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观察一种动物》教学设计【教材简析】在寻访校园里动物的基础上,本课将进一步缩小观察对象,对一种小动物进行细致、深入的观察。在对个体动物的观察中,进一步感受动物的生命特征,指向单元的核心概念。对蜗牛的观察遵循从整体到局部、静态到动态、肉眼到工具、结构到功能的程序,这是学习观察方法和培养良好观察习惯的契机。引入腹足、触角等科学词汇有利于学生更科学、更准确地描述蜗牛的特征。在饲养蜗牛过程中还可以进一步观察它的生活习性以及与环境的关系,也有利于第4课《给动物建个“家”》的学习。教材还安排了蜗牛与相似的动物比较的环节,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小动物身体特点与生活习性的认知。【学生分析】学生对动物有天然的好奇心,这将为他们的主动学习提供重要的心理基础。一年级学生对蜗牛这种行动缓慢的小动物充满了好奇,同时也有不少学生对它的样子有些害怕,不敢触碰。一年级学生的观察活动需要在教师的带领下开展。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观察工具,提供科学词汇,要指导学生先观察蜗牛的形态和反应,再观察蜗牛的运动。学生通过对蜗牛运动、反应、吃食等方面进行观察和描述,可以进一步深化对动物生命特征的认识,这也是本单元的核心概念。【课程设计】在这节课中,主要采用的观察方式是眼睛看,因为我们眼睛在观察中获得的信息比之其他感官要更多一些,同时用眼看还能尽可能少地影响蜗牛的正常活动,方便学生更好观察。所以本节课分为肉眼看、放大镜看、做蜗牛三个环节。值得注意的是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放大镜和注意观察顺序,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方式,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在认真、全面的观察蜗牛身体结构的基础上,学生就能将蜗牛的结构表现出来,做蜗牛会比原本书本上的画蜗牛更加体现出小组合作。《观察一种动物》教学设计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军山小学吴瑕【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蜗牛身体上有壳、腹足、触角(两对)、眼睛、口等。2.知道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内来躲避危险等。3.知道蜗牛运动缓慢,能利用腹足能在很多物体表面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黏液痕迹。科学探究目标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蜗牛的外部特征、应激反应和运动方式等信息进行观察和记录。2.能尝试用科学词汇和图示描述观察到的信息。3.能用超轻黏土捏出蜗牛的外形。科学态度目标1.培养研究小动物的兴趣,并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2.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懂得在观察活动中珍爱生命,学会保护小动物。【教学准备】学生:蜗牛(活体)、观察盒、超轻黏土、放大镜、菜叶、玻璃片、线、树枝、食物。教师:课件、观察记录表。【教学过程】谈话导入观察活动活动一:肉眼观察讲授观察方法。学生分小组进行肉眼观察。学生汇报。教师总结。活动二:放大镜观察教授学生使用放大镜。学生分小组进行放大镜观察。学生汇报。教师总结。活动三:做蜗牛小组制作蜗牛。成品展示。发散拓展1.和蜗牛相似的动物蛞蝓、蛤、螺2.总结【板书设计】(观察时间:2019年4月19日)观察一种动物(触角)(眼睛)(口)(壳)(腹)(腹足)(蜗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