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江省温州市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期末统考卷(历社部分)一、选择题(本大题有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关于亚非文明的史实与推论,正确的是( )选项 史实 推论A 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 促进了埃及手工业的发展B 楔形文字的发明 推动了古印度文化的发展C 种姓制度的存在 古希腊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D 禹的儿子启继承王位 禅让制的终结A.A B.B C.C D.D【答案】D【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大河文明---古代埃及;古代西亚国家;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依据课本知识可知,禅让制是一种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人类民主制度的进步。A项A推论不正确,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促进了埃及农业的发展,不符合题意;B项B推论不正确,楔形文字是西亚的文明成果,不符合题意;C项C推论不正确,种姓制度是古印度的等级制度,不符合题意;D项D推论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2.(2018八上·温州期末)“改革以前的雅典是贵族的寡头专政,平民不仅无权议政……改革以后,从前实际上并无公民权利的平民,现在在公民大会中也听得到他们的声音了。”此次改革的领导人是( )A.伯里克利 B.克里斯提尼 C.屋大维 D.亚里士多德【答案】B【知识点】西方文明的摇篮【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克利斯提尼在公元前525~前524年任雅典首席执政官。公元前506年,他联合平民通过公民大会推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在雅典牢固的确立了民主体制,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过程写下了最后一个休止符,以新的行政选区制度,打破了部落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雅典国家最终形成;雅典所有公民都有机会参与国家政治事务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克利斯提尼的改革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加强了雅典公民的团结,有利于雅典城邦的巩固和发展。ACD三项不是题干改革的领导人,不符合题意;B项克里斯提尼,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相关知识。识记公元前6世纪,克里斯提尼进行改革,基本铲除了旧贵族的政治特权,扩大了公民权利。3.(2018八上·温州期末)“通过封建契约和分封仪式,如臣服礼、授职礼,领主和附庸形成依附关系。”以下图片信息最能帮助了解上述概念的是( )A. B. C. D.【答案】D【知识点】西欧封建国家与基督教文明【解析】【分析】西欧封建社会的特点是“我的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通过臣服礼、授职礼,领主和附庸结成依附关系。因而题干材料体现的制度是西欧封建等级制度。A项是汉代儒学教育,与欧洲封建制度无关,不符合题意;B项是《汉谟拉比法典》,与欧洲封建制度无关,不符合题意;C项是秦始皇陵兵马俑,与欧洲封建制度无关,不符合题意;D项是欧洲的武士,反映的是欧洲的封建制度,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欧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信息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状况的相关知识。4.(2018八上·温州期末)如图是东周与秦朝两个时期“阳”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字形发生了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C.多样的文化繁荣 D.统一文字的推行【答案】D【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解析】【分析】题干图片是东周与秦朝两个时期“阳”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字形发生了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统一文字的推行。秦朝建立后,规定小篆为全国统一使用的文字。ABC三项不是导致题干变化的主要因素,不符合题意;D项统一文字的推行是导致题干变化的主要因素,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朝统一文字的有关知识。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应该知道中国古代汉字发展的基本过程,原始社会最早出现的是图画文字,后来发展出象形文字,商朝时期出现成熟的文字,甲骨文,西周时期出现篆书,秦朝统一以后推行小篆,汉朝普遍采用隶书,魏晋南北朝时期楷书出现。5.“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由此可见,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A.开疆拓土 B.休养生息 C.罢黜百家 D.盐铁专卖【答案】B【知识点】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解析】【分析】由材料“扫除烦苛,与民休息”可知,汉初统治者推行的统治政策是休养生息政策。为解决这一问题,汉初统治者轻徭薄赋,充实劳动力,鼓励人民致力于农业生产。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他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并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为稳定民心,鼓励人民治理农业生产,汉高祖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故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休养生息。ACD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B项休养生息是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汉初统治者推行的统治政策为切入点,考查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记和分析概括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6.