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期末统考卷(历社部分)一、单项选择题1.(2018八上·北仑期末)下列有关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金字塔是古代埃及国王的陵墓②古巴比伦国王阿育王统一了两河流域③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一一夏朝④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的一种社会等级制度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2.(2018八上·北仑期末)“辉煌属于希腊,宏伟属于罗马。”下列内容可以佐证“罗马的宏伟”的是( )A.发明象形文字 B.成为欧洲戏剧故乡C.发明阿拉伯数字 D.建造大量广场和高架引水桥3.(2018八上·北仑期末)从“基督教盛行西欧”“领主的庄园”这些关键问中,提炼出的学习主题是( )A.古代希腊 B.古代罗马C.中世纪的西欧 D.阿拉伯帝国4.阿拉伯人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下列图片反映了其贡献的是( )A. B.C. D.5.(2018八上·北仑期末)日本历史上先后拜了两位老师:中国隋唐和欧洲。其中向中国隋唐“拜师学艺”是指( )A.大和统一 B.鉴真东渡 C.丕平献土 D.大化改新6.(2018八上·北仑期末)如图中的马镫是( )A.① B.② C.③ D.④7.(2018八上·北仑期末)下列主张与中国古代思想家搭配正确的是( )A.兼爱、非攻——韩非子 B.克己复礼——墨子C.无为、仁政——老子 D.民贵、君轻——孟子8.(2018八上·北仑期末)“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此联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分别发生在( )A.春秋和战国 B.秦末和春秋 C.战国和三国 D.秦初和汉初9.“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产品远抵西亚和欧洲,西域乃至印度的文明成果,也源源不断地涌进中国。”这说明丝绸之路的开辟( )A.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B.推动了西汉进行政治改革C.掀起了诸侯兴修水利的高潮 D.加速了中国北方民族的融合10.(2018八上·北仑期末)关于大运河的评价,自古褒贬不一。下列古人评价大运河的诗句中,持完全否定态度的是( )A.“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唐·胡曾《汴水》)B.“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唐·皮日休《汴河怀古》)C.“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唐·皮日休《汴河铭》)D.“天下转漕,仰此一渠。”(元·脱脱《宋史》)11.(2018八上·北仑期末)下图为小林同学为某课设计的示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课的主题是(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开放革新的时代12.(2018八上·北仑期末)元政府为了加强对藏族地区的管辖,在中央设立的管理机构是( )A.西域都护府 B.西藏行省 C.宣政院 D.中书省13.(2018八上·北仑期末)假如你生活在北宋的东京,下列现象可能看到的是( )①瓦子中正在上演《窦娥冤》②茶馆遍布大街小巷③穿着棉布衣裳的行人摩肩接踵④国外的客商和商品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②14.中国“四大发明”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对其表述正确的是( )A.东汉蔡伦发明的造纸术,促进了文化交流和教育普及B.北宋毕昇发明的雕版印刷术,大大提高了印刷的效率C.南宋时指南针传人欧洲,为后来欧洲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D.炼丹时偶然发明的火药,唐末广泛应用于军事二、非选择题15.(2018八上·北仑期末)【制度创新】中国古代,周家政治制度在不断地创新和完善。阅读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秦统治者把“帝”这个头衔作为自己的专属称呼,皇帝之下是三公,“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二:(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统治者在政治制度上的创新举措。(2)材料二图示反映了什么政治制度 该制度首创于哪一朝代 有何积极作用 (3)汉武帝、宋太祖在政治上分别采取哪些措施加强对地方管理,巩固中央集权 16.(2018八上·北仑期末)【民族交融】民族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材料二:辽、西夏王朝都效仿中原王朝开设科举。选拔人才,模仿汉字结构、笔画创制本民族文字。随着契丹人南下,乳酪传入中原,契丹服饰在中原流行。材料三:元朝时,汉族人来到边疆开发,边疆各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杂居相处,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已同汉族没什么差别,一个新的民族开始形成。——以上摘编自人教版八上《历史与社会》(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采取了怎样的民族政策 该政策在当时发挥了什么作用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什么现象 试再举一例反映这一现象的史实。(3)材料三中“新的民族”的名称是什么 他们信仰什么宗教 (4)综合对上述材料和问题的思考,你有何感悟 17.(2018八上·北仑期末)【经济发展】经济活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传》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战国策·秦策》材料三:北方人口南迁示意图(见右图)(1)材料一人名中蕴含了丰富的时代信息,据此你可似推论春秋时期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 这一现象引发了急剧的社会变革,由此导致了当时思想领域出现怎样的局面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君治秦”的历史作用。(3)材料三中北方人口南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一时期,北方人口南迁对江南地区的开发有什么贡献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促进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大河文明---古代埃及;古代西亚国家;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①正确,古埃及国王也称法老,是古埃及最大的奴隶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们被看做是神的化身。他们为自己修建了巨大的陵墓金字塔,金字塔就成了法老权力的象征;②错误,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③错误,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相传禹治黄河水患有功,受舜禅让继帝位。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④正确,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的一种社会等级制度,这一制度将人分为4个等级,即婆罗门 、刹帝利 、吠舍 和首陀罗。所以①④正确。C项①④说法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四大文明古国的相关知识。需要准确识记四大文明古国的相关知识。2.