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卷(八)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卷(八)

资源简介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卷(八)
一、选择题
1.《全球通史》写道:“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的越久,人民群众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这里所说的“第二次革命”的直接目的是(  )
A.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D.巩固苏维埃政权
2.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府实行过一系列非常措施,其主要目的是(  )
A.清除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反动影响
B.建立新的国家机器
C.让工人在革命后得到安全保障
D.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3.一位美国当代史作家在看到巴黎和会的历史资料后说:“战胜国在瓜分战败国殖民地的同时,创造出殖民统治的新理论。”这里的“战败国”主要是指(  )
A.英国 B.法国 C.中国 D.德国
4.下面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建立新秩序的示意图,图中的空白处应是(  )
A.《九国公约》 B.《北大西洋公约》
C.《华沙条约》 D.《开罗宣言》
5.20世纪上半期召开的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产生了深远影响。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相似之处不包括(  )
A.由少数帝国主义大国操纵
B.均有损中国主权
C.对战败国进行了掠夺
D.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6.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中唱道“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哟一道道水,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这里的陕北具体指(  )
A.吴起镇 B.遵义 C.会宁 D.瑞金
7.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采取的措施有(  )
①将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②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③委任自己的亲信为内阁总理 ④想办法削弱革命派的力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下列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相关的史实,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凡尔赛和约》的签订 ②三国同盟形成 ③萨拉热窝事件发生 ④波兰等国独立
A.①②④③ B.③①②④ C.②③①④ D.①③④②
9.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曾经说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就是从天安门到天安门。他所说的前一个“天安门”是指(  )
A.五四爱国运动 B.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C.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D.开国大典
10.英国史学家汤因比在评价1931年世界形势时认为,西方的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不再起作用。这一观点产生的主要依据是(  )
A.经济危机引发社会动荡
B.希特勒建立法西斯专政
C.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D.苏联两个“五年计划”取得重大成就
11.五四运动中,各个阶级和阶层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其中担当起先锋队作用的是(  )
A.农民阶级 B.工人阶级
C.民族资产阶级 D.学生
12.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中华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下列民族精神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是(  )
A.铁人精神 B.两弹一星精神
C.长征精神 D.雷锋精神
13.下列历史事件中同时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质是(  )
①戊戌变法 ②辛亥革命 ③五四运动 ④北伐战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
14.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中,有一种奇特的现象:美国有1040万英亩的棉花全被铲倒在地,倒入密西西比河的牛奶,使这条河成了“银河”。这是(  )
A.生产相对“过剩”的表现 B.生产发展的表现
C.自私自利的表现 D.产品过剩的表现
15.毛泽东说:“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结束的。”“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是(  )
A.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B.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D.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下是“你认为哪座城市最能代表辛亥革命?”问卷调查统计表
城市名称 得票数 所占比例
1.广州 5863 37.4%
2.武汉 8148 52%
3.南京 878 5.6%
4.上海 117 0.7%
5.北京 461 2.9%
材料二:革命党人举起义旗,发动革命,推翻旧王朝,建立了中国,乃至亚洲的第一个共和制政府。与此同时20世纪初,大多数中国人都主张剪去发辫,同时认为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就是文明、开化。
材料三:辛亥革命后,各种不平等条约并没有被废除;从农村到城市,很多人家还是把君主当作神来供奉。《全球通史》中写道:“民国初期若干年,是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时期之一”。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哪个城市居于榜首,请运用史实说明理由。
(2)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这场“革命”给中国带来的变与不变?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国初期若干年,是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时期之一”的理解。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国人相继走过了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共和之路:但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探索之路任重道远。
材料二: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面貌从此焕然一新……经过艰难抉择,中国共产党终于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使中国逐步走向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1)材料一所述“自救之路”、“共和之路”分别指什么?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请列举“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革命道路中的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历史事件和著名人物。
(3)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革命历程的认识。
18.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全世界的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战场在欧洲,故又称为“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
(1)【图说历史】图中的三角形和外圆分别代表的集团名称是什么?
