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台州市三门县初级中学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中测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台州市三门县初级中学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中测试卷

资源简介

浙江台州市三门县初级中学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中测试卷
1.(2018八上·三门期中)文字的发明是人类跨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下列最早的文字的发明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古代西亚国家
【解析】【分析】古代的腓尼基人发明和传播了腓尼基字母文字。这些文字后来经过长期发展和演变,形成22个字母,为以后欧洲的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础。C项为腓尼基文字。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的是腓尼基文字相关知识。
2.(2018八上·三门期中)大河流域是孕育人类文明的摇篮。下列选项搭配正确的是(  )
A.印度河、恒河--古埃及--金字塔
B.两河流域--古印度--《汉谟拉比法典》
C.尼罗河--古印度--楔形文字
D.黄河、长江--中国—甲骨文
【答案】D
【知识点】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大河文明---古代埃及;古代西亚国家;古代印度及佛教
【解析】【分析】A项印度河、恒河--古埃及--金字塔搭配不正确,古埃及位于尼罗河流域,不符合题意;
B项两河流域--古印度--《汉谟拉比法典》搭配不正确,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了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它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不符合题意;
C项尼罗河--古印度--楔形文字搭配不正确,楔形文字产生于两河流域,不符合题意;
D项黄河、长江--中国—甲骨文搭配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亚非文明古国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
3.(2018八上·三门期中)小明梦见自己来到了几千年前的商朝,他可能看到的有(  )
①到作坊看青铜冶炼的过程
②许多信佛者到寺庙上香
③阅读孔子编辑的《诗经》
④将占卜的结果刻在龟甲和兽骨上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商朝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朝时期青铜制造业发达,①符合题意;商朝时期,佛教还没有创立,而且要到东汉才传入我国,②错误;孔子是春秋晚期人,③不符合题意;商朝是个迷信鬼神的时代,遇事就要用占卜确定吉凶,将占卜的结果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这些文字被称为甲骨文,④符合题意。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商朝重要史实的识记。
4.(2018八上·三门期中)某班级以话剧的形式再现古代印度历史,涉及“种姓制度”时,下面台词中不正确的是(  )
A.本国王把持军政大权,国家唯我独尊
B.别看我只是一个武士,但我和国王同属刹帝利
C.我是一个拥有万贯家财的大商人,却屈居第三等级
D.我很苦恼,我爱上了一个上一等级的姑娘,但我们不能步入婚姻殿堂
【答案】A
【知识点】古代印度及佛教
【解析】【分析】A项,国王把持军政大权是正确的,但是他只属于第二等级,不能唯我独尊,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古印度在雅利安人进入后逐渐产生了不同等级,这种严格的等级制度,称为“种姓制度”。
5.(2018八上·三门期中)下图是某一宗教的传播示意图。关于这个宗教叙述正确的是(  )
A.它的建筑形式是清真寺
B.它的经典文献是《古兰经》
C.它起源于古印度,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D.它起源于西亚巴勒斯坦地区
【答案】C
【知识点】古代印度及佛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佛教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此图为佛教的传播示意图。佛教起源于古印度,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佛教的识记。
6.(2018八上·三门期中)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转型的历史重大变革时期,推动变革的根本动力是(  )
A.生产力的发展 B.争霸的需要
C.分封制的衰落 D.人民的愿望
【答案】A
【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也推动了社会其他方面的变化。所以,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转型的历史重大变革时期,推动变革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变革根本原因的识记。
7.(2018八上·三门期中)秦始皇采取下列措施的共同目的是(  )
A.加强文化控制 B.加强经济管理
C.加速国家统一进程 D.巩固国家统一
【答案】D
【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秦始皇大一统举措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指的是秦始皇统一货币和文字,有利于地区间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秦始皇大一统举措的理解。
8.(2018八上·三门期中)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
A.罗马共和国的政治体制是贵族政治和民主政治的结合
B.公元前27年,屋大维自称国家“元首”,使罗马民主制达到全盛
C.中古欧洲时法兰克等国的君主是西欧最大的封建土地所有者
D.中古欧洲时封臣对自己封主的封主有臣属关系
【答案】A
【知识点】西欧封建国家与基督教文明;罗马帝国及基督教的产生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西方古典文明和中世纪欧洲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马共和国设有人民大会和元老院。元老院是最高权力机构。还设有执政官、大法官、检察官和保民官等高级官吏。罗马共和国的政治体制是贵族政治和民主政治的结合,A正确;公元前27年,屋大维自称国家“元首”,独揽大权。成为实际上的皇帝,民主消亡,B错误;中古欧洲时基督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土地所有者,C错误; 中古欧洲时封臣对自己封主的封主没有臣属关系,D错误。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西方古典文明和中世纪欧洲概况的识记。
9.(2018八上·三门期中)“元老院掌握国家政权”“斯巴达克起义”,和这些关键词相关的学习主题是(  )
A.雅典奴隶制民主制度的全盛 B.罗马帝国的兴衰
C.阿拉伯帝国的繁荣 D.罗马共和国的兴衰
【答案】D
【知识点】罗马帝国及基督教的产生
【解析】 【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马共和国元老院掌握政权,建立后不断向外扩张,通过布匿战争打败了商业强国迦太基,称霸地中海,强盛的共和国贵族以占有财富和奢侈享受视为神圣,导致了大量奴隶逃亡和起义, 罗马共和国走向了军事独裁统治, 建立了帝国, 因而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2018八上·三门期中)假如时光倒流,你来到古代希腊,你可能做到的事情是(  )
①与苏格拉底在街上辩论 ②在街上看扛着“法西斯”的扈从
③和查理大帝讨论国家大事 ④欣赏奥林匹克运动会
A.②③ B.②④ C.①④ D.①②
【答案】C
【知识点】西方文明的摇篮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希腊文明成就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西斯”是古罗马文明的内容,所以②不符合题意;查理大帝,后人称他查理曼,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国王,罗马帝国的奠基人,所以③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古希腊文明成就的识记。
11.(2018八上·三门期中)下列属于斯巴达与雅典的共同特征是(  )
A.手工业发达
B.都是以城市为中心发的城邦国家
C.公民有机会参与政治
D.尚武善战
【答案】B
【知识点】西方文明的摇篮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斯巴达与雅典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错误,雅典是个近海国家,经济以工商业为主,手工业发达;斯巴达是个内陆国家,经济以农业为主;B正确,雅典与斯巴达都是古希腊重要的城邦国家,城邦一般以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的一些村落,面积不大,人口不多。C错误,雅典实行民主制度,但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有机会参政,占人口大多数的奴隶、妇女和外邦人没有任何政治权利;斯巴达实行贵族专制统治。D错误,斯巴达尚武善战,雅典崇尚科学,和平。所以斯巴达与雅典的共同特点是:都是以城市为中心的城邦国家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斯巴达与雅典的了解。
12.(2018八上·三门期中)公元前5世纪,古代中国与古希腊文明交相辉映。最能代表当时东西方文明高度发展的成就是(  )
A.青铜技术罗马法 B.皇帝制度民主制度
