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卷(九)一、单项选择题1.对于一战的表述不恰当的是( )A.大战的导火线是萨拉热窝事件B.所有参战国都是非正义的C.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D.战后召开了具有分赃性质的巴黎和会2.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说:“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的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刷干净不可。”由此,反映了前期的新文化运动( )A.主张在思想上打破封建束缚B.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做了思想准备C.要在中国建立共和政体D.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指明了真正的出路3.如图是八路军使用过的臂章,“中华民国二十七年佩用”。该年是( )A.1939年 B.1940年 C.1937年 D.19384.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做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这三个人的共同目标是( )A.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B.挽救中华民族危亡C.建立资产阶级专政 D.唤醒国人与列强抗争5.二战期间的四次战役,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莫斯科保卫战役 ②中途岛海战 ③不列颠之战 ④柏林战役A.③②①④ B.①②③④ C.③①②④ D.①③②④6.中国有一座城市,它曾经是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无产阶级在这里首先登上政治舞台,中国共产党从这里开始踏上革命征程,这座城市是( )A.上海 B.广州 C.南京 D.北京7.以下代表人物及其历史贡献搭配正确的是( )①陈独秀——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②李大钊——建立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③蒋介石——北伐总司令④丘吉尔——领导法国人民抵抗侵略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8.1922年1月,中国共产党在《先驱》发刊词中提出,“努力研究中国的客观的实际情形,而求得一最合宜的实际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这个方案是指( )A.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B.组织领导工人运动C.确立国共合作方针 D.掀起国民革命运动9.“战场上随处可见坍塌的房屋,血肉模糊、呼号挣扎的伤兵和堆积如山的尸体。”这场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人们称为“绞肉机”、“屠场”和“地狱”的战役是( )A.凡尔登战役 B.索姆河战役 C.日德兰海战 D.马恩河战役10.南京临时政府的法令和措施对经济方面规定:“奖励保护工商业,鼓励人民兴办实业,鼓励华侨在国内投资,设立实业部,各省设立实业公司,废除清朝的苛捐杂税”。反映出辛亥革命的根本目的是( )A.推翻清政府 B.开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C.平均地权 D.宣传民主、共和的思想11.清末民初,人们对地位高的人不再称呼“老爷”“大人”,而是改用“先生”“女士”等称呼,这表明( )①自由、平等的民主观念逐渐被人们接受②男女地位不平等③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可喜的变化④人们的思想观念逐渐改变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12.下边的这幅漫画生动地反映了20世纪初德国人、日本人参加了哪次会议后的心情( )A.巴黎和会 B.慕尼黑会议 C.华盛顿会议 D.雅尔塔会议13.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会对历史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以下搭配正确的有( )①俄国二月革命——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②凯末尔改革——土耳其工业增长速度较快③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沉重打击英国殖民当局④南昌起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14.近年来美国与中国周边国家日本、菲律宾频繁军演,插手中国东海、南海事务,其狼子野心与上世纪初的行为如出一辙。上世纪初美国为争夺亚太地区的霸权( )A.参加巴黎和会 B.签订《巴尔赛和约》C.加入国际联盟 D.签订《九国公约》15.在“重走长征路”的活动课上,学生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的历史场景。其中不应该出现的场景是( )A.四渡赤水 B.过雪山草地 C.渡过金沙江 D.井冈山会师二、非选择题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为了庆祝某项活动的胜利,有学生收集了下列邮票,并通过举办邮展,纪念这难忘的日子。(1)邮票是历史的一面镜子,请分析图1,图2与图3所反映历史事件的关系?(2)图4邮票是公元多少年发行的?联系所学知识,如何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历史进入新阶段的标志?(3)据图4及相关文字说明,说说你从该纪念邮票中获得中美关系哪些信息?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今晨8时,约毛泽东早餐后,余再与之恳切对谈,阐明数次谈论要旨,明告其所谓解放区问题,政府决不能再有迁就,否则不成其为国家之意,坚决表示望其了解也。——蒋介石日记 1945年10月11日材料二:许多观察家的意见,他们(指国民党政府)已经堕落于腐败,争夺地位权力……一向是一党政府,而不是在西方意义下之民主政府。……尽管如此,我们为了显见的理由,仍旧继续倾全力援助国民政府。——《艾奇逊致美国总统杜鲁门的信》材料三:(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其结果如何?(2)根据材料二,说说西方观察家们眼中的国民政府的形象。并说明尽管如此,还要倾全力援助国民政府的目的。(3)艾奇逊写这封信时,中国局势如何?结合材料三分析其原因。18.2016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95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实现复兴的奋斗凯歌。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1462公里,这是从上海到北京的空间距离。然而,从诞生于上海到在北京执掌全国政权,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奋斗历程,走了整整28年期间,中国共产党先后经历了‘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五个关键阶段。”——新华社特稿《在历史关节点上》材料二:“(长征)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也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长征终于为毛泽东和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在本世纪没有哪一个事件如此地触发世界的想象,如此深刻地影响着未来。”——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出“日出东方”、“力挽狂澜”分别指什么?(2)今年(2016年)又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什么?为什么说长征“终于为毛泽东和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解析】【分析】 塞尔维亚是为了保卫民族独立而战,对塞尔维亚来说一战是正义的战争,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内容,了解大战中的战争的正义和非正义的关系。