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定远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下学期历史第三次月考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下学期历史第三次月考试卷

资源简介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下学期历史第三次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
1.(2020高三下·定远月考)史书记载:周人坚持“尊尊而亲亲”的原则,以礼治天下。周王照例称同姓诸侯为伯父或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或叔舅。这反映出(  )
A.血缘关系维系王权 B.宗法制具有开放性
C.周王推行礼法并用 D.周王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A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通过材料“周王照例称同姓诸侯为伯父或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或叔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伯叔舅体现了血缘关系,说明西周时期主要靠血缘关系维系王权,故A正确;
宗法制度强调血缘关系,具有封闭性,排除B;
材料信息只体现礼治,未体现法治,排除C;
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于秦朝,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宗法制,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根据“周王照例称同姓诸侯为伯父或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或叔舅”并结合宗法制分析即可。
2.(2020高三下·定远月考)南朝梁武帝时,学校教育有所发展,建有国学,以五经教授,置五经博士各一人。国学馆学生,不限贵贱,“引寒门隽才,不显人数”。并且出现了“甲科”之名,只要考得好,就是“牛监羊肆,寒品后门”,都要“随才试吏”。对此材料合理的解释是南朝梁武帝(  )
A.重用人才,废除九品中正制
B.重视学校教育,采取考试取官的方式
C.推动了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D.彻底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
【解析】【分析】材料中是关于南朝梁武帝时学校教育的发展情况以及出现考试选拔官吏的方式,故B正确;
A错误在“废除九品中止制”,材料未涉及;
儒学止统地位的确立是在汉武帝时期,故C错误;
D错误在“彻底打破”;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南朝的选官方式,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根据材料中“建有国学,以五经教授,置五经博士各一人....“引寒门隽才,不显人数”。并且出现了“甲科”之名...."进行分析即可。
3.(2020高三下·定远月考)玄学,是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骨架,融合儒家经义后形成的一种哲学思想,其特征是远离政治,回避现实,无关道德,蔑视俗务。玄学的出现反映出当时(  )
A.老庄学说占据主流地位 B.社会剧烈动荡政治黑暗
C.思想领域出现三教合一 D.商品经济冲击传统思想
【答案】B
【知识点】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时局动荡,消极避世的思想创新,道家思想影响扩大,玄学出现。据此依据材料“其特征是远离政治,回避现实,无关道德,蔑视俗务”可知B正确。
当时儒家思想仍占主流地位,排除A。
C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当时商品经济发展受到战乱的严重影响,故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玄学出现的背景及特点,考查了学生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史料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分裂动荡,造成道德、信仰危机。
4.(2020高三下·定远月考)明清时期不少地区出现了永佃制,即许多地主迁居城镇从事工商业,无法直接经营土地,把土地租给佃农后,佃农有相对的退佃、转租或者典卖佃权的自由。在法律和实际生活中,佃农和田主“平等相称”,田主不得随意役使佃客抬轿,佃户对田主只行“以少事长”之礼。由此可见,永佃制(  )
A.有利于提高佃客的社会地位 B.瓦解了农村的封建生产关系
C.一定程度抑制了土地兼并 D.资本主义性质的租佃关系产生
【答案】A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农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从材料中的“佃农有相对的退佃、转租或者典卖佃权的自由”、“佃农和田主‘平等相称’”“田主不得随意役使佃客抬轿”等信息可以看出,永佃制有利于提高佃客的社会地位,故A正确;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土地仍归地主所有,所以,永佃制没有瓦解农村的封建生产关系,也起不到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故排除B;
租佃关系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故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史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根据材料中“佃农有相对的退佃、转租或者典卖佃权的自由”“佃农和田主‘平等相称’”“田主不得随意役使佃客抬轿”等信息进行分析即可。
5.(2020高三下·定远月考)百官父母之丧,称丁忧。洪武八年(1375年),诏百官闻父母丧,不待报即可奔丧,并解职守制三年;匿不举哀或不离职者,过期则发配为民;守制期满再起用时还要进行考核。丁忧时如工作需要,皇帝可以“夺情”令其继续任职。这些规定(  )
A.反映出孝道思想主导了官僚思维
B.表明忠孝是考核官员的主要标准
C.体现了明代政治与伦理相互结合
D.说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答案】C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可知,官员遭遇父母之丧必须丁忧,体现了孝道伦理的思想。不按制丁忧的官员要受到惩罚,因为工作需要皇帝可以“夺情”,体现了明代政治和孝道伦理的结合,故选C项;
孝道影响官僚思想,但不是决定性因素,排除A项;
材料没有涉及官员的考核标准,排除B项;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史料分析理解的能力,根据材料中关于丁忧时期对官员的规定,反映出明代注重孝道伦理,将明代政治与伦理相结合。