C.甲骨文金字塔 D.百家争鸣民主制度
【答案】D
【知识点】百家争鸣;西方文明的摇篮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东西方文明成就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5世纪,中国处在春秋战国时期,西方是古希腊文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急剧变化,面对各种问题,许多思想家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古希腊包括斯巴达和雅典两个城邦,雅典拥有比较健全的民主政治,特别是在伯里克利当政时,民主政治达到古代世界的高峰。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东西方文明成就的识记。
13.(2018八上·三门期中)中世纪的欧洲被称为“黑暗时代”,人性和思想自由遭到扼杀。导致这种局面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西欧等级制度森严 B.神权在精神文化领域凌驾一切
C.西欧遭受战争破坏 D.西欧庄园农奴生活悲惨
【答案】B
【知识点】西欧封建国家与基督教文明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古欧洲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的欧洲,罗马天主教会在思想文化上处于绝对垄断地位,政治上鼓吹教权高于王权,并与王权分庭抗礼,被称为“黑暗时代”,人性和思想自由遭到扼杀,导致这种局面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神权在精神和文化领域凌驾一切,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古欧洲的识记。
14.(2018八上·三门期中)欧洲中世纪的一句谚语说:“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对此话理解正确的是(  )
①说明当时存在封建等级制度
②当时封臣只承认自己直接受封的领主为封主
③这种关系在封建主之间造成一团乱麻般的权利义务关系
④这种关系使封建主及农奴之间关系井然,社会稳定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C
【知识点】西欧封建国家与基督教文明
【解析】【分析】“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说明当时存在封建等级制度,当时封臣只承认自己直接受封的领主为封主,这种关系在封建主之间造成一团乱麻般的权利义务关系,不可能使社会关系井然有序、社会稳定。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考查的是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分析、理解能力。
15.(2018八上·三门期中)5世纪末期,日耳曼人灭亡了西罗马帝国,在废墟上建立起了许多国家。下列属于日耳曼民族建立的国家有(  )
A.法兰克王国 B.德意志 C.意大利 D.英吉利王国
【答案】D
【知识点】西欧封建国家与基督教文明
【解析】【分析】5世纪末期,日耳曼人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众多国家,其中最强大的是法兰克王国。查理在位时,将法兰克王国的疆域扩张至欧洲中部。800年,查理使法兰克王国成为查理曼帝国。843年,查理的三个孙子把帝国一分为三。这三个国家后来分别发展为法兰西、德意志和意大利。公元5世纪,日耳曼人的一支安格鲁 撒克逊人入侵不列颠,9世纪早期形成统一的英吉利王国。
D项英吉利王国属于日耳曼民族建立的国家,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日耳曼民族建立的国家。
16.(2018八上·三门期中)下列关于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 城市的兴起,早期资产阶级的出现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② 12世纪的威尼斯作为经济和政治中心是当时西欧最大的城市
③ 城市的兴起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行会逐渐形成。
④ 西欧城市经济是自给自足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知识点】西欧封建国家与基督教文明
【解析】【分析】①城市的兴起,早期资产阶级的出现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叙述正确,城市的兴起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早期资产阶级产生,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②12世纪的威尼斯作为经济和政治中心是当时西欧最大的城市叙述不正确,12世纪的巴黎作为经济和政治中心是当时西欧最大的城市。
③城市的兴起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行会逐渐形成叙述正确,城市的兴起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早期资产阶级出现,促进了商品贸易的发展。
④西欧城市经济是自给自足的叙述不正确,西欧庄园经济才是自给自足的,生产的产品主要用于领主与劳动者自身消费。
B项①③表述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世纪西欧的相关知识。
17.(2018八上·三门期中)郭沫若说:“由秦到现在2000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这是因为春秋战国出现了(  )
A.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 B.诸侯争霸局面
C.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D.商业繁荣局面
【答案】C
【知识点】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百家争鸣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故选C。
【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百家争鸣的识记。
18.(2018八上·三门期中)山东省的简称为“鲁”,源于我国西周时实行的(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礼乐制度 D.郡县制
【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分封制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鲁国,中国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其统治核心区大都位于今山东省济宁市境内,故山东省的简称为“鲁”。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分封制的识记。
19.(2018八上·三门期中)史书载:“主父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于是“上从其计”。史书中“上从其计”的目的是(  )
A.吸取秦王的教训 B.推行儒学教育
C.破格录用人才 D.削弱诸侯国力量
【答案】D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推恩令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允许诸王将封地分给子弟,原来的王国被分割成许多小侯国,实力大大减弱,这些侯国不再属王国管理,而归中央直接统辖管理汉武帝通过这种措施,削弱了王国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推恩令的识记。
20.(2018八上·三门期中)日本大化改新与商鞅变法相比较,最主要的共同之处在于(  )
A.自上而下的封建改革
B.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
C.废除土地国有制度
D.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答案】A
【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大化改新
【解析】【分析】A项自上而下的封建改革是日本大化改新与商鞅变法最主要的共同之处,符合题意;
B项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不正确,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只符合大化改新,不符合题意;
C项废除土地国有制度不正确,废除土地国有制度,只符合商鞅变法,不符合题意;
D项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不正确,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只符合大化改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日本大化改新与商鞅变法的共同之处。
21.(2018八上·三门期中)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穷,几任皇帝都非常重视休养生息,减轻百姓的负担。连续12年免除全部赋税,并将原来每年一次的徭役改为每三年一次,这个人是(  )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答案】B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穷,统治者吸取秦亡于暴政的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来恢复经济;汉文帝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连续12年免除全部田税,把徭役改为三年一次。
B项汉文帝连续12年免除全部赋税,并将原来每年一次的徭役改为每三年一次,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文景之治的相关知识。
