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江省温州市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第一次月考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请选出一个最符合题意的选项,不选、错选、多选均不给分。)1.(2020九上·温州月考)“战场上随处可见坍塌的房屋,血肉模糊、呼号挣扎的伤兵和堆积如山的尸体。”这场被人们称为“绞肉机”、“屠场”和“地狱”的战役是( )A.马恩河战役 B.莫斯科保卫战C.凡尔登战役 D.斯大林格勒战役2.(2020九上·温州月考)“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第三次发生在1949年。”这里的“第二次”革命指的是( )A.辛亥革命 B.北伐战争 C.南昌起义 D.新中国成立3.(2020九上·温州月考)中山装是以孙中山先生名字命名的一种服装,寓意深厚,其袖口的三个纽扣分别表示“三民主义”。“三民主义”不包括( )A.民权主义 B.民生主义 C.民族主义 D.民主主义4.(2020九上·温州月考)孙中山作为革命者的主要贡献包括( )①建立中国同盟会 ②领导武装起义 ③创办《新青年》 ④建立黄埔军校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5.(2020九上·温州月考)“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1924年孙文《国民党改组问题》上文中孙中山所说情况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北洋军阀割据混战不断 B.日本提出“二十一条”C.孙中山当选临时大总统 D.日本发动侵华战争6.(2020九上·温州月考)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说:“要从今天起,重新做革命的基础,另外成立一种理想上的革命军。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两年后,该校师生积极投身的“救国救民的事业”是( )A.五四运动 B.北伐战争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7.(2020九上·温州月考)“民国的创立并未带来人们期望的和平与秩序,于是中国的知识分子逐渐相信,如果不进行一场彻底的思想变革,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政府和社会”.在此背景下( )A.辛亥革命兴起 B.五四运动兴起C.新文化运动兴起 D.国民革命兴起8.(2020九上·温州月考)1917年1月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章……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白话”等观点的是( )A.陈独秀 B.李大钊 C.胡适 D.鲁迅9.(2020九上·温州月考)1919年6月《新闻报》载:“此次上海风潮始由北京学生罢课,继由商人罢市,近日将有劳动工人同盟罢工。……后即以释放京师被捕学生,并罢斥曹汝霖等三人位要求条件。”这表明( )①“五四”运动已扩展到上海 ②目的是推翻北洋军阀统治③学生是运动的先锋 ④运动具有反帝爱国性质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0.(2020九上·温州月考)当代学者提出:“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对“第二次历史巨变起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B.五四运动是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开始C.五四运动是中国建立民主国家的开始D.五四运动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起点11.(2020九上·温州月考)在中国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人是( )A.陈独秀 B.李大钊 C.胡适 D.鲁迅12.(2020九上·温州月考)有人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1921年迎来曙光”是因为中共诞生( )A.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B.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C.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D.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13.(2020九上·温州月考)下图是某位将军的生平大事记,请问他是( )A.周恩来 B.朱德 C.刘伯承 D.叶挺14.(2020九上·温州月考)下图中1927-1928年间共产党员人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国民党发动反革命政变 B.工人运动被北洋政府镇压C.国民党对根据地进行围剿 D.日军对根据地“大扫荡”15.(2020九上·温州月考)毛泽东在《长征》中写道:“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该诗说明红军长征( )①冲破了国民党的围堵 ②体现了打倒北洋军阀的决心和意志③战胜了险恶的自然环境 ④体现了乐观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6.(2020九上·温州月考)2017年7月30日,一场重大的90周年阅兵在朱日和训练基地举行,你认为与这场阅兵相关的历史事件应该是( )A. 北伐战争 B.红军长征 C.南昌起义 D.黄花岗起义17.(2020九上·温州月考)“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这是北伐时期的口号,下列关于北伐的信息正确的是( )A.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北伐开始B.随着北伐顺利进军,广州国民政府迁到北京C.孙中山任总司令,发生在国民革命运动时期D.北伐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18.(2020九上·温州月考)为了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某中学暑期组织了“红色记忆”考察团,分赴延安、会宁、井冈山、遵义四地进行实地考察。下列主题最符合遵义考察团的是(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长征会师,伟大胜利C.生死攸关,历史转折 D.革命圣地,抗战核心19.(2020九上·温州月考)口号、民谣、诗词等往往有着明显的时代气息,具有巨大的政治感染力。下列口号、民谣、诗词按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②“创立民国,平均地权”③“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 ④“打倒列强除军阀”A.②①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②①④ D.④②③①20.(2020九上·温州月考)中华民国建立后,明令废除“大人”、“老爷”等称呼,而以“先生”、“君”或官职相称。此外,各政党团体内部一般称“同志”。对妇女则根据年龄、身份的不同分别称“夫人”、“女士”、“小姐”等。这种社会习俗的变化主要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出现了( )A.平等观念 B.科学观念 C.自由观念 D.等级观念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共60分)21.(2020九上·温州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九十年来,人们一直没有忘记湖北黄鹤楼畔响起的炮声,以及他所引发的中华大地的变化。——杨天石《从帝制走向共和》材料二:“皇帝倒了,辫子割了”……剪辫、放脚、穿中山装,进城、恋爱、上学校……尽管从“臣民”到“国民”的路程走得十分艰辛,但无可否认的是辛亥革命令国人对这一新的身份逐渐产生了一种普遍的接纳。——丰杰《民国文学中的辛亥革命叙事》材料三: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在不小程度上左下人们特别是先进分子的思想和行动。闸门一经打开,思想的洪流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胡绳武/金冲及:《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丰碑――辛亥革命》材料四:民国的建立并没有带来和平、秩序和统一;相反,民国早期的特征是道德沦落、君主复辟运动、军阀割据,以及外国帝国主义势力加剧。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和人民。――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第六版)》(1)材料一中“湖北黄鹤楼畔响起的炮声”具体是指哪一历史事件?“从帝制走向共和”的标志事件是什么?(2)结合材料二,三,概述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3)结合材料四,概述辛亥革命的局限性。(4)综合上述分析,我们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是什么?22.(2020九上·温州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站在世纪之交的门槛回首望去,一个世纪,几代中国人为之奋斗的目标不外乎是使中国走向近代化。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也是不断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始于1861年,自此,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走过了自强、变法、革命的历史。——摘自《世纪之交的回望与断想》材料二:西洋人因为拥护“德先生”“赛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两先生才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陈独秀材料三:“从我们所说的‘中国文艺复兴’这个文化运动的视角看,那项由北京学生所发动而为全国人民一致支持的‘五四运动’,实是这整个文化运动中的一项历史性的政治运动。它把一个文化运动转变为一个政治运动。”——胡适(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中说的“自强”“变法”“革命”所对应的历史事件的名称。(2)材料二中,一大批进步知识分子高举“德先生”和“赛先生”两面大旗,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德先生”和“赛先生”指的是什么?(3)请问材料二中的运动与五四运动有何联系?23.(2020九上·温州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现在日本在万国和会上要求吞并青岛,管理山东一切权利,就要成功了!