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4.一般违法与犯罪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14.一般违法与犯罪

资源简介

14.一般违法与犯罪
一、选择题(本题有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下列一定属于一般违法行为的是( )
①违法宪法行为 ②行政违法行为 ③民事违法行为 ④刑事违法行为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2.无业青年王某,手持三菱刮刀,抢夺多名学生财物并殴打拒交钱物的学生。受害学生拨打110报警。人民法院依法判处其有期徒刑。下列对王某违法行为的分析正确的是( )
①从违法性质看,王某的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②从本质特征看,王某的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③从违反法律看,王某的行为违反刑事法律
④从法律后果看,王某的行为应受到刑罚处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下列四组图中,正确反映违法与犯罪关系的是( )
A B C D
4.右图所示的漫画“都得奖”说明了( )
A.我国法律鼓励公民不顾一切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B.我们既要见义勇为,更要见义智为
C.见义勇为和见义智为都是为了得奖
D.见义智为是未成年人现阶段的主要任务
5.九年级学生牛牛经常旷课,夜不归宿,到网吧玩游戏。后因缺钱上网,持刀抢劫,造成受害人重伤,受到刑罚处罚。同学们对此在QQ上展开了议论,其中正确的说法有( )
①小兔子乖乖:乖点好耶,专心学习,遵纪守法,防微杜渐,否则害人害己
②笨笨鸟:牛牛受刑罚处罚,是因为他经常旷课、夜不归宿,笨笨鸟下次不再干了
③绿魁O茶: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一般都是从不良行为开始的,我们应避免沾染不良行为
④一剪梅: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会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危害,我们应引以为戒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欣赏右图所示的漫画。据此回答6-7小题。
6.漫画说明,在我国醉酒驾驶机动车者要( )
A.受到行政处罚 B.受到纪律处分
C.受到刑罚处罚 D.承担民事责任
7.漫画反映的这一法律规定( )
①侵犯了酒类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②为打击“醉驾”行为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依据
③彰显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
④能从根本上杜绝酒后驾驶违法行为
A.①②③ B.②④
C.②③ D.②③④
8.犯罪嫌疑人石某因涉嫌故宫博物院展品被盗案,被公安机关依法抓获,这说明( )
A.一般违法可能导致犯罪 B.违法不一定是犯罪
C.法律具有强制性的特征 D.违法应受刑罚处罚
9.“恭喜你中大奖了!”看到这则消息,小王立即与对方联系并根据要求寄出500元手续费,结果却再也打不通对方电话了。知道被骗后,小王应该( )
A.自认倒霉,忍气吞声 B.及时报警,依法维权
C.蒙骗他人,挽回损失 D.骚扰对方,出口恶气
10.下列关于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的相同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都属于违法行为 ②都具有社会危害性
③都是触犯刑事法律的行为 ④都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1.犯罪往往是从一般违法开始的。一个人一旦走上违法道路,就有可能越陷越深,以至不能自拔。这启示我们( )
①青少年要学法、懂法、依法自律
②一旦违法就必然受刑罚处罚
③青少年要防微杜渐,远离违法犯罪
④一般违法和犯罪都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2.右图所示的漫画“一个未成年人的道路”警示我们( )
A.未成年人都不能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B.要防微杜渐,避免违法犯罪的发生
C.不良行为一定会发展为违法犯罪
D.吸毒是犯罪行为,应受到刑罚处罚
13.犯罪的最本质特征是( )
A.严重危害性
B.违反国家根本大法
C.刑罚当罚性
D.刑事违法性
14.刑事违法性是( )
A.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B.违法的法律标志
C.犯罪的必然法律后果 D.犯罪的法律标志
15.一切违法犯罪都难逃法律的制裁,下列说法中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法不责众 B.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C.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D.法令行则国治国兴
16.某乡镇采石场工人李某与杨某正在作业,一不法青年黄某前来敲诈,并手持木棒拼命殴打李某,杨某上前劝阻无效后,遂抡起锄头把黄某手臂打断,李某得到解救,殴斗事件也停了下来。杨某的行为( )
①是积极同违法犯罪做斗争的正义之举 ②属于正当防卫
