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第一阶段学习调研测试卷(2020.10)一、选择题(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一个选项,每题1.5分,共30分)1.(2018九上·金华月考)最早在《新青年》上提倡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成为文学革命先声的是( )A.鲁迅 B.陈独秀 C.李大钊 D.胡适2.20世纪初,面对列强的进一步侵略,为了救亡图存,中国的先进分子所作的努力有( )①发展民族工业 ②宣传革命思想 ③倡导维新变法 ④实施清末新政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3.(2020九上·浙江月考)中华民国十四年十二月一日,如果按公元纪年换算应为( )A.1924年 B.1925年 C.1926年 D.1927年4.下图这一历史史实体现了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哪一思想的实现?(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主主义5.(2020九上·浙江月考)辛亥革命被认为是“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主要是因为这场革命 ( )A.掀起了“实业救国”的浪潮B.结束了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C.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D.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6.(2020九上·浙江月考)下图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伟大人物,以下简短说明与图片人物相吻合的是( )A.创办《新青年》杂志,率先举起“民主”、“科学”大旗B.率先提出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C.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宣传马克思主义D.创作《狂人日记》,批判封建礼教7.(2020九上·浙江月考)下列关于辛亥革命和戊戌变法的共同点,正确的( )①都发生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②都主张向学习西方③都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但都没完成历史任务 ④都主张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8.(2020九上·浙江月考)中国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是( )A. B.C. D.9.(2017九上·鄞州月考)近代中国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程依次是学习西方的( )A.军事技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B.军事技术—思想文化—政治制度C.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军事技术D.政治制度—军事技术—思想文化10.(2020九上·浙江月考)1936年,毛泽东回忆说:“我在师范学校学习时,就开始读这个杂志(指《青年杂志》)了,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已经被我抛弃的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楷模。”《青年杂志》对青年毛泽东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主要是因为它宣扬( )A. 三民主义 B.自强求富C.变法图强 D.民主科学11.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 )A.《中外纪闻》 B.《新青年》C.《民报》 D.《每周评论》12.“民国的创立并未带来人们期望的和平与秩序,于是中国的知识分子逐渐相信,如果不进行一场彻底的思想变革,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政府和社会”.在此背景下( )A.义和团运动兴起 B.辛亥革命兴起C.新文化运动兴起 D.国民大革命兴起13.1916年,《青年杂志》正式更名为《新青年》。下列最符合100年前中国新青年标准的是( )A.具有民主科学思想的青年 B.出国留学的青年C.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青年 D.用白话文写作的青年14.(2020九上·浙江月考)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1911年10月10日,革命者的一家炸弹制造厂的意外爆炸,导致了附近帝国军队的兵变革命运动迅速传遍全国。文中的“兵变”是指( )A.辛亥革命 B.武昌起义 C.戊戌变法 D.义和团运动15.(2020九上·浙江月考)“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中国这一现象最早出现在哪一事件之后?(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戊戌变法 D.新文化运动16.(2020九上·浙江月考)孙中山(1866年——1925年)曾回忆说:“28岁那年,我就与20多个华侨,在海外成立起革命团体,决心用流血斗争推翻满清王朝。”孙中山所指的行动是 ( )A.上书李鸿章,提出改革建议B.开展革命活动,准备武昌起义C.成立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D.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17.(2020九上·浙江月考)历年来的两会上,人大代表都提到了“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孙中山在中国近代最早关注并提出“民生”,他的这一主张是 (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18.(2020九上·浙江月考)发生在一战中,因为战役极其惨烈,被称为“绞肉机”、“屠宰场”的战役是 ( )A.滑铁卢战役 B.凡尔登战役C.凡尔登战役 D.马恩河战役19.(2020九上·浙江月考)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交战双方都满怀信心地期待着一场短时间内就能取得胜利的战争。但是,不久他们便发现自己被一场持久的、残酷的战争所折磨。这场战争中损失的财富和伤亡的人数是前所未有的。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战争带来的灾难超乎人们预想B.战争引起无产阶级革命C.战争引起民族解放运动D.人们期待着战争的爆发20.(2020九上·浙江月考)“《狂人日记》这一本书,是在民国初年时,由鲁迅先生所写,这一本书以文言文写成外,它可以说是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重要的书籍之一。”以上这段叙述中,以黑体、斜字标注起来的部分有一个错误,请问应该修改哪一个,这段叙述才完全正确( )A.民国初年改成清朝末年 B.鲁迅改成胡适C.文言文改成白话文 D.新文化运动改成洋务运动二、非选择题(共5题,共50分)21.(2020九上·浙江月考)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发生在欧洲却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战场在欧洲,故又称为“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追根溯源】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主要资本主义 国家经济发展与殖民地占有情况比较项目 英国 法国 美国 德国1860年世界工业产量 1 2 3 41910年世界工业产量 3 4 1 21910年殖民地面积位次 1 2 4 5材料二: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在谈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形势时曾说过:“欧洲变成了一只‘火药桶’,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德国和奥匈帝国首先挑起的,在战后应该审判的是它们;而英国、法国、俄国是世界秩序的保护者,应该肯定。(1)图中的三角形和外圆分别代表的集团名称是什么?(2)据材料一,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材料一中提到的引爆这个“火药桶”的火星是哪一历史事件?(4)材料三中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评价是否正确?请从一战的性质和目的角度谈谈为什么?22.(2020九上·浙江月考)辛亥革命实现了近代中国第一次历史巨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①清帝退位诏书 ②《民报》 ③大总统誓词材料二: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 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 社会革命。这三样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完美的国家。——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材料三: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它是一条分界线。——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材料一中的图片是小明在研究辛亥革命历史时搜集到的。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是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的思想主张。该主张的提出有何意义?(3)请从政治和思想两方面说明辛亥革命成为“分界线”的理由。23.(2020九上·浙江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专制主义和至尊的帝王被人们所唾弃,而民主、共和变成人人争贴的时髦标签。革命高潮带来人们心理上的变化,甚至发生普通公民自荐当总统的新鲜、真实的例。 ——王文泉《中国近现代史》材料二:追本溯源只因为拥护那德谟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1)材料一反映了哪场革命后人们的心理?