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江省乐清育英学校初中分校(实验A班)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科学期中考试试卷一、单选题(共30题;共60分)1.(2018八上·浙江期中)地球上的水处于不停地运动之中,下列不属于水循环主要环节的是( )A.蒸发 B.径流 C.太阳辐射 D.水汽输送2.(2018八上·浙江期中)地震过后,防疫部门用一种高效安全灭菌消毒剂给饮用水消毒,该消毒剂可表示为RO2。实验测得该氧化物中R与O的质量比为71∶64,则RO2的化学式为( )A.CO2 B.NO2 C.SO2 D.ClO23.(2018八上·浙江期中)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两端电压为 6V 且保持不变,定值电阻R1 的阻值为 10 ,滑动变阻器 R2 的最大阻值为 20 ,电压表接入电路的量程(0~3)V,电流表接入电路的量程(0~0.6)A。闭合开关 S,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P 由 b 端缓慢向 a 端移动,直至某一电表的指针达到满偏。有关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电压表的示数变大,电流表的示数变大 ②电流表的示数变化范围为 0.2A~0.6A③电压表的示数变化范围为 2V~6V ④R2 阻值变化范围为 20 ~10 ⑤指针达到满偏的是电流表A.只有②⑤正确 B. 只有③④正确C. 只有①④正确 D. 都正确4.(2018八上·浙江期中)某同学利用如图甲所示的电路进行实验,电源电压恒为3伏,更换5个定值电阻Rx,得到如图乙所示的图象。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同学研究的是电流和电压的关系B.实验中电压表的示数保持0.5伏不变C.滑动变阻器阻值变化范围为1欧~5欧D.将Rx从5欧换成10欧后,应将滑片P向左移5.(2018八上·浙江期中)如图所示,虚线区域内的“×”为垂直纸面的磁感线.当线框从位置A向右匀速移动到位置B时,线框内产生感应电流的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无→有→无→有→无 B.无→有→无C.没有感应电流 D.一直有感应电流6.(2018八上·浙江期中)2018年3月14日,患有“渐冻症”的杰出物理学家斯带芬·金去世。“渐冻症”是由于传出神经元受损引起的。在一个以肌肉为效应器的反射弧中,假如传出神经受损,其它结构正常,当感受器接受信息刺激后将会( )A.有感觉但不能运动 B.失去感觉但能运动C.既有感觉又能运动 D.失去感觉同时不能运动7.(2018八上·浙江期中)将一半径为R的实心金属球,用细线拉着,匀速缓慢地放入水深为2R的盛水容器中,直至容器底部,水未溢出。下图能反映金属球从水面刚接触处开始至容器底部过程中,所受浮力的大小F与金属球浸入水中深度h的关系的是( )A. B.C. D.8.(2018八上·浙江期中)向100克水中不断加入固体A或改变温度,得到相应的溶液①~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资料:A的溶解度温度/℃ 20 30 40 50 60溶解度/克 37.2 41.4 45.8 50.4 55.2A.②中A的质量分数最大 B.③⑤中A的质量分数相等C.②④⑤的溶液为饱和溶液 D.①③④⑤中没有固体存在9.(2018八上·浙江期中)手机已成为人们现代生活中常用的一种通讯工具.一般的手机都有利用振动提示“来电”的装置.有一种手机提示“来电”是用一个微型电动机带动转轴上的叶片转动,当叶片转动时,电动机也就跟着振动起来,从而带动手机振动.在如图所示的几种形状的叶片中,你认为能够实现上述振动功能的是( )A. B. C. D.10.(2018八上·浙江期中)研究植物的向性时,小金设计了如图实验:在一个广口瓶里放一些湿棉花,将浸泡过的蚕豆种子摆放在瓶壁和湿棉花之间。将玻璃瓶放在温暖的地方,并保持湿润,放置几天,待种子长出芽和根后,将玻璃瓶横着放置1-2天。观察种子芽和根的生长变化情况。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A.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蚕豆种子的向光性B.用浸泡过的蚕豆种子做实验,有利于蚕豆种子的萌发C.该实验主要通过比较芽与根生长的长度得出结论D.该实验证明了生长素能促进芽与根的生长11.(2018八上·浙江期中)下图为自来水生产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清水池中的水是溶液 B.过滤池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C.消毒用的液氯是化合物 D.供水系统流出的水是纯净物12.(2018八上·浙江期中)如图所示的电路中,闭合开关S,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右滑动时,则( )A.R1的电功率一定减小 B.R2的电功率一定增大C.电流表的示数增大 D.电压表的示数减小13.(2018八上·浙江期中)甲、乙两同学在室温下各取100克某溶液分别做制晶体实验,甲将溶液蒸发掉20克水后冷却至室温得晶体2.4克(晶体不含结晶水),乙将溶液蒸发掉30克水后冷却至室温,得晶体4.8克。若两人实验结果都正确,则原100克某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A.1.1% B.17.4% C.22.2% D.36.1%14.(2018八上·浙江期中)如下图甲所示,均匀柱状石料在钢绳拉力的作用下从水面上方以0.5m/s的恒定速度下降,直至全部没入水中。图乙是钢绳拉力F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若不计水的阻力,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石料受到的重力为900NB.石料的密度为1.8×103kg/m3C.如果将该石料立在水平地面上,则它对地面的压强为2.8×104PaD.石料沉底后水平池底对石料的支持力为500N15.(2018八上·浙江期中)有甲、乙、丙三个带电的泡沫塑料小球,甲带正电。先用甲靠近乙,发现乙被排斥;再用乙靠近丙,丙被吸引(如图)。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乙带正电,丙带正电 B.乙带负电,丙带负电C.乙带负电,丙带正电 D.乙带正电,丙带负电16.(2018八上·浙江期中)爱因斯坦曾说:在一个现代的物理学家看来,磁场和他坐的椅子一样实在。下图所表示的磁场与实际不相符的是( )A.同名磁极间的磁场B.直线电流的磁场C.通电螺线管的磁场D.蹄形磁体的磁场17.(2018八上·浙江期中)20℃时,四个实验小组分别取不同质量的NaCl,逐渐加入到各盛有50g水的烧杯中,不断搅拌直到不再溶解为止,然后分别称量剩余NaCl的质量。记录数据如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实验小组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水的质量/g 50 50 50 50所取NaCl的质量/g 15 20 25 30剩余NaCl的质量/g 0 2 7 12A. 20℃时,50gNaCl饱和溶液中含有18gNaClB.用蒸发的方法可以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C.第二组所得溶液的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9:25D.相同温度下,NaCl在水里的溶解度与水的质量无关18.(2018八上·浙江期中)下列现象与解释相对应的是( )A.盆景弯向窗口生长——向光性B.小偷看到警察就跑——激素的调节C.人出现中暑现象——散热大于产热D.呆小症——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19.(2018八上·浙江期中)一圆柱体先后放入密度为ρ1和ρ2的2种液体中,均处于漂浮状态,如图所示。圆柱体在两液体中所受浮力依次是F1和F2,则( )A.ρ1>ρ2 F1>F2 B.ρ1<ρ2 F1C.ρ1<ρ2 F1=F2 D.ρ1>ρ2 F1=F220.(2018八上·浙江期中)下列对课本中相关实验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电解水实验能说明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B.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能说明化学变化遵循质量守恒定律C.黄豆与芝麻混合的实验能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D.二氧化碳灭火实验能说明二氧化碳不助燃、不可燃、密度大于空气21.(2018八上·浙江期中)观察自然现象,通过实验研究揭示其原理,并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这是科学学习的一种基本方法。下列各项的现象、原理与应用之间不对应的是( )选项 A. B. C. D.现象 高山上,普通的锅难以将饭煮熟 刮风时,窗帘向外飘 晾在通风处的衣服干得快 煮熟的汤圆浮在水面上探究原理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气压与流速的关系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物体的浮沉条件应用 高压锅 飞机 吸尘器 轮船A.A B.B C.C D.D22.(2018八上·浙江期中)在水平桌面上放一物体A,桌面不光滑。在A的两边用轻绳通过定滑轮吊着B、C两个物体,已知GB=15 N ,VB=1.0×10-3m3,GC=10 N 。开始时把B物体浸没水中,如图所示,整个装置保持静止。现拔出容器底部的小木塞,缓慢放水直至物体B完全露出水面的过程中,整个装置还是静止不动,在不计定滑轮与轻绳之间的摩擦的情况下,有关物体A在放水过程中的受力情况,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已知ρ水=1.0×103kg/m3, g取10N/kg)A.A物体受到摩擦力的方向始终水平向右B.A物体受到摩擦力的方向开始水平向左后变为水平向右C.A物体受到摩擦力的大小范围是0N≤f≤5ND.A物体始终受到5个力的作用23.(2018八上·浙江期中)将一只装满水的溢水杯放在水平桌面上,如图甲所示,此时水对杯底的压强为p1,杯底对桌面的压强为p甲;若将一石块用细线系着缓慢放入杯底,有一部分水溢出,稳定后如图乙所示,此时水对杯底的压强为p2,杯底对桌面的压强为p乙;如果改用小木块轻轻放在图甲的溢水杯中,也有一部分水溢出,稳定后如图丙所示,此时水对杯底的压强为p3,杯底对桌面的压强为p丙,则下列关系式成立的是( )A.p1= p2 p甲 >p乙 B.p2> p3 p甲 =p丙C.p1= p3 p乙 >p丙 D.p1< p3 p甲 24.(2018八上·浙江期中)落满树叶的道路上,当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经过时,树叶会( )A.从路边“吸向”车旁 B.从车旁飞向路边C.只向上飞扬 D.不受影响25.(2018八上·浙江期中)硫酸镁在工农业以及医疗上有广泛应用,其溶解度如下表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温度/℃ 10 30 50 70 90溶解度/g 27.3 39.3 49.0 54.1 51.1A.硫酸镁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B.10℃时,27.7克硫酸镁和72.3克水可配制成质量分数为27.7%的硫酸镁溶液C.50℃时,100克硫酸镁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49:100D.70℃时的硫酸镁饱和溶液升温至90℃,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26.(2018八上·浙江期中)在RU 图所示的密闭容器内有一个理想活塞(滑动自如,且密封性绝对可靠)处在容器容积的1/4处;其中,1/4的部分充的是空气,另3/4的部分充的是H2和O2混合气体;当后者用电火花点燃引爆时,活塞先被冲向左边,而当容器内的气体逐渐恢复到原来的温度时,活塞逐渐向右滑边,最终停留在容器容积的1/2处,则原来的H2和O2混合气体中H2和O2的体积比可能是 ( )A.8∶1 B.7∶1 C.4∶5 D.2∶727.(2018八上·浙江期中)有一种含有CaCO3与CaO的混合物,测得其中钙元素质量分数为50%,取该混合物16克经高温煅烧后,将剩余的固体投入足量水中,固体全部溶解生成Ca(OH)2的质量为( )A.3.7克 B.7.4克 C.14.8克 D.22.2克28.(2018八上·浙江期中)在相同温度和相同体积的条件下,气体压强(P)与气体分子数目(n)成正比关系(p=kn)。若ag碳和bg 氧气放入一密闭容器中,测得容器内的气体压强为p,然后,提供一定条件使容器内的物质发生充分反应,待温度复原时,测得容器内的气体压强仍然为P。则a与b的关系可能( )A.a= B.a> C.a< D.a>二、填空题(共7题;共30分)29.(2018八上·浙江期中)如表是氯化钠(NaCl)和硝酸钾(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回答问题。两种物质中,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温度/℃ 10 20 30 40 50 60溶解度/g NaCl 35.8 36.0 36.3 36.6 37.0 37.3KNO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0(1)60 ℃时,按图示操作:A中溶液是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C中溶液的总质量是 克。(2)50 ℃时,将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克,分别加热蒸发10克水后,再恢复到50 ℃,剩余溶液的质量:NaCl溶液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KNO3溶液。30.(2018八上·浙江期中)长方体物块A、B的高和底面积如图甲所示。把它们放在水中,静止时所处状态如图乙所示。则在乙图中,A、B两物块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力较大的是 。按图甲把A、B两物块放在水平地面上时,对地面的压强较大的是 31.(2018八上·浙江期中)(1)某三价金属与氧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氧元素质量分数为30%,则该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2)A、B两元素相对原子质量之比为2∶1,仅由这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里,A、B两元素质量比为2∶3,则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若其中B为-n价,则此化合物中A元素的化合价为 。(3)元素R可与氧形成多种化合物,其中RO中含氧53.33%,那么相对分子质量为76,含氧量为63.16%的R与氧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 。32.(2018八上·浙江期中)经测定,甲醛(CH2O):.醋酸(C2H4O2)、丙酮(C3H6O)三种物质的混合物中含氢元素8g,则该混合物完全燃烧后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是 ,地震过后,防疫部门常用到一种高效安全灭菌消毒剂,该消毒剂可表示为RO2,主要用于饮用水消毒.实验测得该氧化物中R与O的质量比为71:64,则RO2的化学式为 。33.(2018八上·浙江期中)在硫酸亚铁(FeSO4)和硫酸铁[Fe2(SO4)3] 的混合物中,硫的质量分数是22℅,则混合物中铁的质量分数是 , 由Na2SO4、Na2SO3和Na2S三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中,测得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2%,则其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34.(2018八上·浙江期中)加碘盐中加了一种叫碘酸钾的物质,其化学式是KIO3,已知一种碘的氧化物可称为碘酸碘,其中碘元素为+3、+5两种化合价,你认为该碘酸碘的化学式为 。35.