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社会思品第一次月考(期中)测试试卷(历社部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社会思品第一次月考(期中)测试试卷(历社部分)

资源简介

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社会思品第一次月考(期中)测试试卷(历社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有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2018八上·泰顺期中)大河流域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人类璀璨的文明。在“两河流域”孕育的古代人类文明是(  )
A.古印度文明 B.古巴比伦文明
C.中华文明 D.古埃及文明
2.(2018八上·泰顺期中)古代印度种姓制度把人分成四个等级,它起源于造物神梵天身体四个部位(如图),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国的国王阿育王,按照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划分,阿育王应属于哪一等级(  )
A.婆罗门 B.刹帝利 C.吠舍 D.首陀罗
3.(2018八上·泰顺期中)据《史记》记载,禹年老时,推荐伯益作为继承人,但禹的儿子启却举兵杀死伯益,继承了父亲的位置。从材料中能得到准确信息是(  )
A.启建立夏朝 B.伯益建立夏朝
C.禅让制代替世袭制 D.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4.(2018八上·泰顺期中)归纳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以下是某同学制作的朝代更替表的一部分,空框中应填的是(  )
A.西周、春秋 B.春秋、战国 C.西周、东周 D.东周、西周
5.(2018八上·泰顺期中)他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他是(  )
A.齐桓公 B.秦穆公 C.晋文公 D.楚庄王
6.(2018八上·泰顺期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蕴含了对立事物能够相互转化的道理,这跟我国古代一位思想家的主张不谋而合。这位思想家是(  )
A.孔子 B.墨子 C.老子 D.韩非子
7.文字的发明是人类跨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下列为欧洲的字母文字奠定基础的是(  )
A. B.
C. D.
8.“在这里,基督教统治着一切。庄园几乎成为自给自足的小世界”描述是(  )
A.中世纪的欧洲 B.中国的夏朝
C.古代希腊 D.阿拉伯帝国
9.(2018八上·泰顺期中)西欧有一句谚语:“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克人的手。”据此,你认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充当使者的是(  )
A.罗马人 B.阿拉伯人 C.中国人 D.法兰克人
10.(2018八上·泰顺期中)下列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罗马帝国 ②亚历山大帝国 ③阿拉伯帝国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②③① D.③②①
二、非选择题(共60分)
11.(2018八上·泰顺期中)【关键词:改革】历史上的变法与改革往往是应社会发展变化之需,成功改革都推动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秦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材料二:伯里克利在该城邦执政时期,改革扩大公民的权利,很多公民担任了政府公职,全体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参加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
材料三:7世纪中叶,日本仿效中国的制度进行改革,把日本历史推到一个新时代。
(1)根据材料一指出任用卫鞅变法的国君是谁?该变法的理论基础是诸子百家中哪一派别的思想。
(2)材料描写哪一城邦的怎样政治制度?该政治制度局限性体现在哪里?
(3)材料反映了日本历史上的哪一历史事件?这之后日本成为了一个怎样的国家?
(4)商鞅因变法触及旧贵族利益而惨遭车裂而死,有人认为变法失败了,也有人认为变法是成功了。你认为呢?评价历史上变法(改革)成功或失败的依据是什么?
12.(2018八上·泰顺期中)【关键词:百家争鸣】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画像。
材料二:某班新学期刚刚开始,班上屡次出现乱扔纸屑、破坏公物的现象。为此班委会召开紧急会议,但大家意见不统一而争论了起来:
劳动委员:“一定要严厉惩罚,罚值日,实在不行一次罚5元。”
班长:“还是说服教育吧,一次不行就两次,相信他们会改的。”
生活委员:“随他们去吧,扔几张废纸而已,无所谓的事,根本不用管。”
(1)他创立了什么学派?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2)孔子在教育上有哪些主要成就?
(3)结合材料二中劳动委员、班长和生活委员的话分别分析概括蕴含了哪三家思想学派的什么思想主张?
