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江省绍兴市杨汛桥镇中学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下学期社会思品开学考试卷(历社部分)一、选择题1.(2019九下·绍兴开学考)国共两党两次合作,分别领导的战争(或革命运动)是( )①北伐战争 ②甲午中日战争 ③抗日战争 ④解放战争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④【答案】A【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抗战民族统一战线与全民族抗战【解析】【分析】①北伐战争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取得的成就;③抗日战争是国共第二次合作期间取得的成就。②甲午中日战争和国共合作无关;④解放战争是国共分裂的表现。A项①③是国共两党两次合作分别领导的战争,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国共合作的相关知识。需要掌握国共合作基本史实。2.(2019九下·绍兴开学考)陈独秀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德先生’‘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这表明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是( )A.反对尊孔和复古 B.提倡“民主”和“科学”C.提倡新道德和新文学 D.宣传马克思主义【答案】B【知识点】新文化运动【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德先生”“赛先生”指的是民主和科学,这表明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也是他们高举的两面大旗。袁世凯为了复辟帝制,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先进的知识分子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国民脑中缺乏民主共和意识,所以他们掀起了新文化运动。A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B项提倡“民主”和“科学”是题干材料表明的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以陈独秀的话语为依托,考查新文化运动。根据新文化运动的口号(两面大旗)进行思考,熟记新文化运动的“两面大旗”是关键。3.(2019九下·绍兴开学考)每年五四青年节,青年们激情飞扬,用青春的活力、蓬勃的朝气来纪念五四运动。关于这一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它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B.导火线是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的外交失败C.运动的口号是自强、求富D.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答案】D【知识点】五四运动【解析】【分析】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以青年学生为主的一场学生运动,以及包括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广泛参与的一次示威游行、请愿、罢课、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形式的爱国运动.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的开端。A项它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B项导火线是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的外交失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C项运动的口号是自强、求富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五四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D项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说法正确,符合题意;,首先爆发在北京,学生是运动的先锋力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五四爱国运动的相关知识。理解和全面掌握五四运动是解答此题的关键。4.(2019九下·绍兴开学考)“陕甘军民传喜讯,征师胜利到吴起。”诗句所描绘的情景发生在( )A.辛亥革命时期 B.北伐战争时期C.红军长征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答案】C【知识点】红军长征【解析】【分析】依据关键信息“征师胜利到吴起”,可推断反映的是红军长征时期的史实。结合教材可知,1934年10月—1936年10月,红军进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1935年10月,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历经艰难险阻,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ABD三项和题干诗句所描绘的情景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红军长征时期发生“陕甘军民传喜讯,征师胜利到吴起。”诗句所描绘的情景,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红军长征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分析材料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5.(2019九下·绍兴开学考)1926年,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的对象不包括( )A.吴佩孚 B.孙传芳 C.袁世凯 D.张作霖【答案】C【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解析】【分析】为了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1926年,广东国民政府决定北伐。北伐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湖南、湖北是主战场。唐继尧,选项D符合题意。ABD三项是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的对象,不符合题意;C项袁世凯不是北伐战争直接打击的目标,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北伐直接打击的目标及学生的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国民革命和北伐战争的相关史实。6.(2019九下·绍兴开学考)下列事件搭配正确的有( )①日本改变落后面貌成为亚洲强国——明治维新②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共产党宣言》发表③三大战役中,发生在东北的战役——淮海战役④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⑤辛亥革命——孙中山 ⑥第二次世界大战最惨烈的战役——凡尔登战役A.