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东钱湖中学2020届九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第一次质量调研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东钱湖中学2020届九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第一次质量调研试卷

资源简介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东钱湖中学2020届九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第一次质量调研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2019九上·鄞州月考)一位历史学家在评价20世纪初的欧洲形势时说:“欧洲已经变成一只‘火药桶’,只需一粒火星将它引爆。”这里的“火星”是指(  )
A.巴黎和会召开 B.《凡尔赛条约》签订
C.萨拉热窝事件 D.俄国十月革命
【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
【解析】【分析】一位历史学家在评价20世纪初的欧洲形势时说:“欧洲已经变成一只‘火药桶’,只需一粒火星将它引爆。”这里的“火星”是指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20世纪初的巴尔干半岛就象一个存满了炸药的火药桶。军事集团的形成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引发了长达四年的帝国主义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故成为“一粒火星”的是萨拉热窝事件。
ABD三项都不是题干里的“火星”所指的内容,不符合题意;
C项萨拉热窝事件是题干里的“火星”所指的内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萨拉热窝事件以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战重大事件以及影响。
2.(2019九上·鄞州月考)与以往的近代化探索相比,辛亥革命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  )
A.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B.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
C.宣传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 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答案】D
【知识点】辛亥革命
【解析】【分析】中国近代进行了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过程是三个层次:一是学习西方的技术即器物阶段,由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师夷长技的自救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开端;第二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即政治民主化,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后,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以期变法实现国家富强;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则主张以暴力推翻腐败的清政府,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实现民主共和;第三是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资产阶级激进派以民主科学为武器,发动了新文化运动。与中国以往近代化探索相比,辛亥革命的不同之处在于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ABC三项都不是与以往的近代化探索相比,辛亥革命最大的不同之处,不符合题意;
D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与以往的近代化探索相比,辛亥革命最大的不同之处,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以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
3.(2019九上·鄞州月考)胡适先生曾说:“《新青年》杂志代表和创造了一个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指(  )
A.君主立宪时代 B.民主共和时代
C.民主科学时代 D.社会主义时代
【答案】C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掀起了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据“《新青年》杂志代表和创造了一个新时代。”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个“新时代”指的是民主、科学时代。
ABD三项都不是这个“新时代”所指的内容,不符合题意;
C项民主科学时代是这个“新时代”所指的内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实及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实。
4.(2019九上·鄞州月考)假如你生活在1917年的中国,可能看到的情形有(  )
①陈独秀在阅读《新青年》杂志 ②青年学生在热议巴黎和会的内容
③报纸刊登倡导婚姻自由的文章 ④街上在传唱打土豪分田地的歌谣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①陈独秀在阅读《新青年》杂志反映了1915年新文化运动的开始;③报纸上刊登倡导婚姻自由的文章,体现了辛亥革命之后社会风俗的变化,①③符合题意。②青年学生热议巴黎和会是在1919年的五四爱国运动时期;④街上在传唱打土豪分田地的歌谣是在1927年中共转向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之后开展的,②④不符合题意。
B项①③在1917年的中国可能看到,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民国时期社会生活的状况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假如你生活在1917年的中国”。
5.(2019九上·鄞州月考)1921年胡适的诗歌《希望》:“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
因其平易、通俗而广为传唱。这诗与新文化运动内容有直接联系的是(  )
A.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B.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C.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 D.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答案】A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据“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好……”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个故事与新文化运动内容联系最紧密的是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强调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不作无病之呻吟”。陈独秀紧接着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倡导,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
A项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与诗歌《希望》有直接联系,符合题意;
BCD三项与诗歌《希望》都没有直接联系,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实及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实。
6.观察下图,从图中的信息可以归纳得出(  )
A.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引发五四运动
B.青年学生是五四运动的主力
C.五四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
D.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答案】D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引发了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的胜利,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6月10日,北洋政府被迫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6月28日,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D项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是从题干图中的信息归纳得出的,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对五四运动的准确认识,旨在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
7.(2019九上·鄞州月考)新学期开学某班同学要设计“中国共产党成立背景”的主题黑板报,下列选项可作为板报内容的有(  )
①十月革命的影响 ②中国工人阶级队伍发展壮大
③北伐战争的胜利 ④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成立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是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③北伐战争的胜利是1927年,时间不相符合,排除含③的选项。
A项①②④可作为板报内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相关知识及学生的分析能力。组合选择题一般排除一个错误内容即可获取正确答案,部分题目需要经过两次排除,但有一小部分题目所有内容都正确。
8.(2019九上·鄞州月考)“吴孙张三系军阀,汀贺桥两役决胜。”率领第四军独立团奋勇冲锋,连克汀泗桥、贺胜桥,为攻克武昌城立下汗马功劳的北伐将领是(  )
A.蒋介石 B.周恩来 C.叶挺 D.孙中山
【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解析】【分析】1926年1月,叶挺独立团正式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以叶挺为团长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一支革命武装。在北伐战争中,率先从广东出发,首战碌田,长驱醴陵,力克平江,直入中伙铺,奇袭汀泗桥,大战贺胜桥,攻占武昌城,所向披靡,立下了赫赫战功,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北伐部队赢得了“铁军”称号。团长叶挺也被誉为“北伐名将”。