2.【答案】A【知识点】新文化运动【解析】【分析】 我们通过学过的知识知道: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前期的内容是: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从内容来看,新文化运动具有反封建性,A符合题意,BCD均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有关知识,掌握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做出的贡献。3.【答案】D【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 题目给出的时间是中华民国二十七年,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1912+27-1=1938年.因为1912年为民国1年,需要减去这个1。故答案为:D。【点评】 本题考查了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4.【答案】B【知识点】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辛亥革命【解析】【分析】 康有为、孙中山、张謇都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仁人志士,他们的选择虽然不同,但目的都是为了挽救中华民族,救亡图存。B符合题意,ACD均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先进中国人的近代化探索的相关知识点。5.【答案】C【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德国突袭波兰);二战规模的扩大(德国进攻苏联和日军偷袭珍珠港)【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可知,①莫斯科保卫战发生于1941年6月.②中途岛海战发生在1942年.③不列颠之战发生在1940年.④柏林战役发生于1945年。C符合题意,ABD均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 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内容,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的战争。6.【答案】A【知识点】五四运动【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可知,1842年8月,中英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宁波、福州、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1919年6月3日,五四爱国运动发展到新阶段,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工人等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成为运动的主力;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根据题干要求选择和“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无产阶级首先登上政治舞台”“中国共产党开始踏上革命征程”等描述符合的城市,可知此城市为上海。A符合题意,BCD均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史中发生在上海的一系列事件,熟悉历史的同时,将知识连续贯通。7.【答案】B【知识点】新文化运动;北洋政府与军阀混战【解析】【分析】《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是李大钊发表的,①对应不正确,④丘吉尔是英国人,领导英国人民抵抗侵略,不是法国,排除含有这两项的ACD。ACD均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近代史上历史事件的代表人物及其历史贡献。8.【答案】A【知识点】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解析】【分析】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 1922 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年的时间里,解决中国问题的“第一要务”应该是结合中国国情,制定反封建、反帝的民主革命纲领。A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的思想和道路,制定民主革命纲领来进行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是考试的难点。9.【答案】A【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解析】【分析】题干中有明确的提示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随处可见坍塌的房屋,血肉模糊、呼号挣扎的伤兵和堆积如山的尸体”“绞肉机”这些文字,可见此次战役很残酷.联系所学知识,一战中非常残酷的战役就是凡尔登战役,双方都投入了百万兵力厮杀,共造成70多万人伤亡,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A符合题意,BCD均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此题考查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史实,重点识记凡尔登战役。10.【答案】B【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可知,推翻清政府是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扫除障碍,A不符合题意;从材料中的鼓励实业可以看出,辛亥革命最根本的目的是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开辟道路,B符合题意;平均地权是民生主义措施,涉及到的是农业,而不是工业,C不符合题意;从材料中的鼓励实业可以看出,辛亥革命最根本的目的是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开辟道路,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要求学生结合辛亥革命的性质和影响来分析。11.【答案】C【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解析】【分析】 辛亥革命在对旧制度进行改造的同时,也冲击了与封建制度相伴随的一些陈规陋习,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还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大人”、“老爷”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的平等称呼,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但传统习俗很难在短期内完全改变.清末民初,人们对地位高的人不再称呼“老爷”“大人”,而是改用“先生”“女士”等称呼,不能表明②男女地位不平等,据此可排除含②的ABD三个选项。故答案为:C。【点评】 本题考查了近代社会习俗变化,近代以来,随着西方的坚船利炮的到来,外来事物从四面八方滚滚而来,古老的中国发生着艰难的改变。12.【答案】A【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解析】【分析】在巴黎和会上通过《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权利由日本继承.所以图片上显示日本人高兴的占领山东,而德国人沮丧的离开山东,A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巴黎和会的内容,结合教材和题干中的图片分析即可。13.【答案】D【知识点】土耳其凯末尔革命;印度的觉醒【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是俄国经历了二月革命后的第二个阶段。