(2)【追根溯源】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与殖民地占有情况。
国家 英 法 俄 德
工业产量位次 2 3 4 1
殖民地面积(平方千米) 3350万 1060万 1740万 290万
请你根据材料一,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揭穿谎言】
材料二:1916年8月4日,德国政府声称:“战争会迅速结束……”在运送德军的火车上涂写着“去巴黎吃早饭……”的字句。法国的运兵车上也涂有藐视对方的字句和“在圣诞节回家”的口号。新招募的法国士兵高唱《马赛曲》,兴高采烈地从火车站出发,“枪尖上插着鲜花”,脸上露着微笑,似乎把这次军事行动当作“从巴黎到柏林令人振奋的旅行”。
请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有关史实戳穿材料二中“令人振奋的旅行”的谎言。
(4)【战争审判】
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德国和奥匈帝国首先挑起的,在战后应该审判的是它们;而英国、法国、俄国是世界秩序的保护者,应该肯定。
材料三中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评价是否正确?为什么?
19.面对列强的侵略,近代中国人不断探求适应时代巨变的生存之路。
背景链接:19世纪末20世纪初,别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材料一:在近代中国变革的道路上,如果说19世纪最后几年的时代象征是康有为,那么到了20世纪初年则进入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时代。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背景链接:20世纪30年代,日本加速对外扩张,发动了侵华战争。
材料二:
材料三:
(1)如何理解“到了20世纪初年则进入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时代”?
(2)材料二中国共两党的宣言(谈话)是在哪一事变后发表的?依据材料概括国共两党的共同主张。
(3)依据材料三中的图片分析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4)综合上述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探究生存之路过程中领导力量的变化特点。
20.回顾党史,坚定信念。某校九年级(1)班同学收集到以下三个板块的资料:
(1)【会议篇】请你完成下列表格。
关键词 开天辟地 生死攸关 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 工作正心从农村到城市
会议名称                
(2)【道路篇】结合材料写出中共开辟的两条道路名称及其开始形成的标志。
(3)【伟业篇】从同学们搜集到的资料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是指俄国二月革命后列宁发表《四月提纲》要求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实现无产阶级专政,故C项符合题意;A项与题意无关,不符合题意;B项此时已经实现,不符合题意;D项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考查十月革命的直接目的.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2.【答案】D
【知识点】俄国十月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胜利后,帝国主义国家对苏俄发动了武装干涉,俄国的地主,资本家和沙皇军官也掀起了叛乱,苏维埃政府为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十月革命的内容,苏维埃政府的举措是考试的难点。
3.【答案】D
【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
【解析】【分析】1919年,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对战后的世界做出安排,召开了巴黎和会,签订了对德的《凡尔赛和约》和一系列的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帝国主义在西方的体系。题干中的“战败国”是德国。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巴黎和会的相关知识,把握题干中“战败国”所指的国家。
4.【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凡尔赛体系
【解析】【分析】根据图中的空白处前面的华盛顿会议可知此处应是《九国公约》.巴黎和会主要是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西方的关系.而它们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仍然十分尖锐,尤其是美日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在美国的倡议下,1921年-1922年,英、法、美、日、意、荷、葡和中国在华盛顿召开举行会议.1922年,九国代表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表面上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实际上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又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宰割的局面,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华盛顿会议实质上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和补充,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新秩序,BCD均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华盛顿会议.在华盛顿会议上起主要作用的是美、英、日三国。
5.【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凡尔赛体系
【解析】【分析】 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相似之处不包括对战败国进行了掠夺,巴黎和会上制定的《凡尔赛条约》中有瓜分了德国殖民地的内容, 华盛顿会议上没有对战败国进行掠夺。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都由少数帝国主义大国操纵、均有损中国主权、都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ABD是相同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以20世纪上半期召开的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依托,考查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相似之处。
6.【答案】A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分析】 1935年遵义会议后,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然后巧渡金沙江,红军跳出敌人包围圈.红军爬雪山,过草地,1935年10月吴起镇会师,取得长征的胜利,BCD均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解答此题要认真审清题干,抓住关键词语“中央红军”“陕北”.1934年10月,红军被迫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与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会师。
7.【答案】C
【知识点】北洋政府与军阀混战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采取的巩固统治的措施。 选项②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孙中山成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后不久颁布的,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在袁世凯就任正式大总统后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中华民国约法》。因此不符合题意。正确答案是C。
【点评】知道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巩固统治的措施,会区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中华民国约法》。
8.【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
【解析】【分析】 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建立,形成了一战交战的两大军事集团,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的导火线,战后1919年召开的巴黎和会处置战败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形成了凡尔赛体系,1921-1922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九国公约》等一系列条约,形成了华盛顿体系,因而正确先后顺序是②③①④。ABD均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内容,熟悉掌握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建立。
9.【答案】A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 题意中“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1919年--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五四运动,而五四运动是北京学生在天安门城楼前游行示威开始的,所以前一个“天安门”是指五四爱国运动。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影响。
10.【答案】A
【知识点】30年代的大危机
