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期末统考卷(历社部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期末统考卷(历社部分)

资源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期末统考卷(历社部分)
一、选择题
1.后世将孔子视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的原因是(  )
A.主张以法治国,严刑重罚,强调“法与时移”
B.提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
C.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D.反对战争,爱一切人,视人如己,互助友爱
2.(2018八上·莲都期末)如图所反映的历史事实是(  )
A.秦统一车轨 B.秦统一货币 C.秦统一文字 D.秦统一度量
3.(2018八上·莲都期末)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一个主要标志。历史上,下列工具运用在农业生产领域中的是(  )
①转轮排字盘②铁镢③曲辕犁④筒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2018八上·莲都期末)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下列事件能在书中读到的是(  )
A.楚汉之争 B.鉴真东渡 C.玄奘西行 D.赤壁之战
5.(2018八上·莲都期末)“丝绸之路”是中外联系的纽带,沟通中两的桥梁,被称为流动的“文化运河”。以下能支撑这一结论的史实是(  )
①中国的冶铁技术传到西域②朝鲜的音乐传人中国
③中国的丝绸制品转运欧洲④西域的葡萄传人内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2018八上·莲都期末)关于下表中a、b朝代共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中国历史纪年表(部分)
①都创立了新的制度②都是结束分裂、实现统一的朝代
③都南少数民族建立④都是政权分立、高度发展的朝代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7.(2018八上·莲都期末)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以下顺应这一主流的史实是(  )
①马可·波罗游历中国②契丹国仿效中原进行改革
③唐太宗采取和亲政策④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2018八上·莲都期末)如边示意图(注:图中南指南方、北指北方)表明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与图中①相对应的时期应该是(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9.(2018八上·莲都期末)北宋画家 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全景式的社会生活画卷,从中可以品味北宋都市生活的情趣。(  )
A.苏轼 B.张择端 C.李清照 D.关汉卿
10.(2018八上·莲都期末)中世纪欧亚各区域的文明在碰撞中交融,对以后的世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下列史实能佐证这个说法的是(  )
①阿拉伯人把中国造纸术、指南针等发明传人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②马镫传人欧洲,将骑士与马融为一体,使他们成为纵横中世纪的封建骑士
③西欧的国王、贵族和教会掌握了农村土地后.形成了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
④古代两河流域发明和传播了腓尼基字母文字,为欧洲的字母文字奠定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11.(2018八上·莲都期末)有位思想家曾说:“变者,天道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问题
强国之变 “……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 民何惮而不信 乃必徒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摘自毛泽东《商鞅徒木立信论》 ①材料中“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是指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 请用一个典故来说明这次变法顺利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索。
民主之变 雅典执政官克里斯提尼进行改革,基本铲除了旧贵族的政治特权,扩大了公民权利,确定了雅典民主制度。伯里克利当政期间……,被称为古代希腊的黄金时代。——摘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 ②雅典在克里斯提尼执政时期曾采用过哪种方法“扩大了公民权利” 为什么伯里克利当政期间被称为“古代希腊的黄金时代”
仿效之变 中国文明大规模传八日本,……而那些游历“天朝”的日本人,作为热情的皈依者,回国后所起的作用更为重大。……大化改新于545年开始,它试图以中国唐朝为模式将日本改变成中央集权制国家。——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③根据材料概括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史实佐证日本”以中国唐朝为模式”进行改革。
④请结合材料,说说上述“之变”给我们的启示。
12.(2018八上·莲都期末)世界义明的发展是各种文明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结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历史是公平的,当世界跨入文明时代门槛的时候,它给了东西方两个伟大民族以同等的机会,让它们各自创造了一种国家制度,并分别成为后世的楷模。邦国和城邦,它们一个是帝制的渊薮,一个是民主制的源头,但都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自易中天《帝国的终结》
材料三:希腊文化与其地理“最有关系”。“因为气候温和,山水明秀,所以人民聪慧,富于思想。因为海岸曲折,良港颇多,所以航海殖民和工商业都极发达。因为国内山岭崎岖,交通不便,所以形在无数独立的城邦。“
——摘自1933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复兴初级中学教科书外国史》
(1)图中代表古中国文明和古西方文明的字母分别是   和   。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邦国”制在中国具体表现为什么制度。你怎么理解这种制度后来成为“帝制的渊薮”(注:渊薮是指根源)。
(3)请提取材料三的核心观点,并模仿它对观点的解读方式,再举一例加以说明。
(4)对待世界各种文明,我们该持有怎样的姿态
13.(2018八上·莲都期末)自秦开始,中国历经数朝,每个朝代的疆域不同,管理的措施也各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观察图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始皇为加强对匈奴地区的管辖采取了哪些措施。