(2018八上·浙江期中)某工业盐酸中因含有少量FeCl3(不含其它杂质)而显黄色,测知该盐酸中H+和Cl﹣的个数比为88:97,则其中Fe3+和Cl﹣的个数比为 。三、实验探究题(共2题;共12分)36.(2018八上·浙江期中)图甲是用伏安法测未知电阻R的实验图.(1)闭合开关,将滑片P向左滑动时,此时电压表示数为2.4V,电流表示数如图乙所示,则未知电阻R= Ω.(2)实验中只有一个电压表和一个已知电阻R0 , 小明设计了如图丙所示的电路,同样可以测量未知电阻Rx,请在空格内将实验步骤补充完整.①闭合S、断开S1, 用电压表测出待测电阻Rx两端的电压为U1;② ,用电压表测出电源的电压U;③请写出用测量值U、U1及R0来表示Rx的表达式:Rx= 37.(2018八上·浙江期中)科学兴趣小组了解到植物的茎具有背离地面向上生长的特性,查阅资料发现,玉米幼苗能在黑暗中生长较长时间,是一种比较好的实验材料。于是他们利用玉米幼苗、大纸板箱等器材进行实验,以验证玉米的茎具有背地生长的特性。请你按照下表中的实验方案设计要求,完成相应的实验操作步骤。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方案设计要求步骤一 选择10盆长势良好且大小相近的玉米幼苗,随机平均分成两组,分别标为A组和B组。 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步骤二 。 设置对照实验步骤三 。 排除影响实验结果的主要因素的干扰步骤四 几天后,观察 ,并做好记录。 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步骤五 比较A、B两组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获取事实和证据并得出结论四、解答题(共2题;共18分)38.(2018八上·浙江期中)大理石是含杂质的碳酸钙,因具有美丽花纹面被广泛用于建筑物外墙、内壁的贴面和地面铺设。某同学想测出大理石样品中碳酸钙的含量,进行了如下实验和分析。(1)取一定量的大理石样品置于图甲的发生装置中,用分液漏斗向下滴加盐酸(方程式:CaCO3+2HCl=CaCl2+H2O+CO2↑,杂质不参加反应),产生的气体用含有碱性物质的吸收装置充分吸收。分液漏斗中所加液体不选用硫酸,理由是 。(2)反应前,测得图甲中锥形瓶内物质的总质量和吸收装置的总质量都为m克,实验后,根据实验数据绘了图乙,曲线a、b分别表示锥形瓶内物质的总质量和吸收装置的总质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情况。请根据曲线b分析计算出大理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3)请综合分析曲线a、b,计算出实验中所用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结果精确到0.1%)(4)计算后,该同学对上述实验进行了反思。他认为分液漏斗中选用的盐酸浓度偏大,会对实验结果造成较大影响,其原因是 。39.(2018八上·浙江期中)如图是测定光合作用速率的装置,在密封的试管内放一新鲜叶片和二氧化碳缓冲液(作用是使装置内的CO2浓度保持相对稳定),试管内气体体积的变化可根据毛细玻璃刻度管内红色液滴移动距离经计算获得。在不同强度的光照条件下,测得气体体积变化如图所示。(1)当光照强度为15千勒克司,1小时光合作用产生该气体的量为 毫升。(2)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具说服力,本实验还应设置对照实验。在光照相同的情况下,如果对照组刻度管中的红色液滴较初始位置向右移了5毫升,其可能的原因是 。(3)理想条件下将某绿色植物放在特定实验装置中,研究温度对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影响,获得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回答相关问题:温度(℃) 5 10 15 20 25 30 35光照下吸收的二氧化碳量(mg/h) 1.0 1.75 2.5 3.25 3.75 3.5 3.5黑暗中释放的二氧化碳量(mg/h) 0.5 0.75 1.0 1.5 2.25 3.0 3.5①若实验过程中昼夜一直不停光照,则温度约为 时植物生长速度最快。②若每天提供12小时光照,其余时间黑暗处理,则24小时内植物有机物积累量最大时的温度约为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识点】水循环【解析】【分析】水循环通常也被称为"水分循环"或"水文循环",是指水在地球上、地球中以及地球上空的存在及运动情况。地球的水处于不停地运动中,并且不停地变换着存在形式,从液体变成水蒸气再变成冰,然后再循环往复。【解答】A、蒸发是补充大气中水蒸气的环节,是水循环主要环节;故A不正确;B、径流是用于补充区域性水资源的环节,是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故B不正确;C、太阳辐射是促进水循环的动力之一,并不是主要环节;故C正确;D 、水汽输送是实现不同区域降水的主要原因,是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故D不正确;故答案为:C。2.【答案】D【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解析】【分析】元素质量比=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的比【解答】设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x,根据已知RO2中R与O的质量的比为71∶64,可得 = ,解得x=35.5,所以R为Cl。故答案为:D。3.【答案】C【知识点】基本电路与电路图;电流的测量及电流表的使用;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电压的测量及电压表的使用;欧姆定律及其应用【解析】【分析】根据欧姆定律和串联电路的特点,综合考虑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安全问题,依次分析解答。【解答】该电路是一个串联电路,电压表测电阻R1两端的电压,电流表测总电流;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P 由 b 端缓慢向 a 端移动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的有效阻值减小,电路的总电阻减小,根据欧姆定律可知总电流增大,即电流表的示数变大;滑动变阻器分得的电压减小,所以R1两端的电压增大,即电压表的示数变大,故①说法正确。由图可知:当滑 P在b 端时,电阻最大,所以总电流最小,R=R1+R2=10Ω+20Ω=30Ω,此时总电流,电压表示数,所以总电流最小0.2A;当滑片P在a端时,电阻最小,所以总电流最大,R=R1=10Ω,此时总电流,但此时超过了电压表的量程,所以此时电路的最大电流不能是0.6A,而应该用电压表所接量程3V来进行计算,故②说法错误。由图和上面分析可知:当滑 P在b端时,电阻最大,所以总电流最小,R=R1+R2=10Ω+20Ω=30Ω,此时总电流最小为0.2A,故电压表的示数的最小值为 2V;电压表接入电路的量程(0~3)V,所以最大值为3V,故③说法错误。由图和上面分析可知:当滑 P在b端时,R2的阻值处于最大值,为20Ω;当电压表处于最大值时,R2 的阻值最小,此时,,所以R2 阻值变化范围为 20 ~10 ,故④说法正确。由图和上面分析可知:电流表的示数变化范围为 0.2A~0.3A,电压表的示数变化范围为 2V~6V ,而电压表接入电路的量程(0~3)V,电流表接入电路的量程(0~0.6)A,所以指针达到满偏的是电压表,故⑤说法错误。故答案为:C4.【答案】C【知识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解析】【分析】A、根据控制变量法,研究电流和电压的关系时,要控制电阻不变;B、由图乙求出电流与电阻之积分析C、由图乙知,电流为05A时,对应的电阻为50,电流为0.1A时,对应的电阻为250,根据欧姆定律和串联电路的规律求出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电阻变化范围;D、根据控制变量法,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需控制定值电阻的电压相同,当换上大电阻时,根据分压原理确定电压表示数的变化,由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结合分压原理确定滑片移动的方向。【解答】A、研究电流和电压的关系时,要控制电阻不变,由图乙知,电阻是变化的,故A说法错误。B、由题意和图象可知,该同学研究的是电流和电阻的关系,实验中要控制Rx两端的电压不变(即电压表示数不变);由图乙知,电流与电阻之积(即Rx两端的电压)U=IRx=0.5A×5=2.5V,即电压表保持2.5伏不变,故B说法错误。C、由图乙知,电流最大为0.5A时,对应的电阻为5,根据欧姆定律和串联电路的规律,变阻器接入的电阻R小=R总-R1=由图乙知,电流最小为0.1A时,对应的电阻为25,根据欧姆定律和串联电路的规律,变阻器接入的电阻R大=R总-R2=所以,滑动变阻器阻值变化范围为1欧~5欧,故C说法正确。D、根据串联分压原理可知,将定值电阻由5改接成10的电阻,电阻增大,其分得的电压增大(大于2.5V);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实验中应控制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根据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可知应增大滑动变阻器分得的电压,使电压表的示数减小为2.5V,由分压原理,应增大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电阻,所以滑片应向端移动,故D说法错误。故答案为:C5.【答案】A【知识点】产生电磁感应现象的条件和规律【解析】【分析】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①闭合电路;②部分导体;③在磁场中切割磁感线。【解答】线框A进入磁场前,不能切割磁感线,因此无感应电流产生;当线框A从刚进入到全部进入前,符合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此时有感应电流产生;当线框A全部进入磁场后,整个闭合电路都在磁场中,不是部分导体,因此无感应电流产生;当线框A刚从磁场中出来到全部出来前,符合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此时有感应电流产生;当线框A全部出来后,不能切割磁感线,因此无感应电流产生。故A正确,而B、C、D错误。故选:A。6.【答案】A【知识点】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解析】【分析】反射弧是指执行反射活动的特定神经结构。从外周感受器接受信息,经传入神经,将信息传到神经中枢,再由传出神经将反应的信息返回到外周效应器。实质上是神经元之间的特殊联络结构。典型的模式一般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解答】反射弧的流程为:感受器接受刺激,经过传入神经把刺激传到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做出判断并产生指令,经过传出神经把指令传到效应器,产生相应的反应;而当传出神经受损时,神经中枢能作出判断,但指令无法到达效应器,也就是无法作出相应的反应;所以当感受器感受到刺激后,人是有感觉的,但无法运动;故答案为:A7.【答案】C【知识点】浮力的变化【解析】【分析】(1)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大小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2)球在浸入的过程中体积的变化是不均匀的,体积变化有一个先加快再减慢的过程,据此可以判断浮力的变化情况。【解答】根据物体在液体中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可知,球在浸入水的过程中,水的密度不变,所以浮力的变化只与球浸入水中的体积有关,由于球浸入水中时排开液体的体积变化是不均匀的,是先加快再减慢,所以A、B选项错误;C选项图线表示浮力变化先变化较小再变化较快,再变化减慢,与体积变化符合,C选项正确;D选项与C选项刚好相反,D错误。故选C8.【答案】D【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解析】【分析】(1)溶解度为一定温度下,100g水溶解溶质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溶质的质量;(2)当溶剂的质量相同时,溶质的质量越大,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大;(3)如果溶质质量大于溶解度,那么肯定有溶质析出的固体存在。【解答】根据表格数据可知,25℃A物质的溶解度要大于37.2g小于41.4g,所以100g水中加入41.4g得到的②溶液溶质的质量肯定小于41.4g;溶液③的温度为60℃,此时溶解度为55.2g>41.4g,因此③中溶液中溶质质量为41.4g;在溶液⑤中,一共加入溶质:41.4g+9g=50.4g,而它的温度50℃时溶解度正好为50.4g,即全部溶解,因此⑤中溶质质量最大,质量分数最大,故A、B错误;溶液②25℃时溶解度肯定小于30℃时的溶解度41.4g,因此②是饱和溶液;溶液④60℃时溶解度为55.2g,而溶质质量只有50.4g,为不饱和溶液;溶液⑤为50℃时溶解度为50.4g,正好达到饱和,故C错误;25℃A物质的溶解度要大于37.2g小于41.4g,而①中加入溶质37.2g,所以该温度下①溶液为不饱和溶液,没有固体存在;③中溶进去的溶质质量为41.4g,③溶液的温度为60℃A的溶解度是55.2g,所以③溶液为不饱和溶液,没有固体存在;④溶液的温度为60℃A的溶解度是55.2g,此时溶质A只有50.4g,所以④溶液为不饱和溶液,没有固体存在;⑤中溶进去的溶质为50.4g,⑤溶液的温度是50℃A物质的溶解度为50.4g,所以溶液刚好饱和,也没有固体存在,故D正确。故选D。9.【答案】C【知识点】能量的相互转化和转移【解析】【分析】当叶片的形状为中心对称图形时,转速平稳,不会产生振动;当叶片的形状为不对称图形时,由于惯性,叶片总有向外飞出的趋势,从而产生振动。据此分析即可。【解答】A、B、D中的叶片的形状都是对称图形,不会产生正对;只有C中叶片为非对称图形,才会产生振动,故C正确,而A、B、D错误。故选C。10.【答案】B【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植物的感应性【解析】【分析】(1)植物的根在重力的影响下,会顺着重力方向生长,这种现象称为植物的向地性。茎和根的向地性不同,茎会背着重力方向向上生长(称为负向地性)。(2)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都是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解答】A、 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蚕豆种子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负向地下性,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B、 用浸泡过的蚕豆种子能够为种子的萌发提供充足的水分,有利于它的萌发,说法正确,故符合题意。C、 该实验主要通过比较芽与根生长的方向来得出结论,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D、 该实验证没有涉及生长素的研究,故不能得出生长素能促进芽与根的生长的结论,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11.【答案】A【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溶液的组成及特点;过滤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常见物质的分类【解析】【分析】A、像砂糖、高锰酸钾、碘等被溶解的物质称为溶质。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如水、酒精等)称为溶剂。溶解后所得到的物质叫做溶液。B、化学变化是指在变化中生成了新的物质;C、化合物是指由两种或两种元素以上组成的纯净物;D、纯净物只含有一种物质。【解答】A、清水中既含有溶剂水,还含有许多溶解的矿物质等溶质,所以是溶液,A 说法正确,符合题意;B、过滤主要是将不溶的物质与水分离,没有产生新的物质,是物理变化,B说不法正确,不符合题意;C、液氯是液态的氯气,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而不是化合物,C说不法正确,不符合题意;D、供水系统流出的水还是含有许多其它的物质的,应该是混合物而不是纯净物,D说不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12.