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衢州市六校联谊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中质量检测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衢州市六校联谊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中质量检测试卷

资源简介

浙江省衢州市六校联谊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中质量检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2019八上·衢州期中)学完“百家争鸣”后,某班同学在一起讨论本班任课老师的风格。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语文老师善于因材施教,以德治班,熟谙儒家真谛
②科学孙老师讲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典型墨家做法
③数学钱老师深入了解学生,知己知彼,颇有道家风范
④社会李老师严格执行班规,照章办事,深受法家影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知识点】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的学说,他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又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广收学生,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想问题。语文老师的管理风格体现了儒家思想真谛;兵家的鼻祖孙武在他著的《孙子兵法》中提出了著名的军事格言“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所以数学钱老师符合兵家风范而不是道家风范;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家的核心主张是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所以科学孙老师的管理风格是典型的道家做法而不是墨家做法;法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韩非。韩非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以法为教”。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正如社会李老师的管理风格。
B项①④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百家争鸣中主要人物、代表作、主要思想的准确识记。解题的关键是对百家争鸣中主要人物、代表作、主要思想的掌握。
2.(2019八上·衢州期中)文物是鲜活的历史,下列文物中最能反映商朝典型社会生活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的青铜铸造业高度发展,青铜工艺十分精湛。殷墟出土的司母戊鼎,因鼎的腹内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出土于河南安阳的司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8厘米、重832.84千克,四足中空,用陶范铸造,鼎体浑铸,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
A项兵马俑出现在秦朝,不符合题意;
B项司母戊鼎最能反映商朝典型社会生活,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古代最大的青铜器,符合题意;
C项竹木简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才出现的,不符合题意;
D项青花瓷是明代的,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商朝司母戊鼎相关知识。要求学生准确识记最著名的商朝青铜器是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司母戊鼎发现于河南安阳,是目前已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
3.(2019八上·衢州期中)某班同学以话剧的形式再现了古代印度历史,有一句台词是不正确的。它是(  )
A.“本国王把持军事、行政大权,整个国家唯我独尊”
B.“别看我主持祭祀活动,但我的地位却比国王高”
C.“我是一个拥有万贯家财的大商人,却屈居第三等级”
D.“我很苦恼,我爱上了一个上一等级的姑娘,但我们不能步入婚姻的殿堂”
【答案】A
【知识点】古代印度及佛教
【解析】【分析】雅利安人在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第一等级婆罗门(祭司、贵族)掌握神权,处于唯我独尊的地位;第二等级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把持国家军事行政大权;第三等级吠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第一、第二等级;第四等级首陀罗(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干最低贱的职业。种姓制度规定,不同等级的人不可以通婚。由此可知,“本国王把持军政大权,国家唯我独尊”这个表述是错误的。
A项“本国王把持军事、行政大权,整个国家唯我独尊”错误,符合题意;
BCD三项台词均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古印度种姓制度,要求具备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种姓制度的等级划分与分工。
4.(2019八上·衢州期中)《史记》记载:“……封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这反映的是(  )
A.武王伐纣 B.西周分封制 C.春秋争霸 D.战国七雄
【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
【解析】【分析】据“武王……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的是西周分封制。西周初期,为巩固周朝的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予宗亲和功臣,封他们为诸侯,建立诸侯国,称为“授民授疆土”。
ACD三项和题干材料无关,不符合题意;
B项西周分封制是题干材料反映的内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分封制,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西周分封制的目的、内容和作用。
5.(2019八上·衢州期中)浙江人杰地灵,历史文化悠久,在春秋时期,浙江地区属于(  )
A.越国 B.秦国 C.燕国 D.齐国
【答案】A
【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A项越国位于吴国之南,定都会稽(今浙江绍兴市),拥有今浙江大部和江西一部分,前473年灭吴后尽有吴国故地,其地盘扩展到了今山东东南部,成为一个东方大国,符合题意;
B项秦国在今陕西北部和中部、甘肃东部、四川、重庆一带,不符合题意;
C项燕国在今北京、河北北部、辽宁西部一带,不符合题意;
D项齐国在今山东省(鲁南除外)、河北省的东南部、河南省东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我国春秋时期诸侯国的势力范围。应重点掌握春秋五霸之一越国的地理位置。
6.(2019八上·衢州期中)许多成语故事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时代特征是(  )
A.百家争鸣 B.变法革新 C.生产发展 D.诸侯争霸
【答案】D
【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都是春秋战国时期争霸中留下的成语,因而集中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兼并争霸不断的社会特点。
ABC三项都不是题干成语反映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不符合题意;
D项诸侯争霸是题干成语反映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是诸侯兼并争霸不断。
7.(2019八上·衢州期中)“All roads lead to Rome”这一谚语反映了古罗马的繁荣。下列关于古罗马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起源于意大利塞纳河畔 B.凯撒大帝时进入帝国时期
C.古罗马建筑多宏伟高大 D.最重要的机构是公民大会
【答案】B
【知识点】古希腊古罗马文化
【解析】【分析】公元前8世纪,在意大利半岛的台伯河畔,罗马城逐步建立起来,公元前509年,罗马建立奴隶制共和国。国家统治的决策权掌握在由300名贵族组成的元老院手里,两个权力相等的执政官主持日常政务,平民参加的公民大会是形式上的最高权力机关。平民同贵族进行了长期斗争,争取了许多政治权利。罗马设立了平民自己选出的两名保民官,有权否决执政官与元老院提出的对平民不利的决议。公元前31年,屋大维成为最后的胜利者。他首创了“元首制”这一政治形式,掌握了最高统治实权。公元前27年,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古罗马建筑华丽宏伟,罗马打竞技场遗址是典型代表。
ACD三项说法都正确,不符合题意;
B项凯撒大帝时进入帝国时期说法不正确,屋大维时罗马进入帝国时期,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古罗马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古罗马的相关史实。
8.中世纪的欧洲被称为“黑暗时代”,当时人性和思想自由遭到扼杀,这是因为在精神文化领域占据统治地位的是(  )
A.封建主 B.国王和贵族 C.教皇和教会 D.学者
【答案】C
【知识点】西欧封建国家与基督教文明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时期基督教在欧洲占统治地位,是欧洲封建制度的重要支柱。中世纪欧洲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基督教,教会权力极大。
C项教皇和教会中世纪的欧洲在精神文化领域占据统治地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世纪欧洲的精神领袖。
9.(2019八上·衢州期中)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下列有关城市历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阿拉伯帝国首都巴格达是当时国际性都市
B.穆罕默德在麦加创建了宗教——伊斯兰教
C.中世纪的巴黎既是商业中心叉是贸易中心
D.中世纪时期的佛罗伦萨以商业享誉欧洲
【答案】D
【知识点】西欧封建国家与基督教文明
【解析】【分析】十五至十六世纪时佛罗伦萨是欧洲最著名的艺术中心,以美术工艺品和纺织品驰名全欧。因此中世纪的佛罗伦萨以手工业享誉欧洲。
ABC三项说法都正确,不符合题意;
