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8.共和国的风雨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8.共和国的风雨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

资源简介

8.共和国的风雨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
一、选择题(本题有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1950年11月3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一则重要新闻,它对于我们研究哪一历史事件具有重要价值?( )
A.解放战争 B.抗美援朝战争
C.“大跃进”运动 D.文化大革命
2.1956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较为关键的一年,这一年( )
A.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了最终胜利
B.中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C.中国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3.下列标志着中国已实现彻底消灭封建土地制度、真正解放农民这一目标的事件是(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4.流行标语往往带有时代的烙印。下列标语流行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时期,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阶级斗争一抓就灵” 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③“与时俱进,科学发展” ④“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
A.①④②③ B.①②③④
C.④①②③ D.③②①④
5.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始于( )
A.1949年 B.1953年
C.1956年 D.1978年
6.下列对联反映我国“一五”计划成就的是( )
A.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保暖万人心
B.改革开放同添异彩,经济建设共展宏图
C.一桥驾长江南北通畅,三路通雪域汉藏同乐
D.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7.身在大漠、魂系中华,被誉为中国的“两弹元勋”的科学家是( )
A.李四光 B.钱学森 C.王进喜 D.邓稼先
读右图,完成第8—9小题:
8.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文化大革命
B.“大跃进”运动
C.改革开放
D.“一五”期间
9.下列对这一历史事件的错误进行彻底纠正的是( )
A.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B.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C.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D.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0.1957年10月,实现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美好愿望,这里的“一桥”是指( )
A.武汉长江大桥 B.南京长江大桥
C.钱塘江大桥 D.杭州湾跨海大桥
11.下列城市中,既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又是新时期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的是( )
A.上海 B.宁波
C.深圳 D.厦门
12.我国实施对外开放的先后顺序是( )
①内陆省会开放城市 ②经济特区
③沿海经济开放区 ④沿海开放城市
A.②④③① B.②①④③
C.②③④① D.④③②①
13.嘉兴有一座南湖革命纪念馆,馆内三楼展厅里展示着自行车、收音机、电视机、手机等日常生活用品的发展历程。这直观地反映出改革开放以来( )
A.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B.科技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C.人民思想观念的变化 D.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形成
14.地理优势与国家对外政策的有机结合,是苏、沪、浙、闽四省(直辖市)比皖、赣两省率先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这里的“国家对外政策”是指( )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首先在沿海地区推行对外开放
C.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D.东部地区率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15.奥运会、世博会、世园会三大国际盛会相继在我国举办,说明我国( )
A.在国际舞台上已经居于主导地位 B.基本实现总体小康
C.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D.已经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6.改革开放前,我国随处可见各种票证,粮票、布票、肉票、烟票……;改革开放后,这些票证已经成为收藏家的收藏品。这说明( )
①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相当完善 ②我国已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迅速发展 ④我国已逐步进入发达国家行列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7.农村改革30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列属于农村改革30年创新成果的是( )
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经济特区建设
③乡镇企业 ④免除农业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8.澳门回归十多年来,GDP以年均近15%的增幅快速增长,人均GDP已达3.9万美元,成为全球最活跃的微型经济体。这一事实说明,“一国两制”的实行( )
A.融洽了中国人民的感情 B.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
C.促进了特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D.保持了特区生活方式的长期不变
19.我国之所以能用“一国两制”原则解决港澳问题,根本原因是( )
A.殖民国家力量的削弱 B.改革开放的实行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C.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D.中国外交政策的日益成熟
20.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互致函电,确认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简称ECFA)生效。这一协议的生效( )
①维护了两岸同胞的利益和福祉 ②结束了两岸敌对状态,实现了统一
③消除了两岸政治上的主要障碍 ④促进了两岸经济的合作与交流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二、非选择题(本题有6小题,共60分)
21.阅读下列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0分)