6.(2020高三下·定远月考)“体用之争”最初指的是清政府内部洋务派和顽固派之间的争辩,它出现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过程中。到了清末,扩展到维新派与洋务派的争论,“体用之争”有了更新的内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次“体用之争”的实质相同
B.第一次争论根本目的是实现近代化
C.第二次争论清楚认识落后根源
D.近代思想解放在曲折中发展
【答案】D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
根据题干可知,“体用之争”在洋务派与顽固派的矛盾、洋务派与维新派的矛盾中不断更新内涵,体现了近代思想解放在曲折艰难的道路中前行发展。故D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洋务运动是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而维新变法则是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二者性质显著不同,因此两次“体用之争”的实质显然不相同。故A项错误;
根据题干可知,第一次争辩指的是洋务运动中洋务派与顽固派之间的争辩,其根本目的是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而非实现近代化。故B项错误;
根据所学知识,第二次争辩是洋务派与维新派之间的矛盾,前者强调学习西方器物,后者强调学习西方制度,然而并未认识到落后愚昧的封建思想才是导致统治危机的根源。故C项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近代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每种新的思想出现都会受到守旧势力的反对,可见在追求近代化进程中的曲折历程。
7.(2020高三下·定远月考)1919年6月,北京《晨报》就政府派军警抓捕上街演说的学生发表时评:“打雷,闪电,下雨,一时天地如晦。何以故呢?因为老天大怒的时候,正是那几百位青年学生被围的时候。”《鲁迅日记》记载当曰:“晴,下午昙(多云)……晚大风一阵后小雨。”材料反映了(  )
A.史料研究先辨别真伪 B.历史叙述带主观政治倾向
C.报刊比日记更客观 D.《晨报》是资产阶级报刊
【答案】B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在描述学生被捕的时候强调了环境的因素。带有文学渲染的特点。能够反映出历史叙述带有主观政治倾向的特征。B正确;
从材料的时间可以看出应该是五四运动时期。反映的是北京的学生被北洋政府逮捕。整体上的历史事件是真实的。不需要进行辨别。A排除;
材料并不是强调报刊和日记哪一个更客观更真实。C排除;
材料看不出晨报是资产阶级的报刊。D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五四运动的描述,解答本题需将我们掌握的有关五四运动知识与材料相结合,运用唯物主义思想去认识历史。
8.(2020高三下·定远月考)如表反映中国近代女子的生活变化
时间 时髦女人标准
1900﹣1909年 会说洋话的大脚女人
1910﹣1919年 敢于婚姻自由的女人
1920﹣1929年 有身段的女人
1930﹣1939年 中西合璧的名女人
1940﹣1949年 政治之花
材料说明了(  )
A.近代女性经济地位提高 B.政府大力提倡女子学堂
C.社会价值观标准发生变化 D.女子开始关心国家命运
【答案】C
【知识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对女子评价的变化能够反映出社会价值观念发生改变。C正确;
从材料可以看出对现代女性的标准发生改变。但不能体现出女子经济地位提高。A排除;
政府倡导女子学堂不是材料信息的主要原因。B排除;
材料并不能完全体现出女子开始关心国家命运。D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考查了1900—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近代女子生活变化。根据材料中外在的审美到政治之花。反映了受时代进步影响女子社会价值观也随之变化。
9.(2020高三下·定远月考)罗马法对债权的规定和解释是一项重要内容。它制定了解决各类债务纠纷时适用的条款,而且特别明晰地规定了契约的各种形式,以及契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由此可见(  )
A.古罗马债务现象非常严重 B.法律维护统治阶级利益
C.社会契约思想起源古罗马 D.古罗马重视私权的保护
【答案】D
【知识点】罗马法
【解析】【分析】立法解决债务纠纷,明晰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体现的就是对私有财产权利的肯定,D正确;
法律规定解决各类债务,只能说明重视经济方面的立法,不是以说明债务现象“非常严重”,A错误;经济立法主要是为了解决民间经济纠纷,而不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排除B;
材料只能说明占罗马有契约思想,但是不能体现“起源”,排除C;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罗马法,考查了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根据材料中对各类债务纠纷的规定,据所学知识可知该法属于私法方面的内容。注重私权的保护。
10.(2019高三上·临渭月考)孟德斯鸠认为,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上,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孟德斯鸠旨在(  )
A.号召革命推翻君主统治 B.维护资产阶级民主自由
C.倡导权力的平衡和制约 D.强调人民主权反对专制
【答案】C
【知识点】启蒙运动
【解析】【分析】材料信息“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上,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体现了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其旨在倡导权力的平衡和制约,故C项正确;
孟德斯鸠反对君主专制,但不反对君主制,他主张君主立宪,故A项错误;
材料主旨是在强调三权分立、制约平衡,故BD项不符合材料中心意思。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由材料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上,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可以看出权力的制约与平衡,以及专权的危害,进而得出结论。
11.(2020高三下·定远月考)如表为世界史某一时间的经济统计数据
1820﹣1900年各国GDP在世界所占份额(百分比,世界总量=100%)
时间国家 中国 美国 英国 日本
1820年 32.9% 1.8% 5.2% 3%
1870年 17.2% 8.9% 9.1% 2.3%
1900年 6.2% 23.6% 18.5% 2.4%
下列叙述符合表格内容的是(  )
A.19世纪中期,中国经济占有明显的优势
B.19世纪末,美国综合国力已经超越英国