(2)材料二中的“德、赛两先生”分别指什么?为宣传“德、赛两先生”,陈独秀等人发起了什么运动?(3)请你从思想解放的角度简单评价这两场运动的积极作用?(4)你觉得我们对待西方文化应持有怎样的正确态度?24.(2020九上·浙江月考)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一部反侵略史,也是一部追求近代化的历史。材料一:材料二:梁启超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1)依据材料一的历史事件发展进程图,分别写出A、B、C、D四处相对应的历史事件的名称。(2)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请分别从政治、思想二个方面各举一例有关中国在近代化探索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3)根据材料二,说说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的特点。25.(2020九上·浙江月考)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已被改编为同名电影。影片截取了几十年动荡变迁的史实,从白、鹿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中提示了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白鹿原》中,有这样一段对话:鹿三:皇粮被抢了。 嘉轩:被谁抢了?鹿三:当兵的。 子霖:皇帝都没了,皇粮交给谁呀,清家完了!嘉轩:新皇帝年号叫啥? 子霖:叫大总统,年号民国。根据对话,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对话中的“皇帝”指的是哪位皇帝?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是谁?“清家”指的是哪个朝代?(2)对话中中的临时“大总统”指的是谁?这年间发生的革命及其标志是什么?(3)这次革命的性质是什么?材料反映了这次革命有何重要意义?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知识点】新文化运动【解析】【分析】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题为《文学改良刍议》的文章,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首先掀起新文学的革命;这是白话文运动的公开信号。胡适的文章被认为是中国文学革命的第一声进军号令。A项鲁迅1918年发表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鲁迅把反封建的革命内容,同新文学形式结合起来,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不符合题意;B项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不符合题意;C项李大钊不是文学革命先声,不符合题意;D项胡适1917年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被誉为“文学革命发难的第一声”,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2.【答案】A【知识点】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20世纪中国的近代化探索。20世纪初,面对列强的进一步侵略,为了救亡图存,中国的先进分子所作的努力有发展民族工业,如张謇兴办实业。1905年孙中山创立同盟会后,宣传革命思想——三民主义。维新变法发生在1898年,不在20世纪初。清末新政是清政府为了维护清朝统治实施的,不属于中国的先进分子的探索,BCD均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史的内容,很多爱国人士为了救亡图存,纷纷进行变革, 以此来巩固和发展统治,戊戌变法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3.【答案】B【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民国十四年,1912+14-1=1925。AC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B项1925年即中华民国十四年,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华民国的建立和民国纪年法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本题需要注意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1912+( )-1,因1912年为民国1年,需减去这个1。4.【答案】B【知识点】辛亥革命;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内容。该图是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第一届内阁合影,这反映了中华民国实行的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这是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思想的实现,即“创立民国”,ACD均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内容,分析题干中的图片,即可掌握题干中的题目的论述。5.【答案】C【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朝统治土崩瓦解,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被迫退位,清朝覆灭,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结束,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这是思想上的大解放,辛亥革命被认为是“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主要是因为这场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ABD三项都不是辛亥革命被认为是“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的原因,不符合题意;C项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被认为是“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的原因,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的功绩,要求具备解读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6.【答案】C【知识点】新文化运动【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中人物是李大钊。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李大钊相继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讲演和论文,阐述十月革命的重大意义,歌颂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热情宣扬马克思主义,成为最早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先驱。题干简短说明与图片人物相吻合的是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传播马克思主义。A项创办《新青年》杂志,率先举起“民主”、“科学”大旗的是陈独秀,不符合题意;B项率先提出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是胡适,不符合题意;C项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宣传马克思主义与图片人物相吻合,符合题意;D项创作《狂人日记》,批判封建礼教的是鲁迅,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李大钊的识记能力及对图片的解读能力。识记并掌握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实。7.【答案】D【知识点】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辛亥革命【解析】【分析】戊戌变法是在维护清朝统治的前提下进行的政治改良运动,而辛亥革命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主张推翻清朝的统治。④不是辛亥革命和戊戌变法的共同点,排除④。D项①②③是辛亥革命和戊戌变法的共同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和戊戌变法的共同点,要求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8.【答案】A【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华兴会、光复会和兴中会的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大会选举孙中山为总理,创办了机关刊物《民报》,作为宣传革命的刊物。A项《民报》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刊物,符合题意;BCD三项都不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刊物,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中国同盟会的机关刊物的相关史实。知道同盟会创办的机关刊物是《民报》。9.【答案】A【知识点】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的过程。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即军事技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近代化的过程。10.【答案】D【知识点】新文化运动【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我在师范学校学习时,就开始读这个杂志(指《青年杂志》)了。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已经被我抛弃的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楷模。”