“相诛伐”可看出所提为此种制度带来的不利后果,故而答案为D。
【点评】理解西周分封制带来的不利影响。
4.(2018九上·天台月考)下列历史事件,按发生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的是(  )
①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②渡江战役 ③三大战役 ④重庆谈判
A.①②④③ B.②③①④ C.③④②① D.④③①②
【答案】D
【知识点】内战的爆发;三大战役;渡江战役与占领南京;政治协商会议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历史事件的识记能力。①项,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决定将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②项,继三大战役后,人民解放军乘胜追击,于1949年4月发动渡江战役,同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垮台,人民解放战争取得最后胜利。③项,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④项,抗战胜利以后,蒋介石以商讨国内和平问题为名,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进行谈判。为了争取和平,也为了戳穿蒋介石的假和平阴谋,1945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的陪同下到达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国共双方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综上所述,其正确顺序为④③①②,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对历史事件有明确的认识,属于简单题。
5.学习历史需要正确地区分史实与观点并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下列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
B.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
C.雅尔塔会议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
D.诺曼底登陆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
【答案】D
【知识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解析】【分析】史实是纯对历史事件的表述,而观点是对历史事件的评论,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雅尔塔会议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都属于纯表述,而诺曼底登陆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属于评论.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史实与观点的区别.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史实与观点的区别.
6.(2018九上·天台月考)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道:“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这个大变动包括(  )
①秦朝——建立行省制 ②汉朝——建立刺史制
③秦朝——建立郡县制 ④汉朝——建立三省六部制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B
【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①行省制是元朝建立的,错误; ④三省六部制是隋朝首创,唐朝完善的,也错误,排除; ②汉朝建立刺史制,③秦朝建立郡县制是正确的,因此答案为 B:②③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属于简单题。
7.(2018九上·天台月考)读中国历史纪年表(局部),下列史实与朝代搭配相符的是(  )
A.①——出现“文景之治” B.②——推行崇文抑武
C.③——创立行省制度 D.④——戚继光抗倭
【答案】B
【知识点】贞观之治;北宋与辽、西夏并列;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解析】【分析】A①代表的朝代是唐朝,但是文景之治发生于西汉初年,时间不符;B②代表的朝代是北宋,北宋为防止唐宋以来武将专横扈的弊端重现,实行重文轻武政策;C
③ 代表的朝代是明朝,但是行省制度是在元朝创立的,时间不符;D④代表的是清朝前期,但是戚继光抗倭发生于明朝,时间不符。因此,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王朝更替的时序,要求学生会看年代尺,稍有难度。
8.(2017八上·温州月考)下图是某校为应邀来访的学者设计的讲座海报,符合该主题内容的有(  )
①华佗制成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②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书
③祖冲之编写《九章算术》,为我国数学领域取得成就
④张仲景编定《黄帝内经》,奠定我国中医治疗学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知识点】昌盛的秦汉文化;三国魏晋南北朝文化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古代重要科技成果的有关知识。根据题干的图片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九章算术》的作者不是祖冲之,③说法不正确;《黄帝内经》的作者不是张仲景,④说法不正确。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古代重要科技成果的识记。