①②③④ B.②③⑤⑥ C.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答案】C【知识点】辛亥革命;工人斗争及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一次世界大战;红军长征;三大战役【解析】【分析】①日本改变落后面貌成为亚洲强国——明治维新搭配正确,符合题意,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它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迅速发展成为一个亚洲强国;②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共产党宣言》发表搭配正确,符合题意,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③三大战役中,发生在东北的战役——淮海战役搭配不正确,不符合题意,三大战役中,发生在东北的战役是辽沈战役;④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搭配正确,符合题意,1935年1月,党中央政治局在长征途中举行的遵义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⑤辛亥革命——孙中山搭配正确,符合题意,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⑥第二次世界大战最惨烈的战役——凡尔登战役搭配不正确,不符合题意,凡尔登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惨烈的战役之一;C项①②④⑤搭配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历史基础知识。7.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少帅张学良的部队冲入委员长的行营,要求他停止对共产党的‘围剿’,以便一致对日抗战.这兵变的目的既达,中国的政治从此改观…”.“中国的政治从此改观”可以解读为( )A.国民政府统一全国 B.十年内战基本结束C.全面抗战正式开始 D.中国开始局部抗战【答案】B【知识点】抗战民族统一战线与全民族抗战【解析】【分析】从题干“少帅张学良的部队冲入委员长的行营,要求他停止对共产党的‘围剿’,以便一致对日抗战”,看出这是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西安事变.掌握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8.刘伯承元帅在《回顾长征》中写道: “——以后,我军一反以前的情况,好像忽然获得了新的生命,迂回曲折,穿插于敌人之间,以为我向东却又向西……弄得敌人扑朔迷离,处处挨打,疲于奔命。 ”横线处应填写的最恰当的历史事件是( )A.长征开始 B.渡过湘江C.遵义会议 D.突破四道封锁线【答案】C【知识点】红军长征【解析】【分析】主要考查学生对红军长征有关知识的认识。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遵义会议后,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然后巧渡金沙江,红军跳出敌人包围圈。所以此题选C。【点评】掌握对红军长征有关知识的认识。9.王红同学在作文《我的爷爷》中写到:“爷爷出生于1915年,①五四运动爆发后他积极参加学生运动.②16岁参加了工农红军.③抗战时期参加了淮海战役.④解放战争后期,随人民解放据渡江作战,解放南京。”作文中关于“我的爷爷”经历的描述可能真实发生的是( )A.①②④ B.②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答案】B【知识点】五四运动;工农武装割据;内战的爆发【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5月4日,此时“爷爷”只有4岁,与积极参加学生运动不符;1928年,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淮海战役发生于1948年11月--1949年1月,此时抗日战争已经结束;渡江战役解放南京发生于1949年4月.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史实.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重要的史实发生的时间要重点识记,本题还要注意结合材料进行正确的判断。10.假如你是一位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摄影记者,你拍摄了许多国家的城市遭受法西斯国家攻击的纪实片,但是从这些纪实片中,不可能看到( )A.英国的伦敦 B.苏联的莫斯科C.美国的华盛顿 D.中国的南京【答案】C【知识点】法西斯势力的猖獗与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的伦敦、苏联的莫斯科、中国的南京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遭到法西斯的侵略,英国的伦敦遭受德军空袭,苏联的莫斯科遭到德军的进攻,而中国的南 京当时遭到日军的侵略。只有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期处于中立状态,珍珠港事件后参加对日作战,但其首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未遭到攻击,ABD均不符合人体易,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内容,当时英国,苏联,中国都遭到法西斯的侵略,只有美国处于中立的状态。二、非选择题11.2016年是毛泽东主席逝世40周年、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两人都是近代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们的书信和文章,是研究中国20世纪历史的重要资料。材料一:“以农为经,以商为纬,本末备具,巨细毕赅,是即强兵富国之先声,治国平天下之枢纽也。”孙中山从中国国情出发,高度肯定农民的长处,……主张“耕者有其田”。——选自《农功》(孙中山著于19世纪90年代)材料二: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农民运动不急速地做起来,农民问题不会解决;农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命运动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这个革命。——毛泽东《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1926年9月)材料三:恩来诸同志回延安,称述先生盛德,钦佩无余……泽东坚决相信,国共两党之长期团结,必能支持长期战争,敌虽凶顽,终必失败;而我四万万五千万人之中华民族,终必能……驱逐顽寇,而使自己雄立于东亚。——选自毛泽东1938年《致蒋书信》(1)为实现“耕者有其田”,孙中山后来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从国民革命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的认识有了怎样的发展?