可知是对新文化运动的描述。新文化运动是由胡适、陈独秀等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ABC三项都不是《青年杂志》对青年毛泽东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的原因,不符合题意;D项民主科学是《青年杂志》对青年毛泽东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的原因,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文化运动内容。建议学生重点识记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与影响。11.【答案】B【知识点】新文化运动【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以《新青年》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掀起新文化运动。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12.【答案】C【知识点】新文化运动【解析】【分析】本题主要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根据题意可知运动兴起的时间在辛亥革命以后,发起者为知识分子,性质是一次彻底的思想变革,由此可知是此运动是新文化运动。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先进知识分子,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13.【答案】A【知识点】新文化运动【解析】【分析】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最符合当时中国新青年标准的是具有民主科学思想的青年.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青年杂志》.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新文化运动与《青年杂志》。14.【答案】B【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据“1911年10月10日”可知,文中的“兵变”是指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第二天清晨,起义军完全占领武昌城.12日,起义军完全控制武汉三镇,史称“武昌起义”。武昌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在武昌起义影响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AC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B项武昌起义是文中的“兵变”所指的内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武昌起义及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的相关史实。15.【答案】B【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法令,革除旧俗,做中华民国新国民。法令包括剪发辫、禁缠足、改称呼、行鞠躬礼或握手礼、提倡穿西装和中山装等,符合题干材料内容的描述。AC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B项辛亥革命后最早出现题干现象,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掌握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16.【答案】D【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866+28=1894年,结合所学,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全,提出“振兴中华”口号,走上了推翻清政府统治的革命道路。ABC三项都不是孙中山所指的行动,不符合题意;D项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是孙中山所指的行动,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孙中山的主要活动事迹,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理解与识记孙中山的革命活动的相关史实。17.【答案】D【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孙中山在中国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发刊词中把其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它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所以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关注并提出“民生”主张的人。ABC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D项平均地权说法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孙中山阐发三民主义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准确识记孙中山阐发三民主义。18.【答案】C【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中,1916年2月21日,德国在凡尔登向法国军队发起进攻,此战双方伤亡人数70多万人,是一战最残酷的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德军进攻被遏止,法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AB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C项凡尔登战役被称为“绞肉机”、“屠宰场”,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凡尔登战役及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是答题的关键。19.【答案】A【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解析】【分析】据材料“欧洲正在奔向奴役和毁灭……它一直疯狂地沿着这条灾难的道路越走越远”“损失的财富和伤亡的人数是前所未有的”可知,材料说明了战争的无比残酷,带来了巨大的人力伤亡和物质损失,战争带来灾难超乎人们预想。A项战争带来的灾难超乎人们预想理解最准确,符合题意;BCD三项理解不准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熟练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和启示。20.【答案】C【知识点】新文化运动【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8年,鲁迅发表了新文化运动中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ABD三项修改错误,不符合题意;C项文言文改成白话文修改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能力。解题关键是对知识的识记。21.【答案】(1)三角形代表三国同盟;外圆代表三国协约。(2)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3)萨拉热窝事件。(4)不正确。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列强掠夺和侵略战争,参战的大多数国家的目的是要求重新瓜分夺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解析】【分析】(1)观察题干图片及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他们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三国同盟由德国、意大利和奥匈帝国组成。三国协约由俄国、英国和法国组成。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侵略集团不断扩军备战,最后引发了一战。故三角形代表三国同盟(或同盟国);外圆代表三国协约(或协约国)。三国同盟以德国为核心国,三国协约以英国为核心国。(2)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由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他们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故第一次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争夺殖民地斗争激烈。(3)材料二中提到的引爆这个“火药桶”的火星是指萨拉热窝事件。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初的巴尔干半岛就象一个存满了炸药的火药桶.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引发了长达四年的帝国主义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故成为“一粒火星”的是萨拉热窝事件。(4)据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德国和奥匈帝国首先挑起的,在战后应该审判的是它们;而英国、法国、俄国是世界秩序的保护者,应该肯定。”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评价不正确。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是非正义的战争,参战的大多数国家的目的是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殖民地。故答案为:(1)三角形代表三国同盟;外圆代表三国协约。(2)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3)萨拉热窝事件。(4)不正确。