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外…………○…………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内…………○…………装…………○…………订…………○…………线…………○…………)登陆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期中调测试卷(历社部分)一、选择题(共13题;共26分)1.中国同盟会誓词中提出的革命纲领,后来被概括为“三民主义”。这一纲领内容中属于民权主义的是(???)A.?驱除鞑虏??????????????????B.?恢复中华??????????????????C.?创立民国??????????????????D.?平均地权【答案】C【考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905年孙中山领导成立中国同盟会,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来孙中山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民权主义,就是指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民主共和国,国民一律平等,即创立民国。AB两项均属于民族主义,不符合题意;C项创立民国属于民权主义,符合题意;D项平均地权属于民生主义,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及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中国同盟会纲领的含义。2.若想参观辛亥革命遗址,最理想的去处应是(???)A.?武汉????????????????????????????B.?天津????????????????????????????C.?延安????????????????????????????D.?上海【答案】A【考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并先后占领武昌城和汉口、汉阳武汉三镇。1911年是旧历辛亥年,历史上把这次革命叫做“辛亥革命”。之后一个多月时间,全国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A项武汉应是想参观辛亥革命遗址最理想的去处,符合题意;BCD三项和题干不符,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3.梁启超指出:“(辛亥)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这段话揭示了(???)A.?辛亥革命毫无建树?????????????????????????????????B.?民主政治不合中国国情C.?爱国人士救国无门?????????????????????????????????D.?思想文化革新势在必行【答案】D【考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依据材料“革命成功将近十年”可知革命是指辛亥革命,依据材料可知,梁启超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是不可能的,必须要“全人格的觉悟”,说明解放思想势在必行。A项辛亥革命毫无建树不符合史实,辛亥革命有巨大历史功绩,不符合题意;BC两项材料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D项思想文化革新势在必行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对梁启超思想主张的把握及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的主旨,得出梁启超主张思想解放。4.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这一创刊杂志深受当时青年知识分子的欢迎,之所以有如此反响,是因为它(???)A.??传播维新变法思想???????????????????????????????B.?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思想C.?热情歌颂十月革命?????????????????????????????????D.?以民主、科学为其主旨【答案】D【考点】新文化运动【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新青年》的创刊,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号召青年向腐朽的封建思想展开斗争,并提出“民主”与“科学”两大口号。ABC三项都不是题干现象出现的原因,不符合题意;D项以民主、科学为其主旨是题干现象出现的原因,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掌握新文化运动的过程、口号和影响。5.“十五年六月,国民军入湖南,克长沙,吴佩孚来援,败绩,国民军遂下武汉,入江西,败孙传芳之兵,分军为左下,夹江东下。”这段材料描述的事件发生于(???)A.?辛亥革命时期?????????B.?北伐战争时期?????????C.?土地革命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答案】B【考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解析】【分析】“(民国)十五年”是公元1926年,又据材料信息“入湖南,克长沙,吴佩孚……”“入江西,败孙传芳之兵”,可知该事件应为国民大革命时期的北伐战争。ACD三项和题干材料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B项北伐战争时期发生题干材料描述的事件,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国民大革命,要求学生结合大革命的过程来分析。6.“光荣北伐武昌城下,血染着我们的姓名:孤军奋斗罗霄山上,继承了先烈的殊勋。……八省健儿汇成一道抗日的铁流,八省健儿汇成一道抗日的铁流。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推测这首军歌当诞生于(???)A.?1931年的东北地区????????????????????????????????B.?1936年的华北地区C.?1939年的南方地区????????????????????????????????D.?1947年的西北地区【答案】C【考点】抗战民族统一战线与全民族抗战【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光荣北伐武昌城下“为了民族生存”“扬子江头准河之滨,任我们纵横的驰”并结合抗日战争过程可知,这是新四军的军歌。《新四军军哥》是新四军为了动员广大官兵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新四军作战方针的指示》,配合部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鼓舞士气所创作一首歌曲,其主要活动区域在南方的八个省份。ABD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1939年的南方地区诞生了题干军歌,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近代中国的军歌,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7.下列节日,源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是(???)A.?三月八日妇女节????????????????????????????????????B.?五月一日劳动节C.?八月一日建军节????????????????????????????????????D.?