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诸暨市浣纱初级中学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第一次月考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诸暨市浣纱初级中学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第一次月考试卷

资源简介

浙江省诸暨市浣纱初级中学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第一次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2019九上·诸暨月考)每个人一生中都有自己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三人的选择都是为了(  )
A.挽救中华民族 B.实行君主立宪制
C.推翻清朝政府 D.建立民主共和国
2.(2019九上·诸暨月考)有人认为“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这主要是由于新文化运动(  )
A.高举“民主”“共和”的大旗 B.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C.创办《新青年》作为宣传阵地 D.使人们的思想获得极大解放
3.沈从文曾让儿子读胡适的诗《希望》》“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儿子没看完便说:“这种诗像小孩写的!”沈从文说:“那时候能写这种小孩子东西已经很了不得。没人提倡这些,你就读不到那么多新书,我也不会写小说。”这个故事与新文化运动内容联系最紧密的是(  )
A.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B.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C.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D.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4.(2019九上·诸暨月考)1924年孙中山在新成立的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内,专门设立了工人部、农民部,负责指导工人、农民运动,并亲自核准了《农民协会章程》等。孙中山这么做的目的在于(  )
A.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 B.帮助中国共产党壮大力量
C.唤起民众投身国民革命 D.推动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
5.(2019九上·诸暨月考)有誓词称:“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伥;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总理遗命,炳若晨星。”誓词涉及的历史事件是(  )
A.辛亥革命 B.国民大革命 C.土地革命 D.抗日战争
6.(2019九上·诸暨月考)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假如你生活在1919年的中国,下列情形不可能看到的是(  )
①人们出行乘火车
②报纸上刊登北伐战争的消息
③有人在阅读《新青年》
④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受挫青年学生游行示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7.(2018九上·湖州月考)1935年2月,毛泽东在《忆秦娥·娄山关》(娄山关位于贵州遵义城北)中感慨:“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与此诗创作相关的历史背景是(  )
A.国民革命军彻底击溃北洋军阀 B.红军开始逐步改变被动局面
C.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大旗 D.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8.(2019九上·诸暨月考)口号、民谣、诗词等往往有着明显的时代气息,具有巨大的政治感染力。下列口号、民谣、诗词按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②“振兴中华”
③阿婆苦了几十年,红军来后分了田
④“路存与存,路亡与亡”
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③②①④ D.④②③①
9.(2019九上·诸暨月考)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主席说:“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以下最能体现毛泽东同志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是(  )
A.领导开创了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
B.领导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
C.领导工农革命军发动了秋收起义
D.领导先进分子成立了中国共产党
10.(2019九上·诸暨月考)1936年,周恩来在接受斯诺采访时,说:“由于策略上的错误,我们抛弃了对国民党保持控制权的机会。……假如共产党全力加入国民党并且为争夺控制权而斗争,而不是留在国民党外边,我们就能与左翼组成联盟,取得并且保持领导权。”据此回答小题。
(1)周恩来的这番话,是对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某个历史事件的反思。这一事件是(  )
A.辛亥革命后共和制度难以巩固 B.大革命失败
C.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方式 D.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策略上的错误给中国共产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为此,中国共产党总结失败教训,经过艰苦努力,开辟了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开辟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艰苦努力有(  )
①召开八七会议,确立土地革命总方针
②举行南昌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③发动秋收起义,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④带领工农红军长征,完成战略转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抓住关键词是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的重要方法之一。与“1934-1936年”“革命转危为安”“战略转移”这三个关键词都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北伐战争 B.百团大战 C.红军长征 D.平型关大捷
12.(2019九上·诸暨月考)红色旅游也是青少年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方式之一。诸暨某校学生夏令营计划进行一次红色旅游,选择了“井冈山—瑞金—南昌”路线,他们可能看到的红色旅游景点有(  )
