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桐乡市石门中学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社·道月考试卷(历社部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桐乡市石门中学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社·道月考试卷(历社部分)

资源简介

浙江省桐乡市石门中学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社·道月考试卷(历社部分)
一、选择题(共26小题,每小题2分,共52分)
1.(2019九上·桐乡月考)下列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
①1914年,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标志着一战的爆发
②战场主要集中在欧洲,先后有30多个国家卷入战争
③1918年,协约国的核心国——德国投降,宣告一战结束
④一战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2019九上·桐乡月考)某历史公众号准备推送一期专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列各项可以放进专题资源包的是(  )
①论文:《俄国在巴黎和会上》
②视频:《美国总统威尔逊》
③图片:《巴黎和会“三巨头”》
④文件:《九国公约》日文版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3.(2019九上·桐乡月考)陈其美,湖州吴兴人,同盟会员。为救亡图存,陈其美于1909年创办《中国公报》,宣传革命;1911年在上海发动起义,光复上海。他的上述经历表明当时中国(  )
①民族危机极其深重
②变革呼声日益高涨
③人民大众不断觉醒
④赢得了民族的解放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4.(2019九上·桐乡月考)下列词汇最有可能出现在1919年的中国的是(  )
A.北京、袁世凯、二十一条 B.德国、殖民地、萨拉热窝
C.共和、孙中山、临时政府 D.山东、卖国贼、五四运动
5.(2019九上·桐乡月考)1905—1913年“共和”一词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民主”的频率,其原因包括(  )
①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
②三民主义思想影响
③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发展
④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6.(2019九上·桐乡月考)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的精神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下列史料能反映这一结论的是(  )
①妃子文绣登报与皇帝溥仪离婚
②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家电话局
③看电影、拍照片成为生活时尚
④对地位高的人不再称老爷、大人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7.(2019九上·桐乡月考)民国初年,由铁血十八星旗变为五色旗(下图),下列寓意无法体现的是(  )
A.从“驱除鞑掳”走向“五族共和”
B.从小民族主义走向了大民族主义
C.民族危机激发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D.“中华”一词开始在中国出现
8.(2019九上·绍兴月考)一位学者对发生在近代某一重大事件的评价是:“爱国”却“不爱”中国旧文化,“反帝”却崇拜帝国主义的“文化”。这一重大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9.(2019九上·桐乡月考)历史学家陈舜臣在《中国的历史》一书中指出:“五四运动不应该仅仅强调其行使爱国主义的实际行动的一面,更应该关注中国知识分子思想意识的进步足以导致五四运动的爆发。陈独秀于1915年创办的《新青年》所产生的启蒙作用受到了高度评价。‘白话文’已经固定下来。”在此,陈舜臣要充分肯定的是(  )
A.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影响 B.五四运动时期的爱国主张
C.白话文较文言文的优势 D.陈独秀对五四运动的态度
10.(2019九上·桐乡月考)芮恩斯在《一个美国外交官在中国》中写道:“我向上海的总领事发出具体的指示,告诫美国侨民团体,既不要鼓动也不要反对这场运动……没有人会不同意中国学生的目的和理想,他们是在为民族的自由和新生而战。”下列选项不属于“这场运动”影响的是(  )
①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并逐渐普及
②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③马克思主义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④拉开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A.②④ B.①④ C.①③ D.②③
11.(2019九上·桐乡月考)谢觉哉在其《日记》中记载:“1921年6月29日:午后六时叔衡往上海,借行者润之,赴全国〇〇〇〇〇之招”。日记中的五个圆圈,谢觉哉后来解释说是“共产主义者”,当时他知道这是件大事,怕泄露,只能以圈代意。这里他怕泄露的“大事”是指(  )
A.五四运动 B.中共一大 C.武昌起义 D.护国运动
12.(2019九上·桐乡月考)新文化运动与欧洲启蒙运动相比,其共同点有(  )
①都猛烈批判腐朽的封建思想
②都引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③都促进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④都属于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3.(2019九上·桐乡月考)2018年是北京大学创办120周年。“世界上不乏建校几百年的学校,但从来没有一所大学,能够像北大这样,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下列能体现上述观点的史实有(  )
①戊戌变法 ②新文化运动 ③中共一大召开 ④五四运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材料题(共4小题,每小题12分,共48分)
14.(2019九上·桐乡月考)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是一个历史转型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大革命。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封建领主制,创立了中央集权的帝国;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它……;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
——斯塔里夫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然自今以往,共和政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2月15日),《青年杂志》第1卷第6号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大事记(部分)
1915年 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从此拉开序幕。
1916年 9月,《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12月由上海迁到北京。
1917年 1月,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
1918年 鲁迅发表《狂人日记》,李大钊等创办《每周评论》,少年中国学会、新潮社、国民社、学生救国会等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1919年 1月,北京大学学生主办的《新潮》《国民》等刊物正式出版。
——摘编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三册》
(1)阅读材料一,结合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完成斯塔里夫阿诺斯对中国第二次大革命的评价。
(2)材料二中“专制政治”具体指什么?陈独秀为什么认为“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请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的影响。
15.(2019九上·桐乡月考)学习历史,强调“以史导论、史由证来,史论结合”,任何历史结论都必须有充分的史实论据。阅读下列史料,采用史论结合的方法回答问题。
(1)【一本杂志】根据这一史料,我们可以发现什么历史现象?
