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外…………○…………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内…………○…………装…………○…………订…………○…………线…………○…………)登陆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浙江省诸暨市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期末统考试卷(历社部分)一、选择题(共9题;共20分)1.陈旭麓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说:“它以辛亥革命后的中同社会现实为认识起点,进而追溯到几千年历史凝结而成的文化传统,并对这种传统进行了批判。”该事件是(???)A.?新文化运动?????????????????B.?国民革命?????????????????C.?中共一大?????????????????D.?五四运动【答案】A【考点】新文化运动【解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它给专制主义以空前的打击,动摇了传播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它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促使人们更加迫切地追求真理与进步,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据“它以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现实为认识起点,进而追溯到千年历史凝结而成的文化传统,并对这种传统进行了批判。”据所学知识可知,该事件是新文化运动。?A项新文化运动是题干材料描述的事件,符合题意;BCD三项和题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识记与灵活掌握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实。2.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表中推论符合史实的是(???)选项史实推论A武昌起义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的开始B中共一大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C九一八事变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D斯大林格勒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A.?A??????????????????????????????????B.?B??????????????????????????????????C.?C??????????????????????????????????D.?D【答案】D【考点】中国共产党成立,“九一八”事变与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大战的转折【解析】【分析】A项武昌起义——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的开始推论不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率领两万多人在南昌举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B项中共一大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推论不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实现;C项九一八事变——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推论不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战争,全国性抗日战争开始;D项斯大林格勒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推论符合史实,符合题意,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会战以苏军的胜利宣告结束;从此,苏军开始了全线反攻;这次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关键性战役,极大地消耗了德军的有生力量,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仅是苏德战场根本转折的开始,而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准确识记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3.走进一座城市,遇见一段历史。南京这座城市能见证的历史有(???)A.?中国共产党的诞生B.?中国国民党一大在南京召开C.?抗战胜利后中国战区受降仪式在南京举行D.?长江上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大桥建成通车【答案】C【考点】抗日战争的胜利【解析】【分析】A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是上海,不符合题意;B项中国国民党一大在南京召开错误,中国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不符合题意;C项抗战胜利后中国战区受降仪式在南京举行表述正确,符合题意;D项长江上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大桥建成通车错误,长江上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大桥是武汉长江大桥,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走进一座城市,遇见一段历史为切入点,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注意识记重要事件发生的地点。4.下图是1949年至l984年中国粮食生产状况柱状图。图中出现了几个粮食产量快速增长时期,其主要原因是我国实行了(???)①土地革命战争???????????????②人民公社化运动③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D【考点】三大改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所示图片,可知“几个粮食产量快速增长时期”分别是1952年前后、1956年前后和1984年前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1952年实行的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因此1952年的粮食产量有了快速增长;19世纪50年代,我国在农村建立了农业生产合作社,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有了快速提升;1978年,我国开始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给予农民生产自主权,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到1984年,粮食产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故③④正确。①土地革命战争发生在1927年至1937年,和题干时间不符;②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农民劳动积极性遭受损害,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因此不可能形成粮食产量的快速增长。故①②。?D项③④是图中出现粮食产量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中国成立后农业政策的几次调整。注意掌握中国成立后农业政策的几次调整即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化运动、三大改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5.“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民主政府爱人民呀,共产党的恩情说不完……”下列历史事件中与歌词反映的状况直接有关的是(???)A.?辛亥革命??????????????????B.?北伐战争??????????????????C.?抗日战争??????????????????D.?解放战争【答案】D【考点】渡江战役与占领南京【解析】【分析】“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民主政府爱人民呀,共产党的恩情说不完……”反映的是解放战争胜利后,解放区人民获得解放后的喜悦心情。?ABC三项与歌词反映的状况无关,不符合题意;D项解放战争与歌词反映的状况直接有关,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民主政府爱人民呀,共产党的恩情说不完……”为切入点,考查解放战争胜利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6.“种个南瓜像地球,架在五岳山上头。把它扔进太平洋,地球又多一个洲”这首歌谣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文化大革命??????????B.?“大跃进”运动??????????C.?人民公社化运动??????????D.?一五计划【答案】B【考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解析】【分析】“种个南瓜像地球,架在五岳山上头。