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十校联考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期中试卷(历社部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十校联考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期中试卷(历社部分)

资源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十校联考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期中试卷(历社部分)
一、选择题
1.(2019八上·吴兴期中)亚非四大文明古国的共同特点是:(  )
①地处大河流域 ②以农业经济为主 ③都延续至今 ④社会分化明显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大河文明---古代埃及;西方文明的摇篮;古代西亚国家;古代印度及佛教
【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察四大文明古国相关知识。此题要说明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地处大河流域,都是以农业经济为主,都产生了明显的社会分化。这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文明是延续下来的,其他都是中断了,所以说都延续至今是错误的,故正确答案为C。
【点评】理解四大文明古国相关知识。
2.(2019八上·吴兴期中)某班级以话剧的形式再现古印度的历史,下列台词不正确的是(  )
A.我拥有万贯家财,我可以用巨额财富买个官职
B.我是一个祭司,位于本国第一等级婆罗门
C.刹帝利对婆罗门毕恭毕敬
D.我国是佛教的起源地,释迦摩尼曾是我国的王子
【答案】A
【知识点】古代印度及佛教
【解析】【分析】A项我拥有万贯家财,我可以用巨额财富买个官职台词不正确,把持军政大权的国王属于刹帝利,位于第二等级;婆罗门位于第一等级,处于唯我独尊的地位;武士和国王同属于第二等级刹帝利;从事农、牧、工商业的普通雅利安人属于第三等级吠舍;种姓制度规定,不同等级的人不可以通婚,符合题意;
BCD三项正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古印度“种姓制度”指得是婆罗门位于第一等级,处于唯我独尊的地位;武士和国王同属于第二等级刹帝利;从事农、牧、工商业的普通雅利安人属于第三等级吠舍;种姓制度规定,不同等级的人不可以通婚。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古印度的种姓制度,要求具备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种姓制度的等级划分与分工。
3.(2019八上·吴兴期中)梁启超曾说:“故久于海上者,能使其精神日以勇猛,日以高尚。此古来濒海之民,所以此于陆居者活气较胜,进取较锐。”最能证明上述观点的文明是(  )
A.古代埃及 B.古代中国 C.古代印度 D.古代希腊
【答案】D
【知识点】古希腊古罗马文化
【解析】【分析】材料中梁启超认为近海的居民比内陆的居民更具有进取精神。古代希腊三面环海,多水,多港湾,多岛屿,古希腊人富有进取精神,航海业和海外贸易发达,海军强大,并且长期进行殖民扩张。古代印度、古代中国、古代埃及均不明显。
D项古代希腊最能证明题干上述观点的文明,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古代希腊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能够弄清材料表达的意思。
4.(2019八上·吴兴期中)从“元老院掌握国家实权”、“称霸地中海地区”、“奴隶大量逃亡和起义”这些关键词中提炼出的学习主题是(  )
A.希腊文明的兴起与灭亡 B.雅典城邦民主政治
C.两河流域文明的勃兴 D.罗马共和国的兴衰
【答案】D
【知识点】罗马帝国及基督教的产生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罗马共和国初期元老院掌握政权,建立后不断向外扩张,通过布匿战争打败了迦太基,称霸地中海,强盛的共和国贵族把占有财富和奢侈享受视为神圣,导致了大量奴隶逃亡和起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斯巴达克起义,斯巴达克起义沉重打击了奴隶制,加速了罗马共和国的衰落。
ABC三项和题干关键词“元老院掌握国家实权”、“称霸地中海地区”、“奴隶大量逃亡和起义”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罗马共和国的兴衰是从“元老院掌握国家实权”、“称霸地中海地区”、“奴隶大量逃亡和起义”这些关键词中提炼出的学习主题,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罗马共和国的兴衰,要求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灵活运用罗马共和国的相关史实。
5.(2019八上·吴兴期中)学了《百家争鸣》后,809班的同学们一起讨论本班任课老师的管理风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语文赵老师善于因材施教,以德治班,熟谙儒家真谛
②数学孙老师讲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典型墨家做法
③科学老师深入了解学生,知己知彼,颇有道家风范
④社会老师严格执行班规,照章办事,深受法家影响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知识点】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的学说,他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又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广收学生,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想问题。语文老师的管理风格体现了儒家思想真谛;兵家的鼻祖孙武在他著的《孙子兵法》中提出了著名的军事格言“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所以数学钱老师符合兵家风范而不是道家风范;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家的核心主张是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所以科学孙老师的管理风格是典型的道家做法而不是墨家做法;法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韩非。韩非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以法为教”。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正如社会李老师的管理风格。根据以上分析可知,①④的说法符合史实,②③的说法不符合史实。