22.(2018八上·三门期中)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事件,下列对张骞这次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加强和西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B.加强对西域地区的开发
C.为西域都护府的设立准备条件 D.为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答案】A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为了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辗转到达大月氏后返回长安。了解了西域的见闻,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为了发展同西域友好关系为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
A项加强和西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第二次出使西域的目的。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汉与西域的通道,有利于汉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联系,为开辟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
23.(2018八上·三门期中)《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记传体通史,可以从书中查阅的史实(  )
①商汤灭夏 ②齐桓公称霸 ③张骞出使西域 ④刘秀建立东汉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C
【知识点】昌盛的秦汉文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据此可知,①②③都可以从书中查阅到,刘秀建立东汉出现在汉武帝之后,排除④。
C项①②③,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史记》的有关知识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4.(2018八上·三门期中)西汉中后期讲学的内容最有可能是(  )
A.法家学说 B.儒家学说 C.墨家学说 D.道家学说
【答案】B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在教育方面实行的措施有:在中央建立太学,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学习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B项儒家学说最有可能是西汉中后期讲学的内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汉武帝时期在思想上的大一统措施,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5.(2018八上·三门期中)汉初西汉政府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到汉武帝时却大力反击匈奴的原因有(  )
①经济繁荣,国力强大 ②巩固西汉的政权 ③为了吞并匈奴 ④确保北部边疆的安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C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汉初西汉政府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到汉武帝时却大力反击匈奴的原因是汉初国力比较弱,刘邦率兵抵御匈奴却遭围困。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汉朝转而对匈奴采取攻势。派卫青、霍去病先后三次出击匈奴,取得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巩固了西汉的政权,确保了北部边疆的安宁,但并未完全吞并匈奴,③排除。
C项①②④是汉武帝时却大力反击匈奴的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汉民族措施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26.(2018八上·三门期中)阅读下列世界杰出人物的三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他南征北战,统一了四分五裂的国土。他还将宗教定为国教,让其邻国民众也脱离苦海……。
材料2:他是罗马帝国的开国君主,他颁布的法令成为罗马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3:他曾经说过:“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
材料4:他执政期间确立了雅典的民主制度,之后,这国家拥有了这世界上最完美的民主政治制度。
(1)材料1中的“他”是谁?“他”发扬了哪一宗教?
(2)材料2中的“他”是谁?罗马法对后世有什么重大影响?
(3)材料3中的“他”是谁?列举阿拉伯人创造的二例辉煌文化成就。
(4)材料4中的“他”是谁?你是怎样看待这个国家的民主制度?
【答案】(1)阿育王。佛教。
(2)屋大维。成为近代很多西方国家法律的基础。
(3)穆罕默德。花拉子米的代数学,拉齐斯《医学集成》等二项创造成就。
(4)克里斯提尼。雅典民主具有两重性:积极方面,它具有专制统治不具备的特点和优点,使公民享有更多的权利;消极方面,雅典民主政治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占人口大多数的奴隶、妇女、外邦人没有任何政治权利,是少数人的民主。
【知识点】西方文明的摇篮;古代印度及佛教;罗马帝国及基督教的产生;古希腊古罗马文化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古印度的相关知识。阿育王是古代印度摩羯陀国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国王,早年好战杀戮,统一了整个南亚次大陆和今阿富汗的一部分地区,晚年笃信佛教,放下屠刀,又被称为无忧王。
(2)本题考查古罗马相关知识。屋大维是罗马帝国的开国君主,元首政制的创始人,统治罗马长达40年,是世界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人物之一。罗马法成为近代很多西方国家法律的基础。
(3)本题考查阿拉伯的相关知识。穆罕默德是政治家、宗教领袖,穆斯林认可的伊斯兰先知,广大穆斯林认为他是安拉派遣人类的最后一位使者。阿拉伯人改造了印度人发明的从0到9的计数法,并传播到欧洲;阿拉伯学者将许多古希腊、罗马及印度的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为日后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基础;现代“代数学”一词来自阿拉伯文;阿拉伯“代数学之父”是花拉子密,他编撰的代数学著作传入欧洲后,直到16世纪仍为各大学的通用教科书;清真寺是阿拉伯建筑艺术的典范;拉齐斯著有《医学集成》、伊本西那著有《医典》,著作长期被西方人视为医学指南;《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文学的不朽之作等。
(4)本题考查古希腊相关知识。克里斯提尼改革使民主政治在雅典确立。雅典的民主政治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的,占人口大多数的奴隶、妇女、外邦人没有任何政治权利,是少数人的民主;但雅典的民主政治制度为古希腊的繁荣提供了政治上的保证,对西方民主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故答案为:(1)阿育王。佛教。
(2)屋大维。成为近代很多西方国家法律的基础。
(3)穆罕默德。花拉子米的代数学,拉齐斯《医学集成》等二项创造成就。
(4)克里斯提尼。雅典民主具有两重性:积极方面,它具有专制统治不具备的特点和优点,使公民享有更多的权利;消极方面,雅典民主政治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占人口大多数的奴隶、妇女、外邦人没有任何政治权利,是少数人的民主。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古印度、古罗马、阿拉伯国家、古代希腊的相关知识。
27.(2018八上·三门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敛”“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中国通史》
(1)结合所学知识,请将表格填写完整。
诸子观点 体现的思想(主张) 所属学派 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影响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敛。 ① ② ⑤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③ 道家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强调“法治” ④
(2)请列举正反史实各一例,印证“行仁政而王……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敛”的重要性。
【答案】(1)①“仁政”;② 儒家 ;③主张“无为”;④韩非子⑤有力促进了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①反:秦朝统治者采用了法家“法治”思想,制定了严刑峻法,滥用民力,兵役、徭役和赋税繁重,实施暴政,激起了秦末农民的大起义,在农民的起义中覆亡。②正:汉初统治者吸取了秦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减轻了赋税、徭役、刑罚,努力减轻人们负担,社会比较安定,社会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出现 “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局面。
