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期末统考试卷(历社部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温州市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期末统考试卷(历社部分)

资源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江省温州市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期末统考试卷(历社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请选出各题中一个最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2018九上·温州期末)孙中山在遗嘱中说到“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为实现这一目标,他(  )
①提出三民主义 ②担任临时总统 ③创办黄埔军校 ④领导北伐战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018九上·温州期末)下列书籍最适合于新文化运动的拓展阅读的是(  )
A. B.
C. D.
3.《申报》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如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
A.辛亥革命时期 B.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C.土地革命时期 D.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4.(2018九上·温州期末)“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歌词内容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起义军占领武昌 B.革命军北上进军
C.义勇军奋勇杀敌 D.红军胜利会师
5.(2018九上·温州期末)遵义会议被称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因为会议(  )
①肯定了毛泽东正确的军事主张
②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
③提出了毛泽东为代表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④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2018九上·温州期末)苏联中学历史教科书认为,中日战争始于1937年7月7日,日本打着编造的借口对中华民国进行大规模的军事侵略开始。下列史实中心与此观点相悖的是(  )
A.南京大屠杀 B.卢沟桥事变 C.九一八事变 D.潘家峪惨案
7.(2018九上·温州期末)下图中电报共同发出是为了庆贺(  )
电报两则
庆贺我军取得的第一个胜利。——毛泽东
接诵捷报,无任欣慰,着即传谕嘉奖。——蒋介石
A.长沙会战 B.台儿庄战役 C.百团大战 D.平型关战役
8.(2018九上·温州期末)一段关于二战前夕的记载这样写道:“西方领导人仍为先前张伯伦对苏联红军的战斗力、苏联领导人的动机和苏联邻国的反应所表露的怀疑和担心所困扰。同样,随着轴心国在西班牙、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节节胜利,斯大林的疑虑也在不断增长。”上述情况(  )
A.导致达成《慕尼黑阱定》
B.推动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C.反映出英国的绥靖政策
D.推动三国军事同盟的正式建立
9.二战时期曾有一幅漫画,描绘的场景为:四位德国高级将领抬着一具上面写有“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的棺材,在西伯利亚的寒冬中狼狈溃退。这幅漫画的创作灵感来自(  )
A.莫斯科保卫战 B.珍珠港事件
C.诺曼底登陆 D.柏林战役
10.(2018九上·温州期末)下图为某人物传记的部分目录,据此判断,第十三章的章名可能是(  )
A.南昌起义的参谋长 B.第三次“反围剿”
C.千里跃进大别山 D.挥师过长江
二、非选择题(卒大题有2小越,共30分)
11.(2018九上·温州期末)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曲波澜壮阔的激昂乐章。
【前奏·迷惘】
材料一:面对外患内忧、民族危机的境遇,中国的志士仁人和各阶层民众先后发起了一系列救亡图存的斗争……第一类是农民运动……第二类是改良运动……第三类是资产阶级革命斗争……但是,这些努力都一一失败了,亿万人民仍在水深火热中挣扎。
——整理自党史专家邵维正访谈
【变奏·觉醒】
材料二:五四运动大事件梳理简表
5月4日.学生齐集天安门先到东交民巷使馆区抗议,后改道曹汝霖家,32名学生被逮捕。
5月19日,学生再度罢课,致书徐世昌总统,要求拒在合约上签字,惩办卖国贼。
6月3-4日,北京学生在街头讲演时被逮捕近900人。
6月初,北京学生被捕消息传来,上海出现大规模的罢工和罢市,全国多地响应。
6月7-10日,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陆、张的职务。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雄伟的工人和学生的队伍走上了街头,全国范围内激扬起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浪潮。……特别是一向被人轻视的工人群众也发出了怒吼,这是一支真正能制一切反动派于死命的伟大生力军。……处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伟大时代,我的思想上不能不发生一种激烈的变化。
——吴玉章《回忆五四前后的思想转变》
【高潮·新生】
材料四:(五四运动时)北京、上海的学生派代表找过国民党,它的领导人“竞以无力参加拒绝”。这个趋势很可以说明国民党已“不能领导革命了,客观的革命势力发展超过他的主观力量了”。
——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丸十年》
材料五:1920年秋至1921年春,上海、武汉、长沙等八个城市与日本、法国相继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从1920年9月起,《新青年》公开宣传马克思主义,各地成员还利用公开发行的报刊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了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各地组织创办了一批专供工人阅读的刊物,还创办了各种形式的工人学校。……1921年7月,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1)列举一例近代中国的改良运动或资产阶级革命,并写出其领导者。
(2)根据材料二指出导致北洋政府态度发生转变的关键事件。
(3)联系材料三,分析五四运动的影响。
(4)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代中国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请综合五则材料予以论证。(要求:史论结合,表述简洁)
12.(2018九上·温州期末)纵观近代历史,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态度随国内局势而有所调整。
【向现实妥协】
材料一: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政策……我们应该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
——《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
材料二: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势力集中的党…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决议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深感此必要,遵行此决议。
