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卷(四)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卷(四)

资源简介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卷(四)
一、选择题
1.诺曼·安吉尔在1909年出版的《大幻影》一书中写道:“目前欧洲军事竞赛的动机是什么?即国家为了给人口增长和工业发展找到出路,就必须推动地域扩张,对他国实施政治压力;作为竞争单位,国家的最终优势总归功于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的一方……”实质上欧洲军事竞赛最根本的目的是(  )
A.给人口增长和工业发展找到出路
B.为了正当地竞争
C.瓜分世界,争夺霸权
D.加强本国的国防力量
【答案】C
【知识点】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为了给人口增长和工业发展找到出路,就必须推动地域扩张”——瓜分世界、“国家的最终优势总归功于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的一方”——争夺霸权 。所以实质上欧洲军事竞赛最根本的目的是瓜分世界,争夺霸权,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第一次世界大战背景的识记。
2.关于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①工业革命进一步发展 ②西方列强疯狂抢占海外殖民地
③欧洲处于战争阴影下 ④大国主动裁减武器装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
【知识点】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殖民地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列强希望重新瓜分世界,因此开展了激烈的军备竞争,造成国际关系的极度紧张,整个欧洲笼罩在战争阴云下,所以④表述错误。故选择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的识记。
3.(2016九下·萧山月考)有人说“在国际关系中,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下列历史事件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
A.英法争夺殖民霸权
B.帝国主义国家建立军事同盟
C.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军备竞赛
D.一战期间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作战
【答案】D
【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一战中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相关知识。一战前夕,英法俄组成了三国协约,德意奥组成了三国同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当时协约国发现如果想要控制巴尔干半岛和非洲,那就必须要控制住地中海地区。这个时候意大利也就成为了协约国大力拉拢的目标,而且还许诺在战争获胜之后意大利可以获得东地中海地区的控制权,这对于刚刚兴起的意大利来说是一个无法拒绝的诱惑,所以意大利毫不犹豫的舍弃了自己的盟友,和协约国站在了一起。由此看出,意大利的倒戈证明了在国际关系中,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故答案是D。
【点评】知道一战中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相关知识。
4.以下内容的描述与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不符合的是(  )
A.1914年6月28日发生的萨拉热窝事件成为引发一战的导火索
B.世界一战以非洲为主战场,形成了西线、东线、南线三条战线
C.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集团的失败而告终
D.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是凡尔登战役
【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
【解析】【分析】1914年至1918年,几个帝国主义大国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此次战争中的主要战场是欧洲战场。
A项1914年6月28日发生的萨拉热窝事件成为引发一战的导火索与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符合,不符合题意;
B项世界一战以非洲为主战场,形成了西线、东线、南线三条战线与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不符合,因为世界一战以欧洲为主战场,形成了西线、东线、南线三条战线,符合题意;
C项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集团的失败而告终与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符合,不符合题意;
D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是凡尔登战役与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符合,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
5.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提出通过改革土地制度,使劳动者摆脱贫困,做到“家给人足”。“三民主义”中具体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民主主义 B.民族主义 C.民权主义 D.民生主义
【答案】D
【知识点】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三民主义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民主义是指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民族主义:反对列强的侵略,打倒与帝国主义相勾结之军阀,求得国内各民族之平等,承认民族自决权。民权主义:实行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民主政治,而防止欧美现行制度之流弊,人民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政权)以管理政府,政府则有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五权(治权)以治理国家,其核心观念强调直接民权与权能区分,亦即政府拥有治权,人民则拥有政权。民生主义:其最重要之原则有两个,一为平均地权(实行耕者有其田地),二为节制资本(私人不可操纵国民生计)。所以材料所述指的是民生主义。故选择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三民主义的理解。
6.鉴湖女侠秋瑾(1875—1907)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女性民主革命家。以下历史事件中她能见证的是(  )
A.黄花岗起义 B.武昌起义
C.中国同盟会成立 D.溥仪下诏退位
【答案】C
【知识点】辛亥革命;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20世纪初中国重大历史事件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花岗起义是1911年4月中国同盟会辛亥年在广州发起的一场起义。武昌起义是指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在湖北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被称为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被推翻,从此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徐锡麟和秋瑾于1907年牺牲,所以没有经历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和清朝覆亡,又中国同盟会于1905年成立,所以C符合题意。故选择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20世纪初中国重大历史事件的识记。
7.如果请你担任历史纪录片《国父孙中山》的导演,在反映当时的历史情境是,应该出现的画面是(  )
①创建兴中会 ②提出三民主义思想 ③领导北伐战争 ④主持召开国民党一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B
【知识点】辛亥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孙中山先生历史贡献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北伐战争爆发前,孙中山先生已经病逝,所以③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孙中山先生历史贡献的识记。
8.某人征婚广告称:“(一)女子须不缠足者;(二)须识字者;(三)男子不娶妾;(四)男死后,女可再嫁;(五)夫妇如不相和,可离婚。”据所学知识可判断此则广告在中国最早有可能出现在(  )
A.19世纪中期 B.20世纪初期 C.20世纪中期 D.21世纪初期
【答案】B
【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化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据“(一)女子须不缠足者;(二)须识字者;(三)男死后,女可再婚;(四)夫妇如不相合,可离婚”可知,此广告在中国最早出现应在20世纪初期。辛亥革命后(20世纪初期),在对旧制度进行改造的同时,也冲击了与封建制度相伴随的一些陈规陋习,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实行婚姻自由,还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大人”、“老爷”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的平等称呼。故选择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化的识记。