①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
②井冈山革命旧址群
③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旧址
④八七会议旧址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3.(2019九上·诸暨月考)20世纪四十年代,《抗战通俗画刊》刊载了画家邵恒秋创作的漫画《日本的今昔》(下图),其昭示的主题是(  )
A.日本侵华,蓄谋已久 B.浴血抗日,速战速决
C.民族觉醒,抗战必胜 D.中国国力已超日本
14.(2019九上·诸暨月考)从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到与国民党合作抗日,中国共产党这一政策转变的根本依据是(  )
A.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B.中日民族矛盾上升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D.“一二 九”运动爆发
15.(2019九上·诸暨月考)它可以说是一件不幸中之大幸的事,既帮助统一了国家,也停止了内战,蒋中正不再被做抗击日军的绊脚石,而是具有新使命的民族英雄,领导了中国统一战线抵抗外来侵略。”材料中的“它”是指(  )
A.北伐战争 B.卢沟桥事变 C.西安事变 D.抗日战争
16.(2019九上·诸暨月考)金冲及在《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中指出:“红军长征,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而且是在极端险恶的情势下进行的”。其中的“极端险恶的情势”是指(  )
①侵华日军的飞机轰炸
②国民党的围追堵截
③党内的“左”倾错误
④险恶的自然环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7.(2019九上·诸暨月考)“苦难十四年,日本和汉奸,压迫老百姓,有苦不能言。”从其内容推测这是哪一地区的民谣?(  )
A.华北 B.陕北 C.苏北 D.东北
18.(2019九上·诸暨月考)位于嵊州、奉化和余姚交界的四明山被称为浙东抗日的“心脏”,是新四军抗日的重要基地之一。新四军诞生于(  )
A.革命统一战线旗帜下 B.国共对峙的烽火中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 D.解放战争时期
19.(2019九上·诸暨月考)“田里豆子开红花,红军来到笑哈哈,土豪劣绅都打倒,山林土地回老家。”这是根据地人民歌颂中国共产党(  )
A.土地革命的政策 B.北伐战争的顺利进军
C.共产主义的目标 D.武装斗争的斗争策略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共60分)
20.(2019九上·诸暨月考)九(1)班余同学参加历史知识展示活动,他聚焦了以下三组镜头。请跟随镜头,回答问题。
镜头一:它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中国不再隶属于任何“天子”或任何王朝,而归属于全体民众。革命的胜利不仅实现了两个半世纪以来民族主义革命传统的梦想,而且还超越了狭隘的种族诉求。……但是,革命并不彻底,而且产生了许多不幸的后果。
镜头二:民国早期的特征是道德沦落、军阀割据……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进行一场激烈的社会变革。这场思想革命有时被描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
镜头三:南湖红船,13位中华优秀儿女,做出了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它并非世纪起点的标志,却是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注定照耀史册。
(1)以上镜头分别反映了哪些历史事件?请任选其中一件,说明其历史意义。
(2)从对以上三个镜头的描述中,分析三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21.(2019九上·诸暨月考)伟大的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它是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不懈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孙中山的中国梦】
材料一:“我们必须倾覆满州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摘自1918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的演说
材料二:“中华民国就像是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目前正在改组中国国民党,使本党能有更多的工人参加进来。……为了谋求社会的根本改革,还要努力唤起民众
觉醒。”
——摘自1922年孙中山谈话录
【毛泽东的中国梦】
材料三:毛泽东坚决相信国共两党之长期团结,必能支持长期战争。敌虽凶顽,终必失败,四万万五千万人之中华民族,终必能于长期的艰苦奋斗中克服困难,……而使自己雄立于东亚。此心此志,知先生必有同感也。
——选自1938年致蒋书信
(1)材料一反映了孙中山怎样的政治主张?
(2)孙中山为实现材料二中的主张采取了怎样的对策?
(3)依据材料三,分析中华民族在“长期战争”中取胜的主要原因。
(4)在实现中国梦的路上,绍兴儿女接续奋斗、凯歌前行,积极投身伟大革命事业。请列举一位近代绍兴以身许国、慷慨赴死的辛亥英烈。
22.(2019九上·诸暨月考)我校设计了一个“历史从图片中走来”图片展,请你一起参与。
(1)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概括下面三幅图的史实,说明中国共产党对推动中国历史进程的作用。
(2)“青年者,国家之栋梁,民族之希望。”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谈谈图片中的青年是如何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奉献青春和热血的。
(3)生活在和平时代的我们,应该如何用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了之中国、青春之民族,谱写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
23.(2019九上·诸暨月考)九(一)班同学开展活动回顾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革命的历程,请你参加。
(1)【任务一:填表忆史】根据下表中的提示语,将相关的历史事件写在表格内。
提示语 军旗升起 生死攸关
历史事件        
(2)【任务二:读文析史】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也,国之不在,民于何有,民之泯灭,党将焉传。……谓宜立下决心,接受张杨二氏主张,停止正在发动之内战,……举内战之全军,立即开赴晋绥,抗御日寇,化黑暗为光明,变不祥为大庆。
请你结合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际国内局势,分析中国共产党推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
(3)【任务三:感悟历史】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华民族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联系前两则任务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感悟和体会?