D项中世纪时期的佛罗伦萨以商业享誉欧洲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世纪的城市的相关知识。需要准确识记中世纪的佛罗伦萨以手工业享誉欧洲。
10.(2019八上·衢州期中)辉煌的阿拉伯文化是世界文明的瑰宝,阿拉伯人能够创造辉煌的文化是因为(  )
①阿拉伯人们普遍信仰伊斯兰教
②阿拉伯人善于吸收东西方文化的营养
③阿拉伯帝国特殊的地理位置
④阿拉伯民族是重视学习的民族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A
【知识点】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穆罕默德统一阿拉伯半岛后,随着阿拉伯人不断对外扩张,强大的阿拉伯帝国得以建立。由于阿拉伯帝国处在三洲交界的特殊地理位置,历任哈里发重视知识,善于吸收东西方文化,从而使阿拉伯人创造了辉煌灿烂的阿拉伯文化。
A项②③④是阿拉伯人能够创造辉煌的文化的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阿拉伯人能够创造辉煌文化的原因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识记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11.进行“大化改新”的日本天皇是(  )
A.孝德天皇 B.明治天皇 C.明仁天皇 D.裕仁天皇
【答案】A
【知识点】大化改新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于大化改新概况的识记。B在位于进行明治维新,C是日本现任天皇,D是明仁天皇前执政日本的。大化改新发生于646年,正是孝德天皇颁布诏书,进行改革。故而答案为A。
【点评】了解大化改新的概况,知道进行大化改新的日本天皇。
12.(2019八上·衢州期中)“比较”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日本大化改新与商鞅变法相比较,其共同之处在于(  )
A.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
B.都进行了土地改革
C.都实行了奖励军功
D.都把农民转化为国家公民
【答案】B
【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大化改新
【解析】【分析】A项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是大化改新的目的,不符合题意;
B项都进行了土地改革是日本大化改新与商鞅变法的共同之处,在大化改新中土地收归国有,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在商鞅变法中确定了土地私有的性质,允许土地买卖,符合题意;
C项都实行了奖励军功说法错误,商鞅变法奖励军功,不符合题意;
D项都把农民转化为国家公民说法错误,日本大化改新把农民转化为国家公民,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大化改新和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要准确识记大化改新和商鞅变法的相关史实。
13.(2019八上·衢州期中)我们可以从《史记》中查阅到的史实有(  )
①秦王嬴政灭六国
②文景之治
③七国之乱
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A
【知识点】昌盛的秦汉文化
【解析】【分析】《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记述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的历史。①秦王嬴政灭六国、②文景之治、③七国之乱出现在秦和西汉时期,《史记》中可以查阅到。④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出现时间是东汉,在《史记》中不可能查阅到。
A项①②③可以从《史记》中查阅到,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史记》的内容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史记》的作者与内容、地位。
14.(2019八上·衢州期中)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场景。假如你生活在汉武帝时期,可能会看到的情形有(  )
①长安设立了太学
②使用五铢钱
③中央按13州部各派刺史一人定期巡视
④道教在民间兴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A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道家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在民间兴起,尊老子为教主,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 故④道教在民间兴起在东汉,生活在汉武帝时期不可能看到,应排除含④的选项。
A项①②③生活在汉武帝时期可能会看到,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汉朝史实的识记能力。组合选择题一般排除一个错误内容即可获取正确答案,部分题目需要经过两次排除,但有一小部分题目所有内容都正确。
15.(2019八上·衢州期中)电影《英雄》中刺客无名对秦王说:剑字有18种写法,互不相同,秦王说“统一后这些杂七杂八的文字一律废除,只留下一种写法。请问这种被留下的文字是(  )
A.楷书 B.隶书 C.小篆 D.行书
【答案】C
【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后,为了巩固统一,秦始皇采取一系列措施,其中规定,统一使用小篆为全国规范文字。
AB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项小篆是被留下的文字,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有关措施。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文字”,注意准确识记秦朝统一文字的有关内容。
16.(2019八上·衢州期中)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将试点工作在全国推开,组建国家、省、市、县监察委员会,同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合署办公,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秦汉时期负责监察的官职是(  )
①御史大夫 ②刺史 ③司隶校尉 ④太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A
【知识点】昌盛的秦汉文化
【解析】【分析】御史大夫是秦朝设置,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司隶校尉是汉至魏晋监督京师和地方的监察官;汉武帝创设了对地方监察的刺史制度,将全国划分为十三部州,每部设刺史一人,据此分析可知①②③均具有监察的功能,而太尉是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A项①②③是秦汉时期负责监察的官职,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汉时期的监察制度的相关知识。“监察制度”“监察功能”“秦汉时期”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解答本题需掌握以上四种官职的设置及功能。
17.(2019八上·衢州期中)“文景之治”是指(  )
A.西汉初年的清明政治统治局面 B.汉高祖时期的清明统治局面
C.文帝景帝时期的社会统治局面 D.汉武帝时期的社会经济局面
【答案】C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西汉文帝和景帝时期时期,继续推行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各项政治措施实际上都围绕着无为而治的思想展开,使得汉朝国力逐步恢复。汉文帝和汉景帝重视生产,轻徭薄赋,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治世局面。
ABD三项都不是“文景之治”所指的内容,不符合题意;
C项文帝景帝时期的社会统治局面是“文景之治”所指的内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文景之治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准确识记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
18.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场景。假如你生活在汉武帝时期,可能会看到的情形有(  )
①长安设立了太学
②使用五铢钱
③中央按13州部各派刺史一人定期巡视
④道教在民间兴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A
19.(2019八上·衢州期中)我国古代出现了一批杰出的科学家与艺术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的是(  )
A.杨继洲 B.华佗 C.李时珍 D.张仲景
【答案】D
【知识点】昌盛的秦汉文化
【解析】【分析】东汉末年,张仲景收集了许多民间药方,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D项张仲景被后人尊称为“医圣”,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张仲景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准确识记张仲景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学生容易误选华佗,华佗被称为神医。
20.(2019八上·衢州期中)中国发明的________传遍整个欧洲大陆,“它使中世纪欧洲穿戴沉重铠甲的封建骑士得以产生”。——《全球通史》(  )
A.战车 B.弓箭 C.指南针 D.马镫
【答案】D
【知识点】昌盛的秦汉文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马镫和战争有关,马镫的传入使欧洲封建社会产生了骑士阶层,促进了重甲骑兵的发展,对欧洲中世纪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D项马镫传遍整个欧洲大陆,“它使中世纪欧洲穿戴沉重铠甲的封建骑士得以产生”,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骑士阶层的知识。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共60分)
21.(2019八上·衢州期中)自公元前3000多年起,东方大河流域出现了四大文明古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方四大文明古国分布图
材料二:古代罗马人相信,法律的目的是保证人们“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人生而平等,都享有不能为任何人剥夺的一些基本权利。
(1)根据图中所标注的A,B,C,D,在下表空白处填写他们所处的国家、流域及文明成就。
字母 国家名称 流域 文明成就(试举一例)
A 古代埃及     金字塔
B     两河流域    
C     印度河、恒河流域 佛教文化
D 古代中国        
(2)根据东方四大文明古国的诞生地特征,你有什么感悟?
