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宝鸡市中考物理复课研讨会资料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2年宝鸡市中考物理复课研讨会资料

资源简介

(共76张PPT)
宝鸡市教研室 杨文睿
2012年4月24日
2011年中考物理试题答卷分析
及教学建议
一 、分析2011年陕西中考物理试题
的特点。
二 、分析学生答题情况及失分原因。
三 、几点教学建议。
一、分析2011年陕西中考物理试
题的特点
2011年陕西中考物理试题相对稳定,命题依然依据课标,立足教材,以生活、物理和科学技术发展为平台,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物理知识的应用性、探究性和综合性上考查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试题所选取素材大部分源于日常生活、生产和科技发展实际,并突出了当今社会关注的能量、环保、节能的意识,让学生感觉物理在生活中的作用, 符合新课标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改理念。
(1)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察,注重考察学生对实验过程的理解,对结论的准确描述;初中物理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本套试题很好的体现了该项要求。
例如:选择题8以国家重点工程——青藏交直流联网工程的“公路列车”为背景,考察学生对平均速度、压强、二力平衡、惯性等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实验探究30题,以课本基本实验为依托考察学生对实验过程的理解,对实验结论的掌握。
(2)试题内容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加强了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选择5以生活常见的电吹风为背景,考察学生对串、并联电路、蒸发吸热、电流热效应及力的作用效果等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填空24以带有放大镜的指甲刀为切入点,考察学生对透镜成像规律、杠杆知识的掌握情况。
(3)物理知识与科技发展相结合,体现节能,环保理念,情景设计新颖。
陕西中考物理试题又一特点,就是关注科技发展,以题目告诉学生科技技术发展的同时,让学生也能根据已有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现象,对基本知识进行考察。例如:第4题考查了复合材料—石墨纸的物理属性及环保方面的应用。第2题,以双燃料车为载体,体现环保、节能的具体措施。第25题考查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纳米发电机。
(4)加强以实验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
为了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力。本套试题在对物理“双基”考查的同时,强调对学生分析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对问题的评估、评价能力进行较高水准的考查。如:第32题探究“物体在液体中下沉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该题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要求学生能正确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并形成正确结论,此题在第(5)问与图像进行巧妙结合,积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考查学生对图像的分析运用能力。在强化实验教学方面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5)注重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查。
如第27题利用斜面考查功的计算及其机械效率的应用;
第33题利用力学的基础知识考查了“浮力、力与运动的关系”的应用;
第34题利用了生活中的电饼铛考查电学知识的综合应用。
二.学生答题情况及失分原因分析
Ⅱ卷随机抽样2100份
由于第Ⅰ卷计算机阅卷,没有得到相关数据,所以无法提供数据分析。现将第Ⅱ卷数据统计如下:
随机抽样的试卷份数2100份(Ⅱ卷),统计结果如下表:
题号 五 六 七
总 计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满分值
4
3
2
4
2
4
4
8
7
8
8
54