我们的外交大失败了!……我们学界今天排队游行,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举了!——摘编自《五四运动史》材料二:由于在五四运动中亲眼看到工人阶级表现出来的伟大力量,一部分学生领袖便“出发往民间去”……与其说这是先进知识分子与工人群众相结合的过程,不如说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材料三:五四爱国运动遍及20多个省100多个城市。在运动中,各地组织了学生、教职员、工商界、妇女界等群众,共同组成各界联合会。随着五四运动的发展,……由于各界群众的联合行动,这场运动获得了胜利。——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根据材料一指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是什么?学界组织游行的目的是什么?(2)据材料二指出当时的学生领袖为何要到“民间去”?这一举动对中国革命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3)根据材料三,归纳五四运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概述五四运动在我国历史上具有的里程碑意义。24.(2020九上·温州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在党的光辉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历经无数坎坷和艰难抉择,开辟了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材料一:“1462公里,这是从上海到北京的空间距离。然而,从诞生于上海到在北京执掌全国政权,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奋斗历程,走了整整28年。‘日出东方’‘第一枪’‘星火燎原’‘力挽狂澜’ 等关键词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不朽业绩。材料二:毛泽东根据1927-1930年的革命实践,先后写出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著作,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材料三: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而是考验中国红军男女战士的意志、勇气和力量的人类伟大史诗,也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征途漫长的撤退……(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出“日出东方”“第一枪”代表的历史事件?(2)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国共产党是如何依据当时社会实际做出正确抉择,开辟革命新道路的?这条“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又是什么?(3)结合所学知识,说出“行军”指的是什么?“行军”的原因是什么?(4)简述在“行军”中“力挽狂澜”的历史事件及其意义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解析】【分析】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双方先后投入了近百万人,激战数月,结果法军成功地抵挡看德军的进攻。这次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伤亡人数最多的战役之一。历史上称之为“凡尔登绞肉机” 、“屠场”和“地狱”,用以形容战争的残酷性。ABD三项和题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凡尔登战役被人们称为“绞肉机”、“屠场”和“地狱”,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凡尔登战役的识记能力。重点识记凡尔登战役。2.【答案】A【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由1911年可知,第二次革命指的是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主革命,极大的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A项辛亥革命是题干里的“第二次”革命所指的内容,符合题意;BCD三项都不是题干里的“第二次”革命所指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辛亥革命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掌握辛亥革命的史实。3.【答案】D【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905年,孙中山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后来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ABC三项都是“三民主义”的内容,不符合题意;D项民主主义不是“三民主义”的内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三民主义的内容及学生的识记能力。知道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4.【答案】B【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排除含③的选项。B项①②④是孙中山的主要贡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孙中山的历史功绩。识记孙中山的历史功绩的相关史实。5.【答案】A【知识点】北洋政府与军阀混战【解析】【分析】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中国从此进入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袁世凯在1915年称帝,后爆发护国运动,1916年3月取消帝制。此后,中国进入北洋各系军阀混战的局面。据“1924年1月”“这是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可知,造成革命后十三年的中国政治,社会黑暗腐败的主要原因是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A项北洋军阀割据混战不断是题干文中孙中山所说情况产生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BCD三项都不是题干文中孙中山所说情况产生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的相关史实。理解北洋军阀的割据混战的影响。6.【答案】B【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1926年的北伐战争的主力军是黄埔军校的师生。北伐的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北伐战争发生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是国共合作的重要成果。1924年5月的两年后指的是1926年,北伐战争发生于1926年7月。故黄埔军校师生积极投身的“救国救民的事业”是北伐战争。A项五四运动是1919年,早于题干时间,不符合题意;B项北伐战争是两年后,该校师生积极投身的“救国救民的事业”,符合题意;CD两项都是20世纪30年代之后的史实,与题干时间不符合,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北伐战争,要求具备运用所学分析题干的能力。7.【答案】C【知识点】新文化运动【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可知,在此背景下新文化运动兴起。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AB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C项新文化运动兴起说法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文化运动,要求具备题干分析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8.【答案】C【知识点】新文化运动【解析】【分析】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在该文章中他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出 “文章……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白话”等观点等主张。ABD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胡适1917年1月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章……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白话”等观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掌握相关基础知识。9.【答案】C【知识点】五四运动【解析】【分析】为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1926年广东国民政府决定北伐,第四军叶挺独立团连克汀泗桥和贺胜桥,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声势震动全国。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实现全国统一是北伐战争的目的。排除含②的选项。C项①③④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五四运动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图表的能力。组合选择题一般排除一个错误内容即可获取正确答案,部分题目需要经过两次排除,但有一小部分题目所有内容都正确。10.【答案】A【知识点】五四运动【解析】【分析】“起点”是相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因为在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作为主力军,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领导中国革命,因此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A项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理解正确,符合题意;BCD三项理解都不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五四运动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五四运动的有关内容。