——《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的决议案》
【从失败总结】
材料三:参加这次会议的毛泽东在会上发言,从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中,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重要论断……他最初想进攻长沙市,当他发现原定计划无法实现时.立刻改变部署转入江西。到国民党当局控制力最弱的乡村山区寻求立足点。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因国难谅解】
材料四:当此国难极端严重民族生命存亡绝续之时.我们为着挽救祖国的危亡,在和平统一团结御侮的基础上,已经与中国国民党获得了谅解,而共赴国难了。……只有我们民族内部的团结,才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中央通讯社《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1937年9月22日)
【为人民奋斗】
材料五:(全面内战)乃我的生死问题,此目的如达不到,我死了心也不安,抗战胜利了也没有什幺意义。所以我这个意见,至死也不变的。
——蒋介石
材料六:对于蒋介石发动内战的阴谋,我党所采取的方针是明确的和一贯的。这就是坚决反对内战,不赞成内战。今后我们还要以极大的努力和耐心领导人民来制止内战。
——《毛泽东在延安干邵会议的讲演》
(1)依据材料概括中国共产党对周民党的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失败后的战略调整。
(3)结合史实说明《国共合作宣言》发布的历史背景。
(4)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请从国共关系的变化中寻找依据。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辛亥革命
【解析】【分析】北伐战争,是由中国国民党领导下的国民政府以国民革命军为主力,蒋介石为总司令于1926年至1928年间发动的统一战争,孙中山1925年逝世,北伐战争是在孙中山逝世后。④领导北伐战争不是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应排除含④的选项。
A项①②③是孙中山的革命活动,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旨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2.【答案】A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由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A项《陈独秀》最适合于新文化运动的拓展阅读,符合题意;
BCD三项均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没有关系,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历史图片信息和识记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准确识记历史基础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3.【答案】B
【知识点】北洋政府与军阀混战
【解析】【分析】据“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期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中国从此进入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的矛盾开始暴露出来,在帝国主义各国的分别收买和互相争夺下,分裂成几个派系,其中主要是直、皖、奉三系,军阀割据混战。
B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出现题干描述时局,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申报》时评为依托,考查北洋军阀的知识,识记与灵活掌握北洋军阀政府黑暗统治时期的相关知识。
4.【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歌词为北伐战争时间的歌曲,北伐的目的是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ACD三项和题干歌词无关,不符合题意;
B项革命军北上进军是“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歌词内容反映的历史事件,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国共合作北伐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准确解读材料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5.【答案】B
【知识点】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召开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肯定了毛泽东正确的军事主张,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的运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的政策问题,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这次会议在及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①②④说法正确。③提出了毛泽东为代表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在1928年,不符合题意。
B项①②④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遵义会议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遵义会议的相关史实。
6.【答案】C
【知识点】“九一八”事变与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
【解析】【分析】根据“中日战争始于1937年7月7日,日本打着编造的借口对中华民国进行大规模的军事侵略开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侵略中国的东北,所以九一八事变与此观点相悖。
ABD三项与题干观点相符,不符合题意;
C项九一八事变与题干观点相悖,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准确解读材料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7.【答案】D
【知识点】抗战民族统一战线与全民族抗战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毛主席称为“第一个胜利”蒋介石称为“无任欣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则电报共同发出是为了庆贺抗战以来首次大捷——平型关大捷。
A项长沙会战是国军和日军之间的大型会战,与题干论述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台儿庄战役是国民党军队的取得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与材料论述不相符,不符合题意;
C项百团大战与题干“庆祝我军的第一个胜利”相悖,不符合题意;