平均分 2.74 1.99 1.44 1.96 1.48 2.5 3.42 4.64 4.48 3.3 3.7 31.45
难度值 0.68 0.67 0.72 0.49 0.74 0.625 0.85 0.58 0.64 0.41 0.46 0.58
抽样统计分析表
24. (3分)如图是一款带有放大镜的指甲刀。使用时,透镜到指甲的距离应 小于( ﹤ ) 一倍焦距(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拇指按压的杠杠是 省力 杠杠,人的指甲对上刀刃的阻力方向是向上的(选填“向上”或“向下”)。
此题最高分4分,最低分0分,平均分(抽样分析)2.74分
(1)特点:
①试题以带有放大镜的指甲刀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对凸透镜的正确使用。注重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查。
②通过指甲刀这个生活实例考查杠杆基础知识的应用;
③考察了学生对物体间相互作用力方向的判定。考查方向较好,体现了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考查了能力,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2)对考生答卷情况的分析:
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特点不理解,导致作答错误;指甲刀是日常生话中常见的工具,对于它是省力杠杆学生认识还很准确;少数学生对于人的指甲对上刀刃的阻力的方向出错,一是由于不会判断力的方向,再一种是在阅读题的时候没有认真理解题意,而导致作答错误。
25. (3分)纳米是长度单位,1nm= 1×10-9 m。图示为世界上最小的发电机——纳米发电机。纳米发电机主要依靠氧化锌等晶体材料在机械压力作用下产生电压,实现将机械能转化为 电能,为纳米器件提供电力。
此题最高分3分,最低分0分,平均分1.99(抽样分析)分
(1)特点:试题关注新技术,以世界上最小的发动机-----纳米发动机为背景材料,考察了纳米与米之间的单位换算,并且介绍了纳米发电机的工作原理,考察纳米发电机工作时的能量的转化。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下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能量转化知识。试题材料新颖、科学。
(2)对考生答卷情况的分析:单位换算为初中物理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在物理计算中必备的一种运算能力,此题目直击学生知识上的薄弱环节,看似简单,但得分并不高。少数学生不会从题目给的情境中提炼题目表达意思,导致第二、第三空错误。
启示:
1.对纳米不熟悉,造成单位换算错误较多。 2.物理学习中,注重物理量的单位。单位换算虽然不是物理的主要问题,但很重要。 3.平时教学要培养学生在新的背景素材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26.(3分)如图是研究碘的物态变化的实验装置。当碘 热量后,直接升华成碘蒸气;碘蒸气遇到较冷的玻璃板会放出热量,凝华成固态的碘(填物态变化名称)
吸收、吸、吸取、吸热、吸入 √
吸出、吸发、呼收等×
此题最高分2分,最低分0分,平均分(抽样分析)1.44分。
(1)特点:以研究碘的物态变化的实验装置为题材,考察升华过程中的吸放热情况,及气态直接变化成固态的物态变化名称。属于基础知识考查,试题语言描述简练清楚。
(2)对考生答卷情况的分析:
①在物态变化教学中,碘作为一个常用的物态变化物质,经过学习后,大部分学生能较好的理解题目考察的内容,填出正确答案。
②有一少部分学生对于凝固和凝华理解不到位,而出错。
27.(4分)如图所示,用平行于斜面、大小为1.25N的拉力F,将重为1.8N的物体从斜面底端匀速拉至顶端,则有用功是 0.36 J,机械效率是 72.0% 。
此题最高分4,最低分0分,平均分(抽样分析)1.96分
(1)特点:利用斜面考查功及机械效率理解及应用,注重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查。此题图文并茂,文字表达简洁准确。
(2)对考生答卷情况的分析:通过抽样分析发现,此题是填空题中得分率最低的题目,表明学生计算能力差,而且物理素养较差 ,很多考生没有注意单位的换算,没有统一单位,而导致结果错误,不能简单总结为不细心。
(3)典型错误答案摘录:
第一空:36 3.6 360
第二空:0.5
(1)如图-1所示,橡胶管一端与漏斗相连,另一端与一只气球相连。当往漏斗中灌水时,气球充水后鼓起。如图-2所示,当漏斗上升时气球的体积逐渐增大,漏斗上升到一定高度时,气球被水挤破。以上现象说明水的压强与深度的关系是 。
28.(2分)提示:在(1)、(2)两小题中选做一题,若两题全做,只按(1)小题计分。
水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2分
水的深度越深,压强越大 2分
液体压强与深度成正比 2分
p=ρgh 2分
液体密度相同时,深度越大,液体的压强越大2分