ABD三项蒋介石、周恩来和孙中山均不符合材料主旨,不符合题意;
C项叶挺为攻克武昌城立下汗马功劳,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北伐战争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由题干中“第四军独立团”“连克汀泗桥、贺胜桥”可知本题考查的是叶挺独立团。
9.(2019九上·鄞州月考)利用年代尺梳理知识是学习历史常用方法。下列年代尺反映的主题,最恰当的是(  )
A.新体制的建立 B.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C.工业革命的冲击 D.屈辱与抗争
【答案】B
【知识点】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过程就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依次经过了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洋务运动) 、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以及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三个阶段。题干年代尺中的事件分别代表的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ACD三项和题干年代尺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中国近代化的探索最恰当,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图片信息。
10.(2019九上·鄞州月考)分析内在联系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历史事件之间没有直接因果关系的是(  )
A.辛亥革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结束
B.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C.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
D.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归
【答案】A
【知识点】辛亥革命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而不是封建制度,因此A历史事件之间没有直接因果关系。
A项辛亥革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结束没有直接因果关系,符合题意;
BCD三项都有直接因果关系,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的意义。要求准确识记辛亥革命的意义。
11.(2019九上·鄞州月考)“肩负国耻家仇东北易帜无愧少帅风范,肩当民族大义西安举事堪称中华英雄。”这是由国民党人撰写的挽联,称赞的历史人物是(  )
A.孙中山 B.李宗仁 C.叶挺 D.张学良
【答案】D
【知识点】西安事变
【解析】【分析】分析题干材料,关键词“国耻家仇”、“东北易帜”、“少帅”、“西安举事”等即可判断这人是张学良。结合所学可知,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奉系军阀首领。以东北为基地,向关内扩张势力。1927年在北京自称陆海军大元帅,后由于对日本的侵略要求未全部承诺,张作霖乘车由北京回奉天经过沈阳西郊皇姑屯车站附近时,被日军炸死。他的部将习惯称他为“大帅”,称张学良为“少帅”;为逼蒋抗日,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临潼华清池实行“兵谏”,扣押蒋介石,并通电全国,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所以这付挽联称赞的历史人物是张学良。
ABC三项都不是题干挽联称赞的历史人物,不符合题意;
D项张学良是题干挽联称赞的历史人物,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张学良的事迹。解题时需要对题干中的关键词逐一分析。
12.(2019九上·鄞州月考)五四运动和一二.九运动是民主革命时期两次典型的学生运动,下列表述不正确的(  )
A.都是反帝爱国运动 B.都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C.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D.青年学生都起了先锋作用
【答案】C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五四运动、一二 九运动这两次运动起先都由爱国学生带头兴起,都是发生在北京(北平)的运动;都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爆发时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成立。
ABD三项表述都正确,不符合题意;
C项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表述不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五四运动和一二 九运动的共同点。重点熟记五四运动和一二 九运动的史实。
13.(2019九上·鄞州月考)运用图表能有效归纳历史信息,下表中对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归纳正确的是(  )
  历史阶段 时代特征
① 1898—1912年 维新变法,走向共和
② 1919—1927年 “五四”风雷,抗日烽火
③ 1927—1936年 国共对峙, 走向合作
④ 1937—1945年 星星之火,统一战线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知识点】五四运动;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七七”事变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
【解析】【分析】1919年—1927年是五四运动到国民大革命的近代中国史,“五四”风雷是指1919年的五四运动,抗日烽火,抗日烽火是指1931——1945年的抗日战争,所以②是错误的。1937年—1945年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星星之火是指1928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所以④错误。
B项①③归纳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近现代史上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掌握中国近现代史上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
14.(2019九上·鄞州月考)抓住关键词是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的重要方法之一。与“1940-1941年”、“囚笼政策”、“彭德怀”这三个关键词都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北伐战争 B.秋收起义 C.平型关大捷 D.百团大战
【答案】D
【知识点】抗战民族统一战线与全民族抗战
【解析】【分析】为了粉碎日军实行的“囚笼”政策和“三光”政策。1940年8月,彭德怀率领八路军投入一百多个团朝着摧毁日伪军据点和交通线的攻击目标,开展百团大战。在三个半月的战役时间内,共计战斗1800多次,毙伤俘日伪军数4万多人,破坏交通线2000多千米,拔掉据点近3000个。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ABC三项与“1940-1941年”、“囚笼政策”、“彭德怀”这三个关键词无关,不符合题意;
D项百团大战与“1940-1941年”、“囚笼政策”、“彭德怀”这三个关键词都有关,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百团大战的识记能力。掌握百团大战的史实是解题的关键。
15.(2019九上·鄞州月考)口号、标语、诗词等往往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有着巨大的政治感染力。下列口号、标语、诗词等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②“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③“德赛两先生” ④“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⑤“路存与存,路亡与亡”
A.③④⑤①② B.⑤③④①② C.③⑤④②① D.⑤①④③②
【答案】B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①“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反映的是1934——1936年的红军长征;②“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反映的是1931——1945年的抗日战争;③“德赛两先生”是1915年新文化运动的口号; ④“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是1919年五四运动的口号;⑤“路存与存,路亡与亡” 在1911年保路运动中提出。口号、民谣、诗词按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⑤③④①②。
B项⑤③④①②排列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及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口号、民谣、诗词的相关史实。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5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16.(2019九上·鄞州月考)【民主革命 前仆后继】孙中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 一生以革命为己任,立志救国救民,为中华民族做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一摘自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国共两党经历了两度分合,历史证明两党合则两利,斗则俱伤。
材料三: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抗战胜利后,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当因国共内战从1949年分裂至今。今天有些台独势力妄图分裂台湾是绝对不会成功的。
(1)根据资料一,说说孙中山为什么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
(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次合作的标志性事件分别是什么?这两次合作分别取得了哪些胜利成果?