是经列宁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领导的武装起义,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三个无产阶级政权──苏维埃政权和由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① 错误,不符合题意;五四运动是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④ 错误,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ABC均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历史事件的性质,熟练掌握历史事件的影响和自身的性质,是考试的重难点。14.【答案】D【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解析】【分析】上世纪初美国为争夺亚太地区的霸权签订《九国公约》.1922年,九国代表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表面上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实际上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又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宰割的局面,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华盛顿会议实质上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和补充,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新秩序。D符合题意,ABC均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 本题考查了《九国公约》,在华盛顿会议上起主要作用的是美、英、日三国。15.【答案】D【知识点】红军长征【解析】【分析】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红一方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遵义会议以后,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然后急行军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接着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进入甘肃.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的会师,宣告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结束.井冈山会师发生于1928年,而红军长征发生于1934-1936年,时间上不符,D符合题意,ABC均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以“重走长征路”的活动课为切入点,考查长征和井冈山会师的知识点。16.【答案】(1)图1全民族抗战是图3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图2正面战场国民党爱国将士的英勇奋战是图3抗战胜利的重要原因.(2)发行时间: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深刻的改变了世界格局,美苏两国崛起,世界历史进入新阶段.(3)信息:可以见证中美两国合作,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的史实;可以佐证在抗战时期,美国认为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可以说明在抗战时期,中美两国处于平等地位;可以从中了解在抗日战争时期,美国认为代表并领导中国抗战的是中华民国政府;可以看出林肯和孙中山两位伟人有相似的治国理念,他们在美国心目中都具有崇高的地位等.【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德国突袭波兰);中美建交与中国重返联合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解析】【分析】 (1)观察图片可知,图1“卢沟桥枪声”即七七事变是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的标志.图2“台儿庄大捷”是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图3“庆祝胜利”是指中国的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图1全民族抗战是图3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图2正面战场国民党爱国将士的英勇奋战是图3抗战胜利的重要原因;(2)由图4 中的文字“中国‘七七’挑战五周年”可知,图4邮票是公元1942年发行的.结合所学知,第二次世界大战深刻地改变了世界格局,欧洲走向了衰落,美苏两国崛起,战后形成了两极格局,世界历史进入新阶段;(3)观察图4并结合文字信息,我们从中提到的信息有,这枚邮票可以见证中美两国合作,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的史实;可以佐证在抗战时期,美国认为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可以说明在抗战时期,中美两国处于平等地位;可以从中了解在抗日战争时期,美国认为代表并领导中国抗战的是中华民国政府;可以看出林肯和孙中山两位伟人有相似的治国理念,他们在美国心目中都具有崇高的地位等。故答案为:(1)图1全民族抗战是图3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图2正面战场国民党爱国将士的英勇奋战是图3抗战胜利的重要原因;(2)发行时间: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深刻的改变了世界格局,美苏两国崛起,世界历史进入新阶段;(3)信息:可以见证中美两国合作,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的史实;可以佐证在抗战时期,美国认为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可以说明在抗战时期,中美两国处于平等地位;可以从中了解在抗日战争时期,美国认为代表并领导中国抗战的是中华民国政府;可以看出林肯和孙中山两位伟人有相似的治国理念,他们在美国心目中都具有崇高的地位等。(任答2点)【点评】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二战的影响;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本题是一道综合性的试题,是考试的重难点。17.【答案】(1)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但解放区政权问题等未达成协议.(2)政治腐败;一党专政(独裁);争权夺利;目的:维护美国在华利益.(3)局势: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国民党统治已被推翻).原因:通过土地改革,解放军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中共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毛泽东的正确领导)【知识点】土地改革;三大战役;渡江战役与占领南京【解析】【分析】 (1)由材料一蒋介石的日记“今晨8时,约毛泽东早餐后,余再与之恳切对谈,阐明数次谈论要旨,明告其所谓解放区问题,政府决不能再有迁就,否则不成其为国家之意,坚决表示望其了解也”可知,这反映的是重庆谈判.经过国共双方的努力,最终签订《双十协定》但解放区政权问题等未达成协议;(2)由材料二“许多观察家的意见,他们(指国民党政府)已经堕落于腐败,争夺地位权力…一向是一党政府,而不是在西方意义下之民主政府”可知,西方观察家们眼中的国民政府是政治腐败,一党专政(独裁),争权夺利的形象.但为了维护美国在华利益,所以仍旧继续倾全力援助国民政府;(3)由材料中艾奇逊写这封信时的时间“1949年7月”可知,这时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国民党统治已被推翻.