九月十日教师节【答案】C【考点】工农武装割据【解析】【分析】据所学可知,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这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后来把8月1日定为建军节。ABD三项和题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八月一日建军节源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南昌起义,要求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8.1934年11月初,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这“半条被子”的故事主要反映出(???)A.??红军长征的危险性和艰巨性?????????????????B.?国民党统治的极端腐败C.?人民解放军是人民的子弟兵???????????????????D.?人民军队与群众的鱼水深情【答案】D【考点】红军长征【解析】【分析】依题干信息和所学可知,这段故事体现的是长征中老百姓与红军战士之间的密不可分的鱼水深情,表明了军民紧密团结、患难与共的长征精神。ABC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D项人民军队与群众的鱼水深情是题干“半条被子”的故事主要反映的内含,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红军长征的精神,要求具备结合所学准确解读题干信息的能力。9.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时代创造出不同的革命精神,下列精神按照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井岗山精神???②西柏坡精神???③长征精神???④延安精神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②③①④??????????????????D.?①③④②【答案】D【考点】工农武装割据,红军长征【解析】【分析】①井冈山精神诞生于1927年土地革命时期的井冈山根据地,②西柏坡精神产生于1949年,③长征精神是产生在1934至1936年长征途中,④延安精神是在抗战时期。D项①③④②排列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华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记和辨析能力。重点掌握中华民族精神,根据相关史实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即可。10.1946年5月,远东军事国际法庭在东京正式开庭。日本战犯河本大作在法庭供认:“于(某)夜,派虎石台(沈阳以北八公里)守备中队破坏柳条沟的桥梁”,“结果,只破坏柳条沟的一座小桥,然而它却……使事变发展扩大。”材料反映的日军发动的事变是(???)A.??九一八事变??????????????B.?一二八事变??????????????C.?七七事变??????????????D.?八一三事变【答案】A【考点】“九一八”事变与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柳条沟”等信息,联系所学知识,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炮轰东北军北大营,占领沈阳城,这就是九一八事变。A项九一八事变是题干材料反映的日军发动的事变,符合题意;BCD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九一八事变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11.某史家称,中国军队此战拖住日军主力近5个月,推迟了日军向武汉的进攻,为中国政府机构、工厂企业等的西迁赢得了时间,并且粉碎了日军企图聚歼中国军队主力数十万于鲁(山东)南苏(江苏)北地区的计划,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为持久抗战创造了条件。“此战”指的是(???)A.?太原会战??????????????????B.?徐州会战??????????????????C.?淞沪会战??????????????????D.?百团大战【答案】B【考点】抗战民族统一战线与全民族抗战【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粉碎了日军企图聚歼中国军队主力于鲁南苏北地区的计划”可知,该战役是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战役,发生在鲁南苏北地区,即徐州地区。徐州会战期间的台儿庄大捷,是正面战场的第一场重大胜利。ACD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B项徐州会战是题干“此战”所指的战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徐州会战,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12.毛泽东曾这样致电某次战役的总前委:“(若)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据此判断该战役指的是(???)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答案】B【考点】三大战役【解析】【分析】据“(若)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11月,在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统一指挥下,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发起了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战役,人民解放军先解放徐州,又在河南东部全歼敌军。淮海战役的胜利,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A项辽沈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不符合题意;B项淮海战役是题干描述的战役,符合题意;C项平津战役解放了华北全境,不符合题意;D项渡江战役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淮海战役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解放战争的重大事件以及意义。13.下表是某位历史人物传记中的部分目录。据此推断,这位历史人物应是(???)目录第三章南昌起义的参谋长第六章长征第七章到敌人后方去第十三章千里跃进大别山第十六章决战淮海A.?邓小平?????????????????????????B.?刘伯承?????????????????????????C.?叶挺?????????????????????????D.?贺龙【答案】B【考点】红军长征,三大战役【解析】【分析】南昌起义的首任参谋长是刘伯承,参加了北伐战争、八一南昌起义、土地革命战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天险,千里挺进大别山。淮海战役是在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统一指挥下,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一次主力决战。ACD三项和题干表格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B项刘伯承应是题干描述的历史人物,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刘伯承的事迹,要求识记基础史实。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36分)14.