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卷(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卷(三)

资源简介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卷(三)
一、选择题
1.(2015九上·萧山期中)2014年7月8日,联合国举行活动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一百周年。英、法、德、美等参战国聚首,追忆战争的惨痛教训,期盼世界的永久和平。下列关于一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萨拉热窝事件加速了一战的爆发
B.战场主要集中在亚洲
C.英国人首先在一战中使用坦克
D.以德、奥同盟国的失败告终
2.(2015九上·萧山期中)下图是反映世界现代史某一时期国际关系的一幅漫画。漫画中“大合唱”的主题应该是:(  )
巴黎大合唱
A.德国割占苏台德区 B.盟国分区占领德国
C.处置战败后的德国 D.限制各国海军军备
3.中国近代有一首竹枝词写到:“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材料中的通讯方式是(  )
A.无线电报 B.书信 C.有线电话 D.互联网
4.(2017九上·杭州月考)法国元帅福煦在听到《凡尔赛和约》签字的消息后说: “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这主要是因为《凡尔赛和约》(  )
A.没有消除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B.不可能带来任何和平局面
C.激化了日本与美国之间的矛盾 D.解决了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5.(2017九上·杭州月考)孙中山被称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下列哪些历史事件与孙中山有关(  )
①建立中国同盟会 ②领导辛亥革命 ③创办黄埔军校 ④领导北伐战争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6.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在中国历史的紧要关头,青年学生首先奋起抗争;中国无产阶级第一次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这反映了中国近代哪一历史事件(  )
A.五四运动 B.中国共产党成立
C.国民大革命 D.南昌起义
7.被称为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的重要事件是(  )
A.辛亥革命胜利 B.五四运动爆发
C.中国共产党诞生 D.新中国成立
8.(2017九上·杭州月考)下边的两幅图所反映的史实源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  )
A.北伐战争 B.解放战争
C.抗日战争 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9.毛泽东在谈及学生时代喜爱阅读的一份出版物时说:“我很欣赏胡适和陈独秀写的文章,他们一度成为我效仿的榜样,取代了我已不再崇拜的梁启超和康有为。”这份出版物应该是(  )
A.《时务报》 B.《新青年》 C.《民报》 D.《申报》
10.五四运动时,人们走上街头,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下列口号在游行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
①“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②“废除二十一条”
③“打倒列强,除军阀”
④“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1.“从这场运动诞生的那一刻,就充满着争论。文言文与白话文之争、传统与反传统之争、问题与主义之争……”请问与“这场运动”相关的是(  )
A.自强、求富 B.民主、共和 C.民主、科学 D.变法、图强
12.某次音乐会的节目单如下:《告别》《突破封锁线》《四渡赤水出奇兵》《飞越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到吴起镇》《祝捷》《报喜》和《大会师》。该次音乐会的主题最可能是(  )
A.建党伟业 B.长征精神 C.抗日烽火 D.解放岁月
13.(2017·萧山模拟)以“中国革命”为主题的红色资源,是发展红色旅游的宝贵财富。以下红色旅游胜地的解说词中,正确的是(  )
A.南昌——是一座英雄的城市,以此为中心诞生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B.瑞金——有“共和国摇篮”之称,在这里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C.井冈山——是一块红色的土地,在这里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
D.延安——是中国共产党敌后抗战的指挥中枢,有“革命圣地”之称
14.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这么说的依据是(  )
A.战争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灾难
B.参战双方都是帝国主义国家
C.主要参战国的目的是为了重新瓜分世界
D.战争导致大量人员伤亡
15.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会对历史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以下搭配不正确的是(  )
A.七七事变——全国性抗日战争爆发
B.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C.辛亥革命——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D.国民党一大——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
二、非选择题
16.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历史也是中国人民的抗争历史和探索的历史。下列表格归纳了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的四次重大探索。请根据提示在下表的空白处填写最佳答案。
梦想 重大探索 代表人物
自强求富梦 ①    李鸿章、左宗棠
变法强国梦 ②    康有为、梁启超
民主共和梦 辛亥革命 ③   
民主科学梦 新文化运动 ④   
近代中国的一系列探索都是在向西方学习,是从A   层面B   到层面再到C   层面的深入,最后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找到了正确的中国革命道路是D   。
17.一百多年前,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了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陈天华在《猛回头》中说:“俄罗斯。自北方,包我三面;英吉利.假通商,毒计中藏;法兰西,占广州,窥视黔贵;德意志,胶州领,虎视东方;新日本,取台湾.再图福建;美利坚。也想要,割土分疆。这中国,那一点,还有我份;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
材料二: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孙中山
(1)据材料一,概括辛亥革命前中国的社会状况。
(2)根据材料二请说说辛亥革命的性质是什么?