24.(2019九上·诸暨月考)历史长河中有许多“那一天”令人铭记,催人奋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联检察官克伦斯基在远东军事法庭曾说:“如果我们可以指出一定的日期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这段血腥时期的开端的话,1931年9月18日恐怕是最有根据的。”
材料二:“我们的抗战,今天是胜利了……我们对于显现在我们面前的世界和平,要感谢我们全国抗战以来忠勇牺牲的军民先烈,要感谢我们为正义和平而共同作战的盟友……”
——蒋介石《抗战胜利告全国军民及全世界人士书》
(1)那一天,战火点燃。阅读材料一,结合史实说明将“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的理由。
(2)那一天,烽火燎原。根据材料一,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七七事变是中国十四年抗日烽火中的重要节点。
(3)那一天,普天同庆。请你列举相关史实各一例,为材料二中画线部分作出注释。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
【解析】【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深重,康有为领导戊戌变法,主张实现君主立宪制,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主张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张謇主张实业救国,三人都是为了挽救中华民族,故只有A是三者的共同选择。
故答案为: A。
【点评】该题考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面临危局后,各个阶层的有志之士探索救亡图存的史实。
2.【答案】D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新文化运动高举的旗帜是“民主”“科学”,故A错;
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在共产党成立以后,故B错;
创办《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但由此得出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逻辑上不通。故C错;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使人们的思想获得解放。突破了辛亥革命的政治领域。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点评】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
3.【答案】B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新文化运动中胡适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而胡适的诗《希望》正好是白话文诗,符合新文化运动的主题。故答案是B。
【点评】知道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
4.【答案】D
【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解析】【分析】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在辛亥革命结束就完成了,故A错,
孙中山是国民党的领导人,不可能以帮助共产党壮大力量为目的,故B错,
专门设立工人部、农民部.......有利于唤起民众投身国民革命,但这个不是他的目的,是在贯彻其“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其目的是为了推动国共第一次合作。舍弃C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孙中山的推动国共合作的措施。
5.【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解析】【分析】从誓词中“军阀”“帝国主义”“兴师”“总理遗命”这些关键词可见,该事件是以反帝反封建为目的的军事行动,而且是在执行孙中山的遗愿。国民大革命是最吻合该誓词的内容的,故选B。
辛亥革命没有提出反帝而且是孙中山领导的,故A错;
土地革命是共产党在根据地实施的经济政策,故C错;
抗日战争与反封建军阀无关,故排除D。
故答案为: B。
【点评】该题主要考查大革命的背景、目的,以及孙中山为革命理想而奋斗的大致经历。
6.【答案】C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北伐战争是在1926年开始的,故选项②可以排除,故选①③④。
故答案为: C。
【点评】要求学生掌握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
7.【答案】B
【知识点】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 “1935年2月”,联系所学知识, 1935年1月,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危机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挽救了红军,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综上所述可知这首诗创作相关的历史背景是遵义会议后红军开始改变被动局面。
B项红军开始逐步改变被动局面是题干《忆秦娥·娄山关》创作的历史背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毛泽东的《忆秦娥 娄山关》为背景,考查遵义会议的相关知识。
8.【答案】B
【知识点】辛亥革命;工农武装割据;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①描述的是长征,大约是1935年;
②振兴中华是兴中会的口号,1894年;
③红军来后分了田指第一次国共内战时的土地革命,1930年左右;
④路存与存......是指1911年辛亥革命之前的四川保路运动。
按照先后排列,②④③①。
故答案为: B。
【点评】要掌握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以及概况。
9.【答案】B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分析】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在中国没有成功,故A错;
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失败后放弃攻打城市,向农村进军,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步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新道路,故C错,B正确;
领导先进分子成立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无关,故D错。
故答案为: B。
【点评】考查学生对农村包围城市这一独特革命道路的理解,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之下,立足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通过不断实践才探索成功的。
10.【答案】(1)B
(2)A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分析】(1)辛亥革命后共和制度难以巩固与共产党无关,故A错;
大革命失败是因为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武装力量,故选B;
周恩来反思的是某个失败的事件,故C错;
第五次反围剿时国共完全对抗,与材料所说共产党全力加入国民党......相脱离,故D错。
(2)长征是在1934年开始的,开辟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是在1930年上半年,故排除④。
故答案为: (1)B;(2)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历程。要求学生知悉相关的历史事件。
11.【答案】C
【知识点】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红军长征的史实。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二、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长征结束。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红军长征的史实。
12.【答案】C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分析】八七会议是在汉口召开的,位于湖北武汉,不在 “井冈山-瑞金-南昌”路线,故排除④。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对历史地理知识的联系有要求。
13.【答案】C
【知识点】抗战民族统一战线与全民族抗战
【解析】【分析】该漫画创作于20世纪四十年代,以全民族抗战为时代背景。
选项A、B与漫画寓意无关,故排除;
漫画中两只中华鸡从闭眼的消瘦到睁眼的丰满,暗喻中华民族的觉醒,而日本虫从丰满到消瘦,暗喻其穷途末路。C符合题意;
选项D与事实不符,错误;
故答案为: C。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漫画的观察领悟能力,对抗战历程要有大体的了解。
14.【答案】B
【知识点】“九一八”事变与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
【解析】【分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在1936年12月,是共产党贯彻这一政策的体现,故A错;