(3)结合材料三,解决台湾问题可以汲取什么有益的经验?
【答案】(1)创办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的思想;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推动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创办黄埔军校,开展国民革命运动等。
(2)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成果:第一次——创建黄埔军校,取得北伐战争胜利,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第二次——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抗战的胜利。
(3)建立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统一战线;促成国共第三次合作等。
【知识点】辛亥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抗战民族统一战线与全民族抗战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 一生以革命为己任, 立志救国救民”可知孙中山创办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的思想;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推动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创办黄埔军校,开展国民革命运动等。(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成功。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1924年5月,孙中山创办了黄埔军校。1926年,进行了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这是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这次合作的成果是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3)根据材料“抗战胜利后,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可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是因为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合作,实行全民族的抗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使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由此得到的有益的经验是建立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统一战线;促成国共第三次合作。
故答案为:(1)创办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的思想;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推动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创办黄埔军校,开展国民革命运动等。
(2)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成果:第一次——创建黄埔军校,取得北伐战争胜利,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第二次——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抗战的胜利。
(3)建立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统一战线;促成国共第三次合作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和国共合作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和国共合作的史实。
17.(2019九上·鄞州月考)【领导核心 指引方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7年10月3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在浙江嘉兴南湖边瞻仰红船。
材料二:刚刚成立了六年的中国共产党经受住了这种考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又继续战斗了。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过去对于共产国际的决议及共产国际派来的代表的意见,往往言听计从……这次会议上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
——《中国红军长征记》
(1)材料一中的红船是中国革命的原点,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2)材料二中的“继续战斗”是指哪一历史事件?简述该事件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地位。
(3)材料三中的“这次会议”指的是什么会议?并联系材料三,谈谈你对共产党成长的认识。
(4)说说以上材料带给你的感悟。
【答案】(1)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后转移到嘉兴南湖的游船上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2)南昌起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3)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由幼年走向成熟。
(4)任何决策都要依据中国国情;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成立;工农武装割据;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1)结合中共诞生的地点和影响进行分析即可,如一大的召开,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2)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又继续战斗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战斗指的是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3)根据材料“这次会议上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会议是遵义会议,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4)结合上述分析可知,感悟需要围绕政策制定符合国情、坚持党的领导等方面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1)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后转移到嘉兴南湖的游船上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2)南昌起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3)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由幼年走向成熟。
(4)任何决策都要依据中国国情;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南昌起义、遵义会议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注重基础性,又注重概括性,对学生答题能力要求较高。
18.(2019九上·鄞州月考)【沧桑古城 见证历史】南京这座历史名城,它亲历了近代中国的屈辱劫难,又见证了近代中国的奋进求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新生的南京】材料一: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
一临时大总统誓词
【屈辱的南京】材料二: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南京大屠杀惨案铁证如山、不容篡改。
一习近平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
【胜利的南京】材料三:
(1)材料一的誓词体现了什么指导思想?为此,临时政府颁布了哪一部法律文件?请指出这一法律文件的地位?
