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期中考试试卷班级 姓名说明:1.请考生用蓝色或黑色钢笔(签字笔或圆珠笔)在指定区域规范作答。2.使用答题卡时,请考生用2B铅笔按要求填涂。3.为节省时间,可以答题卡上直接作答。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1.右图中所示名画的作者是 ( )A.达 芬奇 B.拉斐尔 C.毕加索 D.凡高2.在欣赏这幅作品时,应该联想到的时代背景是 ( )A.启蒙运动 B.宗教改革 C.文艺复兴 D.工业革命3.跳高运动员跳得再高,都要落回到地面。可以正确解释这种现象的理论及发现者是 ( )A.天体运行论——哥白尼 B.太阳中心说——布鲁诺C.万有引力定律——牛顿 D.相对论——爱因斯坦4.1500前后,欧洲航海家探索出了通往亚洲和美洲的新航路。新航路开辟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是 ( )A.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 B.欧洲普遍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C.人类社会由农耕文明进入了工业文明 D.各地的文明逐步联系起来,开始走向一个整体5.下面属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的是 ( )A.确立了共和政体 B.产生了历史上的第一位总统C.处死国王查理一世 D.通过了《人权宣言》6.“战争中的第一人,和平中的第一人,他的同胞心中的第一人。”这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一位老兵的话,话中的“第一人”指的是 ( )A.林肯 B.罗斯福 C.杜鲁门 D.华盛顿7.下列搭配没有直接联系的一项是 (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权利法案》 B.法国大革命——《人权宣言》C.甲午战争——《马关条约》 D.明治维新——《辛丑条约》8.如果把“锦衣卫、东厂和西厂、军机处、文字狱”确定为一个学习单元,那么这个单元的学习主题应该是 ( )A.特务统治的强化 B.思想控制的加强C.专制集权的加强 D.文化专制的强化9.与右图反映的内容无关的是 ( )A.图中的皇帝应该是乾隆皇帝B.反映大清朝国富民强C.反映了清朝闭关自守政策D.代表了当时大多数中国的想法10.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清朝前期加强对西藏管辖的措施有 ( )①册封达赖;②册封班禅;③设驻藏大臣;④设立西域都护府;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11.他的发明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通讯方式,他是 ( )A.格拉姆 B.爱迪生 C.贝尔 D.爱因斯坦12. 一个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美某一发达国家的市民,可能经历的情况有( )①乘火车外出旅行 ②到达目的地后,打电话向家人报平安③晚上住进宾馆后,在电灯下阅读报刊 ④闲来无事时,上网聊天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13.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工业革命新阶段创造发明的是 ( )A.电灯 B.飞机 C.电动机 D.蒸汽机14.下图机器使用的燃料是 ( )A.煤炭 B.汽油 C.柴油 D.电力15.小明要查找有关近代香港历史的资料,对他最有帮助的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中法新约》 D.《辛丑条约》16.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 ( )A.保护英国商人鸦片走私活动 B.割占中国领土C.打开中国商品市场 D.对中国人民禁烟运动进行报复17.洋务运动的目的是 ( )A.发展军事,维护“闭关自守”的政策B.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C.利用西方先进技术,推翻清朝统治 D.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发展资本主义18.《南京条约》开放的五处通商口岸中,位置在最南端的是 ( )A.厦门 B.上海 C.广州 D.福州19.“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役割台湾,偿二百兆始”。梁启超所述“甲午战役割台湾”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20.戊戍变法与辛亥革命的相同之处是 ( )A.都是资产阶级领导和发动的革命运动 B.都反对满洲贵族统治C.都想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D.都采用暴力手段21.右图中的人物是 ( )A.梁启超B.谭嗣同C.康有为D.孙中山22.日本明治维新从时间和性质上与下列中国哪一次改革最接近 ( )A.商鞅变法 B.王安石变法 C.戊戌变法 D.北魏孝文帝改革23.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地所在省的名称与简称组合正确的是 ( )A.湖北省——赣 B.湖北省——鄂 C.湖南省——皖 D.湖南省——湘24. 下列哪一事件标志着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彻底覆灭 ( )A.同盟会成立 B.武昌起义 C.中华民国成立 D.宣统帝下诏退位25.“我不想变成上帝,或居住在永恒之中,或者把天地抱在怀中,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这句话体现了什么思想 ( )A.禁欲主义 B.人文主义 C.启蒙思想 D.蒙昧主义二.非选择题:(共4大题,50分)26.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1分)材料一:未经议会的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未经议会的同意,国王不能征税;未经议会的同意,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维持常备军;议会必须定期召开;议员的选举不受国王的干涉……材料二: “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 ——康熙皇帝材料三(1)材料一是哪一国家什么文献的内容?