(2018八上·温州期末)“通济渠西通河(黄河)洛(洛水),南达江(长江)淮(淮水)……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由此可知,大运河的开凿( )A.加强民族融合 B.加重人民负担C.加速隋朝灭亡 D.促进南北交流【答案】D【知识点】隋的兴亡【解析】【分析】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纵贯南北全长两千多公里的大运河,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它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通济渠西通河(黄河)洛(洛水),南达江(长江)淮(淮水)……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由此可知,大运河的开凿促进南北交流。ABC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D项促进南北交流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隋朝大运河的相关史实。识记与灵活掌握隋朝大运河的相关史实。7.(2018八上·温州期末)公元7世纪中叶,该国效仿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进行了改革。改革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打下了唐文化的烙印,故这一时期被称作“唐风时代”。该国是( )A.查理曼帝国 B.罗马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日本【答案】D【知识点】大化改新【解析】【分析】据材料一“公元7世纪中叶,该国效仿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进行了改革,改革使日本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打下了唐文化的烙印”可知,材料中的日本的改革指的是646年(7世纪中期)的大化改新;体现了日本民族的模仿和学习精神。 646年,日本的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成功,新上台执政的孝德天皇仿行隋唐制度颁布改新诏书,史称“大化改新”。大化改新是一场古代日本以学习和模仿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体现了日本民族的模仿和善于学习的精神。ABC三项和题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D项日本是题干材料描述的国家,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以“唐风时代”为切入点,考查日本的大化改新的相关史实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日本大化改新的相关史实。8.(2018八上·温州期末)“每当人们在中国文献中查找任何一个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要焦点就在宋代。”以下能支行这一观点的是( )①蔡伦改进造纸术②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③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④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答案】B【知识点】影响深远的宋元科技【解析】【分析】根据所学,我国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故造纸术的改进不是出现在宋代。宋元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广泛使用,是宋朝科技的重大成就。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是在唐朝末年,不是宋朝的科技成就。B项②③能支持题干观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我国宋代的科技成就。在历史课本上基本上每讲一个阶段就会有对应的科技文化成就,需要同学在识记的时候刻意的按时间、朝代比较区别加深记忆。9.(2018八上·温州期末)根据《中国朝代更替示意图》,回答9-10题。(1)根据朝代的时间和更替顺序,与图中Ⅲ对应的朝代是( )A.秦朝 B.隋朝 C.北宋 D.元朝(2)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不同朝代共同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Ⅰ和Ⅱ——都是结束分裂的朝代②Ⅰ和Ⅲ——都是国家统一的朝代③Ⅱ和Ⅳ——都是汉族建立的王朝④Ⅲ和Ⅳ一一都是政权分立的时期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1)C(2)C【知识点】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解析】【分析】(1)根据图中“960——1127”可知是北宋。公元960年,后周政权的都点检赵匡胤在出兵北伐的途中,发动了政变,迫使周恭帝退位,建立了宋王朝,史称“北宋”;北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三千余人,押解北上,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靖康之耻导致了北宋的灭亡。C项北宋与图中Ⅲ对应,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北宋的建立和灭亡。(2)Ⅰ和Ⅱ分别指的是秦朝和隋朝的建立,这两个王朝分别结束了战国和魏晋南北朝长期的分裂时代;Ⅱ和Ⅳ分别指的是隋朝和南宋的建立,都是汉族建立的王朝;Ⅲ和Ⅳ分别是北宋和南宋,这两个时期周边都存在强大的少数民主政权并立的情况,①③④正确。Ⅰ和Ⅲ分别指的是秦朝和北宋,北宋完成的只是局部统一,②错误。C项①③④描述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古代王朝更替的有关知识,旨在考查图片信息的获取与分析理解能力。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2小题,共30分)10.(2018八上·温州期末)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之间融合、交流和对话之路。【西域因何凿空】材料一:张骞通西域后,武帝经营西域的兴趣日浓,逐渐演变成有计划的扩张运动,使汉族突破地理限制而与广大的西方世界交流汇合。自黄河沿岸伸张到河西地域,又推广到西域,数以百万计的移民,逐步开发了这块原属于匈奴与其他沙漠绿洲民族的广大土地。——摘编自傅乐成《中国通史.