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文学类文本阅读现代诗歌阅读课件(3份打包)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届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文学类文本阅读现代诗歌阅读课件(3份打包)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学案二 题型透析——
从命题视角,分类突破考点
题型一
题型二
题型三
题型四
题型一
鉴赏现代诗歌的语言
现代诗歌已经多年未出现在高考试卷中。2020年山东省高考模拟试卷中,文学类文本选择了辛笛《刈禾女之歌》,这一首新诗的出现不仅让学生成为了「段子手」,更让一线老师大呼意外。为什么考新诗?这是多数人的疑问。编者认为主要原因就是为新诗正名。这意味着,对于新诗的备考自然值得好好研讨。
命题点主要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等方面。
诗歌要求用最简洁的词句传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这就使诗歌语言形成了凝练、含蓄、跳跃性强的特点。
【技法讲解】
品语言,释含义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现代诗歌的语言精练、形象、富有音乐美。语言是诗歌表情达意的载体,在诗歌鉴赏中,品味语言是基础。考生应该联系全诗主旨,反复咀嚼品味,领略诗歌的深刻含义、品位隽永的字词语句。
(1)品味词语丰富的表现力。注意诗歌中的动词或者形容词的用法,结合语境加以分析。
现代诗歌鉴赏词语解题技巧:
①解释词语的意思;
②阐述该词在诗中的作用。
(2)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语言是诗歌的载体,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重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解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评价和鉴赏。
现代诗歌语言风格解题技巧:
①指明何种语言风格;
②说明有何作用。
[跟踪快练]
1.凝练是诗歌语言的主要特征之一,诗人徐志摩《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一诗用极其精练、准确、生动的语言,高度概括、集中地反映生活,言简意深。赏析本诗,对此试作分析。
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注】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与一位日本女郎作别的情状。原诗十八节,1928年新月书局重印时,作者删去了前十七节。
答:
 
答案:诗人只选取了一个最难忘的镜头,即“一低头的温柔”,把这位日本女子内心说不出的情意、掩不住的隐秘、别离的忧愁等等都表现出来了,诗人感觉她恰似水莲花那样秀美、纯洁、娇弱而又灵动,再听她软语温存的一声“珍重”,交织着“蜜甜”与“忧愁”,她把思念留给了自己,却把祝福给了对方,这样的女子怎不叫人怜爱呢?最后的那一声音译的“沙扬娜拉”(再见),更是情韵摇曳,萦回不绝。这首诗可以说凝练之至了。
 
2.请仿照下面的比喻句的形式,另写一节诗歌。
海是水的一部字典:
浪花是部首,
涛声是音序,
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
            
            
            
            
答案:挫折是人生的一段插曲:失败是曲谱,泪水是音符,酸甜苦辣是挫折的歌词
山川是大地的一部乐章:隆起的是高音部,凹陷的是低音部,花草树木是山川的音符
四季是自然的一部乐章:花草是序曲,树木是音符,风霜雨雪是四季的主旋律
地球是生物的母亲:山峰是怀抱,河水是乳汁,植物动物是地球的孩子
题型二 鉴赏现代诗歌的形象
诗歌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大量运用意象(image或imagery),也就是用具体的形象或画面,来表现诗人在感情和理智方面的体会和经验。
人的主观(心灵)跟客观(世界)之间的桥梁是感觉,而意象就是各种感觉的形象表现,是进行诗歌交流的联络通道,也可以说是诗歌语言的灵魂。
诗歌通过意象来表现事物、动作、感情、思想、心理状态以及任何感觉的或超感觉的经验。
?
【技法讲解】
抓意象,绘意境
意象就是寄托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只有抓住诗歌意象的特征,才能较好地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这就要求考生捕捉住现代诗歌的主要意象,挖掘意象本身的特点。
所谓意境,就是作者调动生活积累,运用艺术表现手法,整合各种意象,使主观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的物象相互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境界。鉴赏现代诗歌的意境时,首先要对诗歌的直观形象和画面进行联想和想象;其次要从品味诗歌的语言入手,逐渐感悟到诗歌的意韵之美。
现代诗歌意象和意境解题技巧:①抓住诗中主要景物,概括景物的氛围;②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跟踪快练]
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1)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答:
 
 
(2)联系写作背景,谈谈诗中为什么要描绘滚滚洪涛的景象。
答:
 
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巨人的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
“五四”运动所产生的伟大的“力波”越过太平洋,直接震动了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年青气盛的郭沫若,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五四”运动对于中国,正如滚滚而来的洪涛一般,它正以巨大的破坏力,冲决一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思想罗网,同时以伟大的创造力建树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我们能感受到“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2.阅读诗人臧克家在1932年写的《老马》一诗,分析老马的性格特征,说说老马形象的象征意义。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来望望前面。
 
答案:老马“它横竖不说一句话”“它把头沉重地垂下”“它有泪只往肚里咽”这些关键语句形象地描写了老马的坚忍性格,揭示旧中国人民正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深重的苦难,老马是灾难深重的旧中国人民悲惨形象的真实写照。
题型三
赏析现代诗歌的表现手法
在诗歌鉴赏中,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因此考生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
?
【技法讲解】
明手法,析作用
(1)修辞手法。主要包括: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反复、排比、双关等。现代诗歌修辞手法解题技巧:①揭示何种手法;②分析表达作用。
(2)表现手法。主要包括:象征与反讽、渲染与烘托、衬托与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细节描写等。现代诗歌表现手法解题技巧:①指出何种手法;②阐述表达作用。
(3)篇章结构。包括首句领起下文、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前后呼应,卒章显志、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画龙点睛等。现代诗歌篇章结构解题技巧:①指出诗歌结构如何;②结合诗歌内容具体阐述。
[跟踪快练]
1.阅读下面一首外国诗,回答(1)~(2)题。
天真的预示
[英] 布莱克
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
一朵花里看出一个天堂,
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
把永恒在一刹那间收藏。
 
(1)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写给儿童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谈谈你的理解。
答:
 