9.(2017九上·镇海期末)“天下之理,不外因果”。下列历史事件因果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
①巴黎和会一一“一二.九运动” ②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一一红军长征
③平津战役一一解放东北全境 ④日本投降——宝岛回归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知识点】五四运动;红军长征;抗日战争的胜利;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①巴黎和会一一“一二.九运动” 对应不正确,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不符合题意。
②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一一红军长征对应正确,1934年10月,由于博古、李德等人指挥失误,使得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国工农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符合题意。
③平津战役一一解放东北全境对应不正确,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不符合题意。
④日本投降——宝岛回归对应正确,1945年8月15日,中国人民取得了伟大抗日战争的胜利,台湾被日本割占50年后也回到祖国的怀抱,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史上重大事件的识记能力。
10.(2017九上·瑞安期末)1919年6月《新闻报》载:“此次沪(上海)上风潮始由学生罢课,继由商人罢市,近日将有劳动工人同盟罢工。初因青岛外交……后即以释放京师被捕学生,并罢斥曹汝霖等三人为要求条件。”上述新闻中透露该风潮的信息有(  )
①已扩展到上海 ②爆发的导火线 ③学生是运动的先锋 ④运动具有反帝爱国性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题干新闻中的“此次沪(上海)上风潮……”可见五四运动已扩展到上海,①已扩展到上海,符合题意。
题干新闻中的“初因青岛外交……后” 可见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②爆发的导火线,符合题意。
题干新闻中的“……始由学生罢课……”可见学生是五四运动的先锋,③学生是运动的先锋,符合题意。
④运动具有反帝爱国性质虽然表述正确,但材料中没有体现,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五四运动及学生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
11.(2018九上·天台月考)某历史兴趣小组制作了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系列知识卡片,下列卡片的内容不正确的是(  )
A.大战爆发的时间:1939年
B.雅尔塔会议的重要内容:讨论建立联合国
C.诺曼底登陆战: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
D.结束的标志: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
【答案】D
【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德国突袭波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解析】【分析】 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向同盟国投降,欧洲战事结束。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二战”结束。ABC的叙述都符合历史史实,故答案选D。
【点评】本题属于反向选择题,要求学生看清题目,悬着“不正确的”,不能思维定式。
12.(2018九上·天台月考)“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钟山花雨,千秋芬芳。一九三七,祸从天降,古城沦丧,侵华倭寇,掳掠烧杀,尸横遍野,血染长江;三十余万,生灵涂炭,炼狱六周,哀哉国殇。”这段文字反映了(  )
A.东北三省的完全沦陷 B.南京大屠杀惨案
C.抗日将士血染卢沟桥 D.重庆大轰炸
【答案】B
【知识点】日军罪行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南京大屠杀。题干中的“金陵”是南京的别称、“一九三七”指的是1937年、“ 侵华倭寇,掳掠烧杀 …… 三十余万,生灵涂炭 ”,根据以上信息可知,题干描述的是南京大屠杀的惨状。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日军以集体枪杀、焚烧、活埋、砍头、军犬撕咬等极其残忍的手段,对南京平民和被俘的中国士兵进行了持续的惨绝人寰的血腥大屠杀,还举行“杀人比赛”并在报纸上进行报道。日军在占领南京后的六周内,屠杀手无寸铁的南京居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达30多万人。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点评】该题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材料,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属于简单题。
二、非选择题
13.(2018九上·天台月考)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表1:重庆气候资料(29.6°N,106.5°E,海拔260m)
1990-2010年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平均最低气温(℃) 5.6 6.9 10.9 15.1 19.0 21.5 24.5 24.5 20.4 16.2 11.5 7.2
表2:武汉气候资料(30.6°N,114.1°E,海拔 23m)
1990-2010年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平均最低气温(℃) -0.5 1.4 6.1 12.2 17.7 21.8 25.2 24.6 19.4 13.4 7.2 1.5
(1)西电东送工程体现了我国正在大力推进什么战略?