近代中国反侵略求独立的斗争,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悲壮序曲。据此回答问题。(1)每次民族危机都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请你列举20世纪前半期的相关史实两例加以佐证。(2)在国家危难、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总有人能够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前仆后继。请你列举20世纪前半期中涌现的相关人物-例,并简要说明其事迹。(3)这段历史昭示我们,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征程中为战胜各类困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应当坚守什么?【答案】(1)①20世纪初的中国,民族危机更加深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②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五四运动要求争取国家民族的独立、自由、平等,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③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并取得了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反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④占领东北后,日本又将侵略魔爪伸向了华北。日军在华北不断制造事端,欲使“华北独立”以图直接控制华北,将华北从中国分割出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学生掀起了一二九运动,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民主运动新高潮的到来。⑤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华北事变一系列侵华事变后,中日矛盾上升为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2)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立了新中国。佟麟阁七七事变,日本开始全面侵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带领二十九军奋起反抗日军,壮烈牺牲。其他人物:周恩来(南昌起义)、朱德(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张学良、杨虎城(西安事变)等。(如陈独秀、胡适等人(新文化运动);毛泽东(七届二中全会);袁世凯(恢复帝制)、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建立南京国民政府))。(3)坚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考点】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九一八”事变与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西安事变,“七七”事变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举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时期的具体史实加以说明。(2)本题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举孙中山、佟麟阁、周恩来、朱德、张学良、杨虎城、陈独秀、胡适、毛泽东、袁世凯、蒋介石等人的事迹加以说明。(3)本题考查学生的认识能力。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征程中为战胜各类困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应当坚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故答案为:(1)①20世纪初的中国,民族危机更加深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②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五四运动要求争取国家民族的独立、自由、平等,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③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并取得了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反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④占领东北后,日本又将侵略魔爪伸向了华北。日军在华北不断制造事端,欲使“华北独立”以图直接控制华北,将华北从中国分割出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学生掀起了一二九运动,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民主运动新高潮的到来。⑤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华北事变一系列侵华事变后,中日矛盾上升为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2)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立了新中国。佟麟阁七七事变,日本开始全面侵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带领二十九军奋起反抗日军,壮烈牺牲。其他人物:周恩来(南昌起义)、朱德(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张学良、杨虎城(西安事变)等。(如陈独秀、胡适等人(新文化运动);毛泽东(七届二中全会);袁世凯(恢复帝制)、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建立南京国民政府)。(3)坚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毛泽东先生勋鉴: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能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需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1945年8月14日,蒋介石发给毛泽东的第一封邀请电报大战方告终结,内争不容再有……如何以建国之功收抗战之果,甚有赖于先生惠然一行,共定大计……——1945年8月20日,蒋介石发给毛泽东的第二封电报电文节录材料二:抗战胜利,日寇投降……次剿共为人民幸福之所系,务本以往抗战之精神,遵照中正(按:指蒋介石)所定剿匪手本,督励所属,努力进剿……——1945年10月13日,蒋介石给陆军司令何应钦的密电材料一、材料二中蒋介石对共产党的态度有何不同?哪材料反映的更可能是蒋介石的真实态度,请运用所学知识说明理由。【答案】材料一中蒋介石对共产党态度友好,愿意和谈;材料二中蒋介石决意消灭共产党。(不友好,敌对)(判断哪则材料2分)材料二才是真实想法,材料一是公开的电文,其目的是向社会展示自己希望和谈的态度。因为抗日战争刚结束,人民渴望和平,蒋介石为了给发动内战争取时间,同时也想在政治上获得主动,电邀毛泽东,想把不愿和谈的罪名强加给中国共产党。