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江省宁波市第七中学2019届九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第一次月考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15小题,共30分。每小题2分)1.(2018九上·金华月考)1921年胡适的诗歌《希望》:“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因其平易、通俗而广为传唱。这诗与新文化运动内容有直接联系的是( )A.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B.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C.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D.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答案】B【知识点】新文化运动【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分析此材料内容,是属于文学方面的,所以这个故事与新文化运动有直接联系的是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A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与题干中诗歌没有直接联系,不符合题意;B项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与题干中诗歌有直接联系,符合题意;C项提倡科学,反对迷信与题干中诗歌没有直接联系,不符合题意;D项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与题干中诗歌没有直接联系,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2.(2018九上·宁波月考)这一史诗般的逃亡,行程约6000英里,在大约一年的时间里翻越十几座大山,跨过了二十几条河流。历史上很少有意志征服环境的伟绩能与之相比,历史也不能提供一个更好的不间断的即时行动的例子。——摘自《剑桥中国史》“这一史诗般的逃亡”指的历史事件是( )A.北伐战争 B.遵义会议 C.西安事变 D.红军长征【答案】D【知识点】红军长征【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行程约6000英里”“跨过了二十几条河流”等信息,联系所学知识,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1936年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宣告二万五千里红军长征胜利。D项红军长征是“这一史诗般的逃亡”所指的历史事件,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红军长征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3.(2017九上·鄞州月考)近代中国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程依次是学习西方的( )A.军事技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B.军事技术—思想文化—政治制度C.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军事技术D.政治制度—军事技术—思想文化【答案】A【知识点】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的过程。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即军事技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近代化的过程。4.(2018九上·宁波月考)小明同学到广州某地参观时,看到了以下场景和图片,你知道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吗 ( )黄埔军校旧址 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 国民革命军出师前誓师大会A.发动反蒋起义 B.北伐推翻清政府C.第一次国共合作 D.第二次国共合作【答案】C【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并结合图片信息可知,图片关键信息有黄埔军校旧址、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国民革命军誓师大会等可知,这是1924年以来,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成果,1924年5月,在中共的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建立了黄埔军校。1926年,国民革命军举行誓师大会,进行了北伐战争,因此与图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第一次国共合作。ABD三项和题干场景和图片无关,不符合题意;C项第一次国共合作和题干场景和图片相关,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图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相关内容。5.(2018九上·宁波月考)下图是某史书第二十章的目录,下列选项中最适合做该章标题的是( )A.走向共和 B.军阀割据 C.君主立宪 D.国家统一【答案】A【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结合教材可知,1911年10月,孙中山领导了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仅一个多月,全国有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1912年1月日,中华国民国成立;1912年2月,清帝退位。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在走向民主共和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故标题为走向共和。A项走向共和最适合做该章标题,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6.(2017九上·鄞州月考)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下列评语最能反映当时时代特征的是 ( )A.新世纪的曙光 B.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答案】B【知识点】“九一八”事变与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抗战民族统一战线与全民族抗战;“七七”事变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解析】【分析】本题考查20世纪30年代的日本全面侵华战争。20世纪30年代中国面临这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东北三省沦陷,日本又把侵略的魔爪伸向了华北,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20世纪30年代的日本全面侵华战争。7.电视剧《中国兄弟连》讲述道:国民党军队一个连去营救被日军围困的情报人员,与新四军的一支游击队在途中恰好相遇……两支“友军”在抗击日军的过程中联合杀敌成为生死兄弟。这种情况应该出现在下列哪一历史事件后( )A.柳条湖事件 B.九一八事变 C.八一三事变 D.七七事变【答案】D【知识点】“七七”事变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全民族抗战。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拉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淞沪会战不久后,根据国共两党协议,西北的中国工农红军和江南的红军游击队分别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根据题中出现的“国民党军”“新四军”“友军”可推断这种情况应在七七事变之后。D符合题意,ABC均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七七事变的内容,抗日战争中的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的标志,是考试的易考点。8.(2018九上·宁波月考)“洪荒之力”是近几年出现的流行语之一,意即特别有力支持、有利于促进事物朝着充满希望的方向发展等。纵观中国近代一百多年来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下列最显示中华民族“洪荒之力”的时间是( )A.1911年10月10日 B.1937年7月7日C.1945年9月2日 D.1949年10月1日【答案】C【知识点】抗日战争的胜利【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国共两党的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中华民族实行了团结抗战。全民族的英勇奋战,尤其是中共领导下的敌后根据地人民的抗战 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得到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社会的正义支持等;中国人民经过14年的抗战,1945年9月2日终于取得抗战胜利。C项1945年9月2日是最显示中华民族“洪荒之力”的时间,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9.(2018九上·宁波月考)观察下图,从图中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释放被捕学生 罢免亲日派职务 拒绝和约签字A.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引发五四运动B.青年学生是五四运动的主力C.五四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D.