促使共产党政策转变的原因是日本对中国侵略不断加深,中日民族矛盾超过了与国民党的恩怨。故选B。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1935年日本侵略华北时就提出主张的,也就是说,1935年时共产党就已经想与国民党合作抗日了。选项C与设问逻辑不通,排除;
一二九运动是共产党领导学生的抗日救亡运动,也是在主张与国民党合作后,故排除D。
故答案为: B。
【点评】考查学生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解,从提出到推动并形成的背景和历程。
15.【答案】C
【知识点】西安事变
【解析】【分析】从材料中“停止了内战”“蒋中正不再做抗日的绊脚石”......可得出该事件是西安事变,选A无疑。
故答案为:C。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西安事变前因后果的理解。
16.【答案】D
【知识点】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红军长征是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的战略转移,是党内的左倾错误导致的失利;国民党一直对红军围追堵截,往西北方向去的长征路线也是山高水阻,自然环境险恶,故选D;
侵华日军的飞机轰炸主要针对大城市,与长征路线不符,排除①。
故答案为:D。
【点评】考查学生对红军长征知识的了解。
17.【答案】D
【知识点】“九一八”事变与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
【解析】【分析】抓牢关键词“苦难14年",中国东北地区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沦为日本殖民地,到1945年抗战胜利历时14年,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考查学生对抗日战争特别是九一八事变的了解。
18.【答案】C
【知识点】抗战民族统一战线与全民族抗战
【解析】【分析】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新四军诞生于1937年。
故答案为: C。
【点评】要求对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知识有所了解。
19.【答案】A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分析】抓牢关键词“红军”“土地回老家”可知歌颂的是土地革命政策,这是国共第一次内战时,共产党红军在革命根据地实施的一项利农政策,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赢得农民的支持。A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A。
【点评】考查学生对土地革命知识的理解。
20.【答案】(1)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
(2)内在联系:①辛亥革命虽然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但国民受封建旧文化的毒害很深,缺乏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和独立人格,先进知识分子由此发起了新文化运动。②新文化运动后期,李大钊等人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做了思想准备。
【知识点】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
【解析】【分析】(1)镜头一“中国不再属于天子”可知它是辛亥革命;镜头二“近代思想革命,中国文艺复兴”可确定是新文化运动;镜头三“南湖红船,开天辟地”可确定是中国共产党成立
(2)辛亥革命是政治领域的革命,虽然极大地推动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但多数国人的精神面貌没有根本改变,从而需要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命,就有了先进知识分子发起的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与共产党成立之间的联系是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动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共产党的成立需要马克思主义思想基础。
【点评】要求学生读懂材料,抓牢关键词,并对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有深入了解。
21.【答案】(1)主张革命,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主张废除君主专制,实行民主共和。
(2)改组国民党,发动民众;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与共产党进行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3)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抗日;中国军民顽强的斗争。
(4)秋瑾、徐锡麟。
【知识点】辛亥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抗战民族统一战线与全民族抗战
【解析】【分析】(1)材料一中“倾覆满洲政府”即推翻清政府统治,“废除专制,实行共和”,即废除君主专制,实行民主共和。
(2)材料二所述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使更多的工人参加进来”是在国民党一大召开后,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实现与共产党的第一次合作,以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召集更多民众的。
(3)材料三在强调“团结”“长期的艰苦奋斗”,故主要原因是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族抗战和顽强斗争
(4)要求列举近代绍兴的辛亥英烈,符合条件的教材提及过的有秋瑾和徐锡麟。
【点评】要求学生知悉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基本知识。
22.【答案】(1)1919年5月4日,由于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北京大学等校学生三千多人齐集天安门,举行游行示威,并取得了初步胜利。五四运动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帝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十月革命后,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人们的思想获得极大地解放,开始用新的眼光看中国、看世界。
1935年12月9日,在是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爱国学生涌上街头爆发了一二九运动,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民主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2)①1926—1927年,国共两党共同领导了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封建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②1927年9月,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后率部来到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30年,全国建立了大小10多块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
③1937—1945年,中共领导八路军和新四军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给日军沉重打击,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最终中华民族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这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3)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知识点】五四运动;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工农武装割据;华北事变;抗战民族统一战线与全民族抗战
【解析】【分析】(1)共产党对历史进程的作用,与图一相关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进行北伐战争,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与图二相关的是建立革命根据地,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新道路;与图三相关的是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
(2) 左图是五四运动,右图是一二九运动,说明两者的意义即可。
(3)对比近代青年的爱国行为,联系自己,我们肩负的使命是努力学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点评】了解重大历史事件,对历史图片足够熟悉。
23.【答案】(1)南昌起义;遵义会议