【知识点】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知识。“行仁政而王”观点是体现了儒家的“仁政”思想;“处无为之事”,体现了道家的“无为”思想;“明法者强,慢法者弱”体现了法家的“法治”思想。百家争鸣的作用:有力促进了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提出的各种理论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
(2)本题考查列举仁政和暴政的例子。 ①反:秦朝统治者采用了法家“法治”思想,制定了严刑峻法,滥用民力,兵役、徭役和赋税繁重,实施暴政,激起了秦末农民的大起义,在农民的起义中覆亡。 ②正:汉初统治者吸取了秦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减轻了赋税、徭役、刑罚,努力减轻人们负担,社会比较安定,社会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出现“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局面。
故答案为:(1)①“仁政”;② 儒家 ;③主张“无为”;④韩非子⑤有力促进了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①反:秦朝统治者采用了法家“法治”思想,制定了严刑峻法,滥用民力,兵役、徭役和赋税繁重,实施暴政,激起了秦末农民的大起义,在农民的起义中覆亡。②正:汉初统治者吸取了秦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减轻了赋税、徭役、刑罚,努力减轻人们负担,社会比较安定,社会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出现 “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局面。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8.(2018八上·三门期中)历史上的变革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论语》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大化二年,孝德天皇发布《田令》,规定“废除贵族对土地和部民私有,改土地、部民为国有。国家计口授田,对六岁以上公民,每六年按人口班给口分田一次,男子每人二段(约相当于35亩),女子为其2/3,奴婢受田相当于自由民的1/3。所班田地不得买卖,死后归还政府”。
——日本《田令》
(1)“管仲相桓公”发生在我国哪一历史时期?对当时的政治局势产生了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商君”改革的措施及影响。
(3)上述措施对日本的经济产生了什么影响 并请列举说明日本在教育上也学习中国的史实。
(4)根据上述材料,说说上述三次变革对我国国家建设有何借鉴之处?
【答案】(1)①春秋时期。②使齐国很快富强起来,齐桓公最先称霸,确立了霸主地位
(2)①措施: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农耕;奖励军功
②影响(关系):使秦国从此强盛起来,成为战国中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始皇并天下”奠定了基础,(为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3)①大化改新。②使日本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农业繁荣,手工业发展,商业活跃;日本仿照唐朝的教育制度,在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国学。
(4)①坚持改革,与时俱进②政策的制定要保护农民(人民)的利益,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大化改新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春秋争霸知识。“管仲相桓公”——齐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管仲任齐相。管仲在任内大兴改革,即管仲改革,富国强兵。“管仲相桓公”发生在我国春秋时期。管仲改革的影响:使齐国很快富强起来,齐桓公最先称霸,确立了霸主地位。
(2)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知识。 商鞅变法的措施:坏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急耕战之赏——奖励农耕、奖励军功。影响:使秦国从此强盛起来,成为战国中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始皇并天下”奠定了基础,(为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3)本题考查大化改新的知识。“大化二年,孝德天皇”—— 大化二年(646年)正月初一,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正式开始改革。材料指的是班田收授法,使日本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农业繁荣,手工业发展,商业活跃。七世纪中期,日本天皇下令仿效中国唐朝的教育制度,在中央设立太学,在地方设立国学。
(4)本题考查以史为鉴内容。三则材料都说明改革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所以我们要坚持革,与时俱进;这些改革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人民利益,所以政策的制定要保护农民(人民)的利益,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故答案为:(1)①春秋时期。②使齐国很快富强起来,齐桓公最先称霸,确立了霸主地位。
(2)①措施: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农耕;奖励军功
②影响(关系):使秦国从此强盛起来,成为战国中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始皇并天下”奠定了基础,(为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3)①大化改新。②使日本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农业繁荣,手工业发展,商业活跃;日本仿照唐朝的教育制度,在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国学。
(4)①坚持改革,与时俱进;②政策的制定要保护农民(人民)的利益,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春秋争霸、商鞅变法、大化改新的相关知识及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
29.(2018八上·三门期中)为了弘扬中华文化,某中学的同学组织了对“丝绸之路”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进来,并完成相关问题的探讨:
材料一
材料二: 在汉代的城市街头就能看到古罗马的魔术表演,唐代朝廷上下,非常流行的马球游戏就是从波斯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除了丝绸,中国的陶瓷、铁器、漆器等商品出现在西方,而西方商人把毛皮、香料、药材、珠宝等物品传入中国。
材料三: 2014年6月22日,由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
(1)上图中所示路线最早开辟于   (朝代),为开通此路线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是   ,此路线上的东西方商品集散地是   
(2)对于右图中斜线覆盖的区域,西汉政府保护此路线畅通的机构是什么?该机构设立的有何历史意义?西汉政府为保障此路线畅通,在经济上还采取怎样的措施?
(3)结合材料二,说说丝绸之路被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原因。
【答案】(1)西汉;张骞;龟兹
(2)西域都护府。这是新疆地区正式接受中央政权管辖的开始。西汉在河西地区大规模屯田开垦保障粮食自足。
(3)丝绸之路是东西方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知识点】探究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1)依据课本知识可知,材料一左图是丝绸之路的路线示意图。对开通丝绸之路功劳最大的是张骞。西汉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汉与西域的通道,有利于汉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联系,为开辟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在西汉张骞通西域的基础上,开创了丝绸之路。此路线上的东西方商品集散地是龟兹。
(2)材料一中右图斜线覆盖区域是新疆地区,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事务,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
(3)分析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正是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西域各国与西汉的联系,汉朝与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丝绸之路是东西方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故答案为:(1)西汉;张骞;龟兹。
(2)西域都护府。这是新疆地区正式接受中央政权管辖的开始。西汉在河西地区大规模屯田开垦保障粮食自足。
(3)丝绸之路是东西方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
1 / 1浙江台州市三门县初级中学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中测试卷
1.(2018八上·三门期中)文字的发明是人类跨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下列最早的文字的发明是(  )