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答案】D【知识点】五四运动【解析】【分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引发了五四运动,北洋军阀政府对学生进行了镇压,6月3号,上海工人加入运动,使得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的胜利,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6月28日,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D项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是从图中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五四运动的结果准确认识。10.(2018九上·宁波月考)1927年,国民革命军开入英租界,收回英租界管理权。由此可见,北伐战争具有以下意义( )A.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 B.推翻北洋军阀统治C.实现统一全国的目标 D.沉重打击列强势力【答案】D【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伐战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的势力。A项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与材料无关,不符合题意;B项推翻北洋军阀统治排除,北伐战争并未推翻军阀在中国的统治,不符合题意;C项实现统一全国的目标排除,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南京国民政府实现全国形式上的统一,不符合题意;D项沉重打击列强势力是题干材料体现的北伐战争的意义,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北伐战争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11.(2018九上·秀洲月考)“一旦强掳寇边疆,慷慨悲歌奔战场。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嘿,游击战敌后方,铲除伪政权,游击战敌后方,坚持反扫荡!”依据所学知识判断,这首歌词应出自近代哪支人民军队的军歌( )A.中国工农红军 B.八路军C.新四军 D.中国人民解放军【答案】B【知识点】抗战民族统一战线与全民族抗战【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首战平型关”这一关键信息,联系所学知识,1937年9月下旬,八路军115师取得平型关大捷。因此题干中诗歌是八路军的军歌。B项八路军,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12.电视台拍摄了一部反映我国辛亥革命后人们社会生活的电视剧,以下镜头不符合史实的是( )A.人们坐在家中看报纸B.男主角上街被剪掉了辫子C.剧中人物穿着中山装、西服、新式旗袍D.人们见面就叩头,口中称着“大人”“老爷”【答案】D【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旧俗,先后颁布了易服饰、剪发辫、改称呼、禁缠足等法令,废除了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与握手礼,还革除了“大人”、“老爷”等前清官场的称呼,规定国民政府的之源相互之间改称职务,同时规定,民间改称“先生”或者“君”。A选项在家中看报纸是符合史实的,因为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B、C项也是符合史实的,D项中人们见面就叩头,口中称着“大人”“老爷” 是不符合史实的,故本题选D。【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相关内容。13.教育部提出要在教材中要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精神,凡有“八年抗战”字样,改为“十四年抗战”,这样的改变能( )①增加中华民族抵抗日本侵略的时间 ②突显东北军民对抗日战争的巨大付出③更全面诠释中华民族的抗战历程 ④强调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答案】C【知识点】“九一八”事变与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十四年抗战”的说法是指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算起至日本无条件投降,则为14年。在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了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挑起“九一八事变”。 面对日本对中国东北三省的侵略,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起抗日义勇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从“八年抗战”到“十四年抗战”的转变,是在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更真实地呈现了中国人民抗战的全过程,强调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②③④说法正确,中华民族抵抗日本侵略的时间实际上是从九一八事变开始的,这是客观事实,①说法不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14.(2018九上·宁波月考)毕业于北京大学的著名学者钱理群认为其母校是“思想的试验场,社会变革的催化剂,新知识的探索者”,能够为这一观点提供依据的史实包括 ( )①辛亥革命 ②新文化运动 ③五四运动 ④北伐战争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C【知识点】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毕业于北京大学的著名学者钱理群认为其母校是“思想的试验场,社会变革的催化剂,新知识的探索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能够为这一观点提供依据的史实有②新文化运动③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北京大学,为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开展做出了贡献,而五四运动就是由北京大学的学生引领的。C项②③能够为题干观点提供依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毕业于北京大学的著名学者钱理群认为其母校是“思想的试验场,社会变革的催化剂,新知识的探索者”为切入点,考查北京大学在中国近代史上所起的带头作用。15.(2018九上·宁波月考)口号、民谣、诗词等往往有着明显的时代气息,具有巨大的政治感染力。下列口号、民谣、诗词按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②孙中山首次提出“振兴中华”③阿婆苦了几十年,红军来后分了田 ④“路存与存,路亡与亡”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③②①④ D.④②③①【答案】B【知识点】辛亥革命;红军长征【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发生在1934--1936年的长征中;“振兴中华”最早是孙中山先生在1894年兴中会成立时提出来的;“阿婆苦了几十年,红军来后分了田”是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的民谣;在1911年保路运动中提出“路存与存,路亡与亡”,口号、民谣、诗词按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②④③①。B项②④③①排列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以口号、民谣、诗词等往往有着明显的时代气息,具有巨大的政治感染力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口号、民谣、诗词按其先后顺序的正确排列及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口号、民谣、诗词的相关史实。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5小题,共50分)16.(2018九上·宁波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18年1月12日电影《无问西东》上映引发各界广泛关注。电影中沈光耀这一角色的原型沈崇诲就读于清华大学,后投笔从戎成为了一名空军飞行员。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8月19日,沈崇诲奉命轰炸敌舰,最后义无反顾地撞向敌舰,与日本战舰同归于尽。材料二:电影《无问西东》中提到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于1937年11月1日在长沙(1938年迁至昆明)组建成立的一所综合性大学。1939年至1940年,日军对昆明进行轰炸封锁,直至美军的“飞虎队”来支援抗日,联大上课才恢复稳定一些。材料三:西南联大在云南的8年里,曾掀起过三次从军热潮:第一次是在全面抗战初期,一些同学投笔从戎,坚持对日作战;第二次是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部分外文系同学参加征调为协助来华美军担任翻译;第三次是为了配合中国远征军第二次入缅作战,不少学生投军。(1)简述材料一中沈崇诲殉国时的历史背景。(2)结合材料二分析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3)材料三中的第一次和第三次从军热潮分别体现了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斗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答案】(1)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或中华民族全面抗战);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史称“淞沪会战”。(2)美军“飞虎队”来支援抗日’:世界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援。(3)中国坚持对日作战,大大缓解了美、英、苏在太平洋战场和欧洲战场上的压力;中国军队不仅在国内作战,还组织赴缅远征军与日军作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知识点】“七七”事变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抗日战争的胜利;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看中国的地位与作用【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8月19日,沈崇诲奉命轰炸敌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沈崇诲殉国时的历史背景需要从日本全面侵华和淞沪会战进行分析。