(3)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20世纪的中国发生的一次历史性巨变?
18.2014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奇迹,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如图)
材料二: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观察上图,请将下列地点(地区)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答题卡图中对应的方框内。
A.1935年1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召开的地点:遵义
B.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的地点:吴起镇
(2)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分析红军长征途中所遭遇到的困难有哪些?我们应该从红军战士身上学习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
19.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它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
材料二:这些知识分子们认为辛亥革命所以不能成功,共和制度所以没有巩固,是因为国民没有觉悟起来,而国民不觉悟,是由于国民愚昧落后;国民愚昧落后,又是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和迷信思想毒害的结果。于是,他们决定从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旧思想,提倡新文化、新教育,改造国民性,铸造"新青年"和"新社会"入手,开辟一条新的救国之路。
(1)材料一中第一次、第二次和第三次大革命分别指的是什么事件?
(2)材料二中这些知识分子认为辛亥革命不能成功,共和制度没有巩固的根源是什么?为此他们开辟哪条“新的救国之路”,这一救国道路高举什么旗帜?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一战的有关知识。A项萨拉热事件是一战的导火线,因此萨拉热窝事件加速了一战的爆发,表述正确;B项一战战场主要集中在欧洲,不是亚洲。表述错误;C项英国人首先在一战中使用坦克,表述正确;D项一战以德、奥同盟国的失败告终,表述正确。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一战的识记。
2.【答案】C
【知识点】凡尔赛体系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巴黎和会的有关知识。由漫画说明“巴黎大合唱”结合所学,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的协约国召开巴黎和会,处置战败后的德国。A项德国割占苏台德区出自慕尼黑协定,不符合题意;B项盟国分区占领德国出自雅尔塔会议,不符合题意;C项处置战败后的德国,符合题意;D项限制各国海军军备出自华盛顿会议,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巴黎和会的理解。
3.【答案】C
【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据已学知识可知,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架设有线电报,商人、记者、亲朋好友都用上了有线电报。
C项有线电话是题干材料中的通讯方式,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准确识记及学生准确分析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4.【答案】A
【知识点】凡尔赛体系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凡尔赛和约》带来的影响。因为这一条约是建立在对战败国和弱小国家的欺凌基础上的帝国主义国家的分赃协议,因此它只是暂时调整了各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随着各帝国主义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必将发生新的战争,因此这不是和平,而是休战。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凡尔赛和约》带来的影响。
5.【答案】C
【知识点】辛亥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和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孙中山先生曾经创立兴中会,后联合华兴会、光复会,建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领导辛亥革命,1924创立黄埔军校,担任军校总理。北伐战争之前,孙中山先生已经逝世,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和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解答该题的关键是要对孙中山的历史功绩清楚,知道他的历史功绩和作为,提醒同学们以后的历史学习中对历史人物一定要掌握他的历史活动过程以及对历史做出的贡献。
6.【答案】A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在近代中国历史上,中国无产阶级第一次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是在五四爱国运动。巴黎和会上,列强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交给日本,引起了国人的愤怒,青年学生首先奋起,掀起了五四爱国运动。运动中,无产阶级作为政治力量首次登上政治舞台,并发挥了决定作用。
A项五四运动是题干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五四运动的有关知识。
7.【答案】C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成立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C项中国共产党诞生被称为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的意义的识记能力。
8.【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北伐战争中叶挺独立团的相关知识。北伐战争中,叶挺独立团英勇善战,屡破强敌,取得了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武昌战役等战役的胜利,为第四军赢得“铁军”的称号。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北伐战争中叶挺独立团的相关知识。
9.【答案】B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据“我很欣赏胡适和陈独秀写的文章,他们一度成为我效仿的榜样,取代了我已不再崇拜的梁启超和康有为”可知,这份出版物应该是《新青年》。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掀起了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新青年》主要宣传“民主”与“科学”的进步思想,这样使得《新青年》成为毛泽东学生时代喜爱的出版物之一。
B项《新青年》是毛泽东学生时代喜爱阅读的一份出版物,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青年》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答案】D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1919年初,法、英、美等国召开巴黎和会,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参加了会议,中国代表在会上提出取消外国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废除“二十一条”等合理提案,遭到和会拒绝。会议竟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侵占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消息传到国内,激起五四运动。因此“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取消二十一条”等口号会出现在五四运动中。“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①外争国权,内除国贼”是五四运动时期的口号,不符合题意;
②“废除二十一条” 是五四运动时期的口号,不符合题意;
③“打倒列强,除军阀” 是出现在北伐战争时期的口号,符合题意;
④“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是出现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口号,符合题意;
