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嘉兴市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期末统考卷(历社部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嘉兴市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期末统考卷(历社部分)

资源简介

浙江省嘉兴市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期末统考卷(历社部分)
一、选择题
1.(2018八上·嘉兴期末)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主要标志。古代文字为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是(  )
A.埃及象形文字保存了古埃及文明并流传至今
B.苏美尔人创造楔形文字促进了西欧文化发展
C.腓尼基字母文字为欧洲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础
D.甲骨文成为秦朝统一后使用的全国规范文字
2.(2018八上·嘉兴期末)如图示意罗马帝同版图基本确立时的疆界,此时中国所处的历史时期是(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元朝
3.公元前5世纪,在古希腊出现了一批以教授论辩术为业的思想家,他们讨论的中心集中在人类社会政治伦理等问题。这一现象的出现得益于(  )
A.斯巴达的贵族统治 B.罗马共和制度
C.古希腊人热爱文学 D.雅典民主政治
4.有学者认为:“亚历山大在所征服地区兴建了许多城堡,有些逐渐发展成经济文化中心,使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一种混合着希腊和东方因素的文明诞生。”由此推断,该学者认为亚历山大帝国的征服客观上(  )
A.阻碍东西方文化的发展 B.促使东方文明走向衰落
C.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D.促使希腊文明走向衰落
5.(2018八上·嘉兴期末)7世纪.穆罕默德将一盘散沙的阿拉伯各部落熔铸成一个强大的民族统一体的纽带是(  )
A.宗教信仰 B.政治口号 C.个人魅力 D.经济实力
6.(2018八上·嘉兴期末)为巩固统一,秦始皇与汉武帝在经济方面实施的相同措施是(  )
A.统一文字 B.统一货币 C.统一度量衡 D.盐铁官营
7.(2018八上·嘉兴期末)我国古代出现了一批杰出的科学家与艺术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书圣”的分别是(  )
A.华佗 顾恺之 B.张仲景 顾恺之
C.张仲景 王羲之 D.华佗 王羲之
8.(2018八上·嘉兴期末)“文景之治”“贞观之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回答问题。
(1)“文景之治”时期在惠农方面的措施是(  )
A.提倡节俭 B.整顿吏治 C.奖励耕织 D.轻徭薄赋
(2)“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稔(丰收),米斗四五钱,……至贞观十年,米每斗值二钱。”这说明贞观年间(  )
A.粮食紧缺,经济凋敝 B.米价没有任何波动
C.整肃吏治,巩同统一 D.粮食生产得到发展
9.(2018八上·嘉兴期末)为探究西汉初年的统治思想,课堂上老师出示右边幻灯片。该幻灯片内容说明这一时期的统治思想是(  )
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澹然(恬静的样子)无治而无不治也。《淮南子·原道训》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墨家思想
10.(2018八上·嘉兴期末)元朝、隋唐都实现了国家统一。元朝与隋唐相比其鲜明特点是(  )
A.政权由北方游牧民族建立 B.属于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
C.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D.政治实现高度集权
11.(2018八上·嘉兴期末)“朕(宋太祖)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电。”制料中这一举措(  )
①造成重武轻文的局面 ②使思想实现“大一统”
③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 ④有利于士人受到尊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2018八上·嘉兴期末)下边为一组历史图片,如果给这组图片的主题命名,最合适的是(  )
A.宋代商业繁荣 B.经济重心南移
C.元代都市生活 D.北方民族融合
二、非选择题
13.(2018八上·嘉兴期末)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学术思想最灿烂的时期是秦以前,政治社会最理想安定时期莫过于汉唐。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秦以来中国的文化曾遭受到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再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在这三次中,要算董仲舒所发动的这一次……对文化上危害也最长远。
——摘编自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
材料三:统一思想,归本儒家,便是要使全国人有一致的信仰,让大家在相同的目标下,致力于共同的利益。所以统一思想是有其必要的。
——李威熊《董仲舒与西汉学术》
(1)据材料一,列举“中国学术思想最灿烂时期”的两位思想家及其主张。
(2)材料二中董仲舒所发动的“这一次”是指哪一历史事件 材料二、三对这一历史事件的评价有何不同7
(3)通过本题,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历史事件
14.(2018八上·嘉兴期末)汲取先进文化,推动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1世纪后的几百年间,中日交流有了更大发展。到中国大唐时期,中日交流达到一个高峰。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教材
材料二
——摘编自吴炮诚《图解日本史》
材料三:按照中国的模式,日本也分成若干地区,由从天皇和国家议会那里取得权利的总督和地方行政官统治……此外,以天皇名义将所有土地收归国有,分给农户耕种……借鉴了儒家学说,但更改了它的道德标准,调整了它的政治学说,以适应他们的社会结构。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
