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张家口市沙城实验中学2020年高考历史一模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北省张家口市沙城实验中学2020年高考历史一模试卷

资源简介

河北省张家口市沙城实验中学2020年高考历史一模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高二下·邯郸开学考)秦朝正式开启了中国千余年的封建王朝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个里程碑。但马克思却形象地比喻其为:“好像马铃薯是由袋中的一个个马铃薯所集成的那样”。马克思这番话旨在强调(  )
A.先秦分封制催生了中央集权
B.秦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结合
C.秦官僚政治存在着严重的弊端
D.秦表面的统一掩盖不了“分散”的现实
2.(2018高二下·徐州期中)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理想,但人们出于求生的欲望,对农业的开发并非永远处于理智状态。下列属于非理智状态的是(  )
A.“不违农时,谷物不可胜食也”
B.“昔之曰江、曰湖、曰草荡者,今皆田也”
C.“方夏,长养、鸟兽孳育之时,不得纵火于郊”
D.“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
3.(2017高三上·黑龙江期中)两宋时期,绘画技巧有不少成功的创造,画家注意对生活的深入观察体验,艺术上倡导写实,具有精密不苟严谨认真的精神。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社会危机的加深 B.科学技术的发展
C.深受理学的影响 D.统治阶级的倡导
4.(2018高二下·邯郸开学考)永乐九年(1411年),明成祖正式设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作为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地方军政机构,其主要官员初为流官,后为世袭。奴儿干都司的设立(  )
A.完善了地方监察体制 B.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
C.改变了中央行政体制 D.缓解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5.(2020·张家口模拟)1895年8月,日军以强大兵力进攻台湾彰化城北的八卦山,黑旗军和义军与日军展开肉搏战,击毙日本号称最精锐的近卫师团一千余人,此役日军死亡人数超过甲午战争。这体现出(  )
A.清政府出卖人民抗日活动 B.甲午战争中日军伤亡很大
C.台湾军民英勇的抗日精神 D.全国人民反对割地议和
6.(2018高三下·三明开学考)清政府在1893年正式承认海外华人归国的自由权利,之后十年又陆续出台措施给予华侨投资以国民待遇,对华侨富商授予一定官职功名。这些举措(  )
A.意在分化民主革命力量 B.有利于近代工商业发展
C.适应了近代化外交要求 D.加强了清王朝统治基础
7.(2020·张家口模拟)从1948年底至1949年初,中共计划安排南方民主人士到哈尔滨居住一段时间,待大军渡江后再南下至北平。随后,“北上计划’’改为到吉林、长春、抚顺、鞍山、哈尔滨等地方去参观学习。“北上计划”的改变反映出(  )
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取得胜利 B.解放战争开始进入了决战阶段
C.解放区社会发展的欣欣向荣 D.民主人士成为两党争夺的焦点
8.(2019高一下·兰州期中)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提出的主要根据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国民经济的恢复完成
C.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 D.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9.(2020高二下·河北月考)苏格拉底在民主的雅典度过了一生,在战争中为雅典而战,至死服从雅典法律……他坚持认为,民主的目的不是引导非哲学家尽可能行善,而是根据自己的爱好或高尚或卑贱地生活。由此可见,苏格拉 底以死捍卫的是(  )
A.自由 B.民主 C.法治 D.平等
10.(2020·张家口模拟)马丁 路德宣称,人只要信仰上帝,就可以被上帝称为“义人”,于是信徒就不再是“罪人”,就得救了。这种主张在当时的主要进步意义在于(  )
A.打破了罗马天主教会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B.使人们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救赎的自主权
C.打击了宗教神权和专制王权
D.使个人获得了与教皇同等的宗教地位
11.(2020·张家口模拟)20世纪60年代,法国总统戴高乐主张,在苏美接触的同时,欧洲国家应在诸如经济、文化、技术等方面同苏联相互交流和接触,这样可把“铁幕”一块一块地撕碎。这一主张(  )
A.体现了欧洲外交独立自主的愿望
B.是西欧各国共同的外交政策理念
C.反映了法国战后一贯的外交政策
D.宣告了欧、美、日鼎力局面的形成
12.(2019高一下·通州期中)罗斯福新政首先从整顿银行着手,考虑的不仅是因为危机由此发端,更重视银行作为经济“神经中枢”的作用。可见,“首先从整顿银行着手”的用意在于(  )
A.紧缩银根,平抑市场 B.调整机构,打击投机
C.稳定金融,增强信心 D.创新制度,活跃经济
二、非选择题
13.(2020·张家口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古希腊各城邦,国家观念也随之出现。随着基督教的出现,神学国家观逐渐形成,教会提出国家存在是因为人有原罪,国家是减轻原罪所必须的安排,国家是上帝的产物。启蒙运动时期的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人都用社会契约论来阐释自己的国家观念。霍布斯认为人生是自私自利且充满恶意的,理性为人们提出一些简单可行的和平契约,每个人都同意把权力和力量转让给主权者,从而形成国家。洛克强调人的自然权利不可让渡、不可剥夺,否则人民将有权革命,强调政府必须实行法治和分权。
﹣﹣摘编自《西方文明史》等
材料二:中国传统的君主统治形式实质是“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维新时期,梁启超批判旧的国家观念,介绍西方新观念。他认为当务之急是速养成自己的国家观念以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他强调只有兴民权才能强国家,人人有自由之权,国事决于公论。他更明确了君、臣、民三者的关系,君和臣都是为民办事者。
﹣﹣摘编自《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启蒙思想家对近代国家观念形成的促进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维新时期的国家观念与近代欧洲国家观念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14.(2020·张家口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科学技术正像希腊神话里的具有前后两个面孔的门神雅努斯,开启光明,也带来黑暗。一百多年来,特别是
20世纪以来,人们对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文明以及与之相伴随的科学主义、工业主义究竟是人类的福祉,还是人类的灾难,也一直有这样的两种认识。
第一种是肯定的、乐观主义的认识。对现代科技和工业文明的发展持赞扬态度者,视之为建立一个富足、自由的人类社会开辟了一条阳光普照的大道。韦伯曾借用席勒的名句“为世界解除魔咒”来描绘西方社会理性化进程。如果以科技为带动此进程走向普遍化的最重要动力,那么,“解除魔咒”之功应当归之于现代科技。……
第二种是否定的、悲观主义的认识。激进的反工业化、现代化者强调现代科技和工业发展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批判者认为:科学技术进步乃至整个现代工业文明导致一种以科技为主导的“科技理性”。标准化、工具化、普遍主义和技术进步观念等等垄断了社会生活,造成冷冰冰的技术统治。人类的创造反过来控制了人类。
﹣﹣董正华编著《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
选择材料中关于科技进步的一种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15.(2020·张家口模拟)【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985年5月颁发《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认为当前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就是改变政府对高等学校统得过多的管理体制,在国家统一的教育方针和计划的指导下,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加强高等学校同生产、科研和社会其他各方面的联系。”1986年3月,国务院发布《高等教育管理职责暂行规定》,决定扩大高等学校在招生、毕业分配、干部任免、外事、教职工聘任、教师任职资格评定、教学科研工作等方面的管理权限,高效党委集中力量抓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1988年4月,国家教委下发《关于高等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意见》,要求建立校务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至1989年初,全国已有100多所高等学校实行了校长负责制,涌现出一批具有全国影响的先进典型如武汉大学的教育教学改革,华中工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上海交通大学的管理体制改革,深圳大学的办学体制改革等。