③侵犯了他人的生命健康权 ④应受到法律制裁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7.刑法修正案(八)规定,对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犯罪的处罚起刑点从“拘役”提高为“五年以下有期徒刑”。这是近年来我国在食品安全整治方面打出的又一记“重拳”,这记“重拳” ( )
A.说明违法行为都要受到刑罚处罚 B.体现了社会保护的要求
C.体现了执法必严的要求 D.说明国家强化监督权
18.为了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繁荣,国家多次强调,要精心打造中华民族的文化品牌,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作为青少年应该( )
①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②凭兴趣爱好娱乐消遣
③学法知法守法 ④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9.当遭遇到歹徒的抢劫时,我们应该( )
①沉着冷静,巧妙周旋 ②不顾一切,以死相拼
③拨打“110”,求助警方 ④运用智慧,避免受伤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0.“自尊自爱做防护,法律武器保平安;遇到侵害莫惊慌,灵活机智巧周旋……”,这首歌启示未成年学生( )
①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选择最佳方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②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③遇到险情要沉着、机智,以保护生命为第一原则
④只要做到自尊自爱,就可以确保平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本题有6小题,共60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高中生张某曾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后来,结交了社会上一些不良青年,逐渐变得无心学习,经常旷课,有时还偷拿同学东西、打骂同学等,受到学校的批评教育。但他没有接受教训,又经常偷窃少量财物,还参加赌博,被公安机关拘留。至此,张某仍不思悔改,一天晚上,他爬进邻居李大娘家盗窃财物,被发现后,把李大娘打昏在地,抢走了现金2 000元。张某被抓后,人民法院判处其有期徒刑三年。
(1) 张某偷窃少量财物、赌博与盗窃伤人的行为分别属于什么性质的行为?你判断的依据主要是什么?(5分)
(2) 从张某的人生轨迹中,我们青少年应该吸取什么教训?(5分)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某市对未成年犯管教所在押的未成年犯进行了一次调查,以下是部分调查结果:
结果一:从存在的不良行为看,经常吸烟的占69.7%,有打架行为的占57.58%,经常光顾网吧的占52.56%,有旷课行为的占49.86%,有赌博行为的占44.08%,看过黄色书籍或淫秽音像制品的占31.96%。
结果二:从犯罪类型看,抢劫罪居于首位,占51.79%;其次是盗窃罪,占19.01%;此外还有敲诈勒索罪、绑架罪、故意杀人罪、强奸罪等。
(1) 调查结果一中所列举的行为与结果二中列举的行为之间有何区别和联系?(6分)
(2) 调查结果给我们青少年有何启示?(4分)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某班围绕“创建安全校园”主题开展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下面是同学们列出的部分调查问题:
①安全校园的标准有哪些? ②未成年学生可采取哪些方法保护自身安全?
③家长如何参与创建安全校园? ④创建安全校园具有怎样的意义?
⑤学校可以采取什么措施加强对未成年学生的保护?
⑥导致校园安全问题的因素有哪些?
同学们准备分为三组对上述问题进行调查。第一组调查“是什么”类的问题,第二组调查“为什么”类的问题,第三组调查“怎么做”类的问题。(注:一般来说,“是什么”类的问题包括事物的含义、特征等;“为什么”类的问题包括事物发生发展的原因、影响等;“怎么做”类的问题包括对待事物的举措、行动等。)
(1) 请填写各组应调查问题的序号。(3分)
第一组调查:
第二组调查:
第三组调查:
在调查中,同学们收集到下列信息:有同学贪吃校门口小摊贩的不洁食品,引发疾病;有同学为小事斤斤计较,冲动行事,与人打架而受伤。
(2) 请你运用所学知识,针对上述信息,谈谈如何才能做好自身安全防护。(7分)
24.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0分)
【案情回顾】 刘大军,某校九年级学生,对起绰号侮辱他的丁小明一直耿耿于怀。刘大军想去游戏厅玩,但没有钱,便向丁小明索要,遭到拒绝。于是,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殴打了丁小明,致其重伤。(本案例中的人物均为化名)
【法庭内外】
(1) 从犯罪的基本特征说明法院判刘大军有罪的依据。(4分)
(2) 张同学对丁小明的看法正确吗?为什么?(3分)
(3) 你能从王老师的话中获得哪些启示?(3分)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青年张某因被原工作单位辞退,对该单位领导心生不满。于是他利用多个网名,在有关网站上发帖,捏造该单位领导李某贪污受贿、生活腐化等二事实,致使李某正常生活和工作受到严重干扰。后张某被公安机关查获,被处行政拘留15天。面对公安人员,张某竟说:“网上发帖是我的自由,凭什么抓我?”