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列强掠夺和侵略战争,参战的大多数国家的目的是要求重新瓜分夺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史实及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重点掌握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相关的史实。22.【答案】(1)②③①(2)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3)政治: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宣告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思想: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后来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这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1911年12月,宣布独立的各省代表齐集南京开会,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朝灭亡。故题干中搜集到的辛亥革命时期的几张图片,按其出现的时间先后排序应该是②③①。(2)通过材料一中的关键句:“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表述,可以判断出孙中山的思想主张是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提出的意义是:成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3)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得知,政治方面指的是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思想方面是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故答案为:(1)②③①。(2)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3)政治: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宣告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思想: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辛亥革命等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辛亥革命的内容、影响、三民主义的相关史实。23.【答案】(1)辛亥革命(2)民主、科学;新文化运动(3)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4)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知识点】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解析】【分析】(1)本题以王文泉《中国近现代史》的内容为切入点,主要考查辛亥革命后人们的心理。据材料一“专制主义和至尊的帝王被人们所唾弃,而民主、共和变成人人争贴的时髦标签。革命高潮带来人们心理上的变化,甚至发生普通公民自荐当总统的新鲜、真实的事例。”可知,材料一反映了辛亥革命人们的心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1911年12月,宣布独立的各省代表齐集南京开会,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2)本题以“德、赛两先生”为切入点,主要考查民主、科学及新文化运动。材料二中的“德、赛两先生”分别指民主、科学;为宣传“德、赛两先生”,陈独秀等人创立了《新青年》。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掀起了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3)本题考查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积极作用。根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4)本题以新文化运动为切入点,主要考查我们对待西方文化应持的正确态度。我们对西方文化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习西方优秀文化,不能全盘西化,应洋为中用等。故答案为:(1)辛亥革命。(2)民主、科学;新文化运动。(3)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4)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掌握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过程和影响。24.【答案】(1)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百日维新)、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2)政治: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宣告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思想:新文化运动使人们思想获得空前大解放。(3)特点:从学习西方的技术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知识点】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解析】【分析】(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中恭亲王奕 和地方官员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和练兵方法,建设近代化国防。这些人被叫做洋务派。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所以A处填洋务运动。1895年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在民族危机和康有为屡次上书警示之下,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这一年是农历戊戌年,又称戊戌变法。所以B处填戊戌变法。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和士兵打响起义的第一枪。起义军经过一夜血战,占领武昌城,取得武昌起义胜利。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这次革命又称辛亥革命。所以C处填辛亥革命。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在陈独秀的率先倡导下,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批知识分子,以《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发起新文化运动。所以D处填新文化运动。(2)近代化的探索主要是从经济、政治、思想三个方面向西方学习,辛亥革命在政治上的成果: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思想文化,成果有: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3)洋务运动学技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学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学思想文化,可知近代化探索的特点:从学习西方的技术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故答案为:(1)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百日维新)、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2)政治: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宣告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思想:新文化运动使人们思想获得空前大解放。(3)特点:从学习西方的技术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和近代化探索的特点,感悟近代中国追求“近代化”历程的艰难与曲折,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分析和归纳能力。应重点掌握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史实。25.【答案】(1)溥仪(宣统帝);秦始皇(嬴政);清王朝(2)孙中山;辛亥革命;武昌起义(3)性质:这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材料体现的意义: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中华民国。【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背景知识。分析材料得知,此对话发生在辛亥革命后,所以,当时的皇帝是溥仪(宣统帝)。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所以自称“始皇帝”。辛亥革命前是清朝,“清家”指的是清朝。(2)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相关知识。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标志性事件。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3)本题考查对辛亥革命性质及意义的理解。性质:资产阶级革命。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故答案为:(1)溥仪(宣统帝);秦始皇(嬴政);清王朝。(2)孙中山;辛亥革命;武昌起义。(3)性质:这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材料体现的意义: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中华民国。【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辛亥革命的史实。