9.民国八年,在北京《晨报》中可看到的消息是(  )
A.北洋政府罢免曹当霖等卖国贼职务
B.北伐军进军迅速,连克汀泗桥、贺胜桥
C.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蒋介石任校长
D.汪精卫叛变,革命屠杀共产党员
【答案】A
【知识点】辛亥革命;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五四运动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国八年是指1919年,只有A选项发生在1919年,指的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北洋政府罢免曹当霖等卖国贼职务。故选择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五四运动的识记。
10.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迅速发展到500多家,总销量达到4200万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
C.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
D.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
【答案】A
【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20世纪初社会生活变化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报纸传媒业迅速发展,销量不断提升。故选择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20世纪初社会生活变化的了解。
11.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如此推理,中国近代化进程应该走的道路是(  )
A.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B.辛亥革命—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
C.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
D.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洋务运动
【答案】D
【知识点】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变革人心”是指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西方的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中国的这一性质的运动是新文化运动;“改变政令”是指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等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中国的这一性质的运动是政治革命;“有形的物质”是指西方的工业革命,中国的这一性质的运动是洋务运动;由此可知,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如此推理,近代中国近代化进程应该走的道路是新文化运动--政治革命--洋务运动。
D项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洋务运动是按照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的说法,中国近代化进程应该走的道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考查中国近代化进程及学生通过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得到所学知识点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变革人心”“改变政令”“有形的物质”分别在中国的表现形式,然后得出答案。
12.著名作家沈从文曾让儿子诵读胡适的诗作,“我那个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早开……”儿子没看完便说:“这种诗像小孩写的!”沈从文说:“那时候能写这种小孩子东西已经很了不得。没人提倡这些,你就读不到那么多新书,我也不会写小说。”这则轶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之一是(  )
A.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B.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C.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D.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答案】B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分析此材料内容,是属于文学方面的,所以这个故事与新文化运动内容联系最紧密的是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故选择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识记。
13.1923年,陈独秀说:“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逐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潮,由空想而实际运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陈独秀所说的“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指(  )
A.武装革命 B.无产阶级革命
C.民族革命 D.国民革命
【答案】B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五四运动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五四运动中,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结合,也促使中国革命方向发生转变,那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所以B符合题意。故选择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五四运动的理解。
14.中共诞生后,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这里的“新”不包括(  )
A.革命出现了崭新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B.革命开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手段
C.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D.革命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远大目标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成立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成立前的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中共成立后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中共成立前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或者说是资产阶级革命),中共成立后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或者说是无产阶级革命);中共成立前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中共成立后是马克思主义;中共成立前,革命目标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即推翻封建专制,推翻封建帝制和封建土地制,中共成立后,则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远大目标,所以B符合题意。故选择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成立影响的识记。
15.“吴孙张三系军阀,汀贺桥两役决胜。”国共第一次合作进行北伐时,率领第四军独立团奋勇冲锋,连克汀泗桥、贺胜桥,为攻克武昌城立下汗马功劳的北伐名将是(  )
A.蒋介石 B.李宗仁 C.叶挺 D.彭德怀
【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北伐战争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共第一次合作进行北伐时,共产党人叶挺率领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奋勇冲锋,连克汀泗桥、贺胜桥,为攻克武昌城立下汗马功劳。这支部队因此赢得了“铁军”的称号,所以C符合题意。故选择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北伐战争的识记。
16.有这样一次会议,它距今已有81周年,它的召开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这次会议是指(  )
A.中共“一大” B.中国“二大”
C.“八七”会议 D.遵义会议
【答案】D
【知识点】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遵义会议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1月,在遵义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转折点。故选择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遵义会议的识记。
17.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历史事件是(  )
A.新中国成立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中国共产党成立