【答案】A【知识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电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解析】【分析】(1)根据公式P=I2R可知,当电阻不变时,电流越大,功率越大,据此判断R1的功率变化;(2)在串联电路中,当变阻器接入的电阻和外面的定值电阻阻值相同时功率最大;(3)根据欧姆定律判断电流表示数的变化;(4)在串联电路中,电压的分配与电阻成正比。据此分析即可。【解答】当变阻器的滑片P向右滑动时,电阻变大,而总电压不变,所以电流变小,那么电流表的示数变小;根据公式P=I2R可知,定值电阻R1的功率变小,故A正确,而C错误;如果变阻器的阻值小于R1,那么变阻器的功率增大;如果变阻器接入的电阻大于R1,那么变阻器的功率变小,故B错误;根据公式可知,当变阻器的阻值增大时,电压表的示数增大,故D错误。故选A。13.【答案】B【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有关固体溶解度的计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分析题意:可以把乙同学的蒸发溶液的过程分为两部分:先蒸发掉20g水,再蒸发掉10g水,由于两同学所用溶液是同样的溶液,则先蒸发掉20g水时也应该析出2.4克晶体,溶液达到饱和,再蒸发掉10g水时即蒸发饱和溶液时析出的晶体的质量为2.4g,即2.4g溶质溶解在10g水中恰好形成饱和溶液,则说明原溶液是多了10g水的不饱和溶液。【解答】若要从不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必须先蒸发掉多余的水形成饱和溶液,再继续蒸发水才会按比例析出晶体,如果把先蒸发的20g水也分成两个过程,即先蒸发10g水,再蒸发10g水,则后蒸发的10g水应该析出2.4g的晶体,那么前10g水应该能析出2.4g-2.4g=0g晶体。即该溶液蒸发了10克(剩余90克)即可达到饱和状态。2.4g溶质溶解在10g水中恰好达到饱和形成12.4g溶液,则设原溶液中即90g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x,则x/90g=2.4g/12.4gx=90g×2.4g/12.4g=17.4g则原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7.4g17.4g/100g×100%=17.4%故答案为B.14.【答案】C【知识点】浮力的变化【解析】【分析】(1)根据图象乙判断物体的重力及全部浸没时所受的浮力;(2)根据浮力公式F浮=ρ液gV排求出物体的体积,然后根据密度公式求出石料的密度;(3)先根据图乙读出石料从刚开始淹没到全部淹没所用的时间,然后根据速度公式即可求出圆柱体的高,再根据求出石料放在水平地面上时对地面的压强;(4)根据F=G-F浮即可求出石料沉底后水平池底对石料的支持力。【解答】由图象乙知,AB段拉力大小不变,此时物体未接触水面,根据测力计的示数可得物体的重力G=1400N,故A错误;BC段拉力示数逐渐减小,说明物体慢慢浸入水中,且浸入水中的体积逐渐变大,受到的浮力逐渐变大,在C点恰好完全浸没,此时测力计的示数为900N,所以浮力:F浮=G-F=1400N-900N=500N;由F浮=ρ液gV排可得,石料的体积:V=V排=0.05m3;则石料的密度:ρ=2.8×103kg/m3,故B错误;由图乙可知,石料从刚开始淹没都全部淹没所用的时间为2s;由v=可知,圆柱体的高度:h=s=vt=0.5m/s×2s=1m;由p=ρgh可得,将该石料立在水平地面上,则它对地面的压强:p=ρgh=2.8×103kg/m3×10N/kg×1m=2.8×104Pa,故C正确;石料沉底后水平池底对石料的支持力:F支=G-F浮=1400N-500N=900N,故D错误。故答案为:C15.【答案】D【知识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解析】【分析】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据此分析即可。【解答】三个小球都带电,因为甲和乙相互排斥,所以它们带同种电荷,即乙带正电;因为乙和丙相互吸引,所以丙带负电。故选D。16.【答案】C【知识点】磁场和磁感线【解析】【分析】(1)磁体外部的磁感线,总是从北极出来,回到南极;(2)磁体两端的磁极附近,磁感线比较稠密,中间则比较稀疏;(3)根据安培定则判断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方向。【解答】A.两个N极靠近时相互排斥,磁感线呈“顶牛”之势,且表示磁感线方向的箭头都向外,故A正确不合题意;B.当直导线中有电流经过时,用大拇指指向电流方向,弯曲的四指的方向就是磁感线的环绕方向,故B正确不合题意;C.电流从上面流入螺线管,用右手握住螺线管,弯曲的四指指尖指向左侧,那么大拇指指向下端,即下端是螺线管的N极,那么磁感线应该从下端出去,从上端回来,故C错误符合题意;D.蹄形磁铁上端为N极,磁感线从上端出来,回到下端的S极,故D正确不合题意。故选C。17.【答案】A【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固体溶解度的概念【解析】【分析】(1)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根据第二组数据判断即可;(2)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①增加溶质;②减少溶剂;③改变溶解度;(3)第二组中,溶质的质量=加入氯化钠的质量-剩余氯化钠的质量,据此计算即可;(4)溶解度与温度和溶质的性质有关,与水的质量无关。【解答】A.根据第二组数据可知,溶液中出现了剩余的氯化钠,说明溶液已经饱和;溶质的质量=20g-2g=18g,那么溶液的质量=50g+18g=68g,因此20℃时,68g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含有18g氯化钠,故A错误符合题意;B. 用蒸发的方法可以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故B正确不合题意;C. 第二组所得溶液的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185g:50g=9:25,故C正确不合题意;D. 相同温度下,NaCl在水里的溶解度与水的质量无关 ,故D正确不合题意。故选A。18.【答案】A【知识点】植物的感应性;内分泌腺和激素;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体温的控制【解析】【分析】(1)当光照射到植物茎尖端的某一侧时,生长素就移向背光的一侧,使背光一侧的茎比受光一侧的茎生长得快。(2)通过后天学习而得到的较为复杂的反射,这类反射叫做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的建立是大脑皮层的功能,也是学习的基础。人不仅能对环境中声、光、味、触等具体刺激作出反应,还能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学习,并能以语言、文字代替具体刺激,作出反应。(3)恒温动物和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4)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得呆小症,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会得侏儒症。【解答】A、 盆景弯向窗口生长与向光性有关,故说法正确。B、 小偷看到警察就跑,这是一种条件反射,主要是通过神经调节完成,故说法错误。C、 人出现中暑现象是因为散热小于产热引起的,故说法错误。D、 呆小症是由于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的,故说法错误。故答案为:A19.【答案】D【知识点】浮力产生的原因;浮力的变化【解析】【分析】阿基米德定律为:物体在流体(液体或气体)所受浮力,等于所排开的液体(气体)的重量。浮力 = 物体在液体中所减轻的重量 = 物体在空气中重量 - 物体在液体中的重量 = 物体所排开液体的体积×液体密度×重力加速度= 物体所排开的液体重量;当物体上浮时,浮力大于物体的重力,当物体漂浮或悬浮时,浮力等于重力;但当物体处于下沉状态时,浮力小于重力。【解答】由图可知,同一圆柱体在两种液体中均处于漂浮状态;而物体漂浮时,重力等于浮力;所以圆柱体在两种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相同;而圆柱体在ρ1液体中浸没的体积小于在 ρ2液体中浸没的体积,所以ρ1>ρ2 ;故答案为:D。20.【答案】C【知识点】分子之间存在空隙;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解析】【分析】(1)根据水的组成分析;(2)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量保持不变;(3)只有扩散现象可以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4)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分析解答。【解答】A.电解水实验能说明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故A正确不合题意;B.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保持不变,能说明化学变化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故B正确不合题意;C.黄豆与芝麻混合的实验只能类比能分子之间有空隙,而不能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故C错误符合题意;D.二氧化碳灭火实验能说明二氧化碳不助燃、不可燃、密度大于空气,故D正确不合题意。故选C。21.【答案】C【知识点】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解析】【分析】将各个选项中的设备与它的原理进行分析,二者不一致的就是正确选项。【解答】A.高压锅是利用液体的沸点随压强的增大而升高的原理工作的,因此可以解决高山上煮饭的问题,故A正确不合题意;B.飞机的机翼之所以产生升力,是利用流体流速越大压强越小的原理,因此可以解释刮风时窗帘外飘的现象,故B正确不合题意;C.吸尘器是利用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的原理产生吸力的,而不是利用影响蒸发的要素,故C错误符合题意;D.轮船是利用物体的漂浮条件工作的,因此可以解释煮熟的汤圆为什么飘在水面上,故D正确不合题意。故选C。22.【答案】C【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平衡状态的判断;阿基米德原理【解析】【分析】根据物体所处的状态分析物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受力情况,(1)物体浸在水中时在水平方向受向左的拉力只有一个,大小等于GC,在水平向右的方向受两个力的作用:拉力F和摩擦力f,其中F=GB-F浮,所以GC=GB-F浮+f;(2)物体B完全露出水面时在水平方向受向左的力有两个:拉力F和摩擦力f,其中F=GC,在水平向右的方向只受一个拉力的作用,大小等于GB,所以GC+f=GB;由GC=GB-F浮+f和GC+f=GB得到f=F浮,再根据F浮的大小即可判断f的大小。【解答】解:A、开始时物体A受到的摩擦力向右,随着水位的下降,浮力的减小,最后摩擦力的方向变为向左,所以A错;B、A物体受到摩擦力的方向开始水平向右后变为水平向左,所以B错;C、由开始时GC=GB-F浮+f,最后GC+f=GB得f= F浮;开始时f= F浮=F浮= 12ρ水V排g=×1.0×103kg/m3×1.0×10-3m3×10N/kg=5N,最后物体B完全露出水面f=F浮=0N,S所以A物体受到摩擦力的大小范围是0N≤f≤5N;D、开始和最后时水平方向受向左、右的拉力,摩擦力,竖直方向的重力和支持力,在水位下降的过程中有一个时刻A受到向左、右的拉力的拉力是平衡力时A没有运动的趋势,此时摩擦力f为0N时,A只受4个力的作用,所以D错。故选C。23.【答案】C【知识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解析】【分析】(1)若将一石块用细线系着缓慢放入杯底,有一部分水溢出,由阿基米德原理知道石块受到的浮力等于排开的水的重力(溢出水的重力),而因为石块下沉,石块的重力大于浮力,据此可以得出石块的重力和溢出水的重力的大小关系,进而得出放入石块后杯对桌面的压力变化,而受力面积不变,根据压强公式P=得出压强变化;(2)如果将小木块轻轻放在图(甲)的溢水杯中,有一部分水溢出,由阿基米德原理知道石块受到的浮力等于排开的水的重力(溢出水的重力),而因为木块漂浮,木块的重力等于浮力,据此可以得出木块的重力和溢出水的重力的大小关系,进而得出放入木块后杯对桌面的压力变化,而受力面积不变,根据压强公式P=得出压强变化。(3)根据P=ρgh判断水对杯底的压强变化。【解答】解:若将一石块用细线系着缓慢放入杯底,有一部分水溢出:∵石块下沉,∴F浮石<G石,∵F浮石=G排=G溢,∴G石>G溢,∴放入石块后杯对桌面的压力将变大,而受力面积不变,∵P=∴杯对桌面的压强将变大,即p乙>p甲;如果将小木块轻轻放在图(甲)的溢水杯中,有一部分水溢出,∵木块漂浮,∴F浮木=G木,∵F浮木=G排′=G溢′,∴G木=G溢′,∴放入木块后杯对桌面的压力不变,而受力面积不变,∵P=∴杯对桌面的压强不变,即p丙=p甲,所以P乙>P甲=P丙石块和木块放入水中,水的深度没变,根据P=ρgh知P1=P2=P3;故选C.24.【答案】A【知识点】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析】【分析】根据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分析即可。【解答】 落满树叶的道路上,当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经过时, 道路中间的空气流速很大,压强很小;而周围的空气流速小压强大,于是对树叶产生一个向道路中间的压力差,所以树叶会从路边“吸向”车旁。故选A。25.【答案】C【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数据分析硫酸镁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2)根据10℃时,硫酸镁的溶解度27.3g的意义进行分析;(3)当温度相同时,饱和溶液的溶解度不变,即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4)判断温度变化时,溶质的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即可。【解答】A.根据表格可知, 硫酸镁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先增大后减小 ,故A错误;B.10℃时,硫酸镁的溶解度为27.3g,即100g水中才能溶解27.3g硫酸镁,那么72.3g水中最多溶解的硫酸镁的质量肯定小于27.3g,因此配成的溶液质量分数肯定小于27.3%,故B错误;C.50℃时,硫酸镁的饱和溶液的溶解度相同,即溶质质量分数相同,与硫酸镁溶液的质量大小无关,因此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之比为:49g:100g=49:100,故C正确;D. 90℃时的硫酸镁的溶解度小于70℃时的溶解度,因此升高温度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小了,故D错误。故选C。26.【答案】C【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解析】【分析】(1)相同状态下,参加化学反应气体的体积之比等于方程式中计量系数之比;(2)分别从氢气有剩余和氧气有剩余的两个角度,列出方程组计算二者的体积之比即可。【解答】设氢气和氧气的体积分别为x,y.设装置的体积为4a.(1)假设氢气完全反应,剩余的是氧气,因为氢气和氧气的体积占总体积的,所以x+y=3a ①2H2+O22H2O2 1x 0.5x因为反应后活塞停在容器的1/2处,说明剩余氧气的量与空气的量相等,即y-0.5x=a ②①②式联立解得:,;那么氢气和氧气的体积之比:x:y=4:5。(2)如果氧气完全反应,氢气有剩余,2H2+O22H2O2 12y y因为反应后活塞停在容器的1/2处,说明剩余氢气的量与空气的量相等,即x-2y=a ③①③式联立得到:,;那么氢气和氧气的质量之比:x:y=7:2。故选C27.