秦汉史》【丝绸因何兴盛】材料二:据《汉书·西域传》记载,西汉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古代驻在边境上的烽火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屯田戍边的士兵)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资治通鉴》记载,元和元年(84年),北单于派人驱牛马万余头与汉朝商贾交易。材料三:丝路上的考古发现(部分)发现①:罗马废墟出土汉朝丝织品发现②:新疆发现龟兹古镇遗址发现③:山西墓葬棺床刻有古印度琵琶纹饰材料四:自习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伟大倡议以来,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与参与建设,实现了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2017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进出口总额达到14403.2亿美元,同比增长13.4%,占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36.2%,“一带一路”国家重要性愈发凸显。(1)根据材料一,归纳“凿空西域”对西汉的重要意义。(2)根据;砑耳三、三,分析古丝绸之路兴盛的原因。(3)结合材料一至四,阐述丝绸之路的历史和现实意义。【答案】(1)开疆拓土.扩大了西汉的版图,突破地理限制,加强了与西方的联系。(2)军事角度:派兵驻守;民族关系角度:民族和睦;经济角度:贸易往来的需要;文化角度:中西互鉴(中西文明交流的需要)。(任写三点即可)(3)历史意义:古丝绸之路是东西方贸易、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促进了中国与西方的贸易发展、文化交流;现实意义:“一带一路”倡议扎根于古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地区的合作交流,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知识点】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探究丝绸之路【解析】【分析】(1)据材料“张骞通西域后,武帝经营西域的兴趣日浓。逐渐演变成有计划的扩张运动,使汉族突破地理限制而与广大的西方世界交流汇合。自黄河沿岸伸张到河西地域,又推广到西域,数以百万计的移民,逐步开发了这块原属于匈奴与其他沙漠绿洲民族的广大土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凿空西域”指的是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出使西域开疆拓土,扩大了西汉的版图,突破地理限制,加强了与西方的联系。(2)据材料二“往往起亭(古代驻在边境上的烽火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屯田戍边的士兵)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资治通鉴》记载,元和元年(84年),北单于派人驱牛马万余头与汉朝商交易”、三“丝路上的考古发现(部分)”并结合所学可知,古丝绸之路兴盛的原因有,军事角度上派兵驻守,民族关系角度上民族和睦,经济角度是贸易往来的需要,文化角度上中西互鉴(中西文明交流的需要)。(3)本题为总结性试题,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丝绸之路是东西方贸易、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促进了中国与西方的贸易发展、文化交流;当前“一带一路”倡议扎根于古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地区的合作交流,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故答案为:(1)开疆拓土.扩大了西汉的版图,突破地理限制,加强了与西方的联系。(2)军事角度:派兵驻守;民族关系角度:民族和睦;经济角度:贸易往来的需要;文化角度:中西互鉴(中西文明交流的需要)。(任写三点即可)(3)历史意义:古丝绸之路是东西方贸易、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促进了中国与西方的贸易发展、文化交流;现实意义:“一带一路”倡议扎根于古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地区的合作交流,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之间融合、交流和对话之路为切入点,以四则材料为依托,综合考查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题目设计既注重基础性,又注重概括性和开放性,对学生答题能力要求较高。识记与灵活掌握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11.(2018八上·温州期末)统一与分裂是中围古代历史发展的一个从未间断的过程,而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材料一:《后汉书.班彪列传》中称,汉朝继承秦朝的制度……国君有专制的权威,臣下无长久的大权。材料二:中国历史纪年表(部分)材料三:材料四:孝文帝选择这样一条道路,即统治民族率先放弃自己的风俗和习惯、使用被统治民族汉族的汉服和汉语,实在出奇。……一言以蔽之.这些改革可概括为北魏王朝的“中国化”。——[日]川本芳昭《中华的崩溃与扩大》(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哪一制度,概括该制度对秦汉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归纳西汉与唐朝的共同点。(3)结合材料三、四,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民族交融现象的原因。(4)结合上述材料与相关史实,论证“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要求:史论结合.表述规范)【答案】(1)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有利于巩固秦朝的统一,并对后代中国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2)承接短暂的统一王朝之后:统一且持续时间较长。(3)战乱使少数民族内迁,迁移使不同民族之间出现频繁的文化交流:孝文帝主动的改革措施,推进民族文化之间的交融。(4)在中国古代国家统一时期,君主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统治,例如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这些措施巩固了统一的局面,对后世影响深远。从时间上看,统一王朝的存续时间长。在中国古代国家分裂时期,因民族迁徙和主动交流,民族交融不断加强。民族交融促成了新的大一统局面,因此或长或短的分裂之后,总会出现新的大一统格局。