(2)根据材料“沈崇诲奉命轰炸敌舰,最后义无反顾地撞向敌舰,与日本战舰同归于尽”可知体现的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根据材料“直至美军的“飞虎队”来支援抗日,联大上课才恢复稳定一些”可知体现的是世界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援。(3)结合材料和相关知识可知,中国坚持对日作战,大大缓解了美、英、苏在太平洋战场和欧洲战场上的压力;中国学生为美军担任翻译,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不容忽视的重大作用;中国军队不仅在国内作战,还组织赴缅远征军与日军作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故答案为:(1)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或中华民族全面抗战);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史称“淞沪会战”。(2)美军“飞虎队”来支援抗日’:世界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援。(3)中国坚持对日作战,大大缓解了美、英、苏在太平洋战场和欧洲战场上的压力;中国军队不仅在国内作战,还组织赴缅远征军与日军作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7.(2017九上·鄞州月考)辛亥革命实现了近代中国第一次历史巨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①大总统誓词 ②武昌起义军胸章 ③《民报》材料二:“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同盟会纲领材料三:“民族主义,并非遇着不同种族的人,便要排斥他,……更不是要灭尽满洲民族。……在腐败的封建专制制度下,不仅满人为君主的清朝要反对,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孙中山材料四:皇帝……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辛亥革命后,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近代历史》(1)材料一中的图片是小明在研究辛亥革命历史时期搜集到的几张图片,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是 。(2)材料二这一纲领的制定有何意义?比较材料二,三,分析孙中山的思想发生了哪些变化?(3)材料四中的“新纪元”是指什么?辛亥革命为“新纪元”到来创造了哪些条件?【答案】(1)③②①(2)孙中山把这一纲领进一步概括为“三民主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孙中山把矛头明确指向清朝专制统治;主张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平等。(3)新纪元:新民主主义革命。条件: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知识点】辛亥革命;五四运动【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识记能力。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就职仪式上,宣读《大总统誓词》;武昌起义军胸章出现在1911年10月;《民报》是同盟会的机关刊物,发刊于1905 年,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为③②①。故答案为:③②①。(2)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1906年孙中山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孙中山是一位坚定的爱国主义者,他一生奋斗的目标是“使中国成为一个统一、完整的国家。”比较材料二,三,可以看出孙中山把矛头明确指向清朝专制统治;主张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平等。故答案为:孙中山把这一纲领进一步概括为“三民主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孙中山把矛头明确指向清朝专制统治;主张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平等。(3)本题考查五四运动的意义及辛亥革命的影响。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故答案为:新纪元:新民主主义革命。条件: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18.(2018九上·宁波月考)历史学家费正清认为,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西文明相碰撞的历史,正是在西方文明的撞击下,中国近代盛开了进步之花。材料一:……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受到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进行一场激烈的社会变革。这场思想革命有时被描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材料二:1918年11月,欧洲的第一次分裂给中国创造了第一次成为战胜国的喜悦,但短短两个月不到的时间,巴黎会议就狠狠地给了中国一记“耳光”。面对这样屈辱的局面,中国人心中的怒火最终爆发,完成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同时也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1)请结合共和体制建立后社会时局,简要谈谈“并不足以革新国家”的理解?(2)材料一中提及的20世纪初新知识分子 “唤醒国家及人民”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为什么称之为“中国的文艺复兴”?(3)材料二中提及的中国人心中的怒火最终爆发的是指哪一历史事件?联系所学知识,说说你对该历史事件作为“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是怎么理解的?【答案】(1)辛亥革命后,许多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并没有根本的改变;袁世凯复辟帝制;中国出现了长达十多年的军阀割据混战局面。(2)新文化运动。因为它学习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让军阀混战的中国响起了思想启蒙的声音,使人们的思想获得极大解放,从而更加广泛而深刻地影响整个社会。(3)五四运动。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第一次历史巨变是辛亥革命。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而五四爱国运动明确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是一场彻底的反帝爱国运动。【知识点】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以“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后,许多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并没有根本的改变;袁世凯复辟帝制;中国出现了长达十多年的军阀割据混战局面,所以辛亥革命“并不足以革新国家”。(2)依据材料一受到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进行一场激烈的社会变革。这场思想革命有时被描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的信息,依据所学可知,1915年,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高举民主科学的两面大旗,掀起了新文化运动,因为它学习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让军阀混战的中国响起了思想启蒙的声音,使人们的思想获得极大解放,从而更加广泛而深刻地影响整个社会,所以被描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3)依据材料二“巴黎会议就狠狠地给了中国一记“耳光”。面对这样屈辱的局面,中国人心中的怒火最终爆发,完成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同时也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的信息,依据所学可知,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第一次历史巨变是辛亥革命,但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而五四爱国运动明确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是一场彻底的反帝爱国运动。故答案为:(1)辛亥革命后,许多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并没有根本的改变;袁世凯复辟帝制;中国出现了长达十多年的军阀割据混战局面。(2)新文化运动。因为它学习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让军阀混战的中国响起了思想启蒙的声音,使人们的思想获得极大解放,从而更加广泛而深刻地影响整个社会。(3)五四运动。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第一次历史巨变是辛亥革命。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而五四爱国运动明确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是一场彻底的反帝爱国运动。【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考查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9.