(1)列举公元1世纪至唐朝前、大唐时期的史实各一则,说明中日文明交流及对日本带来的影响。
(2)材料二中日本的“二宫八省制”与中国哪种制度相似 并说出该制度的主要作用。
(3)概括材料三中日本改革的特点,并指出这些改革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古希腊古罗马文化
【解析】【分析】A项埃及象形文字保存了古埃及文明并流传至今说法错误,埃及象形文字逐渐消失,并没有流传至今,不符合题意;
B项苏美尔人创造楔形文字促进了西欧文化发展说法错误,苏美尔人创造楔形文字促进了两河流域文化发展,不是西欧文化发展,不符合题意;
C项腓尼基字母文字为欧洲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础是古代文字为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符合题意;
D项甲骨文成为秦朝统一后使用的全国规范文字说法错误,秦朝统一后使用的全国规范文字是小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古代文字成就。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识记与灵活掌握世界古代文字成就。
2.【答案】B
【知识点】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A项埃及象形文字保存了古埃及文明并流传至今说法错误,埃及象形文字逐渐消失,并没有流传至今,不符合题意;
B项苏美尔人创造楔形文字促进了西欧文化发展说法错误,苏美尔人创造楔形文字促进了两河流域文化发展,不是西欧文化发展,不符合题意;
C项腓尼基字母文字为欧洲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础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D项甲骨文成为秦朝统一后使用的全国规范文字说法错误,秦朝统一后使用的全国规范文字是小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文字的出现是人进入文明时代的主要标志为依托,考查古代文字成就。识记与灵活掌握世界古代文字成就。
3.【答案】D
【知识点】西方文明的摇篮
【解析】【分析】公元前5世纪,在古希腊出现了一批以教授论辩术为业的思想家,他们讨论的中心集中在人类社会政治伦理等问题。这一现象的出现得益于雅典民主政治。公元前5世纪伯里克利当政期间,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达到古代世界的最高峰,当时雅典全体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参加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决定内政、外交、战争等重大问题。民主政治的发展推动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ABC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项雅典民主政治是题干现象出现的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公元前5世纪,在古希腊出现了一批以教授论辩术为业的思想家,他们讨论的中心集中在人类社会政治伦理等问题为切入点,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相关知识。注意识记雅典民主政治的表现及影响。
4.【答案】C
【知识点】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
【解析】【分析】据题干可知,亚历山大帝国的征服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亚历山大东征建立了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几乎包括了当时人类的主要文明--波斯文明、埃及文明、犹太文明,甚至印度文明,这样整个亚欧大陆的交通就被打通了.因此,伴随着亚历山大的东征,希腊的文化逐渐传播到了东方,而东方文化也逐渐渗入到了到希腊文化之中,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ABD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符合题干材料观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亚历山大大帝东征,要求具备题干分析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答案】A
【知识点】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
【解析】【分析】7世纪,穆罕默德将一盘散沙的阿拉伯各部落熔铸成一个强大的民族统一体的纽带是伊斯兰教,即宗教信仰。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后最初在麦加传教,麦加贵族担心会损害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利益,迫害穆罕默德的信徒;622年,穆罕默德带领少数信徒离开麦加,在麦地那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国家,伊斯兰教把622年定为伊斯兰教历元年。630年,穆罕默德征服麦加,迫使麦加贵族接受伊斯兰教,承认他在政治和宗教领袖地位,麦加从此成为伊斯兰教圣地。征服麦加,加速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632年穆罕默德病逝时,阿拉伯半岛已基本统一。
A项宗教信仰是7世纪穆罕默德将一盘散沙的阿拉伯各部落熔铸成一个强大的民族统一体的纽带,符合题意;
BC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伊斯兰教建立和阿拉伯国家兴起。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识记与灵活运用伊斯兰教建立和阿拉伯国家兴起的相关知识。
6.【答案】B
【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秦始皇和汉武帝在经济方面实施的相同措施是统一货币,秦始皇以圆形方孔钱为全国统一货币,汉武帝统一铸造五铢钱。
AC两项是秦始皇采取的措施,不符合题意;
B项统一货币是为巩固统一,秦始皇与汉武帝在经济方面实施的相同措施,符合题意;
D项盐铁官营是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共同经济措施。注意扎实掌握秦始皇、汉武帝的统治措施。
7.【答案】C
【知识点】昌盛的秦汉文化;三国魏晋南北朝文化