D项平型关大捷是由共产党军队取得的中国抗战首个胜利,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平型关大捷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准确解读材料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8.【答案】B
【知识点】二战规模的扩大(德国进攻苏联和日军偷袭珍珠港)
【解析】【分析】A项导致达成《慕尼黑阱定》错误,不符合题意,英、法两国为避免战争爆发,牺牲捷克斯洛伐克利益,将苏台德区割让给纳粹德国,签订《慕尼黑协定》,与材料内容无关;
B项推动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正确,符合题意,根据题干“随着轴心国在西班牙、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节节胜利,斯大林的疑虑也在不断增长”可知苏联担心德国威胁苏联,在此背景下,苏德签署《互不侵犯条约》;
C项反映出英国的绥靖政策错误,不符合题意,英国的绥靖政策与材料内容无关;
D项推动三国军事同盟的正式建立错误,不符合题意,三国军事同盟正式建立于1940年,与材料内容无关;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理解史料的能力。
9.【答案】A
【知识点】二战规模的扩大(德国进攻苏联和日军偷袭珍珠港)
【解析】【分析】二战时期曾有一幅漫画,描绘的场景为:四位德国高级将领抬着一具上面写有“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的棺材,在西伯利亚的寒冬中狼狈溃退。这幅漫画的创作灵感来自莫斯科保卫战。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国向苏联发动了全面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按照预定的“巴巴罗萨计划”,德军兵分三路进攻苏联。在斯大林的亲自指挥下,苏联军民浴血奋战,最终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打破了希特勒吹嘘的德军“不可战胜”神话。
A项莫斯科保卫战是题干漫画的创作灵感,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二战时期一幅漫画描绘的场景为依托,考查莫斯科保卫战。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识记与灵活掌握莫斯科保卫战以及影响。
10.【答案】C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AB两项不符合题意,南昌起义的参谋长及第三次“反围剿”在抗日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之前;
C项千里跃进大别山可能是第十三章的章名,根据材料“到敌人后方”可知,反映的是抗日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决战淮海”反映的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在这两个时间之间的有战略反攻,即千里跃进大别山,符合题意;
D项错误,挥师过长江指的是渡江战役,在“决战淮海”之后,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战略反攻的知识,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能力。
11.【答案】(1)洋务运动,李鸿章、奕诉等;戊戌变法、康有为、粱启超等;辛亥革命孙中山。
(2)关键事件:上海大规模罢工罢市,全国多地响应。
(3)“全国激扬起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浪潮”说明五四运动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帝爱国运动。“工人群众也发出了怒吼”说明中国的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我的思想上不能不发生一种激烈的变化”说明五四运动令人们的恩想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开始用新的眼光看世界。
(4)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内忧外患之下各阶层的仁人志士发起了各种救亡图存行动,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但均告失败。巴黎和套的外交失败,让国人进一步认清了帝国主义和资产阶级的真实面貌,掀起了五四运动,工人阶级第一次登上政治舞台并展现出强大的力量。此后,马克思主义在国内得到广泛传播并且与中国工人运动密切结合,共产党早期组织纷纷建立。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诞生了,这是适应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近代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
【知识点】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
【解析】【分析】(1)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的改良运动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近代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有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19世纪60年代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发动洋务运动,洋务派中央以奕诉为代表,地方以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左宗棠等为代表。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以“救国存亡”为己任,掀起了戊戌变法,希望在中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度。1911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2)据材料二“五四运动大事件梳理简表”中的“6月初,北京学生被捕消息传来,上海出现大规模的罢工和罢市,全国多地响应。”“6月7-10日,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曾、陆、张的职务。”可知,上海大规模罢工罢市,全国多地响应是导致北洋政府态度发生转变的关键事件。
(3)据材料三据所学知识可知,“全国激扬起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浪潮”说明五四运动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帝爱国运动。“工人群众也发出了怒吼”说明中国的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我的思想上不能不发生一种激烈的变化”说明五四运动令人们的思想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开始用新的眼光看世界。
(4)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代中国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内忧外患之下各阶层的仁人志士发起了各种救亡图存行动,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但均告失败。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让国人进一步认清了帝国主义和资产阶级的真实面貌,掀起了五四运动,工人阶级第一次登上政治舞台并展现出强大的力量。此后,马克思主义在国内得到广泛传播并且与中国工人运动密切结合,共产党早期组织纷纷建立。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诞生了,这是适应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近代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