1 / 1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第一阶段学习调研测试卷(2020.10)一、选择题(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一个选项,每题1.5分,共30分)1.(2018九上·金华月考)最早在《新青年》上提倡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成为文学革命先声的是( )A.鲁迅 B.陈独秀 C.李大钊 D.胡适【答案】D【知识点】新文化运动【解析】【分析】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题为《文学改良刍议》的文章,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首先掀起新文学的革命;这是白话文运动的公开信号。胡适的文章被认为是中国文学革命的第一声进军号令。A项鲁迅1918年发表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鲁迅把反封建的革命内容,同新文学形式结合起来,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不符合题意;B项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不符合题意;C项李大钊不是文学革命先声,不符合题意;D项胡适1917年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被誉为“文学革命发难的第一声”,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2.20世纪初,面对列强的进一步侵略,为了救亡图存,中国的先进分子所作的努力有( )①发展民族工业 ②宣传革命思想 ③倡导维新变法 ④实施清末新政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A【知识点】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20世纪中国的近代化探索。20世纪初,面对列强的进一步侵略,为了救亡图存,中国的先进分子所作的努力有发展民族工业,如张謇兴办实业。1905年孙中山创立同盟会后,宣传革命思想——三民主义。维新变法发生在1898年,不在20世纪初。清末新政是清政府为了维护清朝统治实施的,不属于中国的先进分子的探索,BCD均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史的内容,很多爱国人士为了救亡图存,纷纷进行变革, 以此来巩固和发展统治,戊戌变法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3.(2020九上·浙江月考)中华民国十四年十二月一日,如果按公元纪年换算应为( )A.1924年 B.1925年 C.1926年 D.1927年【答案】B【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民国十四年,1912+14-1=1925。AC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B项1925年即中华民国十四年,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华民国的建立和民国纪年法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本题需要注意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1912+( )-1,因1912年为民国1年,需减去这个1。4.下图这一历史史实体现了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哪一思想的实现?(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主主义【答案】B【知识点】辛亥革命;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内容。该图是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第一届内阁合影,这反映了中华民国实行的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这是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思想的实现,即“创立民国”,ACD均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内容,分析题干中的图片,即可掌握题干中的题目的论述。5.(2020九上·浙江月考)辛亥革命被认为是“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主要是因为这场革命 ( )A.掀起了“实业救国”的浪潮B.结束了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C.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D.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答案】C【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朝统治土崩瓦解,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被迫退位,清朝覆灭,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结束,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这是思想上的大解放,辛亥革命被认为是“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主要是因为这场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ABD三项都不是辛亥革命被认为是“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的原因,不符合题意;C项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被认为是“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的原因,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的功绩,要求具备解读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6.(2020九上·浙江月考)下图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伟大人物,以下简短说明与图片人物相吻合的是( )A.创办《新青年》杂志,率先举起“民主”、“科学”大旗B.率先提出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C.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宣传马克思主义D.创作《狂人日记》,批判封建礼教【答案】C【知识点】新文化运动【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中人物是李大钊。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李大钊相继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讲演和论文,阐述十月革命的重大意义,歌颂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热情宣扬马克思主义,成为最早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先驱。题干简短说明与图片人物相吻合的是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传播马克思主义。A项创办《新青年》杂志,率先举起“民主”、“科学”大旗的是陈独秀,不符合题意;B项率先提出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是胡适,不符合题意;C项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宣传马克思主义与图片人物相吻合,符合题意;D项创作《狂人日记》,批判封建礼教的是鲁迅,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李大钊的识记能力及对图片的解读能力。识记并掌握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实。7.(2020九上·浙江月考)下列关于辛亥革命和戊戌变法的共同点,正确的( )①都发生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②都主张向学习西方③都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但都没完成历史任务 ④都主张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答案】D【知识点】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辛亥革命【解析】【分析】戊戌变法是在维护清朝统治的前提下进行的政治改良运动,而辛亥革命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主张推翻清朝的统治。④不是辛亥革命和戊戌变法的共同点,排除④。D项①②③是辛亥革命和戊戌变法的共同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和戊戌变法的共同点,要求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8.(2020九上·浙江月考)中国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是( )A. B.C. D.【答案】A【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华兴会、光复会和兴中会的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大会选举孙中山为总理,创办了机关刊物《民报》,作为宣传革命的刊物。A项《民报》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刊物,符合题意;BCD三项都不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刊物,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中国同盟会的机关刊物的相关史实。知道同盟会创办的机关刊物是《民报》。9.(2017九上·鄞州月考)近代中国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程依次是学习西方的( )A.