(2)20世纪30年代,日本加紧侵略中国,侵占了中国大片土地,1935年,策动华北自治,企图把中国的华北分割出去,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对日本加紧侵略中国,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掀起了抗日救亡新高潮。促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有利于推动建立国共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知识点】抗战民族统一战线与全民族抗战
【解析】【分析】(1)20世纪二三十年代,军旗升起是指创建军队,事件是南昌起义;生死攸关是指使共产党和红军转危为安的遵义会议。
(2)20世纪30年代,促使共产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外部因素是日本对中国侵略的加剧,内部条件是全国人民抗日的呼声高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顺应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民意,维护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3)前两则任务可见,共产党领导人民创建军队,浴血奋战,生死攸关,历经艰难的红军后来成为抗日的重要力量,是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所以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点评】前两则小题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第三题考查学生归纳综合分析能力。
24.【答案】(1)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斯战争的序幕。
(2)七七事变爆发后,国民政府转变抗日态度,国共两党从对立转向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实现了全民族抗战,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所以,七七事变是十四年抗战历程中的重要节点。
(3)①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在保卫平津战役中身先士卒,壮烈殉国;②苏联红军开赴中国东北战场,同中国军民一道对日作战。
【知识点】“九一八”事变与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七七”事变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
【解析】【分析】(1)那一天战火点燃是指日本开始侵略中国,即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侵略东北,中国局部抗战开始。材料一苏联检察官的话说明九一八事变不仅是中国抗战的起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开端。从1931年抗战开始到1945年抗战胜利持续14年,故要改为14年抗战。
(2)那一天烽火燎原是指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中国也开始全面抗战。之后国民党转变态度,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是抗战胜利的最根本原因。故七七事变是14年抗日烽火中的重要节点。
(3)材料二划线部分一是指为抗日牺牲的中国先烈,史实可列举佟麟阁和赵登禹英勇牺牲的事迹,二是指支援中国抗日的盟国,史实可列举美国的原子弹、飞虎队或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等。
【点评】考查学生对抗日战争历程的了解,对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关系的理解。
1 / 1浙江省诸暨市浣纱初级中学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第一次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2019九上·诸暨月考)每个人一生中都有自己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三人的选择都是为了(  )
A.挽救中华民族 B.实行君主立宪制
C.推翻清朝政府 D.建立民主共和国
【答案】A
【知识点】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
【解析】【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深重,康有为领导戊戌变法,主张实现君主立宪制,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主张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张謇主张实业救国,三人都是为了挽救中华民族,故只有A是三者的共同选择。
故答案为: A。
【点评】该题考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面临危局后,各个阶层的有志之士探索救亡图存的史实。
2.(2019九上·诸暨月考)有人认为“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这主要是由于新文化运动(  )
A.高举“民主”“共和”的大旗 B.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C.创办《新青年》作为宣传阵地 D.使人们的思想获得极大解放
【答案】D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新文化运动高举的旗帜是“民主”“科学”,故A错;
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在共产党成立以后,故B错;
创办《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但由此得出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逻辑上不通。故C错;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使人们的思想获得解放。突破了辛亥革命的政治领域。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点评】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
3.沈从文曾让儿子读胡适的诗《希望》》“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儿子没看完便说:“这种诗像小孩写的!”沈从文说:“那时候能写这种小孩子东西已经很了不得。没人提倡这些,你就读不到那么多新书,我也不会写小说。”这个故事与新文化运动内容联系最紧密的是(  )
A.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B.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C.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D.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答案】B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新文化运动中胡适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而胡适的诗《希望》正好是白话文诗,符合新文化运动的主题。故答案是B。
【点评】知道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
4.(2019九上·诸暨月考)1924年孙中山在新成立的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内,专门设立了工人部、农民部,负责指导工人、农民运动,并亲自核准了《农民协会章程》等。孙中山这么做的目的在于(  )
A.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 B.帮助中国共产党壮大力量
C.唤起民众投身国民革命 D.推动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
【答案】D
【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解析】【分析】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在辛亥革命结束就完成了,故A错,
孙中山是国民党的领导人,不可能以帮助共产党壮大力量为目的,故B错,
专门设立工人部、农民部.......有利于唤起民众投身国民革命,但这个不是他的目的,是在贯彻其“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其目的是为了推动国共第一次合作。舍弃C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孙中山的推动国共合作的措施。
5.(2019九上·诸暨月考)有誓词称:“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伥;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总理遗命,炳若晨星。”誓词涉及的历史事件是(  )
A.辛亥革命 B.国民大革命 C.土地革命 D.抗日战争
【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解析】【分析】从誓词中“军阀”“帝国主义”“兴师”“总理遗命”这些关键词可见,该事件是以反帝反封建为目的的军事行动,而且是在执行孙中山的遗愿。国民大革命是最吻合该誓词的内容的,故选B。
辛亥革命没有提出反帝而且是孙中山领导的,故A错;
土地革命是共产党在根据地实施的经济政策,故C错;
抗日战争与反封建军阀无关,故排除D。
故答案为: B。