(2)结合史实,再列举两例日军的侵略罪行(材料中除外)。
(3)请你为材料三的图片配上文字说明,并分析罗斯福对此赞赏的原因。
【答案】(1)三民主义(或写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2)轰炸重庆;潘家峪惨案;实施细菌战;实行三光政策等。
(3)图片说明:1945年9月9日,中国战区受降仪式在南京举行。原因: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的抗日战争钳制和消灭了日军大量兵力;中国的抗战使日本未能与德国实行有效的军事合作,减轻了其他战场的压力,有力地支持了反法西斯同盟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知识点】辛亥革命;日军罪行;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看中国的地位与作用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倾覆满洲专制政府, 巩固中华民国, 图谋民生幸福, 此国民之公意, 文实遵之, 以忠于国, 为众服……”可知体现的是三民主义。为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在发动侵华战争的过程中,轰炸重庆;制造了潘家峪惨案;实施细菌战;实行三光政策。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展示的是1945年9月9日,中国战区受降仪式在南京举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的抗日战争钳制和消灭了日军大量兵力;中国的抗战使日本未能与德国实行有效的军事合作,减轻了其他战场的压力,有力地支持了反法西斯同盟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故答案为:(1)三民主义(或写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2)轰炸重庆;潘家峪惨案;实施细菌战;实行三光政策等。(两例即可)
(3)图片说明:1945年9月9日,中国战区受降仪式在南京举行。原因: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的抗日战争钳制和消灭了日军大量兵力;中国的抗战使日本未能与德国实行有效的军事合作,减轻了其他战场的压力,有力地支持了反法西斯同盟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三民主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日军暴行、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三民主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日军暴行、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的相关知识。
19.(2019九上·鄞州月考)[救亡图存
振兴中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同盟会决定在辛亥年(1911年)秋天起事……革命党人率队直入武昌,进攻总督衙门……各独立省选派代表,制定临时约法,并公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的临时总统。我们这个古老的帝国,忽然变为民国了。
—《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5月7日,消息从北京传到宁波,全城各中等学校的学生首先奋起响应……5月中旬末,宁波杠帮(搬运工人)、船夫举行罢工,拒绝替日商卸煤、运煤……6月6日,宁波总商会决定罢市,各店铺纷纷关门停业;进步知识分子开始向店员推荐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图书杂志,工人运动开始了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过程,随后中共宁波地方组织建立……”
材料三:毛泽东在1930年指出,“朱德毛泽东式……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无疑义地是正确的。”
(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的“帝国”变为“民国”?
(2)根据材料二提炼该运动的性质,并说明对宁波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3)请你联系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毛泽东这样论述的实践基础是什么?正确的路线具体指什么?
(4)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请你概括革命取得成功的要素?
【答案】(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中华民国)。
(2)性质: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革命运动。对宁波的积极影响: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推动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解放;促成中共宁波地方组织的成立(或为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条件和阶级条件)。
(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在农村建立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4)革命要符合历史潮流;革命要根据本国国情,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知识点】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因此,“帝国”变为“民国”。(2)根据材料“各独立省选派代表,制定临时约法,并公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的临时总统。我们这个古老的帝国,忽然变为民国了”可知这场运动是辛亥革命。它是一场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革命运动。对宁波的积极影响: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推动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解放;促成中共宁波地方组织的成立,为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条件和阶级条件。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秋收起义受挫以后,毛泽东决定到井冈山,在井冈山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建立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4)根据上述材料和问题的探究可知,革命要符合历史潮流;革命要根据本国国情,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故答案为:(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中华民国)
(2)性质: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革命运动。对宁波的积极影响: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推动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解放;促成中共宁波地方组织的成立(或为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条件和阶级条件)。(写出3点)
(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在农村建立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4)革命要符合历史潮流;革命要根据本国国情,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的相关知识。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20.(2019九上·鄞州月考)[牢记历史 勿忘国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抗日战争是每个中国人必须牢记的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
材料二:不忘初心,就要不忘人民,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力量的源泉。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讲话
材料三:抗日战争时期的图片
(1)在材料一找出“十四年抗战”的历史依据,并将图中A、B两处代表的历史事件补充完整。
(2)运用抗战的史实说明、佐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力量的源泉”正确性。
(3)材料三中的三幅图分别反映了抗战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启示。
【答案】(1)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开始;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台儿庄战役。
(2)实行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全民族抗战,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广泛发动群众开展地道战、地雷战、水上游击战等各种形式的游击战争。
(3)图一: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团结抗战(根本原因);图二: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的英勇作战;图三:世界华人华侨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以各种形式支援中国抗战。
(4)民族团结是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根本保证;要勿忘国耻,以史为鉴,珍视和平,反对战争等。
【知识点】“九一八”事变与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西安事变;抗战民族统一战线与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的胜利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开始;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因此抗日战争坚持了14年。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这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我们实行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全民族抗战,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广泛发动群众开展地道战、地雷战、水上游击战等各种形式的游击战争。因此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力量的源泉。