﹣﹣摘编自杨东平《重温和借鉴:80年代的高等教育改革》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界80年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意义。
16.(2020·张家口模拟)【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48年6月7日,美、英、法、比、荷、卢等六国在伦敦会议上就建立西德政府达成了协议,规定美英占区与法占区协调经济政策,统一对外贸易,实行币制改革并参加马歇尔计划,还规定9月1日在三个占领区内召开制宪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法国也放弃了分离莱茵兰的要求,充分表明这时法国最终放弃了自战争结束以来一直追求的对德强硬政策。
﹣﹣摘编自王国范《论二战后初期法国对德国政策的变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改变对德国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对德政策改变产生的影响。
17.(2020·张家口模拟)【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新中国成立后,针对旧的“国民党的六法全书及其一切反动法律”,作为政务院政法委员会主任的董必武指出“旧的必须彻底粉碎,断的才能顺利成长。”而对既有旧的法律从业人员、他的办法则是改造,从1949年下半年到1952年上半年有4000多名旧司法人员经过改造,被吸收到司法部门参加工作。在新的法律不能立即制定出来之前,董必武一方面指示“各级司法机关办案,有纲领、条例、命令、决议等规定的从规定;没有规定的,照新民主主义的政策办理。”使得新中国建立之初,国家各层面的运行都做到了“有法可依”;另一方面,在1949年至1953年间,他直接“参与和领导制订的各种法律、法令和条例就达到3000多种”,在1949年到1951年间,相继成立了中国政法大学、中央政法干部学校等,逐步创建了一套适合中国当时客观需要的多层次、多途径培养各种法律人才的法学教育系统。
﹣﹣摘编自王立《董必武对中国法制的两大贡献解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初期董必武领导法制建设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董必武对新中国初期法制建设的贡献。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马铃薯是由袋中的一个个马铃薯所集成的那样”说明整体上是一致的,中间是分散的,故D项正确;
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故A错误;
B是行省制的特点;
官僚政治弊端不是材料体现主旨,故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根据材料“ 好像马铃薯是由袋中的一个个马铃薯所集成的那样 ”可知,秦朝统一的表面下,存在着分裂的现实。
2.【答案】B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昔之曰江、曰湖、曰草荡者,今皆田也”的意思是说围湖造田的事情,这种做法严重破坏力生态平衡,属于非理智状态;A、C和D均属于农业生产的理智状态。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对农业的开发并非永远处于理智状态说明具有破坏性,影响环境,由此对照备选项即可得出结论,难度一般。
3.【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学艺术
【解析】【分析】理学强调格物致知,通过探究、穷尽,把握事物本源。材料中的这种状况深受理学的影响。故答案为C项;
“社会危机的加深”“统治阶级的倡导”不符合史实,故AD项排除;
“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材料中不能反映,故B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的是两宋时期的绘画艺术,解题时结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综合分析获取正确答案。
4.【答案】B
【知识点】明朝的内陆边疆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明成祖正式设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作为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地方军政机构”、“其主要官员初为流官,后为世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两个信息所处时代特征是明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空前强化,尤其是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故选B项。
奴儿干都司是地方最高军政机构,并非地方监察机构,排除A项。
奴儿干都司是地方军政机构,非中央行政体制,排除C项。
材料没有反映中央与地方对立才采取此措施,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明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准确理解,根据材料“ 明成祖正式设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作为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地方军政机构 ”可知,奴儿干都司的设立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5.【答案】C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材料反映的是台湾黑旗军和义军与日军的斗争,没有体现清政府出卖人民抗日活动,故A项错误;
甲午战争日军伤亡很大与材料“此役日军死亡人数超过甲午战争”不符,故B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台湾黑旗军和义军自发反抗日军侵略台湾,给予日军沉重打击,故C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台湾人民抗击日军,不能体现全国人民反对割地议和,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根据材料“黑旗军和义军与日军展开肉搏战,击毙日本号称最精锐的近卫师团一千余人,"分析即可。
6.【答案】B
【知识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解析】【分析】B从材料“1893 年”“承认海外华人归国的自由权利”“出台措施给予华侨投资以国民待遇,对华侨富商授予一定官职功名”中可以看出,清政府采取的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和中国的近代化;
A民主革命是20世纪初出现的,故A项错误;
C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清政府的外加状况,故C项排除;
D项说法错误,错在“加强”。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承认海外华人归国的自由权利和出台措施给予华侨投资以国民待遇可以看出,这些措施有利于华侨回国投资,这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资金,同时,华侨也会带来近代先进的技术,因此有利于近代工商业发展,难度中等。
7.【答案】C
【知识点】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解析】【分析】】A.1949年初,新民主主义革命并没有取得胜利,只是决战取得了胜利。
B.解放战争开始进入决战阶段,是1948年9月份,辽沈战役开始。与材料时间上并不是完全符合。
C.材料中当时的北上计划的地点都是解放区,之所以要让民主党派参观学习是这些地区与旧社会相比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要让民主党派看到中共的政策特征,争取民主党派支持中共筹建新的政权。
D.材料看不出国民党对民主人士的争夺。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阅读史料的能力,根据材料中从1948年底至1949年初,的时间可知实在战略决战取得胜利后,结合该背景对材料进行分析即可。
8.【答案】D
【知识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解析】【分析】A.中共八大是在1956年召开的,而新中国是1949年成立的。
B.国民经济的恢复完全是1952年。
C.一五计划完成是1957年。