把它扔进太平洋,地球又多一个洲。”显然十分夸张,这反映了大跃进的浮夸风。20世纪50年代,党和政府错误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主要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这就使得“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了“大跃进”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还要掌握“大跃进”出现的时间、原因和影响。7.小敏同学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了以下图片,由此推测他研究的课题最有可能是(???)A.?抗美援朝战争???????B.?巩同新生政权???????C.?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D.?失误与挫折【答案】C【考点】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抗美援朝【解析】【分析】据所学可知,上甘岭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目的是保家卫国,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安定的环境;青藏公路的修建是在过渡时期,促进了西藏地区交通事业的发展;公私合营代表的是三大改造,使我国的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革;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出现的失误,所以综合这四个事件可以看出,都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ABD三项和题干图片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最有可能是小敏研究的课题,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以四幅历史图片为切入点,考查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将所学知识加以综合运用。8.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改革开放进程标志性的分水岭。“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真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A.?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性决策B.?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C.?确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D.?确立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答案】B【考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析】【分析】根据关键词“1992年应该说人们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改革开放进程标志性的分水岭。“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l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A项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性决策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不符合题意;B项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作出题干判断的主要依据,符合题意;C项确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不符合题意;D项确立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是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共十四大的相关史实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的相关史实。9.阅读下边H镇各种地形所占比例图,回答下面小题。(1)下图信息告诉我们H镇的土地资源条件为(???)A.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B.地形类型多、种类齐全C.山区面积占全市面积的70%左右D.人均占有土地较多,耕地资源丰富(2)遵循因地制宜原则,H镇发展经济的正确做法是(???)①发展生态旅游业???②发展生态农业③把低山、丘陵改造为耕地???④在坡度大的山地植树造林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1)A(2)B【考点】地形和气候等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形的种类和特点【解析】【分析】(1)、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我们H镇的土地资源条件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种类不齐全,缺高原和平原地形;山区面积占全市面积的90%左右;人均占有土地较少,耕地资源短缺。BCD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故答案为:A。???(2)、遵循因地制宜原则,H镇发展经济的正确做法是:①发展生态旅游业,??②发展生态农业,③把低山、丘陵改造为耕地,会加大水土流失,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④在坡度大的山地植树造林。①②④,正确。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故答案为:B。【点评】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为地形.陆地表面的地形多种多样,人们通常把陆地地形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二、综合题(共2题;共24分)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辛亥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此次抗战,乃民族、国家生存之最后关头,抱定牺牲决心,不成功即成仁……余牺牲亦有荣。为军人者,为国家战,死可谓得其所矣!一九三七年十月十日【资料链接】1937年10月16日.郝梦龄在山西忻口会战中壮烈殉国,是抗战中牺牲的第一位军长。在十四年艰苦抗战中涌现了大量像郝梦龄一样优秀的中华儿女,他们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自由,抛头颅洒热血。在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中,有国民党抗日将领,八路军和新四军将领,其他民主团体的英雄和个人。(1)请结合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解释林觉民“敢率性就死不顾汝”的理由。(2)请列举一个典型史实印证当时中国到了“民族、国家生存之最后关头”,并根据资料链接分析抗战取得最后胜利的原因。(3)个人的前途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综合上述信息,谈谈青少年应怎样自觉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答案】(1)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更加深重。清政府腐败无能,腐朽的封建制度使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社会变革的声浪此起彼伏。(2)史实: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原因: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奋起反抗侵略者,实现全民族抗战。(3)①要增强国家认同感、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责任感、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尊严,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②要传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日常学习中勤勤恳恳(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创造精彩人生。【考点】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狂潮,抗战民族统一战线与全民族抗战,“七七”事变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解析】【分析】(1)据所学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更加深重。清政府腐败无能,腐朽的封建制度使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社会变革的声浪此起彼伏。所以林觉民说“敢率性就死不顾汝”。?