(2)根据图二,指出西汉政府在斜线所示区域采取的管理措施及其历史意义。
(3)比较图二、图三,说说元朝疆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当时政府为实行有效统治和管理,在A、B处分别设置了什么行政机构
(4)概括上述三个朝代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所带来的共同作用。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春秋晚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作为大教育家,他兴办私学,广收门徒,主张有教无类。他注意“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他要求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要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他还教育学生要养成老实的学习态度。
A项主张以法治国,严刑重罚,强调“法与时移” 是法家的代表思想,不符合题意;
B项提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是后世将孔子视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的原因,符合题意;
C项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是孟子的学说,不符合题意;
D项反对战争,爱一切人,视人如己,互助友爱的是墨家,不用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孔子的相关史实,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答案】B
【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
【解析】【分析】据材料中的示意图所示可知,这是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统一货币的重要措施。秦灭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在经济上秦朝规定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
ACD三项和题干图片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秦统一货币是题干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实,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朝统一货币的史实。注意掌握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3.【答案】D
【知识点】开元盛世;影响深远的宋元科技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的科学家王祯成功创制木活字,又发明了转轮排字法,进一步提高了印刷速度。 ①转轮排字盘不属于农业生产领域,排除含①的选项。
D项②③④是运用在农业生产领域中生产工具,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农业生产领域中的生产工具。注意识记北宋和元朝对印刷术的发展状况。
4.【答案】A
【知识点】昌盛的秦汉文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黄帝到西汉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实,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楚汉之争发生在秦朝末年,在《史记》中可以读到。
A项楚汉之争发生在秦朝末年,在《史记》中可以读到,符合题意;
BC两项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发生在唐朝,《史记》中没有记载,不符合题意;
D项赤壁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史记》中没有记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史记》内容的识记能力,知道《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需要准确识记《史记》的作者、内容、地位。
5.【答案】C
【知识点】探究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汉朝时,从长安出发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再到西亚、欧洲,这就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联系中外的纽带,沟通东西方的桥梁,张骞为丝绸之路的开辟作出了重大贡献,沿着这条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域的毛皮、汗血马、石榴、葡萄、胡萝卜等瓜果以及西方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①③④正确。朝鲜不是丝绸之路上的国家,朝鲜派遣大批使节来中国,不会经过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无关。
C项①③④能支撑题干结论,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丝绸之路的准确识记。要求学生识记丝绸之路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所学内容分析解决相关问题。
6.【答案】A
【知识点】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题干《中国历史纪年表》中a、b分别是隋朝和元朝,隋朝和元朝都结束了政权并立,完成全国统一,隋朝于589年灭掉陈,统一南北,是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1279年,元朝统一了全国。都进行了制度的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如隋朝开创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元朝、隋朝实现统一、创立新的制度。①②叙述正确,④错误。隋朝是汉族建立的政权,不是少数民族建立的,③错误。
A项①②叙述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隋朝和元朝相同之处。解答组合选择题,排除法是比较好用的,一般题目排除一个即可获取正确答案。
7.【答案】D
【知识点】北方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1271年意大利人马可 波罗从威尼斯出发,前往中国,1275年到达中国元朝的首都大都(元世祖忽必烈在位),在中国生活了17年以后,从海路回到意大利。口述由其狱友代写的《马可 波罗行记》描绘了元朝大都的繁华景象,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①马可·波罗游历中国为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交流和联系,不是民族融合,排除含①的选项。