B项①④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百家争鸣中主要人物、代表作、主要思想的准确识记。此题是组合式选择题,注意进行相关排除。
6.(2019八上·吴兴期中)西亚、北非、南亚、东亚以及欧洲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展示了各自独特的人文特点,说明了(  )
①文化的多样性 ②文化的统一性 ③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 ④文化的共容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知识点】探究早期区域文明的异同
【解析】【分析】西亚、北非、南亚、东亚以及欧洲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展示了各自独特的人文特点,说明了文化的多样性、发展的不平衡性、共容性。①③④说法正确。西亚、北非、南亚、东亚以及欧洲文明不能说明文化的统一性。应排除含②的选项。
C项①③④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人类文明的相关知识。解答组合选择题,排除法是比较好的方法,一般题目排除一个即可获取正确答案,但需要特别注意选项中是否有包含全部选项的,有一小部分组合选择题所有内容都正确。
7.党的十九大在十八大的基础上再一次吹响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号角,进一步昭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春秋战国时期的孟子也曾提出类似主张,即(  )
A.以“德”教化百姓,以“礼”治理国家
B.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C.反对战争,爱一切人
D.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
【答案】D
【知识点】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战国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的观点,他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主张持续利用自然资源,注意保护环境,具有朴素的环保意识。
D项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是春秋战国时期孟子提出的,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相似,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党的十九大在十八大的基础上再一次吹响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号角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孟子的关于维护生态环境的主张。
8.(2019八上·吴兴期中)成熟马镫的使用,标志着骑马用具的完备,骑兵的发展从此进入新时期。下列关于马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时马镫尚未出现
B.考古发掘证明,在东晋时期已有成熟的双马镫出现
C.最先使用类似马镫的皮绳套的是西亚游牧民族
D.马镫促使了欧洲中世纪军事贵族封建主义制度的诞生
【答案】C
【知识点】古代西亚国家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成熟的马镫的使用,标志着骑乘用的马具的完备,使得骑兵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有了完善的马具,骑兵就更容易控制和驯服马匹,使骑兵和战马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使复杂的战术动作和训练变得更容易了,能够充分发挥甲胄和兵器的效能,为重装甲骑兵的大规模发展,提供了条件。
ABD三项说法都正确,不符合题意;
C项最先使用类似马镫的皮绳套的是西亚游牧民族说法不正确,最早使用皮绳套的大概是中国的中原人、印度人或中亚游牧民族,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马镫的相关史实。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识记与灵活掌握马镫的相关史实。
9.(2019八上·吴兴期中)下列有关阿拉伯人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亚洲东部是阿拉伯人的家园 ②创立了伊斯兰教,信仰上帝
③创作了文学名著《天方夜谭》 ④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与传播中起了积极作用
A.③④ B.①② C.②③ D.①③
【答案】A
【知识点】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 阿拉伯人的家园位于亚洲西部;阿拉伯人穆罕默德创立的伊斯兰教,《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民间故事集;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与传播中起了积极作用,被誉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故①②说法错误,③④说法正确。
A项,③④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阿拉伯人主要贡献的认识。注意扎实掌握阿拉伯人的主要史实。
10.(2019八上·吴兴期中)世界三大宗教给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风格迥异的建筑文化。下列建筑与三大宗教无关的(  )