水的深度越高,压强越大, 1分
※①没写水的给分
②写“有关”不给分 ×
③压强越大,水越深,不给分×
此题最高分2分,最低分0分,平均分(抽样分析)1.48分
此自选题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第(1)题
(1)特点:①以课后习题为母体题,改变成以橡胶管与气球相连的直观模型为背景,考查了在液体确定的条件下,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
②题型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在应用中运用物理知识。问题设计巧妙,从实际出发考查了学生对液体压强大小的理解。
③试题紧扣学生平时的练习,不偏、不难、不怪。设置巧妙,能很好的考查学生对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的掌握,是一道很好的试题。
(2)对考生答卷情况的分析:有一部分学生回答不准确,表现出学生语言组织能力较差,不能用物理语言表述问题结论,有些回答有歧义或逻辑混乱。
(2)如图-3所示实验,将一根塑料吸管弯成直角,在弯折处开一个小孔,插入水中,从水平管口向里吹气,观察到由小孔喷出雾状的水。该实验的原理是 。
①流速大,压强小 2分
②加“空气”、“气体”或“流体” 2分 ③小孔处的流速大,压强小 2分
④压强与流速有关 1分
(1)特点:此题也是课后题的改编而来,是学生对题目背景较熟悉,试题难度不大,而且与第(1)题并列作为二选一题,题目设置很具有科学性。
29.(4分)(1)请在图-1中画出吊扇所受重力的示意图。
(2)请你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2所示的电路连接完整,并标出通电螺线管的N极。要求:闭合开关后,向左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通电螺线管的磁性增强。
①作用点、方向、符号错一处的扣1分,扣完为止;②多画力不扣分;③画重力的反向延长线不扣分;④虚线、箭头画中间不给分
“N”、 “北” 1分
“导线”1分(唯一) 导线没接在接线柱上、电池只用一节不得分
①作用点、方向、符号错一处的扣1分,扣完为止;②多画力不扣分;③画重力的反向延长线不扣分;④虚线、箭头画中间不给分
“N”、 “北” 1分
“导线”1分(唯一) 导线没接在接线柱上、电池只用一节不得分
(1)特点:
①考查了学生力的示意图的画法。
②滑动变阻器是初中电学学习中重要元件,本题对滑动变阻器的连接,以及通电螺线管磁极的判定进行了考察,体现了学以致用的特点。
对考生答卷情况的分析:
①一部分学生做示意图极不规范,反映了对作力的示意图不熟悉,重力符号书写不标准。
②作图时没有养成良好的作图习惯,特别粗心。
③滑动变阻器仍然不能按要求正确连接,此问得分率较低。
30.(4分)根据图示实验,完成填空。
图-1所示,将光屏放在像的位置,发现光屏上并没有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字写错不给分)像。
图-2所示的实验现象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_________
图-3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轻质小球,小球被弹开,说明了声音是由物体 振动
产生的。
图-4所示线框的底边ab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会产生感应电流或电流或交流电或电压或电流表的指针偏转给分电、电磁感应。电流表偏转不给分×
(1)试题特点:此题来源于教材、注重对基本实验的考查。和近几年的仪器、仪表使用、读数题一样,都是对基本实验的考查。一方面考查了学生对做过的实验的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考查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是否做实验,及实验的效果、实验的认真程度和学生的参与情况。
(2)对考生答卷情况的分析:
①部分学生平时没有很好的去动手做实验,对实验操作以及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熟悉。
②对实验目的、现象比较模糊,没有理性思维。
③语言表述随意,不规范,书写错别字多。
31.(8分)同学们在用伏安法测量标有“220V 60W”白炽灯泡的电阻时,发现电流表示数很小,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电流表示数变化非常小。于是,他们设计了图-1所示的电路,通过在AB间接入阻值不同的定值电阻,分别测出了不同电压时白炽灯泡的电阻。
(1)根据串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和欧姆定律,可以推出 = (选填“>”、“=”或“<”)
(2)根据图-1所示电路图,将图-2的实物电路连接完整。
V2的“-”接V1的“15”
或接B端或L左端 √
电压表不能正确使用不给分×