《劳动音》,李大钊、邓中夏等人为北京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所创办的周刊。
(2)【一艘红船】这是停泊在嘉兴南湖革命历史纪念馆的南湖红船,是一个具有标志意义的中国革命原点。2017年10月31日,习近平同志伫立船旁感慨:“小小红船承载千钧,播下了中国革命的火种,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的跨世纪航程。”
请结合史实,阐述南湖红船是一个具有标志意义的中国革命原点。
(3)【一份答卷】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伟大历史成就
时间 成就
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20世纪末 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人民生活达到总体小康水平。
2016年 中国GDP总量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
2019年10月1日 中国举行国庆70周年盛大阅兵,气势恢宏,举世瞩目。
“一份答卷”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德国经济的迅速增长,它不仅谋求在欧洲的霸权地位,还要求重新分割世界,由此对英国构成严重的威胁和挑战,英德矛盾成为欧洲大国之间的主要矛盾。伴随着帝国主义国家矛盾的加剧,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德国为核心形成了三国同盟集团,以英国为核心形成了三国协约集团。故③说法错误,应排除含③的选项。
C项③叙述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组合选择题一般排除一个错误内容即可获取正确答案,部分题目需要经过两次排除,但有一小部分题目所有内容都正确。
2.【答案】D
【知识点】凡尔赛体系
【解析】【分析】1919年1月18日,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的巴黎和会上有27个战胜国的代表1000人参加,其中全权代表70人。苏俄没有受到邀请,因为在一战的末期,苏俄已经退出了战争,所以不能参加和会。德国等战败国也被拒之门外。故①错误,应排除含①的选项。
D项②③④可以放进专题资源包,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相关知识。组合选择题一般排除一个错误内容即可获取正确答案,部分题目需要经过两次排除,但有一小部分题目所有内容都正确。
3.【答案】A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新中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使中华民族获得了独立和解放,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④赢得了民族的解放在1909——1911年还未实现,故应排除含④的选项。
A项①②③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陈其美的经历为依托,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组合选择题,排除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一般题目排除一个即可获取正确答案,但需要特别注意选项中是否有包含全部选项的,有一小部分组合选择题所有内容都正确。
4.【答案】D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1919年巴黎和会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的消息传来后,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北京学生开展了集会、游行、罢课等活动。他们要求“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打倒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
A项北京、袁世凯、二十一条不可能出现在1919年的中国,1915年1月18日,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觐见中华民国的大总统袁世凯,递交了二十一条要求的文件,并要求政府“绝对保密,尽速答复”,不符合题意;
B项德国、殖民地、萨拉热窝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有关,不可能出现在1919年的中国,不符合题意;
C项共和、孙中山、临时政府和辛亥革命有关,不可能出现在1919年的中国,不符合题意;
D项山东、卖国贼、五四运动最有可能出现在1919年的中国,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五四运动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准确识记五四运动的史实。
5.【答案】B
【知识点】辛亥革命
【解析】【分析】由于戊戌变法以失败而告终,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逐渐登上历史舞台,在1905—1913年这段时间内孙中山积极宣传革命思想并领导了辛亥革命,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共和”一词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民主”。
B项②③是1905—1913年“共和”一词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民主”的频率的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时间。
6.【答案】B
【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20世纪30年代初,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文绣不惧舆论的压力,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力,与溥仪离婚;这件事情充分说明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在逐步变化、中国女性开始争取婚姻自由。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文化生活方面,照相技术开始出现,人们可以拍照片、看电影、看报纸等。辛亥革命后取消“大人”、“老爷”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的平等称呼,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 ①③④能反映“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的精神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一结论。
B项①③④能反映“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的精神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一结论,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近代生活的变迁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的相关史实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识记与灵活掌握近代生活的变迁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的相关史实。
7.【答案】D
【知识点】辛亥革命
【解析】【分析】“铁血十八星旗”,十八星代表全国十八个省份,图案以红黑色为主,红色象征血,黑色象征铁,表示革命党人用武器和生命去夺得满清政权,这是武昌起义时用的旗帜;中华民国成立后,取而代之的是象征“汉满蒙回藏”等五大民族共和的“五色旗”。
ABC三项可以体现,不符合题意;
D项“中华”一词开始在中国出现无法体现,“中华”始出于《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若使游步于中华。”这中华主要指曹魏统治下的黄河流域中下游一带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由铁血十八星旗变为五色旗”切入,结合辛亥革命进行思考。
8.【答案】D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据“爱国却不爱中国旧文化,反帝却崇拜帝国主义文化”可知,这一事件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但它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绝对肯定的偏向。