【答案】C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五四运动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彻底的反帝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故选择C。
【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五四运动的识记。
18.我国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了历史。”站住南京城墙的废墟上,我们可以“读到”的中国近代历史有(  )
①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②中华民国的成立
③国民党政权的垮台 ④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知识点】鸦片战争;辛亥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渡江战役与占领南京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南京在中国近代史上地位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所以④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南京在中国近代史上地位的识记。
19.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是(  )
A.武昌起义爆发 B.《青年杂志》创办
C.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D.《狂人日记》的发表
【答案】B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是《青年杂志》的创办。故选择B。
【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识记。
20.1921年胡适的《希望》:“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下列表述与这首诗有直接联系的是(  )
A.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B.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C.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D.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答案】B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析材料“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与文学有关,且胡适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主张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所以B符合题意。故选择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识记。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见表1
表1:1913—1925年俄国【苏俄(联)】粮食产量
年份 项目 1913年 1921年 1923年 1925年
粮食产量(亿普特) 39.79 22.13 34.55 44.24
注:普特=16.8千克
——摘自《历史——经济成长历程》(岳麓书社)
材料二: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
——摘自《历史——经济成长历程》(岳麓书社)
材料三:(苏联)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国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再空想家的梦想,它是发展中的事业。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1913—1921年俄国(苏俄)粮食产量变化的原因。
(2)概括1921—1925年俄国(苏俄)粮食产量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变化趋势的主要的原因。
(3)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理解苏联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指的是什么?
(4)概括材料三作者对苏联实施“五年计划”的看法?
【答案】(1)原因:战争的影响;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2)变化趋势:逐步增加(上升)。
主要原因:社会相对安定;实行新经济政策,跳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3)“新的经济体制”指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4)作者的看法:赞赏(或肯定)苏联实施“五年计划”取得的成就。
【知识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相关知识。从材料可以看出:1913-1921年,俄国(苏俄)粮食产量出现了下降。主要原因是战争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影响。战争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之后的三年国内战争(粉碎了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在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强制征收农民手中的农产品,所给价格极低,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打击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农业产量下降。(2)本题主要考查新经济政策的相关知识。从材料可以看出:1921——1925年,苏俄(联)粮食产量出现了增长。主要原因是:战争结束,社会比较安定;实行了新经济政策,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的余粮归农属自己支配,农民的利益得到了维护,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3)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的相关知识。列宁去世后,斯大林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在他的领导下,苏联实施了两个五年计划。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转变为强盛的工业国。与此同时,苏联还完成了农业集体化。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即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因此苏联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指的是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其突出特点是:用强制性指令计划管理一切经济活动,否认市场的作用;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等长期落后。所以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就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4)本题考查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两个五年计划,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增强。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而此时的西方正面临“经济的崩溃”(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经济大危机)。因此,材料三作者对苏联实施“五年计划”持肯定的态度,认为“社会主义不再空想家的梦想,它是发展中的事业”。
故答案为:(1)原因:战争的影响;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变化趋势:逐步增加(上升)。主要原因:社会相对安定;实行新经济政策,跳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3)“新的经济体制”指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4)作者的看法:赞赏(或肯定)苏联实施“五年计划”取得的成就。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等相关知识。
22.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国共关系的发展演变,影响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军校的创办,是国共合作的产物,它为国共两党培养了许多军事将领和军事骨干,为东征、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重要贡献……
——姜廷玉(军事博物馆研究员)
材料二:1927—1937年间,国民党各派军事集团的混战,特别是蒋介石发动的对红军的几次“围剿”,既给中国人民带来无穷灾难,又给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以可乘之机。
——摘编自《内战百科》
材料三: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长城,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抗击大部分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国民党爱国将士也在正面战场英勇抗击日军。
——人民日报社论《和平与正义是不可战胜的》
(1)材料一中的军校是指哪所学校?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主要成果。
(2)据材料二分析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九一八事变的严重后果。
