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程标准)2018-2019学年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2018-2019学年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卷

资源简介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2018-2019学年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卷
一、选择题
1.鲁迅先生在《中山先生逝世后一周年》一文说:“……只要先前未有的中华民国存在,就是他的丰碑,就是他的纪念。”与之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成立了同盟会 B.领导辛亥革命
C.组织讨袁运动 D.筹建黄埔军校
2.某次音乐会的节目单如下:《告别》《突破封锁线》《四渡赤水出奇兵》《飞越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到吴起镇》《祝捷》《报喜》和《大会师》。该次音乐会的主题最可能是(  )
A.建党伟业 B.长征精神 C.抗日烽火 D.解放岁月
3.(2017九上·慈溪期中)某班同学为一些地方设计“历史名片”宣传语,下列适用于南昌的是(  )
A.辛亥首义,共和号角 B.五四中心,风云新途
C.八一枪响,军旗升起 D.革命摇篮,红军故乡
4.达州某中学九年级同学在复习中国历史时,整理了如下资料:“中共一大的召开”、“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遵义会议”、“四渡赤水”等。据此判断,他们复习的学习主题是(  )
A.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B.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
C.近代化的进步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5.19世纪末20世纪初,使人类社会面临战争危机的是(  )
A.两个军事侵略集团的形成 B.英国的外交政策
C.美国和德国的崛起 D.英法的衰落
6.有人认为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是革新道路上的“量变”,辛亥革命是个“巨变”。这里的“巨变”指的是辛亥革命(  )
A.推翻了我国的封建制度
B.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C.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
D.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7.(2017九上·瑞安期末)朱德曾称赞某段历史“首义诞新军,喜庆工农始有兵”。与此诗相符合的史实是(  )
A.武昌起义——吹响中国革命的号角
B.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广泛传播革命思想
C.南昌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
D.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中国特色革命道路
8.人们通常把标志性事件作为定位历史的坐标,下列事件与结论搭配正确的是(  )
选项 事件 结论
① 洋务运动 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② 戊戌变法 完成了从君主制到共和制的转变
③ 新文化运动 掀起近代中国首次思想解放潮流
④ 五四运动 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五四运动是个分水岭,从此军阀要过时,国会的花要谢,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幕府以来的士,从袁世凯训练下来的兵,都要让给新的知识分子与北伐革命军了。”这表明五四运动(  )
A.改变了国家性质 B.社会领导力量发生了变化
C.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D.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0.(2017·杭州模拟)抓关键词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列关键词示意图有利于我们了解(  )
A.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
B.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探索历程
C.中国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
D.中国土地革命时期的历程
11.北伐战争是国民革命中的最强音。下列宣传标语中最能体现这一时代“最强音”的是(  )
A.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打倒列强除军阀 D.众志成城共赴国难
12.下图是学生在小组研究学习中出现的一幅地图。其研究主题是(  )
A.国民革命运动的成就 B.国民党正面抗日
C.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 D.中国共产党敌后抗日
13.电视剧《中国兄弟连》讲述道:国民党军队一个连去营救被日军围困的情报人员,与新四军的一支游击队在途中恰好相遇……两支“友军”在抗击日军的过程中联合杀敌成为生死兄弟。这种情况应该出现在下列哪一历史事件后(  )
A.柳条湖事件 B.九一八事变 C.八一三事变 D.七七事变
14.王老师在一次历史课上说:我爷爷就是在1928年冬天在井冈山入伍的。王老师的爷爷参加的应该是(  )
A.八路军 B.中国人民解放军
C.中国工农红军 D.国民革命军
15.某校九年级历史小组的同学上网查阅资料时,输入关键词“1941年、太平洋美军基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你判断他们想了解的历史事件是(  )
A.莫斯科战役 B.日本偷袭珍珠港
C.斯大林格勒战役 D.诺曼底登陆
16.下图是1942年美国印制的一份海报,印制“united”“win”等宣传语和美、英、苏等国国旗。此海报与下列哪一文献的签署密切相关(  )
A.《慕尼黑协定》 B.《联合国家宣言》
C.《马歇尔计划》 D.《雅尔塔协定》
17.阅读下面民国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变化统计表。中国民族工业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拥有厂家 拥有资本 工人人数
1913 689家 33亿元 27万多
1920 1795家 50亿元 55万多
A.清政府鼓励民族工业的发展
B.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大量外国资本
C.列强忙于战争,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D.民族工业打败了列强在华的企业
18.1943年初,罗斯福在致斯大林的一封信中写道:“苏联人民取得这一战役的胜利,制止了侵略的浪潮,成了盟军反侵略的转折点。”从材料中不可能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
A.苏军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
B.这一战役使苏联迅速转入反攻,开始收复沦陷领土
C.第二战场开辟,德国法西斯陷入盟军的两面夹击之中
D.这一仗给德国法西斯以沉重的打击,成为二战的重要转折点
19.“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蒙访旧踪”(1964年董必武同志题诗)。诗中“画舫”的所在地是在(  )
A.上海 B.嘉兴 C.北京 D.武汉
20.当法西斯德国在欧洲大陆疯狂扩张时,一直追随英国推行绥靖政策,最后却自食其果遭致亡国的是(  )
A.奥地利 B.波兰 C.意大利 D.法国
21.下图为美国特种部队游骑兵75团的徽章。徽章下方有国民革命军“青天白日”图案和“缅甸之星”标志,这一设计最能体现的史实是(  )
A.美国支持国民党打内战 B.二战期间中美合作抗日
C.驼峰航线的开通 D.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
22.民谣具有时代特点,下图民谣内容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
A.大革命时期 B.国共合作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23.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被称为亚洲第一个“美国式”的共和国政府,主要是因为它(  )
A.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B.是在美国支持下建立的
C.废除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D.通过了资产阶级革命建立的
24.(2017九上·宁波期中)历史兴趣小组为下列图片拟一历史主题,最贴切的是(  )
A.抗争——中国人民摆脱外来的侵略
B.探索——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C.屈辱——一步步走向殖民地的深渊
D.复兴——中华民族崛起之路
25.1923年共产国际指出,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实行合作是必须的……但中国共产党无论如何不应在这些活动中隐藏自己特殊的旗帜。这里“特殊的旗帜”指(  )
A.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B.武装斗争的革命方针
C.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 D.革命统一战线方针
二、材料分析题
26.一百多年前,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了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俄罗斯.自北方,包我三面;英吉利,假通商,毒计中藏。法兰西,占广州,窥伺黔桂;德意志,胶州领,虎视东方。新日本,取台湾,再图福建;美利坚,也想要,割土分疆。这中国,那一点,我还有分?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压制我,众汉人,拱手降洋。
——陈天华《猛回头》内容摘录
材料二:皇帝……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辛亥革命后,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中国近代历史》
材料三:同盟会提出决断性民族主义的口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显然,最初同盟会已把满族排除在帝国之外,同时也把关外的满洲土地排除在帝国之外……孙中山很快就认识到这是个问题,并且发生一定程度的转变。1906年,孙中山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
(1)据材料一,概括辛亥革俞前中国的社会状况。
(2)据材料二,“新纪元”是指什么?辛亥革命为“新纪元”的到来创造了哪些条件?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武昌起义后口号从“驱除鞑虏”改为“五族共和”的原因。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国早期的特征是道德沦落、军阀割据……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进行一场激烈的社会变革。这场思想革命有时被描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思想革命开始改变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1919年在巴黎和会上遇到不公正待遇时,中国人不再沉默。发出了“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的抗议。
材料三:1949年,伟人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60多年的历史长河,在扬帆远航中,有暗礁、有激流,也有踏上新大陆的唏嘘与欣喜。
(1)结合材料,运用史实说明在近代化进程中新知识分子是如何“唤醒国家及人民”的。
(2)材料二中中国人的抗议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抗议中的哪一个口号最能体现出该事件的性质?这一事件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标志性历史意义是什么?