这部文献确立的政体是什么?(3分)(2)根据材料二回答,康熙皇帝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1分)(3)依据材料三说说明清时期在政治方面采取的重大措施。(2分)(4)后来的清朝统治者乾隆在外交领域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1分)对近代中国造成了什么影响?(1分)洋务运动后清朝设了哪一机构专门负责外交?(1分)(5)根据材料回答,你认为哪种政治制度更先进?(1分)试说出理由(1分)27.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1分)材料一:“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机器引起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共产党宣言》材料二: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特别是电力的发明,并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工业的发展。材料三:观察下列图片。图一、蒸汽轮船 图二、飞机 图三、汽车 图四、蒸汽机车(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是什么?它使人类进入什么时代?这种机器首先在什么部门开始应用?(3分)(2)结合材料二回答,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什么时代?这次革命以什么为标志?请列举这一阶段出现的新通讯工具(3分)(3)材料三是几个科学家的发明,请填出图二、图四的发明者:图二的发明者 图四的发明者 (2分)(4)有人形容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一枝独秀”,第二次工业革命为“遍地开花”,你知道一枝独秀指的是哪个国家吗?列举第二次工业革命领先的国家(不少于二个)。(3分)28.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统计,公元1000年以前,全世界重大科技成就共计231项,其中由中国发明和发现的为135项,占58%以上。到公元1500年为止,在世界重大科技成就中,中国占58%。材料二: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清道光年间进士龚自珍(注:喑——不敢出声)材料三: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先进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发展教育。(1)从材料一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请举两例来证明你的结论。(3分)(2)出现材料二中“万马齐喑”现象的原因是什么?(2分)导致了什么后果?(2分)(3)材料三指哪个国家的什么事件?(2分)产生了什么影响?(1分)(4)为了实现“不拘一格降人才”(培养人才)的目的,维新派采取了哪些措施?(2分)(5)综合以上材料,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2分)29.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1840年,英国以“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从此,中华民族旧日辉煌不在,备受沧桑、历尽苦难。材料二:从19世纪60年代起,清朝统治阶级的有识之士掀起了一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实践活动,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材料三:在比较洋务派和维新派时,有很多的史学家认为:“在向西方学习上,洋务派学习西方长技,使中国变了,但变的是‘皮毛’,变化只是停留在‘器物层次’, 不变的是体制;维新变法也变了,变化触及到了体制,不单是‘皮毛’。”材料四:“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我胸中还氲氤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 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水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七子之歌·台湾》(1)材料一指的是哪一次战争?(1分)签订了什么条约?(1分)该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1分)(2)材料二中“从19世纪60年代起,清朝统治阶级的有识之士掀起了一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实践活动”,这个实践活动是指什么事件?(1分)其代表人物提出的口号是什么?(2分)(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的“皮毛”、“体制”分别指什么 (2分)(4)为改变材料三中提到的“体制”,当时的仁人志士们还有哪次探索?(1分)(5)材料四中提到的台湾是在哪次战争之后被割让的? (1分)材料中提到的夏日指当时的哪个国家?(1分)(6)材料中提到的郑氏指的是谁?(1分)试举出他的英雄事迹一例。(1分)(7)如果从鸦片战争算起,到清朝灭亡共经历了多少年?(1分)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学期期中测试卷答题卡学校: 班级: 姓名:选择题答题区1 [A] [B] [C] [D] 6 [A] [B] [C] [D] 11 [A] [B] [C] [D] 16 [A] [B] [C] [D] 21 [A] [B] [C] [D]2 [A] [B] [C] [D] 7 [A] [B] [C] [D] 12 [A] [B] [C] [D] 17 [A] [B] [C] [D] 22 [A] [B] [C] [D]3 [A] [B] [C] [D] 8 [A] [B] [C] [D] 13 [A] [B] [C] [D] 18 [A] [B] [C] [D] 23 [A] [B] [C] [D]4 [A] [B] [C] [D] 9 [A] [B] [C] [D] 14 [A] [B] [C] [D] 19 [A] [B] [C] [D] 24 [A] [B] [C] [D]5 [A] [B] [C] [D]10 [A] [B] [C] [D] 15 [A] [B] [C] [D] 20 [A] [B] [C] [D] 25 [A] [B] [C] [D]第26题:(11分)(1)材料一是哪一国家什么文献的内容?