D项②③④顺应题干主流,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民族融合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解题时注意关键词“民族融合”,即在备选项中找出其中符合民族融合的相关内容。
8.【答案】C
【知识点】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析】【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西汉时期经济重心在北方,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南宋时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C项宋朝应该是图中①相对应的时期,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经历的一个漫长过程的示意图为切入点,考查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内容。知道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时间是在南宋,此后,历经元、明、清三代,经济上南重于北的形势始终没有改变,南方经济更加繁荣。
9.【答案】B
【知识点】探究北宋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随着城市的发展,表现市民生活的风俗画出现并日益增加,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景象。
B项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全景式的社会生活画卷,从中可以品味北宋都市生活的情趣,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清明上河图》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景象。
10.【答案】A
【知识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解析】【分析】①②.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和火药武器等都是经阿拉伯人的手传入欧洲;印度的糖、稻米、棉花等传入欧洲也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阿拉伯人被誉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故①正确;马镫传入欧洲,将骑手与马融为一体, 这些骑手手持长矛或重的...…成为纵横欧洲中世纪近1000年的封建骑士,故②正确。
③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欧农村的土地主要掌握在国王、贵族和教会手中,以封建庄园的形式经营,它在经济上的特点是自给自足,大部分土地租给农奴耕种,因此,③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地中海东岸的腓尼基人发明和传播了腓尼基字母文字,为以后欧洲的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础,故④表述错误。
A项①②能佐证题干说法,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世纪欧亚各区域文明在碰撞中交融,要求具备知识识记及迁移运用的能力。
11.【答案】①措施:奖励军功;奖励农耕,重视农业。改革者态度坚决,获得了人民的信任,如商鞅徙木立信。②陶片放逐法。因为伯里克利执政期间,雅典的民主制度达到全盛.政治民主,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所以为成为古代希腊的黄金时代。③中国唐朝高度繁荣,曾到过中国的日本留学生积极宣扬唐朝的制度,希望以唐朝为楷模,实行改革,建立“法制完备”的新国家。701年,日本参照中国的律令制度,编订了日本第一部律令法典,作为治国的基础。(其他符合题意也可);④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西方文明的摇篮;大化改新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可知是商鞅变法,依据材料“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可知描述的是商鞅变法措施中的建立军功、奖励农耕,重视农业;依据材料信息“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徒木以立信者”可知改革成功的原因是改革者态度坚决,获取了人民的信任。
(2)依据信息“该城邦执政官克里斯提尼进行改革”,结合所学可知,城邦为雅典,克里斯提尼时期所采取的措施和影响可以回答第二问。
(3)依据时间“公元7世纪”、地点“日本”、角度“仿效中国”,结合所学回答大化改新的背景和具体措施即可。
(4)根据商鞅变法、雅典民主改革、大化改新可知.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一定要进行改革。
故答案为:①措施:奖励军功;奖励农耕,重视农业。改革者态度坚决,获得了人民的信任,如商鞅徙木立信。
②陶片放逐法。因为伯里克利执政期间,雅典的民主制度达到全盛.政治民主,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所以为成为古代希腊的黄金时代。
③中国唐朝高度繁荣,曾到过中国的日本留学生积极宣扬唐朝的制度,希望以唐朝为楷模,实行改革,建立“法制完备”的新国家。701年,日本参照中国的律令制度,编订了日本第一部律令法典,作为治国的基础。(其他符合题意也可);
④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商鞅变法、雅典民主政治、日本大化改新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商鞅变法、雅典民主政治、日本大化改新的相关知识。
12.【答案】(1)E;A
(2)制度:分封制。原因:分封制具有严格的等级特点;分封制后期地方割据,最终中国建立中央集权。
(3)文化形成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中国文化的形成与其地理“最有关系”。因为气候温和,处于内陆平原,依托大河,所以农耕发达,人口聚集从事农业生产,所以形成法家思想。(也可以是其他国家的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分析)
(4)平等、开放、相互学习的态度。
【知识点】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夏、商、西周的兴亡;西方文明的摇篮
【解析】【分析】(1)古中国发源于长江黄河流域,图中E即代表古中国文明。古西方文明的摇篮是希腊,发源于爱琴海,图中A即代表古西方文明。
(2)结合所学知识,题干所给材中“当世界跨入明时代门槛的时候”是指奴隶社会时期,其中中国的“邦国”制指的是商周时期推行的分封制。分封制具有严格的等级特点;分封制后期地方割据,最终中国建立中央集权。所以说“分封制是帝制的渊薮”。
(3)材料三中“希腊文化与其地理‘最有关系’”即是材料三的核心观点。可具四大文明古国的任一例用“因为……所以”表述合理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如:平等、开放、相互学习的态度。
故答案为:(1)E、A。