(3)为了让中国人民站起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28年百折不挠的斗争,请列举中国共产党为探索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留下的两个脚印和取得的宝贵经验。
28.近代百年,风云变幻,国共两党各显风流。书写了那个时代最厚重的历史篇章。
材料一:924年1月,国共两党合作正式形成。……孙中山拟定的最重要的措施,是在黄埔建立一个训练军官的军事学校,进行标准化的军事训练和向学生灌输共同的革命思想。……北伐军向全世界发表声明,说明了北伐的爱国目的:从军阀手中解放中国,赢得在各国中的正当的平等地位。
——【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全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1937年7月8日,中共中央向全国发表号召抗战的宣言
“因为我们是弱国,所以不可求战;……但到了必不得已时,我们不能不应战。……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
——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讲话
(1)依据材料一,概括黄埔军校的办学方针及北伐战争的目的。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请你简要分析一下促成国共合作的过程。这一次合作有什么伟大的历史意义?
(3)从国共两次合作的结果来看,你有何启示?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九年级(1)班同学开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下列活动。
(1)【图说历史】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对“二战”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2)【论从史出】
参战国家 卷入人口 参战人数 军队伤亡 平民伤亡(人) 物资损失(美元)
世界 中国 世界 中国 世界 中国
61个 17亿人 1.1亿人 5000万人以上
  9000万 3500万 4万亿 1000亿(直接) 5000亿(间接)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分析上表有关“二战”的史实,你能得出“二战”影响的什么结论?
(3)【历史启迪】
图1 参加慕尼黑会议的张伯伦
图2 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在雅尔塔会议上达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
图1和图2所示会议对德国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从中得到的最主要的启迪是什么?
30.(2017九上·慈溪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80年,是中国半殖民地社会逐渐形成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更是一部中国人民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断探索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历史。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见下图)
(1)依据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进程,请分别写出材料一中图片C,D所反映的重大探索活动的名称。它们的探索内容有何不同?
(2)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的理解
(3)综合两则材料和所学知识,在中国探索历程中你获得哪些宝贵的认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辛亥革命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内容。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辛亥革命开始。1912年1月1日,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在南京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结束了清朝的统治。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内容,结合教材和题干方可作对。
2.【答案】B
【知识点】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红军长征的相关知识。根据题干中的“突破封锁线”“四渡赤水”“ 飞越大渡河” “过雪山草地” “吴起镇“大会师”等关键信息可知,这是红军长征的主要经历,题干中的歌曲是《长征组歌》,塑造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光辉形象,热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伟大胜利。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红军长征的相关知识。《长征组歌》讴歌了中国工家红军在党中央、毛主席的领导和指挥下,历经艰险,不屈不挠,英勇作战,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歌颂了中国革命史上最终取得胜利传奇性的、波澜壮阔、感人肺腑的壮丽史诗。
3.【答案】C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南昌起义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率领革命军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8月1日被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南昌起义的识记。
4.【答案】D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成立;工农武装割据;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
中共一大的召开、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遵义会议、四渡赤水
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一大的召开、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遵义会议、四渡赤水”等知识都在新民主主义的兴起这一主题。从时间上看,这几项内容发生在1921-1935年间。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分别发生在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和1946-1949年,近代化的进步包含的内容不仅是这些知识,还有其它进的内容。所以ABC不对,故选择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共一大的召开、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遵义会议、四渡赤水等知识主题思想的识记。
5.【答案】A
【知识点】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20世纪初世界格局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伴随着帝国主义国家矛盾的加剧,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了三国同盟,英国、法国和俄国组成了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的扩军备战,使人类社会面临战争危机。故选择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20世纪初世界格局的识记。
6.【答案】C
【知识点】辛亥革命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A项封建制度是以封建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剥削农民(或农奴)剩余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君主专制),但并未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并未推翻整个封建制度,故A项不符合题意;B项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完全改变封建制度,更没有完成反帝反侵略的任务。故B项=不符合题意;C项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在我国存在两千年之久的封建帝制,使得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C项符合题意;D项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但并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故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意义,通过题干分析,可知辛亥革命的巨变在于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帝制,是伟大的创举。
7.【答案】C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分析】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朱德等人率领革命军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的率领南昌起义的余部和湘南农民武装来到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两军会师后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A项武昌起义——吹响中国革命的号角与题干中的诗不相符,不符合题意。
B项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广泛传播革命思想与题干中的诗不相符,不符合题意。
C项南昌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符合题干中的诗的史实,符合题意。
D项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与题干中的诗不相符,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使中国革命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南昌起义、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
8.【答案】B
【知识点】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的影响。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①正确。戊戌变法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在当时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他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同时也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他并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还没有完成,②错误。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蓬勃兴起,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③错误。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并显示了巨大的力量,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④正确。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的影响。重点掌握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和五四运动的时间、内容、性质及意义。
9.【答案】B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五四运动时期,国家政权仍然掌握在北洋军阀手中,仍是封建性质,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幕府以来的士,从袁世凯训练下来的新兵,都要让给新的知识分子与北伐革命军了”说明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和北伐革命军成为社会的主要领导力量,即社会主导力量发生了变化,故B项正确;五四运动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故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10.【答案】B
【知识点】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近代化探索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的口号,“公车上书”是维新运动的内容,“武汉光复”是辛亥革命的内容,“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所以这是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探索历程。故选择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认识。