A. 希腊帕特农神庙 B. 巴黎圣母院
C. 洛阳白马寺 D. 麦加大清真寺
【答案】A
【知识点】古希腊古罗马文化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世界三大宗教是指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A项希腊帕特农神庙是雅典人对其城邦的保护神---雅典娜女神修建的,与世界三大宗教无关,符合题意;
B项巴黎圣母院是巴黎最古老、最高大的天主教堂,与基督教有关,不符合题意;
C项洛阳白马寺与佛教有关,不符合题意;
D项麦加大清真寺与伊斯兰教有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世界古代建筑,要求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1.(2019八上·吴兴期中)下列关于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 农业的发展和经济的恢复,促使原有城市的复苏和新城市的涌现
② 12世纪的伦敦作为经济和政治中心是当时西欧最大的城市
③ 城市的兴起和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早期资产阶级出现
④ 西欧城市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生产的产品主要用于领主与劳动者自身消费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知识点】西欧封建国家与基督教文明
【解析】【分析】A项叙述正确,农业的发展和经济的恢复,促使了原有城市的复苏和新城市的涌现,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不符合题意;
B项12世纪的伦敦作为经济和政治中心是当时西欧最大的城市叙述不正确,12世纪的巴黎作为经济和政治中心是当时西欧最大的城市,不是伦敦,符合题意;
C项城市的兴起和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早期资产阶级出现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D项西欧城市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生产的产品主要用于领主与劳动者自身消费叙述不正确,西欧庄园是自给自足的,不是封建城市,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世纪西欧城市。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识记与灵活掌握中世纪欧洲封建城市的兴起、特点以及意义。
二、非选择题
12.(2019八上·吴兴期中)人类文明在变革中探索前进,在变革中铸就辉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贾谊《过秦论》
材料二:646年,日本孝德天皇颁布诏书,进行国制改革,建立“法制完备”的新国家。
(1)材料一中的“商君”是谁?结合材料一说说“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的对内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的是日本历史上哪一事件?结合材料说说此改革之后的日本建立了一个怎样的“新国家”?
(3)综合上述改革,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1)商鞅;商鞅变法,对内推行法治,奖励耕织和军功
(2)大化改新;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3)改革推动社会发展,应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改革应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
【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大化改新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材料中“商君佐之”中的“商君”指商鞅,“之”秦孝公。依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中对内推行法治,奖励耕织和军功,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2)依据材料信息“646年,日本孝德天皇颁布诏书,进行国制改革”,结合所学可知,646年日本开始大化改新。第二问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7世纪中期,孝德天皇仿效隋唐制度,颁布改新诏书,进行大化改新,通过改革,在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经济上把贵族土地收归国有等,大化改新使日本建立了天皇制中央集权国家,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3)本题考查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如:改革推动社会发展,应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改革应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
故答案为:(1)商鞅;商鞅变法,对内推行法治,奖励耕织和军功。
(2)大化改新;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3)改革推动社会发展,应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改革应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商鞅变法、大化改新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商鞅变法、大化改新的史实。
13.(2019八上·吴兴期中)人类不同区域的文明在暴力冲突与和平交融中由独立发展走向整合。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材料二:在世界文化贡献方面有这样一种说法:希腊人的脑,中国人的手,阿拉伯人的脚。
(1)结合图一、图二,说说这两大帝国疆域范围有何共同点?