A. B.
C. D.
2.(2018八上·三门期中)大河流域是孕育人类文明的摇篮。下列选项搭配正确的是(  )
A.印度河、恒河--古埃及--金字塔
B.两河流域--古印度--《汉谟拉比法典》
C.尼罗河--古印度--楔形文字
D.黄河、长江--中国—甲骨文
3.(2018八上·三门期中)小明梦见自己来到了几千年前的商朝,他可能看到的有(  )
①到作坊看青铜冶炼的过程
②许多信佛者到寺庙上香
③阅读孔子编辑的《诗经》
④将占卜的结果刻在龟甲和兽骨上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4.(2018八上·三门期中)某班级以话剧的形式再现古代印度历史,涉及“种姓制度”时,下面台词中不正确的是(  )
A.本国王把持军政大权,国家唯我独尊
B.别看我只是一个武士,但我和国王同属刹帝利
C.我是一个拥有万贯家财的大商人,却屈居第三等级
D.我很苦恼,我爱上了一个上一等级的姑娘,但我们不能步入婚姻殿堂
5.(2018八上·三门期中)下图是某一宗教的传播示意图。关于这个宗教叙述正确的是(  )
A.它的建筑形式是清真寺
B.它的经典文献是《古兰经》
C.它起源于古印度,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D.它起源于西亚巴勒斯坦地区
6.(2018八上·三门期中)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转型的历史重大变革时期,推动变革的根本动力是(  )
A.生产力的发展 B.争霸的需要
C.分封制的衰落 D.人民的愿望
7.(2018八上·三门期中)秦始皇采取下列措施的共同目的是(  )
A.加强文化控制 B.加强经济管理
C.加速国家统一进程 D.巩固国家统一
8.(2018八上·三门期中)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
A.罗马共和国的政治体制是贵族政治和民主政治的结合
B.公元前27年,屋大维自称国家“元首”,使罗马民主制达到全盛
C.中古欧洲时法兰克等国的君主是西欧最大的封建土地所有者
D.中古欧洲时封臣对自己封主的封主有臣属关系
9.(2018八上·三门期中)“元老院掌握国家政权”“斯巴达克起义”,和这些关键词相关的学习主题是(  )
A.雅典奴隶制民主制度的全盛 B.罗马帝国的兴衰
C.阿拉伯帝国的繁荣 D.罗马共和国的兴衰
10.(2018八上·三门期中)假如时光倒流,你来到古代希腊,你可能做到的事情是(  )
①与苏格拉底在街上辩论 ②在街上看扛着“法西斯”的扈从
③和查理大帝讨论国家大事 ④欣赏奥林匹克运动会
A.②③ B.②④ C.①④ D.①②
11.(2018八上·三门期中)下列属于斯巴达与雅典的共同特征是(  )
A.手工业发达
B.都是以城市为中心发的城邦国家
C.公民有机会参与政治
D.尚武善战
12.(2018八上·三门期中)公元前5世纪,古代中国与古希腊文明交相辉映。最能代表当时东西方文明高度发展的成就是(  )
A.青铜技术罗马法 B.皇帝制度民主制度
C.甲骨文金字塔 D.百家争鸣民主制度
13.(2018八上·三门期中)中世纪的欧洲被称为“黑暗时代”,人性和思想自由遭到扼杀。导致这种局面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西欧等级制度森严 B.神权在精神文化领域凌驾一切
C.西欧遭受战争破坏 D.西欧庄园农奴生活悲惨
14.(2018八上·三门期中)欧洲中世纪的一句谚语说:“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对此话理解正确的是(  )
①说明当时存在封建等级制度
②当时封臣只承认自己直接受封的领主为封主
③这种关系在封建主之间造成一团乱麻般的权利义务关系
④这种关系使封建主及农奴之间关系井然,社会稳定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5.(2018八上·三门期中)5世纪末期,日耳曼人灭亡了西罗马帝国,在废墟上建立起了许多国家。下列属于日耳曼民族建立的国家有(  )
A.法兰克王国 B.德意志 C.意大利 D.英吉利王国
16.(2018八上·三门期中)下列关于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 城市的兴起,早期资产阶级的出现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② 12世纪的威尼斯作为经济和政治中心是当时西欧最大的城市
③ 城市的兴起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行会逐渐形成。
④ 西欧城市经济是自给自足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7.(2018八上·三门期中)郭沫若说:“由秦到现在2000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这是因为春秋战国出现了(  )
A.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 B.诸侯争霸局面
C.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D.商业繁荣局面
18.(2018八上·三门期中)山东省的简称为“鲁”,源于我国西周时实行的(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礼乐制度 D.郡县制
19.(2018八上·三门期中)史书载:“主父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于是“上从其计”。史书中“上从其计”的目的是(  )
A.吸取秦王的教训 B.推行儒学教育
C.破格录用人才 D.削弱诸侯国力量
20.(2018八上·三门期中)日本大化改新与商鞅变法相比较,最主要的共同之处在于(  )
A.自上而下的封建改革
B.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
C.废除土地国有制度
D.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21.(2018八上·三门期中)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穷,几任皇帝都非常重视休养生息,减轻百姓的负担。连续12年免除全部赋税,并将原来每年一次的徭役改为每三年一次,这个人是(  )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22.(2018八上·三门期中)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事件,下列对张骞这次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加强和西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B.加强对西域地区的开发
C.为西域都护府的设立准备条件 D.为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23.(2018八上·三门期中)《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记传体通史,可以从书中查阅的史实(  )
①商汤灭夏 ②齐桓公称霸 ③张骞出使西域 ④刘秀建立东汉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24.(2018八上·三门期中)西汉中后期讲学的内容最有可能是(  )
A.法家学说 B.儒家学说 C.墨家学说 D.道家学说
25.(2018八上·三门期中)汉初西汉政府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到汉武帝时却大力反击匈奴的原因有(  )
①经济繁荣,国力强大 ②巩固西汉的政权 ③为了吞并匈奴 ④确保北部边疆的安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6.(2018八上·三门期中)阅读下列世界杰出人物的三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他南征北战,统一了四分五裂的国土。他还将宗教定为国教,让其邻国民众也脱离苦海……。
材料2:他是罗马帝国的开国君主,他颁布的法令成为罗马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3:他曾经说过:“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
材料4:他执政期间确立了雅典的民主制度,之后,这国家拥有了这世界上最完美的民主政治制度。
(1)材料1中的“他”是谁?“他”发扬了哪一宗教?