【解析】【分析】东汉末年,张仲景收集了许多民间药方,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后世尊称他为“医圣”。东晋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被后人尊称为“医圣”“书圣”的分别是张仲景、王羲之。
C项张仲景 王羲之分别被后人尊称为“医圣”“书圣”,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张仲景,王羲之的识记能力。准确识记张仲景被后世尊称为“医圣”,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
8.【答案】(1)D
(2)D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分析】(1)汉初的几位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和赋税负担,实行修养生息政策。汉文帝和汉景帝轻徭薄赋,发展农业生产,奖励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汉文帝和汉景帝提倡节俭,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这些措施促成了“文景之治”出现。.因而“文景之治”时期在惠农方面的措施是轻徭薄赋。
ABC三项都不是“文景之治”时期在惠农方面的措施,不符合题意;
D项轻徭薄赋是“文景之治”时期在惠农方面的措施,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材料“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稔(丰收),米斗四五钱,……至贞观十年,米每斗值二钱。”反映了唐太宗在位时期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秩序安定的社会状况。出现这样的状况的原因是他采取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的统治措施。
ABC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粮食生产得到发展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1)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汉初年,出现“文景之治”局面的最主要原因及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西汉初年,出现“文景之治”局面的原因。
(2)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贞观之治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贞观之治的有关内容。
9.【答案】B
【知识点】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给出图片中的“无为而治”可知该幻灯片内容说明这一时期的统治思想是道家思想。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天平。
ACD三项和题干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道家思想是题干幻灯片内容说明的统治思想,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道家思想。老子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图片型题目必须认真观察分析图片中包含的文字,根据相关文字的提示信息或准确识别图片确定正确答案。
10.【答案】A
【知识点】隋的兴亡;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蒙古族是在我国北方蒙古高原上,长期过着游牧与狩猎生活的一个古老民族。1206年,蒙古贵族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蒙古国建立。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统一了蒙古各部。后来灭掉西夏,消灭金政权,使高丽臣服。 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元朝建立。1276年灭南宋,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帝国,也是首个征服全中国的少数民族王朝。因而元朝与隋唐相比,其鲜明特点是政权由北方游牧民族建立。
A项政权由北方游牧民族建立是元朝与隋唐相比其鲜明特点,符合题意;
B项元朝是蒙古族建立,不符合题意;
C项完善了三省六部制是在唐朝,不符合题意;
D项政治实现高度集权是在明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元朝与隋唐相比的鲜明特点的相关史实,旨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对比能力。
11.【答案】D
【知识点】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
【解析】【分析】据题干材料“联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可知,这是宋太祖派遣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这一举措提高了士人的地位,造成重文轻武的局面。所以②③表述与材料和史实相符。
D项③④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宋太祖高度集权的措施及影响的相关史实及学生识记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应重点把握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2.【答案】A
【知识点】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析】【分析】《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纸币的出现也是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货郎图》反映的即是宋代商人经商的情形。题目中的这一组图片是宋代商业繁荣的反映。
A项宋代商业繁荣最合适,符合题意;
BCD三项和题干图片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一组历史图片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宋代商业繁荣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宋代商业繁荣的相关史实。