(3)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的标志是什么?据材料三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4)综合上述材料,从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1)22.学校:黄埔军校。
成果:创办黄埔军校,培养大量军事人才;北伐战争取得巨大成功。
(2)背景:中国的内战(或蒋介石对红军的“围剿”)给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
后果:东北三省全部沦陷。
(3)标志: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胜利原因:全民族的抗战;国共两党的合作。
(4)启示:合则两利,分则两伤;两党合作符合中华民族的利益。
【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九一八”事变与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西安事变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知识,黄埔军校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依据材料一的“军校的创办,是国共合作的产物,它为国共两党培养了许多军事将领和军事骨干”可知是黄埔军校。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主要成果是:创办黄埔学校,培养大量军事政治人才;取得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2)分析材料二的“国民党各派军事集团的混战,特别是蒋介石发动的对红军的几次“围剿”,既给中国人民带来无穷灾难,又给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以可乘之机。”,可以概括出九一八事变的背景是中国的内战给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方针,导致不到半年时间,东北三省全部沦陷敌手。东北3000万同胞在日军的铁蹄下受尽欺压凌辱。
(3)结合所学知识,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分析材料三的“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长城,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可以看出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国共两党的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的抗战。
(4)第一次国共合作取得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中国的内战给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国共两党的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的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给我们的启示是: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两党合作符合中华民族的利益。
故答案为:(1)学校:黄埔军校。
成果:创办黄埔军校,培养大量军事人才;北伐战争取得巨大成功。
(2)背景:中国的内战(或蒋介石对红军的“围剿”)给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
后果:东北三省全部沦陷。
(3)标志: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胜利原因:全民族的抗战;国共两党的合作。
(4)启示:合则两利,分则两伤;两党合作符合中华民族的利益。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黄埔军校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主要成果、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背景和严重后果以及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的标志和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考查学生综合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两次国共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重要成果是取得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第二次国共合作的重要成果是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2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它不仅是近代中国政治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并且推动了近代新文化运动更加深入地健康发展,其具体体现是这次运动大大加速、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从而给新文化运动注入了新的、更为强大、更加科学的思想活力。
——摘自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在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12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11个省。
——摘自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1)材料一中的“它”是指什么事件?依据该材料指出“新的、更为强大、更加科学的思想活力”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填空。
“12个月”是指从   年10月至   年10月。
“11个省”是指   、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   。
(3)材料一,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都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一批先进的中国人为此进行了艰苦的奋斗,从他们身上我们应该学习哪些优秀的品质?
【答案】(1)五四运动。加速、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1934;1935;江西;陕西
(3)热爱祖国;追求进步;坚忍不拔;乐观向上;团结协作;独立自主;勇于创新等。
【知识点】五四运动;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五四运动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了学生的五四爱国运动。五四爱国运动的意义是: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从材料一的“这次运动大大加速、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从而给新文化运动注入了新的、更为强大、更加科学的思想活力。”来看,“新的、更为强大、更加科学的思想活力。”指的是加速、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本题考查长征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记能力。1934年10月,由于红军反围剿失利,党中央、中央红军八万人被迫从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瑞金)出发进行长征。一路上敌人围追堵截,红军拼死英勇冲杀,冲过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后,红军人员损失过半。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后红军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红军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过大雪山、草地,1935年10月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长征胜利结束。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的12个月指的是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长征先后经过了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陕西等省。
(3)本题考查五四运动和长征精神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综合能力。材料一所反映的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材料二所反映的红军长征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五四运动和红军长征都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一批先进的中国人为此进行了艰苦的奋斗,从他们身上我们应该学习的优秀的品质是:热爱祖国、追求进步、坚忍不拔、乐观向上、团结协作、独立自主、勇于创新等。
故答案为:(1)五四运动。加速、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1934;1935;江西;陕西。
(3)热爱祖国;追求进步;坚忍不拔;乐观向上;团结协作;独立自主;勇于创新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五四运动、红军长征等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
24.在历史长河中,伟大人物以自己鲜明的个性和富有创造力的行动,影响着人类文明发展进程。
(1)【时代曙光】
观察以上图片,指出攻打冬宫的意义?写出毛泽东建立的第一块革命根据地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俄国与中国道路有何不同?