11.【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国民大革命。根据所学知识,北伐战争的目的是打倒列强,除军阀,统一全国, C项符合题意,A是五四运动的口号;B是土地革命时期;D是抗日战争时期。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国民大革命。
12.【答案】B
【知识点】抗战民族统一战线与全民族抗战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可知, 图中展示的淞沪会战,徐州会战等,都是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战役。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力。国民政府组织了一系列的大规模会战。如淞沪战役、徐州和武汉的战役,都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是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B符合题意,AC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国民党正面抗日的内容,牢记正面战场的重大战役,本题考点不难。
13.【答案】D
【知识点】“七七”事变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全民族抗战。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拉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淞沪会战不久后,根据国共两党协议,西北的中国工农红军和江南的红军游击队分别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根据题中出现的“国民党军”“新四军”“友军”可推断这种情况应在七七事变之后。D符合题意,ABC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七七事变的内容,抗日战争中的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的标志,是考试的易考点。
14.【答案】C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队伍和湘南的农民武装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两军会师后,改编为工农红军第四军,这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1928年冬天王老师的爷爷在井冈山入伍,应属于中国工农红军.八路军是抗日战争时期的队伍名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是解放战争时期和现在军队的名称,北伐军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队伍.。C符合题意,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革命队伍在不同时期的称呼,重点识记中国工农红军。
15.【答案】B
【知识点】二战规模的扩大(德国进攻苏联和日军偷袭珍珠港)
【解析】【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1941年、太平洋美军基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结合所学知识: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了美国在太平洋上的海军基地珍珠港.第二天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B符合题意,AC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点,应把握珍珠港事件的有关知识. ,需要重点关注。
16.【答案】B
【知识点】大战的转折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联合国家宣言》。A项1938年9月,德、意、英、法四国政府的首脑在德国的慕尼黑签订《慕尼黑协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之内把苏台德等地割让给德国。与美国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B项《联合国家宣言》是1942年签署的宣言,保证反法西斯国家全力对法西斯作战。其以苏、美、英等国家为核心,“团结”“获胜”也与其宗旨相关。故B项符合题意;C项《马歇尔计划》是美国以杜鲁门主义为起点提出的对欧洲经济的援助计划,目的是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以遏制苏联等东欧国家的实力。实质是一种冷战政策,不符合美苏联合的题意,故C项不符合题意;D项《雅尔塔协定》是美国、英国和苏联三个大国在1945年2月4日至2月11日之间的雅尔塔会议上签订,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联合国家宣言》的内容,是二战时期的反法西斯国家签订的宣言,代表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决心,是考试的重难点。
17.【答案】C
【知识点】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一战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认识,题目中的有效信息是“1913年”和‘1920年’,从统计表中可以看出,从1913-1920年中国民族工业的工厂数目,拥有的资本,工人人数都出现了大规模增加的现象,究其原因,1914年,一战爆发,帝国主义放松 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处在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夹缝中的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一个发展机会,出现了上述现象,A,B,D三项表述错误,ABD均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衰线索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19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后 获得了一个初步发展的机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列强的侵略放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获得了一个发展的机会,进入黄金时代;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加紧对中国的侵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再次衰落;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四大家族的统治,民族工商业几乎崩溃;新中国成立后,对民族工商业实行扶持,民族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1953年又实行了三大改造,改造成了社会主义企业,民族工商业消失,对这些历史知识,同学们要注意归纳。
18.【答案】C
【知识点】二战规模的扩大(德国进攻苏联和日军偷袭珍珠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解析】【分析】 题干材料的关键信息是“苏联人民取得这一战役的胜利”“成了盟军反侵略的转折点”;1942年7月-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军损失150万人,最终以苏军的胜利而告终,从此苏军开始了反攻.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仅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而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因而ABD符合题意,但C第二战场开辟,德国法西斯陷入盟军的两面夹击之中是诺曼底登陆的意义,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世界史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内容,分析题干中不符合题意的部分,结合教材的历史史实进行分析。
19.【答案】B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成立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中共一大本来在上海召开,由于被侦探发现,改在浙江嘉兴南湖一艘游船上继续进行。所以地点改为嘉兴,B符合题意,AC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本题主要考查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革命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共一大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结合一大的基本史实回答。
20.【答案】D
【知识点】法西斯势力的猖獗与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法西斯德国在欧洲大陆疯狂扩张时,一直追随英国推行绥靖政策,最后却自食其果遭致亡国的国家.1938年9月,德、意、英、法四国政府首脑在德国的慕尼黑签订协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之内把苏台德等地割让给德国.历史上称这一事件为“慕尼黑阴谋”,这一事件标志着英法等西方大国把绥靖政策推向了顶峰.1940年四五月,德国占领了法国在内的西欧和北欧许多国家,英国也遭到德军飞机的猛烈轰炸,英法最终自食恶果,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D符合题意,ABC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内容,二战中英法推行绥靖政策,最终自食恶果,是考试的易考点。
21.【答案】B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胜利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内容,美国特种部队徽章上的国民革命军“青天白日”和“缅甸之星”的标志,再根据徽章上面的时间1942年,可以判断出这是二战期间中美合作击败日军的历史事件。B符合题意,AC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分析题干结合教材即可得出答案。
22.【答案】D
【知识点】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可知,共产党是咱大救星,表明了中国成立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农民翻身,促进经济,实行了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的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创造了条件;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工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原料和广阔的市场,为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D符合题意,ABC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土地改革时期的内容,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时期是考试的一大重点内容。
23.【答案】A
【知识点】辛亥革命
【解析】【分析】 美国是在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下建立起的总统共和制国家。而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也是以此为原则建立起来的共和政体。B不符合题意;CD与题干中““美国式”的共和国政府”不符,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
【点评】 辛亥革命是高考的高频考点之一,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24.【答案】B
【知识点】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时务报》反映的是戊戌变法;《民报》反映的是辛亥革命,《新青年》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都是中华民族为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而进行的探索。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认识。
25.【答案】C