【点评】该题主要考查大革命的背景、目的,以及孙中山为革命理想而奋斗的大致经历。
6.(2019九上·诸暨月考)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假如你生活在1919年的中国,下列情形不可能看到的是(  )
①人们出行乘火车
②报纸上刊登北伐战争的消息
③有人在阅读《新青年》
④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受挫青年学生游行示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C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北伐战争是在1926年开始的,故选项②可以排除,故选①③④。
故答案为: C。
【点评】要求学生掌握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
7.(2018九上·湖州月考)1935年2月,毛泽东在《忆秦娥·娄山关》(娄山关位于贵州遵义城北)中感慨:“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与此诗创作相关的历史背景是(  )
A.国民革命军彻底击溃北洋军阀 B.红军开始逐步改变被动局面
C.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大旗 D.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答案】B
【知识点】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 “1935年2月”,联系所学知识, 1935年1月,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危机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挽救了红军,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综上所述可知这首诗创作相关的历史背景是遵义会议后红军开始改变被动局面。
B项红军开始逐步改变被动局面是题干《忆秦娥·娄山关》创作的历史背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毛泽东的《忆秦娥 娄山关》为背景,考查遵义会议的相关知识。
8.(2019九上·诸暨月考)口号、民谣、诗词等往往有着明显的时代气息,具有巨大的政治感染力。下列口号、民谣、诗词按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②“振兴中华”
③阿婆苦了几十年,红军来后分了田
④“路存与存,路亡与亡”
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③②①④ D.④②③①
【答案】B
【知识点】辛亥革命;工农武装割据;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①描述的是长征,大约是1935年;
②振兴中华是兴中会的口号,1894年;
③红军来后分了田指第一次国共内战时的土地革命,1930年左右;
④路存与存......是指1911年辛亥革命之前的四川保路运动。
按照先后排列,②④③①。
故答案为: B。
【点评】要掌握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以及概况。
9.(2019九上·诸暨月考)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主席说:“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以下最能体现毛泽东同志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是(  )
A.领导开创了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
B.领导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
C.领导工农革命军发动了秋收起义
D.领导先进分子成立了中国共产党
【答案】B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分析】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在中国没有成功,故A错;
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失败后放弃攻打城市,向农村进军,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步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新道路,故C错,B正确;
领导先进分子成立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无关,故D错。
故答案为: B。
【点评】考查学生对农村包围城市这一独特革命道路的理解,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之下,立足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通过不断实践才探索成功的。
10.(2019九上·诸暨月考)1936年,周恩来在接受斯诺采访时,说:“由于策略上的错误,我们抛弃了对国民党保持控制权的机会。……假如共产党全力加入国民党并且为争夺控制权而斗争,而不是留在国民党外边,我们就能与左翼组成联盟,取得并且保持领导权。”据此回答小题。
(1)周恩来的这番话,是对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某个历史事件的反思。这一事件是(  )
A.辛亥革命后共和制度难以巩固 B.大革命失败
C.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方式 D.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策略上的错误给中国共产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为此,中国共产党总结失败教训,经过艰苦努力,开辟了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开辟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艰苦努力有(  )
①召开八七会议,确立土地革命总方针
②举行南昌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③发动秋收起义,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④带领工农红军长征,完成战略转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1)B
(2)A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分析】(1)辛亥革命后共和制度难以巩固与共产党无关,故A错;
大革命失败是因为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武装力量,故选B;
周恩来反思的是某个失败的事件,故C错;
第五次反围剿时国共完全对抗,与材料所说共产党全力加入国民党......相脱离,故D错。
(2)长征是在1934年开始的,开辟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是在1930年上半年,故排除④。
故答案为: (1)B;(2)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历程。要求学生知悉相关的历史事件。
11.抓住关键词是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的重要方法之一。与“1934-1936年”“革命转危为安”“战略转移”这三个关键词都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北伐战争 B.百团大战 C.红军长征 D.平型关大捷
【答案】C
【知识点】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红军长征的史实。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二、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长征结束。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红军长征的史实。
12.(2019九上·诸暨月考)红色旅游也是青少年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方式之一。诸暨某校学生夏令营计划进行一次红色旅游,选择了“井冈山—瑞金—南昌”路线,他们可能看到的红色旅游景点有(  )
①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
②井冈山革命旧址群
③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旧址
④八七会议旧址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C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分析】八七会议是在汉口召开的,位于湖北武汉,不在 “井冈山-瑞金-南昌”路线,故排除④。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对历史地理知识的联系有要求。
13.(2019九上·诸暨月考)20世纪四十年代,《抗战通俗画刊》刊载了画家邵恒秋创作的漫画《日本的今昔》(下图),其昭示的主题是(  )
A.日本侵华,蓄谋已久 B.浴血抗日,速战速决
C.民族觉醒,抗战必胜 D.中国国力已超日本
【答案】C
【知识点】抗战民族统一战线与全民族抗战
【解析】【分析】该漫画创作于20世纪四十年代,以全民族抗战为时代背景。
选项A、B与漫画寓意无关,故排除;
漫画中两只中华鸡从闭眼的消瘦到睁眼的丰满,暗喻中华民族的觉醒,而日本虫从丰满到消瘦,暗喻其穷途末路。C符合题意;