(2)图一和图二帝国都曾在建筑上颇有成就,请分别列举一项建筑。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说说你对“阿拉伯人的脚”的理解。并列举阿拉伯人对世界文明作出的贡献。
【答案】(1)图一:罗马帝国;图二:阿拉伯帝国; 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
(2)罗马:高架引水渠;凯旋门(写一个即可)。阿拉伯:清真寺
(3)阿拉伯人成为东西方经济与文化交流的使者;举例如:阿拉伯人改造印度人发明的计数法并传播到欧洲,产生阿拉伯数字的名称;把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和火药等重大发明传入欧洲,把印度人的糖、稻米、棉花等传入欧洲,成为东西方经济与文化交流的使者等。如:罗马人的罗马法,成为近代西方国家法律的基础等
【知识点】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罗马帝国及基督教的产生
【解析】【分析】(1)由“地中海成为国家内湖”可知,图一反映的是罗马帝国的疆域;由“巴格达”可知,图二反映的是阿拉伯帝国的疆域。它们在疆域范围上的相同点是都地跨亚欧非三大洲。
(2)在罗马帝国统治时期,农业生产发展很快,为了发展灌溉农业,在帝国各地修建了多处高架引水渠。清真寺是阿拉伯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麦加清真寺、伊斯坦布尔蓝色清真寺和科尔多瓦清真寺等被誉为世界建筑史的奇观。
(3)根据所学,古代,阿拉伯商人在丝绸之路上奔波,将中国古代文明传到西亚和欧洲等地,也给中国带来阿拉伯的天文学和医学知识,以及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翻译了古希腊的典籍。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阿拉伯人被誉为“东西方交流的使者”。古代阿拉伯人吸取和传播阿拉伯数字;做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阿拉伯商人往来于三大洲,他们给中国带来阿拉伯的天文学和医学知识,以及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中国的罗盘针、造纸术、火药,以及数学、化学、医学等 知识,由阿拉伯人传到西方。他们在不同文明之间搭起了文化交流的桥梁。
故答案为:(1)图一:罗马帝国;图二:阿拉伯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
(2)罗马:高架引水渠;凯旋门(写一个即可)。阿拉伯:清真寺。
(3)阿拉伯人成为东西方经济与文化交流的使者;举例如:阿拉伯人改造印度人发明的计数法并传播到欧洲,产生阿拉伯数字的名称;把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和火药等重大发明传入欧洲,把印度人的糖、稻米、棉花等传入欧洲,成为东西方经济与文化交流的使者等。如:罗马人的罗马法,成为近代西方国家法律的基础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帝国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4.(2019八上·吴兴期中)历史图片包含着生动丰富的历史信息,是我们学习历史的又一本“教科书”。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图1代表的是什么制度?这种制度形成了“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关系,这一关系对欧洲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图2反映的宗教对欧洲社会的思想文化产生了什么消极影响?
(3)图3是什么制度?用简要的语言描述在这种制度下庄园中农奴的生活境况。
【答案】(1)图1:封建等级制度;复杂的关系在封建领主之间造成一团乱麻般的权利和义务,使封建主之间不断发生战争
(2)基督教垄断了教育和文化,教士向人们宣读《圣经》,将基督教传到城乡的各个角落。
(3)封建庄园制度;终年劳累,缺乏人身自由,生活极端贫困等。
【知识点】西欧封建国家与基督教文明
【解析】【分析】(1)依据所学,图片反映的是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封建等级制度通常情况下附庸只对他的直接领主负责,这种复杂的关系在封建主之间“造成一团乱麻般的权利和义务”,使封建主及农奴之间不断发生争夺和混战。
(2)图2反映的是基督教。教会的统治,给西欧社会的发展带来的严重影响,教皇和教会加紧对人民的精神控制,残酷压制与教会观点相悖的“异端思想”,在精神和文化领域,神权凌驾一切;垄断了教育和文化,教士向人们宣读《圣经》,将基督教传到城乡的各个角落,导致了西欧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非常缓慢。
(3)根据图3中的“中世纪庄园”可知,指的是封建庄园制度。从国王、教会、贵族手中租种土地,缺乏人身自由,生活极端贫困等。
故答案为:(1)图1:封建等级制度;复杂的关系在封建领主之间造成一团乱麻般的权利和义务,使封建主之间不断发生战争。
(2)基督教垄断了教育和文化,教士向人们宣读《圣经》,将基督教传到城乡的各个角落。
(3)封建庄园制度;终年劳累,缺乏人身自由,生活极端贫困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封建等级制度、基督教、中世纪的庄园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十校联考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期中试卷(历社部分)
一、选择题