线没有接在接线柱上不给分×
连线交叉、接在导线中间扣1分,多接线但不影响测量扣1分
(3)正确连接电路后,闭合开关S,发现电压表V1无示数,电压表V2示数较大,则该故障的原因可能是 。排除故障后,在某次实验中,电压表V2的示数如图-3,其示数为 _______V。
(4)当AB间接入定值电阻为125Ω时,V1的示数为4.0V,V2的示数为2.0V,则RL= 6.25Ω;若将定值电阻换为200Ω,则V2的示数将变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220V 60W”白炽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约为806.7Ω,比同学们测得的阻值大很多。请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正常发光温度高给分√
只要出现与温度有关就给分√
典型错误答案:
电压不是额定电压,电流太小等;
电压越大,电阻越大;或电流越大,电阻越大;
灯泡两端的电压比额定电压小;
电源短路;
灯泡的电阻随电压的增大而增大,灯泡的电阻随电流的增大而增大。
第31题分析:此题最高分为8分,最低分为1分,平均分(抽样分析)为4.64分。
(1)特点:①此实验题利用串联电路特点并结合欧姆定律为背景,主要考查了电路的连接,电路中故障的分析,电压表的读数, 示数变化,温度对电阻的影响。以及用串联电路电流特点和欧姆定律应用能力,知识点考查全面、到位,难易适中。特别是这道题的第(2)问对实验分析能力的考察,问题计巧妙,从实际出发考查了学生对欧姆定律和串联电路特点的理解。对具体现象和具体问题分析能力的考察,引导学生要注重生活实际,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② 重视对物理过程和方法的考查,体现了物理学科的特点。
(2)对考生答卷情况的分析:
①这道题出错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平时缺少对课本探究实验的独立操作,只局限在基本电路的认识,对知识的理解不透。
②错误主要集中在第(3)(5)小题,反映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差。
③本题第(5)小题学生在语言表述方面不够准确完整,逻辑混乱。利用物理知识解释一些实际问题时,一定要抓住关键点,突出重点,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多加训练。
(1)物体在液体中下沉的深度相同时,通过比较物体的 判断下沉的快慢。
下沉时间。 √
只写时间不给分。所用时间不给分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或4、5、6)的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其它条件相同时, ,物体下沉的越快。
质量越大√
物体的质量越大√
物体的重力越大×
质量越重×
质量越沉×
(3)要想探究物体下沉快慢与液体种类的关系,应选择实验序号为 的三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
1、4、7
2、5、8
3、6、9
14,25,36
体现控制变量思想
(4)分析比较实验序号7、8、9的数据可知,物体下沉快慢还与 有关。
物体(小瓶)表面的光滑程度
物体(小瓶)表面的粗糙程度
物体(小瓶)表面的材料
物体(小瓶)表面的摩擦力、阻力
物体(小瓶)表面是否粘有液体
物体(小瓶)形状、体积、
浮力、液体的粘性、粘滞力

写质量、形态、粘油多少、浸入体积多少、接触面积、液体密度、液体中是否有杂质不给分
(5)图示为物体分别在三种液体中下沉时间与其质量的关系图象,其中,反映物体在食用油中下沉时间与质量关系的图象是 。
c
第32题分析:此题最高分为7分,最低分为2分,平均分(抽样分析)为4.48分。
(1)特点:①该题为自创的新情景探究题——探究“物体在液体中下沉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该题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的方法,此类题要求学生根据题给信息,通过分析、推理,探究出相关物理规律,并能正确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并形成正确结论,此题在第(5)问与图像进行巧妙结合,考查学生对图像的分析运用能力。此类题目突出体现了过程与方法,能较好地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②试题紧密结合实际,体现了物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考察对探究实验的数据分析能力的考察,题目设置开而有度。
(2)对考生答卷情况的分析:
①部分学生在答“结论”时,语言叙述不清,缺乏对问题探究后结论的形成与概括能力。