D项新文化运动是题干描述的重大事件,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实。理解并识记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实。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掀起了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9.【答案】A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使爱国主义的实际行动……关注中国知识分子思想意识的进步……陈独秀于1915年创办的《新青年》所产生的启蒙作用受到了高度评价。‘白话文’已经固定下来。”等信息分析,陈舜臣要充分肯定的是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影响。
A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影响是题干材料中陈舜臣要充分肯定的,符合题意;
BCD三项不符合题干材料主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文化运动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找准题干材料的关键词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0.【答案】B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从题中材料"上海”、“学生”、“民族的自由和新生”等判断“这场运动”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运动中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伴随着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主张得到广泛传播,使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故②③正确;①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并逐渐普及与新文化运动有关;④拉开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的是公车上书;故①④错误。
B项①④不属于“这场运动”的影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五四运动的有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实行判断题干描述的运动是五四运动。
11.【答案】B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成立
【解析】【分析】根据题目中“1921年6月29日”、“叔衡”、“上海”“润之”、共产主义者”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题目中所说的“大事”是指中共一大。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有毛泽东(字润之)、何叔衡、董必武、李达等13人,代表全国五十多个党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A项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不符合题意;
B项中共一大是谢觉哉怕泄露的“大事”,符合题意;
C项武昌起义发生在1911年,不符合题意;
D项护国运动发生在1915年,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共一大的相关知识的识记。读懂材料也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中共党史上有几次重要的会议,如中共一大、中共二大、八七会议、遵义会议、中共七大、中共八大、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等等,党史上的重要会议是命题的重点,对这些重要的会议可对比掌握。
12.【答案】C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启蒙运动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欧洲启蒙运动宣扬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民主思想,把斗争的矛头直指专制王权,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并对世界其它地区的反封建斗争产生了重大影响;新文化运动兴是在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相继失败的情况下兴起的,以欧洲启蒙运动所宣扬的民主、平等思想为武器,对中国的传统思想进行了猛烈抨击,动摇了中国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故①③④正确。②符合启蒙运动,不符合中国的新文化运动。
本题考查。
C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对新文化运动与欧洲启蒙运动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比较、分析能力。需要掌握新文化运动与欧洲启蒙运动的相同点。解题的关键是对新文化运动与欧洲启蒙运动的内容、性质、影响的识记和比较。
13.【答案】B
【知识点】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戊戌变法中设立京师大学堂,它是北京大学的前身,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学生三千多人,在天安门前集会讲演,掀起了爱国运动-五四运动。“世界上不乏建校几百年的学校,但从来没有一所大学,能够像北大这样,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能体现此观点的史实有①戊戌变法、②新文化运动和④五四运动。
B项①②④能体现题干观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2018年是北京大学成立120周年为依托,考查北京大学的历史沿革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相关知识。
14.【答案】(1)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2)北洋军阀(或袁世凯)统治。
局限:①政治: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②社会:出现军阀割据混战局面,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状态,政局动荡不安,社会秩序混乱,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3)影响:①新文化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思想,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思想条件;②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民众觉醒,为五四运动准备了社会条件;③经过新文化运动洗礼的青年学生,成立社团,出版刊物,成为发动五四运动的骨干力量;④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北京大学,成为五四运动的摇篮。
【知识点】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可知第二次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2)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916年可知专制政治为:北洋军阀(或袁世凯)统治。第二问根据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回答即可。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思想,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思想条件;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民众觉醒,为五四运动准备了社会条件;经过新文化运动洗礼的青年学生,成立社团,出版刊物,成为发动五四运动的骨干力量;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北京大学,成为五四运动的摇篮。
故答案为:(1)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2)北洋军阀(或袁世凯)统治。