结合材料三图片可知,中国共产党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有,通过土地改革,解放军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中共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毛泽东的正确领导等。故答案为:(1)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但解放区政权问题等未达成协议;(2)政治腐败;一党专政(独裁);争权夺利;目的:维护美国在华利益;(3)局势: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国民党统治已被推翻).原因:通过土地改革,解放军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中共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毛泽东的正确领导)【点评】 本题考查重庆谈判,对材料的解读能力,解放战争的相关知识,了解中国近代史的相应的内容,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因素。18.【答案】(1)日出东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力挽狂澜——遵义会议。(2)标志: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因为长征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最终为毛泽东和共产党人赢得中国奠定了基础。【知识点】红军长征【解析】【分析】 (1)据材料一“1462公里,这是从上海到北京的空间距离。然而,从诞生于上海到在北京执掌全国政权,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奋斗历程,走了整整28年。期间,中国共产党先后经历了‘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五个关键阶段。”及所学知识可知,“日出东方”是指中国共产党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使中国革命面目焕然一新。“星火燎原”是指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星星之火,形成了燎原之势。“力挽狂澜”是指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灯塔指引”是指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2)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长征到达甘肃,同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由于长征是宣言书,宣传了革命思想,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揭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所以说长征“终于为毛泽东和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故答案为:(1)“日出东方”: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面目焕然一新。“力挽狂澜”:遵义会议,中国革命的转折点。(2) 标志: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 因为长征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最终为毛泽东和共产党人赢得中国奠定了基础。【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重点掌握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遵义会议、中共七大、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相关史实。1 / 1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卷(九)一、单项选择题1.对于一战的表述不恰当的是( )A.大战的导火线是萨拉热窝事件B.所有参战国都是非正义的C.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D.战后召开了具有分赃性质的巴黎和会【答案】B【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解析】【分析】 塞尔维亚是为了保卫民族独立而战,对塞尔维亚来说一战是正义的战争,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内容,了解大战中的战争的正义和非正义的关系。2.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说:“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的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刷干净不可。”由此,反映了前期的新文化运动( )A.主张在思想上打破封建束缚B.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做了思想准备C.要在中国建立共和政体D.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指明了真正的出路【答案】A【知识点】新文化运动【解析】【分析】 我们通过学过的知识知道: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前期的内容是: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从内容来看,新文化运动具有反封建性,A符合题意,BCD均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有关知识,掌握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做出的贡献。3.如图是八路军使用过的臂章,“中华民国二十七年佩用”。该年是( )A.1939年 B.1940年 C.1937年 D.1938【答案】D【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 题目给出的时间是中华民国二十七年,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1912+27-1=1938年.因为1912年为民国1年,需要减去这个1。故答案为:D。【点评】 本题考查了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4.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做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这三个人的共同目标是( )A.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B.挽救中华民族危亡C.建立资产阶级专政 D.唤醒国人与列强抗争【答案】B【知识点】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辛亥革命【解析】【分析】 康有为、孙中山、张謇都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仁人志士,他们的选择虽然不同,但目的都是为了挽救中华民族,救亡图存。B符合题意,ACD均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先进中国人的近代化探索的相关知识点。5.二战期间的四次战役,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莫斯科保卫战役 ②中途岛海战 ③不列颠之战 ④柏林战役A.③②①④ B.①②③④ C.③①②④ D.①③②④【答案】C【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德国突袭波兰);二战规模的扩大(德国进攻苏联和日军偷袭珍珠港)【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可知,①莫斯科保卫战发生于1941年6月.②中途岛海战发生在1942年.③不列颠之战发生在1940年.④柏林战役发生于1945年。