②对物理实验常用的“控制变量法”理解不到位,应用不熟悉,在填写有关信息时思维混乱。探究题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对学生而言是难点。一般来说它是课本中没有出现的新情景、新问题。解题时,首先要求学生读懂题意,并能根据题中上下文意思和实验结果,结合所学的物理知识来回答,解答时应注意紧扣试题。
33.(8分)某同学用圆柱形容器制作了一个测量物体质量的装置,它的底部较重,可以竖直漂浮在水面,总质量为0.21kg、底面积为3×10-3m2。不放物体时,在与水面所对应位置处标为质量的“0”刻度线,如图-1.请解答下列问题:(g取10N/kg)
(1)不放物体时,该装置所受的浮力是多大?(2分)
该装置的重力为G=mg=0.21kg×10N/kg=2.1N。
由二力平衡条件可知 F浮1= G=2.1N。
能算出重力给1分,有二力平衡思想给1分
主要的错误是没有公式,不带单位,没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第33 题分析:此题最高分为8分,最低分为1分。平均分(抽样分析)3.3分
(1)特点:利用力学的基础知识考查了“浮力、力与运动的关系”的应用;体现在物理学习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综合题”对学生的计算能力要求并不高,主要是题型的综合与知识的综合。此题没有繁琐的数字运算,但增强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察,学生的分率较低。
(2)对考生答卷情况的分析:
①对问题分析能力较差,体现在答题时思路不清。
②浮力公式不熟悉,写错公式。
③计算题书写不规范。有些学生在计算前,没有一些必要的文字说明以及依据的物理原理;有些学生没有依据公式,直接是纯数字运算;有些学生结果没有单位。
(2)如图-2所示,在该装置中放入一个体积为1.5×10-5m3的物块A,它的底部在水面下的深度h=0.11m。此时,该装置受到的浮力是多大?与水面所对应位置处的刻度线应标为多少克?(4分)
该装置排开水的体积为V排=Sh=3×10-3m2×0.11m=3.3×10-4m3。
所受的浮力为F浮=ρ水g V排=1.0×103kg/m3×10N/kg×3.3×10-4m3=3.3N。----------------------------------2分
由二力平衡条件可知G总= F浮=3.3N。
物块A的重力为GA=G总-G=3.3N-2.1N=1.2N.1分
物块A的质量为mA= GA/g=0.12kg=120g。 1分
与水面所对应位置处的刻度线应标为120g
F浮=pS=ρ水ghs=1.0×103kg/m3×10N/kg
×0.11m×1.5×10-5m2=3.3N
(3)物块A的密度是多少?
公式1分
代入、结果1分
1.每一步代总单位给分
2.代单位不全的整个33题扣1分
3.计算连带错误,不重复扣分
(1)特点:利用力学的基础知识考查了“浮力、力与运动的关系”的应用;体现在物理学习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综合题”对学生的计算能力要求并不高,主要是题型的综合与知识的综合。此题没有繁琐的数字运算,但增强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察,学生的分率较低。
(2)对考生答卷情况的分析:①对问题分析能力较差,体现在答题时思路不清。②浮力公式不熟悉,写错公式。③计算题书写不规范。有些学生在计算前,没有一些必要的文字说明以及依据的物理原理;有些学生没有依据公式,直接是纯数字运算;有些学生结果没有单位。
34.(8分)图-1为小明家的电饼铛(cheng),主要用于食品的考烙和烹制。它采用双控电路,额定电压为220V,上、下盘同时加热时额定功率为1000W,工作的简化电路如图-2,S为总开关,S1和S2为两个温控开关,R1和R2为上、下两盘的加热电阻,R1=R2
(1)R1正常工作时,R1消耗的电功率是 500 W(1分)
解法二
(2)R1正常工作时,通过R1的电流是多少?(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2分)
结果有多位小数不扣分
解法一
解法三
由P=UI得,R1正常工作时,通过R1的电流是
I1= = =2.3A
2202V ×
220V2×
(3)小明妈妈总感觉做晚饭时烙熟一个饼所用时间比在其他时段要长。小明决定用家中的电能表和手表测量做晚饭时电饼铛的实际功率,于是,他关闭家中其他用电器,让电饼铛单独工作5min,电能表转盘转过了225r。(注;该电能表标有“3000r/kW·h”,表示电路中每消耗1 kW·h的电能,电能表的转盘转3000r)。①电饼铛的实际功率是多大
方法一
电饼铛消耗的电能为W=
=0.075kW·h(1分)
电饼铛的实际功率P= =
=0.9kw=900w (2分)
方法二
方法三
②烙熟一个饼所用时间变长的原因是电饼铛的实际功率小于其额定功率(或电饼铛两端的实际电压小于其额定电压)
电源电压小
实际电压小
实际电流小
实际功率小
用电高峰期,总功率大,用电器功率小
2

不准确的扣1分
例:①没有在额定电压下
②时间长,电阻大,实际功率小
第34题分析:本题最高分为8分,最低分为1分,平均分(抽样分析)为3.7分。
(1)特点:①本题以家用电饼铛为背景材料,考查了纯电阻电路电流及实际功率的计算,另外还考查了并联电路的特点及数学比例式运算的有关知识。