(2)【临危受命】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最主要的反危机措施。用一句话概括其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产生的影响。
【答案】(1)①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揭开了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序幕。②井冈山革命根据地。③俄国:武装夺取城市;中国:农村包围城市。
(2)①实施“产业复兴法”。②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提供范例。
【知识点】俄国十月革命;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十月革命与中国工农红军等知识。1917年11月7日,以“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为信号,工人、士兵向冬宫发起进攻,列宁领导的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爆发。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揭开了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序幕。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俄国革命的道路是武装夺取城市。
(2)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的相关知识。我们通过学过的知识知道:罗斯福新政四项内容,其中心措施是国家对工业的调整;1933年,美国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开始对对工业进行调整;美国罗斯福新政在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开创了利用国家政权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的先河,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效法美国,利用国家政权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
故答案为:(1)①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揭开了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序幕。②井冈山革命根据地。③俄国:武装夺取城市;中国:农村包围城市。
(2)①实施“产业复兴法”。②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提供范例。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十月革命、罗斯福新政等相关知识。
1 / 1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卷(四)
一、选择题
1.诺曼·安吉尔在1909年出版的《大幻影》一书中写道:“目前欧洲军事竞赛的动机是什么?即国家为了给人口增长和工业发展找到出路,就必须推动地域扩张,对他国实施政治压力;作为竞争单位,国家的最终优势总归功于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的一方……”实质上欧洲军事竞赛最根本的目的是(  )
A.给人口增长和工业发展找到出路
B.为了正当地竞争
C.瓜分世界,争夺霸权
D.加强本国的国防力量
2.关于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①工业革命进一步发展 ②西方列强疯狂抢占海外殖民地
③欧洲处于战争阴影下 ④大国主动裁减武器装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2016九下·萧山月考)有人说“在国际关系中,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下列历史事件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
A.英法争夺殖民霸权
B.帝国主义国家建立军事同盟
C.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军备竞赛
D.一战期间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作战
4.以下内容的描述与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不符合的是(  )
A.1914年6月28日发生的萨拉热窝事件成为引发一战的导火索
B.世界一战以非洲为主战场,形成了西线、东线、南线三条战线
C.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集团的失败而告终
D.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是凡尔登战役
5.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提出通过改革土地制度,使劳动者摆脱贫困,做到“家给人足”。“三民主义”中具体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民主主义 B.民族主义 C.民权主义 D.民生主义
6.鉴湖女侠秋瑾(1875—1907)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女性民主革命家。以下历史事件中她能见证的是(  )
A.黄花岗起义 B.武昌起义
C.中国同盟会成立 D.溥仪下诏退位
7.如果请你担任历史纪录片《国父孙中山》的导演,在反映当时的历史情境是,应该出现的画面是(  )
①创建兴中会 ②提出三民主义思想 ③领导北伐战争 ④主持召开国民党一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8.某人征婚广告称:“(一)女子须不缠足者;(二)须识字者;(三)男子不娶妾;(四)男死后,女可再嫁;(五)夫妇如不相和,可离婚。”据所学知识可判断此则广告在中国最早有可能出现在(  )
A.19世纪中期 B.20世纪初期 C.20世纪中期 D.21世纪初期
9.民国八年,在北京《晨报》中可看到的消息是(  )
A.北洋政府罢免曹当霖等卖国贼职务
B.北伐军进军迅速,连克汀泗桥、贺胜桥
C.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蒋介石任校长
D.汪精卫叛变,革命屠杀共产党员
10.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迅速发展到500多家,总销量达到4200万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
C.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
D.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
11.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如此推理,中国近代化进程应该走的道路是(  )
A.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B.辛亥革命—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
C.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
D.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洋务运动
12.著名作家沈从文曾让儿子诵读胡适的诗作,“我那个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早开……”儿子没看完便说:“这种诗像小孩写的!”沈从文说:“那时候能写这种小孩子东西已经很了不得。没人提倡这些,你就读不到那么多新书,我也不会写小说。”这则轶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之一是(  )
A.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B.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C.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D.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13.1923年,陈独秀说:“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逐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潮,由空想而实际运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陈独秀所说的“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指(  )
A.武装革命 B.无产阶级革命
C.民族革命 D.国民革命
14.中共诞生后,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这里的“新”不包括(  )
A.革命出现了崭新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B.革命开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手段
C.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D.革命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远大目标
15.“吴孙张三系军阀,汀贺桥两役决胜。”国共第一次合作进行北伐时,率领第四军独立团奋勇冲锋,连克汀泗桥、贺胜桥,为攻克武昌城立下汗马功劳的北伐名将是(  )
A.蒋介石 B.李宗仁 C.叶挺 D.彭德怀
16.有这样一次会议,它距今已有81周年,它的召开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这次会议是指(  )
A.中共“一大” B.中国“二大”
C.“八七”会议 D.遵义会议
17.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历史事件是(  )
A.新中国成立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中国共产党成立
18.我国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了历史。”站住南京城墙的废墟上,我们可以“读到”的中国近代历史有(  )
①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②中华民国的成立
③国民党政权的垮台 ④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9.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是(  )
A.武昌起义爆发 B.《青年杂志》创办
C.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D.《狂人日记》的发表
20.1921年胡适的《希望》:“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下列表述与这首诗有直接联系的是(  )
A.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B.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C.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D.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见表1
表1:1913—1925年俄国【苏俄(联)】粮食产量
年份 项目 1913年 1921年 1923年 1925年
粮食产量(亿普特) 39.79 22.13 34.55 44.24
注:普特=16.8千克
——摘自《历史——经济成长历程》(岳麓书社)
材料二: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
——摘自《历史——经济成长历程》(岳麓书社)
材料三:(苏联)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国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再空想家的梦想,它是发展中的事业。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1913—1921年俄国(苏俄)粮食产量变化的原因。
(2)概括1921—1925年俄国(苏俄)粮食产量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变化趋势的主要的原因。
(3)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理解苏联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指的是什么?