C.资本的多寡影响了美国和英国后期发展
D.19世纪末,对外战争制约日本经济发展
【答案】C
【知识点】两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是资本输入国,英国是资本输出国,对于两国经济有明显的影响,故C项正确;
依据表格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中期,中国占世界GDP三分之一,但是中国经济结构非常落后,因此没有明显的优势,排除A;
19世纪末,美国工业超过英国,但综合国力英国仍然是世界霸主,排除B。
19世纪末,日本发动甲午战争,推动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属于表格式材料分析题型,解答此类题型首先看准表头,然后根据表格中数字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横向、纵向对比,结合备选项分析即可。
12.(2020高三下·定远月考)1832,英国选民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增加到3.3%,但工人阶级被排斥在外。1836后,工人阶级为争取选举权掀起宪章运动。1866年后,英国通过两次议会改革,至1885年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19世纪末,英国基本实现了普选权
B.工业革命时代英国阶级矛盾尖锐
C.英国资本主义制度不断发展完善
D.工人阶级政治经济环境有了改善
【答案】A
【知识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解析】【分析】从材料中的“至1885年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可以看出,当时的英国只有成年男子有选举权,妇女仍没有选举权,所以,英国在19世纪末仍没有实现普选权,故A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B、C、D理解正确,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属于逆向思维选择题,考查了英国的议会改革。根据材料中1832--1866年议会改革,根据材料“至1885年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结合备选项分析即可。
二、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37分)
13.(2020高三下·定远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推行盐铁官营,对于食盐的生产,实行“募民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官与牢盆”,即由国家统一招募煮盐的户主,盐户负担煮盐费用,官府只提供煮盐的“牢盆”,政府收购和销售煮成的盐。设立“大农部丞数十人,分部主郡国”,对地方盐业生产和流通进行指导和监督,完全杜绝私人售卖的可能性。
﹣﹣摘编自王玉《盐铁官营政策分析》
材料二
明朝,北部军事频繁,军队急需粮饷,政府“召商输粮而与之盐”,“如此则转输之费省,而军储之用充矣”。此后,盐利巨大,私盐贩卖更加猖獗。“清之盐法,大率因明制而损益之”,顺治时对井盐的生产,允许自由开凿,康熙则公开承认百姓自由开凿的盐井为其私产,但盐业生产者所生产的食盐必须卖给清政府特许的商人。
﹣﹣摘编自史仲文主编《中国全史》等
材料三
建国初期,人民政府接管盐场之后,针对场盐壅积、生产瘫痪的问题,各盐务机关以公盐带头赶运、限期催促商运等方式打开销路。对盐场生产,按“劳资两利”的原则,扶持成本低、产量高、质量好的盐滩、井灶恢复生产,在此基础上实行统购包销,提高收购价格,调动盐商的生产积极性。对资本、人员较多及生产设备较好,生产规模较大的私人资本主义制盐企业,在资方提出公私合营的申请后,经政府批准加入公股;对分散、生产规模较小的盐场,先联营,创造条件,再实行公私合营。“一五”期间,共完成盐业基本建设投资8000万元,投资20个项目。1957年产盐827.6万吨,实现盐税收入63100万元。在这期间,盐化工产品也有较大增长,氯化钾产量5846吨,溴素产量286.6吨。
﹣﹣摘编自程龙刚《新中国盐业生产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到明清盐业政策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50年代新中国盐业改革的特征和意义。
【答案】(1)变化:汉代产销完全由政府控制,明朝有条件的部分开放盐业销售,清代允许盐业自由生产,但销售仍受控制。
原因:适应军事斗争需要;为增加财政收入;解决私盐泛滥,稳定社会秩序;顺应商品经济发展。
(2)特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充分调动盐商生产积极性;逐步改变所有制形式;扩大盐业的应用领域。
意义:促进盐业生产的恢复发展;赢得人民对新生政权的拥护;推动了社会主义改造;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扩大盐业应用领域,有利于经济发展。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1)变化:根据材料“汉武帝时期推行盐铁官营”、“政府“召商输粮而与之盐””、“顺治时对井盐的生产,允许自由开凿”进行归纳即可。原因:根据材料“明朝,北部军事频繁,军队急需粮饷”、“盐利巨大,私盐贩卖更加猖獗”、“但盐业生产者所生产的食盐必须卖给清政府特许的商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的盐业发展需要从适应军事斗争需要、为增加财政收入、解决私盐泛滥、稳定社会秩序和顺应商品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2)特征:根据材料“各盐务机关以公盐带头赶运、限期催促商运等方式打开销路”、“在此基础上实行统购包销,提高收购价格,调动盐商的生产积极性”、“对资本、人员较多及生产设备较好,生产规模较大的私人资本主义制盐企业,在资方提出公私合营的申请后,经政府批准加入公股”、“在这期间,盐化工产品也有较大增长,氯化钾产量5846吨,溴素产量286.6吨”进行归纳整理即可。意义: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50年代新中国盐业改革的意义需要从盐业发展、赢得群众的支持、推进社会主义改造、增加政府收入和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
(1)变化:汉代产销完全由政府控制,明朝有条件的部分开放盐业销售,清代允许盐业自由生产,但销售仍受控制。原因:适应军事斗争需要;为增加财政收入;解决私盐泛滥,稳定社会秩序;顺应商品经济发展。