11.【答案】B【知识点】新文化运动【解析】【分析】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1918年,为了扩大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等在北京创办了《每周评论》,李大钊在《新青年》上连续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论文,颂扬十月革命,是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ACD三项都不是在中国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人,不符合题意;B项李大钊在中国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最早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人及学生的识记能力。熟练掌握李大钊在《新青年》上连续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论文,颂扬十月革命,是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12.【答案】C【知识点】中国共产党成立【解析】【分析】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只游船上举行。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A项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的是五四运动,不符合题意;B项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是遵义会议,不符合题意;C项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的是中共诞生,符合题意;D项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中共一大的意义。重点识记中共一大的内容与意义。13.【答案】D【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图片信息,联系所学知识,1926年1月,叶挺独立团正式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以叶挺为团长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在北伐战争中,奇袭汀泗桥,大战贺胜桥,攻占武昌城,所向披靡,立下了赫赫战功,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北伐部队赢得了“铁军”称号。ABC三项和题干图片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D项叶挺和题干图片内容相符,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叶挺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4.【答案】A【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图片,1927-1928年间共产党员减少,联系所学知识,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右派在上海发动反对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的武装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及革命群众。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使中国大革命受到严重的摧残,党员数量才出现了严重下降。A项国民党发动反革命政变是1927-1928年间共产党员人数变化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BCD三项都不是1927-1928年间共产党员人数变化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1927-1928年间共产党员人数变化的主要原因及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15.【答案】C【知识点】红军长征【解析】【分析】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后,为了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1926年7月,北伐军出师北伐,经过半年的斗争,北伐军从长江流域打到珠江流域。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②和红军长征不符,排除含②的选项。C项①③④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红军长征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组合选择题一般排除一个错误内容即可获取正确答案,部分题目需要经过两次排除,但有一小部分题目所有内容都正确。16.【答案】C【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解析】【分析】根据图片中的“建军90周年”这一信息,联系所学知识,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朱德等发动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发动统治的第一枪,成为中共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8月1日后来被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标志着我国人民军队创建的事件是南昌起义。ABD三项与这场阅兵无关,不符合题意;C项南昌起义应该是与这场阅兵相关的历史事件,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南昌起义的相关史实及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南昌起义的相关史实,8月1日被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17.【答案】D【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解析】【分析】A项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北伐开始错误,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正式开始,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不符合题意;B项随着北伐顺利进军,广州国民政府迁到北京错误,1927年1月1日,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不符合题意;C项孙中山任总司令,发生在国民革命运动时期,1926年7月,北伐军出师北伐,蒋介石任总司令,不符合题意;D项北伐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正确,1926年,为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统治,把革命推向全国,进行了北伐战争,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北伐战争及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北伐战争的主要目的、讨伐对象、结果等史实。18.【答案】C【知识点】红军长征【解析】【分析】1935年1月,党中央在遵义召开会议,会议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确定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故贵州遵义考察团考察的主题最恰当的是生死攸关,历史转折。ABD三项都不符合遵义考察团,不符合题意;C项生死攸关,历史转折最符合遵义考察团,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遵义会议的意义。理解并识记遵义会议的相关史实。19.【答案】B【知识点】五四运动;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红军长征【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发生在1934--1936年的长征中;“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是1905年成立的同盟会的政治纲领;“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是1919年五四运动的口号;打到列强除军阀是1926年北伐战争的口号,口号、民谣、诗词按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②③④①。B项②③④①排列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口号、民谣、诗词按其先后顺序的正确排列。理解并识记口号、民谣、诗词的相关史实。20.【答案】A【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中华民国颁布法令,革除“老爷”“大人”等前清官场的称呼,规定国民之间改称职务或“先生”“君”等,这些规定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反映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A项平等观念是题干社会习俗的变化主要反映的观念,符合题意;B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注意准确识记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21.【答案】(1)武昌起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清帝退位。(2)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还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进步探索了道路。(3)“道德沦落、君主复辟运动、军阀割据,以及外国帝国主义势力加剧”体现了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封建半殖民的社会性质;或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没有得到根本改变。(4)要全面的或者一分为二的看待历史事件。【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的“九十年来”“湖北黄鹤楼畔”等信息,联系所学知识,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凯软硬兼施的威逼下,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朝260多年统治的结束。