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昆虫 教学内容:昆虫。 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整理养蚕记录以及蚕的生长过程,能够取得新发现。 能学习“观察—比较、概况、总结—概念”这种认知方法。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思,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 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在养蚕活动中的新发现。 科学知识: 通过对养蚕经验、观察记录的交流,构建新的养蚕经验,对蚕的生长过程有更深入的了解。 了解昆虫的变态,掌握昆虫的特征。 教学重难点:掌握昆虫的共同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昆虫变态过程、身体特征的课件(演示文稿)。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蜜蜂、、蚂蚁等动物一生的资料观察昆虫实物。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谈话:同学们养了这么久的蚕,观察了它们的生长变化,说说,在观察中有什么新的发现? 2、学生交流讨论。 3、揭示新课:你们还想知道哪些关于蚕的知识? (二)、学习新课: 1、整理我们的养蚕记录: (1)、蚕宝宝在生长过程中有哪些变化特征?经历几次大的变化? (2)学生交流发现。 (3)播放课件:蚕宝宝的生长变化。 (4):小结:蚕宝宝在生长过程中会发生四次比较大的变化,分别是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2、了解昆虫的生长发育。 (1)、蚕的一生要经历四次大的变化,那么还有其它动物也和蚕一样,在生长过程中会发生这些变化吗? (2)、出示课件:观看蝴蝶、蝗虫等动物的生长变化过程。 (3)、小结:蝴蝶、蝗虫等动物的生长发育也要经过变态。 3、比较它们的身体。 (1)、出示课件:观察蜻蜓、蝴蝶、蝗虫、蚂蚁等动物的身体,它们的身体分为几部分?每部分什么样?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2)、学生观察、汇报。 (3)、小结:它们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口器和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一般有两对翅。科学家把这种动物叫做昆虫。 (4)、指导学生分辨昆虫。 出示课件:观察,它们是昆虫吗?为什么? (三)、总结发现: 1、什么样的动物是昆虫? 2、昆虫的生长发育有什么特点? (四)、课外作业: 1、收集昆虫图片,贴成昆虫图片集。 2、寻找、了解当地有哪些昆虫。 3、捕捉你昆虫,学习制作昆虫标本。 (五)、板书设计: 昆虫 蚕 它们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蝴蝶 头部有口器和一对触角, 蝗虫 胸部有三对足,一般有两对翅。 生长发育经过变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