【知识点】抗战民族统一战线与全民族抗战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国民革命运动。1922年中共“二大”召开,会议提出党的最低纲领,即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主要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党的最高纲领是: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特殊旗帜”是指中国共产党不同于国民党的特殊之处。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通过武装斗争的形式、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是国共两党的共同诉求,而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显著不同之处。C符合题意,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国民革命运动的内容,本题具有很大难度,在一定程度上结合教材与课外知识进行分析和理解。
26.【答案】(1)瓜分狂潮使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2)新纪元;新民主主义革命。条件: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进步探索了道路。
(3)推翻清王朝后,中国面临分裂割据的危险;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有利于维护民主共和。
【知识点】辛亥革命;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五族共和”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辛亥革命之前,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清政府财政空虚,已无法照旧统治下去;(2)辛亥革命也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纪元,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信这一点,并且坚持了在革命统一战线中以无产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原则,从而在反帝反封建的旗帜下,把全国各族和各阶层人民紧密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历尽千辛万苦,战胜了许多艰难险阻,最终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3)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远的可以追溯到上古先秦时代。如果以今日的眼光来看问题,在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中国来说,当时“五族共和”的提法虽然似乎有所欠缺,但从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初衷之“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到中华民国建立后的“五族共和”,在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统一方面的确是一大进步,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为日后五十六个民族大家庭的团结,起了先行作用。
故答案为:(1) 瓜分狂潮使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2) 新纪元;新民主主义革命。条件: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进步探索了道路;(3) 推翻清王朝后,中国面临分裂割据的危险;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有利于维护民主共和。
【点评】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历史内容,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带来的意义都是巨大的,在历史过程中,中国历经了漫漫的改革和变革,在改革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尤其需要考生注意,本题具有很大难度,分析材料。
27.【答案】(1)1915年,陈独秀等新知识分子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发起了新文化运动,从而唤醒国家及人民。
(2)五四运动。口号:“外争主权、内惩国贼”。意义: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3)两个脚印:①1927年中国共产党发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②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宝贵经验:革命要从中国国情出发。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1)新文化运动是1915年,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这次运动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2)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爱国学生,工人在北京发起的一次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运动。 五四运动是一次自觉发动的爱国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作了准备。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3) 中国革命没有走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城市中心”的道路,而是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革命胜利后,取得全国政权的中国共产党又进行了一场适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结束了存在几千年的私有制,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其路线图大致是:上山——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夺取全国政权——社会主义改造。
故答案为:(1) 1915年,陈独秀等新知识分子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发起了新文化运动,从而唤醒国家及人民;(2) 五四运动。口号:“外争主权、内惩国贼”。意义: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3) 两个脚印:①1927年中国共产党发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②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宝贵经验:革命要从中国国情出发。
【点评】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工农武装割据,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是艰辛而又充满挑战的,本章是考试的一大重点。
28.【答案】(1)办学方针:进行标准化的军事训练和向学生灌输共同的革命思想;
北伐目的:从军阀手中解放中国,赢得在各国中的正当的平等地位。
(2)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七七事变后,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标志着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历史意义:实现了全民族的抗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3)团结就是力量。
【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
【解析】【分析】(1)黄埔军校实行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并重的方针,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 北伐的目的是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对象是北方的张作霖,南方的孙传芳,吴佩孚。
(2) 西安事变是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后的不抵抗被全国人民谴责的情况下,受中共唆使进而不满“先剿共、再抗日”,于1936年年底在西安挟持蒋中正,提出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等八项主张。西安事变使得国民政府停止剿共、联共抗日,导致政府的抗日准备被迫中断,全面抗日提前爆发;另一方面使中共起死回生,获得喘息机会,酿成抗战胜利后的全面叛乱。
(3)国共合作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也是历史上重要的合作,掌握合作的意义。
故答案为:(1) 办学方针:进行标准化的军事训练和向学生灌输共同的革命思想;北伐目的:从军阀手中解放中国,赢得在各国中的正当的平等地位。 (2)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七七事变后,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标志着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历史意义:实现了全民族的抗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3) 团结就是力量。
【点评】本题考查黄埔军校,国共合作,北伐战争的内容,掌握中国近代史的内容,国共合作历年是考试的重点,国共的合作的意义重大,代表了和平和团结。
29.【答案】(1)主要影响:这一战役是德国陆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的第一次重大失败,宣告了希特勒德国闪电战的破产。
(2)结论:二战时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的浩劫;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中付出了巨大牺牲。
影响:慕尼黑会议满足了德国的野心,加速了二战爆发;雅尔塔会议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和二战结束。
(3)启迪:对侵略者不能妥协纵容;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面对共同敌人应加强合作。
【知识点】法西斯势力的猖獗与战争策源地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德国突袭波兰)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 (1)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反映的事件是日本偷袭珍珠港,结果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等更多的国家卷入战争,二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2)根据“军队伤亡”“平民伤亡”“物资损失”等相关数据可知军队和平民伤亡人数众多,物资损失非常严重等。可以得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3)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图二反映的是慕尼黑会议,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纵容法西斯侵略;图三反映的是雅尔塔会议,加强了美英苏等反法西斯国家的团结,据此回答启迪。
故答案为:(1) 主要影响:这一战役是德国陆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的第一次重大失败,宣告了希特勒德国闪电战的破产;(2) 结论:二战时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的浩劫;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中付出了巨大牺牲。影响:慕尼黑会议满足了德国的野心,加速了二战爆发;雅尔塔会议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和二战结束;(3) 启迪:对侵略者不能妥协纵容;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面对共同敌人应加强合作。
【点评】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内容,本题是一道综合性试题,考查学生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理解和分析,是考试的重难点内容。
30.【答案】(1)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主张建立共和政体;学习西方思 想文化,提倡民主、科学。
(2)新的奋斗目标:中共二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新的革命道路: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新的革命结果: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新中国。