局限:①政治: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②社会:出现军阀割据混战局面,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状态,政局动荡不安,社会秩序混乱,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3)影响:①新文化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思想,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思想条件;②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民众觉醒,为五四运动准备了社会条件;③经过新文化运动洗礼的青年学生,成立社团,出版刊物,成为发动五四运动的骨干力量;④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北京大学,成为五四运动的摇篮。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认真分析材料进行概括,并进行知识迁移即可回答问题。
15.【答案】(1)五四运动中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先进分子,通过创办学校、发行刊物,深入到工人中间,宣传马克思主义,促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共成立奠定思想和阶级基础。
(2)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开,标志中国共产党在嘉兴南湖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中国革命从此有了坚定的领导(中国革命有了新的政党领导);此后,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不断发展壮大,领导人民不断取得革命和建设的胜利。
(3)①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社会主义。②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知识点】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
【解析】【分析】(1)五四运动后,中国工人运动风起云涌,斗争的内容也从经济斗争转向政治斗争,中国无产阶级建立自己的政党的条件趋于成熟。1921年初,邓中夏创办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11月出版进步刊物《劳动音》,在工人群众中宣传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五四运动使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2)中共一大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大会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进行;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
(3)本题考查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属于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故答案为:(1)五四运动中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先进分子,通过创办学校、发行刊物,深入到工人中间,宣传马克思主义,促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共成立奠定思想和阶级基础。
(2)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开,标志中国共产党在嘉兴南湖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中国革命从此有了坚定的领导(中国革命有了新的政党领导);此后,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不断发展壮大,领导人民不断取得革命和建设的胜利。
(3)①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社会主义。②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等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 / 1浙江省桐乡市石门中学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社·道月考试卷(历社部分)
一、选择题(共26小题,每小题2分,共52分)
1.(2019九上·桐乡月考)下列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
①1914年,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标志着一战的爆发
②战场主要集中在欧洲,先后有30多个国家卷入战争
③1918年,协约国的核心国——德国投降,宣告一战结束
④一战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德国经济的迅速增长,它不仅谋求在欧洲的霸权地位,还要求重新分割世界,由此对英国构成严重的威胁和挑战,英德矛盾成为欧洲大国之间的主要矛盾。伴随着帝国主义国家矛盾的加剧,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德国为核心形成了三国同盟集团,以英国为核心形成了三国协约集团。故③说法错误,应排除含③的选项。
C项③叙述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组合选择题一般排除一个错误内容即可获取正确答案,部分题目需要经过两次排除,但有一小部分题目所有内容都正确。
2.(2019九上·桐乡月考)某历史公众号准备推送一期专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列各项可以放进专题资源包的是(  )
①论文:《俄国在巴黎和会上》
②视频:《美国总统威尔逊》
③图片:《巴黎和会“三巨头”》
④文件:《九国公约》日文版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D
【知识点】凡尔赛体系
【解析】【分析】1919年1月18日,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的巴黎和会上有27个战胜国的代表1000人参加,其中全权代表70人。苏俄没有受到邀请,因为在一战的末期,苏俄已经退出了战争,所以不能参加和会。德国等战败国也被拒之门外。故①错误,应排除含①的选项。
D项②③④可以放进专题资源包,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相关知识。组合选择题一般排除一个错误内容即可获取正确答案,部分题目需要经过两次排除,但有一小部分题目所有内容都正确。
3.(2019九上·桐乡月考)陈其美,湖州吴兴人,同盟会员。为救亡图存,陈其美于1909年创办《中国公报》,宣传革命;1911年在上海发动起义,光复上海。他的上述经历表明当时中国(  )
①民族危机极其深重
②变革呼声日益高涨
③人民大众不断觉醒
④赢得了民族的解放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A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新中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使中华民族获得了独立和解放,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④赢得了民族的解放在1909——1911年还未实现,故应排除含④的选项。
A项①②③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陈其美的经历为依托,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组合选择题,排除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一般题目排除一个即可获取正确答案,但需要特别注意选项中是否有包含全部选项的,有一小部分组合选择题所有内容都正确。
4.(2019九上·桐乡月考)下列词汇最有可能出现在1919年的中国的是(  )
A.北京、袁世凯、二十一条 B.德国、殖民地、萨拉热窝
C.共和、孙中山、临时政府 D.山东、卖国贼、五四运动
【答案】D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1919年巴黎和会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的消息传来后,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北京学生开展了集会、游行、罢课等活动。他们要求“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打倒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
