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江省天台县坦头中学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第二次学情调研(期中)考试试卷(历社部分)一、单选题(共10题;共20分)1.11世纪开始,西欧相继出现了许多新兴城市。其中以手工业享有盛名的是( )A.威尼斯 B.巴黎 C.热那亚 D.佛罗伦萨【答案】D【知识点】西欧封建国家与基督教文明【解析】【分析】西欧在中古初期,由于战乱和经济衰败,昔日繁荣的罗马城市大多变为废墟.11世纪前后,随着西欧生产力的提高,手工业逐渐发展起来。一些有专门手艺的农奴逃离封建庄园,到交通要道、渡口或寺院、城堡附近开设作坊,成为手工业生产者,商人也随之在这些地方聚集.为防御侵扰,他们在聚居地筑起栅栏或围墙,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新的工商业城市。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法国的巴黎、马赛,英国的伦敦等,都是当时西欧兴起的著名工商业城市;其中以手工业享有盛名的是佛罗伦萨,城市的兴起对瓦解西欧封建制度和孕育近现代西方文明起着重要作用。11世纪开始,西欧相继出现了许多新兴城市,其中以手工业享有盛名的是佛罗伦萨。D项佛罗伦萨以手工业享有盛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欧城市的兴起。2.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横跨公元前后的朝代是( )A.西汉 B.王莽政权 C.东汉 D.南北朝【答案】A【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解析】【分析】秦的起止时间为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西汉的起止时间为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东汉的起止时间为25年-220年,西周起止时间为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A项西汉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横跨公元前后的朝代,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跨公元前后的朝代”为切入点,考查西汉的建立和灭亡时间。3.(2019八上·天台期中)阿拉伯人创造了辉煌的文化,下列有关阿拉伯文化的论述中,正确的是( )①阿拉伯人发明了阿拉伯数字,并将其传播到世界各地②阿拉伯文化具有鲜明的特性,这与阿拉伯帝国当时地跨欧、亚、非三大洲有关③帝国时代的阿拉伯人在数学、天文学等方面取得了当时世界领先的科学成就。④阿拉伯人创造了辉煌的文化,这与他们重视教育有关。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答案】C【知识点】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解析】【分析】印度人发明了阿拉伯数字、阿拉伯人加以改造将其传播到世界各地,①说法错误;阿拉伯文化具有鲜明的特点,这与阿拉伯帝国当时地跨亚、欧,非三大洲有关;帝国时代的阿拉伯人在数学、天文学等方面取得了当时世界领先的科学成就;阿拉伯人创造了辉煌的文化,这与他们重视教育有关; ②③④正确。C项②③④论述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阿拉伯文化。识记与灵活掌握阿拉伯文化成就。4.下列哪些内容可以作为答案回答下图著作封面的问题。( )①古希腊的城邦具有“小国寡民”的特点②古希腊诞生了对欧洲具有深远影响的民主制③现在欧洲人使用的“哲学”一词来自古希腊语④古希腊是欧洲戏剧的故乡,诞生了悲喜剧之父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D【知识点】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解析】【分析】题干著作《欧洲为什么要感谢希腊人》强调的是希腊对其他民族的影响,②③④符合题意;①古希腊的城邦具有“小国寡民”的特点说法虽正确,但不是希腊对其他民族的影响,应排除。D项②③④可以作为答案回答《欧洲为什么要感谢希腊人》的问题,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古希腊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5.萧山因县址西部有萧然山而得名。《汉书·地理志》记载:春秋时期,某国王被吴王夫差战败,率剩下兵卒停留于此,四顾萧然,故称此山为萧然山,亦名萧山。这里的“某国王”就是指( )A.阖闾 B.勾践 C.刘彻 D.李世民【答案】B【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春秋时期,某国王被吴王夫差战败”这一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当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战败,越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最终灭掉了吴国报仇雪恨。ACD三项与题干材料无关,不符合题意;B项勾践就是题干材料中 “某国王”所指的对象,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春秋战国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6.中世纪欧洲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和汉武帝以后2000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分别是( )①基督教 ②伊斯兰 ③儒家思想 ④道家思想A.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④【答案】C【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西欧封建国家与基督教文明【解析】【分析】中世纪欧洲基督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有西欧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不但剥削领地上的农民,还要向全体居民征收什一税。教会是西欧的封建精神支柱,垄断教育,宣扬《圣经》是一切知识的顶峰,反对学习基督教神学以外的知识,禁绝希腊罗马古典文化;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从而确立了儒家学说在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地位,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中世纪欧洲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和汉武帝以后2000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分别是基督教和儒家思想。