选项D与事实不符,错误;
故答案为: C。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漫画的观察领悟能力,对抗战历程要有大体的了解。
14.(2019九上·诸暨月考)从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到与国民党合作抗日,中国共产党这一政策转变的根本依据是(  )
A.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B.中日民族矛盾上升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D.“一二 九”运动爆发
【答案】B
【知识点】“九一八”事变与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
【解析】【分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在1936年12月,是共产党贯彻这一政策的体现,故A错;
促使共产党政策转变的原因是日本对中国侵略不断加深,中日民族矛盾超过了与国民党的恩怨。故选B。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1935年日本侵略华北时就提出主张的,也就是说,1935年时共产党就已经想与国民党合作抗日了。选项C与设问逻辑不通,排除;
一二九运动是共产党领导学生的抗日救亡运动,也是在主张与国民党合作后,故排除D。
故答案为: B。
【点评】考查学生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解,从提出到推动并形成的背景和历程。
15.(2019九上·诸暨月考)它可以说是一件不幸中之大幸的事,既帮助统一了国家,也停止了内战,蒋中正不再被做抗击日军的绊脚石,而是具有新使命的民族英雄,领导了中国统一战线抵抗外来侵略。”材料中的“它”是指(  )
A.北伐战争 B.卢沟桥事变 C.西安事变 D.抗日战争
【答案】C
【知识点】西安事变
【解析】【分析】从材料中“停止了内战”“蒋中正不再做抗日的绊脚石”......可得出该事件是西安事变,选A无疑。
故答案为:C。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西安事变前因后果的理解。
16.(2019九上·诸暨月考)金冲及在《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中指出:“红军长征,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而且是在极端险恶的情势下进行的”。其中的“极端险恶的情势”是指(  )
①侵华日军的飞机轰炸
②国民党的围追堵截
③党内的“左”倾错误
④险恶的自然环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知识点】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红军长征是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的战略转移,是党内的左倾错误导致的失利;国民党一直对红军围追堵截,往西北方向去的长征路线也是山高水阻,自然环境险恶,故选D;
侵华日军的飞机轰炸主要针对大城市,与长征路线不符,排除①。
故答案为:D。
【点评】考查学生对红军长征知识的了解。
17.(2019九上·诸暨月考)“苦难十四年,日本和汉奸,压迫老百姓,有苦不能言。”从其内容推测这是哪一地区的民谣?(  )
A.华北 B.陕北 C.苏北 D.东北
【答案】D
【知识点】“九一八”事变与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
【解析】【分析】抓牢关键词“苦难14年",中国东北地区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沦为日本殖民地,到1945年抗战胜利历时14年,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考查学生对抗日战争特别是九一八事变的了解。
18.(2019九上·诸暨月考)位于嵊州、奉化和余姚交界的四明山被称为浙东抗日的“心脏”,是新四军抗日的重要基地之一。新四军诞生于(  )
A.革命统一战线旗帜下 B.国共对峙的烽火中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 D.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C
【知识点】抗战民族统一战线与全民族抗战
【解析】【分析】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新四军诞生于1937年。
故答案为: C。
【点评】要求对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知识有所了解。
19.(2019九上·诸暨月考)“田里豆子开红花,红军来到笑哈哈,土豪劣绅都打倒,山林土地回老家。”这是根据地人民歌颂中国共产党(  )
A.土地革命的政策 B.北伐战争的顺利进军
C.共产主义的目标 D.武装斗争的斗争策略
【答案】A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分析】抓牢关键词“红军”“土地回老家”可知歌颂的是土地革命政策,这是国共第一次内战时,共产党红军在革命根据地实施的一项利农政策,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赢得农民的支持。A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A。
【点评】考查学生对土地革命知识的理解。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共60分)
20.(2019九上·诸暨月考)九(1)班余同学参加历史知识展示活动,他聚焦了以下三组镜头。请跟随镜头,回答问题。
镜头一:它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中国不再隶属于任何“天子”或任何王朝,而归属于全体民众。革命的胜利不仅实现了两个半世纪以来民族主义革命传统的梦想,而且还超越了狭隘的种族诉求。……但是,革命并不彻底,而且产生了许多不幸的后果。
镜头二:民国早期的特征是道德沦落、军阀割据……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进行一场激烈的社会变革。这场思想革命有时被描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
镜头三:南湖红船,13位中华优秀儿女,做出了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它并非世纪起点的标志,却是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注定照耀史册。
(1)以上镜头分别反映了哪些历史事件?请任选其中一件,说明其历史意义。
(2)从对以上三个镜头的描述中,分析三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答案】(1)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
(2)内在联系:①辛亥革命虽然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但国民受封建旧文化的毒害很深,缺乏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和独立人格,先进知识分子由此发起了新文化运动。②新文化运动后期,李大钊等人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做了思想准备。
【知识点】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
【解析】【分析】(1)镜头一“中国不再属于天子”可知它是辛亥革命;镜头二“近代思想革命,中国文艺复兴”可确定是新文化运动;镜头三“南湖红船,开天辟地”可确定是中国共产党成立
(2)辛亥革命是政治领域的革命,虽然极大地推动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但多数国人的精神面貌没有根本改变,从而需要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命,就有了先进知识分子发起的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与共产党成立之间的联系是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动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共产党的成立需要马克思主义思想基础。
【点评】要求学生读懂材料,抓牢关键词,并对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有深入了解。
21.(2019九上·诸暨月考)伟大的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它是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不懈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孙中山的中国梦】
材料一:“我们必须倾覆满州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摘自1918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的演说
材料二:“中华民国就像是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目前正在改组中国国民党,使本党能有更多的工人参加进来。……为了谋求社会的根本改革,还要努力唤起民众
觉醒。”
——摘自1922年孙中山谈话录
【毛泽东的中国梦】
材料三:毛泽东坚决相信国共两党之长期团结,必能支持长期战争。敌虽凶顽,终必失败,四万万五千万人之中华民族,终必能于长期的艰苦奋斗中克服困难,……而使自己雄立于东亚。此心此志,知先生必有同感也。
——选自1938年致蒋书信
(1)材料一反映了孙中山怎样的政治主张?
(2)孙中山为实现材料二中的主张采取了怎样的对策?