(2)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主革命,极大的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进步潮流的闸门。(3)材料四“民国的建立并没有带来和平、秩序和统一;相反,民国早期的特征是道德沦落、君主复辟运动、军阀割据,以及外国帝国主义势力加剧。”说明明显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封建半殖民的社会性质;材料四“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和人民。“说明辛亥革命没有根本改变中国人的精神面貌。(4)材料二,三体现了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材料四体现了辛亥革命的局限性;由此可见,我们评价历史事件应该一分为二。故答案为:(1)武昌起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清帝退位。(2)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还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进步探索了道路。(3)“道德沦落、君主复辟运动、军阀割据,以及外国帝国主义势力加剧”体现了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封建半殖民的社会性质;或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没有得到根本改变。(4)要全面的或者一分为二的看待历史事件。【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辛亥革命的史实。22.【答案】(1)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2)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3)新文化运动解放了青年学生的思想,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基础。【知识点】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解析】【分析】(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为维护清朝统治,从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师夷长技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以期通过变法实现国家富强;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以暴力推翻腐败的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主张,领导了辛亥革命。(2)依据所学,“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指的是“民主”“科学”,“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因此陈独秀等进步的知识分子高举“德先生”和“赛先生”两面大旗,掀起的运动是新文化运动。(3)新文化运动解放了青年们的思想,启发青年们探索救国真理,为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故答案为:(1)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2)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3)新文化运动解放了青年学生的思想,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基础。【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五四运动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五四运动的史实。23.【答案】(1)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外争主权,内除国贼。(2)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表现出来的伟大力量。积极影响:当时的学生领袖到“民间去”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条件。(3)特点:运动范围波及全国;各阶层人民广泛参与。意义: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领导中国革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人们的思想获得极大解放,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知识点】五四运动【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中的信息,“现在日本在万国和会上要求吞并青岛,管理山东一切权利,就要成功了!我们的外交大失败了!……我们学界今天排队游行,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举了!”,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当时学界组织游行的目的是:外争主(国)权,内除国贼。(2)据材料二“由于在五四运动中亲眼看到工人阶级表现出来的伟大力量,一部分学生领袖便‘出发往民间去’……与其说这是先进知识分子与工人群众相结合的过程,不如说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可知,当时的学生领袖要到“民间去”是因为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这一举动对中国革命产生的积极影响是促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共产党的诞生)。(3)由“五四爱国运动遍及20多个省100多个城市。在运动中,各地组织了学生、教职员、工商界、妇女界等群众,共同组成各界联合会。随着五四运动的发展,……由于各界群众的联合行动,这场运动获得了胜利。”可以看出,五四运动的特点是遍及的地区广泛;各界群众的联合斗争。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开始领导中国革命,促进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故答案为:(1)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外争主权,内除国贼。(2)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表现出来的伟大力量。积极影响:当时的学生领袖到“民间去”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条件。(3)特点:运动范围波及全国;各阶层人民广泛参与。意义: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领导中国革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人们的思想获得极大解放,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三则材料为切入点,考查五四运动的相关知识。注意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识记五四运动的史实。24.【答案】(1)中国共产党成立(或中共一大);南昌起义。(2)正确抉择:中国选择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1927年,开辟了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依据:因敌人力量过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先后失败,毛泽东决定放弃攻打城市的计划,改为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3)长征。因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4)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了毛泽东和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知识点】中国共产党成立;工农武装割据;红军长征【解析】【分析】(1)日出东方是指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第一枪”反映的是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的爆发,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从中国国情出发,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3)从材料中的“红军”“行军”“求生存”“是为了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等信息可推断,这段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是长征。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1934年,红军被迫长征。(4)力挽狂澜是指遵义会议,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会后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故答案为:(1)中国共产党成立(或中共一大);南昌起义。(2)正确抉择:中国选择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1927年,开辟了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依据:因敌人力量过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先后失败,毛泽东决定放弃攻打城市的计划,改为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3)长征。因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4)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了毛泽东和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共产党成立、工农武装割据、红军长征、遵义会议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中国共产党成立、工农武装割据、红军长征、遵义会议的史实。