(1) 张某的行为属于什么性质的违法行为?公安机关对其处罚的法律依据是什么?(4分)
(2) 请你运用权利与义务有关知识驳斥张某“网上发帖是我的自由,凭什么抓我”的说法。(6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2011年,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被告人药某故意杀人案作出一审判决,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药某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赔偿被害人家属经济损失。法院经审理查明,2010年10月,被告人药某驾驶小轿车在非机动车道上将张某撞倒,药某恐张某记住车牌号找其麻烦,即持尖刀在张某胸、腹、背等处捅刺数刀,将张某杀死。药某罪有应得,百姓拍手称快,但是一起起滴血的案件却引人深省。
(1) 结合材料,分析药某的行为属于犯罪的理由。(4分)
(2) 结合正义的要求,请你分析为什么药某获刑是罪有应得。(4分)
(3) 随着法院的审判,这一案件已尘埃落定,但是一起起滴血的事件却引人深省。从这一案件中,你能得到什么启发?(2分)
参 考 答 案
14.一般违法与犯罪
一、1.C 2.D 3.D 4.B 5.D 6.C 7.C 8.C 9.B 10.D 11.C 12.B 13.A 14.D 15.B 16.A 17.C 18.B 19.D 20.A
二、21.(1)在社会上偷窃少量财物、赌博等属于一般违法行为。爬进李大娘家盗窃财物和打伤李大娘属于犯罪行为。判断依据主要看违法行为对社会危害性的大小。
(2)我们应自觉树立法律意识,维护法律尊严,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树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能力,自觉抵制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防微杜渐,预防违法犯罪。
22.(1)区别:调查结果一所列举的青少年的不良行为属于违纪或一般违法行为,情节比较轻微,社会危害性较小;结果二所列举行为属于严重违法行为,即犯罪行为,社会危害性严重、触犯了刑法,依法应受刑罚处罚。联系:违纪行为和一般违法行为如不及时改正,发展下去,就可能导致犯罪。
(2)青少年应自觉树立法律意识,依法自律,预防违法犯罪。重视道德修养,自觉遵纪守法,防微杜渐,避免沾染不良习气,防患于未然。
23.(1)① ④⑥ ②③⑤
(2)吃不洁食品会引发疾病提醒我们应该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防范侵害,并且要自觉履行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义务;为小事斤斤计较,冲动行事,与人打架而受伤告诉我们应提升自身修养,培养宽容的品德和调控情绪的能力,同时应增强法制观念,绝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上述信息告诉我们做好自身安全防护需要增强责任意识,对自己、家庭和社会负责。
24.(1)刘大军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受到刑罚处罚。
(2)张同学的看法是错误的。因为“起绰号”侵犯了公民的人格尊严权;公民应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3)青少年要增强法制观念,在平时依法自律,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自觉抵制不良行为的引诱和侵害。
25.(1)一般违法行为。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名誉权(人格尊严权)不受侵犯,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侮辱或诽谤他人。张某发帖捏造事实中伤李某的行为属于诽谤行为,应承担法律责任。
(2)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我们行使网络发帖这一言论自由权时,要增强权利观念,依法行使。行使权利时,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要尊重他人权利,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自由权利。要增强义务观念,依法自觉履行义务,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高度法制观念和高尚道德的合格公民。
26.(1)药某开车撞人并捅死被害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符合犯罪的最本质特征;这一行为是触犯刑法的行为,这是犯罪的法律标志;被法院判处死刑等是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这是犯罪的必然后果,因此药某的行为属于犯罪行为。
(2)正义要求我们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尤其要尊重人的生命权,公正对待他人和自己,药某的行为是非正义的行为,侵犯了他人的生命健康权,这是法律所不容的,要承担法律责任,受到法律制裁,因此是罪有应得。
(3)要关爱他人生命;要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法律禁止做的,我们坚决不做;公民在行使权利时要尊重他人的权利,要在法律允许范围内行使;要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公德意识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