(3)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是硬道理;中华民族具有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持党的正确领导或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知识点】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文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在中国发生的革命事件。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号召青年起来争取平等自由,以科学的方法认识事物,向传统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宣战,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辛亥革命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主张建立共和政体;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思 想文化,提倡民主、科学。
(2)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奋斗目标:中共二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新的革命道路: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新的革命结果: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新中国。
(3)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是硬道理;中华民族具有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持党的正确领导或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识记,对中国共产党诞生意义的理解,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1 / 1人教版(新课程标准)2018-2019学年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卷
一、选择题
1.鲁迅先生在《中山先生逝世后一周年》一文说:“……只要先前未有的中华民国存在,就是他的丰碑,就是他的纪念。”与之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成立了同盟会 B.领导辛亥革命
C.组织讨袁运动 D.筹建黄埔军校
【答案】B
【知识点】辛亥革命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内容。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辛亥革命开始。1912年1月1日,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在南京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结束了清朝的统治。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内容,结合教材和题干方可作对。
2.某次音乐会的节目单如下:《告别》《突破封锁线》《四渡赤水出奇兵》《飞越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到吴起镇》《祝捷》《报喜》和《大会师》。该次音乐会的主题最可能是(  )
A.建党伟业 B.长征精神 C.抗日烽火 D.解放岁月
【答案】B
【知识点】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红军长征的相关知识。根据题干中的“突破封锁线”“四渡赤水”“ 飞越大渡河” “过雪山草地” “吴起镇“大会师”等关键信息可知,这是红军长征的主要经历,题干中的歌曲是《长征组歌》,塑造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光辉形象,热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伟大胜利。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红军长征的相关知识。《长征组歌》讴歌了中国工家红军在党中央、毛主席的领导和指挥下,历经艰险,不屈不挠,英勇作战,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歌颂了中国革命史上最终取得胜利传奇性的、波澜壮阔、感人肺腑的壮丽史诗。
3.(2017九上·慈溪期中)某班同学为一些地方设计“历史名片”宣传语,下列适用于南昌的是(  )
A.辛亥首义,共和号角 B.五四中心,风云新途
C.八一枪响,军旗升起 D.革命摇篮,红军故乡
【答案】C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南昌起义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率领革命军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8月1日被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南昌起义的识记。
4.达州某中学九年级同学在复习中国历史时,整理了如下资料:“中共一大的召开”、“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遵义会议”、“四渡赤水”等。据此判断,他们复习的学习主题是(  )
A.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B.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
C.近代化的进步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成立;工农武装割据;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
中共一大的召开、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遵义会议、四渡赤水
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一大的召开、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遵义会议、四渡赤水”等知识都在新民主主义的兴起这一主题。从时间上看,这几项内容发生在1921-1935年间。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分别发生在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和1946-1949年,近代化的进步包含的内容不仅是这些知识,还有其它进的内容。所以ABC不对,故选择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共一大的召开、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遵义会议、四渡赤水等知识主题思想的识记。
5.19世纪末20世纪初,使人类社会面临战争危机的是(  )
A.两个军事侵略集团的形成 B.英国的外交政策
C.美国和德国的崛起 D.英法的衰落
【答案】A
【知识点】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20世纪初世界格局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伴随着帝国主义国家矛盾的加剧,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了三国同盟,英国、法国和俄国组成了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的扩军备战,使人类社会面临战争危机。故选择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20世纪初世界格局的识记。
6.有人认为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是革新道路上的“量变”,辛亥革命是个“巨变”。这里的“巨变”指的是辛亥革命(  )
A.推翻了我国的封建制度
B.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C.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
D.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答案】C
【知识点】辛亥革命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A项封建制度是以封建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剥削农民(或农奴)剩余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君主专制),但并未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并未推翻整个封建制度,故A项不符合题意;B项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完全改变封建制度,更没有完成反帝反侵略的任务。故B项=不符合题意;C项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在我国存在两千年之久的封建帝制,使得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C项符合题意;D项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但并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故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意义,通过题干分析,可知辛亥革命的巨变在于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帝制,是伟大的创举。
7.(2017九上·瑞安期末)朱德曾称赞某段历史“首义诞新军,喜庆工农始有兵”。与此诗相符合的史实是(  )
A.武昌起义——吹响中国革命的号角
B.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广泛传播革命思想
C.南昌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
D.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中国特色革命道路
【答案】C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分析】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朱德等人率领革命军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的率领南昌起义的余部和湘南农民武装来到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两军会师后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A项武昌起义——吹响中国革命的号角与题干中的诗不相符,不符合题意。
B项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广泛传播革命思想与题干中的诗不相符,不符合题意。
C项南昌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符合题干中的诗的史实,符合题意。
D项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与题干中的诗不相符,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使中国革命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南昌起义、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
8.人们通常把标志性事件作为定位历史的坐标,下列事件与结论搭配正确的是(  )
选项 事件 结论
① 洋务运动 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② 戊戌变法 完成了从君主制到共和制的转变
③ 新文化运动 掀起近代中国首次思想解放潮流
④ 五四运动 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知识点】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的影响。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①正确。戊戌变法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在当时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他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同时也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他并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还没有完成,②错误。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蓬勃兴起,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③错误。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并显示了巨大的力量,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④正确。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的影响。重点掌握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和五四运动的时间、内容、性质及意义。
9.“五四运动是个分水岭,从此军阀要过时,国会的花要谢,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幕府以来的士,从袁世凯训练下来的兵,都要让给新的知识分子与北伐革命军了。”这表明五四运动(  )