(2018九上·宁波月考)20世纪头50年是一个特殊的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一个时代,一个希望】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时代,这更是一个孕育希望到收割成果的时代。周恩来总理曾说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就是从天安门到天安门。举例:孕育——北京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要求严惩亲日卖国贼曹汝霖等人,五四运动爆发。五四运动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材料二:【一个民族,一条战线】20世纪初灾难深重的中国,诞生了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这两个党有过 “握手”与“交手”。国共两党“合则两利” ,“分则两伤”。材料三: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毛泽东(1)一个政党的奋斗历程,深刻地影响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进程。根据地图,仿效例子,联系发生在“诞生”、“成熟”地点的历史事件,说说这个政党是如何改变民族命运的?(2)1927—1936年国共关系史告诉我们国共两党“分则两伤”,请结合有关史实说说你对分和伤的认识。(3)从材料三中你得到怎样的感悟?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毛泽东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提出了哪些宝贵的论断和思想?【答案】(1)诞生——上海:1921年7月23日,来自各地的共产党早期组织代表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是适应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近代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成熟——遵义: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纠正了博古等人“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极端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也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2)1927年,第一次合作破裂后,十年内战开始,形成两党的十年对峙,1931年日本帝国 主义趁机发动”九一.八事变”,扩大对中国的侵略。(3)要取得中国革命胜利,必须从中国实际国情出发。毛泽东提出“政权是枪杆子中取得的”论断;提出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思想。【知识点】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工农武装割据;红军长征【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可知, 1921年7月23日,来自各地的共产党早期组织代表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是适应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近代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纠正了博古等人“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极端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也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2)依据所学可知,1927—1936年国共关系史告诉我们国共两党“分则两伤”,1927年,第一次合作破裂后,十年内战开始,形成两党的十年对峙, 1931年日本帝国 主义趁机发动”九一.八事变”,扩大对中国的侵略。(3)依据材料三“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信息可知,要取得中国革命胜利,必须从中国实际国情出发;毛泽东提出“政权是枪杆子中取得的”论断;提出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思想。这是20世纪20年代后期,毛泽东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提出的宝贵的论断和思想。故答案为:(1)诞生——上海:1921年7月23日,来自各地的共产党早期组织代表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是适应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近代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成熟——遵义: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纠正了博古等人“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极端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也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2)1927年,第一次合作破裂后,十年内战开始,形成两党的十年对峙,1931年日本帝国 主义趁机发动”九一.八事变”,扩大对中国的侵略。(3)要取得中国革命胜利,必须从中国实际国情出发。毛泽东提出“政权是枪杆子中取得的”论断;提出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思想。【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遵义会议、国共合作、工农武装割据等相关知识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0.(2018九上·宁波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36年10月21日,蒋介石对张、杨(指张学良和杨虎城)进行训话,一再强调,要分清敌人的远近,事情的缓紧。不“安内”,而轻言抗日,便是是非不明。——《中华民族抗日全史》“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材料二:九(1)班黄鹏制作的中国抗日战争重大事件年代尺。材料三: ……日本帝国主义给予我中华民族的缺失和耻辱,实在是数不胜数。现在这个万恶的敌人,已经被中苏美英的联合力量所打倒了……——1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的胜利》(1)结合材料一,分析说明国民政府的对日政策发生了怎样的转变。(2)请你把图中的①、②对应的重大事件填写完整 并分别简要说明其影响?(3)列举两个史实说明材料三中日本帝国主义是个“万恶的敌人”;你认同社论中对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根本原因的分析吗?请说明理由。【答案】(1)转变:从不抵抗到坚决抵抗。(2)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影响: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中国人民不顾不饶的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影响:西安事变: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标志着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3)制造南京大屠杀,731细菌部队等。不认同。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全民族的抗战。【知识点】“九一八”事变与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西安事变;日军罪行;抗日战争的胜利【解析】【分析】(1)结合材料一1936年10月21日,蒋介石对张、杨(指张学良和杨虎城)进行训话,一再强调,要分清敌人的远近,事情的缓紧。不“安内”以及“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的信息,依据所学可知,国民政府的对日政策从不抵抗到坚决抵抗。(2)依据所学可知,图中的①对应的是九.一八事变,这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图②对应的重大事件是西安事变;这是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中国人民不顾不饶的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3)依据所学可知,日本在侵华过程中,犯下了很多罪行,例如制造南京大屠杀,731细菌部队等,这说明了日本帝国主义是个“万恶的敌人”;我不认同社论中对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根本原因的分析,因为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全民族的抗战。故答案为:(1)转变:从不抵抗到坚决抵抗。(2)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影响: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中国人民不顾不饶的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影响:西安事变: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标志着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3)制造南京大屠杀,731细菌部队等。不认同。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全民族的抗战。【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1 / 1浙江省宁波市第七中学2019届九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第一次月考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15小题,共30分。