1.(2019八上·吴兴期中)亚非四大文明古国的共同特点是:(  )
①地处大河流域 ②以农业经济为主 ③都延续至今 ④社会分化明显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2019八上·吴兴期中)某班级以话剧的形式再现古印度的历史,下列台词不正确的是(  )
A.我拥有万贯家财,我可以用巨额财富买个官职
B.我是一个祭司,位于本国第一等级婆罗门
C.刹帝利对婆罗门毕恭毕敬
D.我国是佛教的起源地,释迦摩尼曾是我国的王子
3.(2019八上·吴兴期中)梁启超曾说:“故久于海上者,能使其精神日以勇猛,日以高尚。此古来濒海之民,所以此于陆居者活气较胜,进取较锐。”最能证明上述观点的文明是(  )
A.古代埃及 B.古代中国 C.古代印度 D.古代希腊
4.(2019八上·吴兴期中)从“元老院掌握国家实权”、“称霸地中海地区”、“奴隶大量逃亡和起义”这些关键词中提炼出的学习主题是(  )
A.希腊文明的兴起与灭亡 B.雅典城邦民主政治
C.两河流域文明的勃兴 D.罗马共和国的兴衰
5.(2019八上·吴兴期中)学了《百家争鸣》后,809班的同学们一起讨论本班任课老师的管理风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语文赵老师善于因材施教,以德治班,熟谙儒家真谛
②数学孙老师讲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典型墨家做法
③科学老师深入了解学生,知己知彼,颇有道家风范
④社会老师严格执行班规,照章办事,深受法家影响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6.(2019八上·吴兴期中)西亚、北非、南亚、东亚以及欧洲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展示了各自独特的人文特点,说明了(  )
①文化的多样性 ②文化的统一性 ③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 ④文化的共容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党的十九大在十八大的基础上再一次吹响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号角,进一步昭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春秋战国时期的孟子也曾提出类似主张,即(  )
A.以“德”教化百姓,以“礼”治理国家
B.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C.反对战争,爱一切人
D.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
8.(2019八上·吴兴期中)成熟马镫的使用,标志着骑马用具的完备,骑兵的发展从此进入新时期。下列关于马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时马镫尚未出现
B.考古发掘证明,在东晋时期已有成熟的双马镫出现
C.最先使用类似马镫的皮绳套的是西亚游牧民族
D.马镫促使了欧洲中世纪军事贵族封建主义制度的诞生
9.(2019八上·吴兴期中)下列有关阿拉伯人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亚洲东部是阿拉伯人的家园 ②创立了伊斯兰教,信仰上帝
③创作了文学名著《天方夜谭》 ④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与传播中起了积极作用
A.③④ B.①② C.②③ D.①③
10.(2019八上·吴兴期中)世界三大宗教给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风格迥异的建筑文化。下列建筑与三大宗教无关的(  )
A. 希腊帕特农神庙 B. 巴黎圣母院
C. 洛阳白马寺 D. 麦加大清真寺
11.(2019八上·吴兴期中)下列关于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 农业的发展和经济的恢复,促使原有城市的复苏和新城市的涌现
② 12世纪的伦敦作为经济和政治中心是当时西欧最大的城市
③ 城市的兴起和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早期资产阶级出现
④ 西欧城市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生产的产品主要用于领主与劳动者自身消费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12.(2019八上·吴兴期中)人类文明在变革中探索前进,在变革中铸就辉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贾谊《过秦论》
材料二:646年,日本孝德天皇颁布诏书,进行国制改革,建立“法制完备”的新国家。
(1)材料一中的“商君”是谁?结合材料一说说“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的对内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的是日本历史上哪一事件?结合材料说说此改革之后的日本建立了一个怎样的“新国家”?
(3)综合上述改革,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13.(2019八上·吴兴期中)人类不同区域的文明在暴力冲突与和平交融中由独立发展走向整合。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材料二:在世界文化贡献方面有这样一种说法:希腊人的脑,中国人的手,阿拉伯人的脚。
(1)结合图一、图二,说说这两大帝国疆域范围有何共同点?