(2)制度:分封制。原因:分封制具有严格的等级特点;分封制后期地方割据,最终中国建立中央集权。
(3)文化形成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中国文化的形成与其地理“最有关系”。因为气候温和,处于内陆平原,依托大河,所以农耕发达,人口聚集从事农业生产,所以形成法家思想。(也可以是其他国家的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分析)
(4)平等、开放、相互学习的态度。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东西方文明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题目设计既注重基础性,又注重概括性和开放性,对学生答题能力要求较高。
13.【答案】(1)为了更好地抵御匈奴,秦始皇又在原先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北方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一道城防。
(2)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事务,保护往来商旅。这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3)向西南和北方都有扩张。在A设置中书省。在B设立宣政院。
(4)加强了中央统治,维护了国家统一。
【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大一统的汉朝;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1)秦朝为了巩固北方边疆安全,派大军北击匈奴,并且派蒙恬修建长城,成为与匈奴的屏障。
(2)图二斜线所示区域为西域。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成为我国不可分割一部分。
(3)“(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元朝疆域比西汉时期要辽阔,不断向西南和北方扩张,元朝疆域空前辽阔,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图中A、B处分别是大都和西藏。大都是元朝的都城,元朝在中央设立中书省,作为全国的最高行政机构,管辖大都及附近地区。元朝设置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军政要务,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从此,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4)秦朝、西汉、元朝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都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
故答案为:(1)为了更好地抵御匈奴,秦始皇又在原先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北方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一道城防。
(2)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事务,保护往来商旅。这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3)向西南和北方都有扩张。在A设置中书省。在B设立宣政院。
(4)加强了中央统治,维护了国家统一。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朝、西汉、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秦朝、西汉、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期末统考卷(历社部分)
一、选择题
1.后世将孔子视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的原因是(  )
A.主张以法治国,严刑重罚,强调“法与时移”
B.提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
C.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D.反对战争,爱一切人,视人如己,互助友爱
【答案】B
【知识点】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春秋晚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作为大教育家,他兴办私学,广收门徒,主张有教无类。他注意“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他要求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要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他还教育学生要养成老实的学习态度。
A项主张以法治国,严刑重罚,强调“法与时移” 是法家的代表思想,不符合题意;
B项提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是后世将孔子视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的原因,符合题意;
C项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是孟子的学说,不符合题意;
D项反对战争,爱一切人,视人如己,互助友爱的是墨家,不用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孔子的相关史实,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2018八上·莲都期末)如图所反映的历史事实是(  )
A.秦统一车轨 B.秦统一货币 C.秦统一文字 D.秦统一度量
【答案】B
【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
【解析】【分析】据材料中的示意图所示可知,这是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统一货币的重要措施。秦灭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在经济上秦朝规定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
ACD三项和题干图片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秦统一货币是题干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实,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朝统一货币的史实。注意掌握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3.(2018八上·莲都期末)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一个主要标志。历史上,下列工具运用在农业生产领域中的是(  )