(1) 图片一情景反映的重大事件是什么?它彻底废除了在中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什么制度?(4分)
(2) 观察图片二情景,“入社”的“社”指什么?“入社”就是引导农民走什么道路?(3分)
(3) 分析图片三情景,凤阳县农民为什么能够喜获丰收?(3分)
22.某电视台播放了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中央在各个时期政策的专题纪录片。根据下面所选取的几个镜头,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0分)
(1) 镜头一中土地改革的完成有何意义?(2分)
(2) 镜头二中农民纷纷加入农业合作社走什么道路?(2分)
(3) 镜头三中“决议”的实施带来的后果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什么经验教训?(4分)
(4) 镜头四中18位农民的行为促成了哪一政策的产生?(2分)
23.九年级的小亮同学就1949—1978年的这段历史,画了一个年代尺(如下图所示),并根据这段历史的特点,提出了如下的问题,请你参与回答。(10分)
(1) 请说出第①阶段中我国经济建设方面采取的措施,并列举所取得的成就(至少2项)。(2分)
(2) 说说第②阶段中,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历的挫折。(2分)
(3) 请你对第③阶段的十年作一个简要的评述。(2分)
(4) 1978年后我国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怎样的历史新时期?该时期开始的标志是什么?(2分)
(5) 回顾这段历史,你可以得出一个怎样的结论?(2分)
24.读小明的家庭座谈会的部分记录,回答问题。(10分)
奶奶:那时你爷爷有八兄弟。吃了上顿没下顿。你爸他们四兄弟小时候也有过挨饿的时候。只有你赶上了好时候,一根独苗,想啥吃啥!
爸爸:其实我家真正能吃喝不愁是从承包到户开始的。1992年我从绍兴市第一塑料厂下岗后,去了深圳一家外企公司打工学技术,回来后办了食品加工厂,这才富了起来……
妈妈:要不是我劝你买1994年刚上市的“绍兴百大”股票,你后来能有那么多钱办厂?
爷爷:争什么呀,说来说去都是党和国家的政策好!
(1) 请你从小明的记录中概括出他家的生活在这60多年来所发生的变化。(4分)
(2) 请你从小明的记录中分析出影响他家生活变化的一项好政策,并说出这一政策是如何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6分)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2010年9月6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召开。新华社评论说,回望过去,深圳经济特区最鲜明的特点是敢闯敢试,发展成就和成功经验证明中国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人民日报的社论指出,中国现代化航船的破浪前行,仍然离不开改革开放。
材料二:2010年11月12日至27日,第16届亚洲运动会在广州举行。中国代表团连续第八次蝉联亚运会金牌和奖牌榜榜首。
(1) 请你按要求填空。(3分)
重大改革
重大事件
改革
农村

城市

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

(2) 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是什么?(2分)
(3) 深圳的巨大变化体现了教材的哪些观点?(2分)
(4) 今天的广州为什么能成功举办亚运会?(3分)
26.一步步历史的跨越,一座座不朽的丰碑,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过了90年光辉岁月。她始终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读下列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0分)
(1) 图一和图二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两者之间有何联系?(4分)
(2) 自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这得益于图三的会议所做出的什么历史性决策?(2分)
(3) 从图四可以看出2006-2010年中央财政对“三农”的投入有什么变化?分析这种变化有何重要意义。(4分)
参 考 答 案
8.共和国的风雨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
一、1.B 2.B 3.A 4.C 5.B 6.C 7.D 8.A 9.C 10.A 11.D 12.A 13.A 14.B 15.C 16.B 17.C 18.C 19.B 20.A
二、21.(1)土地改革;封建土地制度。
(2)农业生产合作社;集体化道路。
(3)实现了包产到户(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2.(1)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消灭了。
(2)集体化和共同富裕。
(3)经济建设一定要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任何政策的制定实施一定要符合本国国情;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只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加强党的民主集中制度。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3.(1)一五计划;(列举一五计划成就略)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文化大革命十年,那是一场内乱。
(4)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或改革开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5)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24.(1)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从温饱到小康(富裕)的跨越。
(2)计划生育政策。这一政策通过控制人口数量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自然、社会、经济的压力,通过提高人口素质,化人口压力为人才优势,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25.(1)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或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或实行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③建立经济特区(或开放14个沿海城市、或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
(2)邓小平理论(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是正确的;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硬道理,稳定压倒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等。
(4)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我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中国形象已经为国际社会所公认。
26.(1)图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或中共“一大“的召开);图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联系: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奋斗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2)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3)国家对“三农”投入不断增加;使农民的人均收入不断增长,有利于实行共同富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