(2)据所学知,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由此可知,中国到了“民族、国家生存之最后关头”。由材料“此次抗战,乃民族、国家生存之最后关头,抱定牺牲决心,不成功即成仁;余牺牲亦有荣。为军人者,为国家战亡,死可谓得其所矣”可知,抗战取得最后胜利的原因有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奋起反抗侵略者,实现全民族抗战。?(3)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①要增强国家认同感、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责任感、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尊严,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②要传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日常学习中勤勤恳恳(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创造精彩人生。故答案为:(1)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更加深重。清政府腐败无能,腐朽的封建制度使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社会变革的声浪此起彼伏。(2)史实: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原因: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奋起反抗侵略者,实现全民族抗战。(3)①要增强国家认同感、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责任感、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尊严,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②要传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日常学习中勤勤恳恳(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创造精彩人生。【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图片和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和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甲午中日战争和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11.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的中国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梦想贯通历史。请在下列年代尺A、B、C处填上恰当的事件,以展示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2)梦想照亮未来。请综合以下三则史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史料一:临时政府重申承认清政府和帝国主义国家缔结的一切不平等奈约.承担过去的外债和赔款,保护帝国主义在华的各种特权和利益。——孙中山《告各友邦书》史料二:随着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的不断深八,中国军队的英勇抗战得到了盟军的肯定。民国三十二年一月,美英首先与中国取消在华领事裁判权等相关的不平等条约。随着抗日战争不断的延续,西方各国相继取缔了对华的不平等条约。——《中国近现代史资料汇编》史料三:新中国成立前夜,中国人民解放军到达的地方.驻扎在中国领土上的外国军队被迫完全撤离……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享有的种种特权,被一一取消……屈辱的一页从此翻了过去。中国人民重新找回自己的尊严。——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答案】(1)A五四运动,B北伐战争,C解放战争胜利或新中国成立。(2)观点:国家独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观点论证:①辛亥革命使中国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制的国家,但没有完成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任务,没有废除不平等条约,国家主权没有受到尊重。②抗日战争胜利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反抗侵略斗争中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作出了重要贡献,战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一些不平等条约被废除,国家主权得到部分承认和尊重。③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实现了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华民族从此进入历史新纪元,帝国主义的特权被进一步废除和取缔,中国的主权得到了尊重,从此中华民族朝着民族复若的伟大目标不断前进。④综上所述,近代中国的仁人志士一直在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而斗争,一步步向着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不懈努力,国家独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考点】五四运动,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抗日战争的胜利,新中国的诞生【解析】【分析】(1)依据所学可知,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激起北大学生的愤慨,1919年5月4日,北大学生打着“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合约上签字”等口号,开始示威游行,五四运动爆发。五四运动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为了推翻封建军阀统治,统一中国,1925年,广东国民政府决定北伐,北伐的对象有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军阀统治;1949年新中国成立,结束了100多年被压迫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2)观点,国家独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论证可以从史料一得出,辛亥革命虽然建立了共和制,但依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史料二得出,抗日战争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部分国家主权得到恢复;史料三中得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建立了独立自主的国家。综合上述材料中的信息回答即可。故答案为:(1)A五四运动,B北伐战争,C解放战争胜利或新中国成立。(2)观点:国家独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观点论证:①辛亥革命使中国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制的国家,但没有完成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任务,没有废除不平等条约,国家主权没有受到尊重。②抗日战争胜利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反抗侵略斗争中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作出了重要贡献,战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一些不平等条约被废除,国家主权得到部分承认和尊重。③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实现了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华民族从此进入历史新纪元,帝国主义的特权被进一步废除和取缔,中国的主权得到了尊重,从此中华民族朝着民族复若的伟大目标不断前进。④综上所述,近代中国的仁人志士一直在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而斗争,一步步向着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不懈努力,国家独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五四运动、北伐战争、解放战争胜利、新中国成立等相关知识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五四运动、北伐战争、解放战争胜利、新中国成立的史实。1/1(…………○…………外…………○…………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内…………○…………装…………○…………订…………○…………线…………○…………)登陆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浙江省诸暨市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期末统考试卷(历社部分)一、选择题(共9题;共20分)1.