D.从1953年到1956进行了三大改造,使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这个基础之上要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所以召开了八大。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八大的准确把握,八大提出的矛盾依据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9.【答案】A
【知识点】古代希腊文明
【解析】【分析】苏格拉底主张“根据自己的爱好或高尚或卑贱地生活”,强调个人的自由,苏格拉底以死捍卫的也是个人言论的自由,故A项正确;
苏格拉底死于过度直接民主制的弊端,他批评而非捍卫直接民主制,故B项错误;
材料主旨与法治和平等无关,故C、D两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根据材料中苏格拉底主张民主是“根据自己的爱好或高尚或卑贱地生活”分析可知。
10.【答案】B
【知识点】宗教改革
【解析】【分析】马丁 路德主张信仰得救,否定了罗马教皇和教会的权威地位,但A项没有体现出其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影响,与问题不符,故A项错误;
马丁 路德的主张不仅否定了教会的权威,还发展了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思想,使人们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救赎的自主权,故B项正确;
马丁 路德领导的宗教改革没有针对专制王权,故C项错误;
马丁 路德主张虽然否定了教皇的权威,使人们获得宗教信仰的自主权,但使个人获得了与教皇同等的宗教地位不符合实际,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分析,考查了对因信称义的作用的理解。因此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
11.【答案】A
【知识点】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解析】【分析】A.材料表明,戴高乐主张欧洲应独立与苏联进行接触、交流,这体现了欧洲在经济复兴后,外交独立自主的愿望,A项符合题意。
B.材料无法体现是“共同的外交政策理念”,B项错误;
C.法国是战后初期冷战政策的受益者和支持者,C项错误;
D.宣告了欧、美、日鼎力局面的形成材料不能得出。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二战后冷战格局下的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根据材料“总统戴高乐主张,在苏美接触的同时,欧洲国家应在诸如经济、文化、技术等方面同苏联相互交流和接触,‘分析即可。
12.【答案】C
【知识点】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首先从整顿银行着手”其原因是危机发端于金融领域,失信于民,故其用意在于稳定金融,增强信心,故C正确;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危机首先是从金融业开始的,其中银行业破产,导致工业破产、有大批农民破产,工人失业,只有整顿金融才能恢复人民对银行存款的信心,只有存钱进银行,金融秩序搞好了,经济建设才能回复,进而得出结论。
13.【答案】(1)作用:否定神学国家观念;阐释了新的国家观念,如国家社会契约,国家归属:人民主权,国家运行机制:三权分立,国家职能:保护人权;构建了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的两类国家政体。
(2)相同之处:反对专制;主张实行代议制民主。
不同之处:欧洲的国家观念基于反教会神学,而中国维新时期的国家观念基于反对君主专制和帝国主义侵略。
原因:中世纪欧洲宗教神学阻碍社会发展,近代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程度高,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甲午战后,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通过学习西方转变国家观念,探索强国之路。
【知识点】启蒙运动;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1)本小问的作用,依据材料一的内容,结合启蒙运动的内容解答即可。
(2)第一小问的相同之处,依据材料一“启蒙运动时期的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人都用社会契约论来阐释自己的国家观念。霍布斯认为人生是自私自利且充满恶意的,理性为人们提出一些简单可行的和平契约,每个人都同意把权力和力量转让给主权者,从而形成国家。洛克强调人的自然权利不可让渡、不可剥夺,否则人民将有权革命,强调政府必须实行法治和分权”和材料二“维新时期,梁启超批判旧的国家观念,介绍西方新观念。他认为当务之急是速养成自己的国家观念以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他强调只有兴民权才能强国家,人人有自由之权,国事决于公论。他更明确了君、臣、民三者的关系,君和臣都是为民办事者”,结合启蒙运动的内容和维新思想的内容解答即可。第二小问的不同之处,依据材料一“神学国家观逐渐形成,教会提出国家存在是因为人有原罪,国家是减轻原罪所必须的安排,国家是上帝的产物。启蒙运动时期的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人都用社会契约论来阐释自己的国家观念”,依据材料二“中国传统的君主统治形式实质是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结合启蒙运动的背景和近代中国的时代特点分析即可。第三小问的原因,结合启蒙运动和维新思想的背景解答即可。
故答案为:(1)作用:否定神学国家观念;阐释了新的国家观念,如国家社会契约,国家归属:人民主权,国家运行机制:三权分立,国家职能:保护人权;构建了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的两类国家政体。
(2)相同之处:反对专制;主张实行代议制民主。
不同之处:欧洲的国家观念基于反教会神学,而中国维新时期的国家观念基于反对君主专制和帝国主义侵略。
原因:中世纪欧洲宗教神学阻碍社会发展,近代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程度高,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甲午战后,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通过学习西方转变国家观念,探索强国之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维新运动与欧洲的思想启蒙运动,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从中提取、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启蒙运动,维新运动相关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4.【答案】参考提示:
提示一:赞同材料中关于科技进步是人类的福祉这一肯定的、乐观的观点。
(结合几次科技进步的进程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积极影响加以论证)如:科技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给人类物质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科技进步也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带来了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推动了整个现代化进程;科技进步的传播也推动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加速其现代化进程,从而为整个人类社会的现代化提供了持久的动力。
提示二:赞同材料中关于科技进步是人类的灾难的这一否定的,悲观的观点。
(结合几次科技进步的进程给人类社会带来的一些负面效应加以论证)如:科技进步拉开了人与环境的距离,认为可以凭借科学和技术的力量认识、控制、改造整个世界。对能源的浪费性使用,对环境的毁灭性破坏。从煤烟污染、工业“三废”污染、石油、化工、毒气污染,到农药污染、核污染和噪声污染,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到极大破坏,生命健康受到严重威胁。
科技进步虽然缓解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矛盾,但从长远来看,体制性的矛盾和危机是无法依靠物化的技术环境来根除的。(其他论述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知识点】两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本题是对于科技发展的认识,科学技术发展本来就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可以看到它给人类带来福祉的一方面,也能够看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的伤害,所以解答时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进行分析,既可以,赞同材料中的科技推动人类福祉的这一观点观点,也可以赞同材料中科技是人类的灾难这一观点,要结合到具体科技发展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来进行论述。