(4)概括材料三作者对苏联实施“五年计划”的看法?
22.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国共关系的发展演变,影响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军校的创办,是国共合作的产物,它为国共两党培养了许多军事将领和军事骨干,为东征、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重要贡献……
——姜廷玉(军事博物馆研究员)
材料二:1927—1937年间,国民党各派军事集团的混战,特别是蒋介石发动的对红军的几次“围剿”,既给中国人民带来无穷灾难,又给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以可乘之机。
——摘编自《内战百科》
材料三: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长城,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抗击大部分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国民党爱国将士也在正面战场英勇抗击日军。
——人民日报社论《和平与正义是不可战胜的》
(1)材料一中的军校是指哪所学校?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主要成果。
(2)据材料二分析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九一八事变的严重后果。
(3)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的标志是什么?据材料三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4)综合上述材料,从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2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它不仅是近代中国政治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并且推动了近代新文化运动更加深入地健康发展,其具体体现是这次运动大大加速、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从而给新文化运动注入了新的、更为强大、更加科学的思想活力。
——摘自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在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12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11个省。
——摘自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1)材料一中的“它”是指什么事件?依据该材料指出“新的、更为强大、更加科学的思想活力”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填空。
“12个月”是指从   年10月至   年10月。
“11个省”是指   、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   。
(3)材料一,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都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一批先进的中国人为此进行了艰苦的奋斗,从他们身上我们应该学习哪些优秀的品质?
24.在历史长河中,伟大人物以自己鲜明的个性和富有创造力的行动,影响着人类文明发展进程。
(1)【时代曙光】
观察以上图片,指出攻打冬宫的意义?写出毛泽东建立的第一块革命根据地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俄国与中国道路有何不同?
(2)【临危受命】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最主要的反危机措施。用一句话概括其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产生的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为了给人口增长和工业发展找到出路,就必须推动地域扩张”——瓜分世界、“国家的最终优势总归功于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的一方”——争夺霸权 。所以实质上欧洲军事竞赛最根本的目的是瓜分世界,争夺霸权,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第一次世界大战背景的识记。
2.【答案】A
【知识点】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殖民地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列强希望重新瓜分世界,因此开展了激烈的军备竞争,造成国际关系的极度紧张,整个欧洲笼罩在战争阴云下,所以④表述错误。故选择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的识记。
3.【答案】D
【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一战中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相关知识。一战前夕,英法俄组成了三国协约,德意奥组成了三国同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当时协约国发现如果想要控制巴尔干半岛和非洲,那就必须要控制住地中海地区。这个时候意大利也就成为了协约国大力拉拢的目标,而且还许诺在战争获胜之后意大利可以获得东地中海地区的控制权,这对于刚刚兴起的意大利来说是一个无法拒绝的诱惑,所以意大利毫不犹豫的舍弃了自己的盟友,和协约国站在了一起。由此看出,意大利的倒戈证明了在国际关系中,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故答案是D。
【点评】知道一战中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相关知识。
4.【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
【解析】【分析】1914年至1918年,几个帝国主义大国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此次战争中的主要战场是欧洲战场。
A项1914年6月28日发生的萨拉热窝事件成为引发一战的导火索与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符合,不符合题意;
B项世界一战以非洲为主战场,形成了西线、东线、南线三条战线与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不符合,因为世界一战以欧洲为主战场,形成了西线、东线、南线三条战线,符合题意;
C项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集团的失败而告终与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符合,不符合题意;
D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是凡尔登战役与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符合,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
5.【答案】D
【知识点】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三民主义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民主义是指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民族主义:反对列强的侵略,打倒与帝国主义相勾结之军阀,求得国内各民族之平等,承认民族自决权。民权主义:实行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民主政治,而防止欧美现行制度之流弊,人民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政权)以管理政府,政府则有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五权(治权)以治理国家,其核心观念强调直接民权与权能区分,亦即政府拥有治权,人民则拥有政权。民生主义:其最重要之原则有两个,一为平均地权(实行耕者有其田地),二为节制资本(私人不可操纵国民生计)。所以材料所述指的是民生主义。故选择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三民主义的理解。
6.【答案】C
【知识点】辛亥革命;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20世纪初中国重大历史事件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花岗起义是1911年4月中国同盟会辛亥年在广州发起的一场起义。武昌起义是指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在湖北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被称为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被推翻,从此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徐锡麟和秋瑾于1907年牺牲,所以没有经历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和清朝覆亡,又中国同盟会于1905年成立,所以C符合题意。故选择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20世纪初中国重大历史事件的识记。
7.【答案】B
【知识点】辛亥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孙中山先生历史贡献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北伐战争爆发前,孙中山先生已经病逝,所以③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孙中山先生历史贡献的识记。
8.【答案】B
【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化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据“(一)女子须不缠足者;(二)须识字者;(三)男死后,女可再婚;(四)夫妇如不相合,可离婚”可知,此广告在中国最早出现应在20世纪初期。辛亥革命后(20世纪初期),在对旧制度进行改造的同时,也冲击了与封建制度相伴随的一些陈规陋习,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实行婚姻自由,还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大人”、“老爷”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的平等称呼。故选择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化的识记。
9.【答案】A
【知识点】辛亥革命;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五四运动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国八年是指1919年,只有A选项发生在1919年,指的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北洋政府罢免曹当霖等卖国贼职务。故选择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五四运动的识记。