D项③④不可能出现在五四运动时,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五四运动口号的准确识记能力。
11.【答案】C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文言文与白话文之争”等信息,联系所学知识,从1915年起,进步的知识分子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掀起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A项自强、求富与洋务运动相关,不符合题意;
B项民主、共和与相关辛亥革命,不符合题意;
C项民主、科学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符合题意;
D项变法、图强与戊戌变法运动相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
12.【答案】B
【知识点】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红军长征的相关知识。根据题干中的“突破封锁线”“四渡赤水”“ 飞越大渡河” “过雪山草地” “吴起镇“大会师”等关键信息可知,这是红军长征的主要经历,题干中的歌曲是《长征组歌》,塑造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光辉形象,热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伟大胜利。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红军长征的相关知识。《长征组歌》讴歌了中国工家红军在党中央、毛主席的领导和指挥下,历经艰险,不屈不挠,英勇作战,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歌颂了中国革命史上最终取得胜利传奇性的、波澜壮阔、感人肺腑的壮丽史诗。
13.【答案】D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红军长征;抗战民族统一战线与全民族抗战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中国革命发展的了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所以A错误;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所以B错误;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第一枪,所以C错误;延安是中国共产党敌后抗战的指挥中枢,有“革命圣地”之称,所以D正确。故选择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中国革命发展的了解。
14.【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交战主要力量是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它们参战的目的都是为了争夺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即瓜分世界.因此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C项主要参战国的目的是为了重新瓜分世界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的依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5.【答案】B
【知识点】西安事变
【解析】【分析】A项七七事变——全国性抗日战争爆发搭配正确,1937年7月7日,日军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以军事演习为名,向中国军队发动突然进攻,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不符合题意;
B项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搭配不正确,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符合题意;
C项辛亥革命——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搭配正确,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不符合题意;
D项国民党一大——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搭配正确,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正式建立,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16.【答案】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孙中山;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技术(器物);制度;思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知识点】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分析】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洋务派们先后以“自强”和“求富”为口号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代表人物有李鸿章等;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为了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以康有为等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了戊戌变法,主张变法图强;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主张民主共和。从1915年起,进步的知识分子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和胡适等,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掀起新文化运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外遭帝国主义侵略,内受封建主义压迫,逐步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为了改变受压迫受奴役的屈辱地位和悲惨境遇,先进的中国人也在不断探索与抗争,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呈现出层层递进,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特点。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后,工农革命军损失严重。毛泽东在分析了敌我形势后,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提出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地区进军的战略性计划,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
故答案为: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孙中山;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技术(器物);制度;思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正确道路的相关知识。
17.【答案】(1)列强在政治上控制清政府,在经济上加紧对中国的掠夺。
(2)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还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辛亥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进步探索了道路,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知识点】辛亥革命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辛亥革命背景,旨在考查学生材料解读及知识迁移能力。通过材料我们可分析出,辛亥革命前,中国的社会状况是中国遭到列强疯狂侵略,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都掀起了救亡图存的运动,但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
(2)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性质。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国观念深入人心;所以辛亥革命的性质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据所学知,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统治,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力条件。