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实现农民“耕者有其田”在农村根据地进行了什么革命,采取了哪些具体内容?(3)运用史实,印证“敌虽凶顽,终必失败”这一预言的正确性。【答案】(1)平均地权(或民生主义)。(2)认识到掌握革命和武装领导权的重要性,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认识到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等,开展了土地革命,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在分配时,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的原则,各根据地出现分田分地的景象。(3)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经过艰苦卓绝的14年抗战,终于取得胜利。【知识点】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的胜利;土地改革【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三民主义的相关知识。“耕者有其田”包含着关怀劳动人民生活福利的内容,在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中提出平均地权的主张。(2)本题考查土地革命的相关知识。材料二中毛泽东提出了农民问题是革命的中心问题,中国国民想要获得成功需要广大农民的支持。因此,共产党人从国民革命中认识到了农民革命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性。同时,中共在国民革命中遭到国民党背叛,没有独立的武装力量,因此认识到掌握革命和武装领导权的重要性。因此中共在土地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致力于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将土地分给人民,实现“耕者有其田”,为中共的发展和扩大提供了群众力量。(3)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敌虽凶顽,终必失败”指的是虽然日本侵略者力量强大,但是最终在中国军民团结一致,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中国取得了成功。故答案为:(1) 平均地权(或民生主义);(2) 认识到掌握革命和武装领导权的重要性,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认识到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等,开展了土地革命,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在分配时,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的原则,各根据地出现分田分地的景象;(3)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经过艰苦卓绝的14年抗战,终于取得胜利。【点评】本题考查辛亥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的内容,本题是一道综合性的内容,考查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了解和融会贯通,是考试的重难点。1 / 1浙江省绍兴市杨汛桥镇中学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下学期社会思品开学考试卷(历社部分)一、选择题1.(2019九下·绍兴开学考)国共两党两次合作,分别领导的战争(或革命运动)是( )①北伐战争 ②甲午中日战争 ③抗日战争 ④解放战争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④2.(2019九下·绍兴开学考)陈独秀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德先生’‘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这表明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是( )A.反对尊孔和复古 B.提倡“民主”和“科学”C.提倡新道德和新文学 D.宣传马克思主义3.(2019九下·绍兴开学考)每年五四青年节,青年们激情飞扬,用青春的活力、蓬勃的朝气来纪念五四运动。关于这一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它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B.导火线是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的外交失败C.运动的口号是自强、求富D.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4.(2019九下·绍兴开学考)“陕甘军民传喜讯,征师胜利到吴起。”诗句所描绘的情景发生在( )A.辛亥革命时期 B.北伐战争时期C.红军长征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5.(2019九下·绍兴开学考)1926年,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的对象不包括( )A.吴佩孚 B.孙传芳 C.袁世凯 D.张作霖6.(2019九下·绍兴开学考)下列事件搭配正确的有( )①日本改变落后面貌成为亚洲强国——明治维新②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共产党宣言》发表③三大战役中,发生在东北的战役——淮海战役④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⑤辛亥革命——孙中山 ⑥第二次世界大战最惨烈的战役——凡尔登战役A.①②③④ B.②③⑤⑥ C.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7.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少帅张学良的部队冲入委员长的行营,要求他停止对共产党的‘围剿’,以便一致对日抗战.这兵变的目的既达,中国的政治从此改观…”.“中国的政治从此改观”可以解读为( )A.国民政府统一全国 B.十年内战基本结束C.全面抗战正式开始 D.中国开始局部抗战8.刘伯承元帅在《回顾长征》中写道: “——以后,我军一反以前的情况,好像忽然获得了新的生命,迂回曲折,穿插于敌人之间,以为我向东却又向西……弄得敌人扑朔迷离,处处挨打,疲于奔命。 ”横线处应填写的最恰当的历史事件是( )A.长征开始 B.渡过湘江C.遵义会议 D.突破四道封锁线9.王红同学在作文《我的爷爷》中写到:“爷爷出生于1915年,①五四运动爆发后他积极参加学生运动.②16岁参加了工农红军.③抗战时期参加了淮海战役.④解放战争后期,随人民解放据渡江作战,解放南京。”作文中关于“我的爷爷”经历的描述可能真实发生的是( )A.①②④ B.②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10.假如你是一位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摄影记者,你拍摄了许多国家的城市遭受法西斯国家攻击的纪实片,但是从这些纪实片中,不可能看到( )A.英国的伦敦 B.苏联的莫斯科C.美国的华盛顿 D.