每小题2分)1.(2018九上·金华月考)1921年胡适的诗歌《希望》:“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因其平易、通俗而广为传唱。这诗与新文化运动内容有直接联系的是( )A.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B.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C.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D.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2.(2018九上·宁波月考)这一史诗般的逃亡,行程约6000英里,在大约一年的时间里翻越十几座大山,跨过了二十几条河流。历史上很少有意志征服环境的伟绩能与之相比,历史也不能提供一个更好的不间断的即时行动的例子。——摘自《剑桥中国史》“这一史诗般的逃亡”指的历史事件是( )A.北伐战争 B.遵义会议 C.西安事变 D.红军长征3.(2017九上·鄞州月考)近代中国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程依次是学习西方的( )A.军事技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B.军事技术—思想文化—政治制度C.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军事技术D.政治制度—军事技术—思想文化4.(2018九上·宁波月考)小明同学到广州某地参观时,看到了以下场景和图片,你知道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吗 ( )黄埔军校旧址 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 国民革命军出师前誓师大会A.发动反蒋起义 B.北伐推翻清政府C.第一次国共合作 D.第二次国共合作5.(2018九上·宁波月考)下图是某史书第二十章的目录,下列选项中最适合做该章标题的是( )A.走向共和 B.军阀割据 C.君主立宪 D.国家统一6.(2017九上·鄞州月考)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下列评语最能反映当时时代特征的是 ( )A.新世纪的曙光 B.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7.电视剧《中国兄弟连》讲述道:国民党军队一个连去营救被日军围困的情报人员,与新四军的一支游击队在途中恰好相遇……两支“友军”在抗击日军的过程中联合杀敌成为生死兄弟。这种情况应该出现在下列哪一历史事件后( )A.柳条湖事件 B.九一八事变 C.八一三事变 D.七七事变8.(2018九上·宁波月考)“洪荒之力”是近几年出现的流行语之一,意即特别有力支持、有利于促进事物朝着充满希望的方向发展等。纵观中国近代一百多年来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下列最显示中华民族“洪荒之力”的时间是( )A.1911年10月10日 B.1937年7月7日C.1945年9月2日 D.1949年10月1日9.(2018九上·宁波月考)观察下图,从图中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释放被捕学生 罢免亲日派职务 拒绝和约签字A.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引发五四运动B.青年学生是五四运动的主力C.五四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D.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10.(2018九上·宁波月考)1927年,国民革命军开入英租界,收回英租界管理权。由此可见,北伐战争具有以下意义( )A.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 B.推翻北洋军阀统治C.实现统一全国的目标 D.沉重打击列强势力11.(2018九上·秀洲月考)“一旦强掳寇边疆,慷慨悲歌奔战场。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嘿,游击战敌后方,铲除伪政权,游击战敌后方,坚持反扫荡!”依据所学知识判断,这首歌词应出自近代哪支人民军队的军歌( )A.中国工农红军 B.八路军C.新四军 D.中国人民解放军12.电视台拍摄了一部反映我国辛亥革命后人们社会生活的电视剧,以下镜头不符合史实的是( )A.人们坐在家中看报纸B.男主角上街被剪掉了辫子C.剧中人物穿着中山装、西服、新式旗袍D.人们见面就叩头,口中称着“大人”“老爷”13.教育部提出要在教材中要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精神,凡有“八年抗战”字样,改为“十四年抗战”,这样的改变能( )①增加中华民族抵抗日本侵略的时间 ②突显东北军民对抗日战争的巨大付出③更全面诠释中华民族的抗战历程 ④强调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14.(2018九上·宁波月考)毕业于北京大学的著名学者钱理群认为其母校是“思想的试验场,社会变革的催化剂,新知识的探索者”,能够为这一观点提供依据的史实包括 ( )①辛亥革命 ②新文化运动 ③五四运动 ④北伐战争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5.(2018九上·宁波月考)口号、民谣、诗词等往往有着明显的时代气息,具有巨大的政治感染力。下列口号、民谣、诗词按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②孙中山首次提出“振兴中华”③阿婆苦了几十年,红军来后分了田 ④“路存与存,路亡与亡”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③②①④ D.④②③①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5小题,共50分)16.(2018九上·宁波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18年1月12日电影《无问西东》上映引发各界广泛关注。电影中沈光耀这一角色的原型沈崇诲就读于清华大学,后投笔从戎成为了一名空军飞行员。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8月19日,沈崇诲奉命轰炸敌舰,最后义无反顾地撞向敌舰,与日本战舰同归于尽。材料二:电影《无问西东》中提到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于1937年11月1日在长沙(1938年迁至昆明)组建成立的一所综合性大学。1939年至1940年,日军对昆明进行轰炸封锁,直至美军的“飞虎队”来支援抗日,联大上课才恢复稳定一些。材料三:西南联大在云南的8年里,曾掀起过三次从军热潮:第一次是在全面抗战初期,一些同学投笔从戎,坚持对日作战;第二次是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部分外文系同学参加征调为协助来华美军担任翻译;第三次是为了配合中国远征军第二次入缅作战,不少学生投军。(1)简述材料一中沈崇诲殉国时的历史背景。(2)结合材料二分析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3)材料三中的第一次和第三次从军热潮分别体现了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斗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17.(2017九上·鄞州月考)辛亥革命实现了近代中国第一次历史巨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①大总统誓词 ②武昌起义军胸章 ③《民报》材料二:“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同盟会纲领材料三:“民族主义,并非遇着不同种族的人,便要排斥他,……更不是要灭尽满洲民族。……在腐败的封建专制制度下,不仅满人为君主的清朝要反对,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孙中山材料四:皇帝……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辛亥革命后,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近代历史》(1)材料一中的图片是小明在研究辛亥革命历史时期搜集到的几张图片,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是 。(2)材料二这一纲领的制定有何意义?比较材料二,三,分析孙中山的思想发生了哪些变化?(3)材料四中的“新纪元”是指什么?辛亥革命为“新纪元”到来创造了哪些条件?18.(2018九上·宁波月考)历史学家费正清认为,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西文明相碰撞的历史,正是在西方文明的撞击下,中国近代盛开了进步之花。材料一:……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受到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进行一场激烈的社会变革。这场思想革命有时被描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材料二:1918年11月,欧洲的第一次分裂给中国创造了第一次成为战胜国的喜悦,但短短两个月不到的时间,巴黎会议就狠狠地给了中国一记“耳光”。面对这样屈辱的局面,中国人心中的怒火最终爆发,完成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同时也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1)请结合共和体制建立后社会时局,简要谈谈“并不足以革新国家”的理解?(2)材料一中提及的20世纪初新知识分子 “唤醒国家及人民”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为什么称之为“中国的文艺复兴”?(3)材料二中提及的中国人心中的怒火最终爆发的是指哪一历史事件?联系所学知识,说说你对该历史事件作为“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是怎么理解的?19.(2018九上·宁波月考)20世纪头50年是一个特殊的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一个时代,一个希望】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时代,这更是一个孕育希望到收割成果的时代。周恩来总理曾说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就是从天安门到天安门。