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专题一 物质的化学变化 习题课件(3份打包)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专题一 物质的化学变化 习题课件(3份打包)

资源简介

(共10张PPT)
专题一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2讲
质量守恒定律
鲁教版
九年级上册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




1.概念: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作质量守恒定律。
2.微观解释: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
3.理解:
(1)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
(2)指质量守恒,反应前后体积不一定守恒。
(3)强调“参加化学反应”和“质量总和相等”。
(4)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元素的种类、质量不变,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分子的数目不一定改变。
(5)探究质量守恒定律时,对于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实验。
1.【中考?滨州】下列实验能够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C
【点拨】利用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实验。
2.【2020?湘潭】为及时发现燃气泄漏,常在燃气中加入微量具有难闻气味的乙硫醇(C2H5SH),乙硫醇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C2H5SH+9O2
=====
4CO2+2X+6H2O,其中X的化学式为(  )
A.SO2
B.H2S
C.CO
D.H2




A
点燃
【点拨】
由质量守恒定律知,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则每个X分子由1个硫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SO2。
3.【2020?怀化】将甲、乙、丙、丁四种物质置于一个完全密闭的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已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m=0
B.发生反应的甲、
乙质量比为3:1
C.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D.丙一定作催化剂




物质




反应前的质量/g
30
10
5
5
反应后的质量/g
2
4
m
39
C
【点拨】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反应后甲的质量减少了30
g-2
g=28
g,故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质量为28
g;同理可以确定乙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质量为10
g-4
g=6
g;丁是生成物,生成的质量为39
g-5
g=34
g;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丙的质量不变,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m的数值为5,A错误;反应的甲、乙的质量比为28
g:6
g=14:3,B错误;该反应的反应物为甲和乙,生成物是丁,符合“多变一”的形式,属于化合反应,C正确;反应前后丙的质量不变,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D错误。
4.早在17世纪,质量守恒定律被发现之前,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就曾做过一个实验:在密闭的玻璃容器中燃烧金属时,得到了“金属灰”,然后称量“金属灰”的质量,发现比原金属质量增加了。
(1)该变化________(填“遵守”或“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遵守
(2)请你解释“金属灰”比原金属质量增加的原因。
(3)由于波义耳称量方法的原因,他错过了发现质量守恒定律的机会,请你改进他的称量方法,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金属与氧气反应生成金属氧化物,生成物的质量等于
参加反应的金属与氧气的质量之和,所以“金属灰”
的质量比原金属质量增加了。
不打开容器盖,分别称量反应前后密闭容器的质量。(共10张PPT)
专题一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化学方程式
鲁教版
九年级上册




考点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及读法(以2H2O==2H2↑+O2↑为例)
1
通电
1.反映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如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
2.反映各物质间的质量比。如通电时,每36份质量的水完全反应,生成4份质量的氢气和32份质量的氧气。
3.反映各粒子间的数量比。如每2个水分子分解为2个氢分子和1个氧分子。
考点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2




1.
书写原则:以客观事实为基础,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
书写步骤:一写二配三标四查。
提示:标反应条件时,区分“点燃”与“燃烧”,“高温”与“加热”;标生成物的状态时,要“左顾右看”,反应物中没有气体时,才能在生成的气体的化学式右边标“↑”。
1.
对化学方程式:S+O2=====SO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反应条件是点燃
B.
反应中硫原子、氧原子的个数比为1:2
C.
参加反应的硫、氧气质量比为2:1
D.
氧气可助燃




C
点燃
2.
按要求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的化合反应:_______________。
(2)有毒气体的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O2=====SO2
点燃
2CO+O2=====2CO2
点燃
3Fe+2O2=====Fe3O4
点燃
(4)照明弹的反应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燃烧时产生大量白烟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
(6)燃烧时有水生成的化合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
(7)加热铜丝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Mg+O2=====2MgO
点燃
4P+5O2=====2P2O5
点燃
2H2+O2=====2H2O
点燃
2Cu+O2=====2CuO

(8)碳发生完全燃烧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碳发生不完全燃烧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aCO3+2HCl===CaCl2+H2O+CO2↑
C+O2=====CO2
点燃
2C+O2=====2CO
点燃
(11)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实验室加热混合物制取氧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2+Ca(OH)2===CaCO3↓+H2O
2KClO3=====2KCl+3O2↑

MnO2
2KMnO4=====K2MnO4+MnO2+O2↑

(14)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的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碳酸的不稳定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2+H2O===H2CO3
H2CO3===CO2↑+H2O
2H2O2=====2H2O+O2↑
MnO2
(17)生成物全部为单质的分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有一氧化碳生成的化合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H2O=====2H2↑+O2↑
通电
CO2+C=====2CO
高温(共12张PPT)
专题一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1讲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鲁教版
九年级上册
考点
物质的变化
1




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念
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伴随现象
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发生变化,有的也伴随有发光、放热、变色等现象
常伴随有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事例
胆矾研碎、水的沸腾、灯泡发光、浑浊的河水静置、石蜡熔化、活性炭净水、石油蒸馏、工业制氧气、氧气液化、干冰升华等
燃烧,电解水,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铁生锈,食物腐烂变质,实验室制取氧气、二氧化碳和氢气,煤的干馏,火药爆炸等
判断依据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联系
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伴随着化学变化
易错提醒: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需根据“质变”,不能只看“表象”,如伴随有产生气泡、沉淀、变色、爆炸等现象的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
考点
物质的性质
2




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概念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内容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吸附性、挥发性、润滑性、硬度等
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毒性、腐蚀性等
判断依据
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
考点
物质的结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3




物质的结构――→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用途
例如:水和过氧化氢的分子构成不同,导致二者的化学性质不同。
氮气、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可用来作保护气;H2、CO、CH4具有可燃性,可用来作燃料;C、CO、H2具有还原性,可用来冶炼金属;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用来净化水和空气。
决定
1.【2020?威海】下列过程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
B.用消毒液对环境进行消毒
C.佩戴口罩预防疾病传染
D.教室和宿舍经常通风




B
【点拨】
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佩戴口罩预防疾病传染、教室和宿舍通风这几个过程中都没有产生新物质,都属于物理变化;用消毒液对环境进行消毒,消毒液会使病毒中的蛋白质发生变性,属于化学变化。故选B。
2.【2020?怀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下列古诗所述的过程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D.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B
【点拨】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化学变化。
3.【2020?青岛】下列对一氧化碳性质的描述,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常温下为无色、无味的气体
B.极难溶于水
C.相同状况下,密度比空气略小
D.具有可燃性




D
【点拨】
无色、无味、极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都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可燃性需要通过燃烧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选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