(3)根据图片1可知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团结抗战。根据图片二可知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的英勇作战。根据图片三可知世界华人华侨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以各种形式支援中国抗战。
(4)根据上述材料和问题的探究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民族团结是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根本保证;要勿忘国耻,以史为鉴,珍视和平,反对战争等。
故答案为:(1)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开始;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台儿庄战役。
(2)实行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全民族抗战,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广泛发动群众开展地道战、地雷战、水上游击战等各种形式的游击战争。
(3)图一: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团结抗战(根本原因);图二: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的英勇作战;图三:世界华人华侨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以各种形式支援中国抗战。(答出1点)
(4)民族团结是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根本保证;要勿忘国耻,以史为鉴,珍视和平,反对战争等。(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抗日战争的史实。
1 / 1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东钱湖中学2020届九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第一次质量调研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2019九上·鄞州月考)一位历史学家在评价20世纪初的欧洲形势时说:“欧洲已经变成一只‘火药桶’,只需一粒火星将它引爆。”这里的“火星”是指(  )
A.巴黎和会召开 B.《凡尔赛条约》签订
C.萨拉热窝事件 D.俄国十月革命
2.(2019九上·鄞州月考)与以往的近代化探索相比,辛亥革命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  )
A.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B.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
C.宣传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 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3.(2019九上·鄞州月考)胡适先生曾说:“《新青年》杂志代表和创造了一个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指(  )
A.君主立宪时代 B.民主共和时代
C.民主科学时代 D.社会主义时代
4.(2019九上·鄞州月考)假如你生活在1917年的中国,可能看到的情形有(  )
①陈独秀在阅读《新青年》杂志 ②青年学生在热议巴黎和会的内容
③报纸刊登倡导婚姻自由的文章 ④街上在传唱打土豪分田地的歌谣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2019九上·鄞州月考)1921年胡适的诗歌《希望》:“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
因其平易、通俗而广为传唱。这诗与新文化运动内容有直接联系的是(  )
A.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B.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C.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 D.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6.观察下图,从图中的信息可以归纳得出(  )
A.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引发五四运动
B.青年学生是五四运动的主力
C.五四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
D.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7.(2019九上·鄞州月考)新学期开学某班同学要设计“中国共产党成立背景”的主题黑板报,下列选项可作为板报内容的有(  )
①十月革命的影响 ②中国工人阶级队伍发展壮大
③北伐战争的胜利 ④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8.(2019九上·鄞州月考)“吴孙张三系军阀,汀贺桥两役决胜。”率领第四军独立团奋勇冲锋,连克汀泗桥、贺胜桥,为攻克武昌城立下汗马功劳的北伐将领是(  )
A.蒋介石 B.周恩来 C.叶挺 D.孙中山
9.(2019九上·鄞州月考)利用年代尺梳理知识是学习历史常用方法。下列年代尺反映的主题,最恰当的是(  )
A.新体制的建立 B.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C.工业革命的冲击 D.屈辱与抗争
10.(2019九上·鄞州月考)分析内在联系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历史事件之间没有直接因果关系的是(  )
A.辛亥革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结束
B.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C.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
D.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归
11.(2019九上·鄞州月考)“肩负国耻家仇东北易帜无愧少帅风范,肩当民族大义西安举事堪称中华英雄。”这是由国民党人撰写的挽联,称赞的历史人物是(  )
A.孙中山 B.李宗仁 C.叶挺 D.张学良
12.(2019九上·鄞州月考)五四运动和一二.九运动是民主革命时期两次典型的学生运动,下列表述不正确的(  )
A.都是反帝爱国运动 B.都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C.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D.青年学生都起了先锋作用
13.(2019九上·鄞州月考)运用图表能有效归纳历史信息,下表中对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归纳正确的是(  )
  历史阶段 时代特征
① 1898—1912年 维新变法,走向共和
② 1919—1927年 “五四”风雷,抗日烽火
③ 1927—1936年 国共对峙, 走向合作
④ 1937—1945年 星星之火,统一战线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4.(2019九上·鄞州月考)抓住关键词是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的重要方法之一。与“1940-1941年”、“囚笼政策”、“彭德怀”这三个关键词都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北伐战争 B.秋收起义 C.平型关大捷 D.百团大战
15.(2019九上·鄞州月考)口号、标语、诗词等往往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有着巨大的政治感染力。下列口号、标语、诗词等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②“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③“德赛两先生” ④“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⑤“路存与存,路亡与亡”
A.③④⑤①② B.⑤③④①② C.③⑤④②① D.⑤①④③②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5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16.(2019九上·鄞州月考)【民主革命 前仆后继】孙中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 一生以革命为己任,立志救国救民,为中华民族做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一摘自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国共两党经历了两度分合,历史证明两党合则两利,斗则俱伤。
材料三: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抗战胜利后,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当因国共内战从1949年分裂至今。今天有些台独势力妄图分裂台湾是绝对不会成功的。
(1)根据资料一,说说孙中山为什么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
(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次合作的标志性事件分别是什么?这两次合作分别取得了哪些胜利成果?
(3)结合材料三,解决台湾问题可以汲取什么有益的经验?
17.(2019九上·鄞州月考)【领导核心 指引方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7年10月3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在浙江嘉兴南湖边瞻仰红船。
材料二:刚刚成立了六年的中国共产党经受住了这种考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又继续战斗了。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过去对于共产国际的决议及共产国际派来的代表的意见,往往言听计从……这次会议上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
——《中国红军长征记》
(1)材料一中的红船是中国革命的原点,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2)材料二中的“继续战斗”是指哪一历史事件?简述该事件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地位。
(3)材料三中的“这次会议”指的是什么会议?并联系材料三,谈谈你对共产党成长的认识。
(4)说说以上材料带给你的感悟。
18.(2019九上·鄞州月考)【沧桑古城 见证历史】南京这座历史名城,它亲历了近代中国的屈辱劫难,又见证了近代中国的奋进求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新生的南京】材料一: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
一临时大总统誓词
【屈辱的南京】材料二: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南京大屠杀惨案铁证如山、不容篡改。
一习近平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
【胜利的南京】材料三:
(1)材料一的誓词体现了什么指导思想?为此,临时政府颁布了哪一部法律文件?请指出这一法律文件的地位?