(2)图一和图二帝国都曾在建筑上颇有成就,请分别列举一项建筑。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说说你对“阿拉伯人的脚”的理解。并列举阿拉伯人对世界文明作出的贡献。
14.(2019八上·吴兴期中)历史图片包含着生动丰富的历史信息,是我们学习历史的又一本“教科书”。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图1代表的是什么制度?这种制度形成了“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关系,这一关系对欧洲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图2反映的宗教对欧洲社会的思想文化产生了什么消极影响?
(3)图3是什么制度?用简要的语言描述在这种制度下庄园中农奴的生活境况。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大河文明---古代埃及;西方文明的摇篮;古代西亚国家;古代印度及佛教
【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察四大文明古国相关知识。此题要说明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地处大河流域,都是以农业经济为主,都产生了明显的社会分化。这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文明是延续下来的,其他都是中断了,所以说都延续至今是错误的,故正确答案为C。
【点评】理解四大文明古国相关知识。
2.【答案】A
【知识点】古代印度及佛教
【解析】【分析】A项我拥有万贯家财,我可以用巨额财富买个官职台词不正确,把持军政大权的国王属于刹帝利,位于第二等级;婆罗门位于第一等级,处于唯我独尊的地位;武士和国王同属于第二等级刹帝利;从事农、牧、工商业的普通雅利安人属于第三等级吠舍;种姓制度规定,不同等级的人不可以通婚,符合题意;
BCD三项正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古印度“种姓制度”指得是婆罗门位于第一等级,处于唯我独尊的地位;武士和国王同属于第二等级刹帝利;从事农、牧、工商业的普通雅利安人属于第三等级吠舍;种姓制度规定,不同等级的人不可以通婚。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古印度的种姓制度,要求具备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种姓制度的等级划分与分工。
3.【答案】D
【知识点】古希腊古罗马文化
【解析】【分析】材料中梁启超认为近海的居民比内陆的居民更具有进取精神。古代希腊三面环海,多水,多港湾,多岛屿,古希腊人富有进取精神,航海业和海外贸易发达,海军强大,并且长期进行殖民扩张。古代印度、古代中国、古代埃及均不明显。
D项古代希腊最能证明题干上述观点的文明,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古代希腊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能够弄清材料表达的意思。
4.【答案】D
【知识点】罗马帝国及基督教的产生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罗马共和国初期元老院掌握政权,建立后不断向外扩张,通过布匿战争打败了迦太基,称霸地中海,强盛的共和国贵族把占有财富和奢侈享受视为神圣,导致了大量奴隶逃亡和起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斯巴达克起义,斯巴达克起义沉重打击了奴隶制,加速了罗马共和国的衰落。
ABC三项和题干关键词“元老院掌握国家实权”、“称霸地中海地区”、“奴隶大量逃亡和起义”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罗马共和国的兴衰是从“元老院掌握国家实权”、“称霸地中海地区”、“奴隶大量逃亡和起义”这些关键词中提炼出的学习主题,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罗马共和国的兴衰,要求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灵活运用罗马共和国的相关史实。
5.【答案】B
【知识点】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的学说,他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又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广收学生,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想问题。语文老师的管理风格体现了儒家思想真谛;兵家的鼻祖孙武在他著的《孙子兵法》中提出了著名的军事格言“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所以数学钱老师符合兵家风范而不是道家风范;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家的核心主张是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所以科学孙老师的管理风格是典型的道家做法而不是墨家做法;法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韩非。韩非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以法为教”。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正如社会李老师的管理风格。根据以上分析可知,①④的说法符合史实,②③的说法不符合史实。
B项①④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百家争鸣中主要人物、代表作、主要思想的准确识记。此题是组合式选择题,注意进行相关排除。
6.【答案】C
【知识点】探究早期区域文明的异同
【解析】【分析】西亚、北非、南亚、东亚以及欧洲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展示了各自独特的人文特点,说明了文化的多样性、发展的不平衡性、共容性。①③④说法正确。西亚、北非、南亚、东亚以及欧洲文明不能说明文化的统一性。应排除含②的选项。