故答案为:(1)列强在政治上控制清政府,在经济上加紧对中国的掠夺。
(2)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还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辛亥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进步探索了道路,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
18.【答案】(1)上框B,下框A。
(2)义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这次会议在极端危机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恶劣的自然环境、国民党的围追堵截、物资短缺、沿途的民族问题。
不怕苦、不怕累、一往无前的大无畏革命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知识点】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红军长征途中两个重要的地点:遵义和吴起镇。由地图看出:上框在会宁附近,应填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的地点:B吴起镇。下框在贵阳北部,应填1935年1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召开的地点:A遵义。
(2)本题考查遵义会议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1935年1月,党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会后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 遵义会议的意义: 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本题考查长征道路上经历的艰难险阻及长征精神。长征道路上经历的艰难险阻从敌我双方形势、政治,经济、自然环境等方面全方位考虑;归纳总结为长征路上克服的艰难险阻有党内左倾错误的统治;敌人的围追堵截;严酷的自然险阻;物资的严重匮乏。长征精神可以从长征的过程及其历史意义来归纳整理;红军长征的路线都是十分的艰苦十分险恶的环境,所以能体现出革命的英雄主义及乐观主义。红军长征出发时有八万人,而最后剩下的只有两万多人,所以又体现了红军的勇于牺牲的精神。
故答案为:(1)上框B,下框A。
(2)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这次会议在极端危机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恶劣的自然环境、国民党的围追堵截、物资短缺、沿途的民族问题。
不怕苦、不怕累、一往无前的大无畏革命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红军长征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熟记红军长征的相关史实,教育学生学习长征精神。
19.【答案】(1)秦朝建立(或秦始皇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写秦国建立错误);辛亥革命;新中国的成立。
(2)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和迷信思想(儒家学说)。新文化运动。民主和科学。
【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由材料二“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发生在1949年,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可知,“三次大革命”分别是指,“发生在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帝国”即秦朝的建立,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发生在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即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发生在1949年,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一百多年来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2)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材料二中的“是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和迷信思想毒害的结果”即是这些知识分子认为辛亥革命不能成功、共和制度没有巩固的根源。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在陈独秀的率先倡导下,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批知识分子,以《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发起新文化运动。
故答案为:(1)秦朝建立(或秦始皇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写秦国建立错误);辛亥革命;新中国的成立。
(2)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和迷信思想(儒家学说)。新文化运动。民主和科学。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朝建立、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新文化运动等相关知识。
1 / 1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卷(三)
一、选择题
1.(2015九上·萧山期中)2014年7月8日,联合国举行活动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一百周年。英、法、德、美等参战国聚首,追忆战争的惨痛教训,期盼世界的永久和平。下列关于一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萨拉热窝事件加速了一战的爆发
B.战场主要集中在亚洲
C.英国人首先在一战中使用坦克
D.以德、奥同盟国的失败告终
【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一战的有关知识。A项萨拉热事件是一战的导火线,因此萨拉热窝事件加速了一战的爆发,表述正确;B项一战战场主要集中在欧洲,不是亚洲。表述错误;C项英国人首先在一战中使用坦克,表述正确;D项一战以德、奥同盟国的失败告终,表述正确。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一战的识记。
2.(2015九上·萧山期中)下图是反映世界现代史某一时期国际关系的一幅漫画。漫画中“大合唱”的主题应该是:(  )
巴黎大合唱
A.德国割占苏台德区 B.盟国分区占领德国
C.处置战败后的德国 D.限制各国海军军备
【答案】C
【知识点】凡尔赛体系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巴黎和会的有关知识。由漫画说明“巴黎大合唱”结合所学,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的协约国召开巴黎和会,处置战败后的德国。A项德国割占苏台德区出自慕尼黑协定,不符合题意;B项盟国分区占领德国出自雅尔塔会议,不符合题意;C项处置战败后的德国,符合题意;D项限制各国海军军备出自华盛顿会议,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巴黎和会的理解。
3.中国近代有一首竹枝词写到:“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材料中的通讯方式是(  )
A.无线电报 B.书信 C.有线电话 D.互联网
【答案】C
【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据已学知识可知,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架设有线电报,商人、记者、亲朋好友都用上了有线电报。
C项有线电话是题干材料中的通讯方式,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准确识记及学生准确分析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4.(2017九上·杭州月考)法国元帅福煦在听到《凡尔赛和约》签字的消息后说: “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这主要是因为《凡尔赛和约》(  )
A.没有消除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B.不可能带来任何和平局面
C.激化了日本与美国之间的矛盾 D.解决了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答案】A