(3)罗马法的渊源是什么?罗马统治阶级制定和完善罗马法的目的是什么?谈谈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1)尼罗河流域;古巴比伦;楔形文字;《汉谟拉比法典》;古印度;黄河、长江流域;甲骨文;二里头宫殿
(2)感悟:四大文明古国都诞生于自然环境较为优越的区域,说明早期人类文明区域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很强。
(3)《十二铜表法》。
目的: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巩固其统治。
影响:罗马法是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古代法律体系,成为近代很多西方国家法律的基础。
【知识点】探究早期区域文明的异同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四大文明古国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为古埃及,在尼罗河流域,B为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为古巴比伦文明的成就,另外生活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造了楔形文字;C为古印度,D为发源于长江、黄河流域的古中国,夏代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和商朝时期出现的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是古中国的文明成就代表。
(2)本题考查四大文明古国的诞生地的感悟。四大文明古国都分布在大河流域,都是农业文明,充分说明河流附近水源充足,利于灌溉,也说明早期人类文明区域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很强。
(3)本题考查《十二铜表法》。据学可知,公元前五世纪时,罗马的法律还是习惯法,它的解释权操控在贵族法官手里。法官利用这个权利为贵族谋利益。平民要求制定成文法,经过长期的斗争,于公元前449年逼使贵族成立十人委员会(十人团)制定和公布了成文法。因这个文法刻在十二块牌子(铜表)上而得名;《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为了维护奴隶制度,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罗马统治阶级制定和完善罗马法。罗马法中有很多法律原则、诸如公民权利平等原则、重视证据原则、法人制度原则等一直被现代法律所采用,这表明罗马法对后世的立法产生了深远影响;罗马法是近代西方各国法律体系基础。
故答案为:(1)尼罗河流域;古巴比伦;楔形文字;《汉谟拉比法典》;古印度;黄河、长江流域;甲骨文;二里头宫殿。
(2)感悟:四大文明古国都诞生于自然环境较为优越的区域,说明早期人类文明区域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很强。
(3)《十二铜表法》。
目的: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巩固其统治。
影响:罗马法是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古代法律体系,成为近代很多西方国家法律的基础。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四大文明古国、罗马法的有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2.(2019八上·衢州期中)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工具图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君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一,你能获取什么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了什么问题?
(2)根据材料二,写出该历史事件的名称。结合材料二中的一句话,简述该历史事件与秦朝建立的联系。
(3)根据材料二,三,列举2项该历史事件中“损害宗室贵戚利益”的革新措施,并说明理由。结合所学知识,三则材料共同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怎样的时代特征?
【答案】(1)历史信息: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技术。
说明问题: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
(2)历史事件:商鞅变法。
关系:“倾邻国而雄诸侯”说明商鞅变法使秦国实力大增,成为战国中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3)革新措施1:奖励军功,立有军功的人,按功劳大小授予不等的爵位和田宅。
理由1:损害了旧贵族世袭统治的特权。
革新措施2:建立县制,由国家直接任命官吏管理。
理由2: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免,损害了旧贵族的世袭统治特权。
时代特征:社会变革。
【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的作用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一的两幅图片“铁制农具” “穿有鼻环的牛尊”,联系所学知识,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扩大。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提高。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使土地的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2)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二中的“秦孝公”和“商君”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材料中的“倾邻国而雄诸侯”,意思使邻国倾覆而使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联系所学知识,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3)本题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的认识能力。商鞅变法的法令规定,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该措施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商鞅变法在政治上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打击了旧贵族,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三则材料分别从经济和政治上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因此三则材料共同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时代特征。
故答案为:(1)历史信息: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技术。
说明问题: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
(2)历史事件:商鞅变法。
关系:“倾邻国而雄诸侯”说明商鞅变法使秦国实力大增,成为战国中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3)革新措施1:奖励军功,立有军功的人,按功劳大小授予不等的爵位和田宅。
理由1:损害了旧贵族世袭统治的特权。
革新措施2:建立县制,由国家直接任命官吏管理。
理由2: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免,损害了旧贵族的世袭统治特权。
时代特征:社会变革。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
23.(2019八上·衢州期中)地中海沿岸是古代诸多文明演绎的舞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帝国疆域版图
材料二:________统治区域曾是世界文明的摇篮,帝国的形成促进了伊斯兰教文化的传播,也推动了帝国范围内各个不同地区文化的融合。其人民创造的辉煌文化成就令人瞩目,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西方经济与文化交流的使者”。
材料三:这两大帝国的兴起与宗教如影相随,帝国与宗教的碰撞和整合始终贯穿于它们之间。
(1)请分别写出图1,图2所示帝国的名称。
(2)请在材料二横线上填写对应的国家(图1/图2),并列举2则史实对“东西方经济与文化交流的使者”加以说明。
(3)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归纳这两大帝国有哪些共同特点?