(2)结合图表对比说明重庆和武汉两地冬季气温特征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
(3)谚曰“湖广熟,天下足”。从明朝中后期开始,江汉平原就已成为全国商品粮棉基地,但长期以来,其农业生产常常受到不利的自然条件影响。
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说说江汉平原农业生产的不利气候条件。
【答案】(1)西部大开发战略。
(2)重庆冬季平均最低气温高于武汉,重庆最冷月(或1月)平均最低气温在0℃以上,武汉最冷月(1月)平均最低气温在0℃以下。
原因:重庆纬度位置比武汉低,重庆受周围山地阻挡,冷空气不易入侵。
(3)季风气候,降水变化大,容易引发洪涝灾害和旱灾。冬半年气温偏低,影响农作物生长。
【知识点】地形图的判读;气候多样,季风显著;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解析】【分析】第(1)题比较简单,只要答出战略即可。第(2)题要求结合图表对比说明重庆和武汉两地冬季气温特征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必须要将图表中的相关数据用上去,否则会扣分。第(3)题从自然条件角度考虑农业生产的不利角度,可以从气温、降水方面进行说明。
【点评】本题属于地理综合题,对学生读图表分析的能力要求较高。
14.(2018九上·天台月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贯穿中国古代史的始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汉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地方长官的任、考核、奖惩悉操于中央政府和皇帝之手。当西汉出现了地方割据势力对抗中央政府的端倪时,贾谊向文帝建言:“欲使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摘编自班国《汉书》
材料二:唐末以来五十多年间,更换了五个朝代、八姓十三君,时人眼中,赵匡胤可能是五代后的第六代重帝。“或谓宋之弱由削节镇之权故,夫节镇之强,非宋强也,强干弱枝,自是立国大体 ……终宋无强臣之息”,今人眼中,赵匡胤是三百多年赵宋立朝的立国者
——摘编自邓广铭《宋史十讲》
材料三:元姚治者为了极力避免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设地方区域,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明清两朝开始解决“以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割据制度。
——摘编自李怀孔《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1)贾谊的建言在汉武帝的哪一政策中得以体现 有什么历史作用?
(2)结合材料二,分析赵匡胤能成为“三百多年皇朝立国者”的原因。
(3)材料三反映了元朝哪一项改革措施?明清两朝是怎样解决土司割据制度的?
(4)综合上述三则材料,概括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发展史并分析对我们的启示。
【答案】(1)推恩令。在政治上削弱诸侯王国再也无力对抗中央有助于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2)赵匡胤吸取了唐末五代军阀武将飞扬跋扈,影响政局稳定的教训。采用崇文抑武策略;陆续解除地方节度使的权力;使其成为虛衔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上述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
(3)行省制度。改土归流。
(4)自秦汉实行郡县制以来宋元明清各朝采取各项措施中央逐渐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大一统始终是一条主线;要维护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就必须强化中央集权。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
【解析】【分析】第(1)题根据材料内容"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削弱了诸侯的实力,体现了贾谊的建言。“推恩令的实施加强了中央集权,促使西汉实现了政治上的大统一。第(2)题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可知,宋朝的衰弱是由于削等了节度使的权力。赵匡胤为避免晚唐藩镇割据,采取了重文抑武方针,加强中央集权,并剥夺武将兵权,这是赵胤能成为"三百多年皇朝立国者"的原因。第(3)题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防止地方分裂割据,加加强中央集权,实行行省制度。为解决土司割据制度,明朝后期开始实行改土归流制度,在清朝大规模实施、尤其是雍正时期收效巨大。第(4)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如: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发展史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逐渐削弱的历史;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园国家的統一等等。
【点评】本题属于历史综合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属于普通题。
15.(2018九上·天台月考)2018年是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经这样评价周恩来:“中国如果没有毛泽东就可能不会燃起革命之火;如果没有周恩来,就会烧成灰烬。”
材料三:周恩来同志一生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出了卓著功勋……,周恩来同志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抗日战争胜利后,周恩来同志陪同毛泽东同志同国民党进行谈判……在建国前主持起草《共同纲领》……
——习近平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周恩来十二岁就提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请你结合当时中国的时局分析他树立远大理想的原因。
(2)请用长征时期的史实说明中国革命“如果没有周恩来,就会烧成灰烬”。
(3)习近平称周恩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做出了卓著功勋,请用材料三中的事件印证此观点。
【答案】(1)20世纪初,清王朝统治腐朽无能,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列强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民族危机日益加重,社会变革呼声日益高涨,周恩来从小怀着爱国的满腔热情,树立了远大的理想。
(2)遵义会议召开前处于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危急关头,遵义会议后,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镓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负责长征中的军事指挥,扭转了红军长征的不利局面,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3)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人率领革命军在南昌发动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是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重庆谈判使中国共产党关于和平建设新中国的政治主张被全国人民所了解,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和平、民主、团结的希望和曙光。主持起草的《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红军长征;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