1 / 1浙江省温州市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第一次月考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请选出一个最符合题意的选项,不选、错选、多选均不给分。)1.(2020九上·温州月考)“战场上随处可见坍塌的房屋,血肉模糊、呼号挣扎的伤兵和堆积如山的尸体。”这场被人们称为“绞肉机”、“屠场”和“地狱”的战役是( )A.马恩河战役 B.莫斯科保卫战C.凡尔登战役 D.斯大林格勒战役【答案】C【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解析】【分析】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双方先后投入了近百万人,激战数月,结果法军成功地抵挡看德军的进攻。这次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伤亡人数最多的战役之一。历史上称之为“凡尔登绞肉机” 、“屠场”和“地狱”,用以形容战争的残酷性。ABD三项和题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凡尔登战役被人们称为“绞肉机”、“屠场”和“地狱”,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凡尔登战役的识记能力。重点识记凡尔登战役。2.(2020九上·温州月考)“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第三次发生在1949年。”这里的“第二次”革命指的是( )A.辛亥革命 B.北伐战争 C.南昌起义 D.新中国成立【答案】A【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由1911年可知,第二次革命指的是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主革命,极大的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A项辛亥革命是题干里的“第二次”革命所指的内容,符合题意;BCD三项都不是题干里的“第二次”革命所指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辛亥革命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掌握辛亥革命的史实。3.(2020九上·温州月考)中山装是以孙中山先生名字命名的一种服装,寓意深厚,其袖口的三个纽扣分别表示“三民主义”。“三民主义”不包括( )A.民权主义 B.民生主义 C.民族主义 D.民主主义【答案】D【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905年,孙中山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后来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ABC三项都是“三民主义”的内容,不符合题意;D项民主主义不是“三民主义”的内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三民主义的内容及学生的识记能力。知道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4.(2020九上·温州月考)孙中山作为革命者的主要贡献包括( )①建立中国同盟会 ②领导武装起义 ③创办《新青年》 ④建立黄埔军校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B【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排除含③的选项。B项①②④是孙中山的主要贡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孙中山的历史功绩。识记孙中山的历史功绩的相关史实。5.(2020九上·温州月考)“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1924年孙文《国民党改组问题》上文中孙中山所说情况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北洋军阀割据混战不断 B.日本提出“二十一条”C.孙中山当选临时大总统 D.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答案】A【知识点】北洋政府与军阀混战【解析】【分析】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中国从此进入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袁世凯在1915年称帝,后爆发护国运动,1916年3月取消帝制。此后,中国进入北洋各系军阀混战的局面。据“1924年1月”“这是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可知,造成革命后十三年的中国政治,社会黑暗腐败的主要原因是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A项北洋军阀割据混战不断是题干文中孙中山所说情况产生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BCD三项都不是题干文中孙中山所说情况产生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的相关史实。理解北洋军阀的割据混战的影响。6.(2020九上·温州月考)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说:“要从今天起,重新做革命的基础,另外成立一种理想上的革命军。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两年后,该校师生积极投身的“救国救民的事业”是( )A.五四运动 B.北伐战争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答案】B【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1926年的北伐战争的主力军是黄埔军校的师生。北伐的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北伐战争发生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是国共合作的重要成果。1924年5月的两年后指的是1926年,北伐战争发生于1926年7月。故黄埔军校师生积极投身的“救国救民的事业”是北伐战争。A项五四运动是1919年,早于题干时间,不符合题意;B项北伐战争是两年后,该校师生积极投身的“救国救民的事业”,符合题意;CD两项都是20世纪30年代之后的史实,与题干时间不符合,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北伐战争,要求具备运用所学分析题干的能力。7.(2020九上·温州月考)“民国的创立并未带来人们期望的和平与秩序,于是中国的知识分子逐渐相信,如果不进行一场彻底的思想变革,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政府和社会”.在此背景下( )A.辛亥革命兴起 B.五四运动兴起C.新文化运动兴起 D.国民革命兴起【答案】C【知识点】新文化运动【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可知,在此背景下新文化运动兴起。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AB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C项新文化运动兴起说法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文化运动,要求具备题干分析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8.(2020九上·温州月考)1917年1月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章……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白话”等观点的是( )A.陈独秀 B.李大钊 C.胡适 D.鲁迅【答案】C【知识点】新文化运动【解析】【分析】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在该文章中他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出 “文章……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白话”等观点等主张。ABD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胡适1917年1月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章……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白话”等观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掌握相关基础知识。9.(2020九上·温州月考)1919年6月《新闻报》载:“此次上海风潮始由北京学生罢课,继由商人罢市,近日将有劳动工人同盟罢工。……后即以释放京师被捕学生,并罢斥曹汝霖等三人位要求条件。”这表明( )①“五四”运动已扩展到上海 ②目的是推翻北洋军阀统治③学生是运动的先锋 ④运动具有反帝爱国性质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C【知识点】五四运动【解析】【分析】为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1926年广东国民政府决定北伐,第四军叶挺独立团连克汀泗桥和贺胜桥,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声势震动全国。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实现全国统一是北伐战争的目的。排除含②的选项。C项①③④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五四运动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图表的能力。组合选择题一般排除一个错误内容即可获取正确答案,部分题目需要经过两次排除,但有一小部分题目所有内容都正确。10.(2020九上·温州月考)当代学者提出:“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对“第二次历史巨变起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B.五四运动是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开始C.五四运动是中国建立民主国家的开始D.五四运动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起点【答案】A【知识点】五四运动【解析】【分析】“起点”是相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因为在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作为主力军,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领导中国革命,因此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A项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理解正确,符合题意;BCD三项理解都不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五四运动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五四运动的有关内容。