故答案为:提示一:赞同材料中关于科技进步是人类的福祉这一肯定的、乐观的观点。
(结合几次科技进步的进程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积极影响加以论证)如:科技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给人类物质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科技进步也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带来了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推动了整个现代化进程;科技进步的传播也推动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加速其现代化进程,从而为整个人类社会的现代化提供了持久的动力。
提示二:赞同材料中关于科技进步是人类的灾难的这一否定的,悲观的观点。
(结合几次科技进步的进程给人类社会带来的一些负面效应加以论证)如:科技进步拉开了人与环境的距离,认为可以凭借科学和技术的力量认识、控制、改造整个世界。对能源的浪费性使用,对环境的毁灭性破坏。从煤烟污染、工业“三废”污染、石油、化工、毒气污染,到农药污染、核污染和噪声污染,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到极大破坏,生命健康受到严重威胁。
科技进步虽然缓解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矛盾,但从长远来看,体制性的矛盾和危机是无法依靠物化的技术环境来根除的。(其他论述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点评】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为绕科技与人类幸福这一命题,要求学生给出肯定或者否定或者辩证认识该观点,并结合有关史实加以说明即可。
15.【答案】(1)特点: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实行校长负责制;逐步推行,逐渐改革;高校改革各具特色,依法改革。
(2)意义: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个性化人才;改善和加强了党对高校的领导;有利于学校决策的民主化;推动了学校发展的专业化与科学化,提高了办学质量;顺应了改革开放,促进了现代化进程。
【知识点】教育事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1)“特点”,由材料信息“认为当前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就是改变政府对高等学校统得过多的管理体制,在国家统一的教育方针和计划的指导下,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加强高等学校同生产、科研和社会其他各方面的联系”得出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1988年4月,国家教委下发《关于高等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意见》,要求建立校务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至1989年初,全国已有100多所高等学校实行了校长负责制”得出实行校长负责制;“涌现出一批具有全国影响的先进典型如武汉大学的教育教学改革,华中工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上海交通大学的管理体制改革,深圳大学的办学体制改革等”高校改革各具特色。由材料信息“1985年5月颁发《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6年3月国务院发布《高等教育管理职责暂行规定》、1988年4月国家教委下发《关于高等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意见》”得出逐步推行,逐渐改革。
(2)“意义”,依据材料信息“1986年3月,国务院发布《高等教育管理职责暂行规定》,决定扩大高等学校在招生、毕业分配、干部任免、外事、教职工聘任、教师任职资格评定、教学科研工作等方面的管理权限,高效党委集中力量抓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得出改善和加强了党对高校的领导;“1988年4月,国家教委下发《关于高等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意见》,要求建立校务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得出有利于学校决策的民主化、推动了学校发展的专业化与科学化、提高了办学质量;依据所学知识得出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个性化人才、顺应了改革开放、促进了现代化进程等。
故答案为:(1)特点: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实行校长负责制;逐步推行,逐渐改革;高校改革各具特色,依法改革。
(2)意义: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个性化人才;改善和加强了党对高校的领导;有利于学校决策的民主化;推动了学校发展的专业化与科学化,提高了办学质量;顺应了改革开放,促进了现代化进程。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的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从中分析、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6.【答案】(1)原因:协同美国对抗苏联的需要;美国经济援助的推动;二战后,法国尽快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需要;美苏冷战开始后,欧洲形势发生了剧烈变化。
(2)影响:促进了美英法三国的德占区的合并,加速了德国的分裂;客观上有利于联邦德国的建立与复兴。
【知识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知识,协同美国对抗苏联的需要;美国经济援助的推动;二战后,法国尽快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需要;美苏冷战开始后,欧洲形势发生了剧烈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促进了美英法三国的德占区的合并,加速了德国的分裂;客观上有利于联邦德国的建立与复兴。
故答案为:(1)原因:协同美国对抗苏联的需要;美国经济援助的推动;二战后,法国尽快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需要;美苏冷战开始后,欧洲形势发生了剧烈变化。
(2)影响:促进了美英法三国的德占区的合并,加速了德国的分裂;客观上有利于联邦德国的建立与复兴。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对二战后初期冷战背景下的美法德等国关系,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的相关知识并结合史料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7.【答案】(1)废除一切反动法律;改造旧法律人;以变通方式填补立法和司法空白;领导大规模的立法活动;推行新型的法律教育。
(2)为建国之初的治国方略提供了制度和行动基础(有利于建国初期法律制度的建立);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和社会秩序;造就了大批的法律教学研究和法律工作者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其意义;新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解析】【分析】(1)本小问的措施,依据材料“针对旧的“国民党的六法全书及其一切反动法律,作为政务院政法委员会主任的董必武指出旧的必须彻底粉碎,断的才能顺利成长”可以得出废除一切反动法律;“而对既有旧的法律从业人员、他的办法则是改造”可以得出改造旧法律人;“董必武一方面指示各级司法机关办案,有纲领、条例、命令、决议等规定的从规定;没有规定的,照新民主主义的政策办理”可以得出以变通方式填补立法和司法空白;“在1949年至1953年间,他直接参与和领导制订的各种法律、法令和条例就达到3000多种”可以得出领导大规模的立法活动;“相继成立了中国政法大学、中央政法干部学校等,逐步创建了一套适合中国当时客观需要的多层次、多途径培养各种法律人才的法学教育系统”可以得出推行新型的法律教育。
(2)本小问的评价,依据材料的内容和第一问的措施,结合所学可知,为建国之初的治国方略提供了制度和行动基础;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和社会秩序;造就了大批的法律教学研究和法律工作者。
故答案为:(1)废除一切反动法律;改造旧法律人;以变通方式填补立法和司法空白;领导大规模的立法活动;推行新型的法律教育。
(2)为建国之初的治国方略提供了制度和行动基础(有利于建国初期法律制度的建立);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和社会秩序;造就了大批的法律教学研究和法律工作者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新中国成立后的重要人物董必武先生的主要贡献及意义,可依据材料进行提取概括,并结合民主法治贡献对史料进行分析。