【答案】D【知识点】罗马帝国及基督教的产生【解析】【分析】A项发明象形文字的是古埃及,不符合题意;B项成为欧洲戏剧故乡的是古希腊,不符合题意;C项发明阿拉伯数字的是古印度,不符合题意;D项建造大量广场和高架引水桥的是古罗马,可以佐证“罗马的宏伟”,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四大文明古国和古希腊、古罗马成就。识记与灵活掌握古代罗马建筑艺术成就。3.【答案】C【知识点】西欧封建国家与基督教文明【解析】【分析】在西欧封建社会时期,基督教会的罗马教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经济上教皇和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土地所有者,拥有占据西欧的三分之一土地。在政治上,神权高于一切,可以和世俗王权分庭抗礼。在思想文化领域,形成一元垄断,可谓是处于一种万流归宗的地位,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西欧中世纪乡村典型的组织形式是庄园,它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督教盛行西欧”“领主的庄园”都反映了中世纪的西欧。ABD三项和“基督教盛行西欧”“领主的庄园”这些关键词无关,不符合题意;C项中世纪的西欧是从“基督教盛行西欧”“领主的庄园”这些关键词中提炼出的学习主题,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欧封建社会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把握和识记相关史实是解题的关键。4.【答案】D【知识点】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解析】【分析】A项为楔形文字,由苏美尔人创造,不符合题意;B项为甲骨文,由中国人创造,不符合题意;C项反映了腓尼基字母文字的发展(拉丁字母的产生) ,由腓尼其人创造,不符合题意;D项为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数字,原本是印度人发明的,是经过阿拉伯人的传播,成为世界上人们共同使用的数字,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阿拉伯人的贡献,要求具备知识的识记和运用能力。5.【答案】D【知识点】大化改新【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六七世纪的日本非常混乱,7世纪中期,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仿照中国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通过改革,使日本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ABC三项都不是向中国隋唐“拜师学艺”所指的内容,不符合题意;D项大化改新向中国隋唐“拜师学艺”,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大化改新的相关内容。注意大化改新内容的识记。6.【答案】B【知识点】西欧封建国家与基督教文明【解析】【分析】马镫是一对挂在马鞍两边的脚踏,供骑马人在上马时和骑乘时用来踏脚的马具。马镫的作用不仅是帮助人上马,更主要的是在骑行时支撑骑马者的双脚,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骑马的优势,同时又能有效地保护骑马人的安全。马镫在距今1500多年以前,由在中国古代北方地区游牧的鲜卑人发明后,便在欧亚大草原上迅速流传,使骑兵的战略地位大大提高,也使世界战争史大为改观。B项②是马镫,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马镫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图能力。知道马镫发明于中国,后传播到欧洲。东方游牧民族发明的马镫引入到欧洲以后,促进了西欧重甲骑兵的发展,也有助于封建骑士阶级的形成,对欧洲中世纪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7.【答案】D【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主要的思想主张是民贵君轻,A项兼爱、非攻——韩非子搭配不正确,不符合题意,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韩非子主张法治,建立中央集权;B项克己复礼——墨子搭配不正确,不符合题意,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强调“仁”,“仁”就是“爱人”“克己复礼”,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C项无为、仁政——老子搭配不正确,不符合题意,孟子提出“仁政”,老子主张“无为”;D项民贵、君轻——孟子搭配正确,符合题意,儒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孟子,他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观念;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及其思想主张,要求具备对所学知识的识记应用能力。8.【答案】B【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解析】【分析】从材料看出,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是指秦朝末年项羽率领起义军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大败秦军;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指春秋后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灭掉吴国。AC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B项秦末和春秋是题干对联涉及的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对联为切入点,考查春秋争霸、秦朝的相关知识。理解并识记春秋争霸、秦朝的相关史实。9.【答案】A【知识点】探究丝绸之路【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对促进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作用,至今仍是中西方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题文材料“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产品远抵西亚和欧洲,西域乃至印度的文明成果,也源源不断地涌进中国。”体现的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A项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是题干材料说明的内容,符合题意;BCD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10.【答案】A【知识点】隋的兴亡【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中胡曾只看到了开凿大运河的劳役繁重,造成了隋朝的灭亡;胡曾对隋朝大运河持完全否定态度。A项“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持完全否定态度,符合题意;BCD三项评述都在不同程度上肯定了大运河的积极作用,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关于大运河的评价,自古以来褒贬不一,众说纷纭。”为背景主要考查学生对隋朝大运河相关知识的掌握。需要灵活运用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相关评述。11.【答案】C【知识点】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示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国、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是典型的政权分立时期,同时政权分立各民族相互交往,促进了民族融合,如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的融合。