11.(2020九上·温州月考)在中国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人是( )A.陈独秀 B.李大钊 C.胡适 D.鲁迅【答案】B【知识点】新文化运动【解析】【分析】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1918年,为了扩大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等在北京创办了《每周评论》,李大钊在《新青年》上连续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论文,颂扬十月革命,是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ACD三项都不是在中国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人,不符合题意;B项李大钊在中国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最早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人及学生的识记能力。熟练掌握李大钊在《新青年》上连续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论文,颂扬十月革命,是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12.(2020九上·温州月考)有人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1921年迎来曙光”是因为中共诞生( )A.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B.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C.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D.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答案】C【知识点】中国共产党成立【解析】【分析】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只游船上举行。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A项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的是五四运动,不符合题意;B项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是遵义会议,不符合题意;C项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的是中共诞生,符合题意;D项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中共一大的意义。重点识记中共一大的内容与意义。13.(2020九上·温州月考)下图是某位将军的生平大事记,请问他是( )A.周恩来 B.朱德 C.刘伯承 D.叶挺【答案】D【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图片信息,联系所学知识,1926年1月,叶挺独立团正式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以叶挺为团长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在北伐战争中,奇袭汀泗桥,大战贺胜桥,攻占武昌城,所向披靡,立下了赫赫战功,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北伐部队赢得了“铁军”称号。ABC三项和题干图片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D项叶挺和题干图片内容相符,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叶挺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4.(2020九上·温州月考)下图中1927-1928年间共产党员人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国民党发动反革命政变 B.工人运动被北洋政府镇压C.国民党对根据地进行围剿 D.日军对根据地“大扫荡”【答案】A【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图片,1927-1928年间共产党员减少,联系所学知识,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右派在上海发动反对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的武装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及革命群众。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使中国大革命受到严重的摧残,党员数量才出现了严重下降。A项国民党发动反革命政变是1927-1928年间共产党员人数变化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BCD三项都不是1927-1928年间共产党员人数变化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1927-1928年间共产党员人数变化的主要原因及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15.(2020九上·温州月考)毛泽东在《长征》中写道:“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该诗说明红军长征( )①冲破了国民党的围堵 ②体现了打倒北洋军阀的决心和意志③战胜了险恶的自然环境 ④体现了乐观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C【知识点】红军长征【解析】【分析】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后,为了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1926年7月,北伐军出师北伐,经过半年的斗争,北伐军从长江流域打到珠江流域。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②和红军长征不符,排除含②的选项。C项①③④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红军长征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组合选择题一般排除一个错误内容即可获取正确答案,部分题目需要经过两次排除,但有一小部分题目所有内容都正确。16.(2020九上·温州月考)2017年7月30日,一场重大的90周年阅兵在朱日和训练基地举行,你认为与这场阅兵相关的历史事件应该是( )A. 北伐战争 B.红军长征 C.南昌起义 D.黄花岗起义【答案】C【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解析】【分析】根据图片中的“建军90周年”这一信息,联系所学知识,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朱德等发动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发动统治的第一枪,成为中共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8月1日后来被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标志着我国人民军队创建的事件是南昌起义。ABD三项与这场阅兵无关,不符合题意;C项南昌起义应该是与这场阅兵相关的历史事件,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南昌起义的相关史实及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南昌起义的相关史实,8月1日被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17.(2020九上·温州月考)“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这是北伐时期的口号,下列关于北伐的信息正确的是( )A.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北伐开始B.随着北伐顺利进军,广州国民政府迁到北京C.孙中山任总司令,发生在国民革命运动时期D.北伐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答案】D【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解析】【分析】A项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北伐开始错误,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正式开始,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不符合题意;B项随着北伐顺利进军,广州国民政府迁到北京错误,1927年1月1日,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不符合题意;C项孙中山任总司令,发生在国民革命运动时期,1926年7月,北伐军出师北伐,蒋介石任总司令,不符合题意;D项北伐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正确,1926年,为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统治,把革命推向全国,进行了北伐战争,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北伐战争及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北伐战争的主要目的、讨伐对象、结果等史实。18.(2020九上·温州月考)为了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某中学暑期组织了“红色记忆”考察团,分赴延安、会宁、井冈山、遵义四地进行实地考察。下列主题最符合遵义考察团的是(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长征会师,伟大胜利C.生死攸关,历史转折 D.革命圣地,抗战核心【答案】C【知识点】红军长征【解析】【分析】1935年1月,党中央在遵义召开会议,会议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确定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故贵州遵义考察团考察的主题最恰当的是生死攸关,历史转折。