(2)特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充分调动盐商生产积极性;逐步改变所有制形式;扩大盐业的应用领域。意义:促进盐业生产的恢复发展;赢得人民对新生政权的拥护;推动了社会主义改造;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扩大盐业应用领域,有利于经济发展。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盐业改革的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14.(2020高三下·定远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近代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和西方从中世纪到近代是通过自我更新机制来实现社会变革也不一样,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接踵而来的外力冲击,又通过独特的社会机制由外来变为内在,推动民族冲突和阶级对抗,表现为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潮,迂回曲折地推陈出新(即推封建主义之陈而出民主主义之新)。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史论结合。)
【答案】论题: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阐述: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洋务运动的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在西方启蒙思想影响下,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主张实行西方民主政治;以及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改变着几千年来的传统封建制度。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批判中国传统文化。西方社会主义思潮的传入,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掀起了新陈代谢的新的一页。
在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下,近代中国社会生活(衣食住行)以及社会习俗的变化,有利于推动社会生活的进步。
近代中国社会的演进有其很大的独特性,在西方外力的冲击下,通过一个又一个变革,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也体现了近代中国人反对外来侵略、追求社会进步的时代精神。
【知识点】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及其意义;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第一小问的论题,依据材料可知,论题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第二小问的阐述,结合近代中国经济、政治、思想、社会生活近代化的史实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
论题: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阐述: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洋务运动的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在西方启蒙思想影响下,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主张实行西方民主政治;以及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改变着几千年来的传统封建制度。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批判中国传统文化。西方社会主义思潮的传入,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掀起了新陈代谢的新的一页。
在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下,近代中国社会生活(衣食住行)以及社会习俗的变化,有利于推动社会生活的进步。
近代中国社会的演进有其很大的独特性,在西方外力的冲击下,通过一个又一个变革,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也体现了近代中国人反对外来侵略、追求社会进步的时代精神。
【点评】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根据材料表达的主要信息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自拟一个命题,然后运用中国近代史史实进行阐述即可。
15.(2020高三下·定远月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宋初鉴于唐末藩镇割据,道名存实亡,“藩臣擅有财权,不归王府”之大弊,乃仿唐道制划分地方为路,属一级行政区。路的设置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设置原则,不设单一行政首长,分别由漕司掌行政财赋、宪司掌刑狱、帅司掌兵事、仓司掌常平茶盐。宋初,路的区域划分大体以交通路线(河流流域)为主干,如沅水流域在唐代分属两个不同行政区,到宋时则将沅水和澧水流域隶属于同一路。宋徽宗崇宁年间,全国共设24路,其中南方15路共1118万余户,北方9路共538万余户。路、州、县的官员由中央朝官兼任,属于差遣性质,所谓“以京、朝官权知,三年一替”。
﹣﹣摘编自曹尔琴《宋代行政区划的设置与分布》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地方一级行政区调整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地方行政管理调整的原因。
【答案】(1)特点:创设新的地方行政机构﹣﹣路;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地方一级行政区(路是虚设行政区);路的区划突出自然地理因素;分化地方事权,削弱地方权力;顺应经济重心南移趋势;
(2)原因:鉴于唐末藩镇割据的教训;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对经济重心之地的控制,巩固其统治
【知识点】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解析】【分析】(1)特点,通过材料“乃仿唐道制划分地方为路”“分别由漕司掌行政财赋、宪司掌刑狱、帅司掌兵事、仓司掌常平茶盐”“路的区域划分大体以交通路线(河流流域)为主干”“其中南方15路共1118万余户,北方9路共538万余户。”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回答即可。
(2)原因,通过所学知识可以从唐朝藩镇割据的教训,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经济重心南移等角度分析概括回答。
故答案为:
(1)特点:创设新的地方行政机构﹣﹣路;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地方一级行政区(路是虚设行政区);路的区划突出自然地理因素;分化地方事权,削弱地方权力;顺应经济重心南移趋势;