C项①③分别是中世纪欧洲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和汉武帝以后2000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古欧洲和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本题把中古欧洲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和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联系起来,综合性强,要注意区分。7.韩非子所代表的法家之所以被秦国国君重视,因为法家主张( )A.顺应自然,清静无为 B.仁者爱人,克己复礼C.严刑峻法,加强君权 D.倡导兼爱,反对战争【答案】C【知识点】百家争鸣【解析】【分析】据所学知,春秋战国时期法家韩非子的思想,受到秦国国君重视,他主张以法治国,加强君权。C项严刑峻法,加强君权是法家的主张,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8.经典诵读已成为当今中国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方式。《三字经》中“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所包含的朝代顺序是( )A.秦朝→西汉 B.西汉→东汉 C.东汉→三国 D.三国→西晋【答案】A【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大一统的汉朝【解析】【分析】题干《三字经》中,“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 ”,大致意思是秦王嬴政兼并六国实现统一,传至秦二世时秦朝灭亡,后来刘邦和项羽争夺帝位,发生了楚汉之争,汉高祖刘邦胜利,建立西汉,因此所包含的朝代顺序是秦西汉。A项秦朝→西汉是题干《三字经》中所包含的朝代顺序,符合题意;BCD三项错误,材料中没涉及夏商、西周、东周,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汉的建立,考查学生识记和对材料的理解能力。解题关键准确解读材料并识记相关知识。9.在人类文明发展的今天,面临着技术进步与战争灾难、经济发展与道德沦丧并存等问题。早在198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在巴黎集会上就宣称“如果人类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多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文中的“智慧”是指( )A.“民贵”和“君轻” B.“无为而治”C.“仁”和“礼” D.实行“法治”【答案】C【知识点】百家争鸣【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所给“如果人类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多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义礼智”的学说,“仁”包含了对社会、政治的最高期待,还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并且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C项“仁”和“礼”是文中的“智慧”所指得内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孔子的相关知识。10.《荀子·议兵》中提到“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商鞅变法中直接导致上述现象的措施是( )A.承认土地私有 B.奖励军功C.奖励耕织 D.建立县制【答案】B【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解析】【分析】依据材料“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可知,反映了秦国军事战斗力强大,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实行奖励军功,激发士兵积极作战的斗志,增强了战斗力。A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无关,不符合题意;B项奖励军功直接导致题干现象,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材料分析题(3题,共30分)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诏书规定:效法隋唐的均田制,实行“班田收授法”。废除贵族对土地和部民的私有权,改土地、部民为国有;国家计口授田,对于6岁以上的公民,每6年按人口班田一次,男子每人2段(相当于35亩),女子为其2/3,奴婢受相当于自由民的1/3,所班田地不得买卖,死后归还政府。——日本田令材料二:“凡天下丁男给田一倾。笃疾废疾给四十亩,寡妻妾给三十亩。”——唐朝(622年)武德田令(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是日本历史上的哪次重要改革?(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日本田令和中国唐朝田令有什么共同点?这个共同点说明了什么问题?(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日本的这次改革带来了什么重要影响?(4)你从日本的这次改革中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答案】(1)大化改新;充分调动了日本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2)共同点:政府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说明日本大化改新的土地制度是仿效唐朝的均田制。(3)通过改革充分调动了日本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4)启示: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不动摇,学习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并有所创新。【知识点】大化改新【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大化改新的有关内容。根据题干中的对土地内容的规定,可知这是日本的大化改新,大化改新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2)本题主要考查日本田令和中国唐朝田令的共同点。根据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和日本都是政府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说明日本大化改新的土地制度是仿效唐朝的均田制。(3)本题考查日本大化改新的影响。根据所学可知,通过改革充分调动了日本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4)本题主要考查日本及给我们的启示。分析题干可知,日本民族最显著的特点是善于模仿学习,给我们的启示是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不动摇,学习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并有所创新。