中国的南京二、非选择题11.2016年是毛泽东主席逝世40周年、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两人都是近代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们的书信和文章,是研究中国20世纪历史的重要资料。材料一:“以农为经,以商为纬,本末备具,巨细毕赅,是即强兵富国之先声,治国平天下之枢纽也。”孙中山从中国国情出发,高度肯定农民的长处,……主张“耕者有其田”。——选自《农功》(孙中山著于19世纪90年代)材料二: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农民运动不急速地做起来,农民问题不会解决;农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命运动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这个革命。——毛泽东《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1926年9月)材料三:恩来诸同志回延安,称述先生盛德,钦佩无余……泽东坚决相信,国共两党之长期团结,必能支持长期战争,敌虽凶顽,终必失败;而我四万万五千万人之中华民族,终必能……驱逐顽寇,而使自己雄立于东亚。——选自毛泽东1938年《致蒋书信》(1)为实现“耕者有其田”,孙中山后来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从国民革命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的认识有了怎样的发展?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实现农民“耕者有其田”在农村根据地进行了什么革命,采取了哪些具体内容?(3)运用史实,印证“敌虽凶顽,终必失败”这一预言的正确性。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抗战民族统一战线与全民族抗战【解析】【分析】①北伐战争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取得的成就;③抗日战争是国共第二次合作期间取得的成就。②甲午中日战争和国共合作无关;④解放战争是国共分裂的表现。A项①③是国共两党两次合作分别领导的战争,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国共合作的相关知识。需要掌握国共合作基本史实。2.【答案】B【知识点】新文化运动【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德先生”“赛先生”指的是民主和科学,这表明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也是他们高举的两面大旗。袁世凯为了复辟帝制,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先进的知识分子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国民脑中缺乏民主共和意识,所以他们掀起了新文化运动。A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B项提倡“民主”和“科学”是题干材料表明的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以陈独秀的话语为依托,考查新文化运动。根据新文化运动的口号(两面大旗)进行思考,熟记新文化运动的“两面大旗”是关键。3.【答案】D【知识点】五四运动【解析】【分析】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以青年学生为主的一场学生运动,以及包括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广泛参与的一次示威游行、请愿、罢课、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形式的爱国运动.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的开端。A项它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B项导火线是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的外交失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C项运动的口号是自强、求富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五四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D项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说法正确,符合题意;,首先爆发在北京,学生是运动的先锋力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五四爱国运动的相关知识。理解和全面掌握五四运动是解答此题的关键。4.【答案】C【知识点】红军长征【解析】【分析】依据关键信息“征师胜利到吴起”,可推断反映的是红军长征时期的史实。结合教材可知,1934年10月—1936年10月,红军进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1935年10月,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历经艰难险阻,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ABD三项和题干诗句所描绘的情景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红军长征时期发生“陕甘军民传喜讯,征师胜利到吴起。”诗句所描绘的情景,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红军长征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分析材料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5.【答案】C【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解析】【分析】为了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1926年,广东国民政府决定北伐。北伐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湖南、湖北是主战场。唐继尧,选项D符合题意。ABD三项是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的对象,不符合题意;C项袁世凯不是北伐战争直接打击的目标,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北伐直接打击的目标及学生的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国民革命和北伐战争的相关史实。6.