(2)原因:鉴于唐末藩镇割据的教训;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对经济重心之地的控制,巩固其统治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宋代行政管理制度的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1 / 1安徽省滁州市定远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下学期历史第三次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
1.(2020高三下·定远月考)史书记载:周人坚持“尊尊而亲亲”的原则,以礼治天下。周王照例称同姓诸侯为伯父或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或叔舅。这反映出(  )
A.血缘关系维系王权 B.宗法制具有开放性
C.周王推行礼法并用 D.周王加强中央集权
2.(2020高三下·定远月考)南朝梁武帝时,学校教育有所发展,建有国学,以五经教授,置五经博士各一人。国学馆学生,不限贵贱,“引寒门隽才,不显人数”。并且出现了“甲科”之名,只要考得好,就是“牛监羊肆,寒品后门”,都要“随才试吏”。对此材料合理的解释是南朝梁武帝(  )
A.重用人才,废除九品中正制
B.重视学校教育,采取考试取官的方式
C.推动了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D.彻底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
3.(2020高三下·定远月考)玄学,是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骨架,融合儒家经义后形成的一种哲学思想,其特征是远离政治,回避现实,无关道德,蔑视俗务。玄学的出现反映出当时(  )
A.老庄学说占据主流地位 B.社会剧烈动荡政治黑暗
C.思想领域出现三教合一 D.商品经济冲击传统思想
4.(2020高三下·定远月考)明清时期不少地区出现了永佃制,即许多地主迁居城镇从事工商业,无法直接经营土地,把土地租给佃农后,佃农有相对的退佃、转租或者典卖佃权的自由。在法律和实际生活中,佃农和田主“平等相称”,田主不得随意役使佃客抬轿,佃户对田主只行“以少事长”之礼。由此可见,永佃制(  )
A.有利于提高佃客的社会地位 B.瓦解了农村的封建生产关系
C.一定程度抑制了土地兼并 D.资本主义性质的租佃关系产生
5.(2020高三下·定远月考)百官父母之丧,称丁忧。洪武八年(1375年),诏百官闻父母丧,不待报即可奔丧,并解职守制三年;匿不举哀或不离职者,过期则发配为民;守制期满再起用时还要进行考核。丁忧时如工作需要,皇帝可以“夺情”令其继续任职。这些规定(  )
A.反映出孝道思想主导了官僚思维
B.表明忠孝是考核官员的主要标准
C.体现了明代政治与伦理相互结合
D.说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6.(2020高三下·定远月考)“体用之争”最初指的是清政府内部洋务派和顽固派之间的争辩,它出现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过程中。到了清末,扩展到维新派与洋务派的争论,“体用之争”有了更新的内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次“体用之争”的实质相同
B.第一次争论根本目的是实现近代化
C.第二次争论清楚认识落后根源
D.近代思想解放在曲折中发展
7.(2020高三下·定远月考)1919年6月,北京《晨报》就政府派军警抓捕上街演说的学生发表时评:“打雷,闪电,下雨,一时天地如晦。何以故呢?因为老天大怒的时候,正是那几百位青年学生被围的时候。”《鲁迅日记》记载当曰:“晴,下午昙(多云)……晚大风一阵后小雨。”材料反映了(  )
A.史料研究先辨别真伪 B.历史叙述带主观政治倾向
C.报刊比日记更客观 D.《晨报》是资产阶级报刊
8.(2020高三下·定远月考)如表反映中国近代女子的生活变化
时间 时髦女人标准
1900﹣1909年 会说洋话的大脚女人
1910﹣1919年 敢于婚姻自由的女人
1920﹣1929年 有身段的女人
1930﹣1939年 中西合璧的名女人
1940﹣1949年 政治之花
材料说明了(  )
A.近代女性经济地位提高 B.政府大力提倡女子学堂
C.社会价值观标准发生变化 D.女子开始关心国家命运
9.(2020高三下·定远月考)罗马法对债权的规定和解释是一项重要内容。它制定了解决各类债务纠纷时适用的条款,而且特别明晰地规定了契约的各种形式,以及契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由此可见(  )
A.古罗马债务现象非常严重 B.法律维护统治阶级利益
C.社会契约思想起源古罗马 D.古罗马重视私权的保护
10.(2019高三上·临渭月考)孟德斯鸠认为,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上,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孟德斯鸠旨在(  )
A.号召革命推翻君主统治 B.维护资产阶级民主自由
C.倡导权力的平衡和制约 D.强调人民主权反对专制
11.(2020高三下·定远月考)如表为世界史某一时间的经济统计数据
1820﹣1900年各国GDP在世界所占份额(百分比,世界总量=100%)
时间国家 中国 美国 英国 日本
1820年 32.9% 1.8% 5.2% 3%
1870年 17.2% 8.9% 9.1% 2.3%
1900年 6.2% 23.6% 18.5% 2.4%
下列叙述符合表格内容的是(  )
A.19世纪中期,中国经济占有明显的优势
B.19世纪末,美国综合国力已经超越英国
C.资本的多寡影响了美国和英国后期发展
D.19世纪末,对外战争制约日本经济发展
12.(2020高三下·定远月考)1832,英国选民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增加到3.3%,但工人阶级被排斥在外。1836后,工人阶级为争取选举权掀起宪章运动。1866年后,英国通过两次议会改革,至1885年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19世纪末,英国基本实现了普选权
B.工业革命时代英国阶级矛盾尖锐
C.英国资本主义制度不断发展完善
D.工人阶级政治经济环境有了改善
二、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37分)
13.(2020高三下·定远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推行盐铁官营,对于食盐的生产,实行“募民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官与牢盆”,即由国家统一招募煮盐的户主,盐户负担煮盐费用,官府只提供煮盐的“牢盆”,政府收购和销售煮成的盐。设立“大农部丞数十人,分部主郡国”,对地方盐业生产和流通进行指导和监督,完全杜绝私人售卖的可能性。
﹣﹣摘编自王玉《盐铁官营政策分析》
材料二
明朝,北部军事频繁,军队急需粮饷,政府“召商输粮而与之盐”,“如此则转输之费省,而军储之用充矣”。此后,盐利巨大,私盐贩卖更加猖獗。“清之盐法,大率因明制而损益之”,顺治时对井盐的生产,允许自由开凿,康熙则公开承认百姓自由开凿的盐井为其私产,但盐业生产者所生产的食盐必须卖给清政府特许的商人。
﹣﹣摘编自史仲文主编《中国全史》等
材料三