【解析】【分析】第(1)题根据周恩来诞辰1898年和“12岁”等信息可知他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时间是20世纪初,只要说明当时的时局即可。第(2)题要求用“长征时的史实”说明周恩来对中国革命的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遵义会议上周恩来做出了重要贡献,说明影响即可。第(3)题材料三中说“ 周恩来同志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抗日战争胜利后,周恩来同志陪同毛泽东同志同国民党进行谈判……在建国前主持起草《共同纲领》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近现代史,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对学生的分析能力有一定要求,属于稍难题。
1 / 1浙江台州市天台县坦头中学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第三次学情调研试卷
一、选择题
1.(2018九上·天台月考)读亚洲大陆沿89°E地形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与丙区域相比,甲区域(  )
A.热量较丰富 B.降水更丰沛
C.夏季昼夜温差较大 D.土壤更肥沃
(2)近年来,乙区域的畜牧业产品逐渐走向全国各地。影响此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市场 B.技术 C.劳动力 D.交通
2.(2018九上·天台月考)自古以来,江南就被美誉为“鱼米之乡”。下图代表的区域就是其中最著名的水乡,这里有闻名于世的大运河,还有大大小小的天然河湖与人工沟渠,优越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孕育了众多的城镇。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图中字母A表示的湖泊是(  )
A.太湖 B.洞庭湖 C.西湖 D.鄱阳湖
(2)上图代表的区域河流与湖泊众多,产生这一自然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该地区位于平原地形
B.该地区土壤肥沃
C.该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D.人们自古以来重视水利
3.(2018九上·天台月考)秦朝举行的一次廷议中,廷尉李斯的发言得到秦始皇的支持,李斯说:“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仇人);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置诸侯不便。”由此可以看出,李斯明确反对(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郡县制 D.分封制
4.(2018九上·天台月考)下列历史事件,按发生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的是(  )
①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②渡江战役 ③三大战役 ④重庆谈判
A.①②④③ B.②③①④ C.③④②① D.④③①②
5.学习历史需要正确地区分史实与观点并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下列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
B.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
C.雅尔塔会议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
D.诺曼底登陆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
6.(2018九上·天台月考)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道:“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这个大变动包括(  )
①秦朝——建立行省制 ②汉朝——建立刺史制
③秦朝——建立郡县制 ④汉朝——建立三省六部制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7.(2018九上·天台月考)读中国历史纪年表(局部),下列史实与朝代搭配相符的是(  )
A.①——出现“文景之治” B.②——推行崇文抑武
C.③——创立行省制度 D.④——戚继光抗倭
8.(2017八上·温州月考)下图是某校为应邀来访的学者设计的讲座海报,符合该主题内容的有(  )
①华佗制成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②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书
③祖冲之编写《九章算术》,为我国数学领域取得成就
④张仲景编定《黄帝内经》,奠定我国中医治疗学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2017九上·镇海期末)“天下之理,不外因果”。下列历史事件因果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
①巴黎和会一一“一二.九运动” ②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一一红军长征
③平津战役一一解放东北全境 ④日本投降——宝岛回归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0.(2017九上·瑞安期末)1919年6月《新闻报》载:“此次沪(上海)上风潮始由学生罢课,继由商人罢市,近日将有劳动工人同盟罢工。初因青岛外交……后即以释放京师被捕学生,并罢斥曹汝霖等三人为要求条件。”上述新闻中透露该风潮的信息有(  )
①已扩展到上海 ②爆发的导火线 ③学生是运动的先锋 ④运动具有反帝爱国性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2018九上·天台月考)某历史兴趣小组制作了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系列知识卡片,下列卡片的内容不正确的是(  )
A.大战爆发的时间:1939年
B.雅尔塔会议的重要内容:讨论建立联合国
C.诺曼底登陆战: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
D.结束的标志: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
12.(2018九上·天台月考)“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钟山花雨,千秋芬芳。一九三七,祸从天降,古城沦丧,侵华倭寇,掳掠烧杀,尸横遍野,血染长江;三十余万,生灵涂炭,炼狱六周,哀哉国殇。”这段文字反映了(  )
A.东北三省的完全沦陷 B.南京大屠杀惨案
C.抗日将士血染卢沟桥 D.重庆大轰炸
二、非选择题
13.(2018九上·天台月考)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表1:重庆气候资料(29.6°N,106.5°E,海拔260m)
1990-2010年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平均最低气温(℃) 5.6 6.9 10.9 15.1 19.0 21.5 24.5 24.5 20.4 16.2 11.5 7.2
表2:武汉气候资料(30.6°N,114.1°E,海拔 23m)
1990-2010年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平均最低气温(℃) -0.5 1.4 6.1 12.2 17.7 21.8 25.2 24.6 19.4 13.4 7.2 1.5
(1)西电东送工程体现了我国正在大力推进什么战略?