10.【答案】A
【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20世纪初社会生活变化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报纸传媒业迅速发展,销量不断提升。故选择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20世纪初社会生活变化的了解。
11.【答案】D
【知识点】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变革人心”是指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西方的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中国的这一性质的运动是新文化运动;“改变政令”是指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等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中国的这一性质的运动是政治革命;“有形的物质”是指西方的工业革命,中国的这一性质的运动是洋务运动;由此可知,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如此推理,近代中国近代化进程应该走的道路是新文化运动--政治革命--洋务运动。
D项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洋务运动是按照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的说法,中国近代化进程应该走的道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考查中国近代化进程及学生通过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得到所学知识点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变革人心”“改变政令”“有形的物质”分别在中国的表现形式,然后得出答案。
12.【答案】B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分析此材料内容,是属于文学方面的,所以这个故事与新文化运动内容联系最紧密的是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故选择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识记。
13.【答案】B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五四运动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五四运动中,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结合,也促使中国革命方向发生转变,那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所以B符合题意。故选择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五四运动的理解。
14.【答案】B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成立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成立前的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中共成立后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中共成立前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或者说是资产阶级革命),中共成立后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或者说是无产阶级革命);中共成立前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中共成立后是马克思主义;中共成立前,革命目标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即推翻封建专制,推翻封建帝制和封建土地制,中共成立后,则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远大目标,所以B符合题意。故选择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成立影响的识记。
15.【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北伐战争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共第一次合作进行北伐时,共产党人叶挺率领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奋勇冲锋,连克汀泗桥、贺胜桥,为攻克武昌城立下汗马功劳。这支部队因此赢得了“铁军”的称号,所以C符合题意。故选择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北伐战争的识记。
16.【答案】D
【知识点】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遵义会议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1月,在遵义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转折点。故选择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遵义会议的识记。
17.【答案】C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五四运动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彻底的反帝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故选择C。
【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五四运动的识记。
18.【答案】B
【知识点】鸦片战争;辛亥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渡江战役与占领南京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南京在中国近代史上地位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所以④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南京在中国近代史上地位的识记。
19.【答案】B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是《青年杂志》的创办。故选择B。
【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识记。
20.【答案】B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析材料“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与文学有关,且胡适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主张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所以B符合题意。故选择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识记。
21.【答案】(1)原因:战争的影响;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2)变化趋势:逐步增加(上升)。
主要原因:社会相对安定;实行新经济政策,跳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3)“新的经济体制”指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4)作者的看法:赞赏(或肯定)苏联实施“五年计划”取得的成就。
【知识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相关知识。从材料可以看出:1913-1921年,俄国(苏俄)粮食产量出现了下降。主要原因是战争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影响。战争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之后的三年国内战争(粉碎了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在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强制征收农民手中的农产品,所给价格极低,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打击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农业产量下降。(2)本题主要考查新经济政策的相关知识。从材料可以看出:1921——1925年,苏俄(联)粮食产量出现了增长。主要原因是:战争结束,社会比较安定;实行了新经济政策,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的余粮归农属自己支配,农民的利益得到了维护,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3)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的相关知识。列宁去世后,斯大林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在他的领导下,苏联实施了两个五年计划。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转变为强盛的工业国。与此同时,苏联还完成了农业集体化。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即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因此苏联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指的是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其突出特点是:用强制性指令计划管理一切经济活动,否认市场的作用;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等长期落后。所以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就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4)本题考查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两个五年计划,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增强。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而此时的西方正面临“经济的崩溃”(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经济大危机)。因此,材料三作者对苏联实施“五年计划”持肯定的态度,认为“社会主义不再空想家的梦想,它是发展中的事业”。