【答案】C【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解析】【分析】首先用混合物的总质量×质量分数计算出钙元素的质量,然后计算出氢氧化钙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后根据钙的质量÷质量分数计算出生成氢氧化钙的质量即可。【解答】混合物中钙元素质量为:16g×50%=8g;Ca(OH)2中钙元素质量分数为:;由于最终钙元素都转化为氢氧化钙的形式,所以生成的Ca(OH)2质量为:故选C。28.【答案】A【知识点】气体压强跟体积的关系;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解析】【分析】碳和氧气的反应可生成二氧化碳,也能生成一氧化碳,根据反应前后气压不变即分子数不变确定具体的反应类型,最后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推导二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即可。【解答】反应后容器内气体压强仍为P,说明反应前后气体的分子总数不变。碳与氧气可能发生的反应是:(1)C+O2CO2 ;(2)2C+O22CO;分析发现,只有反应(1)符合实验要求;C+O2CO212 32a b解得:;当氧气过量时,反应仍按(1)进行,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总数不变,则此时。因此符合实验要求的a和b的关系为:。故选A。29.【答案】(1)不饱和;167.6(2)大于【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解析】【分析】(1)将40g与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比较大小即可判断是否饱和;根据表格确定20℃时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进而确定100g水中溶质的质量,最后用100g+氯化钠质量+硝酸钾质量计算溶液的质量 即可;(2)50℃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钠的溶解度进行分析。【解答】(1)60℃时,是硝酸钾的溶解度是110g,所以60℃时,100g水中放入40g硝酸钾形成的是不饱和溶液;20℃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所以20℃100g水中最多溶解31.6g硝酸钾,最多溶解36g氯化钠,所以C中溶液的总质量=100g+31.6g+36g=167.6g;(2)50℃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钠的溶解度,所以50℃时,将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蒸发10克水后,析出的硝酸钾质量大,所以剩余溶液的质量:NaCl溶液大于KNO3溶液。30.【答案】B;B【知识点】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解析】【分析】(1)首先根据两个物体下表面的深度判断下表面受到压强的大小,然后根据下表面受力面积的大小利用公式F=pS判断下表面受到压力的大小;(2)首先根据浮沉条件判断两个物体的密度大小,然后根据公式p=ρgh比较二者对地面的压强大小。(密度均匀的柱体,对地面的压强与受力面积无关,只与密度和高度有关)【解答】(1)根据图乙可知,物体B下表面的深度大于A的深度,根据公式p=ρ水gh可知,物体B的下表面受到的压强大于A下表面受到的压强;又因为下表面的面积SA>SB,根据公式F=pS可知,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力较大的是B;(2)因为B在水里悬浮,所以B的密度等于水的密度;因为A在水里漂浮,所以A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那么B的密度大于A的密度;根据甲图可知,二者的高度相等,根据公式p=ρgh可知,对地面的压强较大的是B。31.【答案】(1)56(2)AB3;+3n价(3)N2O3【知识点】相对原子质量;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解析】【分析】相对分子质量就是化学式中各个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某元素的质量分数=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x原子个数除以整个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x100%;在化合物中,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计算指定元素化合价; 【解答】(1)设该化合物为R2O3,则 ×100%=30%,解得a=56,即该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6;(2)设A、B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分别为a、b,化学式为AxBy,a∶b=2∶1,ax∶by=2∶3,得x∶y=1∶3,因此化学式为AB3。若B元素化合价为-n价,根据化合物中所有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求得A元素化合价为+3n价。(3)因RO中含氧53.33%,则 ×100%=53.33%,a=14,查得R为N元素。设所求化学式为N2Ox,则28+16x=76,x=3,即化学式为N2O3。32.【答案】176g;ClO2【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解析】【分析】(1)观察三者的化学式可知,每组物质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之比都相同,据此计算出混合物中碳元素的质量,接下来根据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出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即可;(2)化学式中元素的质量之比等于原子相对原子质量和个数的乘积之比,据此列方程式计算即可。【解答】(1)甲醛(CH2O)、醋酸(C2H4O2)、丙酮(C3H6O)三种物质中,碳原子核氢原子的个数之比都是1:2,那么碳元素和氢元素比都是:12:(1×2)=6:1;混合物中含氢元素8g,则碳元素质量是:8g×6=48g,二氧化碳气体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则该混合物完全燃烧后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是:;(2)设R相对原子质量为x,根据题意有:x:32=71:64,解得:x=35.5,则R是氯元素,那么RO2的化学式为ClO2。33.【答案】34%;46%【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解析】【分析】(1)在这两种化合物中,硫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之比相同,可根据硫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出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后根据三种元素的质量分数之后等于1计算出铁的质量分数即可;(2)三种元素的质量分数之和为1,首先用1减去氧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出钠和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之和,然后根据钠和硫元素的质量之比相同推算出钠元素的质量分数即可。【解答】(1)在FeSO4和Fe2(SO4)3组成的混合物中,硫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32:(16×4)=1:2;由于混合物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2%,则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22%×2=44%,该混合物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22%-44%=34%。(2)在混合物Na2SO4、Na2SO3和Na2S中一共有三种元素,其中氧元素含量为22%,则钠元素和硫元素的含量共为:1-22%=78%;由化学式分析,可知在混合物中钠元素和硫元素的质量比为:(23×2):32=23:16;所以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4.【答案】【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解析】【分析】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原则以及氧化物的写法来分析。【解答】在KIO3中,碘元素显+5价,而碘酸根显-1价;在碘酸碘中,碘元素为+3价,设碘酸根的个数为x,那么:(+3)+(-1)×x=0;解得:x=3;因此碘酸碘的化学式为I(IO3)3。35.【答案】3:97【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解析】【分析】溶液不显电性,即在溶液中阴离子和阳离子所带电荷数值相等.据此解答即可。【解答】H+与Cl-的个数比为88:97,则负电荷总数为97份,氢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为88份,要保证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数值与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数值相等,则铁离子需要提供:97-88=9份正电荷;根据化学式FeCl3 可知,一个铁离子带三个正电荷;故铁离子个数为:9÷3=3份;所以Fe3+与Cl-的个数比为3:97,故选B。36.【答案】(1)8(2)闭合开关 , ;【知识点】伏安法测电阻的探究实验【解析】【分析】(1)已知电压和电流根据公式计算电阻值;(2)在串联电路中,电压与电阻成正比,即:;如果能够知道U0、R0和U1,就能计算出电阻R1的阻值。根据丙图可知,断开开关S1,电压表测Rx的电压U1;闭合开关S1,电压表测总电压U,那么R0两端的电压U0=U-U1,况且R0阻值已知,这样就能测出未知电阻的阻值。【解答】(1)电流表使用0~0.6A的量程,分度值为0.02A,那么电流表的示数为0.3A;未知电阻。(2)①闭合S、断开S1, 用电压表测出待测电阻Rx两端的电压为U1;②闭合开关 , ,用电压表测出电源的电压U;③根据公式得到:;解得: Rx=。37.【答案】将A组玉米幼苗竖放,B组玉米幼苗横放;用大纸板箱罩住AB两组玉米幼苗,放在温度适宜环境中培养;两组玉米幼苗茎的生长方向【知识点】植物的感应性【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探究茎具有背离地面向上生长的特性.可以从探究实验的环节和要求方面来切入.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对照实验的设置和变量的控制.【解答】解: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植物的茎具有背离地面向上生长的特性吗?因此实验的变量是茎的方向不同,可以设置一组茎(玉米幼苗)自然直立,另一组茎(玉米幼苗)平放.保证其它量相同,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玉米茎的生长方向.(1)选择10盆长势良好且大小相近的玉米幼苗,随机平均分成两组,分别为A组和B组,是为了控制变量;设置对照实验,可以将A组玉米幼苗竖放,B组玉米幼苗横放.(2)植物的生长具有向光性.为排除影响实验结果的主要因素光的干扰,可以用大纸板箱等罩住AB两组玉米幼苗,放在温度适宜环境中培养.(3)培养几天后,观察两组玉米幼苗茎的生长方向,并如实做好记录.最后比较A,B两组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茎具有背离地面向上生长的特性.38.【答案】(1)硫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它会包裹在大理石表面,使酸溶波不能与大理石接触,从而使反应中止(2)解:由图像可知: co2质量为2.2克:设固体混合物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X=5g(3)解:设参加反应的HCl的质量为y(4)盐酸浓度越大,挥发性越强,会挥发出更多的氯化氢气体被吸收装置吸收,导致二氧化碳测量值偏大,对结果有较大影响【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解析】【分析】(1)碳酸钙微溶于水;(2)由图象可知CO2质量为2.2克,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结合化学方程式计算碳酸钙的质量;(3)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结合化学方程式计算氯化氢的质量,进一步计算实验中所用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4)根据氯化氢气体与氢氧化钠反应会使溶液质量增加分析。【解答】(1)分液漏斗中所加液体不选用硫酸,理由是:硫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它会包裹在大理石表面,使酸溶液不能与大理石接触,从而使反应中止;(2)由图象可知,吸收装置的质量增大量为二氧化碳的质量,即CO2质量为2.2克;设固体混合物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参加反应的HCl的质量为yCaCO3+2HCl=CaCl2+H2O+CO2↑,100 73 44x y 2.2g;解的:x=5g;解得:y=3.65g;(3)实验中所用盐酸的质量为:17.8g+2.2g=20g;溶质质量分数;(4)盐酸浓度越大,挥发性越强,会挥发出更多的氯化氢气体被吸收装置吸收,导致二氧化碳测量值偏大,对结果有较大影响。39.【答案】(1)200(2)环境物理因素,比如温度导致气体的膨胀 ,使气压变化(3)25℃;20℃【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理解迁移能力。分析图表和装置图是本题解答的关键。图1装置在光照强度为0时,由于只进行呼吸作用液滴向左移动;在光照强度为2.5千勒克斯时,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装置中液滴不动;在光照强度为大于2千勒克斯时,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装置中液滴右移.表格中,光照下吸收的二氧化碳量为净光合速率,黑暗中释放的二氧化碳量为呼吸速率,并且净光合速率=真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因此可以根据表格中数据计算出不同温度下光合作用吸收CO2总量。【解答】(1)二氧化碳缓冲液可以维持试管中二氧化碳量的恒定,因此试管中气体含量的变化就是氧气的变化.由于总光合量=净光合量+呼吸量,图乙植物光照强度为15千勒克司时,1小时气体体积为150毫升,所以当光照强度为15千勒克司,1小时光合作用产生该气体的量为150+50=200(毫升)。(2)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具说服力,本实验还应设置对照实验,以排除温度、大气压等环境中的物理因素对实验的影响.因此“在光照相同的情况下,如果对照组刻度管中的红色液滴较初始位置向右移了5毫升”,其可能的原因是环境物理因素(如温度的变化)对实验的影响。(3)表格中,光照下吸收的二氧化碳量为净光合速率,黑暗中释放的二氧化碳量为呼吸速率,并且净光合速率=真光合速率-呼吸速率。①在温度为25℃时,植物的净光合速率达到最大,为3.75mg/h,此时植物生长速度最快,因此“若实验过程中昼夜一直不停光照”,则温度约为25℃时植物生长速度最快。②白天的积累量-夜间的消耗量=一天中有机物的积累量,表格中可以看出温度为20℃时,一天中有机物的积累量为3.25-1.5=1.75mg/h,该积累量最大.因此“若每天提供12小时光照,其余时间黑暗处理”,则24小时内植物有机物积累量最大时的温度约为20℃。故答案为:(1)200;(2)环境物理因素,比如温度导致气体的膨胀 ,使气压变化;(3)①25℃②20℃。