建国初期,人民政府接管盐场之后,针对场盐壅积、生产瘫痪的问题,各盐务机关以公盐带头赶运、限期催促商运等方式打开销路。对盐场生产,按“劳资两利”的原则,扶持成本低、产量高、质量好的盐滩、井灶恢复生产,在此基础上实行统购包销,提高收购价格,调动盐商的生产积极性。对资本、人员较多及生产设备较好,生产规模较大的私人资本主义制盐企业,在资方提出公私合营的申请后,经政府批准加入公股;对分散、生产规模较小的盐场,先联营,创造条件,再实行公私合营。“一五”期间,共完成盐业基本建设投资8000万元,投资20个项目。1957年产盐827.6万吨,实现盐税收入63100万元。在这期间,盐化工产品也有较大增长,氯化钾产量5846吨,溴素产量286.6吨。
﹣﹣摘编自程龙刚《新中国盐业生产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到明清盐业政策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50年代新中国盐业改革的特征和意义。
14.(2020高三下·定远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近代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和西方从中世纪到近代是通过自我更新机制来实现社会变革也不一样,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接踵而来的外力冲击,又通过独特的社会机制由外来变为内在,推动民族冲突和阶级对抗,表现为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潮,迂回曲折地推陈出新(即推封建主义之陈而出民主主义之新)。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史论结合。)
15.(2020高三下·定远月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宋初鉴于唐末藩镇割据,道名存实亡,“藩臣擅有财权,不归王府”之大弊,乃仿唐道制划分地方为路,属一级行政区。路的设置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设置原则,不设单一行政首长,分别由漕司掌行政财赋、宪司掌刑狱、帅司掌兵事、仓司掌常平茶盐。宋初,路的区域划分大体以交通路线(河流流域)为主干,如沅水流域在唐代分属两个不同行政区,到宋时则将沅水和澧水流域隶属于同一路。宋徽宗崇宁年间,全国共设24路,其中南方15路共1118万余户,北方9路共538万余户。路、州、县的官员由中央朝官兼任,属于差遣性质,所谓“以京、朝官权知,三年一替”。
﹣﹣摘编自曹尔琴《宋代行政区划的设置与分布》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地方一级行政区调整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地方行政管理调整的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通过材料“周王照例称同姓诸侯为伯父或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或叔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伯叔舅体现了血缘关系,说明西周时期主要靠血缘关系维系王权,故A正确;
宗法制度强调血缘关系,具有封闭性,排除B;
材料信息只体现礼治,未体现法治,排除C;
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于秦朝,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宗法制,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根据“周王照例称同姓诸侯为伯父或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或叔舅”并结合宗法制分析即可。
2.【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
【解析】【分析】材料中是关于南朝梁武帝时学校教育的发展情况以及出现考试选拔官吏的方式,故B正确;
A错误在“废除九品中止制”,材料未涉及;
儒学止统地位的确立是在汉武帝时期,故C错误;
D错误在“彻底打破”;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南朝的选官方式,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根据材料中“建有国学,以五经教授,置五经博士各一人....“引寒门隽才,不显人数”。并且出现了“甲科”之名...."进行分析即可。
3.【答案】B
【知识点】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时局动荡,消极避世的思想创新,道家思想影响扩大,玄学出现。据此依据材料“其特征是远离政治,回避现实,无关道德,蔑视俗务”可知B正确。
当时儒家思想仍占主流地位,排除A。
C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当时商品经济发展受到战乱的严重影响,故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玄学出现的背景及特点,考查了学生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史料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分裂动荡,造成道德、信仰危机。
4.【答案】A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农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从材料中的“佃农有相对的退佃、转租或者典卖佃权的自由”、“佃农和田主‘平等相称’”“田主不得随意役使佃客抬轿”等信息可以看出,永佃制有利于提高佃客的社会地位,故A正确;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土地仍归地主所有,所以,永佃制没有瓦解农村的封建生产关系,也起不到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故排除B;
租佃关系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故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史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根据材料中“佃农有相对的退佃、转租或者典卖佃权的自由”“佃农和田主‘平等相称’”“田主不得随意役使佃客抬轿”等信息进行分析即可。
5.【答案】C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可知,官员遭遇父母之丧必须丁忧,体现了孝道伦理的思想。不按制丁忧的官员要受到惩罚,因为工作需要皇帝可以“夺情”,体现了明代政治和孝道伦理的结合,故选C项;
孝道影响官僚思想,但不是决定性因素,排除A项;
材料没有涉及官员的考核标准,排除B项;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史料分析理解的能力,根据材料中关于丁忧时期对官员的规定,反映出明代注重孝道伦理,将明代政治与伦理相结合。
6.【答案】D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