(3)依据材料三,分析中华民族在“长期战争”中取胜的主要原因。
(4)在实现中国梦的路上,绍兴儿女接续奋斗、凯歌前行,积极投身伟大革命事业。请列举一位近代绍兴以身许国、慷慨赴死的辛亥英烈。
【答案】(1)主张革命,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主张废除君主专制,实行民主共和。
(2)改组国民党,发动民众;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与共产党进行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3)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抗日;中国军民顽强的斗争。
(4)秋瑾、徐锡麟。
【知识点】辛亥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抗战民族统一战线与全民族抗战
【解析】【分析】(1)材料一中“倾覆满洲政府”即推翻清政府统治,“废除专制,实行共和”,即废除君主专制,实行民主共和。
(2)材料二所述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使更多的工人参加进来”是在国民党一大召开后,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实现与共产党的第一次合作,以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召集更多民众的。
(3)材料三在强调“团结”“长期的艰苦奋斗”,故主要原因是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族抗战和顽强斗争
(4)要求列举近代绍兴的辛亥英烈,符合条件的教材提及过的有秋瑾和徐锡麟。
【点评】要求学生知悉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基本知识。
22.(2019九上·诸暨月考)我校设计了一个“历史从图片中走来”图片展,请你一起参与。
(1)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概括下面三幅图的史实,说明中国共产党对推动中国历史进程的作用。
(2)“青年者,国家之栋梁,民族之希望。”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谈谈图片中的青年是如何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奉献青春和热血的。
(3)生活在和平时代的我们,应该如何用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了之中国、青春之民族,谱写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
【答案】(1)1919年5月4日,由于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北京大学等校学生三千多人齐集天安门,举行游行示威,并取得了初步胜利。五四运动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帝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十月革命后,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人们的思想获得极大地解放,开始用新的眼光看中国、看世界。
1935年12月9日,在是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爱国学生涌上街头爆发了一二九运动,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民主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2)①1926—1927年,国共两党共同领导了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封建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②1927年9月,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后率部来到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30年,全国建立了大小10多块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
③1937—1945年,中共领导八路军和新四军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给日军沉重打击,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最终中华民族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这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3)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知识点】五四运动;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工农武装割据;华北事变;抗战民族统一战线与全民族抗战
【解析】【分析】(1)共产党对历史进程的作用,与图一相关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进行北伐战争,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与图二相关的是建立革命根据地,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新道路;与图三相关的是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
(2) 左图是五四运动,右图是一二九运动,说明两者的意义即可。
(3)对比近代青年的爱国行为,联系自己,我们肩负的使命是努力学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点评】了解重大历史事件,对历史图片足够熟悉。
23.(2019九上·诸暨月考)九(一)班同学开展活动回顾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革命的历程,请你参加。
(1)【任务一:填表忆史】根据下表中的提示语,将相关的历史事件写在表格内。
提示语 军旗升起 生死攸关
历史事件        
(2)【任务二:读文析史】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也,国之不在,民于何有,民之泯灭,党将焉传。……谓宜立下决心,接受张杨二氏主张,停止正在发动之内战,……举内战之全军,立即开赴晋绥,抗御日寇,化黑暗为光明,变不祥为大庆。
请你结合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际国内局势,分析中国共产党推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
(3)【任务三:感悟历史】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华民族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联系前两则任务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感悟和体会?
【答案】(1)南昌起义;遵义会议
(2)20世纪30年代,日本加紧侵略中国,侵占了中国大片土地,1935年,策动华北自治,企图把中国的华北分割出去,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对日本加紧侵略中国,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掀起了抗日救亡新高潮。促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有利于推动建立国共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知识点】抗战民族统一战线与全民族抗战
【解析】【分析】(1)20世纪二三十年代,军旗升起是指创建军队,事件是南昌起义;生死攸关是指使共产党和红军转危为安的遵义会议。
(2)20世纪30年代,促使共产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外部因素是日本对中国侵略的加剧,内部条件是全国人民抗日的呼声高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顺应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民意,维护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3)前两则任务可见,共产党领导人民创建军队,浴血奋战,生死攸关,历经艰难的红军后来成为抗日的重要力量,是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所以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点评】前两则小题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第三题考查学生归纳综合分析能力。
24.(2019九上·诸暨月考)历史长河中有许多“那一天”令人铭记,催人奋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联检察官克伦斯基在远东军事法庭曾说:“如果我们可以指出一定的日期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这段血腥时期的开端的话,1931年9月18日恐怕是最有根据的。”
材料二:“我们的抗战,今天是胜利了……我们对于显现在我们面前的世界和平,要感谢我们全国抗战以来忠勇牺牲的军民先烈,要感谢我们为正义和平而共同作战的盟友……”
——蒋介石《抗战胜利告全国军民及全世界人士书》
(1)那一天,战火点燃。阅读材料一,结合史实说明将“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的理由。
(2)那一天,烽火燎原。根据材料一,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七七事变是中国十四年抗日烽火中的重要节点。
(3)那一天,普天同庆。请你列举相关史实各一例,为材料二中画线部分作出注释。
【答案】(1)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斯战争的序幕。
(2)七七事变爆发后,国民政府转变抗日态度,国共两党从对立转向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实现了全民族抗战,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所以,七七事变是十四年抗战历程中的重要节点。
(3)①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在保卫平津战役中身先士卒,壮烈殉国;②苏联红军开赴中国东北战场,同中国军民一道对日作战。
【知识点】“九一八”事变与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七七”事变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
【解析】【分析】(1)那一天战火点燃是指日本开始侵略中国,即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侵略东北,中国局部抗战开始。材料一苏联检察官的话说明九一八事变不仅是中国抗战的起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开端。从1931年抗战开始到1945年抗战胜利持续14年,故要改为14年抗战。
(2)那一天烽火燎原是指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中国也开始全面抗战。之后国民党转变态度,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是抗战胜利的最根本原因。故七七事变是14年抗日烽火中的重要节点。
(3)材料二划线部分一是指为抗日牺牲的中国先烈,史实可列举佟麟阁和赵登禹英勇牺牲的事迹,二是指支援中国抗日的盟国,史实可列举美国的原子弹、飞虎队或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等。
【点评】考查学生对抗日战争历程的了解,对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关系的理解。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