【解析】【分析】 题干提供了关键信息“1931年世界形势”、“西方的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不再起作用”,结合课本所学分析,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首先在美国的股票行业爆发,然后迅速的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引发社会动荡,各国采取措施来缓解经济危机。A符合题意,BC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经济大危机知识点,分析题干,结合教材即可得出答案, 本题难度不大。
11.【答案】D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1919年的五四运动,最先是由北京大学等校学生三千多人的游行示威开启的.学生成为了五四运动的先锋队,6月3日,运动的中心转移到上海,工人阶级成为了运动的主力,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所以五四运动中担当起先锋队作用的是学生,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五四运动的相关史实.1919年的五四运动,最先是由北京大学等校学生三千多人的游行示威开启的。
12.【答案】C
【知识点】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形成的,长征精神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ABD均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精神,重点识记长征精神。
13.【答案】C
【知识点】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洋政府与军阀混战
【解析】【分析】辛亥革命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质.五四运动是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北伐战争的目的是推翻北洋军阀,统一全国.北伐战争属于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因此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质。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北伐战争的内容,掌握中国近代史的脉络。
14.【答案】A
【知识点】30年代的大危机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生产过剩又称商品过剩,指资本主义社会所生产的商品超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出现的商品过剩现象,他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生产过剩一般表现为商品销售困难,大量积压,物价暴跌,许多企业倒闭,结果导致大批工人失业,是导致经济危机的原因,题干中的棉花,牛奶倒入河中,就是代表这一现象。A符合题意,BC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是考试的重难点,将此章加以理解和分析透彻。
15.【答案】A
【知识点】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了红军的长征的历史意义,它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B是五四运动的影响,C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影响,D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A符合题意,BC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红军长征相关史实的掌握情况。
16.【答案】(1)武汉,是武昌起义发生地,以武昌起义为标志的资产阶级革命被称为辛亥革命。
(2)发生变化的有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等。
不变的有中国的我国依然面临着的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没有根本改变。
(3)因为辛亥革命后,中国内部进入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割据,连年混战,社会动荡不安,国家处于分裂当中,外部又有列强的侵略。
【知识点】辛亥革命;北洋政府与军阀混战;“五族共和”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1) 武昌起义是指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在湖北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也是辛亥革命的开端。
(2)辛亥革命在政治上:推翻了满清政府及中国实行二千余年的封建皇权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思想上:辛亥革命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经济上:长期的分裂及战乱,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及现代化建设造成很大的阻碍。生活文化上:剪辫子,穿西服,西式婚礼等;
(3)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开始推行独裁统治,中国进入了北洋军阀统治的时期,所以是中国历史上糟糕的时期。
故答案为:(1) 武汉,是武昌起义发生地,以武昌起义为标志的资产阶级革命被称为辛亥革命;(2) 发生变化的有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等。不变的有中国的我国依然面临着的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没有根本改变;(3) 因为辛亥革命后,中国内部进入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割据,连年混战,社会动荡不安,国家处于分裂当中,外部又有列强的侵略。
【点评】本题考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发生发展的方向,过程和意义,是考试得重难点内容,着重掌握辛亥革命的影响和意义,本题具有很大难度,需要将教材与材料结合起来看待。
17.【答案】(1)洋务运动;辛亥革命。
(2)南昌起义,朱德;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毛泽东。
(3)中华民族的复兴,道路曲折,是无数先辈艰苦奋斗的结果;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中国革命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知识点】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辛亥革命;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中“国人相继走过了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共和之路”可以直接判断出“自救之路”指的是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所进行的洋务运动,“维新之路”指的是维新派掀起的戊戌变法.“共和之路”指的是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中国近代史上,地主阶级洋务派发起的一场自救运动是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依据材料中“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可知指的是共产党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开辟井冈山根据地的过程中,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最终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
(3)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围绕材料分析归纳的能力,可根据材料围绕“中华民族复兴历程“分析归纳,可以从中华民族的复兴,道路曲折,是无数先辈艰苦奋斗的结果;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
故答案为:(1)洋务运动、辛亥革命;(2) 南昌起义,朱德;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毛泽东;(3)中华民族的复兴,道路曲折,是无数先辈艰苦奋斗的结果;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南昌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对中华民族复兴历程的认识,是一道综合性的试题,意义很重要。
18.【答案】(1)三角形代表三国同盟(或同盟国);外圆代表三国协约(或协约国)。
(2)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3)凡尔登战役。
(4)不正确。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和侵略战争,参战的大多数国家的目的是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殖民地。
【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凡尔赛体系;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
【解析】【分析】(1)根据题干中图片中显示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末20世纪初,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如德国要求重新分割世界,与英、法、俄等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争夺霸权的结果,形成了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侵略集团--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的三国同盟和英国、法国、俄国组成的三国协约。由此可知,三角形代表的集团名称是:同盟国;圆形代表的集团名称是:协约国;