根据题干可知,“体用之争”在洋务派与顽固派的矛盾、洋务派与维新派的矛盾中不断更新内涵,体现了近代思想解放在曲折艰难的道路中前行发展。故D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洋务运动是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而维新变法则是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二者性质显著不同,因此两次“体用之争”的实质显然不相同。故A项错误;
根据题干可知,第一次争辩指的是洋务运动中洋务派与顽固派之间的争辩,其根本目的是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而非实现近代化。故B项错误;
根据所学知识,第二次争辩是洋务派与维新派之间的矛盾,前者强调学习西方器物,后者强调学习西方制度,然而并未认识到落后愚昧的封建思想才是导致统治危机的根源。故C项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近代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每种新的思想出现都会受到守旧势力的反对,可见在追求近代化进程中的曲折历程。
7.【答案】B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在描述学生被捕的时候强调了环境的因素。带有文学渲染的特点。能够反映出历史叙述带有主观政治倾向的特征。B正确;
从材料的时间可以看出应该是五四运动时期。反映的是北京的学生被北洋政府逮捕。整体上的历史事件是真实的。不需要进行辨别。A排除;
材料并不是强调报刊和日记哪一个更客观更真实。C排除;
材料看不出晨报是资产阶级的报刊。D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五四运动的描述,解答本题需将我们掌握的有关五四运动知识与材料相结合,运用唯物主义思想去认识历史。
8.【答案】C
【知识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对女子评价的变化能够反映出社会价值观念发生改变。C正确;
从材料可以看出对现代女性的标准发生改变。但不能体现出女子经济地位提高。A排除;
政府倡导女子学堂不是材料信息的主要原因。B排除;
材料并不能完全体现出女子开始关心国家命运。D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考查了1900—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近代女子生活变化。根据材料中外在的审美到政治之花。反映了受时代进步影响女子社会价值观也随之变化。
9.【答案】D
【知识点】罗马法
【解析】【分析】立法解决债务纠纷,明晰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体现的就是对私有财产权利的肯定,D正确;
法律规定解决各类债务,只能说明重视经济方面的立法,不是以说明债务现象“非常严重”,A错误;经济立法主要是为了解决民间经济纠纷,而不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排除B;
材料只能说明占罗马有契约思想,但是不能体现“起源”,排除C;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罗马法,考查了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根据材料中对各类债务纠纷的规定,据所学知识可知该法属于私法方面的内容。注重私权的保护。
10.【答案】C
【知识点】启蒙运动
【解析】【分析】材料信息“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上,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体现了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其旨在倡导权力的平衡和制约,故C项正确;
孟德斯鸠反对君主专制,但不反对君主制,他主张君主立宪,故A项错误;
材料主旨是在强调三权分立、制约平衡,故BD项不符合材料中心意思。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由材料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上,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可以看出权力的制约与平衡,以及专权的危害,进而得出结论。
11.【答案】C
【知识点】两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是资本输入国,英国是资本输出国,对于两国经济有明显的影响,故C项正确;
依据表格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中期,中国占世界GDP三分之一,但是中国经济结构非常落后,因此没有明显的优势,排除A;
19世纪末,美国工业超过英国,但综合国力英国仍然是世界霸主,排除B。
19世纪末,日本发动甲午战争,推动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属于表格式材料分析题型,解答此类题型首先看准表头,然后根据表格中数字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横向、纵向对比,结合备选项分析即可。
12.【答案】A
【知识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解析】【分析】从材料中的“至1885年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可以看出,当时的英国只有成年男子有选举权,妇女仍没有选举权,所以,英国在19世纪末仍没有实现普选权,故A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B、C、D理解正确,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属于逆向思维选择题,考查了英国的议会改革。根据材料中1832--1866年议会改革,根据材料“至1885年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结合备选项分析即可。
13.【答案】(1)变化:汉代产销完全由政府控制,明朝有条件的部分开放盐业销售,清代允许盐业自由生产,但销售仍受控制。
原因:适应军事斗争需要;为增加财政收入;解决私盐泛滥,稳定社会秩序;顺应商品经济发展。
(2)特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充分调动盐商生产积极性;逐步改变所有制形式;扩大盐业的应用领域。