故答案为:(1)大化改新;充分调动了日本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2)共同点:政府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说明日本大化改新的土地制度是仿效唐朝的均田制。(3)通过改革充分调动了日本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4)启示: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不动摇,学习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并有所创新。【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大化改新的相关知识,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大化改新的有关内容。12.(2019八上·天台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统治者把“帝”这个头衔作为自己的专属称呼,皇帝之下是三公,三公之下有九卿,“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辖若干县,县按大小设县令或县长。——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等材料二:为乱政虐刑以残贼天下,数十年矣。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外内骚动,百姓罢敝……财匮力尽,民不聊生。——司马迁《史记·张耳陈馀列传》(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统治者在政治体制上的创新举措。(2)为巩固统一,“王”采取哪些措施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3)“王”自认为是千古一帝,而材料二中司马迁却认为“王”是暴君,你又是怎么看待“王”的呢?为什么?【答案】(1)首创皇帝制度,建立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2)①文化上:统一文字,采用小篆作为全国通用文字,后改为更为简单的隶书。②经济上:统一货币,采用秦国的圆形方孔钱;统一度量衡。③交通上:大修驰道,拆除路障,统一全国车辆两轮之间的距离。(3)我认为秦始皇既是千古一帝,又是个暴君。因为他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创了一整套中央集权封建官僚制度,但他实行暴政,穷奢极欲,大兴土木,致使民不聊生,所以说他既是千古一帝,又是暴君。【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秦朝中央集权制,要求具备解读材料的能力。根据材料一“秦统治者把“帝”这个头衔作为自己的专属称呼,皇帝之下是三公,三公之下有九卿,‘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辖若干县,县按大小设县令或县长。”可知,秦统治者开创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建立一整套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2)本题考查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要求具备识记历史史实能力。秦统一后,在文化方面,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以后又在民间流行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经济方面,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半两钱(圆形方孔钱);同时,还统一度、量、衡;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军事方面,秦始皇对北方匈奴的不断进扰,采取积极防御的策略,他命大将蒙恬大举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后来又让蒙恬负责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城防,用来抵御匈奴。交通方面,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道路,开灵渠。(3)本题考查对秦始皇的评价,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故答案为:(1)首创皇帝制度,建立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2)①文化上:统一文字,采用小篆作为全国通用文字,后改为更为简单的隶书。②经济上:统一货币,采用秦国的圆形方孔钱;统一度量衡。③交通上:大修驰道,拆除路障,统一全国车辆两轮之间的距离。(3)我认为秦始皇既是千古一帝,又是个暴君。因为他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创了一整套中央集权封建官僚制度,但他实行暴政,穷奢极欲,大兴土木,致使民不聊生,所以说他既是千古一帝,又是暴君。【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对秦始皇的评价。解题的关键熟练掌握基础知识。13.(2019八上·天台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小学终,至四书。……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于思笔。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三字经》材料二: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的精神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三:“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敛”“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强,慢法者弱”——《中国通史》(1)指出材料一所渗透的儒家主要思想。(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儒家学说之所以能在汉代成为主流思想的原因。(3)请列举正反史实各一例,印证“行仁政而王……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敛”的重要性。【答案】(1)仁的思想;克己复礼,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等。(2)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3)①反:秦朝统治者采用了法家“法治”思想,制定了严刑峻法,滥用民力,兵役、徭役和赋税繁重,实施暴政,激起了秦末农民的大起义,在农民的起义中覆亡。②正:汉初统治者吸取了秦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属于道家的治国理念减轻了赋税、徭役、刑罚,努力减轻人们负担,社会比较安定,社会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出现 “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局面。