 
同意。首先诗歌题目给我们启示,再结合全诗的内容加以融通理解,不难发现:“天真”应该是形容儿童的,玩沙、摘花是天真儿童普遍的淘气动作。全诗宣告了诗人的预示:世界属于天真无邪的儿童,光明美好的未来永远属于他们。
(2)“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花里看出一个天堂”历来被认为是名句,请谈谈它佳在何处。
答:
这两句形象生动地揭示出诗歌的主题,暗示出作者寄托在儿童身上的无尽希望。玩沙、摘花是天真儿童普遍的淘气动作,诗人敏锐地从这样寻常的不起眼的角度入手,进而把广漠的世界与永恒的美有机地结合在了人类心灵的天真与纯洁里面。一颗沙虽然渺小,而世界是广阔无垠的,但世界是由数不清的沙粒组成,而那玩沙的儿童,正是人类世界永不枯竭的生命之源;接着作者由花朵引申到天堂,一朵小小的美丽的鲜花,让人联想到自由幸福的天堂,鲜花、天堂都是美好而不容玷污的。作者从儿童玩沙、摘花这两个平常动作中感悟到这些。另外,这两句成为名句,还因为它已经超越了其本来意义,具有了一种哲理意义,即世界上万事万物之间往往有普遍的联系,小事物中往往蕴涵着大宇宙。
2.阅读闻一多的《红烛》,完成(1)~(2)题。
红烛
闻一多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①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一比,可是一般颜色?
②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一误再误;矛盾!冲突!
③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④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⑤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⑥红烛啊!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
⑦红烛啊!流罢!你怎么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出快乐的果子!
⑧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⑨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1)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一比,可是一般颜色?”这几句诗以问代答,表明诗人有一颗赤诚的心。一个“吐”字抒写出诗人的爱国情感,形象地刻画了不吐不快的神态。
B.②③两节诗用设问手法,生动地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诗人的觉悟,也有力地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
C.⑤至⑦节是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表明要牺牲自己,为世人创造光明的美好意愿。
D.第④节诗人用对红烛的寄语勉励世人,迅速觉醒,冲破精神枷锁,走向光明。
答案:D
解析:第④节表达诗人牺牲自己,创造光明的新世界的决心。
(2)全诗一共有九节,每节都以“红烛啊!”开头,这是什么修辞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案:
这是一种呼告的修辞手法。有力地倾诉了诗人的所见所思所感,赋予红烛以人的思想感情,成为诗人抒情的依托。
题型四 领悟现代诗歌的内涵
相对而言,现代诗用白话写成,且较少用典,字面上较旧体诗容易把握。但是,要正确评价一首诗,还是要反复朗诵,尽力揣摩,并抓住饱含作者深情的词语仔细品味其深层含义。
【技法讲解】
感诗情,析爱憎
抒情是诗歌的主要特点之一。体会诗歌的感情要做到以下两点:①品味词语,体会词语所蕴涵的丰富感情。②分析诗歌表达感情的方式和所运用的多种修辞手法。诗人往往是通过选取生活中典型的景物、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或场面,凭借具体鲜明的形象来抒发感情的。
现代诗歌思想感情解题技巧:①指出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②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
[跟踪快练]
1.赏析下面一首诗歌,完成(1)~(3)题。
少 女
庞 德
树长进我的手心,
树叶升上我的手臂,
树在我的前胸
朝下长,
树枝像手臂从我身上长出。
?
你是树,
你是青苔,
你是轻风吹拂的紫罗兰。
你是个孩子——这么高,
这一切,世人都看作愚行。
(1)第一诗节中诗人为什么写到树?树又有什么特点?
答:
 
 
(2)第二诗节中“你”是指谁?连用三个比喻,作用是什么?
答:
 
 
 
这是一首爱情诗。诗人把热恋着的少女当作“树”来写,写“树”和“我”完全融为一体,是在憧憬一种浪漫的爱情:爱的忘我合一。
指少女。诗人把热恋着的少女比作树、青苔和紫罗兰,是对少女热情的赞美。树——苗条、颀长、姿态美好,青苔——温柔、充满生机,紫罗兰——美丽、高贵,在作者眼里,少女成为大自然的精灵,一切美德的化身。
(3)对于最后一句“你是个孩子——这么高/这一切,世人都看作愚行”,你如何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答:
孩子的想法是最天真最纯洁的,不受社会世俗积习的沾染,所以孩子的想法往往不被社会世人理解,被看成是愚蠢的行为,说少女是个孩子,暗示出作者追求的这种浪漫而高尚的爱情在现实社会中往往受到重重阻碍,难以实现。这样看来,诗人以略带怨愤的心情对那个非自然的社会进行了挖苦和谴责。
2.阅读诗人艾青在1938年写的《我爱这土地》一诗,完成(1)~(2)题。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分析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一组意象的内涵。
答:
 
 
(2)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3.阅读下面这首现代诗,完成(1)~(2)题。
峨日朵雪峰之侧
昌耀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我小心地探出前额,
惊异于薄壁那边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
山海。石砾不时滑坡,
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
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
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呵,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在锈蚀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
快慰。
(1)“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中的“此刻”和“仅”两个词有何暗示?
答:
 
 
 