1 / 1浙江省乐清育英学校初中分校(实验A班)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科学期中考试试卷一、单选题(共30题;共60分)1.(2018八上·浙江期中)地球上的水处于不停地运动之中,下列不属于水循环主要环节的是( )A.蒸发 B.径流 C.太阳辐射 D.水汽输送【答案】C【知识点】水循环【解析】【分析】水循环通常也被称为"水分循环"或"水文循环",是指水在地球上、地球中以及地球上空的存在及运动情况。地球的水处于不停地运动中,并且不停地变换着存在形式,从液体变成水蒸气再变成冰,然后再循环往复。【解答】A、蒸发是补充大气中水蒸气的环节,是水循环主要环节;故A不正确;B、径流是用于补充区域性水资源的环节,是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故B不正确;C、太阳辐射是促进水循环的动力之一,并不是主要环节;故C正确;D 、水汽输送是实现不同区域降水的主要原因,是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故D不正确;故答案为:C。2.(2018八上·浙江期中)地震过后,防疫部门用一种高效安全灭菌消毒剂给饮用水消毒,该消毒剂可表示为RO2。实验测得该氧化物中R与O的质量比为71∶64,则RO2的化学式为( )A.CO2 B.NO2 C.SO2 D.ClO2【答案】D【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解析】【分析】元素质量比=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的比【解答】设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x,根据已知RO2中R与O的质量的比为71∶64,可得 = ,解得x=35.5,所以R为Cl。故答案为:D。3.(2018八上·浙江期中)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两端电压为 6V 且保持不变,定值电阻R1 的阻值为 10 ,滑动变阻器 R2 的最大阻值为 20 ,电压表接入电路的量程(0~3)V,电流表接入电路的量程(0~0.6)A。闭合开关 S,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P 由 b 端缓慢向 a 端移动,直至某一电表的指针达到满偏。有关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电压表的示数变大,电流表的示数变大 ②电流表的示数变化范围为 0.2A~0.6A③电压表的示数变化范围为 2V~6V ④R2 阻值变化范围为 20 ~10 ⑤指针达到满偏的是电流表A.只有②⑤正确 B. 只有③④正确C. 只有①④正确 D. 都正确【答案】C【知识点】基本电路与电路图;电流的测量及电流表的使用;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电压的测量及电压表的使用;欧姆定律及其应用【解析】【分析】根据欧姆定律和串联电路的特点,综合考虑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安全问题,依次分析解答。【解答】该电路是一个串联电路,电压表测电阻R1两端的电压,电流表测总电流;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P 由 b 端缓慢向 a 端移动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的有效阻值减小,电路的总电阻减小,根据欧姆定律可知总电流增大,即电流表的示数变大;滑动变阻器分得的电压减小,所以R1两端的电压增大,即电压表的示数变大,故①说法正确。由图可知:当滑 P在b 端时,电阻最大,所以总电流最小,R=R1+R2=10Ω+20Ω=30Ω,此时总电流,电压表示数,所以总电流最小0.2A;当滑片P在a端时,电阻最小,所以总电流最大,R=R1=10Ω,此时总电流,但此时超过了电压表的量程,所以此时电路的最大电流不能是0.6A,而应该用电压表所接量程3V来进行计算,故②说法错误。由图和上面分析可知:当滑 P在b端时,电阻最大,所以总电流最小,R=R1+R2=10Ω+20Ω=30Ω,此时总电流最小为0.2A,故电压表的示数的最小值为 2V;电压表接入电路的量程(0~3)V,所以最大值为3V,故③说法错误。由图和上面分析可知:当滑 P在b端时,R2的阻值处于最大值,为20Ω;当电压表处于最大值时,R2 的阻值最小,此时,,所以R2 阻值变化范围为 20 ~10 ,故④说法正确。由图和上面分析可知:电流表的示数变化范围为 0.2A~0.3A,电压表的示数变化范围为 2V~6V ,而电压表接入电路的量程(0~3)V,电流表接入电路的量程(0~0.6)A,所以指针达到满偏的是电压表,故⑤说法错误。故答案为:C4.(2018八上·浙江期中)某同学利用如图甲所示的电路进行实验,电源电压恒为3伏,更换5个定值电阻Rx,得到如图乙所示的图象。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同学研究的是电流和电压的关系B.实验中电压表的示数保持0.5伏不变C.滑动变阻器阻值变化范围为1欧~5欧D.将Rx从5欧换成10欧后,应将滑片P向左移【答案】C【知识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解析】【分析】A、根据控制变量法,研究电流和电压的关系时,要控制电阻不变;B、由图乙求出电流与电阻之积分析C、由图乙知,电流为05A时,对应的电阻为50,电流为0.1A时,对应的电阻为250,根据欧姆定律和串联电路的规律求出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电阻变化范围;D、根据控制变量法,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需控制定值电阻的电压相同,当换上大电阻时,根据分压原理确定电压表示数的变化,由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结合分压原理确定滑片移动的方向。【解答】A、研究电流和电压的关系时,要控制电阻不变,由图乙知,电阻是变化的,故A说法错误。B、由题意和图象可知,该同学研究的是电流和电阻的关系,实验中要控制Rx两端的电压不变(即电压表示数不变);由图乙知,电流与电阻之积(即Rx两端的电压)U=IRx=0.5A×5=2.5V,即电压表保持2.5伏不变,故B说法错误。C、由图乙知,电流最大为0.5A时,对应的电阻为5,根据欧姆定律和串联电路的规律,变阻器接入的电阻R小=R总-R1=由图乙知,电流最小为0.1A时,对应的电阻为25,根据欧姆定律和串联电路的规律,变阻器接入的电阻R大=R总-R2=所以,滑动变阻器阻值变化范围为1欧~5欧,故C说法正确。D、根据串联分压原理可知,将定值电阻由5改接成10的电阻,电阻增大,其分得的电压增大(大于2.5V);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实验中应控制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根据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可知应增大滑动变阻器分得的电压,使电压表的示数减小为2.5V,由分压原理,应增大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电阻,所以滑片应向端移动,故D说法错误。故答案为:C5.(2018八上·浙江期中)如图所示,虚线区域内的“×”为垂直纸面的磁感线.当线框从位置A向右匀速移动到位置B时,线框内产生感应电流的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无→有→无→有→无 B.无→有→无C.没有感应电流 D.一直有感应电流【答案】A【知识点】产生电磁感应现象的条件和规律【解析】【分析】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①闭合电路;②部分导体;③在磁场中切割磁感线。【解答】线框A进入磁场前,不能切割磁感线,因此无感应电流产生;当线框A从刚进入到全部进入前,符合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此时有感应电流产生;当线框A全部进入磁场后,整个闭合电路都在磁场中,不是部分导体,因此无感应电流产生;当线框A刚从磁场中出来到全部出来前,符合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此时有感应电流产生;当线框A全部出来后,不能切割磁感线,因此无感应电流产生。故A正确,而B、C、D错误。故选:A。6.(2018八上·浙江期中)2018年3月14日,患有“渐冻症”的杰出物理学家斯带芬·金去世。“渐冻症”是由于传出神经元受损引起的。在一个以肌肉为效应器的反射弧中,假如传出神经受损,其它结构正常,当感受器接受信息刺激后将会( )A.有感觉但不能运动 B.失去感觉但能运动C.既有感觉又能运动 D.失去感觉同时不能运动【答案】A【知识点】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解析】【分析】反射弧是指执行反射活动的特定神经结构。从外周感受器接受信息,经传入神经,将信息传到神经中枢,再由传出神经将反应的信息返回到外周效应器。实质上是神经元之间的特殊联络结构。典型的模式一般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解答】反射弧的流程为:感受器接受刺激,经过传入神经把刺激传到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做出判断并产生指令,经过传出神经把指令传到效应器,产生相应的反应;而当传出神经受损时,神经中枢能作出判断,但指令无法到达效应器,也就是无法作出相应的反应;所以当感受器感受到刺激后,人是有感觉的,但无法运动;故答案为:A7.(2018八上·浙江期中)将一半径为R的实心金属球,用细线拉着,匀速缓慢地放入水深为2R的盛水容器中,直至容器底部,水未溢出。下图能反映金属球从水面刚接触处开始至容器底部过程中,所受浮力的大小F与金属球浸入水中深度h的关系的是( )A. B.C. D.【答案】C【知识点】浮力的变化【解析】【分析】(1)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大小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2)球在浸入的过程中体积的变化是不均匀的,体积变化有一个先加快再减慢的过程,据此可以判断浮力的变化情况。【解答】根据物体在液体中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可知,球在浸入水的过程中,水的密度不变,所以浮力的变化只与球浸入水中的体积有关,由于球浸入水中时排开液体的体积变化是不均匀的,是先加快再减慢,所以A、B选项错误;C选项图线表示浮力变化先变化较小再变化较快,再变化减慢,与体积变化符合,C选项正确;D选项与C选项刚好相反,D错误。故选C8.(2018八上·浙江期中)向100克水中不断加入固体A或改变温度,得到相应的溶液①~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资料:A的溶解度温度/℃ 20 30 40 50 60溶解度/克 37.2 41.4 45.8 50.4 55.2A.②中A的质量分数最大 B.③⑤中A的质量分数相等C.②④⑤的溶液为饱和溶液 D.①③④⑤中没有固体存在【答案】D【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解析】【分析】(1)溶解度为一定温度下,100g水溶解溶质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溶质的质量;(2)当溶剂的质量相同时,溶质的质量越大,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大;(3)如果溶质质量大于溶解度,那么肯定有溶质析出的固体存在。【解答】根据表格数据可知,25℃A物质的溶解度要大于37.2g小于41.4g,所以100g水中加入41.4g得到的②溶液溶质的质量肯定小于41.4g;溶液③的温度为60℃,此时溶解度为55.2g>41.4g,因此③中溶液中溶质质量为41.4g;在溶液⑤中,一共加入溶质:41.4g+9g=50.4g,而它的温度50℃时溶解度正好为50.4g,即全部溶解,因此⑤中溶质质量最大,质量分数最大,故A、B错误;溶液②25℃时溶解度肯定小于30℃时的溶解度41.4g,因此②是饱和溶液;溶液④60℃时溶解度为55.2g,而溶质质量只有50.4g,为不饱和溶液;溶液⑤为50℃时溶解度为50.4g,正好达到饱和,故C错误;25℃A物质的溶解度要大于37.2g小于41.4g,而①中加入溶质37.2g,所以该温度下①溶液为不饱和溶液,没有固体存在;③中溶进去的溶质质量为41.4g,③溶液的温度为60℃A的溶解度是55.2g,所以③溶液为不饱和溶液,没有固体存在;④溶液的温度为60℃A的溶解度是55.2g,此时溶质A只有50.4g,所以④溶液为不饱和溶液,没有固体存在;⑤中溶进去的溶质为50.4g,⑤溶液的温度是50℃A物质的溶解度为50.4g,所以溶液刚好饱和,也没有固体存在,故D正确。故选D。9.(2018八上·浙江期中)手机已成为人们现代生活中常用的一种通讯工具.一般的手机都有利用振动提示“来电”的装置.有一种手机提示“来电”是用一个微型电动机带动转轴上的叶片转动,当叶片转动时,电动机也就跟着振动起来,从而带动手机振动.在如图所示的几种形状的叶片中,你认为能够实现上述振动功能的是( )A. B. C. D.【答案】C【知识点】能量的相互转化和转移【解析】【分析】当叶片的形状为中心对称图形时,转速平稳,不会产生振动;当叶片的形状为不对称图形时,由于惯性,叶片总有向外飞出的趋势,从而产生振动。据此分析即可。【解答】A、B、D中的叶片的形状都是对称图形,不会产生正对;只有C中叶片为非对称图形,才会产生振动,故C正确,而A、B、D错误。故选C。10.(2018八上·浙江期中)研究植物的向性时,小金设计了如图实验:在一个广口瓶里放一些湿棉花,将浸泡过的蚕豆种子摆放在瓶壁和湿棉花之间。将玻璃瓶放在温暖的地方,并保持湿润,放置几天,待种子长出芽和根后,将玻璃瓶横着放置1-2天。观察种子芽和根的生长变化情况。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A.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蚕豆种子的向光性B.用浸泡过的蚕豆种子做实验,有利于蚕豆种子的萌发C.该实验主要通过比较芽与根生长的长度得出结论D.该实验证明了生长素能促进芽与根的生长【答案】B【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植物的感应性【解析】【分析】(1)植物的根在重力的影响下,会顺着重力方向生长,这种现象称为植物的向地性。茎和根的向地性不同,茎会背着重力方向向上生长(称为负向地性)。(2)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都是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解答】A、 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蚕豆种子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负向地下性,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B、 用浸泡过的蚕豆种子能够为种子的萌发提供充足的水分,有利于它的萌发,说法正确,故符合题意。C、 该实验主要通过比较芽与根生长的方向来得出结论,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D、 该实验证没有涉及生长素的研究,故不能得出生长素能促进芽与根的生长的结论,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11.(2018八上·浙江期中)下图为自来水生产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清水池中的水是溶液 B.过滤池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C.消毒用的液氯是化合物 D.供水系统流出的水是纯净物【答案】A【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溶液的组成及特点;过滤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常见物质的分类【解析】【分析】A、像砂糖、高锰酸钾、碘等被溶解的物质称为溶质。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如水、酒精等)称为溶剂。溶解后所得到的物质叫做溶液。B、化学变化是指在变化中生成了新的物质;C、化合物是指由两种或两种元素以上组成的纯净物;D、纯净物只含有一种物质。