陈旭麓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说:“它以辛亥革命后的中同社会现实为认识起点,进而追溯到几千年历史凝结而成的文化传统,并对这种传统进行了批判。”该事件是(???)A.?新文化运动?????????????????B.?国民革命?????????????????C.?中共一大?????????????????D.?五四运动2.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表中推论符合史实的是(???)选项史实推论A武昌起义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的开始B中共一大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C九一八事变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D斯大林格勒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A.?A??????????????????????????????????B.?B??????????????????????????????????C.?C??????????????????????????????????D.?D3.走进一座城市,遇见一段历史。南京这座城市能见证的历史有(???)A.?中国共产党的诞生B.?中国国民党一大在南京召开C.?抗战胜利后中国战区受降仪式在南京举行D.?长江上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大桥建成通车4.下图是1949年至l984年中国粮食生产状况柱状图。图中出现了几个粮食产量快速增长时期,其主要原因是我国实行了(???)①土地革命战争???????????????②人民公社化运动③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5.“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民主政府爱人民呀,共产党的恩情说不完……”下列历史事件中与歌词反映的状况直接有关的是(???)A.?辛亥革命??????????????????B.?北伐战争??????????????????C.?抗日战争??????????????????D.?解放战争6.“种个南瓜像地球,架在五岳山上头。把它扔进太平洋,地球又多一个洲”这首歌谣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文化大革命??????????B.?“大跃进”运动??????????C.?人民公社化运动??????????D.?一五计划7.小敏同学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了以下图片,由此推测他研究的课题最有可能是(???)A.?抗美援朝战争???????B.?巩同新生政权???????C.?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D.?失误与挫折8.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改革开放进程标志性的分水岭。“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真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A.?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性决策B.?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C.?确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D.?确立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9.阅读下边H镇各种地形所占比例图,回答下面小题。(1)下图信息告诉我们H镇的土地资源条件为(???)A.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B.地形类型多、种类齐全C.山区面积占全市面积的70%左右D.人均占有土地较多,耕地资源丰富(2)遵循因地制宜原则,H镇发展经济的正确做法是(???)①发展生态旅游业???②发展生态农业③把低山、丘陵改造为耕地???④在坡度大的山地植树造林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二、综合题(共2题;共24分)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辛亥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此次抗战,乃民族、国家生存之最后关头,抱定牺牲决心,不成功即成仁……余牺牲亦有荣。为军人者,为国家战,死可谓得其所矣!一九三七年十月十日【资料链接】1937年10月16日.郝梦龄在山西忻口会战中壮烈殉国,是抗战中牺牲的第一位军长。在十四年艰苦抗战中涌现了大量像郝梦龄一样优秀的中华儿女,他们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自由,抛头颅洒热血。在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中,有国民党抗日将领,八路军和新四军将领,其他民主团体的英雄和个人。(1)请结合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解释林觉民“敢率性就死不顾汝”的理由。(2)请列举一个典型史实印证当时中国到了“民族、国家生存之最后关头”,并根据资料链接分析抗战取得最后胜利的原因。(3)个人的前途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综合上述信息,谈谈青少年应怎样自觉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11.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的中国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梦想贯通历史。请在下列年代尺A、B、C处填上恰当的事件,以展示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2)梦想照亮未来。请综合以下三则史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史料一:临时政府重申承认清政府和帝国主义国家缔结的一切不平等奈约.承担过去的外债和赔款,保护帝国主义在华的各种特权和利益。——孙中山《告各友邦书》史料二:随着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的不断深八,中国军队的英勇抗战得到了盟军的肯定。民国三十二年一月,美英首先与中国取消在华领事裁判权等相关的不平等条约。随着抗日战争不断的延续,西方各国相继取缔了对华的不平等条约。——《中国近现代史资料汇编》史料三:新中国成立前夜,中国人民解放军到达的地方.驻扎在中国领土上的外国军队被迫完全撤离……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享有的种种特权,被一一取消……屈辱的一页从此翻了过去。中国人民重新找回自己的尊严。——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答案解析部分一、选择题1.【答案】A【考点】新文化运动【解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它给专制主义以空前的打击,动摇了传播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它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促使人们更加迫切地追求真理与进步,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据“它以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现实为认识起点,进而追溯到千年历史凝结而成的文化传统,并对这种传统进行了批判。”据所学知识可知,该事件是新文化运动。?A项新文化运动是题干材料描述的事件,符合题意;BCD三项和题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识记与灵活掌握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实。2.【答案】D【考点】中国共产党成立,“九一八”事变与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大战的转折【解析】【分析】A项武昌起义——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的开始推论不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率领两万多人在南昌举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B项中共一大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推论不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实现;C项九一八事变——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推论不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战争,全国性抗日战争开始;D项斯大林格勒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推论符合史实,符合题意,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会战以苏军的胜利宣告结束;从此,苏军开始了全线反攻;这次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关键性战役,极大地消耗了德军的有生力量,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仅是苏德战场根本转折的开始,而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准确识记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3.