A项北京、袁世凯、二十一条不可能出现在1919年的中国,1915年1月18日,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觐见中华民国的大总统袁世凯,递交了二十一条要求的文件,并要求政府“绝对保密,尽速答复”,不符合题意;
B项德国、殖民地、萨拉热窝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有关,不可能出现在1919年的中国,不符合题意;
C项共和、孙中山、临时政府和辛亥革命有关,不可能出现在1919年的中国,不符合题意;
D项山东、卖国贼、五四运动最有可能出现在1919年的中国,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五四运动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准确识记五四运动的史实。
5.(2019九上·桐乡月考)1905—1913年“共和”一词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民主”的频率,其原因包括(  )
①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
②三民主义思想影响
③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发展
④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B
【知识点】辛亥革命
【解析】【分析】由于戊戌变法以失败而告终,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逐渐登上历史舞台,在1905—1913年这段时间内孙中山积极宣传革命思想并领导了辛亥革命,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共和”一词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民主”。
B项②③是1905—1913年“共和”一词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民主”的频率的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时间。
6.(2019九上·桐乡月考)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的精神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下列史料能反映这一结论的是(  )
①妃子文绣登报与皇帝溥仪离婚
②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家电话局
③看电影、拍照片成为生活时尚
④对地位高的人不再称老爷、大人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B
【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20世纪30年代初,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文绣不惧舆论的压力,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力,与溥仪离婚;这件事情充分说明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在逐步变化、中国女性开始争取婚姻自由。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文化生活方面,照相技术开始出现,人们可以拍照片、看电影、看报纸等。辛亥革命后取消“大人”、“老爷”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的平等称呼,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 ①③④能反映“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的精神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一结论。
B项①③④能反映“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的精神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一结论,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近代生活的变迁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的相关史实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识记与灵活掌握近代生活的变迁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的相关史实。
7.(2019九上·桐乡月考)民国初年,由铁血十八星旗变为五色旗(下图),下列寓意无法体现的是(  )
A.从“驱除鞑掳”走向“五族共和”
B.从小民族主义走向了大民族主义
C.民族危机激发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D.“中华”一词开始在中国出现
【答案】D
【知识点】辛亥革命
【解析】【分析】“铁血十八星旗”,十八星代表全国十八个省份,图案以红黑色为主,红色象征血,黑色象征铁,表示革命党人用武器和生命去夺得满清政权,这是武昌起义时用的旗帜;中华民国成立后,取而代之的是象征“汉满蒙回藏”等五大民族共和的“五色旗”。
ABC三项可以体现,不符合题意;
D项“中华”一词开始在中国出现无法体现,“中华”始出于《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若使游步于中华。”这中华主要指曹魏统治下的黄河流域中下游一带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由铁血十八星旗变为五色旗”切入,结合辛亥革命进行思考。
8.(2019九上·绍兴月考)一位学者对发生在近代某一重大事件的评价是:“爱国”却“不爱”中国旧文化,“反帝”却崇拜帝国主义的“文化”。这一重大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答案】D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据“爱国却不爱中国旧文化,反帝却崇拜帝国主义文化”可知,这一事件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但它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绝对肯定的偏向。
D项新文化运动是题干描述的重大事件,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实。理解并识记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实。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掀起了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9.(2019九上·桐乡月考)历史学家陈舜臣在《中国的历史》一书中指出:“五四运动不应该仅仅强调其行使爱国主义的实际行动的一面,更应该关注中国知识分子思想意识的进步足以导致五四运动的爆发。陈独秀于1915年创办的《新青年》所产生的启蒙作用受到了高度评价。‘白话文’已经固定下来。”在此,陈舜臣要充分肯定的是(  )
A.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影响 B.五四运动时期的爱国主张
C.白话文较文言文的优势 D.陈独秀对五四运动的态度
【答案】A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使爱国主义的实际行动……关注中国知识分子思想意识的进步……陈独秀于1915年创办的《新青年》所产生的启蒙作用受到了高度评价。‘白话文’已经固定下来。”等信息分析,陈舜臣要充分肯定的是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影响。
A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影响是题干材料中陈舜臣要充分肯定的,符合题意;
BCD三项不符合题干材料主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文化运动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找准题干材料的关键词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0.(2019九上·桐乡月考)芮恩斯在《一个美国外交官在中国》中写道:“我向上海的总领事发出具体的指示,告诫美国侨民团体,既不要鼓动也不要反对这场运动……没有人会不同意中国学生的目的和理想,他们是在为民族的自由和新生而战。”下列选项不属于“这场运动”影响的是(  )