【知识点】百家争鸣;大一统的汉朝【解析】(1)本题考查《三字经》中体现的儒家思想。注意从材料中获取信息,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 根据、"说仁义” “作中開”“自修齐,至平治”可知涉及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的思想;克己复礼,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等。(2)本题考查儒家学说在汉代成为主流思想的原因。根据材料二中的”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 再结合所学,汉武帝时期面临一系列问题,要求实现“大一统”, 而董仲舒改造儒学,提出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等思想,使之迎合了汉武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3)本题考查近代以来儒家思想的地位是如何遭到挑战的。儒家思想一直是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但是到了近代,随着列强的入侵和国门被打开新思潮逐渐萌发新探索步步跟进新文化也一时兴起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地主阶 级“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出现,主张向西方学习以挽救封建统治,直接冲击了儒学的历史地位。②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要改变中国的政体,在反封建问题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③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和科学, 宣传马克思主义,把斗争的矛头直接对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冲击了封建伦理道德及其政治意识;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故答案为:(1)仁的思想;克己复礼,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等。(2)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3)①反:秦朝统治者采用了法家“法治”思想,制定了严刑峻法,滥用民力,兵役、徭役和赋税繁重,实施暴政,激起了秦末农民的大起义,在农民的起义中覆亡。②正:汉初统治者吸取了秦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属于道家的治国理念减轻了赋税、徭役、刑罚,努力减轻人们负担,社会比较安定,社会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出现 “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局面。【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考查儒家思想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基础知识。1 / 1浙江省天台县坦头中学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第二次学情调研(期中)考试试卷(历社部分)一、单选题(共10题;共20分)1.11世纪开始,西欧相继出现了许多新兴城市。其中以手工业享有盛名的是( )A.威尼斯 B.巴黎 C.热那亚 D.佛罗伦萨2.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横跨公元前后的朝代是( )A.西汉 B.王莽政权 C.东汉 D.南北朝3.(2019八上·天台期中)阿拉伯人创造了辉煌的文化,下列有关阿拉伯文化的论述中,正确的是( )①阿拉伯人发明了阿拉伯数字,并将其传播到世界各地②阿拉伯文化具有鲜明的特性,这与阿拉伯帝国当时地跨欧、亚、非三大洲有关③帝国时代的阿拉伯人在数学、天文学等方面取得了当时世界领先的科学成就。④阿拉伯人创造了辉煌的文化,这与他们重视教育有关。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4.下列哪些内容可以作为答案回答下图著作封面的问题。( )①古希腊的城邦具有“小国寡民”的特点②古希腊诞生了对欧洲具有深远影响的民主制③现在欧洲人使用的“哲学”一词来自古希腊语④古希腊是欧洲戏剧的故乡,诞生了悲喜剧之父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5.萧山因县址西部有萧然山而得名。《汉书·地理志》记载:春秋时期,某国王被吴王夫差战败,率剩下兵卒停留于此,四顾萧然,故称此山为萧然山,亦名萧山。这里的“某国王”就是指( )A.阖闾 B.勾践 C.刘彻 D.李世民6.中世纪欧洲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和汉武帝以后2000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分别是( )①基督教 ②伊斯兰 ③儒家思想 ④道家思想A.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④7.韩非子所代表的法家之所以被秦国国君重视,因为法家主张( )A.顺应自然,清静无为 B.仁者爱人,克己复礼C.严刑峻法,加强君权 D.倡导兼爱,反对战争8.经典诵读已成为当今中国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方式。《三字经》中“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所包含的朝代顺序是( )A.秦朝→西汉 B.西汉→东汉 C.东汉→三国 D.三国→西晋9.在人类文明发展的今天,面临着技术进步与战争灾难、经济发展与道德沦丧并存等问题。早在198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在巴黎集会上就宣称“如果人类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多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文中的“智慧”是指( )A.“民贵”和“君轻” B.“无为而治”C.“仁”和“礼” D.实行“法治”10.《荀子·议兵》中提到“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商鞅变法中直接导致上述现象的措施是( )A.承认土地私有 B.奖励军功C.奖励耕织 D.建立县制二、材料分析题(3题,共30分)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诏书规定:效法隋唐的均田制,实行“班田收授法”。废除贵族对土地和部民的私有权,改土地、部民为国有;国家计口授田,对于6岁以上的公民,每6年按人口班田一次,男子每人2段(相当于35亩),女子为其2/3,奴婢受相当于自由民的1/3,所班田地不得买卖,死后归还政府。——日本田令材料二:“凡天下丁男给田一倾。笃疾废疾给四十亩,寡妻妾给三十亩。”——唐朝(622年)武德田令(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是日本历史上的哪次重要改革?(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日本田令和中国唐朝田令有什么共同点?