(2)材料2中的“他”是谁?罗马法对后世有什么重大影响?
(3)材料3中的“他”是谁?列举阿拉伯人创造的二例辉煌文化成就。
(4)材料4中的“他”是谁?你是怎样看待这个国家的民主制度?
27.(2018八上·三门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敛”“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中国通史》
(1)结合所学知识,请将表格填写完整。
诸子观点 体现的思想(主张) 所属学派 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影响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敛。 ① ② ⑤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③ 道家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强调“法治” ④
(2)请列举正反史实各一例,印证“行仁政而王……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敛”的重要性。
28.(2018八上·三门期中)历史上的变革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论语》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大化二年,孝德天皇发布《田令》,规定“废除贵族对土地和部民私有,改土地、部民为国有。国家计口授田,对六岁以上公民,每六年按人口班给口分田一次,男子每人二段(约相当于35亩),女子为其2/3,奴婢受田相当于自由民的1/3。所班田地不得买卖,死后归还政府”。
——日本《田令》
(1)“管仲相桓公”发生在我国哪一历史时期?对当时的政治局势产生了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商君”改革的措施及影响。
(3)上述措施对日本的经济产生了什么影响 并请列举说明日本在教育上也学习中国的史实。
(4)根据上述材料,说说上述三次变革对我国国家建设有何借鉴之处?
29.(2018八上·三门期中)为了弘扬中华文化,某中学的同学组织了对“丝绸之路”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进来,并完成相关问题的探讨:
材料一
材料二: 在汉代的城市街头就能看到古罗马的魔术表演,唐代朝廷上下,非常流行的马球游戏就是从波斯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除了丝绸,中国的陶瓷、铁器、漆器等商品出现在西方,而西方商人把毛皮、香料、药材、珠宝等物品传入中国。
材料三: 2014年6月22日,由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
(1)上图中所示路线最早开辟于   (朝代),为开通此路线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是   ,此路线上的东西方商品集散地是   
(2)对于右图中斜线覆盖的区域,西汉政府保护此路线畅通的机构是什么?该机构设立的有何历史意义?西汉政府为保障此路线畅通,在经济上还采取怎样的措施?
(3)结合材料二,说说丝绸之路被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古代西亚国家
【解析】【分析】古代的腓尼基人发明和传播了腓尼基字母文字。这些文字后来经过长期发展和演变,形成22个字母,为以后欧洲的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础。C项为腓尼基文字。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的是腓尼基文字相关知识。
2.【答案】D
【知识点】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大河文明---古代埃及;古代西亚国家;古代印度及佛教
【解析】【分析】A项印度河、恒河--古埃及--金字塔搭配不正确,古埃及位于尼罗河流域,不符合题意;
B项两河流域--古印度--《汉谟拉比法典》搭配不正确,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了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它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不符合题意;
C项尼罗河--古印度--楔形文字搭配不正确,楔形文字产生于两河流域,不符合题意;
D项黄河、长江--中国—甲骨文搭配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亚非文明古国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
3.【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商朝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朝时期青铜制造业发达,①符合题意;商朝时期,佛教还没有创立,而且要到东汉才传入我国,②错误;孔子是春秋晚期人,③不符合题意;商朝是个迷信鬼神的时代,遇事就要用占卜确定吉凶,将占卜的结果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这些文字被称为甲骨文,④符合题意。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商朝重要史实的识记。
4.【答案】A
【知识点】古代印度及佛教
【解析】【分析】A项,国王把持军政大权是正确的,但是他只属于第二等级,不能唯我独尊,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古印度在雅利安人进入后逐渐产生了不同等级,这种严格的等级制度,称为“种姓制度”。
5.【答案】C
【知识点】古代印度及佛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佛教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此图为佛教的传播示意图。佛教起源于古印度,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佛教的识记。
6.【答案】A
【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也推动了社会其他方面的变化。所以,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转型的历史重大变革时期,推动变革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变革根本原因的识记。
7.【答案】D
【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秦始皇大一统举措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指的是秦始皇统一货币和文字,有利于地区间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秦始皇大一统举措的理解。
8.【答案】A
【知识点】西欧封建国家与基督教文明;罗马帝国及基督教的产生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西方古典文明和中世纪欧洲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马共和国设有人民大会和元老院。元老院是最高权力机构。还设有执政官、大法官、检察官和保民官等高级官吏。罗马共和国的政治体制是贵族政治和民主政治的结合,A正确;公元前27年,屋大维自称国家“元首”,独揽大权。成为实际上的皇帝,民主消亡,B错误;中古欧洲时基督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土地所有者,C错误; 中古欧洲时封臣对自己封主的封主没有臣属关系,D错误。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西方古典文明和中世纪欧洲概况的识记。
9.【答案】D
【知识点】罗马帝国及基督教的产生
【解析】 【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马共和国元老院掌握政权,建立后不断向外扩张,通过布匿战争打败了商业强国迦太基,称霸地中海,强盛的共和国贵族以占有财富和奢侈享受视为神圣,导致了大量奴隶逃亡和起义, 罗马共和国走向了军事独裁统治, 建立了帝国, 因而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答案】C
【知识点】西方文明的摇篮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希腊文明成就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西斯”是古罗马文明的内容,所以②不符合题意;查理大帝,后人称他查理曼,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国王,罗马帝国的奠基人,所以③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古希腊文明成就的识记。
11.【答案】B
【知识点】西方文明的摇篮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斯巴达与雅典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错误,雅典是个近海国家,经济以工商业为主,手工业发达;斯巴达是个内陆国家,经济以农业为主;B正确,雅典与斯巴达都是古希腊重要的城邦国家,城邦一般以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的一些村落,面积不大,人口不多。C错误,雅典实行民主制度,但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有机会参政,占人口大多数的奴隶、妇女和外邦人没有任何政治权利;斯巴达实行贵族专制统治。D错误,斯巴达尚武善战,雅典崇尚科学,和平。所以斯巴达与雅典的共同特点是:都是以城市为中心的城邦国家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斯巴达与雅典的了解。
12.【答案】D
【知识点】百家争鸣;西方文明的摇篮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东西方文明成就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5世纪,中国处在春秋战国时期,西方是古希腊文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急剧变化,面对各种问题,许多思想家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古希腊包括斯巴达和雅典两个城邦,雅典拥有比较健全的民主政治,特别是在伯里克利当政时,民主政治达到古代世界的高峰。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东西方文明成就的识记。