1 / 1河北省张家口市沙城实验中学2020年高考历史一模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高二下·邯郸开学考)秦朝正式开启了中国千余年的封建王朝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个里程碑。但马克思却形象地比喻其为:“好像马铃薯是由袋中的一个个马铃薯所集成的那样”。马克思这番话旨在强调(  )
A.先秦分封制催生了中央集权
B.秦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结合
C.秦官僚政治存在着严重的弊端
D.秦表面的统一掩盖不了“分散”的现实
【答案】D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马铃薯是由袋中的一个个马铃薯所集成的那样”说明整体上是一致的,中间是分散的,故D项正确;
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故A错误;
B是行省制的特点;
官僚政治弊端不是材料体现主旨,故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根据材料“ 好像马铃薯是由袋中的一个个马铃薯所集成的那样 ”可知,秦朝统一的表面下,存在着分裂的现实。
2.(2018高二下·徐州期中)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理想,但人们出于求生的欲望,对农业的开发并非永远处于理智状态。下列属于非理智状态的是(  )
A.“不违农时,谷物不可胜食也”
B.“昔之曰江、曰湖、曰草荡者,今皆田也”
C.“方夏,长养、鸟兽孳育之时,不得纵火于郊”
D.“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
【答案】B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昔之曰江、曰湖、曰草荡者,今皆田也”的意思是说围湖造田的事情,这种做法严重破坏力生态平衡,属于非理智状态;A、C和D均属于农业生产的理智状态。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对农业的开发并非永远处于理智状态说明具有破坏性,影响环境,由此对照备选项即可得出结论,难度一般。
3.(2017高三上·黑龙江期中)两宋时期,绘画技巧有不少成功的创造,画家注意对生活的深入观察体验,艺术上倡导写实,具有精密不苟严谨认真的精神。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社会危机的加深 B.科学技术的发展
C.深受理学的影响 D.统治阶级的倡导
【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学艺术
【解析】【分析】理学强调格物致知,通过探究、穷尽,把握事物本源。材料中的这种状况深受理学的影响。故答案为C项;
“社会危机的加深”“统治阶级的倡导”不符合史实,故AD项排除;
“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材料中不能反映,故B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的是两宋时期的绘画艺术,解题时结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综合分析获取正确答案。
4.(2018高二下·邯郸开学考)永乐九年(1411年),明成祖正式设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作为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地方军政机构,其主要官员初为流官,后为世袭。奴儿干都司的设立(  )
A.完善了地方监察体制 B.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
C.改变了中央行政体制 D.缓解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答案】B
【知识点】明朝的内陆边疆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明成祖正式设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作为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地方军政机构”、“其主要官员初为流官,后为世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两个信息所处时代特征是明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空前强化,尤其是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故选B项。
奴儿干都司是地方最高军政机构,并非地方监察机构,排除A项。
奴儿干都司是地方军政机构,非中央行政体制,排除C项。
材料没有反映中央与地方对立才采取此措施,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明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准确理解,根据材料“ 明成祖正式设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作为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地方军政机构 ”可知,奴儿干都司的设立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5.(2020·张家口模拟)1895年8月,日军以强大兵力进攻台湾彰化城北的八卦山,黑旗军和义军与日军展开肉搏战,击毙日本号称最精锐的近卫师团一千余人,此役日军死亡人数超过甲午战争。这体现出(  )
A.清政府出卖人民抗日活动 B.甲午战争中日军伤亡很大
C.台湾军民英勇的抗日精神 D.全国人民反对割地议和
【答案】C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材料反映的是台湾黑旗军和义军与日军的斗争,没有体现清政府出卖人民抗日活动,故A项错误;
甲午战争日军伤亡很大与材料“此役日军死亡人数超过甲午战争”不符,故B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台湾黑旗军和义军自发反抗日军侵略台湾,给予日军沉重打击,故C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台湾人民抗击日军,不能体现全国人民反对割地议和,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根据材料“黑旗军和义军与日军展开肉搏战,击毙日本号称最精锐的近卫师团一千余人,"分析即可。
6.(2018高三下·三明开学考)清政府在1893年正式承认海外华人归国的自由权利,之后十年又陆续出台措施给予华侨投资以国民待遇,对华侨富商授予一定官职功名。这些举措(  )
A.意在分化民主革命力量 B.有利于近代工商业发展
C.适应了近代化外交要求 D.加强了清王朝统治基础
【答案】B
【知识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解析】【分析】B从材料“1893 年”“承认海外华人归国的自由权利”“出台措施给予华侨投资以国民待遇,对华侨富商授予一定官职功名”中可以看出,清政府采取的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和中国的近代化;
A民主革命是20世纪初出现的,故A项错误;
C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清政府的外加状况,故C项排除;
D项说法错误,错在“加强”。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承认海外华人归国的自由权利和出台措施给予华侨投资以国民待遇可以看出,这些措施有利于华侨回国投资,这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资金,同时,华侨也会带来近代先进的技术,因此有利于近代工商业发展,难度中等。
7.(2020·张家口模拟)从1948年底至1949年初,中共计划安排南方民主人士到哈尔滨居住一段时间,待大军渡江后再南下至北平。随后,“北上计划’’改为到吉林、长春、抚顺、鞍山、哈尔滨等地方去参观学习。“北上计划”的改变反映出(  )
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取得胜利 B.解放战争开始进入了决战阶段
C.解放区社会发展的欣欣向荣 D.民主人士成为两党争夺的焦点
【答案】C
【知识点】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解析】【分析】】A.1949年初,新民主主义革命并没有取得胜利,只是决战取得了胜利。
B.解放战争开始进入决战阶段,是1948年9月份,辽沈战役开始。与材料时间上并不是完全符合。
C.材料中当时的北上计划的地点都是解放区,之所以要让民主党派参观学习是这些地区与旧社会相比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要让民主党派看到中共的政策特征,争取民主党派支持中共筹建新的政权。
D.材料看不出国民党对民主人士的争夺。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阅读史料的能力,根据材料中从1948年底至1949年初,的时间可知实在战略决战取得胜利后,结合该背景对材料进行分析即可。