13.(2018八上·泰顺期中)【关键词:法律】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下是古代一部法典的一些规定:两个自由民打架,一个人被打瞎了一只眼睛,对方就要同样被打瞎一只眼睛作为惩罚。如果奴隶主弄瞎一个自由民的眼睛,只要拿出一定数量的钱就可了事。
材料二:雅典人发明了陶片放逐法,每年专门召开一次公民大会,公民们把他们认为是民主的敌人的名字写在陶片上(或贝壳)上。如果出席大会的人数超过6000,得票最多的人就会受到为期10年的放逐。
材料三:罗马法泛指罗马社会整个历史发展时期的全部法律,是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古代法律体系。它包括自罗马国家产生自西罗马帝国灭亡期间的法律、皇帝的命令、元老院的告示、成文法和一些习惯法。罗马法是伴随罗马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不断积累与完备的。
(1)材料一这些条文是刻在巴比伦黑色玄武岩柱上的,这些文字叫什么文字?这部法典又有怎样的历史地位?
(2)材料二是雅典人发明的陶片放逐法目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说罗马法的起源是什么?并说说罗马法在法学史上的地位如何?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古代西亚国家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3500年以后,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起很多奴隶制小国。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所以,两河流域孕育的古代人类文明是古巴比伦文明。
B项古巴比伦文明是“两河流域”孕育的古代人类文明,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古巴比伦文明的识记能力。
2.【答案】B
【知识点】古代印度及佛教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构成了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第一等级婆罗门为掌管宗教的祭司;第二等级刹帝利是掌有军政大权的贵族;第三等级吠舍是指那些从事农、牧、工商业的普通雅利安人;第四等级首陀罗是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因而按照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划分,阿育王应属于刹帝利。
B项阿育王应属于刹帝利,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古印度的种姓制度相关知识。
3.【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
【解析】【分析】大禹推荐伯益作为继承人仍是对禅让制的一种延续,但是启却杀死了伯益,继承了父亲的位置,说明了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A项启建立夏朝错误,大禹建立夏朝,不符合题意;
B项伯益建立夏朝错误,大禹建立夏朝,不符合题意;
C项禅让制代替世袭制史实错误,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不符合题意;
D项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从材料中得到的准确信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世袭制知识,主要考查学生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4.【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
【解析】【分析】依据课本所学,约公元前2070年,禹结束部落联盟部落局面,建立夏王朝;夏朝后期,商的首领汤起兵伐夏王桀,桀大败,夏王朝,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各地势力,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朝大败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被犬戎所灭,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公元前221年秦国灭掉了战国七雄中的其他六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刘邦和项羽在推翻秦朝之后进行了四年楚汉之争,公元前202年,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史称西汉。
C项西周、东周是题干朝代更替表空框中应填的内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朝代先后更迭的顺序,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学生可记一首朝代顺序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5.【答案】A
【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 齐桓公在位时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本国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提高;他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号令诸侯,称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A项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春秋争霸的相关史实。
6.【答案】C
【知识点】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认为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孔子提出“仁”的学说,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墨子的主张“兼爱”、“非攻”。韩非子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制。
ABD三项涉及人物代表的学派观点均与题干的观点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老子是题干提及的思想家,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蕴含了对立事物能够互相转化的道理。
7.【答案】C
【知识点】古代西亚国家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腓尼基文字的有关知识。古代的腓尼基人发明和传播了腓尼基字母文字。这些文字后来经过长期发展和演变,形成22个字母,为以后欧洲的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础。C项为腓尼基文字。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腓尼基文字的识记。
8.【答案】A
【知识点】西欧封建国家与基督教文明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古欧洲的识记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在思想上占据统治地位,打击异端;封建庄园几乎成为自给自足的小世界。故选A。
【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古欧洲的识记。
9.【答案】B
【知识点】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