故答案为:(1)洋务运动,李鸿章、奕诉等;戊戌变法、康有为、粱启超等;辛亥革命孙中山。
(2)关键事件:上海大规模罢工罢市,全国多地响应。
(3)“全国激扬起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浪潮”说明五四运动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帝爱国运动。“工人群众也发出了怒吼”说明中国的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我的思想上不能不发生一种激烈的变化”说明五四运动令人们的恩想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开始用新的眼光看世界。
(4)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内忧外患之下各阶层的仁人志士发起了各种救亡图存行动,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但均告失败。巴黎和套的外交失败,让国人进一步认清了帝国主义和资产阶级的真实面貌,掀起了五四运动,工人阶级第一次登上政治舞台并展现出强大的力量。此后,马克思主义在国内得到广泛传播并且与中国工人运动密切结合,共产党早期组织纷纷建立。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诞生了,这是适应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近代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的相关史实。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答案】(1)从保持独立,不建立关系到建立合作,加入国民党。因为工人运动陷入低谷,必须联合其他革命党派,同时,共产党人认为国民党就是一个革命党派。
(2)确立了进行武装斗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3)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成了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日本悍然发动七七事变,标志着全国性的抗日战争开始。
(4)依据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或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共开辟革命新道路)是中共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保存与发展力量的战略选择。依据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建立,中共为了挽救祖国危亡,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与民族利益,积极与国民竞和解。依据三:第二次国共合作破裂前,面对内战,不同于国民党的阴谋发动,中共秉持着坚决反对的态度,力求为人民群众维护抗日战争结束之后难得的和平。
【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西安事变;工农武装割据;抗战民族统一战线与全民族抗战;“七七”事变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
【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政策……我们应该始终站在完全被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和材料二“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势力集中的党……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决议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深感此必要,遵行此决议。”可知,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的变化是从保持独立,不建立关系到建立合作,加入国民党。据“……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县产党,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决议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厘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深感此必要,遵行此决议。可知,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的变化是因为工人运动陷入低谷,必须联合其他革命党派,同时,共产党人认为国民党就是一个革命党派。
(2)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失败后进行了战略调整,确立了进行武装斗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3)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成了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日本悍然发动七七事变,标志着全国性的抗日战争开始。这是《国共合作宣言》发布的历史背景。
(4)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如: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或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共开辟革命新道路)是中共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保存与发展力量的战略选择。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建立,中共为了挽救祖国危亡,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与民族利益,积极与国民党和解。第二次国共合作破裂前.面对内战,不同于国民党的阴谋发动,中共秉持着坚决反对的态度,力求为人民群众维护抗日战争结束之后难得的和平。
故答案为:(1)从保持独立,不建立关系到建立合作,加入国民党。因为工人运动陷入低谷,必须联合其他革命党派,同时,共产党人认为国民党就是一个革命党派。
(2)确立了进行武装斗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3)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成了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日本悍然发动七七事变,标志着全国性的抗日战争开始。