C符合题意,ABD均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 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内容,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的战争。6.中国有一座城市,它曾经是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无产阶级在这里首先登上政治舞台,中国共产党从这里开始踏上革命征程,这座城市是( )A.上海 B.广州 C.南京 D.北京【答案】A【知识点】五四运动【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可知,1842年8月,中英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宁波、福州、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1919年6月3日,五四爱国运动发展到新阶段,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工人等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成为运动的主力;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根据题干要求选择和“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无产阶级首先登上政治舞台”“中国共产党开始踏上革命征程”等描述符合的城市,可知此城市为上海。A符合题意,BCD均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史中发生在上海的一系列事件,熟悉历史的同时,将知识连续贯通。7.以下代表人物及其历史贡献搭配正确的是( )①陈独秀——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②李大钊——建立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③蒋介石——北伐总司令④丘吉尔——领导法国人民抵抗侵略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答案】B【知识点】新文化运动;北洋政府与军阀混战【解析】【分析】《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是李大钊发表的,①对应不正确,④丘吉尔是英国人,领导英国人民抵抗侵略,不是法国,排除含有这两项的ACD。ACD均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近代史上历史事件的代表人物及其历史贡献。8.1922年1月,中国共产党在《先驱》发刊词中提出,“努力研究中国的客观的实际情形,而求得一最合宜的实际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这个方案是指( )A.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B.组织领导工人运动C.确立国共合作方针 D.掀起国民革命运动【答案】A【知识点】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解析】【分析】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 1922 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年的时间里,解决中国问题的“第一要务”应该是结合中国国情,制定反封建、反帝的民主革命纲领。A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的思想和道路,制定民主革命纲领来进行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是考试的难点。9.“战场上随处可见坍塌的房屋,血肉模糊、呼号挣扎的伤兵和堆积如山的尸体。”这场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人们称为“绞肉机”、“屠场”和“地狱”的战役是( )A.凡尔登战役 B.索姆河战役 C.日德兰海战 D.马恩河战役【答案】A【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解析】【分析】题干中有明确的提示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随处可见坍塌的房屋,血肉模糊、呼号挣扎的伤兵和堆积如山的尸体”“绞肉机”这些文字,可见此次战役很残酷.联系所学知识,一战中非常残酷的战役就是凡尔登战役,双方都投入了百万兵力厮杀,共造成70多万人伤亡,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A符合题意,BCD均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此题考查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史实,重点识记凡尔登战役。10.南京临时政府的法令和措施对经济方面规定:“奖励保护工商业,鼓励人民兴办实业,鼓励华侨在国内投资,设立实业部,各省设立实业公司,废除清朝的苛捐杂税”。反映出辛亥革命的根本目的是( )A.推翻清政府 B.开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C.平均地权 D.宣传民主、共和的思想【答案】B【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可知,推翻清政府是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扫除障碍,A不符合题意;从材料中的鼓励实业可以看出,辛亥革命最根本的目的是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开辟道路,B符合题意;平均地权是民生主义措施,涉及到的是农业,而不是工业,C不符合题意;从材料中的鼓励实业可以看出,辛亥革命最根本的目的是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开辟道路,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要求学生结合辛亥革命的性质和影响来分析。11.清末民初,人们对地位高的人不再称呼“老爷”“大人”,而是改用“先生”“女士”等称呼,这表明( )①自由、平等的民主观念逐渐被人们接受②男女地位不平等③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可喜的变化④人们的思想观念逐渐改变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C【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解析】【分析】 辛亥革命在对旧制度进行改造的同时,也冲击了与封建制度相伴随的一些陈规陋习,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还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大人”、“老爷”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的平等称呼,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但传统习俗很难在短期内完全改变.清末民初,人们对地位高的人不再称呼“老爷”“大人”,而是改用“先生”“女士”等称呼,不能表明②男女地位不平等,据此可排除含②的ABD三个选项。故答案为:C。【点评】 本题考查了近代社会习俗变化,近代以来,随着西方的坚船利炮的到来,外来事物从四面八方滚滚而来,古老的中国发生着艰难的改变。12.下边的这幅漫画生动地反映了20世纪初德国人、日本人参加了哪次会议后的心情( )A.巴黎和会 B.慕尼黑会议 C.华盛顿会议 D.雅尔塔会议【答案】A【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解析】【分析】在巴黎和会上通过《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权利由日本继承.所以图片上显示日本人高兴的占领山东,而德国人沮丧的离开山东,A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巴黎和会的内容,结合教材和题干中的图片分析即可。13.