(2)结合图表对比说明重庆和武汉两地冬季气温特征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
(3)谚曰“湖广熟,天下足”。从明朝中后期开始,江汉平原就已成为全国商品粮棉基地,但长期以来,其农业生产常常受到不利的自然条件影响。
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说说江汉平原农业生产的不利气候条件。
14.(2018九上·天台月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贯穿中国古代史的始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汉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地方长官的任、考核、奖惩悉操于中央政府和皇帝之手。当西汉出现了地方割据势力对抗中央政府的端倪时,贾谊向文帝建言:“欲使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摘编自班国《汉书》
材料二:唐末以来五十多年间,更换了五个朝代、八姓十三君,时人眼中,赵匡胤可能是五代后的第六代重帝。“或谓宋之弱由削节镇之权故,夫节镇之强,非宋强也,强干弱枝,自是立国大体 ……终宋无强臣之息”,今人眼中,赵匡胤是三百多年赵宋立朝的立国者
——摘编自邓广铭《宋史十讲》
材料三:元姚治者为了极力避免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设地方区域,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明清两朝开始解决“以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割据制度。
——摘编自李怀孔《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1)贾谊的建言在汉武帝的哪一政策中得以体现 有什么历史作用?
(2)结合材料二,分析赵匡胤能成为“三百多年皇朝立国者”的原因。
(3)材料三反映了元朝哪一项改革措施?明清两朝是怎样解决土司割据制度的?
(4)综合上述三则材料,概括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发展史并分析对我们的启示。
15.(2018九上·天台月考)2018年是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经这样评价周恩来:“中国如果没有毛泽东就可能不会燃起革命之火;如果没有周恩来,就会烧成灰烬。”
材料三:周恩来同志一生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出了卓著功勋……,周恩来同志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抗日战争胜利后,周恩来同志陪同毛泽东同志同国民党进行谈判……在建国前主持起草《共同纲领》……
——习近平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周恩来十二岁就提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请你结合当时中国的时局分析他树立远大理想的原因。
(2)请用长征时期的史实说明中国革命“如果没有周恩来,就会烧成灰烬”。
(3)习近平称周恩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做出了卓著功勋,请用材料三中的事件印证此观点。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C
(2)D
【知识点】地势和地形;世界主要地形的分布;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解析】【分析】(1)题考查亚欧大陆相关知识。据图可知,甲区域位于亚欧大陆内陆地区,降水少,纬度较高,热量较低,夏季昼夜温差大,土地贫瘠;丙区域位于沿海地带,降水丰富,纬度低,热量高,夏季昼夜差较小,土地肥沃。所以与丙区域相比,甲区域的夏季昼夜温差较大。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2)题考查青藏地区相关知识。据图可知,乙区域位于青藏高原地区,由于海拔高,当地交通比较落后,近年来加大交通建设,特别是青藏铁路的通车,使得青藏地区融入全国铁路网,让当地的畜牧业产品逐渐走向全国。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属于较难题,要求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且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2.【答案】(1)A
(2)C
【知识点】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解析】【分析】(1)题A太湖位于长三角经济圈中央,北岸为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州3座城市,南岸为浙江省的湖州市,下游为直辖市上海市,太湖湖区管辖权归江苏省所有。故A正确。B洞庭湖主要位于湖南省,而图中是我国的长三角地区,故B错误。C东湖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故C错误。D鄱阳湖是我国的第一大淡水湖,主要位于江西省,故D错误。故选:A
(2)题A平原地形,地势平坦,河流及湖泊不一定多,如我国的华北平原地区,故A不正确。B土壤肥沃和河流、湖泊的形成没有直接关系,故B不正确。C长三角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气候湿润,有利于河流和湖泊的形成,故C正确。D人们自古以来重视水利属于人为因素,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该题考查地理事物的位置和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读图分析能力,属于普通题。
3.【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于西周分封制的理解 。题干中李斯提到“诸侯”与西周的分封制有关,且“相攻击”、“相诛伐”可看出所提为此种制度带来的不利后果,故而答案为D。
【点评】理解西周分封制带来的不利影响。
4.【答案】D