①转轮排字盘②铁镢③曲辕犁④筒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知识点】开元盛世;影响深远的宋元科技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的科学家王祯成功创制木活字,又发明了转轮排字法,进一步提高了印刷速度。 ①转轮排字盘不属于农业生产领域,排除含①的选项。
D项②③④是运用在农业生产领域中生产工具,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农业生产领域中的生产工具。注意识记北宋和元朝对印刷术的发展状况。
4.(2018八上·莲都期末)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下列事件能在书中读到的是(  )
A.楚汉之争 B.鉴真东渡 C.玄奘西行 D.赤壁之战
【答案】A
【知识点】昌盛的秦汉文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黄帝到西汉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实,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楚汉之争发生在秦朝末年,在《史记》中可以读到。
A项楚汉之争发生在秦朝末年,在《史记》中可以读到,符合题意;
BC两项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发生在唐朝,《史记》中没有记载,不符合题意;
D项赤壁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史记》中没有记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史记》内容的识记能力,知道《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需要准确识记《史记》的作者、内容、地位。
5.(2018八上·莲都期末)“丝绸之路”是中外联系的纽带,沟通中两的桥梁,被称为流动的“文化运河”。以下能支撑这一结论的史实是(  )
①中国的冶铁技术传到西域②朝鲜的音乐传人中国
③中国的丝绸制品转运欧洲④西域的葡萄传人内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知识点】探究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汉朝时,从长安出发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再到西亚、欧洲,这就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联系中外的纽带,沟通东西方的桥梁,张骞为丝绸之路的开辟作出了重大贡献,沿着这条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域的毛皮、汗血马、石榴、葡萄、胡萝卜等瓜果以及西方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①③④正确。朝鲜不是丝绸之路上的国家,朝鲜派遣大批使节来中国,不会经过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无关。
C项①③④能支撑题干结论,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丝绸之路的准确识记。要求学生识记丝绸之路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所学内容分析解决相关问题。
6.(2018八上·莲都期末)关于下表中a、b朝代共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中国历史纪年表(部分)
①都创立了新的制度②都是结束分裂、实现统一的朝代
③都南少数民族建立④都是政权分立、高度发展的朝代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A
【知识点】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题干《中国历史纪年表》中a、b分别是隋朝和元朝,隋朝和元朝都结束了政权并立,完成全国统一,隋朝于589年灭掉陈,统一南北,是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1279年,元朝统一了全国。都进行了制度的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如隋朝开创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元朝、隋朝实现统一、创立新的制度。①②叙述正确,④错误。隋朝是汉族建立的政权,不是少数民族建立的,③错误。
A项①②叙述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隋朝和元朝相同之处。解答组合选择题,排除法是比较好用的,一般题目排除一个即可获取正确答案。
7.(2018八上·莲都期末)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以下顺应这一主流的史实是(  )
①马可·波罗游历中国②契丹国仿效中原进行改革
③唐太宗采取和亲政策④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知识点】北方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1271年意大利人马可 波罗从威尼斯出发,前往中国,1275年到达中国元朝的首都大都(元世祖忽必烈在位),在中国生活了17年以后,从海路回到意大利。口述由其狱友代写的《马可 波罗行记》描绘了元朝大都的繁华景象,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①马可·波罗游历中国为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交流和联系,不是民族融合,排除含①的选项。
D项②③④顺应题干主流,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民族融合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解题时注意关键词“民族融合”,即在备选项中找出其中符合民族融合的相关内容。
8.(2018八上·莲都期末)如边示意图(注:图中南指南方、北指北方)表明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与图中①相对应的时期应该是(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答案】C
【知识点】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析】【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西汉时期经济重心在北方,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南宋时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C项宋朝应该是图中①相对应的时期,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经历的一个漫长过程的示意图为切入点,考查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内容。知道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时间是在南宋,此后,历经元、明、清三代,经济上南重于北的形势始终没有改变,南方经济更加繁荣。