所以材料一所表露的不是真实想法的可能性极大。而材料二是给内部人员的密电,其目的是布置剿共工作。而10月10日,国共双方才刚签订“双十协定”,本电文是其后3天,显然表明蒋介石对和谈并无诚意。(根据双十协定时间结合材料二密电时间写或者写1946年6月,蒋介石指挥军队围攻中原解放区,内战全面爆发。)因此材料二是真实想法的可能性更高。【考点】内战的爆发【解析】【分析】材料一中的“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能实现……共同商讨”表明蒋介石对共产党态度友好,愿意和谈;材料二中的“……次剿共为人民幸福之所系……”表明蒋介石决意消灭共产党。材料一反映的更可能是蒋介石的真实态度。抗日战争已经胜利,和平民主成为民心所向,蒋介石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是因为蒋介石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尚未准备完毕,并且此时国内外都希望和平,反对战争,国民党尚不能公然冒天下之大不韪,因此电邀毛泽东进行重庆谈判,实际上是为内战准备时间。故答案为:材料一中蒋介石对共产党态度友好,愿意和谈;材料二中蒋介石决意消灭共产党。(不友好,敌对)(判断哪则材料2分)材料二才是真实想法,材料一是公开的电文,其目的是向社会展示自己希望和谈的态度。因为抗日战争刚结束,人民渴望和平,蒋介石为了给发动内战争取时间,同时也想在政治上获得主动,电邀毛泽东,想把不愿和谈的罪名强加给中国共产党。所以材料一所表露的不是真实想法的可能性极大。而材料二是给内部人员的密电,其目的是布置剿共工作。而10月10日,国共双方才刚签订“双十协定”,本电文是其后3天,显然表明蒋介石对和谈并无诚意。(根据双十协定时间结合材料二密电时间写或者写1946年6月,蒋介石指挥军队围攻中原解放区,内战全面爆发。)因此材料二是真实想法的可能性更高。【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重庆谈判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16.中国共产党将迎来百年华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中国共产党历次重要会议情况(1921年-1949年)会议时间地点会议主要内容一大1921年上海嘉兴通过党纲,确定了党的奋斗目标是①二大1922年上海制定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明确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三大1923年广州讨论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问题。四大1925年上海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五大1927年4月武汉批评了陈独秀错误,但对无产阶级如何争取领导权,如何领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及建立革命武装未能作出回答。八七会议1927年8月汉口确立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六大1928年6月莫斯科认真总结了大革命失败以来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遵义会议1935年遵义纠正了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毛泽东回到中央领导岗位。七大1945年延安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确定为全党的指导思想。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春西柏坡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党的总任务是③(1)请填空,完成上述表格。(2)请在以下横线上填空,表达你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并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理由。(要求:①观点正确:②史论结合:③逻辑自治)???△???的中国共产党理由:________【答案】(1)①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②“左”的错误。③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成社会主义社会。(2)示例一:坚持实事求,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日益走向成熟的中国共产党)中共一大提出要打倒资产阶级,但二大结合中国实际修改了奋斗目标,提出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纲领;建党初期以城市工人运动为重心,根据形势发展,四大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表明对中国革命有了进一步认识;在大革命失败后中共通过八七会议和六大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发动武装起义并将革命重心转移到农村,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遵义会议上妥善处理好党内矛盾和分歧;在抗日战争中提出全民族抗战路线并取得抗战的伟大胜利;在解放战争胜利前夕,党提出了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的转移。综上所述,正是中国共产党能从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出发,坚持实事求是,根据时局的变化不断调整方针、政策和策略,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最终胜利。示例二:善于总结创新的中国共产党。(或善于纠错、反思)1927年蒋介石等人发动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暴行,宣告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面对陈独秀的下倾错误,中共通过1927年召开八七会议(汉口会议),总结经验教训,确立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根据会议方针发动秋收起义将革命重心转移到农村,开辟“建立农村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1928年中共六大认真总结了大革命失败以来的经验教训,提出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由于中共中央犯了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开始长征。中共通过1935年召开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综上所述,正是中国共产党在面对错误善于总结,立足国情不断创新,才能不断调整策略,从幼稚走向成熟,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最终胜利。【考点】中国共产党成立,工农武装割据,红军长征,抗战民族统一战线与全民族抗战【解析】【分析】(1)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大会确定了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成立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当选为中央局书记。