(4)依据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或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共开辟革命新道路)是中共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保存与发展力量的战略选择。依据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建立,中共为了挽救祖国危亡,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与民族利益,积极与国民竞和解。依据三:第二次国共合作破裂前,面对内战,不同于国民党的阴谋发动,中共秉持着坚决反对的态度,力求为人民群众维护抗日战争结束之后难得的和平。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的变化、原因,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失败后的战略调整,《国共合作宣言》发布的历史背景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江省温州市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期末统考试卷(历社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请选出各题中一个最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2018九上·温州期末)孙中山在遗嘱中说到“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为实现这一目标,他(  )
①提出三民主义 ②担任临时总统 ③创办黄埔军校 ④领导北伐战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知识点】辛亥革命
【解析】【分析】北伐战争,是由中国国民党领导下的国民政府以国民革命军为主力,蒋介石为总司令于1926年至1928年间发动的统一战争,孙中山1925年逝世,北伐战争是在孙中山逝世后。④领导北伐战争不是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应排除含④的选项。
A项①②③是孙中山的革命活动,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旨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2.(2018九上·温州期末)下列书籍最适合于新文化运动的拓展阅读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由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A项《陈独秀》最适合于新文化运动的拓展阅读,符合题意;
BCD三项均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没有关系,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历史图片信息和识记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准确识记历史基础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3.《申报》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如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
A.辛亥革命时期 B.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C.土地革命时期 D.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答案】B
【知识点】北洋政府与军阀混战
【解析】【分析】据“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期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中国从此进入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的矛盾开始暴露出来,在帝国主义各国的分别收买和互相争夺下,分裂成几个派系,其中主要是直、皖、奉三系,军阀割据混战。
B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出现题干描述时局,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申报》时评为依托,考查北洋军阀的知识,识记与灵活掌握北洋军阀政府黑暗统治时期的相关知识。
4.(2018九上·温州期末)“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歌词内容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起义军占领武昌 B.革命军北上进军
C.义勇军奋勇杀敌 D.红军胜利会师
【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歌词为北伐战争时间的歌曲,北伐的目的是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ACD三项和题干歌词无关,不符合题意;
B项革命军北上进军是“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歌词内容反映的历史事件,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国共合作北伐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准确解读材料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5.(2018九上·温州期末)遵义会议被称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因为会议(  )
①肯定了毛泽东正确的军事主张
②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
③提出了毛泽东为代表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④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知识点】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召开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肯定了毛泽东正确的军事主张,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的运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的政策问题,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这次会议在及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①②④说法正确。③提出了毛泽东为代表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在1928年,不符合题意。
B项①②④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遵义会议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遵义会议的相关史实。
6.(2018九上·温州期末)苏联中学历史教科书认为,中日战争始于1937年7月7日,日本打着编造的借口对中华民国进行大规模的军事侵略开始。下列史实中心与此观点相悖的是(  )
A.南京大屠杀 B.卢沟桥事变 C.九一八事变 D.潘家峪惨案
【答案】C
【知识点】“九一八”事变与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
【解析】【分析】根据“中日战争始于1937年7月7日,日本打着编造的借口对中华民国进行大规模的军事侵略开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侵略中国的东北,所以九一八事变与此观点相悖。
ABD三项与题干观点相符,不符合题意;
C项九一八事变与题干观点相悖,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准确解读材料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7.(2018九上·温州期末)下图中电报共同发出是为了庆贺(  )
电报两则
庆贺我军取得的第一个胜利。——毛泽东
接诵捷报,无任欣慰,着即传谕嘉奖。——蒋介石
A.长沙会战 B.台儿庄战役 C.百团大战 D.平型关战役
【答案】D