【答案】(1)图1:罗马帝国。图2:阿拉伯帝国。
(2)图2。
史实:①改造并传播了古印度0—9的“计数法”;②将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传到欧洲;③将古希腊、罗马及印度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并向东传播。
(3)①都是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②都曾产生了宗教,并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③都曾通过武力扩张扩展疆域;④帝国都融合了多个古老文明区域。
【知识点】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罗马帝国及基督教的产生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古代帝国的了解。由“地中海成为国家内湖”可知,图一反映的是罗马帝国的疆域;由“巴格达”可知,图二反映的是阿拉伯帝国的疆域。
(2)本题考查阿拉伯帝国及其文明成就。根据材料二中“伊斯兰教文化”,可以判定是阿拉伯帝国。阿拉伯人保存、传播了古埃及文明、古代西亚文明(古巴比伦文明或两河流域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在数学方面,现代“代数学”一词来自阿拉伯文;阿拉伯“代数学之父”是花拉子密,他编撰的代数学著作传入欧洲后,直到16世纪仍为各大学的通用教科书。在建筑文明方面,清真寺是阿拉伯建筑艺术的典范;在医学方面,拉齐斯著有《医学集成》、伊本西那著有《医典》,著作长期被西方人视为医学指南;在文学方面,《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文学的不朽之作等。
(3)本题考查分析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帝国的共同特点。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的共同特点有:①都地跨亚、非、欧三大洲;②都创造了辉煌的文化成就,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③都在扩张中促进文化的交流、世界的联系;④都曾产生了宗教,并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⑤都曾通过武力扩张扩展疆域等。
故答案为:(1)图1:罗马帝国。图2:阿拉伯帝国。
(2)图2。
史实:①改造并传播了古印度0—9的“计数法”;②将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传到欧洲;③将古希腊、罗马及印度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并向东传播。
(3)①都是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②都曾产生了宗教,并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③都曾通过武力扩张扩展疆域;④帝国都融合了多个古老文明区域。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本题以历史图片和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等知识。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等相关史实。
24.(2019八上·衢州期中)秦汉政治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朝行政简图
这一行政系统在秦朝正式确立,西汉在此基础上继承并发展。从此,奠定了中国两年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经历了封建王朝的调整与补充,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的主要政治制度。
材料二:主父偃说上(汉武帝)曰:“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建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疆而合纵,以逆京师。……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候之。彼人人喜的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削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朝行政系统的基本特点及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汉武帝统治初期在政治上面临什么问题?他是怎么解决的呢?
(3)统治者对政治制度进行创新和完善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答案】(1)基本特点:中央集权;君主专制。
历史影响:①巩固秦朝的统治;②被后世所沿用,对后世影响深远。
(2)面临问题:诸侯实力强大,与中央抗衡。
解决方法: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3)根本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秦朝行政系统的基本特点及历史影响的掌握情况。结合示意图和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建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国家通过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管理人民、征收赋税,个体家庭成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此后的历代王朝基本沿用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所以体现的主要特点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对全国的统,为后世历代统治者所沿用。
(2)本题考查汉武帝时期的推恩令,旨在考查对推恩令的理解能力。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汉武帝统治初期在政治上面临的问题是诸侯王势力强大,影响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使诸侯国再也无力与中央对抗。
(3)本题考查统治者对政治制度进行创新和完善的根本目的。历朝统治者进行制度创新的根本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其统治秩序。
故答案为:(1)基本特点:中央集权;君主专制。
历史影响:①巩固秦朝的统治;②被后世所沿用,对后世影响深远。
(2)面临问题:诸侯实力强大,与中央抗衡。
解决方法: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3)根本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5.(2019八上·衢州期中)观察“丝绸之路—前世今生”主题展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展区一:地理篇】
【展区二:历史篇】
【展区三:交流篇】
丝绸之路以商队运输的形式从中国到古罗马,连接了东西方。丝绸之路流通着大量的、品种繁多的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商人、传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也带着他们的价值观念和宗教信仰穿梭于丝绸之路。
【展区四:未来篇】
在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亲自推动下,中国正在重新振兴数百年前的古丝绸之路,古代的丝绸之路是商贸之路,而今天的丝绸之路则把经贸合作放在重要位置。中国将与沿线国家对接发展战略,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
(1)根据“展区一”,写出丝绸之路连接了哪两个大洲?它的开辟与哪一历史事件紧密相关?
(2)根据“展区二”,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西汉政府为保障丝路通畅所采取的具体措施。
(3)结合具体史实分析展区三中丝绸之路在当时所起的历史作用。
(4)今天中国重振丝绸之路,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有什么现实意义?
【答案】(1)亚洲和欧洲;张骞出使西域。
(2)具体措施:①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事务,保护往来商旅;②汉武帝三次击败匈奴,夺回河西走廊,设置河西四郡,并筑河西长城。
(3)作用:①东西方经贸交流和物种交换的通道,如东方的丝绸、铁器、瓷器运送到东方,西方的珠宝、香料运送到东方;③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通道,如中国的四大发明沿着此路传到西方,西方的传教士将基督教传到东方。
(4)现实意义:促进沿线各国友好往来、共同发展;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
【知识点】探究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1)依据所学知识,丝绸之路从长安(今西安)为出发,经河西走廊、新疆,到中亚、西亚,到达大秦(欧洲);所以丝绸之路是连接亚洲和欧洲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西汉汉武帝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此后,西汉和西域商人开辟了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作出重要贡献。
(2)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了解除匈奴对西汉的威胁,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和霍去病出击匈奴,获得大胜,经过漠北战役的打击,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西汉取得河西走廊,并设置敦煌、张掖等郡县。
(3)“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沿着这条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汗血马、石榴、葡萄等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丝绸之路是西汉与西域交往和交流的历史见证。丝绸之路也是西汉时期及以后,中国与西亚、欧洲各国的联系之路。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密切了汉族与沿途的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了我国西北地区的开发。
(4)今天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密切我国同沿线各国的关系,促进中国与中亚、西亚和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实现中国与沿途国家的共同发展;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
故答案为:(1)亚洲和欧洲;张骞出使西域。
(2)具体措施:①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事务,保护往来商旅;②汉武帝三次击败匈奴,夺回河西走廊,设置河西四郡,并筑河西长城。
(3)作用:①东西方经贸交流和物种交换的通道,如东方的丝绸、铁器、瓷器运送到东方,西方的珠宝、香料运送到东方;②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通道,如中国的四大发明沿着此路传到西方,西方的传教士将基督教传到东方。
(4)现实意义:促进沿线各国友好往来、共同发展;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理解在共建“一带一路”的进程中,我们应该与沿线各国贯彻平等互利、包容互信的精神,加强团结合作,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各国经济繁荣和贸易发展,共同“中国梦”与“世界梦”。
1 / 1浙江省衢州市六校联谊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中质量检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2019八上·衢州期中)学完“百家争鸣”后,某班同学在一起讨论本班任课老师的风格。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语文老师善于因材施教,以德治班,熟谙儒家真谛
②科学孙老师讲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典型墨家做法
③数学钱老师深入了解学生,知己知彼,颇有道家风范
④社会李老师严格执行班规,照章办事,深受法家影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019八上·衢州期中)文物是鲜活的历史,下列文物中最能反映商朝典型社会生活的是(  )