13.【答案】B
【知识点】西欧封建国家与基督教文明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古欧洲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的欧洲,罗马天主教会在思想文化上处于绝对垄断地位,政治上鼓吹教权高于王权,并与王权分庭抗礼,被称为“黑暗时代”,人性和思想自由遭到扼杀,导致这种局面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神权在精神和文化领域凌驾一切,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古欧洲的识记。
14.【答案】C
【知识点】西欧封建国家与基督教文明
【解析】【分析】“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说明当时存在封建等级制度,当时封臣只承认自己直接受封的领主为封主,这种关系在封建主之间造成一团乱麻般的权利义务关系,不可能使社会关系井然有序、社会稳定。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考查的是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分析、理解能力。
15.【答案】D
【知识点】西欧封建国家与基督教文明
【解析】【分析】5世纪末期,日耳曼人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众多国家,其中最强大的是法兰克王国。查理在位时,将法兰克王国的疆域扩张至欧洲中部。800年,查理使法兰克王国成为查理曼帝国。843年,查理的三个孙子把帝国一分为三。这三个国家后来分别发展为法兰西、德意志和意大利。公元5世纪,日耳曼人的一支安格鲁 撒克逊人入侵不列颠,9世纪早期形成统一的英吉利王国。
D项英吉利王国属于日耳曼民族建立的国家,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日耳曼民族建立的国家。
16.【答案】B
【知识点】西欧封建国家与基督教文明
【解析】【分析】①城市的兴起,早期资产阶级的出现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叙述正确,城市的兴起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早期资产阶级产生,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②12世纪的威尼斯作为经济和政治中心是当时西欧最大的城市叙述不正确,12世纪的巴黎作为经济和政治中心是当时西欧最大的城市。
③城市的兴起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行会逐渐形成叙述正确,城市的兴起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早期资产阶级出现,促进了商品贸易的发展。
④西欧城市经济是自给自足的叙述不正确,西欧庄园经济才是自给自足的,生产的产品主要用于领主与劳动者自身消费。
B项①③表述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世纪西欧的相关知识。
17.【答案】C
【知识点】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百家争鸣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故选C。
【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百家争鸣的识记。
18.【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分封制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鲁国,中国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其统治核心区大都位于今山东省济宁市境内,故山东省的简称为“鲁”。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分封制的识记。
19.【答案】D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推恩令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允许诸王将封地分给子弟,原来的王国被分割成许多小侯国,实力大大减弱,这些侯国不再属王国管理,而归中央直接统辖管理汉武帝通过这种措施,削弱了王国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推恩令的识记。
20.【答案】A
【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大化改新
【解析】【分析】A项自上而下的封建改革是日本大化改新与商鞅变法最主要的共同之处,符合题意;
B项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不正确,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只符合大化改新,不符合题意;
C项废除土地国有制度不正确,废除土地国有制度,只符合商鞅变法,不符合题意;
D项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不正确,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只符合大化改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日本大化改新与商鞅变法的共同之处。
21.【答案】B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穷,统治者吸取秦亡于暴政的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来恢复经济;汉文帝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连续12年免除全部田税,把徭役改为三年一次。
B项汉文帝连续12年免除全部赋税,并将原来每年一次的徭役改为每三年一次,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文景之治的相关知识。
22.【答案】A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为了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辗转到达大月氏后返回长安。了解了西域的见闻,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为了发展同西域友好关系为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
A项加强和西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第二次出使西域的目的。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汉与西域的通道,有利于汉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联系,为开辟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
23.【答案】C
【知识点】昌盛的秦汉文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据此可知,①②③都可以从书中查阅到,刘秀建立东汉出现在汉武帝之后,排除④。
C项①②③,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史记》的有关知识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4.【答案】B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在教育方面实行的措施有:在中央建立太学,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学习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B项儒家学说最有可能是西汉中后期讲学的内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汉武帝时期在思想上的大一统措施,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5.【答案】C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汉初西汉政府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到汉武帝时却大力反击匈奴的原因是汉初国力比较弱,刘邦率兵抵御匈奴却遭围困。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汉朝转而对匈奴采取攻势。派卫青、霍去病先后三次出击匈奴,取得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巩固了西汉的政权,确保了北部边疆的安宁,但并未完全吞并匈奴,③排除。
C项①②④是汉武帝时却大力反击匈奴的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汉民族措施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26.【答案】(1)阿育王。佛教。
(2)屋大维。成为近代很多西方国家法律的基础。
(3)穆罕默德。花拉子米的代数学,拉齐斯《医学集成》等二项创造成就。
(4)克里斯提尼。雅典民主具有两重性:积极方面,它具有专制统治不具备的特点和优点,使公民享有更多的权利;消极方面,雅典民主政治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占人口大多数的奴隶、妇女、外邦人没有任何政治权利,是少数人的民主。
【知识点】西方文明的摇篮;古代印度及佛教;罗马帝国及基督教的产生;古希腊古罗马文化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古印度的相关知识。阿育王是古代印度摩羯陀国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国王,早年好战杀戮,统一了整个南亚次大陆和今阿富汗的一部分地区,晚年笃信佛教,放下屠刀,又被称为无忧王。
(2)本题考查古罗马相关知识。屋大维是罗马帝国的开国君主,元首政制的创始人,统治罗马长达40年,是世界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人物之一。罗马法成为近代很多西方国家法律的基础。