①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并逐渐普及
②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③马克思主义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④拉开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A.②④ B.①④ C.①③ D.②③
【答案】B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从题中材料"上海”、“学生”、“民族的自由和新生”等判断“这场运动”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运动中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伴随着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主张得到广泛传播,使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故②③正确;①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并逐渐普及与新文化运动有关;④拉开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的是公车上书;故①④错误。
B项①④不属于“这场运动”的影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五四运动的有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实行判断题干描述的运动是五四运动。
11.(2019九上·桐乡月考)谢觉哉在其《日记》中记载:“1921年6月29日:午后六时叔衡往上海,借行者润之,赴全国〇〇〇〇〇之招”。日记中的五个圆圈,谢觉哉后来解释说是“共产主义者”,当时他知道这是件大事,怕泄露,只能以圈代意。这里他怕泄露的“大事”是指(  )
A.五四运动 B.中共一大 C.武昌起义 D.护国运动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成立
【解析】【分析】根据题目中“1921年6月29日”、“叔衡”、“上海”“润之”、共产主义者”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题目中所说的“大事”是指中共一大。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有毛泽东(字润之)、何叔衡、董必武、李达等13人,代表全国五十多个党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A项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不符合题意;
B项中共一大是谢觉哉怕泄露的“大事”,符合题意;
C项武昌起义发生在1911年,不符合题意;
D项护国运动发生在1915年,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共一大的相关知识的识记。读懂材料也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中共党史上有几次重要的会议,如中共一大、中共二大、八七会议、遵义会议、中共七大、中共八大、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等等,党史上的重要会议是命题的重点,对这些重要的会议可对比掌握。
12.(2019九上·桐乡月考)新文化运动与欧洲启蒙运动相比,其共同点有(  )
①都猛烈批判腐朽的封建思想
②都引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③都促进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④都属于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C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启蒙运动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欧洲启蒙运动宣扬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民主思想,把斗争的矛头直指专制王权,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并对世界其它地区的反封建斗争产生了重大影响;新文化运动兴是在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相继失败的情况下兴起的,以欧洲启蒙运动所宣扬的民主、平等思想为武器,对中国的传统思想进行了猛烈抨击,动摇了中国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故①③④正确。②符合启蒙运动,不符合中国的新文化运动。
本题考查。
C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对新文化运动与欧洲启蒙运动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比较、分析能力。需要掌握新文化运动与欧洲启蒙运动的相同点。解题的关键是对新文化运动与欧洲启蒙运动的内容、性质、影响的识记和比较。
13.(2019九上·桐乡月考)2018年是北京大学创办120周年。“世界上不乏建校几百年的学校,但从来没有一所大学,能够像北大这样,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下列能体现上述观点的史实有(  )
①戊戌变法 ②新文化运动 ③中共一大召开 ④五四运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知识点】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戊戌变法中设立京师大学堂,它是北京大学的前身,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学生三千多人,在天安门前集会讲演,掀起了爱国运动-五四运动。“世界上不乏建校几百年的学校,但从来没有一所大学,能够像北大这样,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能体现此观点的史实有①戊戌变法、②新文化运动和④五四运动。
B项①②④能体现题干观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2018年是北京大学成立120周年为依托,考查北京大学的历史沿革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相关知识。
二、材料题(共4小题,每小题12分,共48分)
14.(2019九上·桐乡月考)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是一个历史转型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大革命。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封建领主制,创立了中央集权的帝国;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它……;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
——斯塔里夫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然自今以往,共和政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2月15日),《青年杂志》第1卷第6号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大事记(部分)
1915年 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从此拉开序幕。
1916年 9月,《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12月由上海迁到北京。
1917年 1月,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
1918年 鲁迅发表《狂人日记》,李大钊等创办《每周评论》,少年中国学会、新潮社、国民社、学生救国会等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1919年 1月,北京大学学生主办的《新潮》《国民》等刊物正式出版。
——摘编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三册》
(1)阅读材料一,结合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完成斯塔里夫阿诺斯对中国第二次大革命的评价。