A.改变了国家性质 B.社会领导力量发生了变化
C.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D.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答案】B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五四运动时期,国家政权仍然掌握在北洋军阀手中,仍是封建性质,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幕府以来的士,从袁世凯训练下来的新兵,都要让给新的知识分子与北伐革命军了”说明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和北伐革命军成为社会的主要领导力量,即社会主导力量发生了变化,故B项正确;五四运动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故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10.(2017·杭州模拟)抓关键词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列关键词示意图有利于我们了解(  )
A.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
B.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探索历程
C.中国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
D.中国土地革命时期的历程
【答案】B
【知识点】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近代化探索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的口号,“公车上书”是维新运动的内容,“武汉光复”是辛亥革命的内容,“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所以这是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探索历程。故选择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认识。
11.北伐战争是国民革命中的最强音。下列宣传标语中最能体现这一时代“最强音”的是(  )
A.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打倒列强除军阀 D.众志成城共赴国难
【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国民大革命。根据所学知识,北伐战争的目的是打倒列强,除军阀,统一全国, C项符合题意,A是五四运动的口号;B是土地革命时期;D是抗日战争时期。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国民大革命。
12.下图是学生在小组研究学习中出现的一幅地图。其研究主题是(  )
A.国民革命运动的成就 B.国民党正面抗日
C.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 D.中国共产党敌后抗日
【答案】B
【知识点】抗战民族统一战线与全民族抗战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可知, 图中展示的淞沪会战,徐州会战等,都是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战役。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力。国民政府组织了一系列的大规模会战。如淞沪战役、徐州和武汉的战役,都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是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B符合题意,AC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国民党正面抗日的内容,牢记正面战场的重大战役,本题考点不难。
13.电视剧《中国兄弟连》讲述道:国民党军队一个连去营救被日军围困的情报人员,与新四军的一支游击队在途中恰好相遇……两支“友军”在抗击日军的过程中联合杀敌成为生死兄弟。这种情况应该出现在下列哪一历史事件后(  )
A.柳条湖事件 B.九一八事变 C.八一三事变 D.七七事变
【答案】D
【知识点】“七七”事变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全民族抗战。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拉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淞沪会战不久后,根据国共两党协议,西北的中国工农红军和江南的红军游击队分别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根据题中出现的“国民党军”“新四军”“友军”可推断这种情况应在七七事变之后。D符合题意,ABC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七七事变的内容,抗日战争中的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的标志,是考试的易考点。
14.王老师在一次历史课上说:我爷爷就是在1928年冬天在井冈山入伍的。王老师的爷爷参加的应该是(  )
A.八路军 B.中国人民解放军
C.中国工农红军 D.国民革命军
【答案】C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队伍和湘南的农民武装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两军会师后,改编为工农红军第四军,这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1928年冬天王老师的爷爷在井冈山入伍,应属于中国工农红军.八路军是抗日战争时期的队伍名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是解放战争时期和现在军队的名称,北伐军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队伍.。C符合题意,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革命队伍在不同时期的称呼,重点识记中国工农红军。
15.某校九年级历史小组的同学上网查阅资料时,输入关键词“1941年、太平洋美军基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你判断他们想了解的历史事件是(  )
A.莫斯科战役 B.日本偷袭珍珠港
C.斯大林格勒战役 D.诺曼底登陆
【答案】B
【知识点】二战规模的扩大(德国进攻苏联和日军偷袭珍珠港)
【解析】【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1941年、太平洋美军基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结合所学知识: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了美国在太平洋上的海军基地珍珠港.第二天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B符合题意,AC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点,应把握珍珠港事件的有关知识. ,需要重点关注。
16.下图是1942年美国印制的一份海报,印制“united”“win”等宣传语和美、英、苏等国国旗。此海报与下列哪一文献的签署密切相关(  )
A.《慕尼黑协定》 B.《联合国家宣言》
C.《马歇尔计划》 D.《雅尔塔协定》
【答案】B
【知识点】大战的转折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联合国家宣言》。A项1938年9月,德、意、英、法四国政府的首脑在德国的慕尼黑签订《慕尼黑协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之内把苏台德等地割让给德国。与美国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B项《联合国家宣言》是1942年签署的宣言,保证反法西斯国家全力对法西斯作战。其以苏、美、英等国家为核心,“团结”“获胜”也与其宗旨相关。故B项符合题意;C项《马歇尔计划》是美国以杜鲁门主义为起点提出的对欧洲经济的援助计划,目的是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以遏制苏联等东欧国家的实力。实质是一种冷战政策,不符合美苏联合的题意,故C项不符合题意;D项《雅尔塔协定》是美国、英国和苏联三个大国在1945年2月4日至2月11日之间的雅尔塔会议上签订,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联合国家宣言》的内容,是二战时期的反法西斯国家签订的宣言,代表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决心,是考试的重难点。
17.阅读下面民国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变化统计表。中国民族工业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拥有厂家 拥有资本 工人人数
1913 689家 33亿元 27万多
1920 1795家 50亿元 55万多
A.清政府鼓励民族工业的发展
B.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大量外国资本
C.列强忙于战争,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D.民族工业打败了列强在华的企业
【答案】C
【知识点】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一战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认识,题目中的有效信息是“1913年”和‘1920年’,从统计表中可以看出,从1913-1920年中国民族工业的工厂数目,拥有的资本,工人人数都出现了大规模增加的现象,究其原因,1914年,一战爆发,帝国主义放松 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处在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夹缝中的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一个发展机会,出现了上述现象,A,B,D三项表述错误,ABD均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衰线索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19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后 获得了一个初步发展的机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列强的侵略放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获得了一个发展的机会,进入黄金时代;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加紧对中国的侵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再次衰落;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四大家族的统治,民族工商业几乎崩溃;新中国成立后,对民族工商业实行扶持,民族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1953年又实行了三大改造,改造成了社会主义企业,民族工商业消失,对这些历史知识,同学们要注意归纳。
18.1943年初,罗斯福在致斯大林的一封信中写道:“苏联人民取得这一战役的胜利,制止了侵略的浪潮,成了盟军反侵略的转折点。”从材料中不可能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
A.苏军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
B.这一战役使苏联迅速转入反攻,开始收复沦陷领土
C.第二战场开辟,德国法西斯陷入盟军的两面夹击之中
D.这一仗给德国法西斯以沉重的打击,成为二战的重要转折点
【答案】C
【知识点】二战规模的扩大(德国进攻苏联和日军偷袭珍珠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解析】【分析】 题干材料的关键信息是“苏联人民取得这一战役的胜利”“成了盟军反侵略的转折点”;1942年7月-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军损失150万人,最终以苏军的胜利而告终,从此苏军开始了反攻.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仅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而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因而ABD符合题意,但C第二战场开辟,德国法西斯陷入盟军的两面夹击之中是诺曼底登陆的意义,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世界史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内容,分析题干中不符合题意的部分,结合教材的历史史实进行分析。
19.“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蒙访旧踪”(1964年董必武同志题诗)。诗中“画舫”的所在地是在(  )