(2)根据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与殖民地占有情况。”显示的信息,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工业产量位次在欧洲处于第一,而殖民地面积在欧洲却是第四位,可知,第一次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为了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
(3)根据材料二“1916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6年发生在法国境内的凡尔登战役是一战时期最残酷,死亡人数最多的战役之一,此后,法军开始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因此,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充分戳穿了材料二中“令人振奋的旅行”的谎言;
(4)第一问根据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德国和奥匈帝国首先挑起的…应该肯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的观点是不正确的。第二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规模空前。战场由最初的欧洲扩大到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先后有三十多个国家卷入战争。这场帝国主义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参战各国共死伤二干多万人,其中被战争、饥俄、疾病等夺去生命的人超过一千万。所以说材料三中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故答案为:(1)三角形:同盟国;圆形:协约国;(2)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为了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3)凡尔登战役。(4)不正确。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为争夺世界霸权、分割世界的帝国主义战争,双方都应该受到审判。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一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9.【答案】(1)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刚刚迈入20世纪的中国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这次革命不仅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还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辛亥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进步探索了道路。
(2)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实行全民族抗战。
(3)①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②国民党官兵正面战场英勇作战。
(4)由单一走向联合。
【知识点】辛亥革命;抗战民族统一战线与全民族抗战;“七七”事变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抗日战争的胜利
【解析】【分析】(1)材料一提供了关键信息“孙中山”,结合课本所学分析,1911年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发辫等法令,改称呼(改老爷、大人为先生、君)、跪拜礼改为握手、服饰由长袍马褂改为中山装、西装;
(2)材料二提供了关键信息“1937年7月8日”、“1937年7月17日”,结合课本所学分析,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了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中国全国性抗日战争开始,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中国共产党积极沟通国民党政府,把民族的利益放在至关重要的地位上,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族团结抗战;国民党:将领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战役取得胜利,八路军副总指挥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取得了胜利;
(3)中国共产党积极沟通国民党政府,把民族的利益放在至关重要的地位上,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族团结抗战;国民党:将领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战役取得胜利,八路军副总指挥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取得了胜利;
(4)结合课本所学分析,七七事变发生后,中国全国性抗日战争开始,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中国共产党积极沟通国民党政府,把民族的利益放在至关重要的地位上,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之前进行的探索的领导力量主要是单一的,而抗日战争实现了国共两党的联合领导.故答案为由单一到联合。
故答案为:(1) 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刚刚迈入20世纪的中国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这次革命不仅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还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辛亥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进步探索了道路;(2) 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实行全民族抗战;(3) ①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②国民党官兵正面战场英勇作战;(4)从单一到联合。
【点评】本题考查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内容,本题具有很大难度,里面蕴含了很多中国近代史的知识点,需要根据教材的内容以及材料中给出的信息作答。
20.【答案】(1)中共一大;遵义会议;中共七大;七届二中全会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3)道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核心等。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成立;工农武装割据;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1)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召开,大会的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继续举行,大会通过了党的纲领、确定了党的奋斗目标、党的中心任务和选举了党的领导机构,这样,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共的成立,是党的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会后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1945年4月,中共七大在延安举行,大会主要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问题,毛泽东在大会上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大会通过的新党章规定,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1949年春,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2)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湖南领导工农革命军发动秋收起义,部队在进攻长沙受挫后,毛泽东当机立断,率部队向井冈山进军,创建了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革命道路的开始;依据课本知识分析可知,我国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始了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
(3)历史事实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所以,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核心等。
故答案为:(1)中共一大、遵义会议、中共七大、七届二中全会;(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也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3)道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核心等。
【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共七大、遵义会议、七届二中全会的知识点。识记中共一大、遵义会议、中共七大、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以及意义;(2)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识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以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等史实;(3)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与概括能力;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道理。