军事技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B.军事技术—思想文化—政治制度C.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军事技术D.政治制度—军事技术—思想文化【答案】A【知识点】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的过程。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即军事技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近代化的过程。10.(2020九上·浙江月考)1936年,毛泽东回忆说:“我在师范学校学习时,就开始读这个杂志(指《青年杂志》)了,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已经被我抛弃的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楷模。”《青年杂志》对青年毛泽东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主要是因为它宣扬( )A. 三民主义 B.自强求富C.变法图强 D.民主科学【答案】D【知识点】新文化运动【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我在师范学校学习时,就开始读这个杂志(指《青年杂志》)了。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已经被我抛弃的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楷模。”可知是对新文化运动的描述。新文化运动是由胡适、陈独秀等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ABC三项都不是《青年杂志》对青年毛泽东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的原因,不符合题意;D项民主科学是《青年杂志》对青年毛泽东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的原因,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文化运动内容。建议学生重点识记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与影响。11.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 )A.《中外纪闻》 B.《新青年》C.《民报》 D.《每周评论》【答案】B【知识点】新文化运动【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以《新青年》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掀起新文化运动。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12.“民国的创立并未带来人们期望的和平与秩序,于是中国的知识分子逐渐相信,如果不进行一场彻底的思想变革,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政府和社会”.在此背景下( )A.义和团运动兴起 B.辛亥革命兴起C.新文化运动兴起 D.国民大革命兴起【答案】C【知识点】新文化运动【解析】【分析】本题主要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根据题意可知运动兴起的时间在辛亥革命以后,发起者为知识分子,性质是一次彻底的思想变革,由此可知是此运动是新文化运动。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先进知识分子,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13.1916年,《青年杂志》正式更名为《新青年》。下列最符合100年前中国新青年标准的是( )A.具有民主科学思想的青年 B.出国留学的青年C.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青年 D.用白话文写作的青年【答案】A【知识点】新文化运动【解析】【分析】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最符合当时中国新青年标准的是具有民主科学思想的青年.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青年杂志》.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新文化运动与《青年杂志》。14.(2020九上·浙江月考)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1911年10月10日,革命者的一家炸弹制造厂的意外爆炸,导致了附近帝国军队的兵变革命运动迅速传遍全国。文中的“兵变”是指( )A.辛亥革命 B.武昌起义 C.戊戌变法 D.义和团运动【答案】B【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据“1911年10月10日”可知,文中的“兵变”是指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第二天清晨,起义军完全占领武昌城.12日,起义军完全控制武汉三镇,史称“武昌起义”。武昌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在武昌起义影响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AC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B项武昌起义是文中的“兵变”所指的内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武昌起义及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的相关史实。15.(2020九上·浙江月考)“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中国这一现象最早出现在哪一事件之后?(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戊戌变法 D.新文化运动【答案】B【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法令,革除旧俗,做中华民国新国民。法令包括剪发辫、禁缠足、改称呼、行鞠躬礼或握手礼、提倡穿西装和中山装等,符合题干材料内容的描述。AC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B项辛亥革命后最早出现题干现象,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掌握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16.(2020九上·浙江月考)孙中山(1866年——1925年)曾回忆说:“28岁那年,我就与20多个华侨,在海外成立起革命团体,决心用流血斗争推翻满清王朝。”孙中山所指的行动是 ( )A.上书李鸿章,提出改革建议B.开展革命活动,准备武昌起义C.成立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D.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答案】D【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866+28=1894年,结合所学,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全,提出“振兴中华”口号,走上了推翻清政府统治的革命道路。ABC三项都不是孙中山所指的行动,不符合题意;D项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是孙中山所指的行动,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孙中山的主要活动事迹,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理解与识记孙中山的革命活动的相关史实。17.(2020九上·浙江月考)历年来的两会上,人大代表都提到了“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孙中山在中国近代最早关注并提出“民生”,他的这一主张是 (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答案】D【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孙中山在中国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发刊词中把其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它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所以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关注并提出“民生”主张的人。ABC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D项平均地权说法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孙中山阐发三民主义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准确识记孙中山阐发三民主义。18.(2020九上·浙江月考)发生在一战中,因为战役极其惨烈,被称为“绞肉机”、“屠宰场”的战役是 ( )A.滑铁卢战役 B.凡尔登战役C.凡尔登战役 D.马恩河战役【答案】C【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中,1916年2月21日,德国在凡尔登向法国军队发起进攻,此战双方伤亡人数70多万人,是一战最残酷的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德军进攻被遏止,法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AB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C项凡尔登战役被称为“绞肉机”、“屠宰场”,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凡尔登战役及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是答题的关键。19.(2020九上·浙江月考)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交战双方都满怀信心地期待着一场短时间内就能取得胜利的战争。