【知识点】抗战民族统一战线与全民族抗战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毛主席称为“第一个胜利”蒋介石称为“无任欣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则电报共同发出是为了庆贺抗战以来首次大捷——平型关大捷。
A项长沙会战是国军和日军之间的大型会战,与题干论述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台儿庄战役是国民党军队的取得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与材料论述不相符,不符合题意;
C项百团大战与题干“庆祝我军的第一个胜利”相悖,不符合题意;
D项平型关大捷是由共产党军队取得的中国抗战首个胜利,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平型关大捷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准确解读材料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8.(2018九上·温州期末)一段关于二战前夕的记载这样写道:“西方领导人仍为先前张伯伦对苏联红军的战斗力、苏联领导人的动机和苏联邻国的反应所表露的怀疑和担心所困扰。同样,随着轴心国在西班牙、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节节胜利,斯大林的疑虑也在不断增长。”上述情况(  )
A.导致达成《慕尼黑阱定》
B.推动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C.反映出英国的绥靖政策
D.推动三国军事同盟的正式建立
【答案】B
【知识点】二战规模的扩大(德国进攻苏联和日军偷袭珍珠港)
【解析】【分析】A项导致达成《慕尼黑阱定》错误,不符合题意,英、法两国为避免战争爆发,牺牲捷克斯洛伐克利益,将苏台德区割让给纳粹德国,签订《慕尼黑协定》,与材料内容无关;
B项推动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正确,符合题意,根据题干“随着轴心国在西班牙、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节节胜利,斯大林的疑虑也在不断增长”可知苏联担心德国威胁苏联,在此背景下,苏德签署《互不侵犯条约》;
C项反映出英国的绥靖政策错误,不符合题意,英国的绥靖政策与材料内容无关;
D项推动三国军事同盟的正式建立错误,不符合题意,三国军事同盟正式建立于1940年,与材料内容无关;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理解史料的能力。
9.二战时期曾有一幅漫画,描绘的场景为:四位德国高级将领抬着一具上面写有“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的棺材,在西伯利亚的寒冬中狼狈溃退。这幅漫画的创作灵感来自(  )
A.莫斯科保卫战 B.珍珠港事件
C.诺曼底登陆 D.柏林战役
【答案】A
【知识点】二战规模的扩大(德国进攻苏联和日军偷袭珍珠港)
【解析】【分析】二战时期曾有一幅漫画,描绘的场景为:四位德国高级将领抬着一具上面写有“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的棺材,在西伯利亚的寒冬中狼狈溃退。这幅漫画的创作灵感来自莫斯科保卫战。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国向苏联发动了全面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按照预定的“巴巴罗萨计划”,德军兵分三路进攻苏联。在斯大林的亲自指挥下,苏联军民浴血奋战,最终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打破了希特勒吹嘘的德军“不可战胜”神话。
A项莫斯科保卫战是题干漫画的创作灵感,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二战时期一幅漫画描绘的场景为依托,考查莫斯科保卫战。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识记与灵活掌握莫斯科保卫战以及影响。
10.(2018九上·温州期末)下图为某人物传记的部分目录,据此判断,第十三章的章名可能是(  )
A.南昌起义的参谋长 B.第三次“反围剿”
C.千里跃进大别山 D.挥师过长江
【答案】C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AB两项不符合题意,南昌起义的参谋长及第三次“反围剿”在抗日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之前;
C项千里跃进大别山可能是第十三章的章名,根据材料“到敌人后方”可知,反映的是抗日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决战淮海”反映的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在这两个时间之间的有战略反攻,即千里跃进大别山,符合题意;
D项错误,挥师过长江指的是渡江战役,在“决战淮海”之后,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战略反攻的知识,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能力。
二、非选择题(卒大题有2小越,共30分)
11.(2018九上·温州期末)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曲波澜壮阔的激昂乐章。
【前奏·迷惘】
材料一:面对外患内忧、民族危机的境遇,中国的志士仁人和各阶层民众先后发起了一系列救亡图存的斗争……第一类是农民运动……第二类是改良运动……第三类是资产阶级革命斗争……但是,这些努力都一一失败了,亿万人民仍在水深火热中挣扎。
——整理自党史专家邵维正访谈
【变奏·觉醒】
材料二:五四运动大事件梳理简表
5月4日.学生齐集天安门先到东交民巷使馆区抗议,后改道曹汝霖家,32名学生被逮捕。
5月19日,学生再度罢课,致书徐世昌总统,要求拒在合约上签字,惩办卖国贼。
6月3-4日,北京学生在街头讲演时被逮捕近900人。
6月初,北京学生被捕消息传来,上海出现大规模的罢工和罢市,全国多地响应。
6月7-10日,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陆、张的职务。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雄伟的工人和学生的队伍走上了街头,全国范围内激扬起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浪潮。……特别是一向被人轻视的工人群众也发出了怒吼,这是一支真正能制一切反动派于死命的伟大生力军。……处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伟大时代,我的思想上不能不发生一种激烈的变化。
——吴玉章《回忆五四前后的思想转变》
【高潮·新生】
材料四:(五四运动时)北京、上海的学生派代表找过国民党,它的领导人“竞以无力参加拒绝”。这个趋势很可以说明国民党已“不能领导革命了,客观的革命势力发展超过他的主观力量了”。
——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丸十年》
材料五:1920年秋至1921年春,上海、武汉、长沙等八个城市与日本、法国相继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从1920年9月起,《新青年》公开宣传马克思主义,各地成员还利用公开发行的报刊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了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各地组织创办了一批专供工人阅读的刊物,还创办了各种形式的工人学校。……1921年7月,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1)列举一例近代中国的改良运动或资产阶级革命,并写出其领导者。
(2)根据材料二指出导致北洋政府态度发生转变的关键事件。
(3)联系材料三,分析五四运动的影响。