【知识点】凡尔赛体系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凡尔赛和约》带来的影响。因为这一条约是建立在对战败国和弱小国家的欺凌基础上的帝国主义国家的分赃协议,因此它只是暂时调整了各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随着各帝国主义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必将发生新的战争,因此这不是和平,而是休战。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凡尔赛和约》带来的影响。
5.(2017九上·杭州月考)孙中山被称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下列哪些历史事件与孙中山有关(  )
①建立中国同盟会 ②领导辛亥革命 ③创办黄埔军校 ④领导北伐战争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C
【知识点】辛亥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和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孙中山先生曾经创立兴中会,后联合华兴会、光复会,建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领导辛亥革命,1924创立黄埔军校,担任军校总理。北伐战争之前,孙中山先生已经逝世,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和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解答该题的关键是要对孙中山的历史功绩清楚,知道他的历史功绩和作为,提醒同学们以后的历史学习中对历史人物一定要掌握他的历史活动过程以及对历史做出的贡献。
6.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在中国历史的紧要关头,青年学生首先奋起抗争;中国无产阶级第一次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这反映了中国近代哪一历史事件(  )
A.五四运动 B.中国共产党成立
C.国民大革命 D.南昌起义
【答案】A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在近代中国历史上,中国无产阶级第一次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是在五四爱国运动。巴黎和会上,列强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交给日本,引起了国人的愤怒,青年学生首先奋起,掀起了五四爱国运动。运动中,无产阶级作为政治力量首次登上政治舞台,并发挥了决定作用。
A项五四运动是题干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五四运动的有关知识。
7.被称为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的重要事件是(  )
A.辛亥革命胜利 B.五四运动爆发
C.中国共产党诞生 D.新中国成立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成立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C项中国共产党诞生被称为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的意义的识记能力。
8.(2017九上·杭州月考)下边的两幅图所反映的史实源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  )
A.北伐战争 B.解放战争
C.抗日战争 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北伐战争中叶挺独立团的相关知识。北伐战争中,叶挺独立团英勇善战,屡破强敌,取得了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武昌战役等战役的胜利,为第四军赢得“铁军”的称号。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北伐战争中叶挺独立团的相关知识。
9.毛泽东在谈及学生时代喜爱阅读的一份出版物时说:“我很欣赏胡适和陈独秀写的文章,他们一度成为我效仿的榜样,取代了我已不再崇拜的梁启超和康有为。”这份出版物应该是(  )
A.《时务报》 B.《新青年》 C.《民报》 D.《申报》
【答案】B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据“我很欣赏胡适和陈独秀写的文章,他们一度成为我效仿的榜样,取代了我已不再崇拜的梁启超和康有为”可知,这份出版物应该是《新青年》。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掀起了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新青年》主要宣传“民主”与“科学”的进步思想,这样使得《新青年》成为毛泽东学生时代喜爱的出版物之一。
B项《新青年》是毛泽东学生时代喜爱阅读的一份出版物,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青年》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五四运动时,人们走上街头,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下列口号在游行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
①“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②“废除二十一条”
③“打倒列强,除军阀”
④“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1919年初,法、英、美等国召开巴黎和会,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参加了会议,中国代表在会上提出取消外国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废除“二十一条”等合理提案,遭到和会拒绝。会议竟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侵占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消息传到国内,激起五四运动。因此“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取消二十一条”等口号会出现在五四运动中。“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①外争国权,内除国贼”是五四运动时期的口号,不符合题意;
②“废除二十一条” 是五四运动时期的口号,不符合题意;
③“打倒列强,除军阀” 是出现在北伐战争时期的口号,符合题意;
④“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是出现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口号,符合题意;
D项③④不可能出现在五四运动时,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五四运动口号的准确识记能力。
11.“从这场运动诞生的那一刻,就充满着争论。文言文与白话文之争、传统与反传统之争、问题与主义之争……”请问与“这场运动”相关的是(  )
A.自强、求富 B.民主、共和 C.民主、科学 D.变法、图强
【答案】C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文言文与白话文之争”等信息,联系所学知识,从1915年起,进步的知识分子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掀起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A项自强、求富与洋务运动相关,不符合题意;
B项民主、共和与相关辛亥革命,不符合题意;
C项民主、科学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符合题意;
D项变法、图强与戊戌变法运动相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
12.某次音乐会的节目单如下:《告别》《突破封锁线》《四渡赤水出奇兵》《飞越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到吴起镇》《祝捷》《报喜》和《大会师》。该次音乐会的主题最可能是(  )
A.建党伟业 B.长征精神 C.抗日烽火 D.解放岁月
【答案】B
【知识点】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红军长征的相关知识。根据题干中的“突破封锁线”“四渡赤水”“ 飞越大渡河” “过雪山草地” “吴起镇“大会师”等关键信息可知,这是红军长征的主要经历,题干中的歌曲是《长征组歌》,塑造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光辉形象,热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伟大胜利。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红军长征的相关知识。《长征组歌》讴歌了中国工家红军在党中央、毛主席的领导和指挥下,历经艰险,不屈不挠,英勇作战,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歌颂了中国革命史上最终取得胜利传奇性的、波澜壮阔、感人肺腑的壮丽史诗。