②着眼于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问题情境及问题设置切合实际,体现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考查点全面、巧妙、合理,是一道较好的试题。
(2)对考生答卷情况的分析:本题学生基本能理清解题思路,但解题过程中仍然存在计算题书写不规范,无物理公式,直接数字计算,有部分学生没有理解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此题得分率也较低。
(一)认真研究课标,明确课程要求。
通过学习课标,端正思想认识,规范教学行为,从而引导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行为的转变。
三、2011年备考的几点建议
(二)认真学习《中考说明》,把握考试方向。
仔细研读《中考说明》文字说明部分,把握中考方向性要求。要特别注意《中考说明》的“考试内容及要求”部分,从中体会今年考试的方向性要求。《考试说明》明确指出“试题要突出物理学科特点,在全面考查学生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重视对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因此在复习中要注意。
(三)重视基础知识,重视知识的灵活应用。
在复习中考生首先应以教材为主,除了对概念、公式进行记忆外,还应注意这些知识的探究方法、探究过程,通过总结、归纳等方法构建知识体系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适当多关注认知要求较高的知识点,如物体惯性、压力压强、机械效率、欧姆定律、电功率等。
(四)重视探究实验的复习。
在进行探究实验复习时,仍应以教材上的实验为主,要注意仪器的构造、原理、使用方法和实验的原理、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论,还应注意实验研究方法及实验的物理思想等环节。如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探究影响浮力大小因素的实验,一些物质密度的测量、机械效率的测量、电功率测量等实验都应认真对待。重视教学研究与反思。在常规中寻找新意。
(五)关心生活,关注热点。
近年来生活与物理相联系的问题在试题中渐渐多起来,考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应多关心生活,尤其是与物理有紧密联系、对生活产生较大影响的热点问题,应引起关注。如新能源的应用、家用电器等。
(六)注意书写规范性的训练。
物理题解题过程,需要有必要的文字和公式及公式推导,数字代入要有单位,而探究实验题通常需要文字表述等。只有书写规范了才不会丢掉冤枉分。(共22张PPT)
《陕西省2012中考说明》解读
一、电功、电能
二、电功率
知道电能的转化和电能表的相关知识。
理解电功率和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
并能简单计算。能区分额定功率与实
际功率;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陕西省命题导向
年份 题型 分值 考查内容
2009年 填空与作图 2 分 家庭电路的连接
综合题 8 分 实际功率的计算
2010年 选择题 2 分 安全用电
综合题 7 分 电功率的计算
2011年 选择题 4 分 电热、家庭电路
综合题 8 分 电功率的计算
知识点一:电功与电能
考点一:电能的转化
考点三:理解表盘参数
考点二:认识电能表
考点四:利用电能表测量家用电器的功率
1.定义
2.电流做功的实质
3.电功的公式及其变换式
4.电功的单位
5.电功测量
电功、电能
30
6×104
1000
链接中考
(2011广东湛江,第18题)小鹏同学家的电能表如图所示,则小鹏家已消耗的电能为___kW h,转盘已转过______转;他发现家里只使用一只电水壶(其它用电器都关闭)时,观察到电能表转盘3分钟转过100转,电水壶工作时的实际电功率为______W.
方法点拨:
读表盘数据
理解表盘参数意义
利用P=W/t计算
练习
暑假期间某同学和家人外出旅游,他忘记将家中电视机的电源关闭,电视机处于屏幕保护状态。出门前他家电能表的示数如图所示,10天后他回到家中,电能表的示数为1574.7。这段时间电视机消耗了____kw·h的电能,电视机处于屏幕保护状态时电功率约为___W。你从电能表的盘面上还能获得什么信息:
______(写一条即可)。
2.4
10
额定电压为220V
知识点二:电功率
考点一:实际功率、额定功率的计算
考点二:测小灯泡的电功率
1.定义及意义
2.公式
3.单位
4.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
5. 测小灯泡的电功率
电功率
有一个灯泡上标有“220V、xxW”,字迹看不清了,将它接在电路中,测量它两端的电压是220V,通过灯泡的电流是5/11A,
求:1)它的额定功率是多少?