历史证明,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北方的民族融合【解析】【分析】(1)据材料“汉朝继承秦朝的制度……国君有专制的权威,臣下无长久的大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继承了秦朝的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有利于巩固秦朝的统一,并对后代中国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2)据材料“中国历史纪年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与唐朝的共同点有承接短暂的统一王朝之后;统一且持续时间较长。(3)仔细观察材料三“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材料四“孝文帝选择这样一条道路.即统治民族率先放弃自己的风俗和习-赁、使用被统治民族汉族的汉服和汉语,实在出奇。……一言以蔽之,这些改革可概括为北魏王朝的‘中国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民族交融现象的原因有,战乱使少数民族内迁,迁移使不同民族之间出现频繁的文化交流:孝文帝主动的改革措施。推进民族文化之间的交融。(4)结合上述材料与相关史实可知,在中国古代国家统一时期,君主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统治,例如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这些措施巩固了统一的局面,对后世影响深远。从时间上看,统一王朝的存续时间长。在中国古代国家分裂时期,因民族迁徙和主动交流,民族交融不断加强。民族交融促成了新的大一统局面,因此或长或短的分裂之后,总会出现新的大一统格局。历史证明: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故答案为:(1)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有利于巩固秦朝的统一,并对后代中国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2)承接短暂的统一王朝之后:统一且持续时间较长。(3)战乱使少数民族内迁,迁移使不同民族之间出现频繁的文化交流:孝文帝主动的改革措施,推进民族文化之间的交融。(4)在中国古代国家统一时期,君主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统治,例如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这些措施巩固了统一的局面,对后世影响深远。从时间上看,统一王朝的存续时间长。在中国古代国家分裂时期,因民族迁徙和主动交流,民族交融不断加强。民族交融促成了新的大一统局面,因此或长或短的分裂之后,总会出现新的大一统格局。历史证明,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统一与分裂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一个从未间断的过程,而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为切入点.以四则材料为依托,综合考查秦朝统一和巩固统一措施、北方民族大融合、唐朝和西汉共同点,题目设计既注重基础性,又注重概括性和开放性,对学生答题能力要求较高。1 / 1浙江省温州市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期末统考卷(历社部分)一、选择题(本大题有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关于亚非文明的史实与推论,正确的是( )选项 史实 推论A 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 促进了埃及手工业的发展B 楔形文字的发明 推动了古印度文化的发展C 种姓制度的存在 古希腊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D 禹的儿子启继承王位 禅让制的终结A.A B.B C.C D.D2.(2018八上·温州期末)“改革以前的雅典是贵族的寡头专政,平民不仅无权议政……改革以后,从前实际上并无公民权利的平民,现在在公民大会中也听得到他们的声音了。”此次改革的领导人是( )A.伯里克利 B.克里斯提尼 C.屋大维 D.亚里士多德3.(2018八上·温州期末)“通过封建契约和分封仪式,如臣服礼、授职礼,领主和附庸形成依附关系。”以下图片信息最能帮助了解上述概念的是( )A. B. C. D.4.(2018八上·温州期末)如图是东周与秦朝两个时期“阳”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字形发生了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C.多样的文化繁荣 D.统一文字的推行5.“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由此可见,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A.开疆拓土 B.休养生息 C.罢黜百家 D.盐铁专卖6.(2018八上·温州期末)“通济渠西通河(黄河)洛(洛水),南达江(长江)淮(淮水)……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由此可知,大运河的开凿( )A.加强民族融合 B.加重人民负担C.加速隋朝灭亡 D.促进南北交流7.(2018八上·温州期末)公元7世纪中叶,该国效仿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进行了改革。改革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打下了唐文化的烙印,故这一时期被称作“唐风时代”。该国是( )A.查理曼帝国 B.罗马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日本8.(2018八上·温州期末)“每当人们在中国文献中查找任何一个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要焦点就在宋代。”以下能支行这一观点的是( )①蔡伦改进造纸术②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③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④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9.(2018八上·温州期末)根据《中国朝代更替示意图》,回答9-10题。(1)根据朝代的时间和更替顺序,与图中Ⅲ对应的朝代是( )A.秦朝 B.隋朝 C.北宋 D.元朝(2)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不同朝代共同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Ⅰ和Ⅱ——都是结束分裂的朝代②Ⅰ和Ⅲ——都是国家统一的朝代③Ⅱ和Ⅳ——都是汉族建立的王朝④Ⅲ和Ⅳ一一都是政权分立的时期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2小题,共30分)10.