【答案】C【知识点】辛亥革命;工人斗争及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一次世界大战;红军长征;三大战役【解析】【分析】①日本改变落后面貌成为亚洲强国——明治维新搭配正确,符合题意,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它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迅速发展成为一个亚洲强国;②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共产党宣言》发表搭配正确,符合题意,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③三大战役中,发生在东北的战役——淮海战役搭配不正确,不符合题意,三大战役中,发生在东北的战役是辽沈战役;④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搭配正确,符合题意,1935年1月,党中央政治局在长征途中举行的遵义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⑤辛亥革命——孙中山搭配正确,符合题意,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⑥第二次世界大战最惨烈的战役——凡尔登战役搭配不正确,不符合题意,凡尔登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惨烈的战役之一;C项①②④⑤搭配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历史基础知识。7.【答案】B【知识点】抗战民族统一战线与全民族抗战【解析】【分析】从题干“少帅张学良的部队冲入委员长的行营,要求他停止对共产党的‘围剿’,以便一致对日抗战”,看出这是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西安事变.掌握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8.【答案】C【知识点】红军长征【解析】【分析】主要考查学生对红军长征有关知识的认识。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遵义会议后,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然后巧渡金沙江,红军跳出敌人包围圈。所以此题选C。【点评】掌握对红军长征有关知识的认识。9.【答案】B【知识点】五四运动;工农武装割据;内战的爆发【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5月4日,此时“爷爷”只有4岁,与积极参加学生运动不符;1928年,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淮海战役发生于1948年11月--1949年1月,此时抗日战争已经结束;渡江战役解放南京发生于1949年4月.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史实.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重要的史实发生的时间要重点识记,本题还要注意结合材料进行正确的判断。10.【答案】C【知识点】法西斯势力的猖獗与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的伦敦、苏联的莫斯科、中国的南京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遭到法西斯的侵略,英国的伦敦遭受德军空袭,苏联的莫斯科遭到德军的进攻,而中国的南 京当时遭到日军的侵略。只有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期处于中立状态,珍珠港事件后参加对日作战,但其首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未遭到攻击,ABD均不符合人体易,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内容,当时英国,苏联,中国都遭到法西斯的侵略,只有美国处于中立的状态。11.【答案】(1)平均地权(或民生主义)。(2)认识到掌握革命和武装领导权的重要性,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认识到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等,开展了土地革命,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在分配时,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的原则,各根据地出现分田分地的景象。(3)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经过艰苦卓绝的14年抗战,终于取得胜利。【知识点】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的胜利;土地改革【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三民主义的相关知识。“耕者有其田”包含着关怀劳动人民生活福利的内容,在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中提出平均地权的主张。(2)本题考查土地革命的相关知识。材料二中毛泽东提出了农民问题是革命的中心问题,中国国民想要获得成功需要广大农民的支持。因此,共产党人从国民革命中认识到了农民革命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性。同时,中共在国民革命中遭到国民党背叛,没有独立的武装力量,因此认识到掌握革命和武装领导权的重要性。因此中共在土地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致力于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将土地分给人民,实现“耕者有其田”,为中共的发展和扩大提供了群众力量。(3)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敌虽凶顽,终必失败”指的是虽然日本侵略者力量强大,但是最终在中国军民团结一致,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中国取得了成功。故答案为:(1) 平均地权(或民生主义);(2) 认识到掌握革命和武装领导权的重要性,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认识到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等,开展了土地革命,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在分配时,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的原则,各根据地出现分田分地的景象;(3)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经过艰苦卓绝的14年抗战,终于取得胜利。【点评】本题考查辛亥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的内容,本题是一道综合性的内容,考查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了解和融会贯通,是考试的重难点。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江省绍兴市杨汛桥镇中学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下学期社会思品开学考试卷(历社部分)(学生版).docx 浙江省绍兴市杨汛桥镇中学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下学期社会思品开学考试卷(历社部分)(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