“此刻”和“仅”两个词暗示了多重意思:这高度并非“一览众山小”的“绝顶”,却是“我”尽了自己的全部努力所达到的;这并不意味着将来(或“下一刻”)“我”不能达到新的高度,也不意味着此刻的高度微不足道,这毕竟已是一次历尽艰辛的征服。这个判断句还暗示了“我”身后已经陆续征服了的那些高度,暗示了“我”的目标与“我”的努力之间的差距,暗示了某种“先喘口气”的决定。
(2)分析“蜘蛛”这一意象并思考其背后所蕴含的深意。
答:
诗的最后,诗人突然给出一个“特写镜头”,一只小小的蜘蛛在岩壁上与“我”同在!这确实是出人意料的神来之笔。在这样的高度上,只有一只不起眼的蜘蛛与“我”为伴;在这样的高度上,即便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也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快乐与荣耀。与前一诗节的宏阔与“嚣鸣”相对照,这里,“可怜”与“默享”两个词甚具分量。它们使前一诗节的辉煌壮丽不流于虚矫浮饰,使之凝定在一个谦卑而坚毅的高度之上。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全由这只小小的蜘蛛得到表露。(共15张PPT)
学案一 专题启动课——
现代诗歌知识介绍
文学体裁主要分为诗歌、散文、剧本、小说四大类。长时间以来,高考分别注重对散文和小说的考查,剧本在地方命题时出现过一次,但新诗自课改20余年以来,从未在高考题中出现过。既然属于文学类文本,在考试大纲的范围之内,它就有出现的可能性!
从文本的角度看是新题型,但从考查点上看,并没有超出我们的备考范围:两道主观题的设置,一则类似于散文考题中的理解语句含义,一则类似于小说考题中的人称作用分析。归根结底,题目还是考查文学类作品内容理解和艺术特色。
一、现代诗歌的相关知识
中国现代诗歌是指五四运动以来的诗歌,现代诗歌主要指新体诗,用白话语言写作,表现科学、民主的新的时代内容,打破旧诗词格律的束缚,形式上灵活自由。
现代诗歌的特点是: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即能最凝炼地反映生活,有强烈的感彩,富于想象,构思精巧,语言富有音乐性。
现代诗歌从表达方式上看,可分为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类别不同,形式、风格自然不同。
诗歌,它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和感情,富于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节奏和韵律,一般分行排列。
新诗是“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产儿,反映新生活,表现新的思想感情。新诗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格律的束缚,创造出不少样式。总的说来,一种讲究格律,谓之格律诗;一种比较自由,即自由诗。自由诗形式自由,诗行可长可短,行数可多可少,可以押韵也可不押韵,可用标点也可不用标点。
格律诗在格律方面比较讲究,但不是像旧体诗那样有固定的格式。大体说来,诗行要求有比较整齐和谐的节拍,双数诗行的末一字要求押大致相同的韵;有的诗不分节,有的诗分为若干节,分节的诗,各节的行数要大致相等。
诗歌是美的,要让平凡的事物放出美的光彩,就要通过想象。想象是美的源泉,也是诗意的仓库。
一个好的想象,它本身就是一首诗。如:
张开你的大嘴巴,
为人民服务。(何舟《剪刀》)
只有发挥想象才能创造出鲜明的形象,诗歌的生命力是想象赋予的,没有想象,写出来的诗歌是干涩的。想象能使一件细小的事物显示出惊人的魅力。如:
墙角的花,
你孤芳自赏时,
天地便小了。(冰心《繁星》)
花儿长在墙角本来就平凡,且容易被人们忽视,倘若只欣赏自己的美貌,它便变得更加渺小了。诗人在这里通过想像,以花喻人,从一件平凡的事物得出了不平凡的道理。没有想象,是写不出这样富有启发性的诗句的。
其次,诗的情必真,只有真的东西它才可能最美。要从生活中找到能打动自己的内容,然后再以诗的语言、诗的形式去抒写它,这样才能让人产生心灵的共鸣,也使诗变得有意义。如:
你是那么渺小
在黑夜里奔跑
?
……
可尽管是一只小小的昆虫
也要让黑夜多一点亮光(卜聪《萤火虫》)
小诗人在诗的最后用感情饱满的一句“可尽管是一只小小的昆虫/也要让黑夜多一点亮光”对奉献者发出了深情的讴歌。但这样的诗句是需要用心去体验才能得出来的。如果小诗人对萤火虫没有进行仔细的观察,没有用心灵与萤火虫进行对话,没有把自己换位成萤火虫来体验萤火虫的生命和生活,他是不能写出这样精警的诗句来的。
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可以说每一种表现手法都有其独到之处。比的运用可以更生动、形象地表现诗歌内容。兴的运用可以让读者自开篇就能体会诗歌的意境,使诗歌更富于深情和韵味;而夸张、象征、通感等手法的运用可以给诗歌注入更新鲜的血液,使诗歌更富于想象力和亲和力,而不会让人感觉意思朦胧暧昧、晦涩难懂,使读者真正读懂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特殊含义。比如冰心的《纸船》象征了对母亲的思念,冯至的《我是一条小河》中“小河”象征了对爱情的追求。平常我们也爱用象征,如用“梅花”来象征坚贞不屈,用“蜡烛”来象征默默奉献。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中用“海”和“山”来象征“理想”与“追求理想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其他手法的运用,就不一一举例详谈了,有待我们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地去学会运用。
另外,诗在语言的组织上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打破常规的组合,这种组合有时能使诗意达到跳跃性的效果。
诗的语言超越一般的语法规律,它具有跳跃性、显著性和超常性的特点。它组合灵活,比如我们可以把不同官能的修饰语进行交错搭配,可以说“乌黑的叹息”“浮着油沫的梦”“粉红的回忆”“温暖的寂静”“乳白色的歌声”等等,用这种常规上不可思议的表现手法,来表现现代人复杂的情绪(当然这也是修辞中的一种叫做通感的手法)。
词性的转用也是诗歌语言的一种常规手法。如洛夫的诗中“夏也荷过了,秋也蝉过了”(《今日小雪》)“我们风过霜过”(《湖南大雪》),这儿就是把名词用作了动词,不仅能激起读者相应的形象感觉,而且包含着丰富的经验体会。“荷”字给人以热烈与衰败的感觉,“蝉”字给人以浮躁与凄凉的形象,“风”“霜”二字,给人磨难与成熟的人生体验。
掌握了一些创作之后,我们还得有“锤字炼句”的功夫,这一点对我们初学者显得尤为重要。杜甫一生追求的是“语不惊人死不休”,李白则被人称为“才大语终奇”,诗人们大多都是锤字炼句的能手。如: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卞之琳《断章》)
这些“看”“风景”“装饰”反复出现,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情调,令人深思。另外,如一首中学生的诗歌《教室的窗》(田欣)中有这么一节:
教室的窗
内外两个样
它不允许(我那么)迷茫
我要远航
在滚滚长江(中)逆流而上
括号中的字是未发表前存在的,发表时被编辑删去。小诗人为了追求形式美而损害了诗意,但删去括号中的字之后,变得精练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我们写诗,在驾驭语言、推敲字词上既要着重修辞学意义上的准确生动,也要努力站在精神体验的高度,寻找最能体现人们情绪的字句,营造和谐的、诗意的氛围。