这个共同点说明了什么问题?(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日本的这次改革带来了什么重要影响?(4)你从日本的这次改革中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12.(2019八上·天台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统治者把“帝”这个头衔作为自己的专属称呼,皇帝之下是三公,三公之下有九卿,“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辖若干县,县按大小设县令或县长。——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等材料二:为乱政虐刑以残贼天下,数十年矣。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外内骚动,百姓罢敝……财匮力尽,民不聊生。——司马迁《史记·张耳陈馀列传》(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统治者在政治体制上的创新举措。(2)为巩固统一,“王”采取哪些措施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3)“王”自认为是千古一帝,而材料二中司马迁却认为“王”是暴君,你又是怎么看待“王”的呢?为什么?13.(2019八上·天台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小学终,至四书。……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于思笔。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三字经》材料二: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的精神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三:“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敛”“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强,慢法者弱”——《中国通史》(1)指出材料一所渗透的儒家主要思想。(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儒家学说之所以能在汉代成为主流思想的原因。(3)请列举正反史实各一例,印证“行仁政而王……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敛”的重要性。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知识点】西欧封建国家与基督教文明【解析】【分析】西欧在中古初期,由于战乱和经济衰败,昔日繁荣的罗马城市大多变为废墟.11世纪前后,随着西欧生产力的提高,手工业逐渐发展起来。一些有专门手艺的农奴逃离封建庄园,到交通要道、渡口或寺院、城堡附近开设作坊,成为手工业生产者,商人也随之在这些地方聚集.为防御侵扰,他们在聚居地筑起栅栏或围墙,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新的工商业城市。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法国的巴黎、马赛,英国的伦敦等,都是当时西欧兴起的著名工商业城市;其中以手工业享有盛名的是佛罗伦萨,城市的兴起对瓦解西欧封建制度和孕育近现代西方文明起着重要作用。11世纪开始,西欧相继出现了许多新兴城市,其中以手工业享有盛名的是佛罗伦萨。D项佛罗伦萨以手工业享有盛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欧城市的兴起。2.【答案】A【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解析】【分析】秦的起止时间为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西汉的起止时间为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东汉的起止时间为25年-220年,西周起止时间为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A项西汉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横跨公元前后的朝代,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跨公元前后的朝代”为切入点,考查西汉的建立和灭亡时间。3.【答案】C【知识点】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解析】【分析】印度人发明了阿拉伯数字、阿拉伯人加以改造将其传播到世界各地,①说法错误;阿拉伯文化具有鲜明的特点,这与阿拉伯帝国当时地跨亚、欧,非三大洲有关;帝国时代的阿拉伯人在数学、天文学等方面取得了当时世界领先的科学成就;阿拉伯人创造了辉煌的文化,这与他们重视教育有关; ②③④正确。C项②③④论述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阿拉伯文化。识记与灵活掌握阿拉伯文化成就。4.【答案】D【知识点】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解析】【分析】题干著作《欧洲为什么要感谢希腊人》强调的是希腊对其他民族的影响,②③④符合题意;①古希腊的城邦具有“小国寡民”的特点说法虽正确,但不是希腊对其他民族的影响,应排除。D项②③④可以作为答案回答《欧洲为什么要感谢希腊人》的问题,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古希腊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5.【答案】B【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春秋时期,某国王被吴王夫差战败”这一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当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战败,越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最终灭掉了吴国报仇雪恨。ACD三项与题干材料无关,不符合题意;B项勾践就是题干材料中 “某国王”所指的对象,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春秋战国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6.【答案】C【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西欧封建国家与基督教文明【解析】【分析】中世纪欧洲基督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有西欧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不但剥削领地上的农民,还要向全体居民征收什一税。