1 / 1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卷(八)
一、选择题
1.《全球通史》写道:“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的越久,人民群众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这里所说的“第二次革命”的直接目的是(  )
A.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D.巩固苏维埃政权
【答案】C
【知识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是指俄国二月革命后列宁发表《四月提纲》要求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实现无产阶级专政,故C项符合题意;A项与题意无关,不符合题意;B项此时已经实现,不符合题意;D项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考查十月革命的直接目的.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2.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府实行过一系列非常措施,其主要目的是(  )
A.清除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反动影响
B.建立新的国家机器
C.让工人在革命后得到安全保障
D.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答案】D
【知识点】俄国十月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胜利后,帝国主义国家对苏俄发动了武装干涉,俄国的地主,资本家和沙皇军官也掀起了叛乱,苏维埃政府为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十月革命的内容,苏维埃政府的举措是考试的难点。
3.一位美国当代史作家在看到巴黎和会的历史资料后说:“战胜国在瓜分战败国殖民地的同时,创造出殖民统治的新理论。”这里的“战败国”主要是指(  )
A.英国 B.法国 C.中国 D.德国
【答案】D
【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
【解析】【分析】1919年,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对战后的世界做出安排,召开了巴黎和会,签订了对德的《凡尔赛和约》和一系列的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帝国主义在西方的体系。题干中的“战败国”是德国。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巴黎和会的相关知识,把握题干中“战败国”所指的国家。
4.下面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建立新秩序的示意图,图中的空白处应是(  )
A.《九国公约》 B.《北大西洋公约》
C.《华沙条约》 D.《开罗宣言》
【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凡尔赛体系
【解析】【分析】根据图中的空白处前面的华盛顿会议可知此处应是《九国公约》.巴黎和会主要是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西方的关系.而它们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仍然十分尖锐,尤其是美日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在美国的倡议下,1921年-1922年,英、法、美、日、意、荷、葡和中国在华盛顿召开举行会议.1922年,九国代表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表面上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实际上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又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宰割的局面,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华盛顿会议实质上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和补充,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新秩序,BCD均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华盛顿会议.在华盛顿会议上起主要作用的是美、英、日三国。
5.20世纪上半期召开的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产生了深远影响。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相似之处不包括(  )
A.由少数帝国主义大国操纵
B.均有损中国主权
C.对战败国进行了掠夺
D.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凡尔赛体系
【解析】【分析】 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相似之处不包括对战败国进行了掠夺,巴黎和会上制定的《凡尔赛条约》中有瓜分了德国殖民地的内容, 华盛顿会议上没有对战败国进行掠夺。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都由少数帝国主义大国操纵、均有损中国主权、都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ABD是相同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以20世纪上半期召开的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依托,考查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相似之处。
6.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中唱道“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哟一道道水,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这里的陕北具体指(  )
A.吴起镇 B.遵义 C.会宁 D.瑞金
【答案】A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分析】 1935年遵义会议后,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然后巧渡金沙江,红军跳出敌人包围圈.红军爬雪山,过草地,1935年10月吴起镇会师,取得长征的胜利,BCD均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解答此题要认真审清题干,抓住关键词语“中央红军”“陕北”.1934年10月,红军被迫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与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会师。
7.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采取的措施有(  )
①将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②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③委任自己的亲信为内阁总理 ④想办法削弱革命派的力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知识点】北洋政府与军阀混战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采取的巩固统治的措施。 选项②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孙中山成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后不久颁布的,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在袁世凯就任正式大总统后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中华民国约法》。因此不符合题意。正确答案是C。
【点评】知道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巩固统治的措施,会区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中华民国约法》。
8.下列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相关的史实,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凡尔赛和约》的签订 ②三国同盟形成 ③萨拉热窝事件发生 ④波兰等国独立
A.①②④③ B.③①②④ C.②③①④ D.①③④②
【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
【解析】【分析】 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建立,形成了一战交战的两大军事集团,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的导火线,战后1919年召开的巴黎和会处置战败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形成了凡尔赛体系,1921-1922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九国公约》等一系列条约,形成了华盛顿体系,因而正确先后顺序是②③①④。ABD均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内容,熟悉掌握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建立。
9.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曾经说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就是从天安门到天安门。他所说的前一个“天安门”是指(  )
A.五四爱国运动 B.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C.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D.开国大典
