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正确认识广告:广告都可信吗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 正确认识广告:广告都可信吗 教案

资源简介

9 正确认识广告:广告都可信吗
教学目标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消费观和媒介素养观。
对广告有正确的辨析能力,能识别虚假广告、做到理智消费。
了解广告的特点,做理智的消费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区分可信广告和不可信广告,不让广告误导消费。
难点:能够识别广告中的虚假内容,做到理性消费。
教学过程
【课堂引入】
播放图片:各类广告图片。
师:随着社会的发展,广告逐渐进入我们的生活,小到饮料、玩具,大到汽车、房屋,都在做广告,那么这些广告同学们是否相信呢?广告又分为哪几种?
设计意图:用图片导入,引出广告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广告的本质,学会判断广告的真伪,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课堂活动】
活动一:广告都可信吗?
师:同学们,请看屏幕出示的广告文字及广告照片,根据你的判断这些广告是否可信?
呈现:广告一:大家好,我是XXX明星,我选择XXX牌牙膏,它能够给你将你的牙齿变成雪花一样白,让你的口腔芬芳怡人。
广告二:大家好,我是专家XXX,这个药物包治百病,100%杀死所有病毒,请放心购买!
广告三:XX洗头水,洗掉头发大部分头屑,换发头发柔顺。
呈现:广告图片。得出结论:广告不一定都可信。
师:同学们,我们初步学会判断广告,接下来让我们自己来编写广告,其他同学进行判断。(教师示范,半扶半放)小组讨论组织活动。
设计意图:通过组织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学会辨别虚假广告,同时增强学生的交流能力和表达能力、表演能力,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学生填写问卷调查表,完成后小组讨论,买的东西和广告宣传有差距吗?差在哪里?教师组织交流讨论。
师:通过大家的调查表可发现,大部分的同学不相信广告,这与很多商品都没有达到预期有直接关系。
问题:
广告内容都可信吗?
什么样的广告不可信?
不良商家发布虚假广告的目的是什么?
4.虚假广告会对社会造成危害吗?
师:一些虚假广告,推销假冒伪劣商品,轻则骗取消费者的钱财,重则危及消费者的生命。《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四条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广告主应当对广告内容的真实性负责。”总之,虚假广告害人害己,破坏了商家自身的信誉,让消费者对其失去了信任。
设计意图:用调查表的方式,调动学生参与探讨广告可信度话题的积极性,并通过视频、图片及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明白虚假广告的危害,拓展相关法律认知。
活动二:小组讨论,情景再现
师:课本上的同学们讨论的热火朝天,他们在讨论什么呢?同学们读读对话,你是否赞同他们的观点呢?
小组讨论分享下吧。小组讨论,积极分享。
预设1:赞同,看别的同学是否有购买过,了解它的真实性能是否达到自己的预期。
预设2:赞同,如果真正需要,让父母帮助自己判断,商品促销时可以购买。
预设3:不赞同,明星代言不一定能保证实物货真价实。
师:像这样的实例还有很多,同学们仔细阅读案例一、案例二,小组讨论虚假广告给我们带来哪些危害?
小组讨论,发表意见。
师:看来大家都很理智,是聪明的消费者。老师相信大家都对广告有了更理性的看法,希望大家在以后的生活中正确认识广告,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
设计意图:紧密结合课本内容,通过举例,用小组合作分享探究的方式,了解虚假广告的危害,做到理智消费,树立正确消费观的主题。
【课堂小结】了解一样东西,不能只靠表面和直观的印象,需要有理性的判断和思考能力,从科学的角度去判断事物真假!虚假广告危害大,既违反道德又违法,我们不能轻易相信他们,更不能自己参与到虚假广告宣传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