故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A项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元谋人时期,不符合题意;B项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指的是夏商周时期,不符合题意;C项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该课的主题,符合题意;D项开放革新的时代指的是隋唐时期,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替,考查学生的材料理解和知识迁移能力。要求学生会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出示意图中反映的单元主题。12.【答案】C【知识点】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解析】【分析】元政府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在中央设置宣政院,负责管理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这标志着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我国的行政区划。C项宣政院是元政府为了加强对藏族地区的管辖,在中央设立的管理机构,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元朝时期为了加强对西藏地区的治理而设置的机构及学生的识记能力。重点识记历代中央政府都十分注重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努力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措施。13.【答案】C【知识点】宋元社会生活与文化【解析】【分析】《窦娥冤》是元曲,出现于元朝;元朝黄道婆从黎族人民那里学会了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可知①③不符合题意,②④符合题意.C项②④生活在北宋的东京可能看到,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宋代社会生活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宋代社会生活的相关史实。14.【答案】C【知识点】昌盛的秦汉文化;影响深远的宋元科技【解析】【分析】A项东汉蔡伦发明的造纸术,促进了文化交流和教育普及表述错误,不符合题意,造纸术不是蔡伦发明的,蔡伦只是加以改进;B项北宋毕昇发明的雕版印刷术,大大提高了印刷的效率表述错误,不符合题意,毕昇发明的是活字印刷术,雕版印刷在隋唐时期已经广泛应用;C项南宋时指南针传人欧洲,为后来欧洲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表述正确,符合题意,北宋时,制成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还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D项炼丹时偶然发明的火药,唐末广泛应用于军事表述错误,不符合题意,火药在唐朝末年开始应用于军事,在宋元时期才被广泛应用于战争;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知识。理解与识记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相关史实。15.【答案】(1)建立起一套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或具体阐述: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或建立皇帝制;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在地方,建立郡县制)。(2)三省六部制;隋朝。积极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各有分工,互相合作;相互牵制;改善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等。(两点即可)(3)汉武帝措施:推恩令;加强监察制度或刺史制度。宋太祖措施:解除地方节度使的权力;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选拔文臣担任地方官吏,不许武人掌握地方政治。(两点即可)【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大一统的汉朝;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三省六部制【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秦统治者把‘帝’这个头衔作为自己的专属称呼,皇帝之下是三公,‘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结合所学可知,为了适应统一的需要,加强封建统治,秦统治者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大权,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制的推行,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2)根据材料二图中的“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可知反映的是三省六部制。根据所学知识知识,为了强化皇权,隋朝创立三省六部制,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使相权一分为三,三省之间分工明确又相互制约,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君主专制,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3)西汉初年,诸侯王国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为消除这一影响,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使诸侯国再也无力与中央对抗。宋太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陆续解除地方节度使的权力;选拔文官担任地方官吏 。故答案为:(1)建立起一套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或具体阐述: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或建立皇帝制;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在地方,建立郡县制)。(2)三省六部制;隋朝。积极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各有分工,互相合作;相互牵制;改善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等。(两点即可)(3)汉武帝措施:推恩令;加强监察制度或刺史制度。宋太祖措施:解除地方节度使的权力;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选拔文臣担任地方官吏,不许武人掌握地方政治。(两点即可)【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三省六部制,汉武帝、宋太祖在政治上加强对地方管理,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注意掌握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三省六部制,汉武帝、宋太祖在政治上加强对地方管理,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的相关知识。16.【答案】(1)唐太宗民族政策:开明(或对各少数民族“一视同仁”)。该政策作用:使民族关系比较融洽;促进了民族团结;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等。