【答案】A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 题意中“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1919年--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五四运动,而五四运动是北京学生在天安门城楼前游行示威开始的,所以前一个“天安门”是指五四爱国运动。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影响。
10.英国史学家汤因比在评价1931年世界形势时认为,西方的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不再起作用。这一观点产生的主要依据是(  )
A.经济危机引发社会动荡
B.希特勒建立法西斯专政
C.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D.苏联两个“五年计划”取得重大成就
【答案】A
【知识点】30年代的大危机
【解析】【分析】 题干提供了关键信息“1931年世界形势”、“西方的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不再起作用”,结合课本所学分析,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首先在美国的股票行业爆发,然后迅速的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引发社会动荡,各国采取措施来缓解经济危机。A符合题意,BC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经济大危机知识点,分析题干,结合教材即可得出答案, 本题难度不大。
11.五四运动中,各个阶级和阶层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其中担当起先锋队作用的是(  )
A.农民阶级 B.工人阶级
C.民族资产阶级 D.学生
【答案】D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1919年的五四运动,最先是由北京大学等校学生三千多人的游行示威开启的.学生成为了五四运动的先锋队,6月3日,运动的中心转移到上海,工人阶级成为了运动的主力,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所以五四运动中担当起先锋队作用的是学生,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五四运动的相关史实.1919年的五四运动,最先是由北京大学等校学生三千多人的游行示威开启的。
12.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中华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下列民族精神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是(  )
A.铁人精神 B.两弹一星精神
C.长征精神 D.雷锋精神
【答案】C
【知识点】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形成的,长征精神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ABD均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精神,重点识记长征精神。
13.下列历史事件中同时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质是(  )
①戊戌变法 ②辛亥革命 ③五四运动 ④北伐战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
【答案】C
【知识点】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洋政府与军阀混战
【解析】【分析】辛亥革命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质.五四运动是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北伐战争的目的是推翻北洋军阀,统一全国.北伐战争属于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因此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质。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北伐战争的内容,掌握中国近代史的脉络。
14.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中,有一种奇特的现象:美国有1040万英亩的棉花全被铲倒在地,倒入密西西比河的牛奶,使这条河成了“银河”。这是(  )
A.生产相对“过剩”的表现 B.生产发展的表现
C.自私自利的表现 D.产品过剩的表现
【答案】A
【知识点】30年代的大危机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生产过剩又称商品过剩,指资本主义社会所生产的商品超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出现的商品过剩现象,他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生产过剩一般表现为商品销售困难,大量积压,物价暴跌,许多企业倒闭,结果导致大批工人失业,是导致经济危机的原因,题干中的棉花,牛奶倒入河中,就是代表这一现象。A符合题意,BC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是考试的重难点,将此章加以理解和分析透彻。
15.毛泽东说:“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结束的。”“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是(  )
A.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B.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D.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答案】A
【知识点】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了红军的长征的历史意义,它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B是五四运动的影响,C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影响,D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A符合题意,BC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红军长征相关史实的掌握情况。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下是“你认为哪座城市最能代表辛亥革命?”问卷调查统计表
城市名称 得票数 所占比例
1.广州 5863 37.4%
2.武汉 8148 52%
3.南京 878 5.6%
4.上海 117 0.7%
5.北京 461 2.9%
材料二:革命党人举起义旗,发动革命,推翻旧王朝,建立了中国,乃至亚洲的第一个共和制政府。与此同时20世纪初,大多数中国人都主张剪去发辫,同时认为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就是文明、开化。
材料三:辛亥革命后,各种不平等条约并没有被废除;从农村到城市,很多人家还是把君主当作神来供奉。《全球通史》中写道:“民国初期若干年,是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时期之一”。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哪个城市居于榜首,请运用史实说明理由。
(2)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这场“革命”给中国带来的变与不变?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国初期若干年,是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时期之一”的理解。
【答案】(1)武汉,是武昌起义发生地,以武昌起义为标志的资产阶级革命被称为辛亥革命。
(2)发生变化的有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等。
不变的有中国的我国依然面临着的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没有根本改变。
(3)因为辛亥革命后,中国内部进入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割据,连年混战,社会动荡不安,国家处于分裂当中,外部又有列强的侵略。
【知识点】辛亥革命;北洋政府与军阀混战;“五族共和”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1) 武昌起义是指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在湖北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也是辛亥革命的开端。
(2)辛亥革命在政治上:推翻了满清政府及中国实行二千余年的封建皇权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思想上:辛亥革命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经济上:长期的分裂及战乱,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及现代化建设造成很大的阻碍。生活文化上:剪辫子,穿西服,西式婚礼等;
(3)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开始推行独裁统治,中国进入了北洋军阀统治的时期,所以是中国历史上糟糕的时期。
故答案为:(1) 武汉,是武昌起义发生地,以武昌起义为标志的资产阶级革命被称为辛亥革命;(2) 发生变化的有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等。不变的有中国的我国依然面临着的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没有根本改变;(3) 因为辛亥革命后,中国内部进入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割据,连年混战,社会动荡不安,国家处于分裂当中,外部又有列强的侵略。