【解析】【分析】据西方有一句谚语:“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克人的手。”中关键信息“阿拉伯人的口”可知,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桥梁和纽带作用是阿拉伯人。“中国人的头”是指中国人发明创造出来的;“阿拉伯人的口”是指中国人发明创造出来的科技成就通过阿拉伯人传播到了欧洲;“法兰克人的手”是指这些发明创造通过欧洲人的改造发展为近代科技,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可见阿拉伯人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人通过丝绸之路,把中国的古代文明传入西亚和欧洲,也给中国带来阿拉伯的天文学和医学知识,以及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他们在不同文明之间搭起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这些地区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ACD三项与题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充当使者,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桥梁和纽带作用,要求学生识记与灵活掌握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桥梁和纽带作用以及意义。
10.【答案】B
【知识点】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罗马帝国及基督教的产生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罗马帝国地跨亚非欧三洲的时间是公元前27年,亚历山大帝国地跨亚非欧三洲的时间是公元前336年,统一的阿拉伯地跨亚非欧三洲的时间是632年。所以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
B项②①③排列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世界上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旨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11.【答案】(1)秦孝公;法家
(2)雅典、民主制度;是建立在奴隶制度的基础之上,占人口大多数的奴隶、妇女和外邦人没有任何政治权利,是少数人的民主。
(3)大化改新;天皇制中央集权的国家(或封建国家)
(4)是成功了;改革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改革目的是否达到
【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西方文明的摇篮;大化改新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依据材料“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返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末期的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知识。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在伯里克利执政时期,雅典城邦政治更加民主化;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是掌握国家权力的最重要的机构。公民大会是雅典的最高权力机构。伯里克利时期,雅典民主政治达到了顶峰,因此,城邦指的是雅典。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只有奴隶主享有,广大妇女、奴隶和外邦人不能享有雅典的民主权利,雅典的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
(3)本题考查大化改新及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世纪,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大化改新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4)本题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评价。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变法是成功的。判定变革成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推动社会的发展。
故答案为:(1)秦孝公;法家。
(2)雅典、民主制度;是建立在奴隶制度的基础之上,占人口大多数的奴隶、妇女和外邦人没有任何政治权利,是少数人的民主。
(3)大化改新;天皇制中央集权的国家(或封建国家)。
(4)是成功了;改革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改革目的是否达到。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商鞅变法、雅典的民主政治、日本大化改新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
12.【答案】(1)儒家; “仁”
(2)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或教育名句)
(3)劳动委员:法家;“法治”或严刑竣法;
班长:儒家;“德治”“仁”
生活委员:道家;无为而治
【知识点】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孔子及其思想。春秋晚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创立了儒家学派。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仁”包含一切美德,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由此可见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2)本题考查孔子在教育上的主要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教育上他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扩大教育对象,主张有教无类,就是不论社会地位高低、贫富贵贱,人人都应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编订《诗》《书》《春秋》等教材,丰富了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主张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本题考查百家争鸣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主张严厉惩罚的劳动委员与战国时期法家思想代表人物韩非子主张的治国要靠法令,即要依法治国;主张说服教育的班长与儒家思想中的实行德政相似;认为无所谓的生活委员与道家学派的无为而治的治国主张相同。
故答案为:(1)儒家; “仁”。
(2)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或教育名句)。
(3)劳动委员:法家;“法治”或严刑竣法;
班长:儒家;“德治”“仁”。
生活委员:道家;无为而治。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孔子的相关知识及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3.【答案】(1)楔形文字;《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发现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2)防止某些人权力过大而破坏民主制度。
(3)《十二铜表法》;罗马法是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古代法律体系,成为近代很多西方国家法律的基础
【知识点】西方文明的摇篮;古代西亚国家;罗马帝国及基督教的产生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一的信息,联系所学得知,材料一的内容出自于《汉谟拉比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用的是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
(2)本题考查陶片放逐法的目的。陶片放逐法,目的是把以富人为主的反民主势力置于公民大会的严密控制之下,有利于防止个人专制的出现,确保民主政治。
(3)本题考查罗马法的起源和地位。《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是后来罗马法的起源。罗马法成为近代很多西方国家法律的基础,罗马法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故答案为:(1)楔形文字;《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发现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2)防止某些人权力过大而破坏民主制度。