其实语言也是为诗的思想内容服务的,都是为了突出物象和事象,为了营造诗的意境,也就是为了表情达意。
二、掌握现代诗歌的阅读方法
诗歌的艺术概括力最强,鉴赏时,要从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入手,进而把握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品味诗歌所抒发的情感,分析其多种艺术手段,把握并深刻理解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
具体说来,现代诗歌的鉴赏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把握旨趣,领会情感美
诗的第一要素是感情,无情即无诗。鉴赏诗歌必须首先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把握诗人的抒情基调和情感旨趣。
1.知人论世,找准情感突破口。欣赏任何一首诗歌,总要对它的作者和它所诞生的时代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否则,欣赏就是盲目的。鉴赏诗歌,找准了情感突破口,对诗歌主旨的把握就会更便捷,对情感美的领会就会更深刻。
2.避实就虚,咀嚼诗歌真味。以实写虚,化抽象为形象,这是诗人创作的高超本领;避实就虚,反复咀嚼又是领会情感美的巧妙途径。阅读鉴赏时,就得用诗意的眼光避实就虚,慢慢咀嚼出诗歌的真味。
3.由表及里,品读形象寓意。阅读和鉴赏诗歌时,要学会品读形象的寓意,由表及里,探测诗人物化的情绪,领会诗歌的旨趣。
(二)展开想象,感受形象美
高尔基说得好:“在诗歌作品中,即使在一首短诗中,第一位重要的也是形象。”诗歌中的形象分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人物形象、事物形象。
1.调动积累,张开想象的翅膀。想象不仅对于诗人的创造是一种必要,对于读者的欣赏也是一种必要。可以认为,诗人通过想象创造出诗的形象,读者通过想象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
2.体察物象,剖析寓意。中国历代的诗人总是在大自然中努力寻求属于自己的新鲜活泼的物象,寄托自己的情感和心志,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事物形象。欣赏者要学会联想,由表及里地剖析,在体察外在形象特征的基础上把握形象的寓意,从而领会形象的意蕴美。
(三)物意契合,赏析意境美
赏析诗歌的意境美是为了更好地把握诗的综合美感,即它的情理交融的思想内容之美、形神结合的艺术表现之美。
1.抓住意象,发挥想象,由形象悟情感。阅读诗歌时要抓住具体的意象,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去领悟和品味作品中的思想情感。我们只要抓住诗中意象深入玩味,并调动联想和想象,就会进入诗人为我们营造的韵味浓厚、意蕴深广的境界,心中的美感就会与诗人的思想脉搏一起跃动。
2.透析形神,体悟情理,由具体到抽象。诗的意境是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意)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物)相契合,形成的情景交融、神形兼备的艺术境界。意境要求情、理、形、神的和谐统一。发掘具体的形神中蕴涵的抽象的情理,就能品味出这首诗深邃而绵远、空灵而新颖的意境美。
3.品味情境,观照情感,于客体察主体。意境作为形象思维的特殊表现,诗人在写“境”的同时,就注入了他的喜怒哀乐诸种感情,注入了他的思想及其对“境”的褒贬态度,正像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鉴赏诗歌就不仅要品味其情境,更要观照诗人的情感,在客体的形象中体察诗人的主观世界。
(四)咀嚼涵泳,品味语言美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优秀的诗人善于熟练地运用诗的语言来表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和人们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从而激发欣赏者深沉的思考和奔驰的想象。
1.熟悉节奏韵律,体会语言的音乐美。诗的语言要在朗诵时顺口流畅,欣赏时悦耳动听,要富有抑扬顿挫、起伏迭宕的韵律美和流畅回环的音乐感。作为鉴赏者也要从诗歌的音韵与节奏中,体会出其中的音乐美。我国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一大批现代诗人,很重视诗歌的音乐美,他们的诗歌行数、字数整整齐齐,停顿、韵脚斩截自然,遣词造句绘声绘色。欣赏诗歌时反复诵读,熟悉诗歌的节奏韵律,就会领悟诗歌语言体现的音乐美。
2.推敲炼字技巧,赏析语言隽永美。诗是精练的语言,一句话乃至一个字,里面蕴藏着深厚的旨趣,所以诗家以一字称工,刻意锤炼,以求其精深。对诗歌的炼字进行推敲,从而品味语言的隽永美,是鉴赏诗歌语言的又一途径。
3.考查修辞手法,领会语言形象美。诗歌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常常借助于多种修辞手法,常见的如比喻、拟人、反复、排比、对偶等等。修辞手法的使用不仅使语言形式整齐有致、朗朗上口,也强化了诗段的整体内容,给人形象生动之美感。
(五)解析透视,品评章法美
一首好的诗歌,不但在内容上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在形式上也同样具有美的魅力,而诗歌的章法之美更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1.理清层次,扣住内容,品析构思的精妙之处。构思的内容是相当复杂的,它包括确定主题、选择素材、提炼诗意、选用诗体,甚至包括形象怎样描写、气氛怎样渲染、情景如何交融、虚实如何转化、显隐怎样结合、起承转合怎样安排等一系列问题。在鉴赏过程中,我们可以抓住线索、把握基调,从诗歌的层次、内容切入,品析构思的精妙之处,从而领会诗歌的章法美。
2.整体观照,对比阅读,把握风格的独特之处。一个诗人在艺术上成熟与否往往以其有无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为标志。在鉴赏诗歌时,要学会整体观照全诗,通过对比阅读等方式,把握诗歌风格的独特之处,从而品出诗歌的章法美。在诗歌的鉴赏品评中,还可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加深对诗歌风格的理解,将不同诗人的同一题材的诗歌进行比较,或将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比较等等,在比较异同之中诗歌风格自然呈现。专题八
文学类文本阅读·现代诗歌阅读
学案一 专题启动课——现代诗歌知识介绍
文学体裁主要分为诗歌、散文、剧本、小说四大类。长时间以来,高考分别注重对散文和小说的考查,剧本在地方命题时出现过一次,但新诗自课改20余年以来,从未在高考题中出现过。既然属于文学类文本,在考试大纲的范围之内,它就有出现的可能性!
从文本的角度看是新题型,但从考查点上看,并没有超出我们的备考范围:两道主观题的设置,一则类似于散文考题中的理解语句含义,一则类似于小说考题中的人称作用分析。归根结底,题目还是考查文学类作品内容理解和艺术特色。
一、现代诗歌的相关知识