13.【答案】(1)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墨子,反对战争,主张爱人。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材料二主要强调它对文化发展的危害;材料三主要强调它对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
(3)要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时空背景下:要客观地、辩证地全面的评价。
【知识点】百家争鸣;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1)根据题干中信息“中国学术思想最灿烂时期”指的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史称“百家争鸣”。这一时期,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影响最大。墨家的代表人物是墨子,他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代表人物是孟子,他主张“仁政”,还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道家的代表人物是庄子,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法家代表人物是韩非子,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2)董仲舒的“这一次”指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初年,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常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极远。材料二中“在这三次中,要算董仲舒所发动的这一次……对文化上危害也最长远.”可以看出,对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给出消极的评价,而材料三中“统一思想,归本儒家,便是要使全国人有一致的信仰,让大家在相同的目标下,致力于共同的利益。所以统一思想是有其必要的。”可以看出,是对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作用给予积极的评价。
(3)对于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评价,会因评价者的立场、角度、时空等因素的不同而产生不同,因此评价时一定要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时空背景下;要客观地、辩证地全面的评价;要一分为二,既看到它的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它的消极影响。
故答案为:(1)如: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墨子,反对战争,主张爱人。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材料二主要强调它对文化发展的危害;材料三主要强调它对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
(3)要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时空背景下:要客观地、辩证地全面的评价。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百家争鸣、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及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方法。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百家争鸣、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的史实。
14.【答案】(1)唐朝前:公元1世纪后的几百年间,成批的中国织工、陶工等随日本使者到了日本,对日本的纺织业、制陶业等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唐朝时期:日本大化陡新,积极地向唐朝学习,先后十几次派遣唐使者到唐朝。鉴真东渡日本,除了传播佛教以外,还将盛唐的医药、建筑、雕塑、绘画等技术和知识介绍到那里。
(2)三省六部制。这种制度使得各部门之间各有分工,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牵制,改善并加强了中央集权。
(3)仿效中国的改革。大化改新是日本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改革后,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知识点】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大化改新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了公元1世纪至唐朝前、大唐时期的史实,如日本遣唐使来唐朝,鉴真东渡,汉文化在日本风行一行等。
(2)材料二中日本的“二官八省制”是日本历史上大化改新的内容,与中国的三省六部制相似。“二官八省制”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
(3)由材料“按照中国的模式,日本也分成若干地区,由从天皇和国家议会那里取得权利的总督和地方行政官统治……此外,以天皇名义将所有土地收归国有,分给农户耕种……借鉴了儒家学说,但更改了它的道德标准,调整了它的政治学说,以适应他们的社会结构”可知,材料中日本改革的特点是有选择的向中国学习,这些改革影响日本发展成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繁荣。
故答案为:(1)唐朝前:公元1世纪后的几百年间,成批的中国织工、陶工等随日本使者到了日本,对日本的纺织业、制陶业等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唐朝时期:日本大化陡新,积极地向唐朝学习,先后十几次派遣唐使者到唐朝。鉴真东渡日本,除了传播佛教以外,还将盛唐的医药、建筑、雕塑、绘画等技术和知识介绍到那里。
(2)三省六部制。这种制度使得各部门之间各有分工,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牵制,改善并加强了中央集权。
(3)仿效中国的改革。大化改新是日本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改革后,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汲取先进文化,推动社会进步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唐朝对外交往、三省六部部、大化改新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朝对外交往、三省六部部、大化改新的相关史实。