意义:促进盐业生产的恢复发展;赢得人民对新生政权的拥护;推动了社会主义改造;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扩大盐业应用领域,有利于经济发展。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1)变化:根据材料“汉武帝时期推行盐铁官营”、“政府“召商输粮而与之盐””、“顺治时对井盐的生产,允许自由开凿”进行归纳即可。原因:根据材料“明朝,北部军事频繁,军队急需粮饷”、“盐利巨大,私盐贩卖更加猖獗”、“但盐业生产者所生产的食盐必须卖给清政府特许的商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的盐业发展需要从适应军事斗争需要、为增加财政收入、解决私盐泛滥、稳定社会秩序和顺应商品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2)特征:根据材料“各盐务机关以公盐带头赶运、限期催促商运等方式打开销路”、“在此基础上实行统购包销,提高收购价格,调动盐商的生产积极性”、“对资本、人员较多及生产设备较好,生产规模较大的私人资本主义制盐企业,在资方提出公私合营的申请后,经政府批准加入公股”、“在这期间,盐化工产品也有较大增长,氯化钾产量5846吨,溴素产量286.6吨”进行归纳整理即可。意义: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50年代新中国盐业改革的意义需要从盐业发展、赢得群众的支持、推进社会主义改造、增加政府收入和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
(1)变化:汉代产销完全由政府控制,明朝有条件的部分开放盐业销售,清代允许盐业自由生产,但销售仍受控制。原因:适应军事斗争需要;为增加财政收入;解决私盐泛滥,稳定社会秩序;顺应商品经济发展。
(2)特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充分调动盐商生产积极性;逐步改变所有制形式;扩大盐业的应用领域。意义:促进盐业生产的恢复发展;赢得人民对新生政权的拥护;推动了社会主义改造;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扩大盐业应用领域,有利于经济发展。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盐业改革的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14.【答案】论题: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阐述: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洋务运动的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在西方启蒙思想影响下,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主张实行西方民主政治;以及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改变着几千年来的传统封建制度。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批判中国传统文化。西方社会主义思潮的传入,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掀起了新陈代谢的新的一页。
在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下,近代中国社会生活(衣食住行)以及社会习俗的变化,有利于推动社会生活的进步。
近代中国社会的演进有其很大的独特性,在西方外力的冲击下,通过一个又一个变革,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也体现了近代中国人反对外来侵略、追求社会进步的时代精神。
【知识点】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及其意义;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第一小问的论题,依据材料可知,论题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第二小问的阐述,结合近代中国经济、政治、思想、社会生活近代化的史实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
论题: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阐述: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洋务运动的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在西方启蒙思想影响下,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主张实行西方民主政治;以及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改变着几千年来的传统封建制度。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批判中国传统文化。西方社会主义思潮的传入,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掀起了新陈代谢的新的一页。
在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下,近代中国社会生活(衣食住行)以及社会习俗的变化,有利于推动社会生活的进步。
近代中国社会的演进有其很大的独特性,在西方外力的冲击下,通过一个又一个变革,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也体现了近代中国人反对外来侵略、追求社会进步的时代精神。
【点评】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根据材料表达的主要信息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自拟一个命题,然后运用中国近代史史实进行阐述即可。
15.【答案】(1)特点:创设新的地方行政机构﹣﹣路;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地方一级行政区(路是虚设行政区);路的区划突出自然地理因素;分化地方事权,削弱地方权力;顺应经济重心南移趋势;
(2)原因:鉴于唐末藩镇割据的教训;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对经济重心之地的控制,巩固其统治
【知识点】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解析】【分析】(1)特点,通过材料“乃仿唐道制划分地方为路”“分别由漕司掌行政财赋、宪司掌刑狱、帅司掌兵事、仓司掌常平茶盐”“路的区域划分大体以交通路线(河流流域)为主干”“其中南方15路共1118万余户,北方9路共538万余户。”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回答即可。
(2)原因,通过所学知识可以从唐朝藩镇割据的教训,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经济重心南移等角度分析概括回答。
故答案为:
(1)特点:创设新的地方行政机构﹣﹣路;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地方一级行政区(路是虚设行政区);路的区划突出自然地理因素;分化地方事权,削弱地方权力;顺应经济重心南移趋势;
(2)原因:鉴于唐末藩镇割据的教训;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对经济重心之地的控制,巩固其统治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宋代行政管理制度的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