A.上海 B.嘉兴 C.北京 D.武汉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成立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中共一大本来在上海召开,由于被侦探发现,改在浙江嘉兴南湖一艘游船上继续进行。所以地点改为嘉兴,B符合题意,AC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本题主要考查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革命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共一大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结合一大的基本史实回答。
20.当法西斯德国在欧洲大陆疯狂扩张时,一直追随英国推行绥靖政策,最后却自食其果遭致亡国的是(  )
A.奥地利 B.波兰 C.意大利 D.法国
【答案】D
【知识点】法西斯势力的猖獗与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法西斯德国在欧洲大陆疯狂扩张时,一直追随英国推行绥靖政策,最后却自食其果遭致亡国的国家.1938年9月,德、意、英、法四国政府首脑在德国的慕尼黑签订协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之内把苏台德等地割让给德国.历史上称这一事件为“慕尼黑阴谋”,这一事件标志着英法等西方大国把绥靖政策推向了顶峰.1940年四五月,德国占领了法国在内的西欧和北欧许多国家,英国也遭到德军飞机的猛烈轰炸,英法最终自食恶果,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D符合题意,ABC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内容,二战中英法推行绥靖政策,最终自食恶果,是考试的易考点。
21.下图为美国特种部队游骑兵75团的徽章。徽章下方有国民革命军“青天白日”图案和“缅甸之星”标志,这一设计最能体现的史实是(  )
A.美国支持国民党打内战 B.二战期间中美合作抗日
C.驼峰航线的开通 D.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
【答案】B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胜利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内容,美国特种部队徽章上的国民革命军“青天白日”和“缅甸之星”的标志,再根据徽章上面的时间1942年,可以判断出这是二战期间中美合作击败日军的历史事件。B符合题意,AC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分析题干结合教材即可得出答案。
22.民谣具有时代特点,下图民谣内容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
A.大革命时期 B.国共合作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答案】D
【知识点】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可知,共产党是咱大救星,表明了中国成立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农民翻身,促进经济,实行了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的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创造了条件;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工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原料和广阔的市场,为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D符合题意,ABC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土地改革时期的内容,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时期是考试的一大重点内容。
23.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被称为亚洲第一个“美国式”的共和国政府,主要是因为它(  )
A.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B.是在美国支持下建立的
C.废除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D.通过了资产阶级革命建立的
【答案】A
【知识点】辛亥革命
【解析】【分析】 美国是在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下建立起的总统共和制国家。而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也是以此为原则建立起来的共和政体。B不符合题意;CD与题干中““美国式”的共和国政府”不符,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
【点评】 辛亥革命是高考的高频考点之一,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24.(2017九上·宁波期中)历史兴趣小组为下列图片拟一历史主题,最贴切的是(  )
A.抗争——中国人民摆脱外来的侵略
B.探索——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C.屈辱——一步步走向殖民地的深渊
D.复兴——中华民族崛起之路
【答案】B
【知识点】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时务报》反映的是戊戌变法;《民报》反映的是辛亥革命,《新青年》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都是中华民族为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而进行的探索。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认识。
25.1923年共产国际指出,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实行合作是必须的……但中国共产党无论如何不应在这些活动中隐藏自己特殊的旗帜。这里“特殊的旗帜”指(  )
A.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B.武装斗争的革命方针
C.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 D.革命统一战线方针
【答案】C
【知识点】抗战民族统一战线与全民族抗战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国民革命运动。1922年中共“二大”召开,会议提出党的最低纲领,即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主要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党的最高纲领是: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特殊旗帜”是指中国共产党不同于国民党的特殊之处。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通过武装斗争的形式、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是国共两党的共同诉求,而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显著不同之处。C符合题意,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国民革命运动的内容,本题具有很大难度,在一定程度上结合教材与课外知识进行分析和理解。
二、材料分析题
26.一百多年前,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了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俄罗斯.自北方,包我三面;英吉利,假通商,毒计中藏。法兰西,占广州,窥伺黔桂;德意志,胶州领,虎视东方。新日本,取台湾,再图福建;美利坚,也想要,割土分疆。这中国,那一点,我还有分?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压制我,众汉人,拱手降洋。
——陈天华《猛回头》内容摘录
材料二:皇帝……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辛亥革命后,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中国近代历史》
材料三:同盟会提出决断性民族主义的口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显然,最初同盟会已把满族排除在帝国之外,同时也把关外的满洲土地排除在帝国之外……孙中山很快就认识到这是个问题,并且发生一定程度的转变。1906年,孙中山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
(1)据材料一,概括辛亥革俞前中国的社会状况。
(2)据材料二,“新纪元”是指什么?辛亥革命为“新纪元”的到来创造了哪些条件?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武昌起义后口号从“驱除鞑虏”改为“五族共和”的原因。
【答案】(1)瓜分狂潮使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2)新纪元;新民主主义革命。条件: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进步探索了道路。
(3)推翻清王朝后,中国面临分裂割据的危险;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有利于维护民主共和。
【知识点】辛亥革命;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五族共和”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辛亥革命之前,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清政府财政空虚,已无法照旧统治下去;(2)辛亥革命也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纪元,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信这一点,并且坚持了在革命统一战线中以无产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原则,从而在反帝反封建的旗帜下,把全国各族和各阶层人民紧密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历尽千辛万苦,战胜了许多艰难险阻,最终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3)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远的可以追溯到上古先秦时代。如果以今日的眼光来看问题,在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中国来说,当时“五族共和”的提法虽然似乎有所欠缺,但从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初衷之“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到中华民国建立后的“五族共和”,在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统一方面的确是一大进步,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为日后五十六个民族大家庭的团结,起了先行作用。
故答案为:(1) 瓜分狂潮使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2) 新纪元;新民主主义革命。条件: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进步探索了道路;(3) 推翻清王朝后,中国面临分裂割据的危险;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有利于维护民主共和。
【点评】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历史内容,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带来的意义都是巨大的,在历史过程中,中国历经了漫漫的改革和变革,在改革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尤其需要考生注意,本题具有很大难度,分析材料。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国早期的特征是道德沦落、军阀割据……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进行一场激烈的社会变革。这场思想革命有时被描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思想革命开始改变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1919年在巴黎和会上遇到不公正待遇时,中国人不再沉默。发出了“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的抗议。
材料三:1949年,伟人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60多年的历史长河,在扬帆远航中,有暗礁、有激流,也有踏上新大陆的唏嘘与欣喜。
(1)结合材料,运用史实说明在近代化进程中新知识分子是如何“唤醒国家及人民”的。
(2)材料二中中国人的抗议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抗议中的哪一个口号最能体现出该事件的性质?这一事件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标志性历史意义是什么?