A. B.
C. D.
3.(2019八上·衢州期中)某班同学以话剧的形式再现了古代印度历史,有一句台词是不正确的。它是(  )
A.“本国王把持军事、行政大权,整个国家唯我独尊”
B.“别看我主持祭祀活动,但我的地位却比国王高”
C.“我是一个拥有万贯家财的大商人,却屈居第三等级”
D.“我很苦恼,我爱上了一个上一等级的姑娘,但我们不能步入婚姻的殿堂”
4.(2019八上·衢州期中)《史记》记载:“……封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这反映的是(  )
A.武王伐纣 B.西周分封制 C.春秋争霸 D.战国七雄
5.(2019八上·衢州期中)浙江人杰地灵,历史文化悠久,在春秋时期,浙江地区属于(  )
A.越国 B.秦国 C.燕国 D.齐国
6.(2019八上·衢州期中)许多成语故事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时代特征是(  )
A.百家争鸣 B.变法革新 C.生产发展 D.诸侯争霸
7.(2019八上·衢州期中)“All roads lead to Rome”这一谚语反映了古罗马的繁荣。下列关于古罗马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起源于意大利塞纳河畔 B.凯撒大帝时进入帝国时期
C.古罗马建筑多宏伟高大 D.最重要的机构是公民大会
8.中世纪的欧洲被称为“黑暗时代”,当时人性和思想自由遭到扼杀,这是因为在精神文化领域占据统治地位的是(  )
A.封建主 B.国王和贵族 C.教皇和教会 D.学者
9.(2019八上·衢州期中)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下列有关城市历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阿拉伯帝国首都巴格达是当时国际性都市
B.穆罕默德在麦加创建了宗教——伊斯兰教
C.中世纪的巴黎既是商业中心叉是贸易中心
D.中世纪时期的佛罗伦萨以商业享誉欧洲
10.(2019八上·衢州期中)辉煌的阿拉伯文化是世界文明的瑰宝,阿拉伯人能够创造辉煌的文化是因为(  )
①阿拉伯人们普遍信仰伊斯兰教
②阿拉伯人善于吸收东西方文化的营养
③阿拉伯帝国特殊的地理位置
④阿拉伯民族是重视学习的民族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1.进行“大化改新”的日本天皇是(  )
A.孝德天皇 B.明治天皇 C.明仁天皇 D.裕仁天皇
12.(2019八上·衢州期中)“比较”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日本大化改新与商鞅变法相比较,其共同之处在于(  )
A.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
B.都进行了土地改革
C.都实行了奖励军功
D.都把农民转化为国家公民
13.(2019八上·衢州期中)我们可以从《史记》中查阅到的史实有(  )
①秦王嬴政灭六国
②文景之治
③七国之乱
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4.(2019八上·衢州期中)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场景。假如你生活在汉武帝时期,可能会看到的情形有(  )
①长安设立了太学
②使用五铢钱
③中央按13州部各派刺史一人定期巡视
④道教在民间兴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5.(2019八上·衢州期中)电影《英雄》中刺客无名对秦王说:剑字有18种写法,互不相同,秦王说“统一后这些杂七杂八的文字一律废除,只留下一种写法。请问这种被留下的文字是(  )
A.楷书 B.隶书 C.小篆 D.行书
16.(2019八上·衢州期中)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将试点工作在全国推开,组建国家、省、市、县监察委员会,同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合署办公,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秦汉时期负责监察的官职是(  )
①御史大夫 ②刺史 ③司隶校尉 ④太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7.(2019八上·衢州期中)“文景之治”是指(  )
A.西汉初年的清明政治统治局面 B.汉高祖时期的清明统治局面
C.文帝景帝时期的社会统治局面 D.汉武帝时期的社会经济局面
18.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场景。假如你生活在汉武帝时期,可能会看到的情形有(  )
①长安设立了太学
②使用五铢钱
③中央按13州部各派刺史一人定期巡视
④道教在民间兴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9.(2019八上·衢州期中)我国古代出现了一批杰出的科学家与艺术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的是(  )
A.杨继洲 B.华佗 C.李时珍 D.张仲景
20.(2019八上·衢州期中)中国发明的________传遍整个欧洲大陆,“它使中世纪欧洲穿戴沉重铠甲的封建骑士得以产生”。——《全球通史》(  )
A.战车 B.弓箭 C.指南针 D.马镫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共60分)
21.(2019八上·衢州期中)自公元前3000多年起,东方大河流域出现了四大文明古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方四大文明古国分布图
材料二:古代罗马人相信,法律的目的是保证人们“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人生而平等,都享有不能为任何人剥夺的一些基本权利。
(1)根据图中所标注的A,B,C,D,在下表空白处填写他们所处的国家、流域及文明成就。
字母 国家名称 流域 文明成就(试举一例)
A 古代埃及     金字塔
B     两河流域    
C     印度河、恒河流域 佛教文化
D 古代中国        
(2)根据东方四大文明古国的诞生地特征,你有什么感悟?
(3)罗马法的渊源是什么?罗马统治阶级制定和完善罗马法的目的是什么?谈谈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
22.(2019八上·衢州期中)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工具图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君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一,你能获取什么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了什么问题?
(2)根据材料二,写出该历史事件的名称。结合材料二中的一句话,简述该历史事件与秦朝建立的联系。
(3)根据材料二,三,列举2项该历史事件中“损害宗室贵戚利益”的革新措施,并说明理由。结合所学知识,三则材料共同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怎样的时代特征?
23.(2019八上·衢州期中)地中海沿岸是古代诸多文明演绎的舞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帝国疆域版图
材料二:________统治区域曾是世界文明的摇篮,帝国的形成促进了伊斯兰教文化的传播,也推动了帝国范围内各个不同地区文化的融合。其人民创造的辉煌文化成就令人瞩目,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西方经济与文化交流的使者”。
材料三:这两大帝国的兴起与宗教如影相随,帝国与宗教的碰撞和整合始终贯穿于它们之间。
(1)请分别写出图1,图2所示帝国的名称。
(2)请在材料二横线上填写对应的国家(图1/图2),并列举2则史实对“东西方经济与文化交流的使者”加以说明。
(3)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归纳这两大帝国有哪些共同特点?