【答案】C【考点】抗日战争的胜利【解析】【分析】A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是上海,不符合题意;B项中国国民党一大在南京召开错误,中国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不符合题意;C项抗战胜利后中国战区受降仪式在南京举行表述正确,符合题意;D项长江上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大桥建成通车错误,长江上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大桥是武汉长江大桥,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走进一座城市,遇见一段历史为切入点,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注意识记重要事件发生的地点。4.【答案】D【考点】三大改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所示图片,可知“几个粮食产量快速增长时期”分别是1952年前后、1956年前后和1984年前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1952年实行的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因此1952年的粮食产量有了快速增长;19世纪50年代,我国在农村建立了农业生产合作社,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有了快速提升;1978年,我国开始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给予农民生产自主权,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到1984年,粮食产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故③④正确。①土地革命战争发生在1927年至1937年,和题干时间不符;②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农民劳动积极性遭受损害,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因此不可能形成粮食产量的快速增长。故①②。?D项③④是图中出现粮食产量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中国成立后农业政策的几次调整。注意掌握中国成立后农业政策的几次调整即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化运动、三大改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5.【答案】D【考点】渡江战役与占领南京【解析】【分析】“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民主政府爱人民呀,共产党的恩情说不完……”反映的是解放战争胜利后,解放区人民获得解放后的喜悦心情。?ABC三项与歌词反映的状况无关,不符合题意;D项解放战争与歌词反映的状况直接有关,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民主政府爱人民呀,共产党的恩情说不完……”为切入点,考查解放战争胜利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6.【答案】B【考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解析】【分析】“种个南瓜像地球,架在五岳山上头。把它扔进太平洋,地球又多一个洲。”显然十分夸张,这反映了大跃进的浮夸风。20世纪50年代,党和政府错误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主要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这就使得“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了“大跃进”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还要掌握“大跃进”出现的时间、原因和影响。7.【答案】C【考点】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抗美援朝【解析】【分析】据所学可知,上甘岭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目的是保家卫国,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安定的环境;青藏公路的修建是在过渡时期,促进了西藏地区交通事业的发展;公私合营代表的是三大改造,使我国的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革;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出现的失误,所以综合这四个事件可以看出,都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ABD三项和题干图片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最有可能是小敏研究的课题,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以四幅历史图片为切入点,考查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将所学知识加以综合运用。8.【答案】B【考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析】【分析】根据关键词“1992年应该说人们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改革开放进程标志性的分水岭。“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l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A项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性决策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不符合题意;B项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作出题干判断的主要依据,符合题意;C项确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不符合题意;D项确立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是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共十四大的相关史实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的相关史实。9.【答案】(1)A(2)B【考点】地形和气候等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形的种类和特点【解析】【分析】(1)、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我们H镇的土地资源条件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种类不齐全,缺高原和平原地形;山区面积占全市面积的90%左右;人均占有土地较少,耕地资源短缺。BCD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故答案为:A。???(2)、遵循因地制宜原则,H镇发展经济的正确做法是:①发展生态旅游业,??②发展生态农业,③把低山、丘陵改造为耕地,会加大水土流失,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④在坡度大的山地植树造林。①②④,正确。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故答案为:B。【点评】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为地形.陆地表面的地形多种多样,人们通常把陆地地形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二、综合题10.【答案】(1)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更加深重。清政府腐败无能,腐朽的封建制度使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社会变革的声浪此起彼伏。(2)史实: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原因: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奋起反抗侵略者,实现全民族抗战。