(2)结合史实,再列举两例日军的侵略罪行(材料中除外)。
(3)请你为材料三的图片配上文字说明,并分析罗斯福对此赞赏的原因。
19.(2019九上·鄞州月考)[救亡图存
振兴中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同盟会决定在辛亥年(1911年)秋天起事……革命党人率队直入武昌,进攻总督衙门……各独立省选派代表,制定临时约法,并公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的临时总统。我们这个古老的帝国,忽然变为民国了。
—《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5月7日,消息从北京传到宁波,全城各中等学校的学生首先奋起响应……5月中旬末,宁波杠帮(搬运工人)、船夫举行罢工,拒绝替日商卸煤、运煤……6月6日,宁波总商会决定罢市,各店铺纷纷关门停业;进步知识分子开始向店员推荐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图书杂志,工人运动开始了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过程,随后中共宁波地方组织建立……”
材料三:毛泽东在1930年指出,“朱德毛泽东式……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无疑义地是正确的。”
(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的“帝国”变为“民国”?
(2)根据材料二提炼该运动的性质,并说明对宁波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3)请你联系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毛泽东这样论述的实践基础是什么?正确的路线具体指什么?
(4)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请你概括革命取得成功的要素?
20.(2019九上·鄞州月考)[牢记历史 勿忘国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抗日战争是每个中国人必须牢记的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
材料二:不忘初心,就要不忘人民,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力量的源泉。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讲话
材料三:抗日战争时期的图片
(1)在材料一找出“十四年抗战”的历史依据,并将图中A、B两处代表的历史事件补充完整。
(2)运用抗战的史实说明、佐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力量的源泉”正确性。
(3)材料三中的三幅图分别反映了抗战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启示。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
【解析】【分析】一位历史学家在评价20世纪初的欧洲形势时说:“欧洲已经变成一只‘火药桶’,只需一粒火星将它引爆。”这里的“火星”是指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20世纪初的巴尔干半岛就象一个存满了炸药的火药桶。军事集团的形成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引发了长达四年的帝国主义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故成为“一粒火星”的是萨拉热窝事件。
ABD三项都不是题干里的“火星”所指的内容,不符合题意;
C项萨拉热窝事件是题干里的“火星”所指的内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萨拉热窝事件以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战重大事件以及影响。
2.【答案】D
【知识点】辛亥革命
【解析】【分析】中国近代进行了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过程是三个层次:一是学习西方的技术即器物阶段,由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师夷长技的自救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开端;第二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即政治民主化,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后,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以期变法实现国家富强;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则主张以暴力推翻腐败的清政府,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实现民主共和;第三是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资产阶级激进派以民主科学为武器,发动了新文化运动。与中国以往近代化探索相比,辛亥革命的不同之处在于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ABC三项都不是与以往的近代化探索相比,辛亥革命最大的不同之处,不符合题意;
D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与以往的近代化探索相比,辛亥革命最大的不同之处,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以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
3.【答案】C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掀起了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据“《新青年》杂志代表和创造了一个新时代。”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个“新时代”指的是民主、科学时代。
ABD三项都不是这个“新时代”所指的内容,不符合题意;
C项民主科学时代是这个“新时代”所指的内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实及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实。
4.【答案】B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①陈独秀在阅读《新青年》杂志反映了1915年新文化运动的开始;③报纸上刊登倡导婚姻自由的文章,体现了辛亥革命之后社会风俗的变化,①③符合题意。②青年学生热议巴黎和会是在1919年的五四爱国运动时期;④街上在传唱打土豪分田地的歌谣是在1927年中共转向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之后开展的,②④不符合题意。
B项①③在1917年的中国可能看到,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民国时期社会生活的状况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假如你生活在1917年的中国”。
5.【答案】A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据“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好……”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个故事与新文化运动内容联系最紧密的是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强调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不作无病之呻吟”。陈独秀紧接着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倡导,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
A项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与诗歌《希望》有直接联系,符合题意;
BCD三项与诗歌《希望》都没有直接联系,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实及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实。
6.【答案】D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引发了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的胜利,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6月10日,北洋政府被迫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6月28日,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D项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是从题干图中的信息归纳得出的,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对五四运动的准确认识,旨在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
7.【答案】A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成立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是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③北伐战争的胜利是1927年,时间不相符合,排除含③的选项。
A项①②④可作为板报内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相关知识及学生的分析能力。组合选择题一般排除一个错误内容即可获取正确答案,部分题目需要经过两次排除,但有一小部分题目所有内容都正确。
8.【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解析】【分析】1926年1月,叶挺独立团正式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以叶挺为团长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一支革命武装。在北伐战争中,率先从广东出发,首战碌田,长驱醴陵,力克平江,直入中伙铺,奇袭汀泗桥,大战贺胜桥,攻占武昌城,所向披靡,立下了赫赫战功,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北伐部队赢得了“铁军”称号。团长叶挺也被誉为“北伐名将”。
ABD三项蒋介石、周恩来和孙中山均不符合材料主旨,不符合题意;
C项叶挺为攻克武昌城立下汗马功劳,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北伐战争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由题干中“第四军独立团”“连克汀泗桥、贺胜桥”可知本题考查的是叶挺独立团。
9.【答案】B