(两点即可)(2)反映的社会现象:农牧文化逐渐交融(多元文化交融或民族交融)。 吏实:少数民族辽建立孔庙,春秋祭祀;西夏诸帝重视儒学,广建学校,翻译儒家经典;仁宗下诏尊孔子为“文宣帝”,北魏孝文帝改革等。(民族交融的史实皆可)(3)回族;伊斯兰教。(4)各民族之间应平等、团结、互助、共同繁荣发展;民族交融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国家的统一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灿烂的中华文明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文明在农牧文化交融中更加丰富多彩等;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民族融合等。(任写一点即可)【知识点】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朕独爱之如一”可以看出唐太宗对待少数民族和汉族一样,一视同仁,体现了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因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被各族首领尊奉为天可汗;这种开明的民族政策使唐代的民族关系和谐融治,在当时起到了促进汉族和少数民族友好关系的作用。(2)材料二中的“辽、西夏王朝都效仿中原王朝……随着契丹人南下,乳酪传入中原,契丹服饰在中原流行”反映了宋朝时期农牧文化的交融。民族融合的史实有: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也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北魏孝文帝进行了改革,改革的内容包括迁都洛阳、改汉姓、穿汉服、学汉语、通汉婚,这些改革措施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元朝时,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迁入中国,他们和汉、蒙、畏兀儿等民族长期杂居、通婚,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3)元朝时,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迁入中国,他们和汉、蒙、畏兀儿等民族长期杂居、通婚,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回族信仰伊斯兰教。(4)本题考查学生的感悟,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如:各民族之间应平等、团结、互助、共同繁荣发展;民族交融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国家的统一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灿烂的中华文明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文明在农牧文化交融中更加丰富多彩等;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民族融合等。故答案为:(1)唐太宗民族政策:开明(或对各少数民族“一视同仁”)。该政策作用:使民族关系比较融洽;促进了民族团结;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等。(两点即可)(2)反映的社会现象:农牧文化逐渐交融(多元文化交融或民族交融)。史实:少数民族辽建立孔庙,春秋祭祀;西夏诸帝重视儒学,广建学校,翻译儒家经典;仁宗下诏尊孔子为“文宣帝”,北魏孝文帝改革等。(民族交融的史实皆可)(3)回族;伊斯兰教。(4)各民族之间应平等、团结、互助、共同繁荣发展;民族交融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国家的统一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灿烂的中华文明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文明在农牧文化交融中更加丰富多彩等;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民族融合等。(任写一点即可)【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本题时期的民族关系的相关知识。题目设计既注重基础性,又注重概括性和开放性,对学生答题能力要求较高。17.【答案】(1)牛耕;百家争鸣。(2)使秦国国力大增,成为战国中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为以后泰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根据材料答使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也可)。(3)北方战乱(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稳定)。贡献: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4)政治相对稳定;先进生产工具的发明和使用(或先进生产技术);恰当的经济政策(或改革);人口增长(或劳动力的增加)等。【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百家争鸣;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经济重心的南移【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信息“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可知.人名中蕴含了丰富的时代信息.人名多叫牛.说明春秋时期农业生产领域使用牛耕;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盛,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了猛烈的冲击。社会上不同政治思想派别的代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涌现出一批作出了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思想领域中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2)根据材料二的“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3)从材料的图可知时间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当时中国长期处于战乱,可知北方人民南迁与北方战乱有关;北方人口南迁对南方经济的发展可从劳动力、经济开发、经济重心南移等回答。(4)综合分析牛耕、商鞅变法、人口南移对经济的影响,可以归纳出影响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先进生产工具的发明和使用,恰当的经济政策,战乱的发生,人口增长等。故答案为:(1)牛耕;百家争鸣。(2)使秦国国力大增,成为战国中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为以后泰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根据材料答使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也可)。(3)北方战乱(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稳定)。贡献: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4)政治相对稳定;先进生产工具的发明和使用(或先进生产技术);恰当的经济政策(或改革);人口增长(或劳动力的增加)等。【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牛耕的使用、百家争鸣、商鞅变法、江南地区的开发的相关知识。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期末统考卷(历社部分)一、单项选择题1.