13.(2017·萧山模拟)以“中国革命”为主题的红色资源,是发展红色旅游的宝贵财富。以下红色旅游胜地的解说词中,正确的是(  )
A.南昌——是一座英雄的城市,以此为中心诞生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B.瑞金——有“共和国摇篮”之称,在这里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C.井冈山——是一块红色的土地,在这里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
D.延安——是中国共产党敌后抗战的指挥中枢,有“革命圣地”之称
【答案】D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红军长征;抗战民族统一战线与全民族抗战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中国革命发展的了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所以A错误;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所以B错误;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第一枪,所以C错误;延安是中国共产党敌后抗战的指挥中枢,有“革命圣地”之称,所以D正确。故选择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中国革命发展的了解。
14.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这么说的依据是(  )
A.战争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灾难
B.参战双方都是帝国主义国家
C.主要参战国的目的是为了重新瓜分世界
D.战争导致大量人员伤亡
【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交战主要力量是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它们参战的目的都是为了争夺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即瓜分世界.因此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C项主要参战国的目的是为了重新瓜分世界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的依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5.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会对历史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以下搭配不正确的是(  )
A.七七事变——全国性抗日战争爆发
B.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C.辛亥革命——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D.国民党一大——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
【答案】B
【知识点】西安事变
【解析】【分析】A项七七事变——全国性抗日战争爆发搭配正确,1937年7月7日,日军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以军事演习为名,向中国军队发动突然进攻,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不符合题意;
B项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搭配不正确,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符合题意;
C项辛亥革命——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搭配正确,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不符合题意;
D项国民党一大——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搭配正确,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正式建立,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非选择题
16.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历史也是中国人民的抗争历史和探索的历史。下列表格归纳了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的四次重大探索。请根据提示在下表的空白处填写最佳答案。
梦想 重大探索 代表人物
自强求富梦 ①    李鸿章、左宗棠
变法强国梦 ②    康有为、梁启超
民主共和梦 辛亥革命 ③   
民主科学梦 新文化运动 ④   
近代中国的一系列探索都是在向西方学习,是从A   层面B   到层面再到C   层面的深入,最后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找到了正确的中国革命道路是D   。
【答案】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孙中山;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技术(器物);制度;思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知识点】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分析】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洋务派们先后以“自强”和“求富”为口号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代表人物有李鸿章等;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为了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以康有为等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了戊戌变法,主张变法图强;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主张民主共和。从1915年起,进步的知识分子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和胡适等,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掀起新文化运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外遭帝国主义侵略,内受封建主义压迫,逐步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为了改变受压迫受奴役的屈辱地位和悲惨境遇,先进的中国人也在不断探索与抗争,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呈现出层层递进,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特点。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后,工农革命军损失严重。毛泽东在分析了敌我形势后,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提出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地区进军的战略性计划,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
故答案为: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孙中山;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技术(器物);制度;思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正确道路的相关知识。
17.一百多年前,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了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陈天华在《猛回头》中说:“俄罗斯。自北方,包我三面;英吉利.假通商,毒计中藏;法兰西,占广州,窥视黔贵;德意志,胶州领,虎视东方;新日本,取台湾.再图福建;美利坚。也想要,割土分疆。这中国,那一点,还有我份;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
材料二: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孙中山
(1)据材料一,概括辛亥革命前中国的社会状况。
(2)根据材料二请说说辛亥革命的性质是什么?