【知识点】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过程就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依次经过了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洋务运动) 、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以及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三个阶段。题干年代尺中的事件分别代表的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ACD三项和题干年代尺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中国近代化的探索最恰当,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图片信息。
10.【答案】A
【知识点】辛亥革命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而不是封建制度,因此A历史事件之间没有直接因果关系。
A项辛亥革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结束没有直接因果关系,符合题意;
BCD三项都有直接因果关系,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的意义。要求准确识记辛亥革命的意义。
11.【答案】D
【知识点】西安事变
【解析】【分析】分析题干材料,关键词“国耻家仇”、“东北易帜”、“少帅”、“西安举事”等即可判断这人是张学良。结合所学可知,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奉系军阀首领。以东北为基地,向关内扩张势力。1927年在北京自称陆海军大元帅,后由于对日本的侵略要求未全部承诺,张作霖乘车由北京回奉天经过沈阳西郊皇姑屯车站附近时,被日军炸死。他的部将习惯称他为“大帅”,称张学良为“少帅”;为逼蒋抗日,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临潼华清池实行“兵谏”,扣押蒋介石,并通电全国,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所以这付挽联称赞的历史人物是张学良。
ABC三项都不是题干挽联称赞的历史人物,不符合题意;
D项张学良是题干挽联称赞的历史人物,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张学良的事迹。解题时需要对题干中的关键词逐一分析。
12.【答案】C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五四运动、一二 九运动这两次运动起先都由爱国学生带头兴起,都是发生在北京(北平)的运动;都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爆发时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成立。
ABD三项表述都正确,不符合题意;
C项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表述不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五四运动和一二 九运动的共同点。重点熟记五四运动和一二 九运动的史实。
13.【答案】B
【知识点】五四运动;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七七”事变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
【解析】【分析】1919年—1927年是五四运动到国民大革命的近代中国史,“五四”风雷是指1919年的五四运动,抗日烽火,抗日烽火是指1931——1945年的抗日战争,所以②是错误的。1937年—1945年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星星之火是指1928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所以④错误。
B项①③归纳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近现代史上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掌握中国近现代史上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
14.【答案】D
【知识点】抗战民族统一战线与全民族抗战
【解析】【分析】为了粉碎日军实行的“囚笼”政策和“三光”政策。1940年8月,彭德怀率领八路军投入一百多个团朝着摧毁日伪军据点和交通线的攻击目标,开展百团大战。在三个半月的战役时间内,共计战斗1800多次,毙伤俘日伪军数4万多人,破坏交通线2000多千米,拔掉据点近3000个。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ABC三项与“1940-1941年”、“囚笼政策”、“彭德怀”这三个关键词无关,不符合题意;
D项百团大战与“1940-1941年”、“囚笼政策”、“彭德怀”这三个关键词都有关,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百团大战的识记能力。掌握百团大战的史实是解题的关键。
15.【答案】B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①“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反映的是1934——1936年的红军长征;②“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反映的是1931——1945年的抗日战争;③“德赛两先生”是1915年新文化运动的口号; ④“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是1919年五四运动的口号;⑤“路存与存,路亡与亡” 在1911年保路运动中提出。口号、民谣、诗词按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⑤③④①②。
B项⑤③④①②排列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及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口号、民谣、诗词的相关史实。
16.【答案】(1)创办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的思想;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推动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创办黄埔军校,开展国民革命运动等。
(2)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成果:第一次——创建黄埔军校,取得北伐战争胜利,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第二次——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抗战的胜利。
(3)建立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统一战线;促成国共第三次合作等。
【知识点】辛亥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抗战民族统一战线与全民族抗战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 一生以革命为己任, 立志救国救民”可知孙中山创办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的思想;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推动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创办黄埔军校,开展国民革命运动等。(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成功。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1924年5月,孙中山创办了黄埔军校。1926年,进行了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这是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这次合作的成果是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3)根据材料“抗战胜利后,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可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是因为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合作,实行全民族的抗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使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由此得到的有益的经验是建立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统一战线;促成国共第三次合作。
故答案为:(1)创办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的思想;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推动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创办黄埔军校,开展国民革命运动等。
(2)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成果:第一次——创建黄埔军校,取得北伐战争胜利,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第二次——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抗战的胜利。
(3)建立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统一战线;促成国共第三次合作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和国共合作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和国共合作的史实。
17.【答案】(1)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后转移到嘉兴南湖的游船上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2)南昌起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3)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由幼年走向成熟。
(4)任何决策都要依据中国国情;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成立;工农武装割据;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1)结合中共诞生的地点和影响进行分析即可,如一大的召开,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2)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又继续战斗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战斗指的是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3)根据材料“这次会议上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会议是遵义会议,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4)结合上述分析可知,感悟需要围绕政策制定符合国情、坚持党的领导等方面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1)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后转移到嘉兴南湖的游船上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2)南昌起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3)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由幼年走向成熟。