1 / 1浙江省嘉兴市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期末统考卷(历社部分)
一、选择题
1.(2018八上·嘉兴期末)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主要标志。古代文字为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是(  )
A.埃及象形文字保存了古埃及文明并流传至今
B.苏美尔人创造楔形文字促进了西欧文化发展
C.腓尼基字母文字为欧洲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础
D.甲骨文成为秦朝统一后使用的全国规范文字
【答案】C
【知识点】古希腊古罗马文化
【解析】【分析】A项埃及象形文字保存了古埃及文明并流传至今说法错误,埃及象形文字逐渐消失,并没有流传至今,不符合题意;
B项苏美尔人创造楔形文字促进了西欧文化发展说法错误,苏美尔人创造楔形文字促进了两河流域文化发展,不是西欧文化发展,不符合题意;
C项腓尼基字母文字为欧洲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础是古代文字为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符合题意;
D项甲骨文成为秦朝统一后使用的全国规范文字说法错误,秦朝统一后使用的全国规范文字是小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古代文字成就。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识记与灵活掌握世界古代文字成就。
2.(2018八上·嘉兴期末)如图示意罗马帝同版图基本确立时的疆界,此时中国所处的历史时期是(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元朝
【答案】B
【知识点】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A项埃及象形文字保存了古埃及文明并流传至今说法错误,埃及象形文字逐渐消失,并没有流传至今,不符合题意;
B项苏美尔人创造楔形文字促进了西欧文化发展说法错误,苏美尔人创造楔形文字促进了两河流域文化发展,不是西欧文化发展,不符合题意;
C项腓尼基字母文字为欧洲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础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D项甲骨文成为秦朝统一后使用的全国规范文字说法错误,秦朝统一后使用的全国规范文字是小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文字的出现是人进入文明时代的主要标志为依托,考查古代文字成就。识记与灵活掌握世界古代文字成就。
3.公元前5世纪,在古希腊出现了一批以教授论辩术为业的思想家,他们讨论的中心集中在人类社会政治伦理等问题。这一现象的出现得益于(  )
A.斯巴达的贵族统治 B.罗马共和制度
C.古希腊人热爱文学 D.雅典民主政治
【答案】D
【知识点】西方文明的摇篮
【解析】【分析】公元前5世纪,在古希腊出现了一批以教授论辩术为业的思想家,他们讨论的中心集中在人类社会政治伦理等问题。这一现象的出现得益于雅典民主政治。公元前5世纪伯里克利当政期间,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达到古代世界的最高峰,当时雅典全体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参加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决定内政、外交、战争等重大问题。民主政治的发展推动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ABC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项雅典民主政治是题干现象出现的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公元前5世纪,在古希腊出现了一批以教授论辩术为业的思想家,他们讨论的中心集中在人类社会政治伦理等问题为切入点,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相关知识。注意识记雅典民主政治的表现及影响。
4.有学者认为:“亚历山大在所征服地区兴建了许多城堡,有些逐渐发展成经济文化中心,使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一种混合着希腊和东方因素的文明诞生。”由此推断,该学者认为亚历山大帝国的征服客观上(  )
A.阻碍东西方文化的发展 B.促使东方文明走向衰落
C.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D.促使希腊文明走向衰落
【答案】C
【知识点】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
【解析】【分析】据题干可知,亚历山大帝国的征服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亚历山大东征建立了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几乎包括了当时人类的主要文明--波斯文明、埃及文明、犹太文明,甚至印度文明,这样整个亚欧大陆的交通就被打通了.因此,伴随着亚历山大的东征,希腊的文化逐渐传播到了东方,而东方文化也逐渐渗入到了到希腊文化之中,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ABD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符合题干材料观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亚历山大大帝东征,要求具备题干分析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2018八上·嘉兴期末)7世纪.穆罕默德将一盘散沙的阿拉伯各部落熔铸成一个强大的民族统一体的纽带是(  )
A.宗教信仰 B.政治口号 C.个人魅力 D.经济实力
【答案】A
【知识点】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