9.(2018八上·莲都期末)北宋画家 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全景式的社会生活画卷,从中可以品味北宋都市生活的情趣。(  )
A.苏轼 B.张择端 C.李清照 D.关汉卿
【答案】B
【知识点】探究北宋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随着城市的发展,表现市民生活的风俗画出现并日益增加,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景象。
B项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全景式的社会生活画卷,从中可以品味北宋都市生活的情趣,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清明上河图》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景象。
10.(2018八上·莲都期末)中世纪欧亚各区域的文明在碰撞中交融,对以后的世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下列史实能佐证这个说法的是(  )
①阿拉伯人把中国造纸术、指南针等发明传人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②马镫传人欧洲,将骑士与马融为一体,使他们成为纵横中世纪的封建骑士
③西欧的国王、贵族和教会掌握了农村土地后.形成了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
④古代两河流域发明和传播了腓尼基字母文字,为欧洲的字母文字奠定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知识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解析】【分析】①②.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和火药武器等都是经阿拉伯人的手传入欧洲;印度的糖、稻米、棉花等传入欧洲也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阿拉伯人被誉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故①正确;马镫传入欧洲,将骑手与马融为一体, 这些骑手手持长矛或重的...…成为纵横欧洲中世纪近1000年的封建骑士,故②正确。
③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欧农村的土地主要掌握在国王、贵族和教会手中,以封建庄园的形式经营,它在经济上的特点是自给自足,大部分土地租给农奴耕种,因此,③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地中海东岸的腓尼基人发明和传播了腓尼基字母文字,为以后欧洲的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础,故④表述错误。
A项①②能佐证题干说法,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世纪欧亚各区域文明在碰撞中交融,要求具备知识识记及迁移运用的能力。
二、非选择题
11.(2018八上·莲都期末)有位思想家曾说:“变者,天道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问题
强国之变 “……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 民何惮而不信 乃必徒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摘自毛泽东《商鞅徒木立信论》 ①材料中“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是指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 请用一个典故来说明这次变法顺利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索。
民主之变 雅典执政官克里斯提尼进行改革,基本铲除了旧贵族的政治特权,扩大了公民权利,确定了雅典民主制度。伯里克利当政期间……,被称为古代希腊的黄金时代。——摘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 ②雅典在克里斯提尼执政时期曾采用过哪种方法“扩大了公民权利” 为什么伯里克利当政期间被称为“古代希腊的黄金时代”
仿效之变 中国文明大规模传八日本,……而那些游历“天朝”的日本人,作为热情的皈依者,回国后所起的作用更为重大。……大化改新于545年开始,它试图以中国唐朝为模式将日本改变成中央集权制国家。——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③根据材料概括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史实佐证日本”以中国唐朝为模式”进行改革。
④请结合材料,说说上述“之变”给我们的启示。
【答案】①措施:奖励军功;奖励农耕,重视农业。改革者态度坚决,获得了人民的信任,如商鞅徙木立信。②陶片放逐法。因为伯里克利执政期间,雅典的民主制度达到全盛.政治民主,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所以为成为古代希腊的黄金时代。③中国唐朝高度繁荣,曾到过中国的日本留学生积极宣扬唐朝的制度,希望以唐朝为楷模,实行改革,建立“法制完备”的新国家。701年,日本参照中国的律令制度,编订了日本第一部律令法典,作为治国的基础。(其他符合题意也可);④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西方文明的摇篮;大化改新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可知是商鞅变法,依据材料“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可知描述的是商鞅变法措施中的建立军功、奖励农耕,重视农业;依据材料信息“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徒木以立信者”可知改革成功的原因是改革者态度坚决,获取了人民的信任。
(2)依据信息“该城邦执政官克里斯提尼进行改革”,结合所学可知,城邦为雅典,克里斯提尼时期所采取的措施和影响可以回答第二问。
(3)依据时间“公元7世纪”、地点“日本”、角度“仿效中国”,结合所学回答大化改新的背景和具体措施即可。
(4)根据商鞅变法、雅典民主改革、大化改新可知.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一定要进行改革。
故答案为:①措施:奖励军功;奖励农耕,重视农业。改革者态度坚决,获得了人民的信任,如商鞅徙木立信。
②陶片放逐法。因为伯里克利执政期间,雅典的民主制度达到全盛.政治民主,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所以为成为古代希腊的黄金时代。
③中国唐朝高度繁荣,曾到过中国的日本留学生积极宣扬唐朝的制度,希望以唐朝为楷模,实行改革,建立“法制完备”的新国家。701年,日本参照中国的律令制度,编订了日本第一部律令法典,作为治国的基础。(其他符合题意也可);
④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商鞅变法、雅典民主政治、日本大化改新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商鞅变法、雅典民主政治、日本大化改新的相关知识。