(3)《十二铜表法》;罗马法是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古代法律体系,成为近代很多西方国家法律的基础。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汉谟拉比法典》、雅典的民主政治、罗马法等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
1 / 1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社会思品第一次月考(期中)测试试卷(历社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有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2018八上·泰顺期中)大河流域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人类璀璨的文明。在“两河流域”孕育的古代人类文明是(  )
A.古印度文明 B.古巴比伦文明
C.中华文明 D.古埃及文明
【答案】B
【知识点】古代西亚国家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3500年以后,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起很多奴隶制小国。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所以,两河流域孕育的古代人类文明是古巴比伦文明。
B项古巴比伦文明是“两河流域”孕育的古代人类文明,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古巴比伦文明的识记能力。
2.(2018八上·泰顺期中)古代印度种姓制度把人分成四个等级,它起源于造物神梵天身体四个部位(如图),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国的国王阿育王,按照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划分,阿育王应属于哪一等级(  )
A.婆罗门 B.刹帝利 C.吠舍 D.首陀罗
【答案】B
【知识点】古代印度及佛教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构成了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第一等级婆罗门为掌管宗教的祭司;第二等级刹帝利是掌有军政大权的贵族;第三等级吠舍是指那些从事农、牧、工商业的普通雅利安人;第四等级首陀罗是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因而按照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划分,阿育王应属于刹帝利。
B项阿育王应属于刹帝利,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古印度的种姓制度相关知识。
3.(2018八上·泰顺期中)据《史记》记载,禹年老时,推荐伯益作为继承人,但禹的儿子启却举兵杀死伯益,继承了父亲的位置。从材料中能得到准确信息是(  )
A.启建立夏朝 B.伯益建立夏朝
C.禅让制代替世袭制 D.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
【解析】【分析】大禹推荐伯益作为继承人仍是对禅让制的一种延续,但是启却杀死了伯益,继承了父亲的位置,说明了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A项启建立夏朝错误,大禹建立夏朝,不符合题意;
B项伯益建立夏朝错误,大禹建立夏朝,不符合题意;
C项禅让制代替世袭制史实错误,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不符合题意;
D项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从材料中得到的准确信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世袭制知识,主要考查学生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4.(2018八上·泰顺期中)归纳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以下是某同学制作的朝代更替表的一部分,空框中应填的是(  )
A.西周、春秋 B.春秋、战国 C.西周、东周 D.东周、西周
【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
【解析】【分析】依据课本所学,约公元前2070年,禹结束部落联盟部落局面,建立夏王朝;夏朝后期,商的首领汤起兵伐夏王桀,桀大败,夏王朝,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各地势力,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朝大败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被犬戎所灭,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公元前221年秦国灭掉了战国七雄中的其他六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刘邦和项羽在推翻秦朝之后进行了四年楚汉之争,公元前202年,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史称西汉。
C项西周、东周是题干朝代更替表空框中应填的内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朝代先后更迭的顺序,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学生可记一首朝代顺序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5.(2018八上·泰顺期中)他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他是(  )
A.齐桓公 B.秦穆公 C.晋文公 D.楚庄王
【答案】A
【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 齐桓公在位时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本国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提高;他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号令诸侯,称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A项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春秋争霸的相关史实。
6.(2018八上·泰顺期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蕴含了对立事物能够相互转化的道理,这跟我国古代一位思想家的主张不谋而合。这位思想家是(  )
A.孔子 B.墨子 C.老子 D.韩非子
【答案】C
【知识点】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认为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孔子提出“仁”的学说,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墨子的主张“兼爱”、“非攻”。韩非子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制。
ABD三项涉及人物代表的学派观点均与题干的观点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老子是题干提及的思想家,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蕴含了对立事物能够互相转化的道理。
7.文字的发明是人类跨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下列为欧洲的字母文字奠定基础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古代西亚国家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腓尼基文字的有关知识。古代的腓尼基人发明和传播了腓尼基字母文字。这些文字后来经过长期发展和演变,形成22个字母,为以后欧洲的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础。C项为腓尼基文字。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腓尼基文字的识记。