这部文献确立的政体是什么?(3分)(2)根据材料二回答,康熙皇帝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1分)(3)依据材料三说说明清时期在政治方面采取的重大措施。(2分)(4)后来的清朝统治者乾隆在外交领域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1分)对近代中国造成了什么影响?(1分)洋务运动后清朝设了哪一机构专门负责外交?(1分)(5)根据材料回答,你认为哪种政治制度更先进?(1分)试说出理由(1分)第27题:(11分)(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是什么?它使人类进入什么时代?这种机器首先在什么部门开始应用?(3分)(2)结合材料二回答,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什么时代?这次革命以什么为标志?请列举这一阶段出现的新通讯工具(3分)(3)材料三是几个科学家的发明,请填出图二、图四的发明者:图二的发明者 图四的发明者 (2分)(4)有人形容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一枝独秀”,第二次工业革命为“遍地开花”,你知道一枝独秀指的是哪个国家吗?列举第二次工业革命领先的国家(不少于二个)。(3分)第28题:(14分)(1)从材料一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请举两例来证明你的结论。(3分)(2)出现材料二中“万马齐喑”现象的原因是什么?(2分)导致了什么后果?(2分)(3)材料三指哪个国家的什么事件?(2分)产生了什么影响?(1分)(4)为了实现“不拘一格降人才”(培养人才)的目的,维新派采取了哪些措施?(2分)(5)综合以上材料,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2分)第29题:(14分)(1)材料一指的是哪一次战争?(1分)签订了什么条约?(1分)该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1分)(2) “从19世纪60年代起,清朝统治阶级的有识之士掀起了一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实践活动”,这个实践活动是指什么事件?(1分)其代表人物提出的口号是什么?(2分)(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的“皮毛”、“体制”分别指什么 (2分)(4)为改变材料三中提到的“体制”,当时的仁人志士们还有哪次探索?(1分)(5)材料四中提到的台湾是在哪次战争之后被割让的? (1分)材料中提到的夏日指当时的哪个国家?(1分)(6)材料中提到的郑氏指的是谁?(1分)试举出他的英雄事迹一例。(1分)(7)如果从鸦片战争算起,到清朝灭亡共经历了多少年?(1分)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军机处“锦衣卫印”注意事项:选择题作答必须用2B铅笔,解答题作答必须用黑色墨迹签字笔或钢笔填写,答题不得超出答题框。在每面考生信息框中填写姓名及考号。保持卡面清洁,试卷不用上交但要保存好,以备讲评时使用。填涂时保证笔迹将选项全部覆盖。考 生 号eq \o\ac(□,0) eq \o\ac(□,1) eq \o\ac(□,2) eq \o\ac(□,3) eq \o\ac(□,4) eq \o\ac(□,5) eq \o\ac(□,6) eq \o\ac(□,7) eq \o\ac(□,8) eq \o\ac(□,9) eq \o\ac(□,0) eq \o\ac(□,1) eq \o\ac(□,2) eq \o\ac(□,3) eq \o\ac(□,4) eq \o\ac(□,5) eq \o\ac(□,6) eq \o\ac(□,7) eq \o\ac(□,8) eq \o\ac(□,9) eq \o\ac(□,0) eq \o\ac(□,1) eq \o\ac(□,2) eq \o\ac(□,3) eq \o\ac(□,4) eq \o\ac(□,5) eq \o\ac(□,6) eq \o\ac(□,7) eq \o\ac(□,8) eq \o\ac(□,9) eq \o\ac(□,0) eq \o\ac(□,1) eq \o\ac(□,2) eq \o\ac(□,3) eq \o\ac(□,4) eq \o\ac(□,5) eq \o\ac(□,6) eq \o\ac(□,7) eq \o\ac(□,8) eq \o\ac(□,9) eq \o\ac(□,0) eq \o\ac(□,1) eq \o\ac(□,2) eq \o\ac(□,3) eq \o\ac(□,4) eq \o\ac(□,5) eq \o\ac(□,6) eq \o\ac(□,7) eq \o\ac(□,8) eq \o\ac(□,9) eq \o\ac(□,0) eq \o\ac(□,1) eq \o\ac(□,2) eq \o\ac(□,3) eq \o\ac(□,4) eq \o\ac(□,5) eq \o\ac(□,6) eq \o\ac(□,7) eq \o\ac(□,8) eq \o\ac(□,9) eq \o\ac(□,0) eq \o\ac(□,1) eq \o\ac(□,2) eq \o\ac(□,3) eq \o\ac(□,4) eq \o\ac(□,5) eq \o\ac(□,6) eq \o\ac(□,7) eq \o\ac(□,8) eq \o\ac(□,9) eq \o\ac(□,0) eq \o\ac(□,1) eq \o\ac(□,2) eq \o\ac(□,3) eq \o\ac(□,4) eq \o\ac(□,5) eq \o\ac(□,6) eq \o\ac(□,7) eq \o\ac(□,8) eq \o\ac(□,9) eq \o\ac(□,0) eq \o\ac(□,1) eq \o\ac(□,2) eq \o\ac(□,3) eq \o\ac(□,4) eq \o\ac(□,5) eq \o\ac(□,6) eq \o\ac(□,7) eq \o\ac(□,8) eq \o\ac(□,9)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