(2018八上·北仑期末)下列有关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金字塔是古代埃及国王的陵墓②古巴比伦国王阿育王统一了两河流域③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一一夏朝④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的一种社会等级制度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C【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大河文明---古代埃及;古代西亚国家;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①正确,古埃及国王也称法老,是古埃及最大的奴隶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们被看做是神的化身。他们为自己修建了巨大的陵墓金字塔,金字塔就成了法老权力的象征;②错误,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③错误,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相传禹治黄河水患有功,受舜禅让继帝位。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④正确,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的一种社会等级制度,这一制度将人分为4个等级,即婆罗门 、刹帝利 、吠舍 和首陀罗。所以①④正确。C项①④说法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四大文明古国的相关知识。需要准确识记四大文明古国的相关知识。2.(2018八上·北仑期末)“辉煌属于希腊,宏伟属于罗马。”下列内容可以佐证“罗马的宏伟”的是( )A.发明象形文字 B.成为欧洲戏剧故乡C.发明阿拉伯数字 D.建造大量广场和高架引水桥【答案】D【知识点】罗马帝国及基督教的产生【解析】【分析】A项发明象形文字的是古埃及,不符合题意;B项成为欧洲戏剧故乡的是古希腊,不符合题意;C项发明阿拉伯数字的是古印度,不符合题意;D项建造大量广场和高架引水桥的是古罗马,可以佐证“罗马的宏伟”,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四大文明古国和古希腊、古罗马成就。识记与灵活掌握古代罗马建筑艺术成就。3.(2018八上·北仑期末)从“基督教盛行西欧”“领主的庄园”这些关键问中,提炼出的学习主题是( )A.古代希腊 B.古代罗马C.中世纪的西欧 D.阿拉伯帝国【答案】C【知识点】西欧封建国家与基督教文明【解析】【分析】在西欧封建社会时期,基督教会的罗马教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经济上教皇和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土地所有者,拥有占据西欧的三分之一土地。在政治上,神权高于一切,可以和世俗王权分庭抗礼。在思想文化领域,形成一元垄断,可谓是处于一种万流归宗的地位,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西欧中世纪乡村典型的组织形式是庄园,它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督教盛行西欧”“领主的庄园”都反映了中世纪的西欧。ABD三项和“基督教盛行西欧”“领主的庄园”这些关键词无关,不符合题意;C项中世纪的西欧是从“基督教盛行西欧”“领主的庄园”这些关键词中提炼出的学习主题,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欧封建社会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把握和识记相关史实是解题的关键。4.阿拉伯人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下列图片反映了其贡献的是( )A. B.C. D.【答案】D【知识点】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解析】【分析】A项为楔形文字,由苏美尔人创造,不符合题意;B项为甲骨文,由中国人创造,不符合题意;C项反映了腓尼基字母文字的发展(拉丁字母的产生) ,由腓尼其人创造,不符合题意;D项为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数字,原本是印度人发明的,是经过阿拉伯人的传播,成为世界上人们共同使用的数字,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阿拉伯人的贡献,要求具备知识的识记和运用能力。5.(2018八上·北仑期末)日本历史上先后拜了两位老师:中国隋唐和欧洲。其中向中国隋唐“拜师学艺”是指( )A.大和统一 B.鉴真东渡 C.丕平献土 D.大化改新【答案】D【知识点】大化改新【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六七世纪的日本非常混乱,7世纪中期,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仿照中国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通过改革,使日本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ABC三项都不是向中国隋唐“拜师学艺”所指的内容,不符合题意;D项大化改新向中国隋唐“拜师学艺”,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大化改新的相关内容。注意大化改新内容的识记。6.(2018八上·北仑期末)如图中的马镫是(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B【知识点】西欧封建国家与基督教文明【解析】【分析】马镫是一对挂在马鞍两边的脚踏,供骑马人在上马时和骑乘时用来踏脚的马具。马镫的作用不仅是帮助人上马,更主要的是在骑行时支撑骑马者的双脚,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骑马的优势,同时又能有效地保护骑马人的安全。马镫在距今1500多年以前,由在中国古代北方地区游牧的鲜卑人发明后,便在欧亚大草原上迅速流传,使骑兵的战略地位大大提高,也使世界战争史大为改观。B项②是马镫,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马镫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图能力。知道马镫发明于中国,后传播到欧洲。东方游牧民族发明的马镫引入到欧洲以后,促进了西欧重甲骑兵的发展,也有助于封建骑士阶级的形成,对欧洲中世纪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7.(2018八上·北仑期末)下列主张与中国古代思想家搭配正确的是( )A.兼爱、非攻——韩非子 B.克己复礼——墨子C.无为、仁政——老子 D.民贵、君轻——孟子【答案】D【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主要的思想主张是民贵君轻,A项兼爱、非攻——韩非子搭配不正确,不符合题意,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韩非子主张法治,建立中央集权;B项克己复礼——墨子搭配不正确,不符合题意,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强调“仁”,“仁”就是“爱人”“克己复礼”,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C项无为、仁政——老子搭配不正确,不符合题意,孟子提出“仁政”,老子主张“无为”;D项民贵、君轻——孟子搭配正确,符合题意,儒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孟子,他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观念;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及其思想主张,要求具备对所学知识的识记应用能力。8.(2018八上·北仑期末)“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此联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分别发生在( )A.春秋和战国 B.