教会是西欧的封建精神支柱,垄断教育,宣扬《圣经》是一切知识的顶峰,反对学习基督教神学以外的知识,禁绝希腊罗马古典文化;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从而确立了儒家学说在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地位,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中世纪欧洲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和汉武帝以后2000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分别是基督教和儒家思想。C项①③分别是中世纪欧洲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和汉武帝以后2000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古欧洲和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本题把中古欧洲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和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联系起来,综合性强,要注意区分。7.【答案】C【知识点】百家争鸣【解析】【分析】据所学知,春秋战国时期法家韩非子的思想,受到秦国国君重视,他主张以法治国,加强君权。C项严刑峻法,加强君权是法家的主张,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8.【答案】A【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大一统的汉朝【解析】【分析】题干《三字经》中,“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 ”,大致意思是秦王嬴政兼并六国实现统一,传至秦二世时秦朝灭亡,后来刘邦和项羽争夺帝位,发生了楚汉之争,汉高祖刘邦胜利,建立西汉,因此所包含的朝代顺序是秦西汉。A项秦朝→西汉是题干《三字经》中所包含的朝代顺序,符合题意;BCD三项错误,材料中没涉及夏商、西周、东周,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汉的建立,考查学生识记和对材料的理解能力。解题关键准确解读材料并识记相关知识。9.【答案】C【知识点】百家争鸣【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所给“如果人类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多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义礼智”的学说,“仁”包含了对社会、政治的最高期待,还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并且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C项“仁”和“礼”是文中的“智慧”所指得内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孔子的相关知识。10.【答案】B【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解析】【分析】依据材料“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可知,反映了秦国军事战斗力强大,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实行奖励军功,激发士兵积极作战的斗志,增强了战斗力。A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无关,不符合题意;B项奖励军功直接导致题干现象,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1.【答案】(1)大化改新;充分调动了日本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2)共同点:政府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说明日本大化改新的土地制度是仿效唐朝的均田制。(3)通过改革充分调动了日本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4)启示: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不动摇,学习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并有所创新。【知识点】大化改新【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大化改新的有关内容。根据题干中的对土地内容的规定,可知这是日本的大化改新,大化改新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2)本题主要考查日本田令和中国唐朝田令的共同点。根据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和日本都是政府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说明日本大化改新的土地制度是仿效唐朝的均田制。(3)本题考查日本大化改新的影响。根据所学可知,通过改革充分调动了日本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4)本题主要考查日本及给我们的启示。分析题干可知,日本民族最显著的特点是善于模仿学习,给我们的启示是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不动摇,学习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并有所创新。故答案为:(1)大化改新;充分调动了日本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2)共同点:政府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说明日本大化改新的土地制度是仿效唐朝的均田制。(3)通过改革充分调动了日本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4)启示: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不动摇,学习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并有所创新。【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大化改新的相关知识,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大化改新的有关内容。12.【答案】(1)首创皇帝制度,建立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2)①文化上:统一文字,采用小篆作为全国通用文字,后改为更为简单的隶书。②经济上:统一货币,采用秦国的圆形方孔钱;统一度量衡。③交通上:大修驰道,拆除路障,统一全国车辆两轮之间的距离。(3)我认为秦始皇既是千古一帝,又是个暴君。因为他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创了一整套中央集权封建官僚制度,但他实行暴政,穷奢极欲,大兴土木,致使民不聊生,所以说他既是千古一帝,又是暴君。【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秦朝中央集权制,要求具备解读材料的能力。