(3)为了让中国人民站起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28年百折不挠的斗争,请列举中国共产党为探索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留下的两个脚印和取得的宝贵经验。
【答案】(1)1915年,陈独秀等新知识分子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发起了新文化运动,从而唤醒国家及人民。
(2)五四运动。口号:“外争主权、内惩国贼”。意义: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3)两个脚印:①1927年中国共产党发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②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宝贵经验:革命要从中国国情出发。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1)新文化运动是1915年,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这次运动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2)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爱国学生,工人在北京发起的一次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运动。 五四运动是一次自觉发动的爱国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作了准备。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3) 中国革命没有走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城市中心”的道路,而是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革命胜利后,取得全国政权的中国共产党又进行了一场适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结束了存在几千年的私有制,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其路线图大致是:上山——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夺取全国政权——社会主义改造。
故答案为:(1) 1915年,陈独秀等新知识分子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发起了新文化运动,从而唤醒国家及人民;(2) 五四运动。口号:“外争主权、内惩国贼”。意义: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3) 两个脚印:①1927年中国共产党发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②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宝贵经验:革命要从中国国情出发。
【点评】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工农武装割据,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是艰辛而又充满挑战的,本章是考试的一大重点。
28.近代百年,风云变幻,国共两党各显风流。书写了那个时代最厚重的历史篇章。
材料一:924年1月,国共两党合作正式形成。……孙中山拟定的最重要的措施,是在黄埔建立一个训练军官的军事学校,进行标准化的军事训练和向学生灌输共同的革命思想。……北伐军向全世界发表声明,说明了北伐的爱国目的:从军阀手中解放中国,赢得在各国中的正当的平等地位。
——【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全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1937年7月8日,中共中央向全国发表号召抗战的宣言
“因为我们是弱国,所以不可求战;……但到了必不得已时,我们不能不应战。……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
——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讲话
(1)依据材料一,概括黄埔军校的办学方针及北伐战争的目的。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请你简要分析一下促成国共合作的过程。这一次合作有什么伟大的历史意义?
(3)从国共两次合作的结果来看,你有何启示?
【答案】(1)办学方针:进行标准化的军事训练和向学生灌输共同的革命思想;
北伐目的:从军阀手中解放中国,赢得在各国中的正当的平等地位。
(2)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七七事变后,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标志着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历史意义:实现了全民族的抗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3)团结就是力量。
【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
【解析】【分析】(1)黄埔军校实行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并重的方针,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 北伐的目的是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对象是北方的张作霖,南方的孙传芳,吴佩孚。
(2) 西安事变是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后的不抵抗被全国人民谴责的情况下,受中共唆使进而不满“先剿共、再抗日”,于1936年年底在西安挟持蒋中正,提出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等八项主张。西安事变使得国民政府停止剿共、联共抗日,导致政府的抗日准备被迫中断,全面抗日提前爆发;另一方面使中共起死回生,获得喘息机会,酿成抗战胜利后的全面叛乱。
(3)国共合作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也是历史上重要的合作,掌握合作的意义。
故答案为:(1) 办学方针:进行标准化的军事训练和向学生灌输共同的革命思想;北伐目的:从军阀手中解放中国,赢得在各国中的正当的平等地位。 (2)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七七事变后,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标志着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历史意义:实现了全民族的抗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3) 团结就是力量。
【点评】本题考查黄埔军校,国共合作,北伐战争的内容,掌握中国近代史的内容,国共合作历年是考试的重点,国共的合作的意义重大,代表了和平和团结。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九年级(1)班同学开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下列活动。
(1)【图说历史】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对“二战”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2)【论从史出】
参战国家 卷入人口 参战人数 军队伤亡 平民伤亡(人) 物资损失(美元)
世界 中国 世界 中国 世界 中国
61个 17亿人 1.1亿人 5000万人以上
  9000万 3500万 4万亿 1000亿(直接) 5000亿(间接)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分析上表有关“二战”的史实,你能得出“二战”影响的什么结论?
(3)【历史启迪】
图1 参加慕尼黑会议的张伯伦
图2 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在雅尔塔会议上达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
图1和图2所示会议对德国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从中得到的最主要的启迪是什么?
【答案】(1)主要影响:这一战役是德国陆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的第一次重大失败,宣告了希特勒德国闪电战的破产。
(2)结论:二战时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的浩劫;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中付出了巨大牺牲。
影响:慕尼黑会议满足了德国的野心,加速了二战爆发;雅尔塔会议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和二战结束。
(3)启迪:对侵略者不能妥协纵容;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面对共同敌人应加强合作。
【知识点】法西斯势力的猖獗与战争策源地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德国突袭波兰)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 (1)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反映的事件是日本偷袭珍珠港,结果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等更多的国家卷入战争,二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2)根据“军队伤亡”“平民伤亡”“物资损失”等相关数据可知军队和平民伤亡人数众多,物资损失非常严重等。可以得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3)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图二反映的是慕尼黑会议,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纵容法西斯侵略;图三反映的是雅尔塔会议,加强了美英苏等反法西斯国家的团结,据此回答启迪。
故答案为:(1) 主要影响:这一战役是德国陆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的第一次重大失败,宣告了希特勒德国闪电战的破产;(2) 结论:二战时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的浩劫;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中付出了巨大牺牲。影响:慕尼黑会议满足了德国的野心,加速了二战爆发;雅尔塔会议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和二战结束;(3) 启迪:对侵略者不能妥协纵容;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面对共同敌人应加强合作。
【点评】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内容,本题是一道综合性试题,考查学生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理解和分析,是考试的重难点内容。
30.(2017九上·慈溪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80年,是中国半殖民地社会逐渐形成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更是一部中国人民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断探索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历史。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见下图)
(1)依据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进程,请分别写出材料一中图片C,D所反映的重大探索活动的名称。它们的探索内容有何不同?
(2)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的理解
(3)综合两则材料和所学知识,在中国探索历程中你获得哪些宝贵的认识?
【答案】(1)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主张建立共和政体;学习西方思 想文化,提倡民主、科学。
(2)新的奋斗目标:中共二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新的革命道路: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新的革命结果: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新中国。
(3)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是硬道理;中华民族具有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持党的正确领导或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知识点】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文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在中国发生的革命事件。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号召青年起来争取平等自由,以科学的方法认识事物,向传统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宣战,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辛亥革命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主张建立共和政体;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思 想文化,提倡民主、科学。
(2)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奋斗目标:中共二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新的革命道路: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新的革命结果: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新中国。
(3)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是硬道理;中华民族具有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持党的正确领导或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识记,对中国共产党诞生意义的理解,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