中国现代诗歌是指五四运动以来的诗歌,现代诗歌主要指新体诗,用白话语言写作,表现科学、民主的新的时代内容,打破旧诗词格律的束缚,形式上灵活自由。
现代诗歌的特点是: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即能最凝炼地反映生活,有强烈的感彩,富于想象,构思精巧,语言富有音乐性。
现代诗歌从表达方式上看,可分为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类别不同,形式、风格自然不同。
诗歌,它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和感情,富于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节奏和韵律,一般分行排列。
新诗是“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产儿,反映新生活,表现新的思想感情。新诗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格律的束缚,创造出不少样式。总的说来,一种讲究格律,谓之格律诗;一种比较自由,即自由诗。自由诗形式自由,诗行可长可短,行数可多可少,可以押韵也可不押韵,可用标点也可不用标点。
格律诗在格律方面比较讲究,但不是像旧体诗那样有固定的格式。大体说来,诗行要求有比较整齐和谐的节拍,双数诗行的末一字要求押大致相同的韵;有的诗不分节,有的诗分为若干节,分节的诗,各节的行数要大致相等。
诗歌是美的,要让平凡的事物放出美的光彩,就要通过想象。想象是美的源泉,也是诗意的仓库。
一个好的想象,它本身就是一首诗。如:
张开你的大嘴巴,
为人民服务。(何舟《剪刀》)
只有发挥想象才能创造出鲜明的形象,诗歌的生命力是想象赋予的,没有想象,写出来的诗歌是干涩的。想象能使一件细小的事物显示出惊人的魅力。如:
墙角的花,
你孤芳自赏时,
天地便小了。(冰心《繁星》)
花儿长在墙角本来就平凡,且容易被人们忽视,倘若只欣赏自己的美貌,它便变得更加渺小了。诗人在这里通过想像,以花喻人,从一件平凡的事物得出了不平凡的道理。没有想象,是写不出这样富有启发性的诗句的。
其次,诗的情必真,只有真的东西它才可能最美。要从生活中找到能打动自己的内容,然后再以诗的语言、诗的形式去抒写它,这样才能让人产生心灵的共鸣,也使诗变得有意义。如:
你是那么渺小
在黑夜里奔跑
……
可尽管是一只小小的昆虫
也要让黑夜多一点亮光(卜聪《萤火虫》)
小诗人在诗的最后用感情饱满的一句“可尽管是一只小小的昆虫/也要让黑夜多一点亮光”对奉献者发出了深情的讴歌。但这样的诗句是需要用心去体验才能得出来的。如果小诗人对萤火虫没有进行仔细的观察,没有用心灵与萤火虫进行对话,没有把自己换位成萤火虫来体验萤火虫的生命和生活,他是不能写出这样精警的诗句来的。
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可以说每一种表现手法都有其独到之处。比的运用可以更生动、形象地表现诗歌内容。兴的运用可以让读者自开篇就能体会诗歌的意境,使诗歌更富于深情和韵味;而夸张、象征、通感等手法的运用可以给诗歌注入更新鲜的血液,使诗歌更富于想象力和亲和力,而不会让人感觉意思朦胧暧昧、晦涩难懂,使读者真正读懂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特殊含义。比如冰心的《纸船》象征了对母亲的思念,冯至的《我是一条小河》中“小河”象征了对爱情的追求。平常我们也爱用象征,如用“梅花”来象征坚贞不屈,用“蜡烛”来象征默默奉献。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中用“海”和“山”来象征“理想”与“追求理想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其他手法的运用,就不一一举例详谈了,有待我们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地去学会运用。
另外,诗在语言的组织上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打破常规的组合,这种组合有时能使诗意达到跳跃性的效果。
诗的语言超越一般的语法规律,它具有跳跃性、显著性和超常性的特点。它组合灵活,比如我们可以把不同官能的修饰语进行交错搭配,可以说“乌黑的叹息”“浮着油沫的梦”“粉红的回忆”“温暖的寂静”“乳白色的歌声”等等,用这种常规上不可思议的表现手法,来表现现代人复杂的情绪(当然这也是修辞中的一种叫做通感的手法)。
词性的转用也是诗歌语言的一种常规手法。如洛夫的诗中“夏也荷过了,秋也蝉过了”(《今日小雪》)“我们风过霜过”(《湖南大雪》),这儿就是把名词用作了动词,不仅能激起读者相应的形象感觉,而且包含着丰富的经验体会。“荷”字给人以热烈与衰败的感觉,“蝉”字给人以浮躁与凄凉的形象,“风”“霜”二字,给人磨难与成熟的人生体验。
掌握了一些创作之后,我们还得有“锤字炼句”的功夫,这一点对我们初学者显得尤为重要。杜甫一生追求的是“语不惊人死不休”,李白则被人称为“才大语终奇”,诗人们大多都是锤字炼句的能手。如: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卞之琳《断章》)
这些“看”“风景”“装饰”反复出现,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情调,令人深思。另外,如一首中学生的诗歌《教室的窗》(田欣)中有这么一节:
教室的窗
内外两个样
它不允许(我那么)迷茫
我要远航
在滚滚长江(中)逆流而上
括号中的字是未发表前存在的,发表时被编辑删去。小诗人为了追求形式美而损害了诗意,但删去括号中的字之后,变得精练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我们写诗,在驾驭语言、推敲字词上既要着重修辞学意义上的准确生动,也要努力站在精神体验的高度,寻找最能体现人们情绪的字句,营造和谐的、诗意的氛围。
其实语言也是为诗的思想内容服务的,都是为了突出物象和事象,为了营造诗的意境,也就是为了表情达意。
二、掌握现代诗歌的阅读方法
诗歌的艺术概括力最强,鉴赏时,要从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入手,进而把握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品味诗歌所抒发的情感,分析其多种艺术手段,把握并深刻理解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
具体说来,现代诗歌的鉴赏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把握旨趣,领会情感美
诗的第一要素是感情,无情即无诗。鉴赏诗歌必须首先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把握诗人的抒情基调和情感旨趣。
1.知人论世,找准情感突破口。欣赏任何一首诗歌,总要对它的作者和它所诞生的时代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否则,欣赏就是盲目的。鉴赏诗歌,找准了情感突破口,对诗歌主旨的把握就会更便捷,对情感美的领会就会更深刻。
2.避实就虚,咀嚼诗歌真味。以实写虚,化抽象为形象,这是诗人创作的高超本领;避实就虚,反复咀嚼又是领会情感美的巧妙途径。阅读鉴赏时,就得用诗意的眼光避实就虚,慢慢咀嚼出诗歌的真味。
3.由表及里,品读形象寓意。阅读和鉴赏诗歌时,要学会品读形象的寓意,由表及里,探测诗人物化的情绪,领会诗歌的旨趣。
(二)展开想象,感受形象美