举例:孕育——北京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要求严惩亲日卖国贼曹汝霖等人,五四运动爆发。五四运动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材料二:【一个民族,一条战线】20世纪初灾难深重的中国,诞生了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这两个党有过 “握手”与“交手”。国共两党“合则两利” ,“分则两伤”。材料三: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毛泽东(1)一个政党的奋斗历程,深刻地影响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进程。根据地图,仿效例子,联系发生在“诞生”、“成熟”地点的历史事件,说说这个政党是如何改变民族命运的?(2)1927—1936年国共关系史告诉我们国共两党“分则两伤”,请结合有关史实说说你对分和伤的认识。(3)从材料三中你得到怎样的感悟?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毛泽东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提出了哪些宝贵的论断和思想?20.(2018九上·宁波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36年10月21日,蒋介石对张、杨(指张学良和杨虎城)进行训话,一再强调,要分清敌人的远近,事情的缓紧。不“安内”,而轻言抗日,便是是非不明。——《中华民族抗日全史》“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材料二:九(1)班黄鹏制作的中国抗日战争重大事件年代尺。材料三: ……日本帝国主义给予我中华民族的缺失和耻辱,实在是数不胜数。现在这个万恶的敌人,已经被中苏美英的联合力量所打倒了……——1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的胜利》(1)结合材料一,分析说明国民政府的对日政策发生了怎样的转变。(2)请你把图中的①、②对应的重大事件填写完整 并分别简要说明其影响?(3)列举两个史实说明材料三中日本帝国主义是个“万恶的敌人”;你认同社论中对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根本原因的分析吗?请说明理由。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知识点】新文化运动【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分析此材料内容,是属于文学方面的,所以这个故事与新文化运动有直接联系的是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A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与题干中诗歌没有直接联系,不符合题意;B项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与题干中诗歌有直接联系,符合题意;C项提倡科学,反对迷信与题干中诗歌没有直接联系,不符合题意;D项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与题干中诗歌没有直接联系,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2.【答案】D【知识点】红军长征【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行程约6000英里”“跨过了二十几条河流”等信息,联系所学知识,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1936年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宣告二万五千里红军长征胜利。D项红军长征是“这一史诗般的逃亡”所指的历史事件,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红军长征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3.【答案】A【知识点】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的过程。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即军事技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近代化的过程。4.【答案】C【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并结合图片信息可知,图片关键信息有黄埔军校旧址、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国民革命军誓师大会等可知,这是1924年以来,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成果,1924年5月,在中共的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建立了黄埔军校。1926年,国民革命军举行誓师大会,进行了北伐战争,因此与图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第一次国共合作。ABD三项和题干场景和图片无关,不符合题意;C项第一次国共合作和题干场景和图片相关,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图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相关内容。5.【答案】A【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结合教材可知,1911年10月,孙中山领导了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仅一个多月,全国有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1912年1月日,中华国民国成立;1912年2月,清帝退位。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在走向民主共和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故标题为走向共和。A项走向共和最适合做该章标题,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6.【答案】B【知识点】“九一八”事变与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抗战民族统一战线与全民族抗战;“七七”事变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解析】【分析】本题考查20世纪30年代的日本全面侵华战争。20世纪30年代中国面临这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东北三省沦陷,日本又把侵略的魔爪伸向了华北,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20世纪30年代的日本全面侵华战争。7.【答案】D【知识点】“七七”事变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全民族抗战。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拉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淞沪会战不久后,根据国共两党协议,西北的中国工农红军和江南的红军游击队分别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根据题中出现的“国民党军”“新四军”“友军”可推断这种情况应在七七事变之后。D符合题意,ABC均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七七事变的内容,抗日战争中的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的标志,是考试的易考点。8.【答案】C【知识点】抗日战争的胜利【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国共两党的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中华民族实行了团结抗战。全民族的英勇奋战,尤其是中共领导下的敌后根据地人民的抗战 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得到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社会的正义支持等;中国人民经过14年的抗战,1945年9月2日终于取得抗战胜利。C项1945年9月2日是最显示中华民族“洪荒之力”的时间,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9.【答案】D【知识点】五四运动【解析】【分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引发了五四运动,北洋军阀政府对学生进行了镇压,6月3号,上海工人加入运动,使得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的胜利,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6月28日,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D项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是从图中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五四运动的结果准确认识。10.【答案】D【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伐战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的势力。A项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与材料无关,不符合题意;B项推翻北洋军阀统治排除,北伐战争并未推翻军阀在中国的统治,不符合题意;C项实现统一全国的目标排除,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南京国民政府实现全国形式上的统一,不符合题意;D项沉重打击列强势力是题干材料体现的北伐战争的意义,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北伐战争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11.