8.(2019高一下·兰州期中)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提出的主要根据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国民经济的恢复完成
C.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 D.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答案】D
【知识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解析】【分析】A.中共八大是在1956年召开的,而新中国是1949年成立的。
B.国民经济的恢复完全是1952年。
C.一五计划完成是1957年。
D.从1953年到1956进行了三大改造,使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这个基础之上要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所以召开了八大。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八大的准确把握,八大提出的矛盾依据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9.(2020高二下·河北月考)苏格拉底在民主的雅典度过了一生,在战争中为雅典而战,至死服从雅典法律……他坚持认为,民主的目的不是引导非哲学家尽可能行善,而是根据自己的爱好或高尚或卑贱地生活。由此可见,苏格拉 底以死捍卫的是(  )
A.自由 B.民主 C.法治 D.平等
【答案】A
【知识点】古代希腊文明
【解析】【分析】苏格拉底主张“根据自己的爱好或高尚或卑贱地生活”,强调个人的自由,苏格拉底以死捍卫的也是个人言论的自由,故A项正确;
苏格拉底死于过度直接民主制的弊端,他批评而非捍卫直接民主制,故B项错误;
材料主旨与法治和平等无关,故C、D两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根据材料中苏格拉底主张民主是“根据自己的爱好或高尚或卑贱地生活”分析可知。
10.(2020·张家口模拟)马丁 路德宣称,人只要信仰上帝,就可以被上帝称为“义人”,于是信徒就不再是“罪人”,就得救了。这种主张在当时的主要进步意义在于(  )
A.打破了罗马天主教会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B.使人们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救赎的自主权
C.打击了宗教神权和专制王权
D.使个人获得了与教皇同等的宗教地位
【答案】B
【知识点】宗教改革
【解析】【分析】马丁 路德主张信仰得救,否定了罗马教皇和教会的权威地位,但A项没有体现出其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影响,与问题不符,故A项错误;
马丁 路德的主张不仅否定了教会的权威,还发展了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思想,使人们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救赎的自主权,故B项正确;
马丁 路德领导的宗教改革没有针对专制王权,故C项错误;
马丁 路德主张虽然否定了教皇的权威,使人们获得宗教信仰的自主权,但使个人获得了与教皇同等的宗教地位不符合实际,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分析,考查了对因信称义的作用的理解。因此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
11.(2020·张家口模拟)20世纪60年代,法国总统戴高乐主张,在苏美接触的同时,欧洲国家应在诸如经济、文化、技术等方面同苏联相互交流和接触,这样可把“铁幕”一块一块地撕碎。这一主张(  )
A.体现了欧洲外交独立自主的愿望
B.是西欧各国共同的外交政策理念
C.反映了法国战后一贯的外交政策
D.宣告了欧、美、日鼎力局面的形成
【答案】A
【知识点】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解析】【分析】A.材料表明,戴高乐主张欧洲应独立与苏联进行接触、交流,这体现了欧洲在经济复兴后,外交独立自主的愿望,A项符合题意。
B.材料无法体现是“共同的外交政策理念”,B项错误;
C.法国是战后初期冷战政策的受益者和支持者,C项错误;
D.宣告了欧、美、日鼎力局面的形成材料不能得出。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二战后冷战格局下的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根据材料“总统戴高乐主张,在苏美接触的同时,欧洲国家应在诸如经济、文化、技术等方面同苏联相互交流和接触,‘分析即可。
12.(2019高一下·通州期中)罗斯福新政首先从整顿银行着手,考虑的不仅是因为危机由此发端,更重视银行作为经济“神经中枢”的作用。可见,“首先从整顿银行着手”的用意在于(  )
A.紧缩银根,平抑市场 B.调整机构,打击投机
C.稳定金融,增强信心 D.创新制度,活跃经济
【答案】C
【知识点】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首先从整顿银行着手”其原因是危机发端于金融领域,失信于民,故其用意在于稳定金融,增强信心,故C正确;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危机首先是从金融业开始的,其中银行业破产,导致工业破产、有大批农民破产,工人失业,只有整顿金融才能恢复人民对银行存款的信心,只有存钱进银行,金融秩序搞好了,经济建设才能回复,进而得出结论。
二、非选择题
13.(2020·张家口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古希腊各城邦,国家观念也随之出现。随着基督教的出现,神学国家观逐渐形成,教会提出国家存在是因为人有原罪,国家是减轻原罪所必须的安排,国家是上帝的产物。启蒙运动时期的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人都用社会契约论来阐释自己的国家观念。霍布斯认为人生是自私自利且充满恶意的,理性为人们提出一些简单可行的和平契约,每个人都同意把权力和力量转让给主权者,从而形成国家。洛克强调人的自然权利不可让渡、不可剥夺,否则人民将有权革命,强调政府必须实行法治和分权。
﹣﹣摘编自《西方文明史》等
材料二:中国传统的君主统治形式实质是“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维新时期,梁启超批判旧的国家观念,介绍西方新观念。他认为当务之急是速养成自己的国家观念以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他强调只有兴民权才能强国家,人人有自由之权,国事决于公论。他更明确了君、臣、民三者的关系,君和臣都是为民办事者。
﹣﹣摘编自《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启蒙思想家对近代国家观念形成的促进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维新时期的国家观念与近代欧洲国家观念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答案】(1)作用:否定神学国家观念;阐释了新的国家观念,如国家社会契约,国家归属:人民主权,国家运行机制:三权分立,国家职能:保护人权;构建了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的两类国家政体。
(2)相同之处:反对专制;主张实行代议制民主。
不同之处:欧洲的国家观念基于反教会神学,而中国维新时期的国家观念基于反对君主专制和帝国主义侵略。
原因:中世纪欧洲宗教神学阻碍社会发展,近代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程度高,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甲午战后,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通过学习西方转变国家观念,探索强国之路。
【知识点】启蒙运动;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1)本小问的作用,依据材料一的内容,结合启蒙运动的内容解答即可。
(2)第一小问的相同之处,依据材料一“启蒙运动时期的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人都用社会契约论来阐释自己的国家观念。霍布斯认为人生是自私自利且充满恶意的,理性为人们提出一些简单可行的和平契约,每个人都同意把权力和力量转让给主权者,从而形成国家。洛克强调人的自然权利不可让渡、不可剥夺,否则人民将有权革命,强调政府必须实行法治和分权”和材料二“维新时期,梁启超批判旧的国家观念,介绍西方新观念。他认为当务之急是速养成自己的国家观念以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他强调只有兴民权才能强国家,人人有自由之权,国事决于公论。他更明确了君、臣、民三者的关系,君和臣都是为民办事者”,结合启蒙运动的内容和维新思想的内容解答即可。第二小问的不同之处,依据材料一“神学国家观逐渐形成,教会提出国家存在是因为人有原罪,国家是减轻原罪所必须的安排,国家是上帝的产物。启蒙运动时期的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人都用社会契约论来阐释自己的国家观念”,依据材料二“中国传统的君主统治形式实质是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结合启蒙运动的背景和近代中国的时代特点分析即可。第三小问的原因,结合启蒙运动和维新思想的背景解答即可。