C项①③④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人类文明的相关知识。解答组合选择题,排除法是比较好的方法,一般题目排除一个即可获取正确答案,但需要特别注意选项中是否有包含全部选项的,有一小部分组合选择题所有内容都正确。
7.【答案】D
【知识点】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战国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的观点,他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主张持续利用自然资源,注意保护环境,具有朴素的环保意识。
D项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是春秋战国时期孟子提出的,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相似,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党的十九大在十八大的基础上再一次吹响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号角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孟子的关于维护生态环境的主张。
8.【答案】C
【知识点】古代西亚国家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成熟的马镫的使用,标志着骑乘用的马具的完备,使得骑兵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有了完善的马具,骑兵就更容易控制和驯服马匹,使骑兵和战马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使复杂的战术动作和训练变得更容易了,能够充分发挥甲胄和兵器的效能,为重装甲骑兵的大规模发展,提供了条件。
ABD三项说法都正确,不符合题意;
C项最先使用类似马镫的皮绳套的是西亚游牧民族说法不正确,最早使用皮绳套的大概是中国的中原人、印度人或中亚游牧民族,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马镫的相关史实。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识记与灵活掌握马镫的相关史实。
9.【答案】A
【知识点】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 阿拉伯人的家园位于亚洲西部;阿拉伯人穆罕默德创立的伊斯兰教,《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民间故事集;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与传播中起了积极作用,被誉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故①②说法错误,③④说法正确。
A项,③④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阿拉伯人主要贡献的认识。注意扎实掌握阿拉伯人的主要史实。
10.【答案】A
【知识点】古希腊古罗马文化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世界三大宗教是指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A项希腊帕特农神庙是雅典人对其城邦的保护神---雅典娜女神修建的,与世界三大宗教无关,符合题意;
B项巴黎圣母院是巴黎最古老、最高大的天主教堂,与基督教有关,不符合题意;
C项洛阳白马寺与佛教有关,不符合题意;
D项麦加大清真寺与伊斯兰教有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世界古代建筑,要求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1.【答案】B
【知识点】西欧封建国家与基督教文明
【解析】【分析】A项叙述正确,农业的发展和经济的恢复,促使了原有城市的复苏和新城市的涌现,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不符合题意;
B项12世纪的伦敦作为经济和政治中心是当时西欧最大的城市叙述不正确,12世纪的巴黎作为经济和政治中心是当时西欧最大的城市,不是伦敦,符合题意;
C项城市的兴起和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早期资产阶级出现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D项西欧城市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生产的产品主要用于领主与劳动者自身消费叙述不正确,西欧庄园是自给自足的,不是封建城市,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世纪西欧城市。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识记与灵活掌握中世纪欧洲封建城市的兴起、特点以及意义。
12.【答案】(1)商鞅;商鞅变法,对内推行法治,奖励耕织和军功
(2)大化改新;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3)改革推动社会发展,应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改革应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