秦末和春秋 C.战国和三国 D.秦初和汉初【答案】B【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解析】【分析】从材料看出,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是指秦朝末年项羽率领起义军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大败秦军;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指春秋后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灭掉吴国。AC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B项秦末和春秋是题干对联涉及的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对联为切入点,考查春秋争霸、秦朝的相关知识。理解并识记春秋争霸、秦朝的相关史实。9.“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产品远抵西亚和欧洲,西域乃至印度的文明成果,也源源不断地涌进中国。”这说明丝绸之路的开辟( )A.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B.推动了西汉进行政治改革C.掀起了诸侯兴修水利的高潮 D.加速了中国北方民族的融合【答案】A【知识点】探究丝绸之路【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对促进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作用,至今仍是中西方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题文材料“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产品远抵西亚和欧洲,西域乃至印度的文明成果,也源源不断地涌进中国。”体现的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A项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是题干材料说明的内容,符合题意;BCD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10.(2018八上·北仑期末)关于大运河的评价,自古褒贬不一。下列古人评价大运河的诗句中,持完全否定态度的是( )A.“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唐·胡曾《汴水》)B.“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唐·皮日休《汴河怀古》)C.“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唐·皮日休《汴河铭》)D.“天下转漕,仰此一渠。”(元·脱脱《宋史》)【答案】A【知识点】隋的兴亡【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中胡曾只看到了开凿大运河的劳役繁重,造成了隋朝的灭亡;胡曾对隋朝大运河持完全否定态度。A项“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持完全否定态度,符合题意;BCD三项评述都在不同程度上肯定了大运河的积极作用,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关于大运河的评价,自古以来褒贬不一,众说纷纭。”为背景主要考查学生对隋朝大运河相关知识的掌握。需要灵活运用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相关评述。11.(2018八上·北仑期末)下图为小林同学为某课设计的示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课的主题是(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开放革新的时代【答案】C【知识点】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示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国、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是典型的政权分立时期,同时政权分立各民族相互交往,促进了民族融合,如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的融合。故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A项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元谋人时期,不符合题意;B项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指的是夏商周时期,不符合题意;C项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该课的主题,符合题意;D项开放革新的时代指的是隋唐时期,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替,考查学生的材料理解和知识迁移能力。要求学生会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出示意图中反映的单元主题。12.(2018八上·北仑期末)元政府为了加强对藏族地区的管辖,在中央设立的管理机构是( )A.西域都护府 B.西藏行省 C.宣政院 D.中书省【答案】C【知识点】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解析】【分析】元政府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在中央设置宣政院,负责管理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这标志着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我国的行政区划。C项宣政院是元政府为了加强对藏族地区的管辖,在中央设立的管理机构,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元朝时期为了加强对西藏地区的治理而设置的机构及学生的识记能力。重点识记历代中央政府都十分注重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努力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措施。13.(2018八上·北仑期末)假如你生活在北宋的东京,下列现象可能看到的是( )①瓦子中正在上演《窦娥冤》②茶馆遍布大街小巷③穿着棉布衣裳的行人摩肩接踵④国外的客商和商品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②【答案】C【知识点】宋元社会生活与文化【解析】【分析】《窦娥冤》是元曲,出现于元朝;元朝黄道婆从黎族人民那里学会了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可知①③不符合题意,②④符合题意.C项②④生活在北宋的东京可能看到,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宋代社会生活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宋代社会生活的相关史实。14.中国“四大发明”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对其表述正确的是( )A.东汉蔡伦发明的造纸术,促进了文化交流和教育普及B.北宋毕昇发明的雕版印刷术,大大提高了印刷的效率C.南宋时指南针传人欧洲,为后来欧洲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D.