(4)任何决策都要依据中国国情;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南昌起义、遵义会议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注重基础性,又注重概括性,对学生答题能力要求较高。
18.【答案】(1)三民主义(或写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2)轰炸重庆;潘家峪惨案;实施细菌战;实行三光政策等。
(3)图片说明:1945年9月9日,中国战区受降仪式在南京举行。原因: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的抗日战争钳制和消灭了日军大量兵力;中国的抗战使日本未能与德国实行有效的军事合作,减轻了其他战场的压力,有力地支持了反法西斯同盟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知识点】辛亥革命;日军罪行;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看中国的地位与作用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倾覆满洲专制政府, 巩固中华民国, 图谋民生幸福, 此国民之公意, 文实遵之, 以忠于国, 为众服……”可知体现的是三民主义。为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在发动侵华战争的过程中,轰炸重庆;制造了潘家峪惨案;实施细菌战;实行三光政策。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展示的是1945年9月9日,中国战区受降仪式在南京举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的抗日战争钳制和消灭了日军大量兵力;中国的抗战使日本未能与德国实行有效的军事合作,减轻了其他战场的压力,有力地支持了反法西斯同盟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故答案为:(1)三民主义(或写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2)轰炸重庆;潘家峪惨案;实施细菌战;实行三光政策等。(两例即可)
(3)图片说明:1945年9月9日,中国战区受降仪式在南京举行。原因: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的抗日战争钳制和消灭了日军大量兵力;中国的抗战使日本未能与德国实行有效的军事合作,减轻了其他战场的压力,有力地支持了反法西斯同盟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三民主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日军暴行、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三民主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日军暴行、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的相关知识。
19.【答案】(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中华民国)。
(2)性质: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革命运动。对宁波的积极影响: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推动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解放;促成中共宁波地方组织的成立(或为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条件和阶级条件)。
(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在农村建立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4)革命要符合历史潮流;革命要根据本国国情,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知识点】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因此,“帝国”变为“民国”。(2)根据材料“各独立省选派代表,制定临时约法,并公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的临时总统。我们这个古老的帝国,忽然变为民国了”可知这场运动是辛亥革命。它是一场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革命运动。对宁波的积极影响: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推动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解放;促成中共宁波地方组织的成立,为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条件和阶级条件。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秋收起义受挫以后,毛泽东决定到井冈山,在井冈山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建立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4)根据上述材料和问题的探究可知,革命要符合历史潮流;革命要根据本国国情,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故答案为:(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中华民国)
(2)性质: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革命运动。对宁波的积极影响: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推动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解放;促成中共宁波地方组织的成立(或为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条件和阶级条件)。(写出3点)
(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在农村建立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4)革命要符合历史潮流;革命要根据本国国情,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的相关知识。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20.【答案】(1)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开始;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台儿庄战役。
(2)实行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全民族抗战,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广泛发动群众开展地道战、地雷战、水上游击战等各种形式的游击战争。
(3)图一: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团结抗战(根本原因);图二: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的英勇作战;图三:世界华人华侨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以各种形式支援中国抗战。
(4)民族团结是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根本保证;要勿忘国耻,以史为鉴,珍视和平,反对战争等。
【知识点】“九一八”事变与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西安事变;抗战民族统一战线与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的胜利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开始;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因此抗日战争坚持了14年。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这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我们实行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全民族抗战,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广泛发动群众开展地道战、地雷战、水上游击战等各种形式的游击战争。因此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力量的源泉。
(3)根据图片1可知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团结抗战。根据图片二可知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的英勇作战。根据图片三可知世界华人华侨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以各种形式支援中国抗战。
(4)根据上述材料和问题的探究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民族团结是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根本保证;要勿忘国耻,以史为鉴,珍视和平,反对战争等。
故答案为:(1)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开始;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台儿庄战役。
(2)实行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全民族抗战,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广泛发动群众开展地道战、地雷战、水上游击战等各种形式的游击战争。
(3)图一: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团结抗战(根本原因);图二: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的英勇作战;图三:世界华人华侨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以各种形式支援中国抗战。(答出1点)
(4)民族团结是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根本保证;要勿忘国耻,以史为鉴,珍视和平,反对战争等。(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抗日战争的史实。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