【解析】【分析】7世纪,穆罕默德将一盘散沙的阿拉伯各部落熔铸成一个强大的民族统一体的纽带是伊斯兰教,即宗教信仰。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后最初在麦加传教,麦加贵族担心会损害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利益,迫害穆罕默德的信徒;622年,穆罕默德带领少数信徒离开麦加,在麦地那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国家,伊斯兰教把622年定为伊斯兰教历元年。630年,穆罕默德征服麦加,迫使麦加贵族接受伊斯兰教,承认他在政治和宗教领袖地位,麦加从此成为伊斯兰教圣地。征服麦加,加速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632年穆罕默德病逝时,阿拉伯半岛已基本统一。
A项宗教信仰是7世纪穆罕默德将一盘散沙的阿拉伯各部落熔铸成一个强大的民族统一体的纽带,符合题意;
BC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伊斯兰教建立和阿拉伯国家兴起。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识记与灵活运用伊斯兰教建立和阿拉伯国家兴起的相关知识。
6.(2018八上·嘉兴期末)为巩固统一,秦始皇与汉武帝在经济方面实施的相同措施是(  )
A.统一文字 B.统一货币 C.统一度量衡 D.盐铁官营
【答案】B
【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秦始皇和汉武帝在经济方面实施的相同措施是统一货币,秦始皇以圆形方孔钱为全国统一货币,汉武帝统一铸造五铢钱。
AC两项是秦始皇采取的措施,不符合题意;
B项统一货币是为巩固统一,秦始皇与汉武帝在经济方面实施的相同措施,符合题意;
D项盐铁官营是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共同经济措施。注意扎实掌握秦始皇、汉武帝的统治措施。
7.(2018八上·嘉兴期末)我国古代出现了一批杰出的科学家与艺术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书圣”的分别是(  )
A.华佗 顾恺之 B.张仲景 顾恺之
C.张仲景 王羲之 D.华佗 王羲之
【答案】C
【知识点】昌盛的秦汉文化;三国魏晋南北朝文化
【解析】【分析】东汉末年,张仲景收集了许多民间药方,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后世尊称他为“医圣”。东晋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被后人尊称为“医圣”“书圣”的分别是张仲景、王羲之。
C项张仲景 王羲之分别被后人尊称为“医圣”“书圣”,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张仲景,王羲之的识记能力。准确识记张仲景被后世尊称为“医圣”,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
8.(2018八上·嘉兴期末)“文景之治”“贞观之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回答问题。
(1)“文景之治”时期在惠农方面的措施是(  )
A.提倡节俭 B.整顿吏治 C.奖励耕织 D.轻徭薄赋
(2)“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稔(丰收),米斗四五钱,……至贞观十年,米每斗值二钱。”这说明贞观年间(  )
A.粮食紧缺,经济凋敝 B.米价没有任何波动
C.整肃吏治,巩同统一 D.粮食生产得到发展
【答案】(1)D
(2)D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分析】(1)汉初的几位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和赋税负担,实行修养生息政策。汉文帝和汉景帝轻徭薄赋,发展农业生产,奖励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汉文帝和汉景帝提倡节俭,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这些措施促成了“文景之治”出现。.因而“文景之治”时期在惠农方面的措施是轻徭薄赋。
ABC三项都不是“文景之治”时期在惠农方面的措施,不符合题意;
D项轻徭薄赋是“文景之治”时期在惠农方面的措施,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材料“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稔(丰收),米斗四五钱,……至贞观十年,米每斗值二钱。”反映了唐太宗在位时期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秩序安定的社会状况。出现这样的状况的原因是他采取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的统治措施。
ABC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粮食生产得到发展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1)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汉初年,出现“文景之治”局面的最主要原因及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西汉初年,出现“文景之治”局面的原因。
(2)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贞观之治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贞观之治的有关内容。
9.(2018八上·嘉兴期末)为探究西汉初年的统治思想,课堂上老师出示右边幻灯片。该幻灯片内容说明这一时期的统治思想是(  )
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澹然(恬静的样子)无治而无不治也。《淮南子·原道训》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墨家思想
【答案】B
【知识点】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给出图片中的“无为而治”可知该幻灯片内容说明这一时期的统治思想是道家思想。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天平。
ACD三项和题干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道家思想是题干幻灯片内容说明的统治思想,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道家思想。老子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图片型题目必须认真观察分析图片中包含的文字,根据相关文字的提示信息或准确识别图片确定正确答案。
10.(2018八上·嘉兴期末)元朝、隋唐都实现了国家统一。元朝与隋唐相比其鲜明特点是(  )