但是,不久他们便发现自己被一场持久的、残酷的战争所折磨。这场战争中损失的财富和伤亡的人数是前所未有的。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战争带来的灾难超乎人们预想B.战争引起无产阶级革命C.战争引起民族解放运动D.人们期待着战争的爆发【答案】A【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解析】【分析】据材料“欧洲正在奔向奴役和毁灭……它一直疯狂地沿着这条灾难的道路越走越远”“损失的财富和伤亡的人数是前所未有的”可知,材料说明了战争的无比残酷,带来了巨大的人力伤亡和物质损失,战争带来灾难超乎人们预想。A项战争带来的灾难超乎人们预想理解最准确,符合题意;BCD三项理解不准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熟练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和启示。20.(2020九上·浙江月考)“《狂人日记》这一本书,是在民国初年时,由鲁迅先生所写,这一本书以文言文写成外,它可以说是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重要的书籍之一。”以上这段叙述中,以黑体、斜字标注起来的部分有一个错误,请问应该修改哪一个,这段叙述才完全正确( )A.民国初年改成清朝末年 B.鲁迅改成胡适C.文言文改成白话文 D.新文化运动改成洋务运动【答案】C【知识点】新文化运动【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8年,鲁迅发表了新文化运动中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ABD三项修改错误,不符合题意;C项文言文改成白话文修改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能力。解题关键是对知识的识记。二、非选择题(共5题,共50分)21.(2020九上·浙江月考)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发生在欧洲却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战场在欧洲,故又称为“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追根溯源】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主要资本主义 国家经济发展与殖民地占有情况比较项目 英国 法国 美国 德国1860年世界工业产量 1 2 3 41910年世界工业产量 3 4 1 21910年殖民地面积位次 1 2 4 5材料二: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在谈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形势时曾说过:“欧洲变成了一只‘火药桶’,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德国和奥匈帝国首先挑起的,在战后应该审判的是它们;而英国、法国、俄国是世界秩序的保护者,应该肯定。(1)图中的三角形和外圆分别代表的集团名称是什么?(2)据材料一,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材料一中提到的引爆这个“火药桶”的火星是哪一历史事件?(4)材料三中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评价是否正确?请从一战的性质和目的角度谈谈为什么?【答案】(1)三角形代表三国同盟;外圆代表三国协约。(2)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3)萨拉热窝事件。(4)不正确。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列强掠夺和侵略战争,参战的大多数国家的目的是要求重新瓜分夺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解析】【分析】(1)观察题干图片及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他们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三国同盟由德国、意大利和奥匈帝国组成。三国协约由俄国、英国和法国组成。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侵略集团不断扩军备战,最后引发了一战。故三角形代表三国同盟(或同盟国);外圆代表三国协约(或协约国)。三国同盟以德国为核心国,三国协约以英国为核心国。(2)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由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他们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故第一次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争夺殖民地斗争激烈。(3)材料二中提到的引爆这个“火药桶”的火星是指萨拉热窝事件。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初的巴尔干半岛就象一个存满了炸药的火药桶.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引发了长达四年的帝国主义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故成为“一粒火星”的是萨拉热窝事件。(4)据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德国和奥匈帝国首先挑起的,在战后应该审判的是它们;而英国、法国、俄国是世界秩序的保护者,应该肯定。”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评价不正确。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是非正义的战争,参战的大多数国家的目的是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殖民地。故答案为:(1)三角形代表三国同盟;外圆代表三国协约。(2)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3)萨拉热窝事件。(4)不正确。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列强掠夺和侵略战争,参战的大多数国家的目的是要求重新瓜分夺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史实及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重点掌握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相关的史实。22.(2020九上·浙江月考)辛亥革命实现了近代中国第一次历史巨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①清帝退位诏书 ②《民报》 ③大总统誓词材料二: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 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 社会革命。这三样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完美的国家。——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材料三: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它是一条分界线。——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材料一中的图片是小明在研究辛亥革命历史时搜集到的。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是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的思想主张。该主张的提出有何意义?(3)请从政治和思想两方面说明辛亥革命成为“分界线”的理由。【答案】(1)②③①(2)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3)政治: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宣告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思想: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后来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这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1911年12月,宣布独立的各省代表齐集南京开会,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朝灭亡。故题干中搜集到的辛亥革命时期的几张图片,按其出现的时间先后排序应该是②③①。(2)通过材料一中的关键句:“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表述,可以判断出孙中山的思想主张是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提出的意义是:成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3)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得知,政治方面指的是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思想方面是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故答案为:(1)②③①。(2)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3)政治: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宣告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思想: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辛亥革命等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辛亥革命的内容、影响、三民主义的相关史实。23.(2020九上·浙江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专制主义和至尊的帝王被人们所唾弃,而民主、共和变成人人争贴的时髦标签。