(3)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20世纪的中国发生的一次历史性巨变?
【答案】(1)列强在政治上控制清政府,在经济上加紧对中国的掠夺。
(2)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还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辛亥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进步探索了道路,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知识点】辛亥革命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辛亥革命背景,旨在考查学生材料解读及知识迁移能力。通过材料我们可分析出,辛亥革命前,中国的社会状况是中国遭到列强疯狂侵略,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都掀起了救亡图存的运动,但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
(2)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性质。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国观念深入人心;所以辛亥革命的性质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据所学知,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统治,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力条件。
故答案为:(1)列强在政治上控制清政府,在经济上加紧对中国的掠夺。
(2)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还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辛亥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进步探索了道路,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
18.2014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奇迹,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如图)
材料二: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观察上图,请将下列地点(地区)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答题卡图中对应的方框内。
A.1935年1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召开的地点:遵义
B.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的地点:吴起镇
(2)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分析红军长征途中所遭遇到的困难有哪些?我们应该从红军战士身上学习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
【答案】(1)上框B,下框A。
(2)义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这次会议在极端危机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恶劣的自然环境、国民党的围追堵截、物资短缺、沿途的民族问题。
不怕苦、不怕累、一往无前的大无畏革命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知识点】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红军长征途中两个重要的地点:遵义和吴起镇。由地图看出:上框在会宁附近,应填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的地点:B吴起镇。下框在贵阳北部,应填1935年1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召开的地点:A遵义。
(2)本题考查遵义会议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1935年1月,党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会后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 遵义会议的意义: 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本题考查长征道路上经历的艰难险阻及长征精神。长征道路上经历的艰难险阻从敌我双方形势、政治,经济、自然环境等方面全方位考虑;归纳总结为长征路上克服的艰难险阻有党内左倾错误的统治;敌人的围追堵截;严酷的自然险阻;物资的严重匮乏。长征精神可以从长征的过程及其历史意义来归纳整理;红军长征的路线都是十分的艰苦十分险恶的环境,所以能体现出革命的英雄主义及乐观主义。红军长征出发时有八万人,而最后剩下的只有两万多人,所以又体现了红军的勇于牺牲的精神。
故答案为:(1)上框B,下框A。
(2)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这次会议在极端危机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恶劣的自然环境、国民党的围追堵截、物资短缺、沿途的民族问题。
不怕苦、不怕累、一往无前的大无畏革命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红军长征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熟记红军长征的相关史实,教育学生学习长征精神。
19.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它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
材料二:这些知识分子们认为辛亥革命所以不能成功,共和制度所以没有巩固,是因为国民没有觉悟起来,而国民不觉悟,是由于国民愚昧落后;国民愚昧落后,又是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和迷信思想毒害的结果。于是,他们决定从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旧思想,提倡新文化、新教育,改造国民性,铸造"新青年"和"新社会"入手,开辟一条新的救国之路。
(1)材料一中第一次、第二次和第三次大革命分别指的是什么事件?
(2)材料二中这些知识分子认为辛亥革命不能成功,共和制度没有巩固的根源是什么?为此他们开辟哪条“新的救国之路”,这一救国道路高举什么旗帜?
【答案】(1)秦朝建立(或秦始皇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写秦国建立错误);辛亥革命;新中国的成立。
(2)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和迷信思想(儒家学说)。新文化运动。民主和科学。
【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由材料二“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发生在1949年,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可知,“三次大革命”分别是指,“发生在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帝国”即秦朝的建立,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发生在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即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发生在1949年,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一百多年来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2)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材料二中的“是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和迷信思想毒害的结果”即是这些知识分子认为辛亥革命不能成功、共和制度没有巩固的根源。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在陈独秀的率先倡导下,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批知识分子,以《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发起新文化运动。
故答案为:(1)秦朝建立(或秦始皇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写秦国建立错误);辛亥革命;新中国的成立。
(2)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和迷信思想(儒家学说)。新文化运动。民主和科学。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朝建立、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新文化运动等相关知识。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