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政治二轮复习考点阐释: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2年高考政治二轮复习考点阐释: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资源简介

2012年高考政治二轮复习考点阐释: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一、知识体系
二、高考考点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概念、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6)人生价值:价值和价值观、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7)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阶级性、价值冲突及评价标准
(8)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价值的实现方式、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三、高频考点
频考点2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详见原理28)
例题29、[2011·天津卷] 幸福感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心理体验,它以一定的物质财富为基础,但在现实生活中,幸福感的提升与物质财富的增加并不一定同步。这说明 (  )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 ④社会意识的变化独立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幸福感以一定的物质财富为基础”说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幸福感的提升与物质财富的增加并不一定同步”说明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①②说法符合题意。③④说法错误。 答案:A。
频考点2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详见原理29)
例题30、我国的改革开放,主要内容就是变革生产关系。从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国营企业一统天下到合营、三资、私营企业遍地开花,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得到巨大改善。这些事实表明(  )
A.我国的生产关系是由党和国家的政策决定的
B.人类社会是按照人的愿望变化发展的
C.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D.生产关系的变革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才能取得成功
【解析】本题考查了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A错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否认了人类社会的客观性。C与题意无关,只有D正确且符合题意。答案:D。
频考点25、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详见原理30)
例题31、[2011·山东卷]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2011年2月2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刑法修正案(八),该修正案首次将飙车、醉驾、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等严重危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规定为犯罪。这次刑法修改反映的哲学道理是(  )
A.生产关系应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B.政治制度决定立法实践的变化
C.上层建筑应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 D.社会意识能脱离社会存在而发展
【解析】 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属于上层建筑的内容,它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故C项正确;A项观点混淆了上层建筑与生产关系,是错误的;政治制度属于认识的范畴,应该是社会实践决定认识,故B项观点错误;D说法错误,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不能脱离社会存在而发展。答案:C。
频考点26、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详见原理31)
例题32、中国过去30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中国未来的发展,也必须靠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也是13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抉择。这是因为(  )
A.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当今社会的基本矛盾
C.通过改革可以促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D.人民群众是改革开放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解析】A本身错误。B、D不是强调改革开放的原因。答案:C。
频考点27、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详见原理32)
例题33、[2011·全国卷]某农牧区由于长期滥垦草原、超载放牧,不仅没有改变经济落后的面貌,反而导致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草原承载力急剧下降。践行科学发展观以来,农牧民改变以往的经济发展方式,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种植沙柳资源林,大力发展沙柳加工业,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也保护了生态环境。大纲文综29.P1该地农牧民种植沙柳资源林,发展沙柳产业,改变落后面貌的事例表明(  )
①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力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决定力量 
③人民群众具有无限的创造力,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源泉 
④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主体的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的知识。解答本题要注意把人民群众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特别是生产实践区别开来。①③表述错误,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力军,但物质资料生产(生产实践)才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民群众具有无限的创造力,但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才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源泉,故排除。答案:C。
频考点28、人生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详见原理33、34)
例题34、[2011·四川卷]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给我们的人生启示是 (  )
①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理想,对人生有着重大的指导作用 
②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百折不挠、不怕失败的顽强奋斗精神 
③个人的人生理想源于现实、高于现实,可自然转化为现实 
④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实现人生价值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本题以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人生三境界”为载体,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对理想和实现人生价值条件的认识理解能力。解答本题关键要理解题干中三种境界蕴含的道理,第一境界反映了成大业者必须有崇高的人生理想,①符合题意。第二、三境界反映了在追求理想的人生道路上要有百折不挠、顽强奋斗的精神,②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项。理想转化为现实需要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才能实现,不可能自然转化,故③排除。题干没有涉及人的本质属性以及实现人生价值需要社会提供的条件,故④排除。答案:A。
频考点29、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详见原理35)
例题35、[2011·江苏卷] 舒婷在《人心的法则》中写道:“为一个诺言而信守终生?为一次奉献而忍受寂寞?是的,生命不应当随意挥霍,但人心,有各自的法则”。这段诗所包含的哲理是(  )
A.价值实现取决于人们的选择 B.人的价值是永恒的
C.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 D.价值选择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关系。从题干的关键句“人心,有各自的法则”可以看出,只有C表述符合题意,A 、B表述错误,D表述不符合题意。答案:C。
频考点30、价值的创造与实现(详见原理36)
例题36、[2011·重庆卷] 2010中国年度公益人物L说:“公益不应该仅仅是出现灾难时候的援手,更应该成为我们的生活态度。用公益的思维去生活,你会惊喜地发现生活处处皆公益。”这表明(  )
A.个人素质越高,人生价值越大 B.人生价值的实现取决于人的心态
C.拥有高尚思想才能实现人生价值 D.正确的价值观可以转化为服务于社会的现实
【解析】 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排除无关及错误选项。材料强调公益思维和生活之间的关系,A、B、C不符合材料,说法也不正确,均可排除。人生价值和个人素质有关,但这只是必要而非充分条件,A说法不严谨;人生价值的实现取决于客观实践而非心态,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理想和人生价值的关系,排除C; 答案:D。。
四、提高练习
1. 2010年10月16日,河北保定“官二代”醉驾撞飞两女生,事后一句“我爸是李刚”震惊网络。然而,当舆论强烈关注的时候,目击现场的学生却陷入了“集体沉默”。有人认为这种“沉默”是保护自身安全的必须,有人认为这种“沉默”是公正和良知的“沉没”。这说明(  )
①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往往会是因人而异 ②价值判断是在价值选择的基础上作出 ③危急中很难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受主观因素影响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下边漫画《今日武松》体现的哲理是(  )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能指导人们行动的价值观才是正确的
C.自然规律不是一成不变的 D.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3.唐太宗在《论政体》一文中说:“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今天,我们常用“木无本则枯,水无源必竭”来告诫政府官员。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A.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B.办事情应立足整体,搞好局部
C.既要抓住重点又要统筹兼顾 D.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4.我国内地某企业家近日率先承诺“裸捐”,“裸捐”指的是把特定范围的个人资产全部捐出。当人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能够把财富归还世界,是对人生的一种更为深刻的理解。这表明(  )
①个人选择应该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 ②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③人生的价值只表现在对社会的贡献 ④人的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是统一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练习解答】
1、答案:C。 【解析】 ③说法错误,排除B、D,②颠倒了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关系,说法错误。选C。
2、答案:D. 【解析】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作为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随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具有社会历史性。今日武松与当时的武松作出了不同的选择体现了D。A与题干不符。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符合人类根本利益的价值观是正确的价值观,规律是客观的,所以B、C错误。
3、答案:A。 【解析】 题干说明人民群众的重要性,因此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选A,B、C、D与题意不符。
4、答案:A。 【解析】 材料中“裸捐”表现个人价值实现与社会的关系,正确处理了两者的关系,①②说法与材料相符,③说法错误,④材料没体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