8.“在这里,基督教统治着一切。庄园几乎成为自给自足的小世界”描述是(  )
A.中世纪的欧洲 B.中国的夏朝
C.古代希腊 D.阿拉伯帝国
【答案】A
【知识点】西欧封建国家与基督教文明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古欧洲的识记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在思想上占据统治地位,打击异端;封建庄园几乎成为自给自足的小世界。故选A。
【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古欧洲的识记。
9.(2018八上·泰顺期中)西欧有一句谚语:“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克人的手。”据此,你认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充当使者的是(  )
A.罗马人 B.阿拉伯人 C.中国人 D.法兰克人
【答案】B
【知识点】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
【解析】【分析】据西方有一句谚语:“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克人的手。”中关键信息“阿拉伯人的口”可知,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桥梁和纽带作用是阿拉伯人。“中国人的头”是指中国人发明创造出来的;“阿拉伯人的口”是指中国人发明创造出来的科技成就通过阿拉伯人传播到了欧洲;“法兰克人的手”是指这些发明创造通过欧洲人的改造发展为近代科技,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可见阿拉伯人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人通过丝绸之路,把中国的古代文明传入西亚和欧洲,也给中国带来阿拉伯的天文学和医学知识,以及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他们在不同文明之间搭起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这些地区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ACD三项与题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充当使者,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桥梁和纽带作用,要求学生识记与灵活掌握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桥梁和纽带作用以及意义。
10.(2018八上·泰顺期中)下列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罗马帝国 ②亚历山大帝国 ③阿拉伯帝国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②③① D.③②①
【答案】B
【知识点】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罗马帝国及基督教的产生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罗马帝国地跨亚非欧三洲的时间是公元前27年,亚历山大帝国地跨亚非欧三洲的时间是公元前336年,统一的阿拉伯地跨亚非欧三洲的时间是632年。所以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
B项②①③排列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世界上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旨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二、非选择题(共60分)
11.(2018八上·泰顺期中)【关键词:改革】历史上的变法与改革往往是应社会发展变化之需,成功改革都推动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秦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材料二:伯里克利在该城邦执政时期,改革扩大公民的权利,很多公民担任了政府公职,全体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参加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
材料三:7世纪中叶,日本仿效中国的制度进行改革,把日本历史推到一个新时代。
(1)根据材料一指出任用卫鞅变法的国君是谁?该变法的理论基础是诸子百家中哪一派别的思想。
(2)材料描写哪一城邦的怎样政治制度?该政治制度局限性体现在哪里?
(3)材料反映了日本历史上的哪一历史事件?这之后日本成为了一个怎样的国家?
(4)商鞅因变法触及旧贵族利益而惨遭车裂而死,有人认为变法失败了,也有人认为变法是成功了。你认为呢?评价历史上变法(改革)成功或失败的依据是什么?
【答案】(1)秦孝公;法家
(2)雅典、民主制度;是建立在奴隶制度的基础之上,占人口大多数的奴隶、妇女和外邦人没有任何政治权利,是少数人的民主。
(3)大化改新;天皇制中央集权的国家(或封建国家)
(4)是成功了;改革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改革目的是否达到
【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西方文明的摇篮;大化改新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依据材料“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返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末期的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知识。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在伯里克利执政时期,雅典城邦政治更加民主化;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是掌握国家权力的最重要的机构。公民大会是雅典的最高权力机构。伯里克利时期,雅典民主政治达到了顶峰,因此,城邦指的是雅典。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只有奴隶主享有,广大妇女、奴隶和外邦人不能享有雅典的民主权利,雅典的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
(3)本题考查大化改新及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世纪,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大化改新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4)本题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评价。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变法是成功的。判定变革成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推动社会的发展。
故答案为:(1)秦孝公;法家。
(2)雅典、民主制度;是建立在奴隶制度的基础之上,占人口大多数的奴隶、妇女和外邦人没有任何政治权利,是少数人的民主。
(3)大化改新;天皇制中央集权的国家(或封建国家)。
(4)是成功了;改革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改革目的是否达到。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商鞅变法、雅典的民主政治、日本大化改新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
12.(2018八上·泰顺期中)【关键词:百家争鸣】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画像。
材料二:某班新学期刚刚开始,班上屡次出现乱扔纸屑、破坏公物的现象。为此班委会召开紧急会议,但大家意见不统一而争论了起来:
劳动委员:“一定要严厉惩罚,罚值日,实在不行一次罚5元。”
班长:“还是说服教育吧,一次不行就两次,相信他们会改的。”
生活委员:“随他们去吧,扔几张废纸而已,无所谓的事,根本不用管。”
(1)他创立了什么学派?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2)孔子在教育上有哪些主要成就?