故答案为:(1)作用:否定神学国家观念;阐释了新的国家观念,如国家社会契约,国家归属:人民主权,国家运行机制:三权分立,国家职能:保护人权;构建了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的两类国家政体。
(2)相同之处:反对专制;主张实行代议制民主。
不同之处:欧洲的国家观念基于反教会神学,而中国维新时期的国家观念基于反对君主专制和帝国主义侵略。
原因:中世纪欧洲宗教神学阻碍社会发展,近代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程度高,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甲午战后,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通过学习西方转变国家观念,探索强国之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维新运动与欧洲的思想启蒙运动,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从中提取、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启蒙运动,维新运动相关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4.(2020·张家口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科学技术正像希腊神话里的具有前后两个面孔的门神雅努斯,开启光明,也带来黑暗。一百多年来,特别是
20世纪以来,人们对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文明以及与之相伴随的科学主义、工业主义究竟是人类的福祉,还是人类的灾难,也一直有这样的两种认识。
第一种是肯定的、乐观主义的认识。对现代科技和工业文明的发展持赞扬态度者,视之为建立一个富足、自由的人类社会开辟了一条阳光普照的大道。韦伯曾借用席勒的名句“为世界解除魔咒”来描绘西方社会理性化进程。如果以科技为带动此进程走向普遍化的最重要动力,那么,“解除魔咒”之功应当归之于现代科技。……
第二种是否定的、悲观主义的认识。激进的反工业化、现代化者强调现代科技和工业发展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批判者认为:科学技术进步乃至整个现代工业文明导致一种以科技为主导的“科技理性”。标准化、工具化、普遍主义和技术进步观念等等垄断了社会生活,造成冷冰冰的技术统治。人类的创造反过来控制了人类。
﹣﹣董正华编著《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
选择材料中关于科技进步的一种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答案】参考提示:
提示一:赞同材料中关于科技进步是人类的福祉这一肯定的、乐观的观点。
(结合几次科技进步的进程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积极影响加以论证)如:科技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给人类物质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科技进步也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带来了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推动了整个现代化进程;科技进步的传播也推动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加速其现代化进程,从而为整个人类社会的现代化提供了持久的动力。
提示二:赞同材料中关于科技进步是人类的灾难的这一否定的,悲观的观点。
(结合几次科技进步的进程给人类社会带来的一些负面效应加以论证)如:科技进步拉开了人与环境的距离,认为可以凭借科学和技术的力量认识、控制、改造整个世界。对能源的浪费性使用,对环境的毁灭性破坏。从煤烟污染、工业“三废”污染、石油、化工、毒气污染,到农药污染、核污染和噪声污染,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到极大破坏,生命健康受到严重威胁。
科技进步虽然缓解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矛盾,但从长远来看,体制性的矛盾和危机是无法依靠物化的技术环境来根除的。(其他论述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知识点】两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本题是对于科技发展的认识,科学技术发展本来就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可以看到它给人类带来福祉的一方面,也能够看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的伤害,所以解答时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进行分析,既可以,赞同材料中的科技推动人类福祉的这一观点观点,也可以赞同材料中科技是人类的灾难这一观点,要结合到具体科技发展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来进行论述。
故答案为:提示一:赞同材料中关于科技进步是人类的福祉这一肯定的、乐观的观点。
(结合几次科技进步的进程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积极影响加以论证)如:科技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给人类物质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科技进步也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带来了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推动了整个现代化进程;科技进步的传播也推动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加速其现代化进程,从而为整个人类社会的现代化提供了持久的动力。
提示二:赞同材料中关于科技进步是人类的灾难的这一否定的,悲观的观点。
(结合几次科技进步的进程给人类社会带来的一些负面效应加以论证)如:科技进步拉开了人与环境的距离,认为可以凭借科学和技术的力量认识、控制、改造整个世界。对能源的浪费性使用,对环境的毁灭性破坏。从煤烟污染、工业“三废”污染、石油、化工、毒气污染,到农药污染、核污染和噪声污染,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到极大破坏,生命健康受到严重威胁。
科技进步虽然缓解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矛盾,但从长远来看,体制性的矛盾和危机是无法依靠物化的技术环境来根除的。(其他论述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点评】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为绕科技与人类幸福这一命题,要求学生给出肯定或者否定或者辩证认识该观点,并结合有关史实加以说明即可。
15.(2020·张家口模拟)【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985年5月颁发《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认为当前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就是改变政府对高等学校统得过多的管理体制,在国家统一的教育方针和计划的指导下,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加强高等学校同生产、科研和社会其他各方面的联系。”1986年3月,国务院发布《高等教育管理职责暂行规定》,决定扩大高等学校在招生、毕业分配、干部任免、外事、教职工聘任、教师任职资格评定、教学科研工作等方面的管理权限,高效党委集中力量抓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1988年4月,国家教委下发《关于高等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意见》,要求建立校务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至1989年初,全国已有100多所高等学校实行了校长负责制,涌现出一批具有全国影响的先进典型如武汉大学的教育教学改革,华中工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上海交通大学的管理体制改革,深圳大学的办学体制改革等。
﹣﹣摘编自杨东平《重温和借鉴:80年代的高等教育改革》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界80年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意义。
【答案】(1)特点: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实行校长负责制;逐步推行,逐渐改革;高校改革各具特色,依法改革。