1935年在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结束了“左”的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1949年春,中国共产党在河北西柏坡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决定把全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转移到恢复和发展生产上来,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成社会主义社会。(2)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观点正确、史论结合即可。故答案为:(1)①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②“左”的错误。③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成社会主义社会。(2)示例一:坚持实事求,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日益走向成熟的中国共产党)中共一大提出要打倒资产阶级,但二大结合中国实际修改了奋斗目标,提出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纲领;建党初期以城市工人运动为重心,根据形势发展,四大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表明对中国革命有了进一步认识;在大革命失败后中共通过八七会议和六大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发动武装起义并将革命重心转移到农村,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遵义会议上妥善处理好党内矛盾和分歧;在抗日战争中提出全民族抗战路线并取得抗战的伟大胜利;在解放战争胜利前夕,党提出了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的转移。综上所述,正是中国共产党能从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出发,坚持实事求是,根据时局的变化不断调整方针、政策和策略,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最终胜利。示例二:善于总结创新的中国共产党。(或善于纠错、反思)1927年蒋介石等人发动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暴行,宣告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面对陈独秀的下倾错误,中共通过1927年召开八七会议(汉口会议),总结经验教训,确立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根据会议方针发动秋收起义将革命重心转移到农村,开辟“建立农村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1928年中共六大认真总结了大革命失败以来的经验教训,提出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由于中共中央犯了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开始长征。中共通过1935年召开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综上所述,正是中国共产党在面对错误善于总结,立足国情不断创新,才能不断调整策略,从幼稚走向成熟,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最终胜利。【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要求学生具备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1(…………○…………外…………○…………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内…………○…………装…………○…………订…………○…………线…………○…………)登陆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期中调测试卷(历社部分)一、选择题(共13题;共26分)1.中国同盟会誓词中提出的革命纲领,后来被概括为“三民主义”。这一纲领内容中属于民权主义的是(???)A.?驱除鞑虏??????????????????B.?恢复中华??????????????????C.?创立民国??????????????????D.?平均地权2.若想参观辛亥革命遗址,最理想的去处应是(???)A.?武汉????????????????????????????B.?天津????????????????????????????C.?延安????????????????????????????D.?上海3.梁启超指出:“(辛亥)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这段话揭示了(???)A.?辛亥革命毫无建树?????????????????????????????????B.?民主政治不合中国国情C.?爱国人士救国无门?????????????????????????????????D.?思想文化革新势在必行4.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这一创刊杂志深受当时青年知识分子的欢迎,之所以有如此反响,是因为它(???)A.??传播维新变法思想???????????????????????????????B.?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思想C.?热情歌颂十月革命?????????????????????????????????D.?以民主、科学为其主旨5.“十五年六月,国民军入湖南,克长沙,吴佩孚来援,败绩,国民军遂下武汉,入江西,败孙传芳之兵,分军为左下,夹江东下。”这段材料描述的事件发生于(???)A.?辛亥革命时期?????????B.?北伐战争时期?????????C.?土地革命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6.“光荣北伐武昌城下,血染着我们的姓名:孤军奋斗罗霄山上,继承了先烈的殊勋。……八省健儿汇成一道抗日的铁流,八省健儿汇成一道抗日的铁流。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推测这首军歌当诞生于(???)A.?1931年的东北地区????????????????????????????????B.?1936年的华北地区C.?1939年的南方地区????????????????????????????????D.?1947年的西北地区7.下列节日,源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是(???)A.?三月八日妇女节????????????????????????????????????B.?五月一日劳动节C.?八月一日建军节????????????????????????????????????D.?九月十日教师节8.1934年11月初,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这“半条被子”的故事主要反映出(???)A.??红军长征的危险性和艰巨性?????????????????B.?国民党统治的极端腐败C.?人民解放军是人民的子弟兵???????????????????D.?人民军队与群众的鱼水深情9.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时代创造出不同的革命精神,下列精神按照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井岗山精神???