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会对历史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以下搭配正确的有( )①俄国二月革命——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②凯末尔改革——土耳其工业增长速度较快③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沉重打击英国殖民当局④南昌起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答案】D【知识点】土耳其凯末尔革命;印度的觉醒【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是俄国经历了二月革命后的第二个阶段。是经列宁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领导的武装起义,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三个无产阶级政权──苏维埃政权和由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① 错误,不符合题意;五四运动是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④ 错误,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ABC均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历史事件的性质,熟练掌握历史事件的影响和自身的性质,是考试的重难点。14.近年来美国与中国周边国家日本、菲律宾频繁军演,插手中国东海、南海事务,其狼子野心与上世纪初的行为如出一辙。上世纪初美国为争夺亚太地区的霸权( )A.参加巴黎和会 B.签订《巴尔赛和约》C.加入国际联盟 D.签订《九国公约》【答案】D【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解析】【分析】上世纪初美国为争夺亚太地区的霸权签订《九国公约》.1922年,九国代表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表面上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实际上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又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宰割的局面,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华盛顿会议实质上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和补充,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新秩序。D符合题意,ABC均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 本题考查了《九国公约》,在华盛顿会议上起主要作用的是美、英、日三国。15.在“重走长征路”的活动课上,学生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的历史场景。其中不应该出现的场景是( )A.四渡赤水 B.过雪山草地 C.渡过金沙江 D.井冈山会师【答案】D【知识点】红军长征【解析】【分析】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红一方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遵义会议以后,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然后急行军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接着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进入甘肃.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的会师,宣告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结束.井冈山会师发生于1928年,而红军长征发生于1934-1936年,时间上不符,D符合题意,ABC均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以“重走长征路”的活动课为切入点,考查长征和井冈山会师的知识点。二、非选择题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为了庆祝某项活动的胜利,有学生收集了下列邮票,并通过举办邮展,纪念这难忘的日子。(1)邮票是历史的一面镜子,请分析图1,图2与图3所反映历史事件的关系?(2)图4邮票是公元多少年发行的?联系所学知识,如何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历史进入新阶段的标志?(3)据图4及相关文字说明,说说你从该纪念邮票中获得中美关系哪些信息?【答案】(1)图1全民族抗战是图3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图2正面战场国民党爱国将士的英勇奋战是图3抗战胜利的重要原因.(2)发行时间: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深刻的改变了世界格局,美苏两国崛起,世界历史进入新阶段.(3)信息:可以见证中美两国合作,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的史实;可以佐证在抗战时期,美国认为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可以说明在抗战时期,中美两国处于平等地位;可以从中了解在抗日战争时期,美国认为代表并领导中国抗战的是中华民国政府;可以看出林肯和孙中山两位伟人有相似的治国理念,他们在美国心目中都具有崇高的地位等.【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德国突袭波兰);中美建交与中国重返联合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解析】【分析】 (1)观察图片可知,图1“卢沟桥枪声”即七七事变是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的标志.图2“台儿庄大捷”是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图3“庆祝胜利”是指中国的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图1全民族抗战是图3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图2正面战场国民党爱国将士的英勇奋战是图3抗战胜利的重要原因;(2)由图4 中的文字“中国‘七七’挑战五周年”可知,图4邮票是公元1942年发行的.结合所学知,第二次世界大战深刻地改变了世界格局,欧洲走向了衰落,美苏两国崛起,战后形成了两极格局,世界历史进入新阶段;(3)观察图4并结合文字信息,我们从中提到的信息有,这枚邮票可以见证中美两国合作,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的史实;可以佐证在抗战时期,美国认为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可以说明在抗战时期,中美两国处于平等地位;可以从中了解在抗日战争时期,美国认为代表并领导中国抗战的是中华民国政府;可以看出林肯和孙中山两位伟人有相似的治国理念,他们在美国心目中都具有崇高的地位等。故答案为:(1)图1全民族抗战是图3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图2正面战场国民党爱国将士的英勇奋战是图3抗战胜利的重要原因;(2)发行时间: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深刻的改变了世界格局,美苏两国崛起,世界历史进入新阶段;(3)信息:可以见证中美两国合作,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的史实;可以佐证在抗战时期,美国认为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可以说明在抗战时期,中美两国处于平等地位;可以从中了解在抗日战争时期,美国认为代表并领导中国抗战的是中华民国政府;可以看出林肯和孙中山两位伟人有相似的治国理念,他们在美国心目中都具有崇高的地位等。(任答2点)【点评】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二战的影响;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本题是一道综合性的试题,是考试的重难点。