(2)材料二中“专制政治”具体指什么?陈独秀为什么认为“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请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的影响。
【答案】(1)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2)北洋军阀(或袁世凯)统治。
局限:①政治: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②社会:出现军阀割据混战局面,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状态,政局动荡不安,社会秩序混乱,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3)影响:①新文化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思想,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思想条件;②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民众觉醒,为五四运动准备了社会条件;③经过新文化运动洗礼的青年学生,成立社团,出版刊物,成为发动五四运动的骨干力量;④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北京大学,成为五四运动的摇篮。
【知识点】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可知第二次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2)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916年可知专制政治为:北洋军阀(或袁世凯)统治。第二问根据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回答即可。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思想,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思想条件;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民众觉醒,为五四运动准备了社会条件;经过新文化运动洗礼的青年学生,成立社团,出版刊物,成为发动五四运动的骨干力量;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北京大学,成为五四运动的摇篮。
故答案为:(1)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2)北洋军阀(或袁世凯)统治。
局限:①政治: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②社会:出现军阀割据混战局面,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状态,政局动荡不安,社会秩序混乱,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3)影响:①新文化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思想,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思想条件;②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民众觉醒,为五四运动准备了社会条件;③经过新文化运动洗礼的青年学生,成立社团,出版刊物,成为发动五四运动的骨干力量;④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北京大学,成为五四运动的摇篮。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认真分析材料进行概括,并进行知识迁移即可回答问题。
15.(2019九上·桐乡月考)学习历史,强调“以史导论、史由证来,史论结合”,任何历史结论都必须有充分的史实论据。阅读下列史料,采用史论结合的方法回答问题。
(1)【一本杂志】根据这一史料,我们可以发现什么历史现象?
《劳动音》,李大钊、邓中夏等人为北京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所创办的周刊。
(2)【一艘红船】这是停泊在嘉兴南湖革命历史纪念馆的南湖红船,是一个具有标志意义的中国革命原点。2017年10月31日,习近平同志伫立船旁感慨:“小小红船承载千钧,播下了中国革命的火种,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的跨世纪航程。”
请结合史实,阐述南湖红船是一个具有标志意义的中国革命原点。
(3)【一份答卷】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伟大历史成就
时间 成就
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20世纪末 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人民生活达到总体小康水平。
2016年 中国GDP总量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
2019年10月1日 中国举行国庆70周年盛大阅兵,气势恢宏,举世瞩目。
“一份答卷”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案】(1)五四运动中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先进分子,通过创办学校、发行刊物,深入到工人中间,宣传马克思主义,促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共成立奠定思想和阶级基础。
(2)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开,标志中国共产党在嘉兴南湖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中国革命从此有了坚定的领导(中国革命有了新的政党领导);此后,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不断发展壮大,领导人民不断取得革命和建设的胜利。
(3)①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社会主义。②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知识点】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
【解析】【分析】(1)五四运动后,中国工人运动风起云涌,斗争的内容也从经济斗争转向政治斗争,中国无产阶级建立自己的政党的条件趋于成熟。1921年初,邓中夏创办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11月出版进步刊物《劳动音》,在工人群众中宣传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五四运动使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2)中共一大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大会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进行;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
(3)本题考查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属于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故答案为:(1)五四运动中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先进分子,通过创办学校、发行刊物,深入到工人中间,宣传马克思主义,促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共成立奠定思想和阶级基础。
(2)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开,标志中国共产党在嘉兴南湖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中国革命从此有了坚定的领导(中国革命有了新的政党领导);此后,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不断发展壮大,领导人民不断取得革命和建设的胜利。
(3)①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社会主义。②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等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