高尔基说得好:“在诗歌作品中,即使在一首短诗中,第一位重要的也是形象。”诗歌中的形象分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人物形象、事物形象。
1.调动积累,张开想象的翅膀。想象不仅对于诗人的创造是一种必要,对于读者的欣赏也是一种必要。可以认为,诗人通过想象创造出诗的形象,读者通过想象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
2.体察物象,剖析寓意。中国历代的诗人总是在大自然中努力寻求属于自己的新鲜活泼的物象,寄托自己的情感和心志,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事物形象。欣赏者要学会联想,由表及里地剖析,在体察外在形象特征的基础上把握形象的寓意,从而领会形象的意蕴美。
(三)物意契合,赏析意境美
赏析诗歌的意境美是为了更好地把握诗的综合美感,即它的情理交融的思想内容之美、形神结合的艺术表现之美。
1.抓住意象,发挥想象,由形象悟情感。阅读诗歌时要抓住具体的意象,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去领悟和品味作品中的思想情感。我们只要抓住诗中意象深入玩味,并调动联想和想象,就会进入诗人为我们营造的韵味浓厚、意蕴深广的境界,心中的美感就会与诗人的思想脉搏一起跃动。
2.透析形神,体悟情理,由具体到抽象。诗的意境是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意)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物)相契合,形成的情景交融、神形兼备的艺术境界。意境要求情、理、形、神的和谐统一。发掘具体的形神中蕴涵的抽象的情理,就能品味出这首诗深邃而绵远、空灵而新颖的意境美。
3.品味情境,观照情感,于客体察主体。意境作为形象思维的特殊表现,诗人在写“境”的同时,就注入了他的喜怒哀乐诸种感情,注入了他的思想及其对“境”的褒贬态度,正像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鉴赏诗歌就不仅要品味其情境,更要观照诗人的情感,在客体的形象中体察诗人的主观世界。
(四)咀嚼涵泳,品味语言美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优秀的诗人善于熟练地运用诗的语言来表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和人们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从而激发欣赏者深沉的思考和奔驰的想象。
1.熟悉节奏韵律,体会语言的音乐美。诗的语言要在朗诵时顺口流畅,欣赏时悦耳动听,要富有抑扬顿挫、起伏迭宕的韵律美和流畅回环的音乐感。作为鉴赏者也要从诗歌的音韵与节奏中,体会出其中的音乐美。我国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一大批现代诗人,很重视诗歌的音乐美,他们的诗歌行数、字数整整齐齐,停顿、韵脚斩截自然,遣词造句绘声绘色。欣赏诗歌时反复诵读,熟悉诗歌的节奏韵律,就会领悟诗歌语言体现的音乐美。
2.推敲炼字技巧,赏析语言隽永美。诗是精练的语言,一句话乃至一个字,里面蕴藏着深厚的旨趣,所以诗家以一字称工,刻意锤炼,以求其精深。对诗歌的炼字进行推敲,从而品味语言的隽永美,是鉴赏诗歌语言的又一途径。
3.考查修辞手法,领会语言形象美。诗歌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常常借助于多种修辞手法,常见的如比喻、拟人、反复、排比、对偶等等。修辞手法的使用不仅使语言形式整齐有致、朗朗上口,也强化了诗段的整体内容,给人形象生动之美感。
(五)解析透视,品评章法美
一首好的诗歌,不但在内容上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在形式上也同样具有美的魅力,而诗歌的章法之美更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1.理清层次,扣住内容,品析构思的精妙之处。构思的内容是相当复杂的,它包括确定主题、选择素材、提炼诗意、选用诗体,甚至包括形象怎样描写、气氛怎样渲染、情景如何交融、虚实如何转化、显隐怎样结合、起承转合怎样安排等一系列问题。在鉴赏过程中,我们可以抓住线索、把握基调,从诗歌的层次、内容切入,品析构思的精妙之处,从而领会诗歌的章法美。
2.整体观照,对比阅读,把握风格的独特之处。一个诗人在艺术上成熟与否往往以其有无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为标志。在鉴赏诗歌时,要学会整体观照全诗,通过对比阅读等方式,把握诗歌风格的独特之处,从而品出诗歌的章法美。在诗歌的鉴赏品评中,还可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加深对诗歌风格的理解,将不同诗人的同一题材的诗歌进行比较,或将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比较等等,在比较异同之中诗歌风格自然呈现。
学案二 题型透析——从命题视角,分类突破考点
现代诗歌已经多年未出现在高考试卷中。2020年山东省高考模拟试卷中,文学类文本选择了辛笛《刈禾女之歌》,这一首新诗的出现不仅让学生成为了「段子手」,更让一线老师大呼意外。为什么考新诗?这是多数人的疑问。编者认为主要原因就是为新诗正名。这意味着,对于新诗的备考自然值得好好研讨。
命题点主要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等方面。
题型一 鉴赏现代诗歌的语言
诗歌要求用最简洁的词句传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这就使诗歌语言形成了凝练、含蓄、跳跃性强的特点。
【技法讲解】
品语言,释含义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现代诗歌的语言精练、形象、富有音乐美。语言是诗歌表情达意的载体,在诗歌鉴赏中,品味语言是基础。考生应该联系全诗主旨,反复咀嚼品味,领略诗歌的深刻含义、品位隽永的字词语句。
(1)品味词语丰富的表现力。注意诗歌中的动词或者形容词的用法,结合语境加以分析。
现代诗歌鉴赏词语解题技巧:
①解释词语的意思;
②阐述该词在诗中的作用。
(2)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语言是诗歌的载体,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重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解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评价和鉴赏。
现代诗歌语言风格解题技巧:
①指明何种语言风格;
②说明有何作用。
[跟踪快练]
1.凝练是诗歌语言的主要特征之一,诗人徐志摩《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一诗用极其精练、准确、生动的语言,高度概括、集中地反映生活,言简意深。赏析本诗,对此试作分析。
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注】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与一位日本女郎作别的情状。原诗十八节,1928年新月书局重印时,作者删去了前十七节。
答:
 