24.(2019八上·衢州期中)秦汉政治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朝行政简图
这一行政系统在秦朝正式确立,西汉在此基础上继承并发展。从此,奠定了中国两年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经历了封建王朝的调整与补充,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的主要政治制度。
材料二:主父偃说上(汉武帝)曰:“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建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疆而合纵,以逆京师。……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候之。彼人人喜的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削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朝行政系统的基本特点及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汉武帝统治初期在政治上面临什么问题?他是怎么解决的呢?
(3)统治者对政治制度进行创新和完善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5.(2019八上·衢州期中)观察“丝绸之路—前世今生”主题展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展区一:地理篇】
【展区二:历史篇】
【展区三:交流篇】
丝绸之路以商队运输的形式从中国到古罗马,连接了东西方。丝绸之路流通着大量的、品种繁多的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商人、传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也带着他们的价值观念和宗教信仰穿梭于丝绸之路。
【展区四:未来篇】
在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亲自推动下,中国正在重新振兴数百年前的古丝绸之路,古代的丝绸之路是商贸之路,而今天的丝绸之路则把经贸合作放在重要位置。中国将与沿线国家对接发展战略,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
(1)根据“展区一”,写出丝绸之路连接了哪两个大洲?它的开辟与哪一历史事件紧密相关?
(2)根据“展区二”,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西汉政府为保障丝路通畅所采取的具体措施。
(3)结合具体史实分析展区三中丝绸之路在当时所起的历史作用。
(4)今天中国重振丝绸之路,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有什么现实意义?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的学说,他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又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广收学生,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想问题。语文老师的管理风格体现了儒家思想真谛;兵家的鼻祖孙武在他著的《孙子兵法》中提出了著名的军事格言“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所以数学钱老师符合兵家风范而不是道家风范;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家的核心主张是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所以科学孙老师的管理风格是典型的道家做法而不是墨家做法;法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韩非。韩非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以法为教”。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正如社会李老师的管理风格。
B项①④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百家争鸣中主要人物、代表作、主要思想的准确识记。解题的关键是对百家争鸣中主要人物、代表作、主要思想的掌握。
2.【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的青铜铸造业高度发展,青铜工艺十分精湛。殷墟出土的司母戊鼎,因鼎的腹内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出土于河南安阳的司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8厘米、重832.84千克,四足中空,用陶范铸造,鼎体浑铸,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
A项兵马俑出现在秦朝,不符合题意;
B项司母戊鼎最能反映商朝典型社会生活,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古代最大的青铜器,符合题意;
C项竹木简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才出现的,不符合题意;
D项青花瓷是明代的,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商朝司母戊鼎相关知识。要求学生准确识记最著名的商朝青铜器是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司母戊鼎发现于河南安阳,是目前已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
3.【答案】A
【知识点】古代印度及佛教
【解析】【分析】雅利安人在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第一等级婆罗门(祭司、贵族)掌握神权,处于唯我独尊的地位;第二等级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把持国家军事行政大权;第三等级吠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第一、第二等级;第四等级首陀罗(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干最低贱的职业。种姓制度规定,不同等级的人不可以通婚。由此可知,“本国王把持军政大权,国家唯我独尊”这个表述是错误的。
A项“本国王把持军事、行政大权,整个国家唯我独尊”错误,符合题意;
BCD三项台词均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古印度种姓制度,要求具备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种姓制度的等级划分与分工。
4.【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
【解析】【分析】据“武王……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的是西周分封制。西周初期,为巩固周朝的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予宗亲和功臣,封他们为诸侯,建立诸侯国,称为“授民授疆土”。
ACD三项和题干材料无关,不符合题意;
B项西周分封制是题干材料反映的内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分封制,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西周分封制的目的、内容和作用。
5.【答案】A
【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A项越国位于吴国之南,定都会稽(今浙江绍兴市),拥有今浙江大部和江西一部分,前473年灭吴后尽有吴国故地,其地盘扩展到了今山东东南部,成为一个东方大国,符合题意;
B项秦国在今陕西北部和中部、甘肃东部、四川、重庆一带,不符合题意;
C项燕国在今北京、河北北部、辽宁西部一带,不符合题意;
D项齐国在今山东省(鲁南除外)、河北省的东南部、河南省东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我国春秋时期诸侯国的势力范围。应重点掌握春秋五霸之一越国的地理位置。
6.【答案】D
【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都是春秋战国时期争霸中留下的成语,因而集中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兼并争霸不断的社会特点。
ABC三项都不是题干成语反映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不符合题意;
D项诸侯争霸是题干成语反映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是诸侯兼并争霸不断。
7.【答案】B
【知识点】古希腊古罗马文化
【解析】【分析】公元前8世纪,在意大利半岛的台伯河畔,罗马城逐步建立起来,公元前509年,罗马建立奴隶制共和国。国家统治的决策权掌握在由300名贵族组成的元老院手里,两个权力相等的执政官主持日常政务,平民参加的公民大会是形式上的最高权力机关。平民同贵族进行了长期斗争,争取了许多政治权利。罗马设立了平民自己选出的两名保民官,有权否决执政官与元老院提出的对平民不利的决议。公元前31年,屋大维成为最后的胜利者。他首创了“元首制”这一政治形式,掌握了最高统治实权。公元前27年,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古罗马建筑华丽宏伟,罗马打竞技场遗址是典型代表。
ACD三项说法都正确,不符合题意;
B项凯撒大帝时进入帝国时期说法不正确,屋大维时罗马进入帝国时期,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古罗马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古罗马的相关史实。
8.【答案】C
【知识点】西欧封建国家与基督教文明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时期基督教在欧洲占统治地位,是欧洲封建制度的重要支柱。中世纪欧洲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基督教,教会权力极大。
C项教皇和教会中世纪的欧洲在精神文化领域占据统治地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世纪欧洲的精神领袖。
9.【答案】D
【知识点】西欧封建国家与基督教文明
【解析】【分析】十五至十六世纪时佛罗伦萨是欧洲最著名的艺术中心,以美术工艺品和纺织品驰名全欧。因此中世纪的佛罗伦萨以手工业享誉欧洲。
ABC三项说法都正确,不符合题意;
D项中世纪时期的佛罗伦萨以商业享誉欧洲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世纪的城市的相关知识。需要准确识记中世纪的佛罗伦萨以手工业享誉欧洲。
10.【答案】A
【知识点】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穆罕默德统一阿拉伯半岛后,随着阿拉伯人不断对外扩张,强大的阿拉伯帝国得以建立。由于阿拉伯帝国处在三洲交界的特殊地理位置,历任哈里发重视知识,善于吸收东西方文化,从而使阿拉伯人创造了辉煌灿烂的阿拉伯文化。
A项②③④是阿拉伯人能够创造辉煌的文化的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阿拉伯人能够创造辉煌文化的原因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识记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11.【答案】A