【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大化改新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材料中“商君佐之”中的“商君”指商鞅,“之”秦孝公。依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中对内推行法治,奖励耕织和军功,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2)依据材料信息“646年,日本孝德天皇颁布诏书,进行国制改革”,结合所学可知,646年日本开始大化改新。第二问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7世纪中期,孝德天皇仿效隋唐制度,颁布改新诏书,进行大化改新,通过改革,在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经济上把贵族土地收归国有等,大化改新使日本建立了天皇制中央集权国家,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3)本题考查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如:改革推动社会发展,应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改革应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
故答案为:(1)商鞅;商鞅变法,对内推行法治,奖励耕织和军功。
(2)大化改新;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3)改革推动社会发展,应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改革应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商鞅变法、大化改新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商鞅变法、大化改新的史实。
13.【答案】(1)图一:罗马帝国;图二:阿拉伯帝国; 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
(2)罗马:高架引水渠;凯旋门(写一个即可)。阿拉伯:清真寺
(3)阿拉伯人成为东西方经济与文化交流的使者;举例如:阿拉伯人改造印度人发明的计数法并传播到欧洲,产生阿拉伯数字的名称;把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和火药等重大发明传入欧洲,把印度人的糖、稻米、棉花等传入欧洲,成为东西方经济与文化交流的使者等。如:罗马人的罗马法,成为近代西方国家法律的基础等
【知识点】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罗马帝国及基督教的产生
【解析】【分析】(1)由“地中海成为国家内湖”可知,图一反映的是罗马帝国的疆域;由“巴格达”可知,图二反映的是阿拉伯帝国的疆域。它们在疆域范围上的相同点是都地跨亚欧非三大洲。
(2)在罗马帝国统治时期,农业生产发展很快,为了发展灌溉农业,在帝国各地修建了多处高架引水渠。清真寺是阿拉伯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麦加清真寺、伊斯坦布尔蓝色清真寺和科尔多瓦清真寺等被誉为世界建筑史的奇观。
(3)根据所学,古代,阿拉伯商人在丝绸之路上奔波,将中国古代文明传到西亚和欧洲等地,也给中国带来阿拉伯的天文学和医学知识,以及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翻译了古希腊的典籍。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阿拉伯人被誉为“东西方交流的使者”。古代阿拉伯人吸取和传播阿拉伯数字;做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阿拉伯商人往来于三大洲,他们给中国带来阿拉伯的天文学和医学知识,以及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中国的罗盘针、造纸术、火药,以及数学、化学、医学等 知识,由阿拉伯人传到西方。他们在不同文明之间搭起了文化交流的桥梁。
故答案为:(1)图一:罗马帝国;图二:阿拉伯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
(2)罗马:高架引水渠;凯旋门(写一个即可)。阿拉伯:清真寺。
(3)阿拉伯人成为东西方经济与文化交流的使者;举例如:阿拉伯人改造印度人发明的计数法并传播到欧洲,产生阿拉伯数字的名称;把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和火药等重大发明传入欧洲,把印度人的糖、稻米、棉花等传入欧洲,成为东西方经济与文化交流的使者等。如:罗马人的罗马法,成为近代西方国家法律的基础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帝国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4.【答案】(1)图1:封建等级制度;复杂的关系在封建领主之间造成一团乱麻般的权利和义务,使封建主之间不断发生战争
(2)基督教垄断了教育和文化,教士向人们宣读《圣经》,将基督教传到城乡的各个角落。
(3)封建庄园制度;终年劳累,缺乏人身自由,生活极端贫困等。
【知识点】西欧封建国家与基督教文明
【解析】【分析】(1)依据所学,图片反映的是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封建等级制度通常情况下附庸只对他的直接领主负责,这种复杂的关系在封建主之间“造成一团乱麻般的权利和义务”,使封建主及农奴之间不断发生争夺和混战。
(2)图2反映的是基督教。教会的统治,给西欧社会的发展带来的严重影响,教皇和教会加紧对人民的精神控制,残酷压制与教会观点相悖的“异端思想”,在精神和文化领域,神权凌驾一切;垄断了教育和文化,教士向人们宣读《圣经》,将基督教传到城乡的各个角落,导致了西欧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非常缓慢。
(3)根据图3中的“中世纪庄园”可知,指的是封建庄园制度。从国王、教会、贵族手中租种土地,缺乏人身自由,生活极端贫困等。
故答案为:(1)图1:封建等级制度;复杂的关系在封建领主之间造成一团乱麻般的权利和义务,使封建主之间不断发生战争。
(2)基督教垄断了教育和文化,教士向人们宣读《圣经》,将基督教传到城乡的各个角落。
(3)封建庄园制度;终年劳累,缺乏人身自由,生活极端贫困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封建等级制度、基督教、中世纪的庄园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