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今晨8时,约毛泽东早餐后,余再与之恳切对谈,阐明数次谈论要旨,明告其所谓解放区问题,政府决不能再有迁就,否则不成其为国家之意,坚决表示望其了解也。——蒋介石日记 1945年10月11日材料二:许多观察家的意见,他们(指国民党政府)已经堕落于腐败,争夺地位权力……一向是一党政府,而不是在西方意义下之民主政府。……尽管如此,我们为了显见的理由,仍旧继续倾全力援助国民政府。——《艾奇逊致美国总统杜鲁门的信》材料三:(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其结果如何?(2)根据材料二,说说西方观察家们眼中的国民政府的形象。并说明尽管如此,还要倾全力援助国民政府的目的。(3)艾奇逊写这封信时,中国局势如何?结合材料三分析其原因。【答案】(1)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但解放区政权问题等未达成协议.(2)政治腐败;一党专政(独裁);争权夺利;目的:维护美国在华利益.(3)局势: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国民党统治已被推翻).原因:通过土地改革,解放军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中共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毛泽东的正确领导)【知识点】土地改革;三大战役;渡江战役与占领南京【解析】【分析】 (1)由材料一蒋介石的日记“今晨8时,约毛泽东早餐后,余再与之恳切对谈,阐明数次谈论要旨,明告其所谓解放区问题,政府决不能再有迁就,否则不成其为国家之意,坚决表示望其了解也”可知,这反映的是重庆谈判.经过国共双方的努力,最终签订《双十协定》但解放区政权问题等未达成协议;(2)由材料二“许多观察家的意见,他们(指国民党政府)已经堕落于腐败,争夺地位权力…一向是一党政府,而不是在西方意义下之民主政府”可知,西方观察家们眼中的国民政府是政治腐败,一党专政(独裁),争权夺利的形象.但为了维护美国在华利益,所以仍旧继续倾全力援助国民政府;(3)由材料中艾奇逊写这封信时的时间“1949年7月”可知,这时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国民党统治已被推翻.结合材料三图片可知,中国共产党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有,通过土地改革,解放军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中共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毛泽东的正确领导等。故答案为:(1)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但解放区政权问题等未达成协议;(2)政治腐败;一党专政(独裁);争权夺利;目的:维护美国在华利益;(3)局势: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国民党统治已被推翻).原因:通过土地改革,解放军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中共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毛泽东的正确领导)【点评】 本题考查重庆谈判,对材料的解读能力,解放战争的相关知识,了解中国近代史的相应的内容,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因素。18.2016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95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实现复兴的奋斗凯歌。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1462公里,这是从上海到北京的空间距离。然而,从诞生于上海到在北京执掌全国政权,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奋斗历程,走了整整28年期间,中国共产党先后经历了‘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五个关键阶段。”——新华社特稿《在历史关节点上》材料二:“(长征)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也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长征终于为毛泽东和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在本世纪没有哪一个事件如此地触发世界的想象,如此深刻地影响着未来。”——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出“日出东方”、“力挽狂澜”分别指什么?(2)今年(2016年)又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什么?为什么说长征“终于为毛泽东和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答案】(1)日出东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力挽狂澜——遵义会议。(2)标志: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因为长征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最终为毛泽东和共产党人赢得中国奠定了基础。【知识点】红军长征【解析】【分析】 (1)据材料一“1462公里,这是从上海到北京的空间距离。然而,从诞生于上海到在北京执掌全国政权,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奋斗历程,走了整整28年。期间,中国共产党先后经历了‘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五个关键阶段。”及所学知识可知,“日出东方”是指中国共产党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使中国革命面目焕然一新。“星火燎原”是指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星星之火,形成了燎原之势。“力挽狂澜”是指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灯塔指引”是指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2)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长征到达甘肃,同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由于长征是宣言书,宣传了革命思想,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揭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所以说长征“终于为毛泽东和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故答案为:(1)“日出东方”: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面目焕然一新。“力挽狂澜”:遵义会议,中国革命的转折点。(2) 标志: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 因为长征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最终为毛泽东和共产党人赢得中国奠定了基础。【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重点掌握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遵义会议、中共七大、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相关史实。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卷(九)(学生版).docx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卷(九)(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