(3)本题考查阿拉伯的相关知识。穆罕默德是政治家、宗教领袖,穆斯林认可的伊斯兰先知,广大穆斯林认为他是安拉派遣人类的最后一位使者。阿拉伯人改造了印度人发明的从0到9的计数法,并传播到欧洲;阿拉伯学者将许多古希腊、罗马及印度的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为日后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基础;现代“代数学”一词来自阿拉伯文;阿拉伯“代数学之父”是花拉子密,他编撰的代数学著作传入欧洲后,直到16世纪仍为各大学的通用教科书;清真寺是阿拉伯建筑艺术的典范;拉齐斯著有《医学集成》、伊本西那著有《医典》,著作长期被西方人视为医学指南;《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文学的不朽之作等。
(4)本题考查古希腊相关知识。克里斯提尼改革使民主政治在雅典确立。雅典的民主政治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的,占人口大多数的奴隶、妇女、外邦人没有任何政治权利,是少数人的民主;但雅典的民主政治制度为古希腊的繁荣提供了政治上的保证,对西方民主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故答案为:(1)阿育王。佛教。
(2)屋大维。成为近代很多西方国家法律的基础。
(3)穆罕默德。花拉子米的代数学,拉齐斯《医学集成》等二项创造成就。
(4)克里斯提尼。雅典民主具有两重性:积极方面,它具有专制统治不具备的特点和优点,使公民享有更多的权利;消极方面,雅典民主政治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占人口大多数的奴隶、妇女、外邦人没有任何政治权利,是少数人的民主。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古印度、古罗马、阿拉伯国家、古代希腊的相关知识。
27.【答案】(1)①“仁政”;② 儒家 ;③主张“无为”;④韩非子⑤有力促进了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①反:秦朝统治者采用了法家“法治”思想,制定了严刑峻法,滥用民力,兵役、徭役和赋税繁重,实施暴政,激起了秦末农民的大起义,在农民的起义中覆亡。②正:汉初统治者吸取了秦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减轻了赋税、徭役、刑罚,努力减轻人们负担,社会比较安定,社会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出现 “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局面。
【知识点】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知识。“行仁政而王”观点是体现了儒家的“仁政”思想;“处无为之事”,体现了道家的“无为”思想;“明法者强,慢法者弱”体现了法家的“法治”思想。百家争鸣的作用:有力促进了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提出的各种理论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
(2)本题考查列举仁政和暴政的例子。 ①反:秦朝统治者采用了法家“法治”思想,制定了严刑峻法,滥用民力,兵役、徭役和赋税繁重,实施暴政,激起了秦末农民的大起义,在农民的起义中覆亡。 ②正:汉初统治者吸取了秦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减轻了赋税、徭役、刑罚,努力减轻人们负担,社会比较安定,社会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出现“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局面。
故答案为:(1)①“仁政”;② 儒家 ;③主张“无为”;④韩非子⑤有力促进了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①反:秦朝统治者采用了法家“法治”思想,制定了严刑峻法,滥用民力,兵役、徭役和赋税繁重,实施暴政,激起了秦末农民的大起义,在农民的起义中覆亡。②正:汉初统治者吸取了秦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减轻了赋税、徭役、刑罚,努力减轻人们负担,社会比较安定,社会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出现 “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局面。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8.【答案】(1)①春秋时期。②使齐国很快富强起来,齐桓公最先称霸,确立了霸主地位
(2)①措施: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农耕;奖励军功
②影响(关系):使秦国从此强盛起来,成为战国中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始皇并天下”奠定了基础,(为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3)①大化改新。②使日本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农业繁荣,手工业发展,商业活跃;日本仿照唐朝的教育制度,在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国学。
(4)①坚持改革,与时俱进②政策的制定要保护农民(人民)的利益,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大化改新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春秋争霸知识。“管仲相桓公”——齐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管仲任齐相。管仲在任内大兴改革,即管仲改革,富国强兵。“管仲相桓公”发生在我国春秋时期。管仲改革的影响:使齐国很快富强起来,齐桓公最先称霸,确立了霸主地位。
(2)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知识。 商鞅变法的措施:坏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急耕战之赏——奖励农耕、奖励军功。影响:使秦国从此强盛起来,成为战国中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始皇并天下”奠定了基础,(为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3)本题考查大化改新的知识。“大化二年,孝德天皇”—— 大化二年(646年)正月初一,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正式开始改革。材料指的是班田收授法,使日本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农业繁荣,手工业发展,商业活跃。七世纪中期,日本天皇下令仿效中国唐朝的教育制度,在中央设立太学,在地方设立国学。
(4)本题考查以史为鉴内容。三则材料都说明改革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所以我们要坚持革,与时俱进;这些改革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人民利益,所以政策的制定要保护农民(人民)的利益,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故答案为:(1)①春秋时期。②使齐国很快富强起来,齐桓公最先称霸,确立了霸主地位。
(2)①措施: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农耕;奖励军功
②影响(关系):使秦国从此强盛起来,成为战国中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始皇并天下”奠定了基础,(为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3)①大化改新。②使日本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农业繁荣,手工业发展,商业活跃;日本仿照唐朝的教育制度,在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国学。
(4)①坚持改革,与时俱进;②政策的制定要保护农民(人民)的利益,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春秋争霸、商鞅变法、大化改新的相关知识及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
29.【答案】(1)西汉;张骞;龟兹
(2)西域都护府。这是新疆地区正式接受中央政权管辖的开始。西汉在河西地区大规模屯田开垦保障粮食自足。
(3)丝绸之路是东西方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知识点】探究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1)依据课本知识可知,材料一左图是丝绸之路的路线示意图。对开通丝绸之路功劳最大的是张骞。西汉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汉与西域的通道,有利于汉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联系,为开辟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在西汉张骞通西域的基础上,开创了丝绸之路。此路线上的东西方商品集散地是龟兹。
(2)材料一中右图斜线覆盖区域是新疆地区,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事务,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
(3)分析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正是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西域各国与西汉的联系,汉朝与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丝绸之路是东西方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故答案为:(1)西汉;张骞;龟兹。
(2)西域都护府。这是新疆地区正式接受中央政权管辖的开始。西汉在河西地区大规模屯田开垦保障粮食自足。
(3)丝绸之路是东西方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