(3)①要增强国家认同感、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责任感、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尊严,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②要传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日常学习中勤勤恳恳(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创造精彩人生。【考点】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狂潮,抗战民族统一战线与全民族抗战,“七七”事变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解析】【分析】(1)据所学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更加深重。清政府腐败无能,腐朽的封建制度使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社会变革的声浪此起彼伏。所以林觉民说“敢率性就死不顾汝”。?(2)据所学知,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由此可知,中国到了“民族、国家生存之最后关头”。由材料“此次抗战,乃民族、国家生存之最后关头,抱定牺牲决心,不成功即成仁;余牺牲亦有荣。为军人者,为国家战亡,死可谓得其所矣”可知,抗战取得最后胜利的原因有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奋起反抗侵略者,实现全民族抗战。?(3)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①要增强国家认同感、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责任感、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尊严,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②要传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日常学习中勤勤恳恳(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创造精彩人生。故答案为:(1)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更加深重。清政府腐败无能,腐朽的封建制度使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社会变革的声浪此起彼伏。(2)史实: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原因: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奋起反抗侵略者,实现全民族抗战。(3)①要增强国家认同感、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责任感、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尊严,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②要传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日常学习中勤勤恳恳(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创造精彩人生。【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图片和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和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甲午中日战争和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11.【答案】(1)A五四运动,B北伐战争,C解放战争胜利或新中国成立。(2)观点:国家独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观点论证:①辛亥革命使中国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制的国家,但没有完成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任务,没有废除不平等条约,国家主权没有受到尊重。②抗日战争胜利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反抗侵略斗争中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作出了重要贡献,战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一些不平等条约被废除,国家主权得到部分承认和尊重。③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实现了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华民族从此进入历史新纪元,帝国主义的特权被进一步废除和取缔,中国的主权得到了尊重,从此中华民族朝着民族复若的伟大目标不断前进。④综上所述,近代中国的仁人志士一直在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而斗争,一步步向着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不懈努力,国家独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考点】五四运动,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抗日战争的胜利,新中国的诞生【解析】【分析】(1)依据所学可知,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激起北大学生的愤慨,1919年5月4日,北大学生打着“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合约上签字”等口号,开始示威游行,五四运动爆发。五四运动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为了推翻封建军阀统治,统一中国,1925年,广东国民政府决定北伐,北伐的对象有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军阀统治;1949年新中国成立,结束了100多年被压迫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2)观点,国家独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论证可以从史料一得出,辛亥革命虽然建立了共和制,但依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史料二得出,抗日战争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部分国家主权得到恢复;史料三中得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建立了独立自主的国家。综合上述材料中的信息回答即可。故答案为:(1)A五四运动,B北伐战争,C解放战争胜利或新中国成立。(2)观点:国家独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观点论证:①辛亥革命使中国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制的国家,但没有完成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任务,没有废除不平等条约,国家主权没有受到尊重。②抗日战争胜利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反抗侵略斗争中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作出了重要贡献,战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一些不平等条约被废除,国家主权得到部分承认和尊重。③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实现了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华民族从此进入历史新纪元,帝国主义的特权被进一步废除和取缔,中国的主权得到了尊重,从此中华民族朝着民族复若的伟大目标不断前进。④综上所述,近代中国的仁人志士一直在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而斗争,一步步向着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不懈努力,国家独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五四运动、北伐战争、解放战争胜利、新中国成立等相关知识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五四运动、北伐战争、解放战争胜利、新中国成立的史实。1/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江省诸暨市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期末统考试卷(历社部分)(学生版).docx 浙江省诸暨市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期末统考试卷(历社部分)(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