ABD三项都不符合遵义考察团,不符合题意;C项生死攸关,历史转折最符合遵义考察团,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遵义会议的意义。理解并识记遵义会议的相关史实。19.(2020九上·温州月考)口号、民谣、诗词等往往有着明显的时代气息,具有巨大的政治感染力。下列口号、民谣、诗词按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②“创立民国,平均地权”③“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 ④“打倒列强除军阀”A.②①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②①④ D.④②③①【答案】B【知识点】五四运动;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红军长征【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发生在1934--1936年的长征中;“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是1905年成立的同盟会的政治纲领;“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是1919年五四运动的口号;打到列强除军阀是1926年北伐战争的口号,口号、民谣、诗词按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②③④①。B项②③④①排列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口号、民谣、诗词按其先后顺序的正确排列。理解并识记口号、民谣、诗词的相关史实。20.(2020九上·温州月考)中华民国建立后,明令废除“大人”、“老爷”等称呼,而以“先生”、“君”或官职相称。此外,各政党团体内部一般称“同志”。对妇女则根据年龄、身份的不同分别称“夫人”、“女士”、“小姐”等。这种社会习俗的变化主要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出现了( )A.平等观念 B.科学观念 C.自由观念 D.等级观念【答案】A【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中华民国颁布法令,革除“老爷”“大人”等前清官场的称呼,规定国民之间改称职务或“先生”“君”等,这些规定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反映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A项平等观念是题干社会习俗的变化主要反映的观念,符合题意;B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注意准确识记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共60分)21.(2020九上·温州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九十年来,人们一直没有忘记湖北黄鹤楼畔响起的炮声,以及他所引发的中华大地的变化。——杨天石《从帝制走向共和》材料二:“皇帝倒了,辫子割了”……剪辫、放脚、穿中山装,进城、恋爱、上学校……尽管从“臣民”到“国民”的路程走得十分艰辛,但无可否认的是辛亥革命令国人对这一新的身份逐渐产生了一种普遍的接纳。——丰杰《民国文学中的辛亥革命叙事》材料三: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在不小程度上左下人们特别是先进分子的思想和行动。闸门一经打开,思想的洪流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胡绳武/金冲及:《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丰碑――辛亥革命》材料四:民国的建立并没有带来和平、秩序和统一;相反,民国早期的特征是道德沦落、君主复辟运动、军阀割据,以及外国帝国主义势力加剧。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和人民。――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第六版)》(1)材料一中“湖北黄鹤楼畔响起的炮声”具体是指哪一历史事件?“从帝制走向共和”的标志事件是什么?(2)结合材料二,三,概述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3)结合材料四,概述辛亥革命的局限性。(4)综合上述分析,我们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是什么?【答案】(1)武昌起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清帝退位。(2)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还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进步探索了道路。(3)“道德沦落、君主复辟运动、军阀割据,以及外国帝国主义势力加剧”体现了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封建半殖民的社会性质;或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没有得到根本改变。(4)要全面的或者一分为二的看待历史事件。【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的“九十年来”“湖北黄鹤楼畔”等信息,联系所学知识,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凯软硬兼施的威逼下,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朝260多年统治的结束。(2)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主革命,极大的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进步潮流的闸门。(3)材料四“民国的建立并没有带来和平、秩序和统一;相反,民国早期的特征是道德沦落、君主复辟运动、军阀割据,以及外国帝国主义势力加剧。”说明明显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封建半殖民的社会性质;材料四“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和人民。“说明辛亥革命没有根本改变中国人的精神面貌。(4)材料二,三体现了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材料四体现了辛亥革命的局限性;由此可见,我们评价历史事件应该一分为二。故答案为:(1)武昌起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清帝退位。(2)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还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进步探索了道路。(3)“道德沦落、君主复辟运动、军阀割据,以及外国帝国主义势力加剧”体现了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封建半殖民的社会性质;或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没有得到根本改变。(4)要全面的或者一分为二的看待历史事件。【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辛亥革命的史实。22.(2020九上·温州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站在世纪之交的门槛回首望去,一个世纪,几代中国人为之奋斗的目标不外乎是使中国走向近代化。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也是不断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始于1861年,自此,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走过了自强、变法、革命的历史。——摘自《世纪之交的回望与断想》材料二:西洋人因为拥护“德先生”“赛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两先生才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陈独秀材料三:“从我们所说的‘中国文艺复兴’这个文化运动的视角看,那项由北京学生所发动而为全国人民一致支持的‘五四运动’,实是这整个文化运动中的一项历史性的政治运动。它把一个文化运动转变为一个政治运动。”——胡适(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中说的“自强”“变法”“革命”所对应的历史事件的名称。(2)材料二中,一大批进步知识分子高举“德先生”和“赛先生”两面大旗,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德先生”和“赛先生”指的是什么?(3)请问材料二中的运动与五四运动有何联系?【答案】(1)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2)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3)新文化运动解放了青年学生的思想,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基础。【知识点】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解析】【分析】(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为维护清朝统治,从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师夷长技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以期通过变法实现国家富强;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以暴力推翻腐败的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主张,领导了辛亥革命。(2)依据所学,“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指的是“民主”“科学”,“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因此陈独秀等进步的知识分子高举“德先生”和“赛先生”两面大旗,掀起的运动是新文化运动。(3)新文化运动解放了青年们的思想,启发青年们探索救国真理,为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故答案为:(1)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2)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3)新文化运动解放了青年学生的思想,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基础。