(4)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代中国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请综合五则材料予以论证。(要求:史论结合,表述简洁)
【答案】(1)洋务运动,李鸿章、奕诉等;戊戌变法、康有为、粱启超等;辛亥革命孙中山。
(2)关键事件:上海大规模罢工罢市,全国多地响应。
(3)“全国激扬起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浪潮”说明五四运动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帝爱国运动。“工人群众也发出了怒吼”说明中国的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我的思想上不能不发生一种激烈的变化”说明五四运动令人们的恩想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开始用新的眼光看世界。
(4)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内忧外患之下各阶层的仁人志士发起了各种救亡图存行动,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但均告失败。巴黎和套的外交失败,让国人进一步认清了帝国主义和资产阶级的真实面貌,掀起了五四运动,工人阶级第一次登上政治舞台并展现出强大的力量。此后,马克思主义在国内得到广泛传播并且与中国工人运动密切结合,共产党早期组织纷纷建立。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诞生了,这是适应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近代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
【知识点】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
【解析】【分析】(1)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的改良运动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近代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有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19世纪60年代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发动洋务运动,洋务派中央以奕诉为代表,地方以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左宗棠等为代表。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以“救国存亡”为己任,掀起了戊戌变法,希望在中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度。1911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2)据材料二“五四运动大事件梳理简表”中的“6月初,北京学生被捕消息传来,上海出现大规模的罢工和罢市,全国多地响应。”“6月7-10日,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曾、陆、张的职务。”可知,上海大规模罢工罢市,全国多地响应是导致北洋政府态度发生转变的关键事件。
(3)据材料三据所学知识可知,“全国激扬起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浪潮”说明五四运动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帝爱国运动。“工人群众也发出了怒吼”说明中国的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我的思想上不能不发生一种激烈的变化”说明五四运动令人们的思想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开始用新的眼光看世界。
(4)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代中国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内忧外患之下各阶层的仁人志士发起了各种救亡图存行动,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但均告失败。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让国人进一步认清了帝国主义和资产阶级的真实面貌,掀起了五四运动,工人阶级第一次登上政治舞台并展现出强大的力量。此后,马克思主义在国内得到广泛传播并且与中国工人运动密切结合,共产党早期组织纷纷建立。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诞生了,这是适应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近代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
故答案为:(1)洋务运动,李鸿章、奕诉等;戊戌变法、康有为、粱启超等;辛亥革命孙中山。
(2)关键事件:上海大规模罢工罢市,全国多地响应。
(3)“全国激扬起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浪潮”说明五四运动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帝爱国运动。“工人群众也发出了怒吼”说明中国的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我的思想上不能不发生一种激烈的变化”说明五四运动令人们的恩想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开始用新的眼光看世界。
(4)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内忧外患之下各阶层的仁人志士发起了各种救亡图存行动,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但均告失败。巴黎和套的外交失败,让国人进一步认清了帝国主义和资产阶级的真实面貌,掀起了五四运动,工人阶级第一次登上政治舞台并展现出强大的力量。此后,马克思主义在国内得到广泛传播并且与中国工人运动密切结合,共产党早期组织纷纷建立。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诞生了,这是适应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近代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的相关史实。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2018九上·温州期末)纵观近代历史,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态度随国内局势而有所调整。
【向现实妥协】
材料一: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政策……我们应该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
——《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
材料二: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势力集中的党…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决议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深感此必要,遵行此决议。
——《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的决议案》
【从失败总结】