【答案】B【知识点】抗战民族统一战线与全民族抗战【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首战平型关”这一关键信息,联系所学知识,1937年9月下旬,八路军115师取得平型关大捷。因此题干中诗歌是八路军的军歌。B项八路军,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12.【答案】D【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旧俗,先后颁布了易服饰、剪发辫、改称呼、禁缠足等法令,废除了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与握手礼,还革除了“大人”、“老爷”等前清官场的称呼,规定国民政府的之源相互之间改称职务,同时规定,民间改称“先生”或者“君”。A选项在家中看报纸是符合史实的,因为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B、C项也是符合史实的,D项中人们见面就叩头,口中称着“大人”“老爷” 是不符合史实的,故本题选D。【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相关内容。13.【答案】C【知识点】“九一八”事变与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十四年抗战”的说法是指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算起至日本无条件投降,则为14年。在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了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挑起“九一八事变”。 面对日本对中国东北三省的侵略,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起抗日义勇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从“八年抗战”到“十四年抗战”的转变,是在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更真实地呈现了中国人民抗战的全过程,强调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②③④说法正确,中华民族抵抗日本侵略的时间实际上是从九一八事变开始的,这是客观事实,①说法不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14.【答案】C【知识点】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毕业于北京大学的著名学者钱理群认为其母校是“思想的试验场,社会变革的催化剂,新知识的探索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能够为这一观点提供依据的史实有②新文化运动③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北京大学,为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开展做出了贡献,而五四运动就是由北京大学的学生引领的。C项②③能够为题干观点提供依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毕业于北京大学的著名学者钱理群认为其母校是“思想的试验场,社会变革的催化剂,新知识的探索者”为切入点,考查北京大学在中国近代史上所起的带头作用。15.【答案】B【知识点】辛亥革命;红军长征【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发生在1934--1936年的长征中;“振兴中华”最早是孙中山先生在1894年兴中会成立时提出来的;“阿婆苦了几十年,红军来后分了田”是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的民谣;在1911年保路运动中提出“路存与存,路亡与亡”,口号、民谣、诗词按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②④③①。B项②④③①排列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以口号、民谣、诗词等往往有着明显的时代气息,具有巨大的政治感染力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口号、民谣、诗词按其先后顺序的正确排列及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口号、民谣、诗词的相关史实。16.【答案】(1)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或中华民族全面抗战);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史称“淞沪会战”。(2)美军“飞虎队”来支援抗日’:世界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援。(3)中国坚持对日作战,大大缓解了美、英、苏在太平洋战场和欧洲战场上的压力;中国军队不仅在国内作战,还组织赴缅远征军与日军作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知识点】“七七”事变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抗日战争的胜利;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看中国的地位与作用【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8月19日,沈崇诲奉命轰炸敌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沈崇诲殉国时的历史背景需要从日本全面侵华和淞沪会战进行分析。(2)根据材料“沈崇诲奉命轰炸敌舰,最后义无反顾地撞向敌舰,与日本战舰同归于尽”可知体现的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根据材料“直至美军的“飞虎队”来支援抗日,联大上课才恢复稳定一些”可知体现的是世界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援。(3)结合材料和相关知识可知,中国坚持对日作战,大大缓解了美、英、苏在太平洋战场和欧洲战场上的压力;中国学生为美军担任翻译,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不容忽视的重大作用;中国军队不仅在国内作战,还组织赴缅远征军与日军作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故答案为:(1)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或中华民族全面抗战);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史称“淞沪会战”。(2)美军“飞虎队”来支援抗日’:世界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援。(3)中国坚持对日作战,大大缓解了美、英、苏在太平洋战场和欧洲战场上的压力;中国军队不仅在国内作战,还组织赴缅远征军与日军作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7.【答案】(1)③②①(2)孙中山把这一纲领进一步概括为“三民主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孙中山把矛头明确指向清朝专制统治;主张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平等。(3)新纪元:新民主主义革命。条件: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知识点】辛亥革命;五四运动【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识记能力。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就职仪式上,宣读《大总统誓词》;武昌起义军胸章出现在1911年10月;《民报》是同盟会的机关刊物,发刊于1905 年,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为③②①。故答案为:③②①。(2)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1906年孙中山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孙中山是一位坚定的爱国主义者,他一生奋斗的目标是“使中国成为一个统一、完整的国家。”比较材料二,三,可以看出孙中山把矛头明确指向清朝专制统治;主张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平等。故答案为:孙中山把这一纲领进一步概括为“三民主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孙中山把矛头明确指向清朝专制统治;主张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平等。(3)本题考查五四运动的意义及辛亥革命的影响。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故答案为:新纪元:新民主主义革命。条件: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18.【答案】(1)辛亥革命后,许多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并没有根本的改变;袁世凯复辟帝制;中国出现了长达十多年的军阀割据混战局面。(2)新文化运动。因为它学习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让军阀混战的中国响起了思想启蒙的声音,使人们的思想获得极大解放,从而更加广泛而深刻地影响整个社会。(3)五四运动。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第一次历史巨变是辛亥革命。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而五四爱国运动明确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是一场彻底的反帝爱国运动。【知识点】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以“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后,许多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并没有根本的改变;袁世凯复辟帝制;中国出现了长达十多年的军阀割据混战局面,所以辛亥革命“并不足以革新国家”。