2)实际上在使用时,照明电路的电压常常
不足220V,现在电路中的电压是200V,
求灯的实际功率。
解:1) P额=U额I额=220V × (5/11A)=100W
2) R=U额2/P额=(220V) 2/100W=484Ω
P实=U实2/R=(200V) 2/484Ω=82.6W
链接中考
方法点拨:
2、电路 : 串联:U实与P实、W、R成正比
并联:I与P实、W、R成反比
电功率的计算:
1、看清铭牌“××V、 ××W”
利用P实=U实2/R计算出实际功率
利用R=U额2/P额计算出电阻
练 习
1、比较灯泡的亮暗程度:
⑴ “220V、60W”“220V、100W”两只灯泡串联接在220V电源上。
⑵ “220V、60W”“220V、100W”两只灯泡并联接在220V电源上。
2、如图是家庭、宾馆常用的电热水壶及其铭牌
(1)该电热水壶正常工作时的电阻为_______欧。
(2)该电热水壶正常工作时、烧开一壶水需要5分 钟,其消耗的电能是多少
(3)在用电高峰期使用,如果电压只有200伏,这时电热水壶的实际功率有多大 (不考虑电阻的变化)

练 习
解:(1)R=U2/P=(220V)2/1100W=44Ω
(2) W=Pt=1100W×5×60s=3.3×105J。
(3) P实=U实2/R=(200V) 2/44Ω=909.1W
测小灯泡的
电功率
考点二:
故障电路
考点六:曲线图的理解
考点四:滑动变阻器的作用
考点五:表格中读取信息
考点一:电路连接
考点三:
电表的读数
P
同学们在做“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的实验,被测量的小灯泡的
额定电压为2.5V、额定功率估计为1W。请你回答下面的几个问题。
(1)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王琳同学已连接的的部分电路,请你帮他完成电路的连接。
(2)王琳连好电路后闭合开关,发现电流表的指针偏转到表盘最大刻度右侧。王琳的电流表出现异常现象的原因是:

- 3 15
- 0.6 3
A
V
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没有置于阻值最大的位置
链接中考
(6) 作出了I-U图象,如上图,结果发现图象不是直线,这说明灯泡中的电流跟它两端的电压不成正比,请帮他分析原因: .
实验次数 电压U/V 电流I/A 灯泡亮度
l 2.2 0.50
2 2.5
3 2.8 0.38
(4) 王琳同学数据记录如下表,请你在表中填上她第2次实验的电流值。其中根据第 次测得的数据计算得出的结果是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 W,第 次的实验数据是电流表的示数读错了。灯泡亮度如何变化?
(3)该实验中,需多次移动滑片。闭合开关之后的移动是为了调节 ,当王琳同学调节至电压表的示数为2.5V时,此时电流表的示数如上图所示.
灯泡两端的电压
0.36
2
0.9
1
灯丝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逐渐变亮
知识点归纳:
一条主线
三串公式
“3621”
1种最为典型的电学实验方法——伏安法
基本公式(定义式)、导出式、比例式。
3个基本电学实验仪器——电流表(安培表)、电压表(伏特表)、滑动变阻器。
6个电学物理量(初中)——电流、电压、电阻、电功、电功率、电热。
2个基本电路连接方式——串联电路、并联电路。
2012年中考命题趋势
本章内容是电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近几年的考题中不难发现,电功率内容年年必考,综合性强。从课程改革和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特征分析,2012年考查将呈现以下趋势:测量小灯泡功率、焦耳定律均会以实验与探究题或综合题的形式出现。电路故障的判断、电功率的估算将以选择题形式考查;电功率的计算会以综合题形式考查。
同学们,电的产生需要千锤百炼,冲刺阶段的我们,一摞摞的书本、一叠叠的试卷……汗水和泪水已浸透了这片土地,这里因此将会异彩纷呈,感谢你们的辛苦,希望再接再励持之以恒….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