【解答】A、清水中既含有溶剂水,还含有许多溶解的矿物质等溶质,所以是溶液,A 说法正确,符合题意;B、过滤主要是将不溶的物质与水分离,没有产生新的物质,是物理变化,B说不法正确,不符合题意;C、液氯是液态的氯气,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而不是化合物,C说不法正确,不符合题意;D、供水系统流出的水还是含有许多其它的物质的,应该是混合物而不是纯净物,D说不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12.(2018八上·浙江期中)如图所示的电路中,闭合开关S,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右滑动时,则( )A.R1的电功率一定减小 B.R2的电功率一定增大C.电流表的示数增大 D.电压表的示数减小【答案】A【知识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电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解析】【分析】(1)根据公式P=I2R可知,当电阻不变时,电流越大,功率越大,据此判断R1的功率变化;(2)在串联电路中,当变阻器接入的电阻和外面的定值电阻阻值相同时功率最大;(3)根据欧姆定律判断电流表示数的变化;(4)在串联电路中,电压的分配与电阻成正比。据此分析即可。【解答】当变阻器的滑片P向右滑动时,电阻变大,而总电压不变,所以电流变小,那么电流表的示数变小;根据公式P=I2R可知,定值电阻R1的功率变小,故A正确,而C错误;如果变阻器的阻值小于R1,那么变阻器的功率增大;如果变阻器接入的电阻大于R1,那么变阻器的功率变小,故B错误;根据公式可知,当变阻器的阻值增大时,电压表的示数增大,故D错误。故选A。13.(2018八上·浙江期中)甲、乙两同学在室温下各取100克某溶液分别做制晶体实验,甲将溶液蒸发掉20克水后冷却至室温得晶体2.4克(晶体不含结晶水),乙将溶液蒸发掉30克水后冷却至室温,得晶体4.8克。若两人实验结果都正确,则原100克某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A.1.1% B.17.4% C.22.2% D.36.1%【答案】B【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有关固体溶解度的计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分析题意:可以把乙同学的蒸发溶液的过程分为两部分:先蒸发掉20g水,再蒸发掉10g水,由于两同学所用溶液是同样的溶液,则先蒸发掉20g水时也应该析出2.4克晶体,溶液达到饱和,再蒸发掉10g水时即蒸发饱和溶液时析出的晶体的质量为2.4g,即2.4g溶质溶解在10g水中恰好形成饱和溶液,则说明原溶液是多了10g水的不饱和溶液。【解答】若要从不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必须先蒸发掉多余的水形成饱和溶液,再继续蒸发水才会按比例析出晶体,如果把先蒸发的20g水也分成两个过程,即先蒸发10g水,再蒸发10g水,则后蒸发的10g水应该析出2.4g的晶体,那么前10g水应该能析出2.4g-2.4g=0g晶体。即该溶液蒸发了10克(剩余90克)即可达到饱和状态。2.4g溶质溶解在10g水中恰好达到饱和形成12.4g溶液,则设原溶液中即90g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x,则x/90g=2.4g/12.4gx=90g×2.4g/12.4g=17.4g则原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7.4g17.4g/100g×100%=17.4%故答案为B.14.(2018八上·浙江期中)如下图甲所示,均匀柱状石料在钢绳拉力的作用下从水面上方以0.5m/s的恒定速度下降,直至全部没入水中。图乙是钢绳拉力F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若不计水的阻力,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石料受到的重力为900NB.石料的密度为1.8×103kg/m3C.如果将该石料立在水平地面上,则它对地面的压强为2.8×104PaD.石料沉底后水平池底对石料的支持力为500N【答案】C【知识点】浮力的变化【解析】【分析】(1)根据图象乙判断物体的重力及全部浸没时所受的浮力;(2)根据浮力公式F浮=ρ液gV排求出物体的体积,然后根据密度公式求出石料的密度;(3)先根据图乙读出石料从刚开始淹没到全部淹没所用的时间,然后根据速度公式即可求出圆柱体的高,再根据求出石料放在水平地面上时对地面的压强;(4)根据F=G-F浮即可求出石料沉底后水平池底对石料的支持力。【解答】由图象乙知,AB段拉力大小不变,此时物体未接触水面,根据测力计的示数可得物体的重力G=1400N,故A错误;BC段拉力示数逐渐减小,说明物体慢慢浸入水中,且浸入水中的体积逐渐变大,受到的浮力逐渐变大,在C点恰好完全浸没,此时测力计的示数为900N,所以浮力:F浮=G-F=1400N-900N=500N;由F浮=ρ液gV排可得,石料的体积:V=V排=0.05m3;则石料的密度:ρ=2.8×103kg/m3,故B错误;由图乙可知,石料从刚开始淹没都全部淹没所用的时间为2s;由v=可知,圆柱体的高度:h=s=vt=0.5m/s×2s=1m;由p=ρgh可得,将该石料立在水平地面上,则它对地面的压强:p=ρgh=2.8×103kg/m3×10N/kg×1m=2.8×104Pa,故C正确;石料沉底后水平池底对石料的支持力:F支=G-F浮=1400N-500N=900N,故D错误。故答案为:C15.(2018八上·浙江期中)有甲、乙、丙三个带电的泡沫塑料小球,甲带正电。先用甲靠近乙,发现乙被排斥;再用乙靠近丙,丙被吸引(如图)。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乙带正电,丙带正电 B.乙带负电,丙带负电C.乙带负电,丙带正电 D.乙带正电,丙带负电【答案】D【知识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解析】【分析】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据此分析即可。【解答】三个小球都带电,因为甲和乙相互排斥,所以它们带同种电荷,即乙带正电;因为乙和丙相互吸引,所以丙带负电。故选D。16.(2018八上·浙江期中)爱因斯坦曾说:在一个现代的物理学家看来,磁场和他坐的椅子一样实在。下图所表示的磁场与实际不相符的是( )A.同名磁极间的磁场B.直线电流的磁场C.通电螺线管的磁场D.蹄形磁体的磁场【答案】C【知识点】磁场和磁感线【解析】【分析】(1)磁体外部的磁感线,总是从北极出来,回到南极;(2)磁体两端的磁极附近,磁感线比较稠密,中间则比较稀疏;(3)根据安培定则判断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方向。【解答】A.两个N极靠近时相互排斥,磁感线呈“顶牛”之势,且表示磁感线方向的箭头都向外,故A正确不合题意;B.当直导线中有电流经过时,用大拇指指向电流方向,弯曲的四指的方向就是磁感线的环绕方向,故B正确不合题意;C.电流从上面流入螺线管,用右手握住螺线管,弯曲的四指指尖指向左侧,那么大拇指指向下端,即下端是螺线管的N极,那么磁感线应该从下端出去,从上端回来,故C错误符合题意;D.蹄形磁铁上端为N极,磁感线从上端出来,回到下端的S极,故D正确不合题意。故选C。17.(2018八上·浙江期中)20℃时,四个实验小组分别取不同质量的NaCl,逐渐加入到各盛有50g水的烧杯中,不断搅拌直到不再溶解为止,然后分别称量剩余NaCl的质量。记录数据如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实验小组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水的质量/g 50 50 50 50所取NaCl的质量/g 15 20 25 30剩余NaCl的质量/g 0 2 7 12A. 20℃时,50gNaCl饱和溶液中含有18gNaClB.用蒸发的方法可以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C.第二组所得溶液的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9:25D.相同温度下,NaCl在水里的溶解度与水的质量无关【答案】A【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固体溶解度的概念【解析】【分析】(1)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根据第二组数据判断即可;(2)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①增加溶质;②减少溶剂;③改变溶解度;(3)第二组中,溶质的质量=加入氯化钠的质量-剩余氯化钠的质量,据此计算即可;(4)溶解度与温度和溶质的性质有关,与水的质量无关。【解答】A.根据第二组数据可知,溶液中出现了剩余的氯化钠,说明溶液已经饱和;溶质的质量=20g-2g=18g,那么溶液的质量=50g+18g=68g,因此20℃时,68g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含有18g氯化钠,故A错误符合题意;B. 用蒸发的方法可以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故B正确不合题意;C. 第二组所得溶液的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185g:50g=9:25,故C正确不合题意;D. 相同温度下,NaCl在水里的溶解度与水的质量无关 ,故D正确不合题意。故选A。18.(2018八上·浙江期中)下列现象与解释相对应的是( )A.盆景弯向窗口生长——向光性B.小偷看到警察就跑——激素的调节C.人出现中暑现象——散热大于产热D.呆小症——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答案】A【知识点】植物的感应性;内分泌腺和激素;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体温的控制【解析】【分析】(1)当光照射到植物茎尖端的某一侧时,生长素就移向背光的一侧,使背光一侧的茎比受光一侧的茎生长得快。(2)通过后天学习而得到的较为复杂的反射,这类反射叫做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的建立是大脑皮层的功能,也是学习的基础。人不仅能对环境中声、光、味、触等具体刺激作出反应,还能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学习,并能以语言、文字代替具体刺激,作出反应。(3)恒温动物和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4)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得呆小症,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会得侏儒症。【解答】A、 盆景弯向窗口生长与向光性有关,故说法正确。B、 小偷看到警察就跑,这是一种条件反射,主要是通过神经调节完成,故说法错误。C、 人出现中暑现象是因为散热小于产热引起的,故说法错误。D、 呆小症是由于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的,故说法错误。故答案为:A19.(2018八上·浙江期中)一圆柱体先后放入密度为ρ1和ρ2的2种液体中,均处于漂浮状态,如图所示。圆柱体在两液体中所受浮力依次是F1和F2,则( )A.ρ1>ρ2 F1>F2 B.ρ1<ρ2 F1C.ρ1<ρ2 F1=F2 D.ρ1>ρ2 F1=F2【答案】D【知识点】浮力产生的原因;浮力的变化【解析】【分析】阿基米德定律为:物体在流体(液体或气体)所受浮力,等于所排开的液体(气体)的重量。浮力 = 物体在液体中所减轻的重量 = 物体在空气中重量 - 物体在液体中的重量 = 物体所排开液体的体积×液体密度×重力加速度= 物体所排开的液体重量;当物体上浮时,浮力大于物体的重力,当物体漂浮或悬浮时,浮力等于重力;但当物体处于下沉状态时,浮力小于重力。【解答】由图可知,同一圆柱体在两种液体中均处于漂浮状态;而物体漂浮时,重力等于浮力;所以圆柱体在两种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相同;而圆柱体在ρ1液体中浸没的体积小于在 ρ2液体中浸没的体积,所以ρ1>ρ2 ;故答案为:D。20.(2018八上·浙江期中)下列对课本中相关实验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电解水实验能说明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B.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能说明化学变化遵循质量守恒定律C.黄豆与芝麻混合的实验能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D.二氧化碳灭火实验能说明二氧化碳不助燃、不可燃、密度大于空气【答案】C【知识点】分子之间存在空隙;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解析】【分析】(1)根据水的组成分析;(2)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量保持不变;(3)只有扩散现象可以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4)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分析解答。【解答】A.电解水实验能说明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故A正确不合题意;B.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保持不变,能说明化学变化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故B正确不合题意;C.黄豆与芝麻混合的实验只能类比能分子之间有空隙,而不能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故C错误符合题意;D.二氧化碳灭火实验能说明二氧化碳不助燃、不可燃、密度大于空气,故D正确不合题意。故选C。21.(2018八上·浙江期中)观察自然现象,通过实验研究揭示其原理,并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这是科学学习的一种基本方法。下列各项的现象、原理与应用之间不对应的是( )选项 A. B. C. D.现象 高山上,普通的锅难以将饭煮熟 刮风时,窗帘向外飘 晾在通风处的衣服干得快 煮熟的汤圆浮在水面上探究原理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气压与流速的关系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物体的浮沉条件应用 高压锅 飞机 吸尘器 轮船A.A B.B C.C D.D【答案】C【知识点】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解析】【分析】将各个选项中的设备与它的原理进行分析,二者不一致的就是正确选项。【解答】A.高压锅是利用液体的沸点随压强的增大而升高的原理工作的,因此可以解决高山上煮饭的问题,故A正确不合题意;B.飞机的机翼之所以产生升力,是利用流体流速越大压强越小的原理,因此可以解释刮风时窗帘外飘的现象,故B正确不合题意;C.吸尘器是利用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的原理产生吸力的,而不是利用影响蒸发的要素,故C错误符合题意;D.轮船是利用物体的漂浮条件工作的,因此可以解释煮熟的汤圆为什么飘在水面上,故D正确不合题意。故选C。22.(2018八上·浙江期中)在水平桌面上放一物体A,桌面不光滑。在A的两边用轻绳通过定滑轮吊着B、C两个物体,已知GB=15 N ,VB=1.0×10-3m3,GC=10 N 。开始时把B物体浸没水中,如图所示,整个装置保持静止。现拔出容器底部的小木塞,缓慢放水直至物体B完全露出水面的过程中,整个装置还是静止不动,在不计定滑轮与轻绳之间的摩擦的情况下,有关物体A在放水过程中的受力情况,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已知ρ水=1.0×103kg/m3, g取10N/kg)A.A物体受到摩擦力的方向始终水平向右B.A物体受到摩擦力的方向开始水平向左后变为水平向右C.A物体受到摩擦力的大小范围是0N≤f≤5ND.A物体始终受到5个力的作用【答案】C【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平衡状态的判断;阿基米德原理【解析】【分析】根据物体所处的状态分析物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受力情况,(1)物体浸在水中时在水平方向受向左的拉力只有一个,大小等于GC,在水平向右的方向受两个力的作用:拉力F和摩擦力f,其中F=GB-F浮,所以GC=GB-F浮+f;(2)物体B完全露出水面时在水平方向受向左的力有两个:拉力F和摩擦力f,其中F=GC,在水平向右的方向只受一个拉力的作用,大小等于GB,所以GC+f=GB;由GC=GB-F浮+f和GC+f=GB得到f=F浮,再根据F浮的大小即可判断f的大小。