炼丹时偶然发明的火药,唐末广泛应用于军事【答案】C【知识点】昌盛的秦汉文化;影响深远的宋元科技【解析】【分析】A项东汉蔡伦发明的造纸术,促进了文化交流和教育普及表述错误,不符合题意,造纸术不是蔡伦发明的,蔡伦只是加以改进;B项北宋毕昇发明的雕版印刷术,大大提高了印刷的效率表述错误,不符合题意,毕昇发明的是活字印刷术,雕版印刷在隋唐时期已经广泛应用;C项南宋时指南针传人欧洲,为后来欧洲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表述正确,符合题意,北宋时,制成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还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D项炼丹时偶然发明的火药,唐末广泛应用于军事表述错误,不符合题意,火药在唐朝末年开始应用于军事,在宋元时期才被广泛应用于战争;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知识。理解与识记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相关史实。二、非选择题15.(2018八上·北仑期末)【制度创新】中国古代,周家政治制度在不断地创新和完善。阅读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秦统治者把“帝”这个头衔作为自己的专属称呼,皇帝之下是三公,“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二:(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统治者在政治制度上的创新举措。(2)材料二图示反映了什么政治制度 该制度首创于哪一朝代 有何积极作用 (3)汉武帝、宋太祖在政治上分别采取哪些措施加强对地方管理,巩固中央集权 【答案】(1)建立起一套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或具体阐述: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或建立皇帝制;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在地方,建立郡县制)。(2)三省六部制;隋朝。积极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各有分工,互相合作;相互牵制;改善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等。(两点即可)(3)汉武帝措施:推恩令;加强监察制度或刺史制度。宋太祖措施:解除地方节度使的权力;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选拔文臣担任地方官吏,不许武人掌握地方政治。(两点即可)【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大一统的汉朝;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三省六部制【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秦统治者把‘帝’这个头衔作为自己的专属称呼,皇帝之下是三公,‘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结合所学可知,为了适应统一的需要,加强封建统治,秦统治者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大权,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制的推行,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2)根据材料二图中的“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可知反映的是三省六部制。根据所学知识知识,为了强化皇权,隋朝创立三省六部制,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使相权一分为三,三省之间分工明确又相互制约,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君主专制,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3)西汉初年,诸侯王国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为消除这一影响,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使诸侯国再也无力与中央对抗。宋太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陆续解除地方节度使的权力;选拔文官担任地方官吏 。故答案为:(1)建立起一套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或具体阐述: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或建立皇帝制;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在地方,建立郡县制)。(2)三省六部制;隋朝。积极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各有分工,互相合作;相互牵制;改善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等。(两点即可)(3)汉武帝措施:推恩令;加强监察制度或刺史制度。宋太祖措施:解除地方节度使的权力;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选拔文臣担任地方官吏,不许武人掌握地方政治。(两点即可)【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三省六部制,汉武帝、宋太祖在政治上加强对地方管理,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注意掌握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三省六部制,汉武帝、宋太祖在政治上加强对地方管理,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的相关知识。16.(2018八上·北仑期末)【民族交融】民族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材料二:辽、西夏王朝都效仿中原王朝开设科举。选拔人才,模仿汉字结构、笔画创制本民族文字。随着契丹人南下,乳酪传入中原,契丹服饰在中原流行。材料三:元朝时,汉族人来到边疆开发,边疆各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杂居相处,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已同汉族没什么差别,一个新的民族开始形成。——以上摘编自人教版八上《历史与社会》(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采取了怎样的民族政策 该政策在当时发挥了什么作用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什么现象 试再举一例反映这一现象的史实。(3)材料三中“新的民族”的名称是什么 他们信仰什么宗教 (4)综合对上述材料和问题的思考,你有何感悟 【答案】(1)唐太宗民族政策:开明(或对各少数民族“一视同仁”)。该政策作用:使民族关系比较融洽;促进了民族团结;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等。(两点即可)(2)反映的社会现象:农牧文化逐渐交融(多元文化交融或民族交融)。 吏实:少数民族辽建立孔庙,春秋祭祀;西夏诸帝重视儒学,广建学校,翻译儒家经典;仁宗下诏尊孔子为“文宣帝”,北魏孝文帝改革等。(民族交融的史实皆可)(3)回族;伊斯兰教。(4)各民族之间应平等、团结、互助、共同繁荣发展;民族交融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国家的统一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灿烂的中华文明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文明在农牧文化交融中更加丰富多彩等;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民族融合等。(任写一点即可)【知识点】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朕独爱之如一”可以看出唐太宗对待少数民族和汉族一样,一视同仁,体现了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因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被各族首领尊奉为天可汗;这种开明的民族政策使唐代的民族关系和谐融治,在当时起到了促进汉族和少数民族友好关系的作用。