(2)意义: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个性化人才;改善和加强了党对高校的领导;有利于学校决策的民主化;推动了学校发展的专业化与科学化,提高了办学质量;顺应了改革开放,促进了现代化进程。
【知识点】教育事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1)“特点”,由材料信息“认为当前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就是改变政府对高等学校统得过多的管理体制,在国家统一的教育方针和计划的指导下,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加强高等学校同生产、科研和社会其他各方面的联系”得出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1988年4月,国家教委下发《关于高等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意见》,要求建立校务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至1989年初,全国已有100多所高等学校实行了校长负责制”得出实行校长负责制;“涌现出一批具有全国影响的先进典型如武汉大学的教育教学改革,华中工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上海交通大学的管理体制改革,深圳大学的办学体制改革等”高校改革各具特色。由材料信息“1985年5月颁发《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6年3月国务院发布《高等教育管理职责暂行规定》、1988年4月国家教委下发《关于高等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意见》”得出逐步推行,逐渐改革。
(2)“意义”,依据材料信息“1986年3月,国务院发布《高等教育管理职责暂行规定》,决定扩大高等学校在招生、毕业分配、干部任免、外事、教职工聘任、教师任职资格评定、教学科研工作等方面的管理权限,高效党委集中力量抓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得出改善和加强了党对高校的领导;“1988年4月,国家教委下发《关于高等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意见》,要求建立校务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得出有利于学校决策的民主化、推动了学校发展的专业化与科学化、提高了办学质量;依据所学知识得出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个性化人才、顺应了改革开放、促进了现代化进程等。
故答案为:(1)特点: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实行校长负责制;逐步推行,逐渐改革;高校改革各具特色,依法改革。
(2)意义: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个性化人才;改善和加强了党对高校的领导;有利于学校决策的民主化;推动了学校发展的专业化与科学化,提高了办学质量;顺应了改革开放,促进了现代化进程。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的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从中分析、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6.(2020·张家口模拟)【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48年6月7日,美、英、法、比、荷、卢等六国在伦敦会议上就建立西德政府达成了协议,规定美英占区与法占区协调经济政策,统一对外贸易,实行币制改革并参加马歇尔计划,还规定9月1日在三个占领区内召开制宪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法国也放弃了分离莱茵兰的要求,充分表明这时法国最终放弃了自战争结束以来一直追求的对德强硬政策。
﹣﹣摘编自王国范《论二战后初期法国对德国政策的变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改变对德国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对德政策改变产生的影响。
【答案】(1)原因:协同美国对抗苏联的需要;美国经济援助的推动;二战后,法国尽快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需要;美苏冷战开始后,欧洲形势发生了剧烈变化。
(2)影响:促进了美英法三国的德占区的合并,加速了德国的分裂;客观上有利于联邦德国的建立与复兴。
【知识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知识,协同美国对抗苏联的需要;美国经济援助的推动;二战后,法国尽快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需要;美苏冷战开始后,欧洲形势发生了剧烈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促进了美英法三国的德占区的合并,加速了德国的分裂;客观上有利于联邦德国的建立与复兴。
故答案为:(1)原因:协同美国对抗苏联的需要;美国经济援助的推动;二战后,法国尽快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需要;美苏冷战开始后,欧洲形势发生了剧烈变化。
(2)影响:促进了美英法三国的德占区的合并,加速了德国的分裂;客观上有利于联邦德国的建立与复兴。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对二战后初期冷战背景下的美法德等国关系,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的相关知识并结合史料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7.(2020·张家口模拟)【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新中国成立后,针对旧的“国民党的六法全书及其一切反动法律”,作为政务院政法委员会主任的董必武指出“旧的必须彻底粉碎,断的才能顺利成长。”而对既有旧的法律从业人员、他的办法则是改造,从1949年下半年到1952年上半年有4000多名旧司法人员经过改造,被吸收到司法部门参加工作。在新的法律不能立即制定出来之前,董必武一方面指示“各级司法机关办案,有纲领、条例、命令、决议等规定的从规定;没有规定的,照新民主主义的政策办理。”使得新中国建立之初,国家各层面的运行都做到了“有法可依”;另一方面,在1949年至1953年间,他直接“参与和领导制订的各种法律、法令和条例就达到3000多种”,在1949年到1951年间,相继成立了中国政法大学、中央政法干部学校等,逐步创建了一套适合中国当时客观需要的多层次、多途径培养各种法律人才的法学教育系统。
﹣﹣摘编自王立《董必武对中国法制的两大贡献解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初期董必武领导法制建设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董必武对新中国初期法制建设的贡献。
【答案】(1)废除一切反动法律;改造旧法律人;以变通方式填补立法和司法空白;领导大规模的立法活动;推行新型的法律教育。
(2)为建国之初的治国方略提供了制度和行动基础(有利于建国初期法律制度的建立);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和社会秩序;造就了大批的法律教学研究和法律工作者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其意义;新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解析】【分析】(1)本小问的措施,依据材料“针对旧的“国民党的六法全书及其一切反动法律,作为政务院政法委员会主任的董必武指出旧的必须彻底粉碎,断的才能顺利成长”可以得出废除一切反动法律;“而对既有旧的法律从业人员、他的办法则是改造”可以得出改造旧法律人;“董必武一方面指示各级司法机关办案,有纲领、条例、命令、决议等规定的从规定;没有规定的,照新民主主义的政策办理”可以得出以变通方式填补立法和司法空白;“在1949年至1953年间,他直接参与和领导制订的各种法律、法令和条例就达到3000多种”可以得出领导大规模的立法活动;“相继成立了中国政法大学、中央政法干部学校等,逐步创建了一套适合中国当时客观需要的多层次、多途径培养各种法律人才的法学教育系统”可以得出推行新型的法律教育。
(2)本小问的评价,依据材料的内容和第一问的措施,结合所学可知,为建国之初的治国方略提供了制度和行动基础;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和社会秩序;造就了大批的法律教学研究和法律工作者。
故答案为:(1)废除一切反动法律;改造旧法律人;以变通方式填补立法和司法空白;领导大规模的立法活动;推行新型的法律教育。
(2)为建国之初的治国方略提供了制度和行动基础(有利于建国初期法律制度的建立);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和社会秩序;造就了大批的法律教学研究和法律工作者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新中国成立后的重要人物董必武先生的主要贡献及意义,可依据材料进行提取概括,并结合民主法治贡献对史料进行分析。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