根据材料一“秦统治者把“帝”这个头衔作为自己的专属称呼,皇帝之下是三公,三公之下有九卿,‘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辖若干县,县按大小设县令或县长。”可知,秦统治者开创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建立一整套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2)本题考查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要求具备识记历史史实能力。秦统一后,在文化方面,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以后又在民间流行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经济方面,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半两钱(圆形方孔钱);同时,还统一度、量、衡;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军事方面,秦始皇对北方匈奴的不断进扰,采取积极防御的策略,他命大将蒙恬大举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后来又让蒙恬负责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城防,用来抵御匈奴。交通方面,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道路,开灵渠。(3)本题考查对秦始皇的评价,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故答案为:(1)首创皇帝制度,建立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2)①文化上:统一文字,采用小篆作为全国通用文字,后改为更为简单的隶书。②经济上:统一货币,采用秦国的圆形方孔钱;统一度量衡。③交通上:大修驰道,拆除路障,统一全国车辆两轮之间的距离。(3)我认为秦始皇既是千古一帝,又是个暴君。因为他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创了一整套中央集权封建官僚制度,但他实行暴政,穷奢极欲,大兴土木,致使民不聊生,所以说他既是千古一帝,又是暴君。【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对秦始皇的评价。解题的关键熟练掌握基础知识。13.【答案】(1)仁的思想;克己复礼,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等。(2)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3)①反:秦朝统治者采用了法家“法治”思想,制定了严刑峻法,滥用民力,兵役、徭役和赋税繁重,实施暴政,激起了秦末农民的大起义,在农民的起义中覆亡。②正:汉初统治者吸取了秦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属于道家的治国理念减轻了赋税、徭役、刑罚,努力减轻人们负担,社会比较安定,社会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出现 “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局面。【知识点】百家争鸣;大一统的汉朝【解析】(1)本题考查《三字经》中体现的儒家思想。注意从材料中获取信息,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 根据、"说仁义” “作中開”“自修齐,至平治”可知涉及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的思想;克己复礼,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等。(2)本题考查儒家学说在汉代成为主流思想的原因。根据材料二中的”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 再结合所学,汉武帝时期面临一系列问题,要求实现“大一统”, 而董仲舒改造儒学,提出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等思想,使之迎合了汉武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3)本题考查近代以来儒家思想的地位是如何遭到挑战的。儒家思想一直是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但是到了近代,随着列强的入侵和国门被打开新思潮逐渐萌发新探索步步跟进新文化也一时兴起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地主阶 级“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出现,主张向西方学习以挽救封建统治,直接冲击了儒学的历史地位。②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要改变中国的政体,在反封建问题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③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和科学, 宣传马克思主义,把斗争的矛头直接对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冲击了封建伦理道德及其政治意识;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故答案为:(1)仁的思想;克己复礼,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等。(2)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3)①反:秦朝统治者采用了法家“法治”思想,制定了严刑峻法,滥用民力,兵役、徭役和赋税繁重,实施暴政,激起了秦末农民的大起义,在农民的起义中覆亡。②正:汉初统治者吸取了秦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属于道家的治国理念减轻了赋税、徭役、刑罚,努力减轻人们负担,社会比较安定,社会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出现 “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局面。【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考查儒家思想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基础知识。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江省天台县坦头中学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第二次学情调研(期中)考试试卷(历社部分)(学生版).docx 浙江省天台县坦头中学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第二次学情调研(期中)考试试卷(历社部分)(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