革命高潮带来人们心理上的变化,甚至发生普通公民自荐当总统的新鲜、真实的例。 ——王文泉《中国近现代史》材料二:追本溯源只因为拥护那德谟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1)材料一反映了哪场革命后人们的心理?(2)材料二中的“德、赛两先生”分别指什么?为宣传“德、赛两先生”,陈独秀等人发起了什么运动?(3)请你从思想解放的角度简单评价这两场运动的积极作用?(4)你觉得我们对待西方文化应持有怎样的正确态度?【答案】(1)辛亥革命(2)民主、科学;新文化运动(3)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4)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知识点】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解析】【分析】(1)本题以王文泉《中国近现代史》的内容为切入点,主要考查辛亥革命后人们的心理。据材料一“专制主义和至尊的帝王被人们所唾弃,而民主、共和变成人人争贴的时髦标签。革命高潮带来人们心理上的变化,甚至发生普通公民自荐当总统的新鲜、真实的事例。”可知,材料一反映了辛亥革命人们的心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1911年12月,宣布独立的各省代表齐集南京开会,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2)本题以“德、赛两先生”为切入点,主要考查民主、科学及新文化运动。材料二中的“德、赛两先生”分别指民主、科学;为宣传“德、赛两先生”,陈独秀等人创立了《新青年》。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掀起了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3)本题考查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积极作用。根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4)本题以新文化运动为切入点,主要考查我们对待西方文化应持的正确态度。我们对西方文化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习西方优秀文化,不能全盘西化,应洋为中用等。故答案为:(1)辛亥革命。(2)民主、科学;新文化运动。(3)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4)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掌握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过程和影响。24.(2020九上·浙江月考)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一部反侵略史,也是一部追求近代化的历史。材料一:材料二:梁启超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1)依据材料一的历史事件发展进程图,分别写出A、B、C、D四处相对应的历史事件的名称。(2)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请分别从政治、思想二个方面各举一例有关中国在近代化探索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3)根据材料二,说说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的特点。【答案】(1)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百日维新)、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2)政治: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宣告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思想:新文化运动使人们思想获得空前大解放。(3)特点:从学习西方的技术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知识点】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解析】【分析】(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中恭亲王奕 和地方官员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和练兵方法,建设近代化国防。这些人被叫做洋务派。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所以A处填洋务运动。1895年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在民族危机和康有为屡次上书警示之下,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这一年是农历戊戌年,又称戊戌变法。所以B处填戊戌变法。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和士兵打响起义的第一枪。起义军经过一夜血战,占领武昌城,取得武昌起义胜利。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这次革命又称辛亥革命。所以C处填辛亥革命。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在陈独秀的率先倡导下,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批知识分子,以《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发起新文化运动。所以D处填新文化运动。(2)近代化的探索主要是从经济、政治、思想三个方面向西方学习,辛亥革命在政治上的成果: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思想文化,成果有: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3)洋务运动学技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学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学思想文化,可知近代化探索的特点:从学习西方的技术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故答案为:(1)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百日维新)、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2)政治: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宣告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思想:新文化运动使人们思想获得空前大解放。(3)特点:从学习西方的技术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和近代化探索的特点,感悟近代中国追求“近代化”历程的艰难与曲折,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分析和归纳能力。应重点掌握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史实。25.(2020九上·浙江月考)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已被改编为同名电影。影片截取了几十年动荡变迁的史实,从白、鹿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中提示了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白鹿原》中,有这样一段对话:鹿三:皇粮被抢了。 嘉轩:被谁抢了?鹿三:当兵的。 子霖:皇帝都没了,皇粮交给谁呀,清家完了!嘉轩:新皇帝年号叫啥? 子霖:叫大总统,年号民国。根据对话,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对话中的“皇帝”指的是哪位皇帝?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是谁?“清家”指的是哪个朝代?(2)对话中中的临时“大总统”指的是谁?这年间发生的革命及其标志是什么?(3)这次革命的性质是什么?材料反映了这次革命有何重要意义?【答案】(1)溥仪(宣统帝);秦始皇(嬴政);清王朝(2)孙中山;辛亥革命;武昌起义(3)性质:这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材料体现的意义: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中华民国。【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背景知识。分析材料得知,此对话发生在辛亥革命后,所以,当时的皇帝是溥仪(宣统帝)。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所以自称“始皇帝”。辛亥革命前是清朝,“清家”指的是清朝。(2)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相关知识。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标志性事件。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3)本题考查对辛亥革命性质及意义的理解。性质:资产阶级革命。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故答案为:(1)溥仪(宣统帝);秦始皇(嬴政);清王朝。(2)孙中山;辛亥革命;武昌起义。(3)性质:这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材料体现的意义: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中华民国。【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辛亥革命的史实。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第一阶段学习调研测试卷(2020.10)(学生版).docx 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第一阶段学习调研测试卷(2020.10)(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