A.政权由北方游牧民族建立 B.属于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
C.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D.政治实现高度集权
【答案】A
【知识点】隋的兴亡;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蒙古族是在我国北方蒙古高原上,长期过着游牧与狩猎生活的一个古老民族。1206年,蒙古贵族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蒙古国建立。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统一了蒙古各部。后来灭掉西夏,消灭金政权,使高丽臣服。 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元朝建立。1276年灭南宋,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帝国,也是首个征服全中国的少数民族王朝。因而元朝与隋唐相比,其鲜明特点是政权由北方游牧民族建立。
A项政权由北方游牧民族建立是元朝与隋唐相比其鲜明特点,符合题意;
B项元朝是蒙古族建立,不符合题意;
C项完善了三省六部制是在唐朝,不符合题意;
D项政治实现高度集权是在明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元朝与隋唐相比的鲜明特点的相关史实,旨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对比能力。
11.(2018八上·嘉兴期末)“朕(宋太祖)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电。”制料中这一举措(  )
①造成重武轻文的局面 ②使思想实现“大一统”
③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 ④有利于士人受到尊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知识点】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
【解析】【分析】据题干材料“联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可知,这是宋太祖派遣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这一举措提高了士人的地位,造成重文轻武的局面。所以②③表述与材料和史实相符。
D项③④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宋太祖高度集权的措施及影响的相关史实及学生识记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应重点把握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2.(2018八上·嘉兴期末)下边为一组历史图片,如果给这组图片的主题命名,最合适的是(  )
A.宋代商业繁荣 B.经济重心南移
C.元代都市生活 D.北方民族融合
【答案】A
【知识点】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析】【分析】《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纸币的出现也是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货郎图》反映的即是宋代商人经商的情形。题目中的这一组图片是宋代商业繁荣的反映。
A项宋代商业繁荣最合适,符合题意;
BCD三项和题干图片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一组历史图片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宋代商业繁荣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宋代商业繁荣的相关史实。
二、非选择题
13.(2018八上·嘉兴期末)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学术思想最灿烂的时期是秦以前,政治社会最理想安定时期莫过于汉唐。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秦以来中国的文化曾遭受到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再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在这三次中,要算董仲舒所发动的这一次……对文化上危害也最长远。
——摘编自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
材料三:统一思想,归本儒家,便是要使全国人有一致的信仰,让大家在相同的目标下,致力于共同的利益。所以统一思想是有其必要的。
——李威熊《董仲舒与西汉学术》
(1)据材料一,列举“中国学术思想最灿烂时期”的两位思想家及其主张。
(2)材料二中董仲舒所发动的“这一次”是指哪一历史事件 材料二、三对这一历史事件的评价有何不同7
(3)通过本题,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历史事件
【答案】(1)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墨子,反对战争,主张爱人。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材料二主要强调它对文化发展的危害;材料三主要强调它对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
(3)要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时空背景下:要客观地、辩证地全面的评价。
【知识点】百家争鸣;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1)根据题干中信息“中国学术思想最灿烂时期”指的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史称“百家争鸣”。这一时期,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影响最大。墨家的代表人物是墨子,他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代表人物是孟子,他主张“仁政”,还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道家的代表人物是庄子,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法家代表人物是韩非子,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2)董仲舒的“这一次”指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初年,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常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极远。材料二中“在这三次中,要算董仲舒所发动的这一次……对文化上危害也最长远.”可以看出,对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给出消极的评价,而材料三中“统一思想,归本儒家,便是要使全国人有一致的信仰,让大家在相同的目标下,致力于共同的利益。所以统一思想是有其必要的。”可以看出,是对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作用给予积极的评价。