(2)依据材料一受到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进行一场激烈的社会变革。这场思想革命有时被描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的信息,依据所学可知,1915年,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高举民主科学的两面大旗,掀起了新文化运动,因为它学习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让军阀混战的中国响起了思想启蒙的声音,使人们的思想获得极大解放,从而更加广泛而深刻地影响整个社会,所以被描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3)依据材料二“巴黎会议就狠狠地给了中国一记“耳光”。面对这样屈辱的局面,中国人心中的怒火最终爆发,完成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同时也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的信息,依据所学可知,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第一次历史巨变是辛亥革命,但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而五四爱国运动明确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是一场彻底的反帝爱国运动。故答案为:(1)辛亥革命后,许多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并没有根本的改变;袁世凯复辟帝制;中国出现了长达十多年的军阀割据混战局面。(2)新文化运动。因为它学习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让军阀混战的中国响起了思想启蒙的声音,使人们的思想获得极大解放,从而更加广泛而深刻地影响整个社会。(3)五四运动。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第一次历史巨变是辛亥革命。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而五四爱国运动明确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是一场彻底的反帝爱国运动。【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考查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9.【答案】(1)诞生——上海:1921年7月23日,来自各地的共产党早期组织代表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是适应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近代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成熟——遵义: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纠正了博古等人“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极端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也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2)1927年,第一次合作破裂后,十年内战开始,形成两党的十年对峙,1931年日本帝国 主义趁机发动”九一.八事变”,扩大对中国的侵略。(3)要取得中国革命胜利,必须从中国实际国情出发。毛泽东提出“政权是枪杆子中取得的”论断;提出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思想。【知识点】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工农武装割据;红军长征【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可知, 1921年7月23日,来自各地的共产党早期组织代表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是适应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近代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纠正了博古等人“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极端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也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2)依据所学可知,1927—1936年国共关系史告诉我们国共两党“分则两伤”,1927年,第一次合作破裂后,十年内战开始,形成两党的十年对峙, 1931年日本帝国 主义趁机发动”九一.八事变”,扩大对中国的侵略。(3)依据材料三“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信息可知,要取得中国革命胜利,必须从中国实际国情出发;毛泽东提出“政权是枪杆子中取得的”论断;提出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思想。这是20世纪20年代后期,毛泽东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提出的宝贵的论断和思想。故答案为:(1)诞生——上海:1921年7月23日,来自各地的共产党早期组织代表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是适应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近代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成熟——遵义: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纠正了博古等人“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极端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也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2)1927年,第一次合作破裂后,十年内战开始,形成两党的十年对峙,1931年日本帝国 主义趁机发动”九一.八事变”,扩大对中国的侵略。(3)要取得中国革命胜利,必须从中国实际国情出发。毛泽东提出“政权是枪杆子中取得的”论断;提出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思想。【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遵义会议、国共合作、工农武装割据等相关知识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0.【答案】(1)转变:从不抵抗到坚决抵抗。(2)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影响: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中国人民不顾不饶的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影响:西安事变: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标志着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3)制造南京大屠杀,731细菌部队等。不认同。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全民族的抗战。【知识点】“九一八”事变与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西安事变;日军罪行;抗日战争的胜利【解析】【分析】(1)结合材料一1936年10月21日,蒋介石对张、杨(指张学良和杨虎城)进行训话,一再强调,要分清敌人的远近,事情的缓紧。不“安内”以及“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的信息,依据所学可知,国民政府的对日政策从不抵抗到坚决抵抗。(2)依据所学可知,图中的①对应的是九.一八事变,这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图②对应的重大事件是西安事变;这是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中国人民不顾不饶的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3)依据所学可知,日本在侵华过程中,犯下了很多罪行,例如制造南京大屠杀,731细菌部队等,这说明了日本帝国主义是个“万恶的敌人”;我不认同社论中对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根本原因的分析,因为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全民族的抗战。故答案为:(1)转变:从不抵抗到坚决抵抗。(2)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影响: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中国人民不顾不饶的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影响:西安事变: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标志着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3)制造南京大屠杀,731细菌部队等。不认同。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全民族的抗战。【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江省宁波市第七中学2019届九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第一次月考试卷(学生版).docx 浙江省宁波市第七中学2019届九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第一次月考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