②西柏坡精神???③长征精神???④延安精神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②③①④??????????????????D.?①③④②10.1946年5月,远东军事国际法庭在东京正式开庭。日本战犯河本大作在法庭供认:“于(某)夜,派虎石台(沈阳以北八公里)守备中队破坏柳条沟的桥梁”,“结果,只破坏柳条沟的一座小桥,然而它却……使事变发展扩大。”材料反映的日军发动的事变是(???)A.??九一八事变??????????????B.?一二八事变??????????????C.?七七事变??????????????D.?八一三事变11.某史家称,中国军队此战拖住日军主力近5个月,推迟了日军向武汉的进攻,为中国政府机构、工厂企业等的西迁赢得了时间,并且粉碎了日军企图聚歼中国军队主力数十万于鲁(山东)南苏(江苏)北地区的计划,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为持久抗战创造了条件。“此战”指的是(???)A.?太原会战??????????????????B.?徐州会战??????????????????C.?淞沪会战??????????????????D.?百团大战12.毛泽东曾这样致电某次战役的总前委:“(若)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据此判断该战役指的是(???)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13.下表是某位历史人物传记中的部分目录。据此推断,这位历史人物应是(???)目录第三章南昌起义的参谋长第六章长征第七章到敌人后方去第十三章千里跃进大别山第十六章决战淮海A.?邓小平?????????????????????????B.?刘伯承?????????????????????????C.?叶挺?????????????????????????D.?贺龙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36分)14.近代中国反侵略求独立的斗争,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悲壮序曲。据此回答问题。(1)每次民族危机都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请你列举20世纪前半期的相关史实两例加以佐证。(2)在国家危难、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总有人能够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前仆后继。请你列举20世纪前半期中涌现的相关人物-例,并简要说明其事迹。(3)这段历史昭示我们,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征程中为战胜各类困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应当坚守什么?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毛泽东先生勋鉴: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能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需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1945年8月14日,蒋介石发给毛泽东的第一封邀请电报大战方告终结,内争不容再有……如何以建国之功收抗战之果,甚有赖于先生惠然一行,共定大计……——1945年8月20日,蒋介石发给毛泽东的第二封电报电文节录材料二:抗战胜利,日寇投降……次剿共为人民幸福之所系,务本以往抗战之精神,遵照中正(按:指蒋介石)所定剿匪手本,督励所属,努力进剿……——1945年10月13日,蒋介石给陆军司令何应钦的密电材料一、材料二中蒋介石对共产党的态度有何不同?哪材料反映的更可能是蒋介石的真实态度,请运用所学知识说明理由。16.中国共产党将迎来百年华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中国共产党历次重要会议情况(1921年-1949年)会议时间地点会议主要内容一大1921年上海嘉兴通过党纲,确定了党的奋斗目标是①二大1922年上海制定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明确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三大1923年广州讨论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问题。四大1925年上海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五大1927年4月武汉批评了陈独秀错误,但对无产阶级如何争取领导权,如何领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及建立革命武装未能作出回答。八七会议1927年8月汉口确立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六大1928年6月莫斯科认真总结了大革命失败以来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遵义会议1935年遵义纠正了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毛泽东回到中央领导岗位。七大1945年延安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确定为全党的指导思想。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春西柏坡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党的总任务是③(1)请填空,完成上述表格。(2)请在以下横线上填空,表达你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并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理由。(要求:①观点正确:②史论结合:③逻辑自治)???△???的中国共产党理由:________答案解析部分一、选择题1.【答案】C【考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905年孙中山领导成立中国同盟会,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来孙中山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民权主义,就是指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民主共和国,国民一律平等,即创立民国。AB两项均属于民族主义,不符合题意;C项创立民国属于民权主义,符合题意;D项平均地权属于民生主义,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及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中国同盟会纲领的含义。2.【答案】A【考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并先后占领武昌城和汉口、汉阳武汉三镇。1911年是旧历辛亥年,历史上把这次革命叫做“辛亥革命”。之后一个多月时间,全国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A项武汉应是想参观辛亥革命遗址最理想的去处,符合题意;BCD三项和题干不符,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3.