(2018八上·温州期末)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之间融合、交流和对话之路。【西域因何凿空】材料一:张骞通西域后,武帝经营西域的兴趣日浓,逐渐演变成有计划的扩张运动,使汉族突破地理限制而与广大的西方世界交流汇合。自黄河沿岸伸张到河西地域,又推广到西域,数以百万计的移民,逐步开发了这块原属于匈奴与其他沙漠绿洲民族的广大土地。——摘编自傅乐成《中国通史.秦汉史》【丝绸因何兴盛】材料二:据《汉书·西域传》记载,西汉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古代驻在边境上的烽火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屯田戍边的士兵)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资治通鉴》记载,元和元年(84年),北单于派人驱牛马万余头与汉朝商贾交易。材料三:丝路上的考古发现(部分)发现①:罗马废墟出土汉朝丝织品发现②:新疆发现龟兹古镇遗址发现③:山西墓葬棺床刻有古印度琵琶纹饰材料四:自习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伟大倡议以来,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与参与建设,实现了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2017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进出口总额达到14403.2亿美元,同比增长13.4%,占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36.2%,“一带一路”国家重要性愈发凸显。(1)根据材料一,归纳“凿空西域”对西汉的重要意义。(2)根据;砑耳三、三,分析古丝绸之路兴盛的原因。(3)结合材料一至四,阐述丝绸之路的历史和现实意义。11.(2018八上·温州期末)统一与分裂是中围古代历史发展的一个从未间断的过程,而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材料一:《后汉书.班彪列传》中称,汉朝继承秦朝的制度……国君有专制的权威,臣下无长久的大权。材料二:中国历史纪年表(部分)材料三:材料四:孝文帝选择这样一条道路,即统治民族率先放弃自己的风俗和习惯、使用被统治民族汉族的汉服和汉语,实在出奇。……一言以蔽之.这些改革可概括为北魏王朝的“中国化”。——[日]川本芳昭《中华的崩溃与扩大》(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哪一制度,概括该制度对秦汉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归纳西汉与唐朝的共同点。(3)结合材料三、四,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民族交融现象的原因。(4)结合上述材料与相关史实,论证“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要求:史论结合.表述规范)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大河文明---古代埃及;古代西亚国家;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依据课本知识可知,禅让制是一种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人类民主制度的进步。A项A推论不正确,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促进了埃及农业的发展,不符合题意;B项B推论不正确,楔形文字是西亚的文明成果,不符合题意;C项C推论不正确,种姓制度是古印度的等级制度,不符合题意;D项D推论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2.【答案】B【知识点】西方文明的摇篮【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克利斯提尼在公元前525~前524年任雅典首席执政官。公元前506年,他联合平民通过公民大会推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在雅典牢固的确立了民主体制,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过程写下了最后一个休止符,以新的行政选区制度,打破了部落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雅典国家最终形成;雅典所有公民都有机会参与国家政治事务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克利斯提尼的改革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加强了雅典公民的团结,有利于雅典城邦的巩固和发展。ACD三项不是题干改革的领导人,不符合题意;B项克里斯提尼,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相关知识。识记公元前6世纪,克里斯提尼进行改革,基本铲除了旧贵族的政治特权,扩大了公民权利。3.【答案】D【知识点】西欧封建国家与基督教文明【解析】【分析】西欧封建社会的特点是“我的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通过臣服礼、授职礼,领主和附庸结成依附关系。因而题干材料体现的制度是西欧封建等级制度。A项是汉代儒学教育,与欧洲封建制度无关,不符合题意;B项是《汉谟拉比法典》,与欧洲封建制度无关,不符合题意;C项是秦始皇陵兵马俑,与欧洲封建制度无关,不符合题意;D项是欧洲的武士,反映的是欧洲的封建制度,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欧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信息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状况的相关知识。4.【答案】D【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解析】【分析】题干图片是东周与秦朝两个时期“阳”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字形发生了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统一文字的推行。秦朝建立后,规定小篆为全国统一使用的文字。ABC三项不是导致题干变化的主要因素,不符合题意;D项统一文字的推行是导致题干变化的主要因素,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朝统一文字的有关知识。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应该知道中国古代汉字发展的基本过程,原始社会最早出现的是图画文字,后来发展出象形文字,商朝时期出现成熟的文字,甲骨文,西周时期出现篆书,秦朝统一以后推行小篆,汉朝普遍采用隶书,魏晋南北朝时期楷书出现。