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名称可伸缩的橡皮筋授课教师教学分析学习内容分析本节课与上节课是一般到特殊的关系。本课是在认识了力能改变物体形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弹性形变和非弹性形变的现象。学习者分析通过前两节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力及力的作用有了初步认识,但是不完整,不全面;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对橡皮筋及不同物体的形状变化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和描述,从而获得更多有关力的知识。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2)能说出去掉力后有些物体的形状可以恢复,有些则不能。2.科学探究目标:能通过观察橡皮筋的形变特点,知道去掉力后橡皮筋的形状是可以恢复的。3.科学态度目标:能尊重事实,如实讲述观察到的橡皮筋及不同物体发生形状变化的现象。4.STSE目标:了解弹性形变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难点通过探究发现去掉力后有些物体可以恢复形状,有些则不能。预习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橡皮筋、弹簧、橡皮泥、曲别针。教学准备课件、橡皮筋、弹簧、橡皮泥、曲别针板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版块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形成问题。(3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橡皮筋头绳、橡筋动力飞机、跳皮筋)提出问题:“生活中很多地方用到了橡皮筋,橡皮筋有什么特点。学生:根据尝试说出橡皮筋的特点。过渡:大家还想了解关于橡皮筋更多的特点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可伸缩的橡皮筋。二、探究与发现活动1:玩橡皮筋教师:制定计划:先观察橡皮筋的长度;然后用手指勾住橡皮筋两端,左右缓缓拉动;最后慢慢松开手指,观察橡皮筋的变化。提醒学生伸拉橡皮筋时要注意安全。学生:动手探究表达与交流:用力时,橡皮筋的变化;去掉力时,橡皮筋的变化。活动2:不同物体的形状变化教师:提出问题:哪些物体像橡皮筋一样,用力后形状会改变,不用力时形状恢复。展示材料:弹簧,曲别针,橡皮泥学生:动手操作,并将探究结果填写到活动手册。表达与交流:上台展示自己的发现得出结论:有些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会发生改变,去掉力后形状还能恢复三应用与拓展教师:生活中哪些地方还用到了形变后可以恢复形状的物体?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老师做适当的补充。利用学生生活常见物品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动手尝试,在不断体验中,让学生对橡皮筋形状的变化有深刻的认识。选取两类不同的物品,启发学生有目的的观察现象,通过比较发现异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课外扩展拓展作业、活动等,要让学生带着问题或任务下课。教学反思在最后应用与拓展环节中,学生很难举出生活中形变后可恢复形状的物体,主要是我对本节课重难点处理并不突出,因为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大部分精力用在了动手探究的过程,在最后得出结论时大部分学生仍然沉浸在上一个环节,并未意识到得出结论也是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在以后上课中要不断培养学生具有完整科学探究的意识,不仅注重探究过程,也要注重从中得出结论,并加以应用;并且在今后也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中善于观察的习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