【答案】D【考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依据材料“革命成功将近十年”可知革命是指辛亥革命,依据材料可知,梁启超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是不可能的,必须要“全人格的觉悟”,说明解放思想势在必行。A项辛亥革命毫无建树不符合史实,辛亥革命有巨大历史功绩,不符合题意;BC两项材料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D项思想文化革新势在必行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对梁启超思想主张的把握及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的主旨,得出梁启超主张思想解放。4.【答案】D【考点】新文化运动【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新青年》的创刊,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号召青年向腐朽的封建思想展开斗争,并提出“民主”与“科学”两大口号。ABC三项都不是题干现象出现的原因,不符合题意;D项以民主、科学为其主旨是题干现象出现的原因,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掌握新文化运动的过程、口号和影响。5.【答案】B【考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解析】【分析】“(民国)十五年”是公元1926年,又据材料信息“入湖南,克长沙,吴佩孚……”“入江西,败孙传芳之兵”,可知该事件应为国民大革命时期的北伐战争。ACD三项和题干材料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B项北伐战争时期发生题干材料描述的事件,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国民大革命,要求学生结合大革命的过程来分析。6.【答案】C【考点】抗战民族统一战线与全民族抗战【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光荣北伐武昌城下“为了民族生存”“扬子江头准河之滨,任我们纵横的驰”并结合抗日战争过程可知,这是新四军的军歌。《新四军军哥》是新四军为了动员广大官兵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新四军作战方针的指示》,配合部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鼓舞士气所创作一首歌曲,其主要活动区域在南方的八个省份。ABD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1939年的南方地区诞生了题干军歌,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近代中国的军歌,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7.【答案】C【考点】工农武装割据【解析】【分析】据所学可知,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这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后来把8月1日定为建军节。ABD三项和题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八月一日建军节源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南昌起义,要求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8.【答案】D【考点】红军长征【解析】【分析】依题干信息和所学可知,这段故事体现的是长征中老百姓与红军战士之间的密不可分的鱼水深情,表明了军民紧密团结、患难与共的长征精神。ABC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D项人民军队与群众的鱼水深情是题干“半条被子”的故事主要反映的内含,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红军长征的精神,要求具备结合所学准确解读题干信息的能力。9.【答案】D【考点】工农武装割据,红军长征【解析】【分析】①井冈山精神诞生于1927年土地革命时期的井冈山根据地,②西柏坡精神产生于1949年,③长征精神是产生在1934至1936年长征途中,④延安精神是在抗战时期。D项①③④②排列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华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记和辨析能力。重点掌握中华民族精神,根据相关史实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即可。10.【答案】A【考点】“九一八”事变与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柳条沟”等信息,联系所学知识,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炮轰东北军北大营,占领沈阳城,这就是九一八事变。A项九一八事变是题干材料反映的日军发动的事变,符合题意;BCD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九一八事变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11.【答案】B【考点】抗战民族统一战线与全民族抗战【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粉碎了日军企图聚歼中国军队主力于鲁南苏北地区的计划”可知,该战役是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战役,发生在鲁南苏北地区,即徐州地区。徐州会战期间的台儿庄大捷,是正面战场的第一场重大胜利。ACD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B项徐州会战是题干“此战”所指的战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徐州会战,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12.【答案】B【考点】三大战役【解析】【分析】据“(若)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11月,在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统一指挥下,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发起了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战役,人民解放军先解放徐州,又在河南东部全歼敌军。淮海战役的胜利,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A项辽沈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不符合题意;B项淮海战役是题干描述的战役,符合题意;C项平津战役解放了华北全境,不符合题意;D项渡江战役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淮海战役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解放战争的重大事件以及意义。13.【答案】B【考点】红军长征,三大战役【解析】【分析】南昌起义的首任参谋长是刘伯承,参加了北伐战争、八一南昌起义、土地革命战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天险,千里挺进大别山。