【点评】本题考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发生发展的方向,过程和意义,是考试得重难点内容,着重掌握辛亥革命的影响和意义,本题具有很大难度,需要将教材与材料结合起来看待。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国人相继走过了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共和之路:但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探索之路任重道远。
材料二: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面貌从此焕然一新……经过艰难抉择,中国共产党终于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使中国逐步走向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1)材料一所述“自救之路”、“共和之路”分别指什么?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请列举“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革命道路中的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历史事件和著名人物。
(3)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革命历程的认识。
【答案】(1)洋务运动;辛亥革命。
(2)南昌起义,朱德;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毛泽东。
(3)中华民族的复兴,道路曲折,是无数先辈艰苦奋斗的结果;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中国革命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知识点】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辛亥革命;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中“国人相继走过了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共和之路”可以直接判断出“自救之路”指的是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所进行的洋务运动,“维新之路”指的是维新派掀起的戊戌变法.“共和之路”指的是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中国近代史上,地主阶级洋务派发起的一场自救运动是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依据材料中“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可知指的是共产党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开辟井冈山根据地的过程中,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最终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
(3)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围绕材料分析归纳的能力,可根据材料围绕“中华民族复兴历程“分析归纳,可以从中华民族的复兴,道路曲折,是无数先辈艰苦奋斗的结果;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
故答案为:(1)洋务运动、辛亥革命;(2) 南昌起义,朱德;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毛泽东;(3)中华民族的复兴,道路曲折,是无数先辈艰苦奋斗的结果;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南昌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对中华民族复兴历程的认识,是一道综合性的试题,意义很重要。
18.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全世界的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战场在欧洲,故又称为“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
(1)【图说历史】图中的三角形和外圆分别代表的集团名称是什么?
(2)【追根溯源】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与殖民地占有情况。
国家 英 法 俄 德
工业产量位次 2 3 4 1
殖民地面积(平方千米) 3350万 1060万 1740万 290万
请你根据材料一,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揭穿谎言】
材料二:1916年8月4日,德国政府声称:“战争会迅速结束……”在运送德军的火车上涂写着“去巴黎吃早饭……”的字句。法国的运兵车上也涂有藐视对方的字句和“在圣诞节回家”的口号。新招募的法国士兵高唱《马赛曲》,兴高采烈地从火车站出发,“枪尖上插着鲜花”,脸上露着微笑,似乎把这次军事行动当作“从巴黎到柏林令人振奋的旅行”。
请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有关史实戳穿材料二中“令人振奋的旅行”的谎言。
(4)【战争审判】
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德国和奥匈帝国首先挑起的,在战后应该审判的是它们;而英国、法国、俄国是世界秩序的保护者,应该肯定。
材料三中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评价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案】(1)三角形代表三国同盟(或同盟国);外圆代表三国协约(或协约国)。
(2)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3)凡尔登战役。
(4)不正确。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和侵略战争,参战的大多数国家的目的是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殖民地。
【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凡尔赛体系;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
【解析】【分析】(1)根据题干中图片中显示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末20世纪初,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如德国要求重新分割世界,与英、法、俄等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争夺霸权的结果,形成了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侵略集团--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的三国同盟和英国、法国、俄国组成的三国协约。由此可知,三角形代表的集团名称是:同盟国;圆形代表的集团名称是:协约国;
(2)根据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与殖民地占有情况。”显示的信息,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工业产量位次在欧洲处于第一,而殖民地面积在欧洲却是第四位,可知,第一次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为了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
(3)根据材料二“1916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6年发生在法国境内的凡尔登战役是一战时期最残酷,死亡人数最多的战役之一,此后,法军开始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因此,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充分戳穿了材料二中“令人振奋的旅行”的谎言;
(4)第一问根据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德国和奥匈帝国首先挑起的…应该肯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的观点是不正确的。第二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规模空前。战场由最初的欧洲扩大到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先后有三十多个国家卷入战争。这场帝国主义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参战各国共死伤二干多万人,其中被战争、饥俄、疾病等夺去生命的人超过一千万。所以说材料三中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故答案为:(1)三角形:同盟国;圆形:协约国;(2)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为了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3)凡尔登战役。(4)不正确。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为争夺世界霸权、分割世界的帝国主义战争,双方都应该受到审判。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一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9.面对列强的侵略,近代中国人不断探求适应时代巨变的生存之路。
背景链接:19世纪末20世纪初,别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材料一:在近代中国变革的道路上,如果说19世纪最后几年的时代象征是康有为,那么到了20世纪初年则进入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时代。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背景链接:20世纪30年代,日本加速对外扩张,发动了侵华战争。
材料二:
材料三:
(1)如何理解“到了20世纪初年则进入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时代”?