(3)对于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评价,会因评价者的立场、角度、时空等因素的不同而产生不同,因此评价时一定要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时空背景下;要客观地、辩证地全面的评价;要一分为二,既看到它的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它的消极影响。
故答案为:(1)如: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墨子,反对战争,主张爱人。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材料二主要强调它对文化发展的危害;材料三主要强调它对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
(3)要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时空背景下:要客观地、辩证地全面的评价。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百家争鸣、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及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方法。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百家争鸣、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的史实。
14.(2018八上·嘉兴期末)汲取先进文化,推动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1世纪后的几百年间,中日交流有了更大发展。到中国大唐时期,中日交流达到一个高峰。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教材
材料二
——摘编自吴炮诚《图解日本史》
材料三:按照中国的模式,日本也分成若干地区,由从天皇和国家议会那里取得权利的总督和地方行政官统治……此外,以天皇名义将所有土地收归国有,分给农户耕种……借鉴了儒家学说,但更改了它的道德标准,调整了它的政治学说,以适应他们的社会结构。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
(1)列举公元1世纪至唐朝前、大唐时期的史实各一则,说明中日文明交流及对日本带来的影响。
(2)材料二中日本的“二宫八省制”与中国哪种制度相似 并说出该制度的主要作用。
(3)概括材料三中日本改革的特点,并指出这些改革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答案】(1)唐朝前:公元1世纪后的几百年间,成批的中国织工、陶工等随日本使者到了日本,对日本的纺织业、制陶业等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唐朝时期:日本大化陡新,积极地向唐朝学习,先后十几次派遣唐使者到唐朝。鉴真东渡日本,除了传播佛教以外,还将盛唐的医药、建筑、雕塑、绘画等技术和知识介绍到那里。
(2)三省六部制。这种制度使得各部门之间各有分工,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牵制,改善并加强了中央集权。
(3)仿效中国的改革。大化改新是日本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改革后,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知识点】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大化改新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了公元1世纪至唐朝前、大唐时期的史实,如日本遣唐使来唐朝,鉴真东渡,汉文化在日本风行一行等。
(2)材料二中日本的“二官八省制”是日本历史上大化改新的内容,与中国的三省六部制相似。“二官八省制”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
(3)由材料“按照中国的模式,日本也分成若干地区,由从天皇和国家议会那里取得权利的总督和地方行政官统治……此外,以天皇名义将所有土地收归国有,分给农户耕种……借鉴了儒家学说,但更改了它的道德标准,调整了它的政治学说,以适应他们的社会结构”可知,材料中日本改革的特点是有选择的向中国学习,这些改革影响日本发展成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繁荣。
故答案为:(1)唐朝前:公元1世纪后的几百年间,成批的中国织工、陶工等随日本使者到了日本,对日本的纺织业、制陶业等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唐朝时期:日本大化陡新,积极地向唐朝学习,先后十几次派遣唐使者到唐朝。鉴真东渡日本,除了传播佛教以外,还将盛唐的医药、建筑、雕塑、绘画等技术和知识介绍到那里。
(2)三省六部制。这种制度使得各部门之间各有分工,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牵制,改善并加强了中央集权。
(3)仿效中国的改革。大化改新是日本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改革后,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汲取先进文化,推动社会进步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唐朝对外交往、三省六部部、大化改新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朝对外交往、三省六部部、大化改新的相关史实。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