 
 
 
2.请仿照下面的比喻句的形式,另写一节诗歌。
海是水的一部字典:
浪花是部首,
涛声是音序,
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
            
            
            
            
题型二 鉴赏现代诗歌的形象
诗歌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大量运用意象(image或imagery),也就是用具体的形象或画面,来表现诗人在感情和理智方面的体会和经验。
人的主观(心灵)跟客观(世界)之间的桥梁是感觉,而意象就是各种感觉的形象表现,是进行诗歌交流的联络通道,也可以说是诗歌语言的灵魂。
诗歌通过意象来表现事物、动作、感情、思想、心理状态以及任何感觉的或超感觉的经验。
【技法讲解】
抓意象,绘意境
意象就是寄托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只有抓住诗歌意象的特征,才能较好地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这就要求考生捕捉住现代诗歌的主要意象,挖掘意象本身的特点。
所谓意境,就是作者调动生活积累,运用艺术表现手法,整合各种意象,使主观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的物象相互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境界。鉴赏现代诗歌的意境时,首先要对诗歌的直观形象和画面进行联想和想象;其次要从品味诗歌的语言入手,逐渐感悟到诗歌的意韵之美。
现代诗歌意象和意境解题技巧:①抓住诗中主要景物,概括景物的氛围;②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跟踪快练]
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1)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答:
 
 
(2)联系写作背景,谈谈诗中为什么要描绘滚滚洪涛的景象。
答:
 
 
2.阅读诗人臧克家在1932年写的《老马》一诗,分析老马的性格特征,说说老马形象的象征意义。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来望望前面。
答:
 
 
题型三 赏析现代诗歌的表现手法
在诗歌鉴赏中,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因此考生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
【技法讲解】
明手法,析作用
(1)修辞手法。主要包括: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反复、排比、双关等。现代诗歌修辞手法解题技巧:①揭示何种手法;②分析表达作用。
(2)表现手法。主要包括:象征与反讽、渲染与烘托、衬托与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细节描写等。现代诗歌表现手法解题技巧:①指出何种手法;②阐述表达作用。
(3)篇章结构。包括首句领起下文、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前后呼应,卒章显志、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画龙点睛等。现代诗歌篇章结构解题技巧:①指出诗歌结构如何;②结合诗歌内容具体阐述。
[跟踪快练]
1.阅读下面一首外国诗,回答(1)~(2)题。
天真的预示
[英] 布莱克
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
一朵花里看出一个天堂,
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
把永恒在一刹那间收藏。
(1)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写给儿童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谈谈你的理解。
答:
 
 
(2)“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花里看出一个天堂”历来被认为是名句,请谈谈它佳在何处。
答:
 
 
2.阅读闻一多的《红烛》,完成(1)~(2)题。
红烛
闻一多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①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一比,可是一般颜色?
②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一误再误;矛盾!冲突!
③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④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⑤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⑥红烛啊!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
⑦红烛啊!流罢!你怎么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出快乐的果子!
⑧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⑨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1)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一比,可是一般颜色?”这几句诗以问代答,表明诗人有一颗赤诚的心。一个“吐”字抒写出诗人的爱国情感,形象地刻画了不吐不快的神态。
B.②③两节诗用设问手法,生动地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诗人的觉悟,也有力地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
C.⑤至⑦节是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表明要牺牲自己,为世人创造光明的美好意愿。
D.第④节诗人用对红烛的寄语勉励世人,迅速觉醒,冲破精神枷锁,走向光明。
(2)全诗一共有九节,每节都以“红烛啊!”开头,这是什么修辞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
 
 
题型四 领悟现代诗歌的内涵
相对而言,现代诗用白话写成,且较少用典,字面上较旧体诗容易把握。但是,要正确评价一首诗,还是要反复朗诵,尽力揣摩,并抓住饱含作者深情的词语仔细品味其深层含义。
【技法讲解】
感诗情,析爱憎
抒情是诗歌的主要特点之一。体会诗歌的感情要做到以下两点:①品味词语,体会词语所蕴涵的丰富感情。②分析诗歌表达感情的方式和所运用的多种修辞手法。诗人往往是通过选取生活中典型的景物、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或场面,凭借具体鲜明的形象来抒发感情的。
现代诗歌思想感情解题技巧:①指出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②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
[跟踪快练]
1.赏析下面一首诗歌,完成(1)~(3)题。
少 女
庞 德
树长进我的手心,
树叶升上我的手臂,
树在我的前胸
朝下长,
树枝像手臂从我身上长出。
你是树,
你是青苔,
你是轻风吹拂的紫罗兰。
你是个孩子——这么高,
这一切,世人都看作愚行。
(1)第一诗节中诗人为什么写到树?树又有什么特点?
答:
 
 
(2)第二诗节中“你”是指谁?连用三个比喻,作用是什么?
答:
 
 
(3)对于最后一句“你是个孩子——这么高/这一切,世人都看作愚行”,你如何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答:
 