5.【答案】B【知识点】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解析】【分析】由材料“扫除烦苛,与民休息”可知,汉初统治者推行的统治政策是休养生息政策。为解决这一问题,汉初统治者轻徭薄赋,充实劳动力,鼓励人民致力于农业生产。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他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并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为稳定民心,鼓励人民治理农业生产,汉高祖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故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休养生息。ACD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B项休养生息是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汉初统治者推行的统治政策为切入点,考查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记和分析概括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6.【答案】D【知识点】隋的兴亡【解析】【分析】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纵贯南北全长两千多公里的大运河,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它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通济渠西通河(黄河)洛(洛水),南达江(长江)淮(淮水)……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由此可知,大运河的开凿促进南北交流。ABC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D项促进南北交流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隋朝大运河的相关史实。识记与灵活掌握隋朝大运河的相关史实。7.【答案】D【知识点】大化改新【解析】【分析】据材料一“公元7世纪中叶,该国效仿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进行了改革,改革使日本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打下了唐文化的烙印”可知,材料中的日本的改革指的是646年(7世纪中期)的大化改新;体现了日本民族的模仿和学习精神。 646年,日本的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成功,新上台执政的孝德天皇仿行隋唐制度颁布改新诏书,史称“大化改新”。大化改新是一场古代日本以学习和模仿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体现了日本民族的模仿和善于学习的精神。ABC三项和题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D项日本是题干材料描述的国家,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以“唐风时代”为切入点,考查日本的大化改新的相关史实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日本大化改新的相关史实。8.【答案】B【知识点】影响深远的宋元科技【解析】【分析】根据所学,我国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故造纸术的改进不是出现在宋代。宋元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广泛使用,是宋朝科技的重大成就。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是在唐朝末年,不是宋朝的科技成就。B项②③能支持题干观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我国宋代的科技成就。在历史课本上基本上每讲一个阶段就会有对应的科技文化成就,需要同学在识记的时候刻意的按时间、朝代比较区别加深记忆。9.【答案】(1)C(2)C【知识点】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解析】【分析】(1)根据图中“960——1127”可知是北宋。公元960年,后周政权的都点检赵匡胤在出兵北伐的途中,发动了政变,迫使周恭帝退位,建立了宋王朝,史称“北宋”;北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三千余人,押解北上,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靖康之耻导致了北宋的灭亡。C项北宋与图中Ⅲ对应,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北宋的建立和灭亡。(2)Ⅰ和Ⅱ分别指的是秦朝和隋朝的建立,这两个王朝分别结束了战国和魏晋南北朝长期的分裂时代;Ⅱ和Ⅳ分别指的是隋朝和南宋的建立,都是汉族建立的王朝;Ⅲ和Ⅳ分别是北宋和南宋,这两个时期周边都存在强大的少数民主政权并立的情况,①③④正确。Ⅰ和Ⅲ分别指的是秦朝和北宋,北宋完成的只是局部统一,②错误。C项①③④描述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古代王朝更替的有关知识,旨在考查图片信息的获取与分析理解能力。10.【答案】(1)开疆拓土.扩大了西汉的版图,突破地理限制,加强了与西方的联系。(2)军事角度:派兵驻守;民族关系角度:民族和睦;经济角度:贸易往来的需要;文化角度:中西互鉴(中西文明交流的需要)。(任写三点即可)(3)历史意义:古丝绸之路是东西方贸易、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促进了中国与西方的贸易发展、文化交流;现实意义:“一带一路”倡议扎根于古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地区的合作交流,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知识点】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探究丝绸之路【解析】【分析】(1)据材料“张骞通西域后,武帝经营西域的兴趣日浓。逐渐演变成有计划的扩张运动,使汉族突破地理限制而与广大的西方世界交流汇合。自黄河沿岸伸张到河西地域,又推广到西域,数以百万计的移民,逐步开发了这块原属于匈奴与其他沙漠绿洲民族的广大土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凿空西域”指的是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出使西域开疆拓土,扩大了西汉的版图,突破地理限制,加强了与西方的联系。