【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五四运动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五四运动的史实。23.(2020九上·温州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现在日本在万国和会上要求吞并青岛,管理山东一切权利,就要成功了!我们的外交大失败了!……我们学界今天排队游行,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举了!——摘编自《五四运动史》材料二:由于在五四运动中亲眼看到工人阶级表现出来的伟大力量,一部分学生领袖便“出发往民间去”……与其说这是先进知识分子与工人群众相结合的过程,不如说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材料三:五四爱国运动遍及20多个省100多个城市。在运动中,各地组织了学生、教职员、工商界、妇女界等群众,共同组成各界联合会。随着五四运动的发展,……由于各界群众的联合行动,这场运动获得了胜利。——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根据材料一指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是什么?学界组织游行的目的是什么?(2)据材料二指出当时的学生领袖为何要到“民间去”?这一举动对中国革命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3)根据材料三,归纳五四运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概述五四运动在我国历史上具有的里程碑意义。【答案】(1)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外争主权,内除国贼。(2)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表现出来的伟大力量。积极影响:当时的学生领袖到“民间去”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条件。(3)特点:运动范围波及全国;各阶层人民广泛参与。意义: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领导中国革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人们的思想获得极大解放,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知识点】五四运动【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中的信息,“现在日本在万国和会上要求吞并青岛,管理山东一切权利,就要成功了!我们的外交大失败了!……我们学界今天排队游行,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举了!”,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当时学界组织游行的目的是:外争主(国)权,内除国贼。(2)据材料二“由于在五四运动中亲眼看到工人阶级表现出来的伟大力量,一部分学生领袖便‘出发往民间去’……与其说这是先进知识分子与工人群众相结合的过程,不如说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可知,当时的学生领袖要到“民间去”是因为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这一举动对中国革命产生的积极影响是促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共产党的诞生)。(3)由“五四爱国运动遍及20多个省100多个城市。在运动中,各地组织了学生、教职员、工商界、妇女界等群众,共同组成各界联合会。随着五四运动的发展,……由于各界群众的联合行动,这场运动获得了胜利。”可以看出,五四运动的特点是遍及的地区广泛;各界群众的联合斗争。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开始领导中国革命,促进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故答案为:(1)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外争主权,内除国贼。(2)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表现出来的伟大力量。积极影响:当时的学生领袖到“民间去”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条件。(3)特点:运动范围波及全国;各阶层人民广泛参与。意义: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领导中国革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人们的思想获得极大解放,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三则材料为切入点,考查五四运动的相关知识。注意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识记五四运动的史实。24.(2020九上·温州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在党的光辉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历经无数坎坷和艰难抉择,开辟了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材料一:“1462公里,这是从上海到北京的空间距离。然而,从诞生于上海到在北京执掌全国政权,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奋斗历程,走了整整28年。‘日出东方’‘第一枪’‘星火燎原’‘力挽狂澜’ 等关键词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不朽业绩。材料二:毛泽东根据1927-1930年的革命实践,先后写出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著作,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材料三: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而是考验中国红军男女战士的意志、勇气和力量的人类伟大史诗,也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征途漫长的撤退……(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出“日出东方”“第一枪”代表的历史事件?(2)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国共产党是如何依据当时社会实际做出正确抉择,开辟革命新道路的?这条“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又是什么?(3)结合所学知识,说出“行军”指的是什么?“行军”的原因是什么?(4)简述在“行军”中“力挽狂澜”的历史事件及其意义【答案】(1)中国共产党成立(或中共一大);南昌起义。(2)正确抉择:中国选择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1927年,开辟了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依据:因敌人力量过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先后失败,毛泽东决定放弃攻打城市的计划,改为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3)长征。因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4)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了毛泽东和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知识点】中国共产党成立;工农武装割据;红军长征【解析】【分析】(1)日出东方是指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第一枪”反映的是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的爆发,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从中国国情出发,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3)从材料中的“红军”“行军”“求生存”“是为了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等信息可推断,这段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是长征。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1934年,红军被迫长征。(4)力挽狂澜是指遵义会议,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会后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故答案为:(1)中国共产党成立(或中共一大);南昌起义。(2)正确抉择:中国选择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1927年,开辟了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依据:因敌人力量过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先后失败,毛泽东决定放弃攻打城市的计划,改为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3)长征。因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4)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了毛泽东和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共产党成立、工农武装割据、红军长征、遵义会议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中国共产党成立、工农武装割据、红军长征、遵义会议的史实。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江省温州市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第一次月考试卷(学生版).docx 浙江省温州市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第一次月考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