【知识点】大化改新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于大化改新概况的识记。B在位于进行明治维新,C是日本现任天皇,D是明仁天皇前执政日本的。大化改新发生于646年,正是孝德天皇颁布诏书,进行改革。故而答案为A。
【点评】了解大化改新的概况,知道进行大化改新的日本天皇。
12.【答案】B
【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大化改新
【解析】【分析】A项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是大化改新的目的,不符合题意;
B项都进行了土地改革是日本大化改新与商鞅变法的共同之处,在大化改新中土地收归国有,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在商鞅变法中确定了土地私有的性质,允许土地买卖,符合题意;
C项都实行了奖励军功说法错误,商鞅变法奖励军功,不符合题意;
D项都把农民转化为国家公民说法错误,日本大化改新把农民转化为国家公民,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大化改新和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要准确识记大化改新和商鞅变法的相关史实。
13.【答案】A
【知识点】昌盛的秦汉文化
【解析】【分析】《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记述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的历史。①秦王嬴政灭六国、②文景之治、③七国之乱出现在秦和西汉时期,《史记》中可以查阅到。④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出现时间是东汉,在《史记》中不可能查阅到。
A项①②③可以从《史记》中查阅到,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史记》的内容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史记》的作者与内容、地位。
14.【答案】A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道家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在民间兴起,尊老子为教主,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 故④道教在民间兴起在东汉,生活在汉武帝时期不可能看到,应排除含④的选项。
A项①②③生活在汉武帝时期可能会看到,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汉朝史实的识记能力。组合选择题一般排除一个错误内容即可获取正确答案,部分题目需要经过两次排除,但有一小部分题目所有内容都正确。
15.【答案】C
【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后,为了巩固统一,秦始皇采取一系列措施,其中规定,统一使用小篆为全国规范文字。
AB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项小篆是被留下的文字,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有关措施。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文字”,注意准确识记秦朝统一文字的有关内容。
16.【答案】A
【知识点】昌盛的秦汉文化
【解析】【分析】御史大夫是秦朝设置,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司隶校尉是汉至魏晋监督京师和地方的监察官;汉武帝创设了对地方监察的刺史制度,将全国划分为十三部州,每部设刺史一人,据此分析可知①②③均具有监察的功能,而太尉是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A项①②③是秦汉时期负责监察的官职,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汉时期的监察制度的相关知识。“监察制度”“监察功能”“秦汉时期”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解答本题需掌握以上四种官职的设置及功能。
17.【答案】C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西汉文帝和景帝时期时期,继续推行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各项政治措施实际上都围绕着无为而治的思想展开,使得汉朝国力逐步恢复。汉文帝和汉景帝重视生产,轻徭薄赋,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治世局面。
ABD三项都不是“文景之治”所指的内容,不符合题意;
C项文帝景帝时期的社会统治局面是“文景之治”所指的内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文景之治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准确识记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
18.【答案】A
19.【答案】D
【知识点】昌盛的秦汉文化
【解析】【分析】东汉末年,张仲景收集了许多民间药方,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D项张仲景被后人尊称为“医圣”,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张仲景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准确识记张仲景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学生容易误选华佗,华佗被称为神医。
20.【答案】D
【知识点】昌盛的秦汉文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马镫和战争有关,马镫的传入使欧洲封建社会产生了骑士阶层,促进了重甲骑兵的发展,对欧洲中世纪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D项马镫传遍整个欧洲大陆,“它使中世纪欧洲穿戴沉重铠甲的封建骑士得以产生”,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骑士阶层的知识。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1.【答案】(1)尼罗河流域;古巴比伦;楔形文字;《汉谟拉比法典》;古印度;黄河、长江流域;甲骨文;二里头宫殿
(2)感悟:四大文明古国都诞生于自然环境较为优越的区域,说明早期人类文明区域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很强。
(3)《十二铜表法》。
目的: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巩固其统治。
影响:罗马法是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古代法律体系,成为近代很多西方国家法律的基础。
【知识点】探究早期区域文明的异同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四大文明古国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为古埃及,在尼罗河流域,B为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为古巴比伦文明的成就,另外生活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造了楔形文字;C为古印度,D为发源于长江、黄河流域的古中国,夏代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和商朝时期出现的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是古中国的文明成就代表。
(2)本题考查四大文明古国的诞生地的感悟。四大文明古国都分布在大河流域,都是农业文明,充分说明河流附近水源充足,利于灌溉,也说明早期人类文明区域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很强。
(3)本题考查《十二铜表法》。据学可知,公元前五世纪时,罗马的法律还是习惯法,它的解释权操控在贵族法官手里。法官利用这个权利为贵族谋利益。平民要求制定成文法,经过长期的斗争,于公元前449年逼使贵族成立十人委员会(十人团)制定和公布了成文法。因这个文法刻在十二块牌子(铜表)上而得名;《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为了维护奴隶制度,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罗马统治阶级制定和完善罗马法。罗马法中有很多法律原则、诸如公民权利平等原则、重视证据原则、法人制度原则等一直被现代法律所采用,这表明罗马法对后世的立法产生了深远影响;罗马法是近代西方各国法律体系基础。
故答案为:(1)尼罗河流域;古巴比伦;楔形文字;《汉谟拉比法典》;古印度;黄河、长江流域;甲骨文;二里头宫殿。
(2)感悟:四大文明古国都诞生于自然环境较为优越的区域,说明早期人类文明区域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很强。
(3)《十二铜表法》。
目的: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巩固其统治。
影响:罗马法是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古代法律体系,成为近代很多西方国家法律的基础。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四大文明古国、罗马法的有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2.【答案】(1)历史信息: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技术。
说明问题: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
(2)历史事件:商鞅变法。
关系:“倾邻国而雄诸侯”说明商鞅变法使秦国实力大增,成为战国中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3)革新措施1:奖励军功,立有军功的人,按功劳大小授予不等的爵位和田宅。
理由1:损害了旧贵族世袭统治的特权。
革新措施2:建立县制,由国家直接任命官吏管理。
理由2: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免,损害了旧贵族的世袭统治特权。
时代特征:社会变革。