(2)据材料二“往往起亭(古代驻在边境上的烽火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屯田戍边的士兵)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资治通鉴》记载,元和元年(84年),北单于派人驱牛马万余头与汉朝商交易”、三“丝路上的考古发现(部分)”并结合所学可知,古丝绸之路兴盛的原因有,军事角度上派兵驻守,民族关系角度上民族和睦,经济角度是贸易往来的需要,文化角度上中西互鉴(中西文明交流的需要)。(3)本题为总结性试题,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丝绸之路是东西方贸易、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促进了中国与西方的贸易发展、文化交流;当前“一带一路”倡议扎根于古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地区的合作交流,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故答案为:(1)开疆拓土.扩大了西汉的版图,突破地理限制,加强了与西方的联系。(2)军事角度:派兵驻守;民族关系角度:民族和睦;经济角度:贸易往来的需要;文化角度:中西互鉴(中西文明交流的需要)。(任写三点即可)(3)历史意义:古丝绸之路是东西方贸易、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促进了中国与西方的贸易发展、文化交流;现实意义:“一带一路”倡议扎根于古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地区的合作交流,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之间融合、交流和对话之路为切入点,以四则材料为依托,综合考查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题目设计既注重基础性,又注重概括性和开放性,对学生答题能力要求较高。识记与灵活掌握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11.【答案】(1)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有利于巩固秦朝的统一,并对后代中国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2)承接短暂的统一王朝之后:统一且持续时间较长。(3)战乱使少数民族内迁,迁移使不同民族之间出现频繁的文化交流:孝文帝主动的改革措施,推进民族文化之间的交融。(4)在中国古代国家统一时期,君主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统治,例如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这些措施巩固了统一的局面,对后世影响深远。从时间上看,统一王朝的存续时间长。在中国古代国家分裂时期,因民族迁徙和主动交流,民族交融不断加强。民族交融促成了新的大一统局面,因此或长或短的分裂之后,总会出现新的大一统格局。历史证明,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北方的民族融合【解析】【分析】(1)据材料“汉朝继承秦朝的制度……国君有专制的权威,臣下无长久的大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继承了秦朝的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有利于巩固秦朝的统一,并对后代中国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2)据材料“中国历史纪年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与唐朝的共同点有承接短暂的统一王朝之后;统一且持续时间较长。(3)仔细观察材料三“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材料四“孝文帝选择这样一条道路.即统治民族率先放弃自己的风俗和习-赁、使用被统治民族汉族的汉服和汉语,实在出奇。……一言以蔽之,这些改革可概括为北魏王朝的‘中国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民族交融现象的原因有,战乱使少数民族内迁,迁移使不同民族之间出现频繁的文化交流:孝文帝主动的改革措施。推进民族文化之间的交融。(4)结合上述材料与相关史实可知,在中国古代国家统一时期,君主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统治,例如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这些措施巩固了统一的局面,对后世影响深远。从时间上看,统一王朝的存续时间长。在中国古代国家分裂时期,因民族迁徙和主动交流,民族交融不断加强。民族交融促成了新的大一统局面,因此或长或短的分裂之后,总会出现新的大一统格局。历史证明: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故答案为:(1)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有利于巩固秦朝的统一,并对后代中国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2)承接短暂的统一王朝之后:统一且持续时间较长。(3)战乱使少数民族内迁,迁移使不同民族之间出现频繁的文化交流:孝文帝主动的改革措施,推进民族文化之间的交融。(4)在中国古代国家统一时期,君主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统治,例如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这些措施巩固了统一的局面,对后世影响深远。从时间上看,统一王朝的存续时间长。在中国古代国家分裂时期,因民族迁徙和主动交流,民族交融不断加强。民族交融促成了新的大一统局面,因此或长或短的分裂之后,总会出现新的大一统格局。历史证明,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统一与分裂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一个从未间断的过程,而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为切入点.以四则材料为依托,综合考查秦朝统一和巩固统一措施、北方民族大融合、唐朝和西汉共同点,题目设计既注重基础性,又注重概括性和开放性,对学生答题能力要求较高。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江省温州市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期末统考卷(历社部分)(学生版).docx 浙江省温州市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期末统考卷(历社部分)(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