 
2.阅读诗人艾青在1938年写的《我爱这土地》一诗,完成(1)~(2)题。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分析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一组意象的内涵。
答:
 
 
(2)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3.阅读下面这首现代诗,完成(1)~(2)题。
峨日朵雪峰之侧
昌耀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我小心地探出前额,
惊异于薄壁那边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
山海。石砾不时滑坡,
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
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
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呵,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在锈蚀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
快慰。
(1)“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中的“此刻”和“仅”两个词有何暗示?
答:
 
 
(2)分析“蜘蛛”这一意象并思考其背后所蕴含的深意。
答:
 
 
专题八 文学类文本阅读·现代诗歌阅读
学案二 题型透析——从命题视角,分类突破考点
题型一 鉴赏现代诗歌的语言
1.答案:诗人只选取了一个最难忘的镜头,即“一低头的温柔”,把这位日本女子内心说不出的情意、掩不住的隐秘、别离的忧愁等等都表现出来了,诗人感觉她恰似水莲花那样秀美、纯洁、娇弱而又灵动,再听她软语温存的一声“珍重”,交织着“蜜甜”与“忧愁”,她把思念留给了自己,却把祝福给了对方,这样的女子怎不叫人怜爱呢?最后的那一声音译的“沙扬娜拉”(再见),更是情韵摇曳,萦回不绝。这首诗可以说凝练之至了。
2.答案:挫折是人生的一段插曲:失败是曲谱,泪水是音符,酸甜苦辣是挫折的歌词
山川是大地的一部乐章:隆起的是高音部,凹陷的是低音部,花草树木是山川的音符
四季是自然的一部乐章:花草是序曲,树木是音符,风霜雨雪是四季的主旋律
地球是生物的母亲:山峰是怀抱,河水是乳汁,植物动物是地球的孩子
题型二 鉴赏现代诗歌的形象
1.答案:(1)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巨人的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
(2)“五四”运动所产生的伟大的“力波”越过太平洋,直接震动了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年青气盛的郭沫若,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五四”运动对于中国,正如滚滚而来的洪涛一般,它正以巨大的破坏力,冲决一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思想罗网,同时以伟大的创造力建树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我们能感受到“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2.答案:老马“它横竖不说一句话”“它把头沉重地垂下”“它有泪只往肚里咽”这些关键语句形象地描写了老马的坚忍性格,揭示旧中国人民正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深重的苦难,老马是灾难深重的旧中国人民悲惨形象的真实写照。
题型三 赏析现代诗歌的表现手法
1.答案:(1)同意。首先诗歌题目给我们启示,再结合全诗的内容加以融通理解,不难发现:“天真”应该是形容儿童的,玩沙、摘花是天真儿童普遍的淘气动作。全诗宣告了诗人的预示:世界属于天真无邪的儿童,光明美好的未来永远属于他们。
(2)这两句形象生动地揭示出诗歌的主题,暗示出作者寄托在儿童身上的无尽希望。玩沙、摘花是天真儿童普遍的淘气动作,诗人敏锐地从这样寻常的不起眼的角度入手,进而把广漠的世界与永恒的美有机地结合在了人类心灵的天真与纯洁里面。一颗沙虽然渺小,而世界是广阔无垠的,但世界是由数不清的沙粒组成,而那玩沙的儿童,正是人类世界永不枯竭的生命之源;接着作者由花朵引申到天堂,一朵小小的美丽的鲜花,让人联想到自由幸福的天堂,鲜花、天堂都是美好而不容玷污的。作者从儿童玩沙、摘花这两个平常动作中感悟到这些。另外,这两句成为名句,还因为它已经超越了其本来意义,具有了一种哲理意义,即世界上万事万物之间往往有普遍的联系,小事物中往往蕴涵着大宇宙。
2.解析:(1)第④节表达诗人牺牲自己,创造光明的新世界的决心。
答案:(1)D
(2)这是一种呼告的修辞手法。有力地倾诉了诗人的所见所思所感,赋予红烛以人的思想感情,成为诗人抒情的依托。
题型四 领悟现代诗歌的内涵
1.答案:(1)这是一首爱情诗。诗人把热恋着的少女当作“树”来写,写“树”和“我”完全融为一体,是在憧憬一种浪漫的爱情:爱的忘我合一。
(2)指少女。诗人把热恋着的少女比作树、青苔和紫罗兰,是对少女热情的赞美。树——苗条、颀长、姿态美好,青苔——温柔、充满生机,紫罗兰——美丽、高贵,在作者眼里,少女成为大自然的精灵,一切美德的化身。
(3)孩子的想法是最天真最纯洁的,不受社会世俗积习的沾染,所以孩子的想法往往不被社会世人理解,被看成是愚蠢的行为,说少女是个孩子,暗示出作者追求的这种浪漫而高尚的爱情在现实社会中往往受到重重阻碍,难以实现。这样看来,诗人以略带怨愤的心情对那个非自然的社会进行了挖苦和谴责。
2.答案:(1)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2)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3.答案:(1)“此刻”和“仅”两个词暗示了多重意思:这高度并非“一览众山小”的“绝顶”,却是“我”尽了自己的全部努力所达到的;这并不意味着将来(或“下一刻”)“我”不能达到新的高度,也不意味着此刻的高度微不足道,这毕竟已是一次历尽艰辛的征服。这个判断句还暗示了“我”身后已经陆续征服了的那些高度,暗示了“我”的目标与“我”的努力之间的差距,暗示了某种“先喘口气”的决定。
(2)诗的最后,诗人突然给出一个“特写镜头”,一只小小的蜘蛛在岩壁上与“我”同在!这确实是出人意料的神来之笔。在这样的高度上,只有一只不起眼的蜘蛛与“我”为伴;在这样的高度上,即便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也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快乐与荣耀。与前一诗节的宏阔与“嚣鸣”相对照,这里,“可怜”与“默享”两个词甚具分量。它们使前一诗节的辉煌壮丽不流于虚矫浮饰,使之凝定在一个谦卑而坚毅的高度之上。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全由这只小小的蜘蛛得到表露。
-
14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