(2)材料二中的“辽、西夏王朝都效仿中原王朝……随着契丹人南下,乳酪传入中原,契丹服饰在中原流行”反映了宋朝时期农牧文化的交融。民族融合的史实有: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也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北魏孝文帝进行了改革,改革的内容包括迁都洛阳、改汉姓、穿汉服、学汉语、通汉婚,这些改革措施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元朝时,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迁入中国,他们和汉、蒙、畏兀儿等民族长期杂居、通婚,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3)元朝时,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迁入中国,他们和汉、蒙、畏兀儿等民族长期杂居、通婚,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回族信仰伊斯兰教。(4)本题考查学生的感悟,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如:各民族之间应平等、团结、互助、共同繁荣发展;民族交融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国家的统一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灿烂的中华文明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文明在农牧文化交融中更加丰富多彩等;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民族融合等。故答案为:(1)唐太宗民族政策:开明(或对各少数民族“一视同仁”)。该政策作用:使民族关系比较融洽;促进了民族团结;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等。(两点即可)(2)反映的社会现象:农牧文化逐渐交融(多元文化交融或民族交融)。史实:少数民族辽建立孔庙,春秋祭祀;西夏诸帝重视儒学,广建学校,翻译儒家经典;仁宗下诏尊孔子为“文宣帝”,北魏孝文帝改革等。(民族交融的史实皆可)(3)回族;伊斯兰教。(4)各民族之间应平等、团结、互助、共同繁荣发展;民族交融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国家的统一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灿烂的中华文明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文明在农牧文化交融中更加丰富多彩等;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民族融合等。(任写一点即可)【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本题时期的民族关系的相关知识。题目设计既注重基础性,又注重概括性和开放性,对学生答题能力要求较高。17.(2018八上·北仑期末)【经济发展】经济活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传》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战国策·秦策》材料三:北方人口南迁示意图(见右图)(1)材料一人名中蕴含了丰富的时代信息,据此你可似推论春秋时期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 这一现象引发了急剧的社会变革,由此导致了当时思想领域出现怎样的局面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君治秦”的历史作用。(3)材料三中北方人口南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一时期,北方人口南迁对江南地区的开发有什么贡献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促进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答案】(1)牛耕;百家争鸣。(2)使秦国国力大增,成为战国中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为以后泰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根据材料答使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也可)。(3)北方战乱(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稳定)。贡献: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4)政治相对稳定;先进生产工具的发明和使用(或先进生产技术);恰当的经济政策(或改革);人口增长(或劳动力的增加)等。【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百家争鸣;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经济重心的南移【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信息“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可知.人名中蕴含了丰富的时代信息.人名多叫牛.说明春秋时期农业生产领域使用牛耕;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盛,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了猛烈的冲击。社会上不同政治思想派别的代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涌现出一批作出了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思想领域中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2)根据材料二的“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3)从材料的图可知时间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当时中国长期处于战乱,可知北方人民南迁与北方战乱有关;北方人口南迁对南方经济的发展可从劳动力、经济开发、经济重心南移等回答。(4)综合分析牛耕、商鞅变法、人口南移对经济的影响,可以归纳出影响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先进生产工具的发明和使用,恰当的经济政策,战乱的发生,人口增长等。故答案为:(1)牛耕;百家争鸣。(2)使秦国国力大增,成为战国中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为以后泰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根据材料答使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也可)。(3)北方战乱(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稳定)。贡献: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4)政治相对稳定;先进生产工具的发明和使用(或先进生产技术);恰当的经济政策(或改革);人口增长(或劳动力的增加)等。【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牛耕的使用、百家争鸣、商鞅变法、江南地区的开发的相关知识。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期末统考卷(历社部分)(学生版).docx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期末统考卷(历社部分)(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