【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的作用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一的两幅图片“铁制农具” “穿有鼻环的牛尊”,联系所学知识,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扩大。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提高。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使土地的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2)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二中的“秦孝公”和“商君”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材料中的“倾邻国而雄诸侯”,意思使邻国倾覆而使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联系所学知识,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3)本题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的认识能力。商鞅变法的法令规定,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该措施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商鞅变法在政治上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打击了旧贵族,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三则材料分别从经济和政治上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因此三则材料共同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时代特征。
故答案为:(1)历史信息: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技术。
说明问题: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
(2)历史事件:商鞅变法。
关系:“倾邻国而雄诸侯”说明商鞅变法使秦国实力大增,成为战国中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3)革新措施1:奖励军功,立有军功的人,按功劳大小授予不等的爵位和田宅。
理由1:损害了旧贵族世袭统治的特权。
革新措施2:建立县制,由国家直接任命官吏管理。
理由2: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免,损害了旧贵族的世袭统治特权。
时代特征:社会变革。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
23.【答案】(1)图1:罗马帝国。图2:阿拉伯帝国。
(2)图2。
史实:①改造并传播了古印度0—9的“计数法”;②将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传到欧洲;③将古希腊、罗马及印度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并向东传播。
(3)①都是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②都曾产生了宗教,并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③都曾通过武力扩张扩展疆域;④帝国都融合了多个古老文明区域。
【知识点】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罗马帝国及基督教的产生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古代帝国的了解。由“地中海成为国家内湖”可知,图一反映的是罗马帝国的疆域;由“巴格达”可知,图二反映的是阿拉伯帝国的疆域。
(2)本题考查阿拉伯帝国及其文明成就。根据材料二中“伊斯兰教文化”,可以判定是阿拉伯帝国。阿拉伯人保存、传播了古埃及文明、古代西亚文明(古巴比伦文明或两河流域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在数学方面,现代“代数学”一词来自阿拉伯文;阿拉伯“代数学之父”是花拉子密,他编撰的代数学著作传入欧洲后,直到16世纪仍为各大学的通用教科书。在建筑文明方面,清真寺是阿拉伯建筑艺术的典范;在医学方面,拉齐斯著有《医学集成》、伊本西那著有《医典》,著作长期被西方人视为医学指南;在文学方面,《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文学的不朽之作等。
(3)本题考查分析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帝国的共同特点。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的共同特点有:①都地跨亚、非、欧三大洲;②都创造了辉煌的文化成就,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③都在扩张中促进文化的交流、世界的联系;④都曾产生了宗教,并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⑤都曾通过武力扩张扩展疆域等。
故答案为:(1)图1:罗马帝国。图2:阿拉伯帝国。
(2)图2。
史实:①改造并传播了古印度0—9的“计数法”;②将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传到欧洲;③将古希腊、罗马及印度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并向东传播。
(3)①都是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②都曾产生了宗教,并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③都曾通过武力扩张扩展疆域;④帝国都融合了多个古老文明区域。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本题以历史图片和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等知识。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等相关史实。
24.【答案】(1)基本特点:中央集权;君主专制。
历史影响:①巩固秦朝的统治;②被后世所沿用,对后世影响深远。
(2)面临问题:诸侯实力强大,与中央抗衡。
解决方法: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3)根本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秦朝行政系统的基本特点及历史影响的掌握情况。结合示意图和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建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国家通过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管理人民、征收赋税,个体家庭成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此后的历代王朝基本沿用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所以体现的主要特点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对全国的统,为后世历代统治者所沿用。
(2)本题考查汉武帝时期的推恩令,旨在考查对推恩令的理解能力。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汉武帝统治初期在政治上面临的问题是诸侯王势力强大,影响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使诸侯国再也无力与中央对抗。
(3)本题考查统治者对政治制度进行创新和完善的根本目的。历朝统治者进行制度创新的根本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其统治秩序。
故答案为:(1)基本特点:中央集权;君主专制。
历史影响:①巩固秦朝的统治;②被后世所沿用,对后世影响深远。
(2)面临问题:诸侯实力强大,与中央抗衡。
解决方法: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3)根本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5.【答案】(1)亚洲和欧洲;张骞出使西域。
(2)具体措施:①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事务,保护往来商旅;②汉武帝三次击败匈奴,夺回河西走廊,设置河西四郡,并筑河西长城。
(3)作用:①东西方经贸交流和物种交换的通道,如东方的丝绸、铁器、瓷器运送到东方,西方的珠宝、香料运送到东方;③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通道,如中国的四大发明沿着此路传到西方,西方的传教士将基督教传到东方。
(4)现实意义:促进沿线各国友好往来、共同发展;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
【知识点】探究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1)依据所学知识,丝绸之路从长安(今西安)为出发,经河西走廊、新疆,到中亚、西亚,到达大秦(欧洲);所以丝绸之路是连接亚洲和欧洲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西汉汉武帝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此后,西汉和西域商人开辟了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作出重要贡献。
(2)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了解除匈奴对西汉的威胁,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和霍去病出击匈奴,获得大胜,经过漠北战役的打击,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西汉取得河西走廊,并设置敦煌、张掖等郡县。
(3)“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沿着这条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汗血马、石榴、葡萄等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丝绸之路是西汉与西域交往和交流的历史见证。丝绸之路也是西汉时期及以后,中国与西亚、欧洲各国的联系之路。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密切了汉族与沿途的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了我国西北地区的开发。
(4)今天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密切我国同沿线各国的关系,促进中国与中亚、西亚和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实现中国与沿途国家的共同发展;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
故答案为:(1)亚洲和欧洲;张骞出使西域。
(2)具体措施:①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事务,保护往来商旅;②汉武帝三次击败匈奴,夺回河西走廊,设置河西四郡,并筑河西长城。
(3)作用:①东西方经贸交流和物种交换的通道,如东方的丝绸、铁器、瓷器运送到东方,西方的珠宝、香料运送到东方;②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通道,如中国的四大发明沿着此路传到西方,西方的传教士将基督教传到东方。
(4)现实意义:促进沿线各国友好往来、共同发展;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理解在共建“一带一路”的进程中,我们应该与沿线各国贯彻平等互利、包容互信的精神,加强团结合作,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各国经济繁荣和贸易发展,共同“中国梦”与“世界梦”。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