【知识点】内战的爆发;三大战役;渡江战役与占领南京;政治协商会议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历史事件的识记能力。①项,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决定将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②项,继三大战役后,人民解放军乘胜追击,于1949年4月发动渡江战役,同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垮台,人民解放战争取得最后胜利。③项,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④项,抗战胜利以后,蒋介石以商讨国内和平问题为名,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进行谈判。为了争取和平,也为了戳穿蒋介石的假和平阴谋,1945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的陪同下到达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国共双方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综上所述,其正确顺序为④③①②,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对历史事件有明确的认识,属于简单题。
5.【答案】D
【知识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解析】【分析】史实是纯对历史事件的表述,而观点是对历史事件的评论,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雅尔塔会议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都属于纯表述,而诺曼底登陆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属于评论.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史实与观点的区别.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史实与观点的区别.
6.【答案】B
【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①行省制是元朝建立的,错误; ④三省六部制是隋朝首创,唐朝完善的,也错误,排除; ②汉朝建立刺史制,③秦朝建立郡县制是正确的,因此答案为 B:②③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属于简单题。
7.【答案】B
【知识点】贞观之治;北宋与辽、西夏并列;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解析】【分析】A①代表的朝代是唐朝,但是文景之治发生于西汉初年,时间不符;B②代表的朝代是北宋,北宋为防止唐宋以来武将专横扈的弊端重现,实行重文轻武政策;C
③ 代表的朝代是明朝,但是行省制度是在元朝创立的,时间不符;D④代表的是清朝前期,但是戚继光抗倭发生于明朝,时间不符。因此,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王朝更替的时序,要求学生会看年代尺,稍有难度。
8.【答案】A
【知识点】昌盛的秦汉文化;三国魏晋南北朝文化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古代重要科技成果的有关知识。根据题干的图片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九章算术》的作者不是祖冲之,③说法不正确;《黄帝内经》的作者不是张仲景,④说法不正确。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古代重要科技成果的识记。
9.【答案】D
【知识点】五四运动;红军长征;抗日战争的胜利;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①巴黎和会一一“一二.九运动” 对应不正确,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不符合题意。
②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一一红军长征对应正确,1934年10月,由于博古、李德等人指挥失误,使得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国工农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符合题意。
③平津战役一一解放东北全境对应不正确,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不符合题意。
④日本投降——宝岛回归对应正确,1945年8月15日,中国人民取得了伟大抗日战争的胜利,台湾被日本割占50年后也回到祖国的怀抱,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史上重大事件的识记能力。
10.【答案】A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题干新闻中的“此次沪(上海)上风潮……”可见五四运动已扩展到上海,①已扩展到上海,符合题意。
题干新闻中的“初因青岛外交……后” 可见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②爆发的导火线,符合题意。
题干新闻中的“……始由学生罢课……”可见学生是五四运动的先锋,③学生是运动的先锋,符合题意。
④运动具有反帝爱国性质虽然表述正确,但材料中没有体现,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五四运动及学生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
11.【答案】D
【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德国突袭波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解析】【分析】 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向同盟国投降,欧洲战事结束。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二战”结束。ABC的叙述都符合历史史实,故答案选D。
【点评】本题属于反向选择题,要求学生看清题目,悬着“不正确的”,不能思维定式。
12.【答案】B