(3)结合材料二中劳动委员、班长和生活委员的话分别分析概括蕴含了哪三家思想学派的什么思想主张?
【答案】(1)儒家; “仁”
(2)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或教育名句)
(3)劳动委员:法家;“法治”或严刑竣法;
班长:儒家;“德治”“仁”
生活委员:道家;无为而治
【知识点】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孔子及其思想。春秋晚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创立了儒家学派。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仁”包含一切美德,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由此可见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2)本题考查孔子在教育上的主要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教育上他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扩大教育对象,主张有教无类,就是不论社会地位高低、贫富贵贱,人人都应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编订《诗》《书》《春秋》等教材,丰富了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主张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本题考查百家争鸣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主张严厉惩罚的劳动委员与战国时期法家思想代表人物韩非子主张的治国要靠法令,即要依法治国;主张说服教育的班长与儒家思想中的实行德政相似;认为无所谓的生活委员与道家学派的无为而治的治国主张相同。
故答案为:(1)儒家; “仁”。
(2)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或教育名句)。
(3)劳动委员:法家;“法治”或严刑竣法;
班长:儒家;“德治”“仁”。
生活委员:道家;无为而治。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孔子的相关知识及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3.(2018八上·泰顺期中)【关键词:法律】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下是古代一部法典的一些规定:两个自由民打架,一个人被打瞎了一只眼睛,对方就要同样被打瞎一只眼睛作为惩罚。如果奴隶主弄瞎一个自由民的眼睛,只要拿出一定数量的钱就可了事。
材料二:雅典人发明了陶片放逐法,每年专门召开一次公民大会,公民们把他们认为是民主的敌人的名字写在陶片上(或贝壳)上。如果出席大会的人数超过6000,得票最多的人就会受到为期10年的放逐。
材料三:罗马法泛指罗马社会整个历史发展时期的全部法律,是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古代法律体系。它包括自罗马国家产生自西罗马帝国灭亡期间的法律、皇帝的命令、元老院的告示、成文法和一些习惯法。罗马法是伴随罗马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不断积累与完备的。
(1)材料一这些条文是刻在巴比伦黑色玄武岩柱上的,这些文字叫什么文字?这部法典又有怎样的历史地位?
(2)材料二是雅典人发明的陶片放逐法目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说罗马法的起源是什么?并说说罗马法在法学史上的地位如何?
【答案】(1)楔形文字;《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发现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2)防止某些人权力过大而破坏民主制度。
(3)《十二铜表法》;罗马法是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古代法律体系,成为近代很多西方国家法律的基础
【知识点】西方文明的摇篮;古代西亚国家;罗马帝国及基督教的产生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一的信息,联系所学得知,材料一的内容出自于《汉谟拉比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用的是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
(2)本题考查陶片放逐法的目的。陶片放逐法,目的是把以富人为主的反民主势力置于公民大会的严密控制之下,有利于防止个人专制的出现,确保民主政治。
(3)本题考查罗马法的起源和地位。《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是后来罗马法的起源。罗马法成为近代很多西方国家法律的基础,罗马法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故答案为:(1)楔形文字;《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发现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2)防止某些人权力过大而破坏民主制度。
(3)《十二铜表法》;罗马法是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古代法律体系,成为近代很多西方国家法律的基础。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汉谟拉比法典》、雅典的民主政治、罗马法等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