【解答】解:A、开始时物体A受到的摩擦力向右,随着水位的下降,浮力的减小,最后摩擦力的方向变为向左,所以A错;B、A物体受到摩擦力的方向开始水平向右后变为水平向左,所以B错;C、由开始时GC=GB-F浮+f,最后GC+f=GB得f= F浮;开始时f= F浮=F浮= 12ρ水V排g=×1.0×103kg/m3×1.0×10-3m3×10N/kg=5N,最后物体B完全露出水面f=F浮=0N,S所以A物体受到摩擦力的大小范围是0N≤f≤5N;D、开始和最后时水平方向受向左、右的拉力,摩擦力,竖直方向的重力和支持力,在水位下降的过程中有一个时刻A受到向左、右的拉力的拉力是平衡力时A没有运动的趋势,此时摩擦力f为0N时,A只受4个力的作用,所以D错。故选C。23.(2018八上·浙江期中)将一只装满水的溢水杯放在水平桌面上,如图甲所示,此时水对杯底的压强为p1,杯底对桌面的压强为p甲;若将一石块用细线系着缓慢放入杯底,有一部分水溢出,稳定后如图乙所示,此时水对杯底的压强为p2,杯底对桌面的压强为p乙;如果改用小木块轻轻放在图甲的溢水杯中,也有一部分水溢出,稳定后如图丙所示,此时水对杯底的压强为p3,杯底对桌面的压强为p丙,则下列关系式成立的是( )A.p1= p2 p甲 >p乙 B.p2> p3 p甲 =p丙C.p1= p3 p乙 >p丙 D.p1< p3 p甲 【答案】C【知识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解析】【分析】(1)若将一石块用细线系着缓慢放入杯底,有一部分水溢出,由阿基米德原理知道石块受到的浮力等于排开的水的重力(溢出水的重力),而因为石块下沉,石块的重力大于浮力,据此可以得出石块的重力和溢出水的重力的大小关系,进而得出放入石块后杯对桌面的压力变化,而受力面积不变,根据压强公式P=得出压强变化;(2)如果将小木块轻轻放在图(甲)的溢水杯中,有一部分水溢出,由阿基米德原理知道石块受到的浮力等于排开的水的重力(溢出水的重力),而因为木块漂浮,木块的重力等于浮力,据此可以得出木块的重力和溢出水的重力的大小关系,进而得出放入木块后杯对桌面的压力变化,而受力面积不变,根据压强公式P=得出压强变化。(3)根据P=ρgh判断水对杯底的压强变化。【解答】解:若将一石块用细线系着缓慢放入杯底,有一部分水溢出:∵石块下沉,∴F浮石<G石,∵F浮石=G排=G溢,∴G石>G溢,∴放入石块后杯对桌面的压力将变大,而受力面积不变,∵P=∴杯对桌面的压强将变大,即p乙>p甲;如果将小木块轻轻放在图(甲)的溢水杯中,有一部分水溢出,∵木块漂浮,∴F浮木=G木,∵F浮木=G排′=G溢′,∴G木=G溢′,∴放入木块后杯对桌面的压力不变,而受力面积不变,∵P=∴杯对桌面的压强不变,即p丙=p甲,所以P乙>P甲=P丙石块和木块放入水中,水的深度没变,根据P=ρgh知P1=P2=P3;故选C.24.(2018八上·浙江期中)落满树叶的道路上,当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经过时,树叶会( )A.从路边“吸向”车旁 B.从车旁飞向路边C.只向上飞扬 D.不受影响【答案】A【知识点】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析】【分析】根据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分析即可。【解答】 落满树叶的道路上,当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经过时, 道路中间的空气流速很大,压强很小;而周围的空气流速小压强大,于是对树叶产生一个向道路中间的压力差,所以树叶会从路边“吸向”车旁。故选A。25.(2018八上·浙江期中)硫酸镁在工农业以及医疗上有广泛应用,其溶解度如下表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温度/℃ 10 30 50 70 90溶解度/g 27.3 39.3 49.0 54.1 51.1A.硫酸镁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B.10℃时,27.7克硫酸镁和72.3克水可配制成质量分数为27.7%的硫酸镁溶液C.50℃时,100克硫酸镁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49:100D.70℃时的硫酸镁饱和溶液升温至90℃,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答案】C【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数据分析硫酸镁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2)根据10℃时,硫酸镁的溶解度27.3g的意义进行分析;(3)当温度相同时,饱和溶液的溶解度不变,即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4)判断温度变化时,溶质的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即可。【解答】A.根据表格可知, 硫酸镁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先增大后减小 ,故A错误;B.10℃时,硫酸镁的溶解度为27.3g,即100g水中才能溶解27.3g硫酸镁,那么72.3g水中最多溶解的硫酸镁的质量肯定小于27.3g,因此配成的溶液质量分数肯定小于27.3%,故B错误;C.50℃时,硫酸镁的饱和溶液的溶解度相同,即溶质质量分数相同,与硫酸镁溶液的质量大小无关,因此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之比为:49g:100g=49:100,故C正确;D. 90℃时的硫酸镁的溶解度小于70℃时的溶解度,因此升高温度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小了,故D错误。故选C。26.(2018八上·浙江期中)在RU 图所示的密闭容器内有一个理想活塞(滑动自如,且密封性绝对可靠)处在容器容积的1/4处;其中,1/4的部分充的是空气,另3/4的部分充的是H2和O2混合气体;当后者用电火花点燃引爆时,活塞先被冲向左边,而当容器内的气体逐渐恢复到原来的温度时,活塞逐渐向右滑边,最终停留在容器容积的1/2处,则原来的H2和O2混合气体中H2和O2的体积比可能是 ( )A.8∶1 B.7∶1 C.4∶5 D.2∶7【答案】C【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解析】【分析】(1)相同状态下,参加化学反应气体的体积之比等于方程式中计量系数之比;(2)分别从氢气有剩余和氧气有剩余的两个角度,列出方程组计算二者的体积之比即可。【解答】设氢气和氧气的体积分别为x,y.设装置的体积为4a.(1)假设氢气完全反应,剩余的是氧气,因为氢气和氧气的体积占总体积的,所以x+y=3a ①2H2+O22H2O2 1x 0.5x因为反应后活塞停在容器的1/2处,说明剩余氧气的量与空气的量相等,即y-0.5x=a ②①②式联立解得:,;那么氢气和氧气的体积之比:x:y=4:5。(2)如果氧气完全反应,氢气有剩余,2H2+O22H2O2 12y y因为反应后活塞停在容器的1/2处,说明剩余氢气的量与空气的量相等,即x-2y=a ③①③式联立得到:,;那么氢气和氧气的质量之比:x:y=7:2。故选C27.(2018八上·浙江期中)有一种含有CaCO3与CaO的混合物,测得其中钙元素质量分数为50%,取该混合物16克经高温煅烧后,将剩余的固体投入足量水中,固体全部溶解生成Ca(OH)2的质量为( )A.3.7克 B.7.4克 C.14.8克 D.22.2克【答案】C【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解析】【分析】首先用混合物的总质量×质量分数计算出钙元素的质量,然后计算出氢氧化钙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后根据钙的质量÷质量分数计算出生成氢氧化钙的质量即可。【解答】混合物中钙元素质量为:16g×50%=8g;Ca(OH)2中钙元素质量分数为:;由于最终钙元素都转化为氢氧化钙的形式,所以生成的Ca(OH)2质量为:故选C。28.(2018八上·浙江期中)在相同温度和相同体积的条件下,气体压强(P)与气体分子数目(n)成正比关系(p=kn)。若ag碳和bg 氧气放入一密闭容器中,测得容器内的气体压强为p,然后,提供一定条件使容器内的物质发生充分反应,待温度复原时,测得容器内的气体压强仍然为P。则a与b的关系可能( )A.a= B.a> C.a< D.a>【答案】A【知识点】气体压强跟体积的关系;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解析】【分析】碳和氧气的反应可生成二氧化碳,也能生成一氧化碳,根据反应前后气压不变即分子数不变确定具体的反应类型,最后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推导二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即可。【解答】反应后容器内气体压强仍为P,说明反应前后气体的分子总数不变。碳与氧气可能发生的反应是:(1)C+O2CO2 ;(2)2C+O22CO;分析发现,只有反应(1)符合实验要求;C+O2CO212 32a b解得:;当氧气过量时,反应仍按(1)进行,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总数不变,则此时。因此符合实验要求的a和b的关系为:。故选A。二、填空题(共7题;共30分)29.(2018八上·浙江期中)如表是氯化钠(NaCl)和硝酸钾(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回答问题。两种物质中,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温度/℃ 10 20 30 40 50 60溶解度/g NaCl 35.8 36.0 36.3 36.6 37.0 37.3KNO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0(1)60 ℃时,按图示操作:A中溶液是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C中溶液的总质量是 克。(2)50 ℃时,将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克,分别加热蒸发10克水后,再恢复到50 ℃,剩余溶液的质量:NaCl溶液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KNO3溶液。【答案】(1)不饱和;167.6(2)大于【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解析】【分析】(1)将40g与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比较大小即可判断是否饱和;根据表格确定20℃时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进而确定100g水中溶质的质量,最后用100g+氯化钠质量+硝酸钾质量计算溶液的质量 即可;(2)50℃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钠的溶解度进行分析。【解答】(1)60℃时,是硝酸钾的溶解度是110g,所以60℃时,100g水中放入40g硝酸钾形成的是不饱和溶液;20℃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所以20℃100g水中最多溶解31.6g硝酸钾,最多溶解36g氯化钠,所以C中溶液的总质量=100g+31.6g+36g=167.6g;(2)50℃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钠的溶解度,所以50℃时,将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蒸发10克水后,析出的硝酸钾质量大,所以剩余溶液的质量:NaCl溶液大于KNO3溶液。30.(2018八上·浙江期中)长方体物块A、B的高和底面积如图甲所示。把它们放在水中,静止时所处状态如图乙所示。则在乙图中,A、B两物块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力较大的是 。按图甲把A、B两物块放在水平地面上时,对地面的压强较大的是 【答案】B;B【知识点】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解析】【分析】(1)首先根据两个物体下表面的深度判断下表面受到压强的大小,然后根据下表面受力面积的大小利用公式F=pS判断下表面受到压力的大小;(2)首先根据浮沉条件判断两个物体的密度大小,然后根据公式p=ρgh比较二者对地面的压强大小。(密度均匀的柱体,对地面的压强与受力面积无关,只与密度和高度有关)【解答】(1)根据图乙可知,物体B下表面的深度大于A的深度,根据公式p=ρ水gh可知,物体B的下表面受到的压强大于A下表面受到的压强;又因为下表面的面积SA>SB,根据公式F=pS可知,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力较大的是B;(2)因为B在水里悬浮,所以B的密度等于水的密度;因为A在水里漂浮,所以A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那么B的密度大于A的密度;根据甲图可知,二者的高度相等,根据公式p=ρgh可知,对地面的压强较大的是B。31.(2018八上·浙江期中)(1)某三价金属与氧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氧元素质量分数为30%,则该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2)A、B两元素相对原子质量之比为2∶1,仅由这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里,A、B两元素质量比为2∶3,则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若其中B为-n价,则此化合物中A元素的化合价为 。(3)元素R可与氧形成多种化合物,其中RO中含氧53.33%,那么相对分子质量为76,含氧量为63.16%的R与氧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 。【答案】(1)56(2)AB3;+3n价(3)N2O3【知识点】相对原子质量;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解析】【分析】相对分子质量就是化学式中各个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某元素的质量分数=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x原子个数除以整个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x100%;在化合物中,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计算指定元素化合价; 【解答】(1)设该化合物为R2O3,则 ×100%=30%,解得a=56,即该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6;(2)设A、B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分别为a、b,化学式为AxBy,a∶b=2∶1,ax∶by=2∶3,得x∶y=1∶3,因此化学式为AB3。若B元素化合价为-n价,根据化合物中所有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求得A元素化合价为+3n价。(3)因RO中含氧53.33%,则 ×100%=53.33%,a=14,查得R为N元素。设所求化学式为N2Ox,则28+16x=76,x=3,即化学式为N2O3。32.(2018八上·浙江期中)经测定,甲醛(CH2O):.醋酸(C2H4O2)、丙酮(C3H6O)三种物质的混合物中含氢元素8g,则该混合物完全燃烧后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是 ,地震过后,防疫部门常用到一种高效安全灭菌消毒剂,该消毒剂可表示为RO2,主要用于饮用水消毒.