故答案为:(1)原因:战争的影响;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变化趋势:逐步增加(上升)。主要原因:社会相对安定;实行新经济政策,跳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3)“新的经济体制”指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4)作者的看法:赞赏(或肯定)苏联实施“五年计划”取得的成就。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等相关知识。
22.【答案】(1)22.学校:黄埔军校。
成果:创办黄埔军校,培养大量军事人才;北伐战争取得巨大成功。
(2)背景:中国的内战(或蒋介石对红军的“围剿”)给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
后果:东北三省全部沦陷。
(3)标志: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胜利原因:全民族的抗战;国共两党的合作。
(4)启示:合则两利,分则两伤;两党合作符合中华民族的利益。
【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九一八”事变与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西安事变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知识,黄埔军校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依据材料一的“军校的创办,是国共合作的产物,它为国共两党培养了许多军事将领和军事骨干”可知是黄埔军校。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主要成果是:创办黄埔学校,培养大量军事政治人才;取得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2)分析材料二的“国民党各派军事集团的混战,特别是蒋介石发动的对红军的几次“围剿”,既给中国人民带来无穷灾难,又给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以可乘之机。”,可以概括出九一八事变的背景是中国的内战给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方针,导致不到半年时间,东北三省全部沦陷敌手。东北3000万同胞在日军的铁蹄下受尽欺压凌辱。
(3)结合所学知识,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分析材料三的“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长城,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可以看出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国共两党的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的抗战。
(4)第一次国共合作取得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中国的内战给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国共两党的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的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给我们的启示是: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两党合作符合中华民族的利益。
故答案为:(1)学校:黄埔军校。
成果:创办黄埔军校,培养大量军事人才;北伐战争取得巨大成功。
(2)背景:中国的内战(或蒋介石对红军的“围剿”)给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
后果:东北三省全部沦陷。
(3)标志: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胜利原因:全民族的抗战;国共两党的合作。
(4)启示:合则两利,分则两伤;两党合作符合中华民族的利益。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黄埔军校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主要成果、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背景和严重后果以及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的标志和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考查学生综合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两次国共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重要成果是取得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第二次国共合作的重要成果是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23.【答案】(1)五四运动。加速、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1934;1935;江西;陕西
(3)热爱祖国;追求进步;坚忍不拔;乐观向上;团结协作;独立自主;勇于创新等。
【知识点】五四运动;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五四运动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了学生的五四爱国运动。五四爱国运动的意义是: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从材料一的“这次运动大大加速、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从而给新文化运动注入了新的、更为强大、更加科学的思想活力。”来看,“新的、更为强大、更加科学的思想活力。”指的是加速、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本题考查长征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记能力。1934年10月,由于红军反围剿失利,党中央、中央红军八万人被迫从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瑞金)出发进行长征。一路上敌人围追堵截,红军拼死英勇冲杀,冲过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后,红军人员损失过半。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后红军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红军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过大雪山、草地,1935年10月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长征胜利结束。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的12个月指的是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长征先后经过了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陕西等省。
(3)本题考查五四运动和长征精神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综合能力。材料一所反映的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材料二所反映的红军长征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五四运动和红军长征都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一批先进的中国人为此进行了艰苦的奋斗,从他们身上我们应该学习的优秀的品质是:热爱祖国、追求进步、坚忍不拔、乐观向上、团结协作、独立自主、勇于创新等。
故答案为:(1)五四运动。加速、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1934;1935;江西;陕西。
(3)热爱祖国;追求进步;坚忍不拔;乐观向上;团结协作;独立自主;勇于创新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五四运动、红军长征等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
24.【答案】(1)①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揭开了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序幕。②井冈山革命根据地。③俄国:武装夺取城市;中国:农村包围城市。
(2)①实施“产业复兴法”。②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提供范例。
【知识点】俄国十月革命;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十月革命与中国工农红军等知识。1917年11月7日,以“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为信号,工人、士兵向冬宫发起进攻,列宁领导的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爆发。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揭开了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序幕。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俄国革命的道路是武装夺取城市。
(2)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的相关知识。我们通过学过的知识知道:罗斯福新政四项内容,其中心措施是国家对工业的调整;1933年,美国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开始对对工业进行调整;美国罗斯福新政在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开创了利用国家政权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的先河,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效法美国,利用国家政权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
故答案为:(1)①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揭开了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序幕。②井冈山革命根据地。③俄国:武装夺取城市;中国:农村包围城市。
(2)①实施“产业复兴法”。②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提供范例。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十月革命、罗斯福新政等相关知识。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