材料三:参加这次会议的毛泽东在会上发言,从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中,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重要论断……他最初想进攻长沙市,当他发现原定计划无法实现时.立刻改变部署转入江西。到国民党当局控制力最弱的乡村山区寻求立足点。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因国难谅解】
材料四:当此国难极端严重民族生命存亡绝续之时.我们为着挽救祖国的危亡,在和平统一团结御侮的基础上,已经与中国国民党获得了谅解,而共赴国难了。……只有我们民族内部的团结,才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中央通讯社《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1937年9月22日)
【为人民奋斗】
材料五:(全面内战)乃我的生死问题,此目的如达不到,我死了心也不安,抗战胜利了也没有什幺意义。所以我这个意见,至死也不变的。
——蒋介石
材料六:对于蒋介石发动内战的阴谋,我党所采取的方针是明确的和一贯的。这就是坚决反对内战,不赞成内战。今后我们还要以极大的努力和耐心领导人民来制止内战。
——《毛泽东在延安干邵会议的讲演》
(1)依据材料概括中国共产党对周民党的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失败后的战略调整。
(3)结合史实说明《国共合作宣言》发布的历史背景。
(4)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请从国共关系的变化中寻找依据。
【答案】(1)从保持独立,不建立关系到建立合作,加入国民党。因为工人运动陷入低谷,必须联合其他革命党派,同时,共产党人认为国民党就是一个革命党派。
(2)确立了进行武装斗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3)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成了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日本悍然发动七七事变,标志着全国性的抗日战争开始。
(4)依据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或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共开辟革命新道路)是中共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保存与发展力量的战略选择。依据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建立,中共为了挽救祖国危亡,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与民族利益,积极与国民竞和解。依据三:第二次国共合作破裂前,面对内战,不同于国民党的阴谋发动,中共秉持着坚决反对的态度,力求为人民群众维护抗日战争结束之后难得的和平。
【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西安事变;工农武装割据;抗战民族统一战线与全民族抗战;“七七”事变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
【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政策……我们应该始终站在完全被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和材料二“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势力集中的党……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决议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深感此必要,遵行此决议。”可知,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的变化是从保持独立,不建立关系到建立合作,加入国民党。据“……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县产党,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决议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厘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深感此必要,遵行此决议。可知,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的变化是因为工人运动陷入低谷,必须联合其他革命党派,同时,共产党人认为国民党就是一个革命党派。
(2)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失败后进行了战略调整,确立了进行武装斗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3)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成了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日本悍然发动七七事变,标志着全国性的抗日战争开始。这是《国共合作宣言》发布的历史背景。
(4)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如: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或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共开辟革命新道路)是中共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保存与发展力量的战略选择。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建立,中共为了挽救祖国危亡,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与民族利益,积极与国民党和解。第二次国共合作破裂前.面对内战,不同于国民党的阴谋发动,中共秉持着坚决反对的态度,力求为人民群众维护抗日战争结束之后难得的和平。
故答案为:(1)从保持独立,不建立关系到建立合作,加入国民党。因为工人运动陷入低谷,必须联合其他革命党派,同时,共产党人认为国民党就是一个革命党派。
(2)确立了进行武装斗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3)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成了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日本悍然发动七七事变,标志着全国性的抗日战争开始。
(4)依据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或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共开辟革命新道路)是中共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保存与发展力量的战略选择。依据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建立,中共为了挽救祖国危亡,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与民族利益,积极与国民竞和解。依据三:第二次国共合作破裂前,面对内战,不同于国民党的阴谋发动,中共秉持着坚决反对的态度,力求为人民群众维护抗日战争结束之后难得的和平。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的变化、原因,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失败后的战略调整,《国共合作宣言》发布的历史背景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