实验测得该氧化物中R与O的质量比为71:64,则RO2的化学式为 。【答案】176g;ClO2【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解析】【分析】(1)观察三者的化学式可知,每组物质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之比都相同,据此计算出混合物中碳元素的质量,接下来根据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出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即可;(2)化学式中元素的质量之比等于原子相对原子质量和个数的乘积之比,据此列方程式计算即可。【解答】(1)甲醛(CH2O)、醋酸(C2H4O2)、丙酮(C3H6O)三种物质中,碳原子核氢原子的个数之比都是1:2,那么碳元素和氢元素比都是:12:(1×2)=6:1;混合物中含氢元素8g,则碳元素质量是:8g×6=48g,二氧化碳气体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则该混合物完全燃烧后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是:;(2)设R相对原子质量为x,根据题意有:x:32=71:64,解得:x=35.5,则R是氯元素,那么RO2的化学式为ClO2。33.(2018八上·浙江期中)在硫酸亚铁(FeSO4)和硫酸铁[Fe2(SO4)3] 的混合物中,硫的质量分数是22℅,则混合物中铁的质量分数是 , 由Na2SO4、Na2SO3和Na2S三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中,测得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2%,则其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答案】34%;46%【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解析】【分析】(1)在这两种化合物中,硫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之比相同,可根据硫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出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后根据三种元素的质量分数之后等于1计算出铁的质量分数即可;(2)三种元素的质量分数之和为1,首先用1减去氧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出钠和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之和,然后根据钠和硫元素的质量之比相同推算出钠元素的质量分数即可。【解答】(1)在FeSO4和Fe2(SO4)3组成的混合物中,硫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32:(16×4)=1:2;由于混合物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2%,则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22%×2=44%,该混合物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22%-44%=34%。(2)在混合物Na2SO4、Na2SO3和Na2S中一共有三种元素,其中氧元素含量为22%,则钠元素和硫元素的含量共为:1-22%=78%;由化学式分析,可知在混合物中钠元素和硫元素的质量比为:(23×2):32=23:16;所以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4.(2018八上·浙江期中)加碘盐中加了一种叫碘酸钾的物质,其化学式是KIO3,已知一种碘的氧化物可称为碘酸碘,其中碘元素为+3、+5两种化合价,你认为该碘酸碘的化学式为 。【答案】【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解析】【分析】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原则以及氧化物的写法来分析。【解答】在KIO3中,碘元素显+5价,而碘酸根显-1价;在碘酸碘中,碘元素为+3价,设碘酸根的个数为x,那么:(+3)+(-1)×x=0;解得:x=3;因此碘酸碘的化学式为I(IO3)3。35.(2018八上·浙江期中)某工业盐酸中因含有少量FeCl3(不含其它杂质)而显黄色,测知该盐酸中H+和Cl﹣的个数比为88:97,则其中Fe3+和Cl﹣的个数比为 。【答案】3:97【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解析】【分析】溶液不显电性,即在溶液中阴离子和阳离子所带电荷数值相等.据此解答即可。【解答】H+与Cl-的个数比为88:97,则负电荷总数为97份,氢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为88份,要保证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数值与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数值相等,则铁离子需要提供:97-88=9份正电荷;根据化学式FeCl3 可知,一个铁离子带三个正电荷;故铁离子个数为:9÷3=3份;所以Fe3+与Cl-的个数比为3:97,故选B。三、实验探究题(共2题;共12分)36.(2018八上·浙江期中)图甲是用伏安法测未知电阻R的实验图.(1)闭合开关,将滑片P向左滑动时,此时电压表示数为2.4V,电流表示数如图乙所示,则未知电阻R= Ω.(2)实验中只有一个电压表和一个已知电阻R0 , 小明设计了如图丙所示的电路,同样可以测量未知电阻Rx,请在空格内将实验步骤补充完整.①闭合S、断开S1, 用电压表测出待测电阻Rx两端的电压为U1;② ,用电压表测出电源的电压U;③请写出用测量值U、U1及R0来表示Rx的表达式:Rx= 【答案】(1)8(2)闭合开关 , ;【知识点】伏安法测电阻的探究实验【解析】【分析】(1)已知电压和电流根据公式计算电阻值;(2)在串联电路中,电压与电阻成正比,即:;如果能够知道U0、R0和U1,就能计算出电阻R1的阻值。根据丙图可知,断开开关S1,电压表测Rx的电压U1;闭合开关S1,电压表测总电压U,那么R0两端的电压U0=U-U1,况且R0阻值已知,这样就能测出未知电阻的阻值。【解答】(1)电流表使用0~0.6A的量程,分度值为0.02A,那么电流表的示数为0.3A;未知电阻。(2)①闭合S、断开S1, 用电压表测出待测电阻Rx两端的电压为U1;②闭合开关 , ,用电压表测出电源的电压U;③根据公式得到:;解得: Rx=。37.(2018八上·浙江期中)科学兴趣小组了解到植物的茎具有背离地面向上生长的特性,查阅资料发现,玉米幼苗能在黑暗中生长较长时间,是一种比较好的实验材料。于是他们利用玉米幼苗、大纸板箱等器材进行实验,以验证玉米的茎具有背地生长的特性。请你按照下表中的实验方案设计要求,完成相应的实验操作步骤。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方案设计要求步骤一 选择10盆长势良好且大小相近的玉米幼苗,随机平均分成两组,分别标为A组和B组。 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步骤二 。 设置对照实验步骤三 。 排除影响实验结果的主要因素的干扰步骤四 几天后,观察 ,并做好记录。 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步骤五 比较A、B两组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获取事实和证据并得出结论【答案】将A组玉米幼苗竖放,B组玉米幼苗横放;用大纸板箱罩住AB两组玉米幼苗,放在温度适宜环境中培养;两组玉米幼苗茎的生长方向【知识点】植物的感应性【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探究茎具有背离地面向上生长的特性.可以从探究实验的环节和要求方面来切入.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对照实验的设置和变量的控制.【解答】解: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植物的茎具有背离地面向上生长的特性吗?因此实验的变量是茎的方向不同,可以设置一组茎(玉米幼苗)自然直立,另一组茎(玉米幼苗)平放.保证其它量相同,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玉米茎的生长方向.(1)选择10盆长势良好且大小相近的玉米幼苗,随机平均分成两组,分别为A组和B组,是为了控制变量;设置对照实验,可以将A组玉米幼苗竖放,B组玉米幼苗横放.(2)植物的生长具有向光性.为排除影响实验结果的主要因素光的干扰,可以用大纸板箱等罩住AB两组玉米幼苗,放在温度适宜环境中培养.(3)培养几天后,观察两组玉米幼苗茎的生长方向,并如实做好记录.最后比较A,B两组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茎具有背离地面向上生长的特性.四、解答题(共2题;共18分)38.(2018八上·浙江期中)大理石是含杂质的碳酸钙,因具有美丽花纹面被广泛用于建筑物外墙、内壁的贴面和地面铺设。某同学想测出大理石样品中碳酸钙的含量,进行了如下实验和分析。(1)取一定量的大理石样品置于图甲的发生装置中,用分液漏斗向下滴加盐酸(方程式:CaCO3+2HCl=CaCl2+H2O+CO2↑,杂质不参加反应),产生的气体用含有碱性物质的吸收装置充分吸收。分液漏斗中所加液体不选用硫酸,理由是 。(2)反应前,测得图甲中锥形瓶内物质的总质量和吸收装置的总质量都为m克,实验后,根据实验数据绘了图乙,曲线a、b分别表示锥形瓶内物质的总质量和吸收装置的总质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情况。请根据曲线b分析计算出大理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3)请综合分析曲线a、b,计算出实验中所用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结果精确到0.1%)(4)计算后,该同学对上述实验进行了反思。他认为分液漏斗中选用的盐酸浓度偏大,会对实验结果造成较大影响,其原因是 。【答案】(1)硫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它会包裹在大理石表面,使酸溶波不能与大理石接触,从而使反应中止(2)解:由图像可知: co2质量为2.2克:设固体混合物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X=5g(3)解:设参加反应的HCl的质量为y(4)盐酸浓度越大,挥发性越强,会挥发出更多的氯化氢气体被吸收装置吸收,导致二氧化碳测量值偏大,对结果有较大影响【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解析】【分析】(1)碳酸钙微溶于水;(2)由图象可知CO2质量为2.2克,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结合化学方程式计算碳酸钙的质量;(3)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结合化学方程式计算氯化氢的质量,进一步计算实验中所用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4)根据氯化氢气体与氢氧化钠反应会使溶液质量增加分析。【解答】(1)分液漏斗中所加液体不选用硫酸,理由是:硫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它会包裹在大理石表面,使酸溶液不能与大理石接触,从而使反应中止;(2)由图象可知,吸收装置的质量增大量为二氧化碳的质量,即CO2质量为2.2克;设固体混合物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参加反应的HCl的质量为yCaCO3+2HCl=CaCl2+H2O+CO2↑,100 73 44x y 2.2g;解的:x=5g;解得:y=3.65g;(3)实验中所用盐酸的质量为:17.8g+2.2g=20g;溶质质量分数;(4)盐酸浓度越大,挥发性越强,会挥发出更多的氯化氢气体被吸收装置吸收,导致二氧化碳测量值偏大,对结果有较大影响。39.(2018八上·浙江期中)如图是测定光合作用速率的装置,在密封的试管内放一新鲜叶片和二氧化碳缓冲液(作用是使装置内的CO2浓度保持相对稳定),试管内气体体积的变化可根据毛细玻璃刻度管内红色液滴移动距离经计算获得。在不同强度的光照条件下,测得气体体积变化如图所示。(1)当光照强度为15千勒克司,1小时光合作用产生该气体的量为 毫升。(2)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具说服力,本实验还应设置对照实验。在光照相同的情况下,如果对照组刻度管中的红色液滴较初始位置向右移了5毫升,其可能的原因是 。(3)理想条件下将某绿色植物放在特定实验装置中,研究温度对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影响,获得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回答相关问题:温度(℃) 5 10 15 20 25 30 35光照下吸收的二氧化碳量(mg/h) 1.0 1.75 2.5 3.25 3.75 3.5 3.5黑暗中释放的二氧化碳量(mg/h) 0.5 0.75 1.0 1.5 2.25 3.0 3.5①若实验过程中昼夜一直不停光照,则温度约为 时植物生长速度最快。②若每天提供12小时光照,其余时间黑暗处理,则24小时内植物有机物积累量最大时的温度约为 。【答案】(1)200(2)环境物理因素,比如温度导致气体的膨胀 ,使气压变化(3)25℃;20℃【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理解迁移能力。分析图表和装置图是本题解答的关键。图1装置在光照强度为0时,由于只进行呼吸作用液滴向左移动;在光照强度为2.5千勒克斯时,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装置中液滴不动;在光照强度为大于2千勒克斯时,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装置中液滴右移.表格中,光照下吸收的二氧化碳量为净光合速率,黑暗中释放的二氧化碳量为呼吸速率,并且净光合速率=真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因此可以根据表格中数据计算出不同温度下光合作用吸收CO2总量。【解答】(1)二氧化碳缓冲液可以维持试管中二氧化碳量的恒定,因此试管中气体含量的变化就是氧气的变化.由于总光合量=净光合量+呼吸量,图乙植物光照强度为15千勒克司时,1小时气体体积为150毫升,所以当光照强度为15千勒克司,1小时光合作用产生该气体的量为150+50=200(毫升)。(2)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具说服力,本实验还应设置对照实验,以排除温度、大气压等环境中的物理因素对实验的影响.因此“在光照相同的情况下,如果对照组刻度管中的红色液滴较初始位置向右移了5毫升”,其可能的原因是环境物理因素(如温度的变化)对实验的影响。(3)表格中,光照下吸收的二氧化碳量为净光合速率,黑暗中释放的二氧化碳量为呼吸速率,并且净光合速率=真光合速率-呼吸速率。①在温度为25℃时,植物的净光合速率达到最大,为3.75mg/h,此时植物生长速度最快,因此“若实验过程中昼夜一直不停光照”,则温度约为25℃时植物生长速度最快。②白天的积累量-夜间的消耗量=一天中有机物的积累量,表格中可以看出温度为20℃时,一天中有机物的积累量为3.25-1.5=1.75mg/h,该积累量最大.因此“若每天提供12小时光照,其余时间黑暗处理”,则24小时内植物有机物积累量最大时的温度约为20℃。故答案为:(1)200;(2)环境物理因素,比如温度导致气体的膨胀 ,使气压变化;(3)①25℃②20℃。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江省乐清育英学校初中分校(实验A班)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科学期中考试试卷(学生版).docx 浙江省乐清育英学校初中分校(实验A班)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科学期中考试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