(2)材料二中国共两党的宣言(谈话)是在哪一事变后发表的?依据材料概括国共两党的共同主张。
(3)依据材料三中的图片分析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4)综合上述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探究生存之路过程中领导力量的变化特点。
【答案】(1)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刚刚迈入20世纪的中国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这次革命不仅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还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辛亥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进步探索了道路。
(2)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实行全民族抗战。
(3)①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②国民党官兵正面战场英勇作战。
(4)由单一走向联合。
【知识点】辛亥革命;抗战民族统一战线与全民族抗战;“七七”事变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抗日战争的胜利
【解析】【分析】(1)材料一提供了关键信息“孙中山”,结合课本所学分析,1911年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发辫等法令,改称呼(改老爷、大人为先生、君)、跪拜礼改为握手、服饰由长袍马褂改为中山装、西装;
(2)材料二提供了关键信息“1937年7月8日”、“1937年7月17日”,结合课本所学分析,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了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中国全国性抗日战争开始,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中国共产党积极沟通国民党政府,把民族的利益放在至关重要的地位上,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族团结抗战;国民党:将领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战役取得胜利,八路军副总指挥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取得了胜利;
(3)中国共产党积极沟通国民党政府,把民族的利益放在至关重要的地位上,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族团结抗战;国民党:将领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战役取得胜利,八路军副总指挥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取得了胜利;
(4)结合课本所学分析,七七事变发生后,中国全国性抗日战争开始,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中国共产党积极沟通国民党政府,把民族的利益放在至关重要的地位上,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之前进行的探索的领导力量主要是单一的,而抗日战争实现了国共两党的联合领导.故答案为由单一到联合。
故答案为:(1) 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刚刚迈入20世纪的中国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这次革命不仅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还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辛亥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进步探索了道路;(2) 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实行全民族抗战;(3) ①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②国民党官兵正面战场英勇作战;(4)从单一到联合。
【点评】本题考查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内容,本题具有很大难度,里面蕴含了很多中国近代史的知识点,需要根据教材的内容以及材料中给出的信息作答。
20.回顾党史,坚定信念。某校九年级(1)班同学收集到以下三个板块的资料:
(1)【会议篇】请你完成下列表格。
关键词 开天辟地 生死攸关 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 工作正心从农村到城市
会议名称                
(2)【道路篇】结合材料写出中共开辟的两条道路名称及其开始形成的标志。
(3)【伟业篇】从同学们搜集到的资料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答案】(1)中共一大;遵义会议;中共七大;七届二中全会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3)道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核心等。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成立;工农武装割据;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1)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召开,大会的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继续举行,大会通过了党的纲领、确定了党的奋斗目标、党的中心任务和选举了党的领导机构,这样,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共的成立,是党的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会后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1945年4月,中共七大在延安举行,大会主要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问题,毛泽东在大会上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大会通过的新党章规定,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1949年春,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2)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湖南领导工农革命军发动秋收起义,部队在进攻长沙受挫后,毛泽东当机立断,率部队向井冈山进军,创建了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革命道路的开始;依据课本知识分析可知,我国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始了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
(3)历史事实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所以,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核心等。
故答案为:(1)中共一大、遵义会议、中共七大、七届二中全会;(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也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3)道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核心等。
【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共七大、遵义会议、七届二中全会的知识点。识记中共一大、遵义会议、中共七大、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以及意义;(2)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识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以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等史实;(3)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与概括能力;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道理。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