12.(2018八上·莲都期末)世界义明的发展是各种文明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结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历史是公平的,当世界跨入文明时代门槛的时候,它给了东西方两个伟大民族以同等的机会,让它们各自创造了一种国家制度,并分别成为后世的楷模。邦国和城邦,它们一个是帝制的渊薮,一个是民主制的源头,但都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自易中天《帝国的终结》
材料三:希腊文化与其地理“最有关系”。“因为气候温和,山水明秀,所以人民聪慧,富于思想。因为海岸曲折,良港颇多,所以航海殖民和工商业都极发达。因为国内山岭崎岖,交通不便,所以形在无数独立的城邦。“
——摘自1933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复兴初级中学教科书外国史》
(1)图中代表古中国文明和古西方文明的字母分别是   和   。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邦国”制在中国具体表现为什么制度。你怎么理解这种制度后来成为“帝制的渊薮”(注:渊薮是指根源)。
(3)请提取材料三的核心观点,并模仿它对观点的解读方式,再举一例加以说明。
(4)对待世界各种文明,我们该持有怎样的姿态
【答案】(1)E;A
(2)制度:分封制。原因:分封制具有严格的等级特点;分封制后期地方割据,最终中国建立中央集权。
(3)文化形成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中国文化的形成与其地理“最有关系”。因为气候温和,处于内陆平原,依托大河,所以农耕发达,人口聚集从事农业生产,所以形成法家思想。(也可以是其他国家的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分析)
(4)平等、开放、相互学习的态度。
【知识点】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夏、商、西周的兴亡;西方文明的摇篮
【解析】【分析】(1)古中国发源于长江黄河流域,图中E即代表古中国文明。古西方文明的摇篮是希腊,发源于爱琴海,图中A即代表古西方文明。
(2)结合所学知识,题干所给材中“当世界跨入明时代门槛的时候”是指奴隶社会时期,其中中国的“邦国”制指的是商周时期推行的分封制。分封制具有严格的等级特点;分封制后期地方割据,最终中国建立中央集权。所以说“分封制是帝制的渊薮”。
(3)材料三中“希腊文化与其地理‘最有关系’”即是材料三的核心观点。可具四大文明古国的任一例用“因为……所以”表述合理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如:平等、开放、相互学习的态度。
故答案为:(1)E、A。
(2)制度:分封制。原因:分封制具有严格的等级特点;分封制后期地方割据,最终中国建立中央集权。
(3)文化形成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中国文化的形成与其地理“最有关系”。因为气候温和,处于内陆平原,依托大河,所以农耕发达,人口聚集从事农业生产,所以形成法家思想。(也可以是其他国家的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分析)
(4)平等、开放、相互学习的态度。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东西方文明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题目设计既注重基础性,又注重概括性和开放性,对学生答题能力要求较高。
13.(2018八上·莲都期末)自秦开始,中国历经数朝,每个朝代的疆域不同,管理的措施也各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观察图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始皇为加强对匈奴地区的管辖采取了哪些措施。
(2)根据图二,指出西汉政府在斜线所示区域采取的管理措施及其历史意义。
(3)比较图二、图三,说说元朝疆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当时政府为实行有效统治和管理,在A、B处分别设置了什么行政机构
(4)概括上述三个朝代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所带来的共同作用。
【答案】(1)为了更好地抵御匈奴,秦始皇又在原先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北方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一道城防。
(2)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事务,保护往来商旅。这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3)向西南和北方都有扩张。在A设置中书省。在B设立宣政院。
(4)加强了中央统治,维护了国家统一。
【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大一统的汉朝;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1)秦朝为了巩固北方边疆安全,派大军北击匈奴,并且派蒙恬修建长城,成为与匈奴的屏障。
(2)图二斜线所示区域为西域。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成为我国不可分割一部分。
(3)“(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元朝疆域比西汉时期要辽阔,不断向西南和北方扩张,元朝疆域空前辽阔,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图中A、B处分别是大都和西藏。大都是元朝的都城,元朝在中央设立中书省,作为全国的最高行政机构,管辖大都及附近地区。元朝设置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军政要务,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从此,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4)秦朝、西汉、元朝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都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
故答案为:(1)为了更好地抵御匈奴,秦始皇又在原先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北方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一道城防。
(2)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事务,保护往来商旅。这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3)向西南和北方都有扩张。在A设置中书省。在B设立宣政院。
(4)加强了中央统治,维护了国家统一。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朝、西汉、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秦朝、西汉、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