【知识点】日军罪行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南京大屠杀。题干中的“金陵”是南京的别称、“一九三七”指的是1937年、“ 侵华倭寇,掳掠烧杀 …… 三十余万,生灵涂炭 ”,根据以上信息可知,题干描述的是南京大屠杀的惨状。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日军以集体枪杀、焚烧、活埋、砍头、军犬撕咬等极其残忍的手段,对南京平民和被俘的中国士兵进行了持续的惨绝人寰的血腥大屠杀,还举行“杀人比赛”并在报纸上进行报道。日军在占领南京后的六周内,屠杀手无寸铁的南京居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达30多万人。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点评】该题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材料,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属于简单题。
13.【答案】(1)西部大开发战略。
(2)重庆冬季平均最低气温高于武汉,重庆最冷月(或1月)平均最低气温在0℃以上,武汉最冷月(1月)平均最低气温在0℃以下。
原因:重庆纬度位置比武汉低,重庆受周围山地阻挡,冷空气不易入侵。
(3)季风气候,降水变化大,容易引发洪涝灾害和旱灾。冬半年气温偏低,影响农作物生长。
【知识点】地形图的判读;气候多样,季风显著;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解析】【分析】第(1)题比较简单,只要答出战略即可。第(2)题要求结合图表对比说明重庆和武汉两地冬季气温特征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必须要将图表中的相关数据用上去,否则会扣分。第(3)题从自然条件角度考虑农业生产的不利角度,可以从气温、降水方面进行说明。
【点评】本题属于地理综合题,对学生读图表分析的能力要求较高。
14.【答案】(1)推恩令。在政治上削弱诸侯王国再也无力对抗中央有助于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2)赵匡胤吸取了唐末五代军阀武将飞扬跋扈,影响政局稳定的教训。采用崇文抑武策略;陆续解除地方节度使的权力;使其成为虛衔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上述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
(3)行省制度。改土归流。
(4)自秦汉实行郡县制以来宋元明清各朝采取各项措施中央逐渐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大一统始终是一条主线;要维护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就必须强化中央集权。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
【解析】【分析】第(1)题根据材料内容"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削弱了诸侯的实力,体现了贾谊的建言。“推恩令的实施加强了中央集权,促使西汉实现了政治上的大统一。第(2)题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可知,宋朝的衰弱是由于削等了节度使的权力。赵匡胤为避免晚唐藩镇割据,采取了重文抑武方针,加强中央集权,并剥夺武将兵权,这是赵胤能成为"三百多年皇朝立国者"的原因。第(3)题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防止地方分裂割据,加加强中央集权,实行行省制度。为解决土司割据制度,明朝后期开始实行改土归流制度,在清朝大规模实施、尤其是雍正时期收效巨大。第(4)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如: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发展史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逐渐削弱的历史;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园国家的統一等等。
【点评】本题属于历史综合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属于普通题。
15.【答案】(1)20世纪初,清王朝统治腐朽无能,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列强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民族危机日益加重,社会变革呼声日益高涨,周恩来从小怀着爱国的满腔热情,树立了远大的理想。
(2)遵义会议召开前处于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危急关头,遵义会议后,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镓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负责长征中的军事指挥,扭转了红军长征的不利局面,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3)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人率领革命军在南昌发动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是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重庆谈判使中国共产党关于和平建设新中国的政治主张被全国人民所了解,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和平、民主、团结的希望和曙光。主持起草的《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红军长征;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
【解析】【分析】第(1)题根据周恩来诞辰1898年和“12岁”等信息可知他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时间是20世纪初,只要说明当时的时局即可。第(2)题要求用“长征时的史实”说明周恩来对中国革命的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遵义会议上周恩来做出了重要贡献,说明影响即可。第(3)题材料三中说“ 周恩来同志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抗日战争胜利后,周恩来同志陪同毛泽东同志同国民党进行谈判……在建国前主持起草《共同纲领》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近现代史,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对学生的分析能力有一定要求,属于稍难题。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