淮海战役是在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统一指挥下,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一次主力决战。ACD三项和题干表格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B项刘伯承应是题干描述的历史人物,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刘伯承的事迹,要求识记基础史实。二、非选择题14.【答案】(1)①20世纪初的中国,民族危机更加深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②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五四运动要求争取国家民族的独立、自由、平等,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③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并取得了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反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④占领东北后,日本又将侵略魔爪伸向了华北。日军在华北不断制造事端,欲使“华北独立”以图直接控制华北,将华北从中国分割出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学生掀起了一二九运动,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民主运动新高潮的到来。⑤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华北事变一系列侵华事变后,中日矛盾上升为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2)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立了新中国。佟麟阁七七事变,日本开始全面侵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带领二十九军奋起反抗日军,壮烈牺牲。其他人物:周恩来(南昌起义)、朱德(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张学良、杨虎城(西安事变)等。(如陈独秀、胡适等人(新文化运动);毛泽东(七届二中全会);袁世凯(恢复帝制)、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建立南京国民政府))。(3)坚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考点】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九一八”事变与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西安事变,“七七”事变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举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时期的具体史实加以说明。(2)本题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举孙中山、佟麟阁、周恩来、朱德、张学良、杨虎城、陈独秀、胡适、毛泽东、袁世凯、蒋介石等人的事迹加以说明。(3)本题考查学生的认识能力。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征程中为战胜各类困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应当坚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故答案为:(1)①20世纪初的中国,民族危机更加深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②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五四运动要求争取国家民族的独立、自由、平等,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③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并取得了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反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④占领东北后,日本又将侵略魔爪伸向了华北。日军在华北不断制造事端,欲使“华北独立”以图直接控制华北,将华北从中国分割出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学生掀起了一二九运动,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民主运动新高潮的到来。⑤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华北事变一系列侵华事变后,中日矛盾上升为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2)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立了新中国。佟麟阁七七事变,日本开始全面侵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带领二十九军奋起反抗日军,壮烈牺牲。其他人物:周恩来(南昌起义)、朱德(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张学良、杨虎城(西安事变)等。(如陈独秀、胡适等人(新文化运动);毛泽东(七届二中全会);袁世凯(恢复帝制)、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建立南京国民政府)。(3)坚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15.【答案】材料一中蒋介石对共产党态度友好,愿意和谈;材料二中蒋介石决意消灭共产党。(不友好,敌对)(判断哪则材料2分)材料二才是真实想法,材料一是公开的电文,其目的是向社会展示自己希望和谈的态度。因为抗日战争刚结束,人民渴望和平,蒋介石为了给发动内战争取时间,同时也想在政治上获得主动,电邀毛泽东,想把不愿和谈的罪名强加给中国共产党。所以材料一所表露的不是真实想法的可能性极大。而材料二是给内部人员的密电,其目的是布置剿共工作。而10月10日,国共双方才刚签订“双十协定”,本电文是其后3天,显然表明蒋介石对和谈并无诚意。(根据双十协定时间结合材料二密电时间写或者写1946年6月,蒋介石指挥军队围攻中原解放区,内战全面爆发。)因此材料二是真实想法的可能性更高。【考点】内战的爆发【解析】【分析】材料一中的“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能实现……共同商讨”表明蒋介石对共产党态度友好,愿意和谈;材料二中的“……次剿共为人民幸福之所系……”表明蒋介石决意消灭共产党。材料一反映的更可能是蒋介石的真实态度。抗日战争已经胜利,和平民主成为民心所向,蒋介石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是因为蒋介石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尚未准备完毕,并且此时国内外都希望和平,反对战争,国民党尚不能公然冒天下之大不韪,因此电邀毛泽东进行重庆谈判,实际上是为内战准备时间。故答案为:材料一中蒋介石对共产党态度友好,愿意和谈;材料二中蒋介石决意消灭共产党。(不友好,敌对)(判断哪则材料2分)材料二才是真实想法,材料一是公开的电文,其目的是向社会展示自己希望和谈的态度。因为抗日战争刚结束,人民渴望和平,蒋介石为了给发动内战争取时间,同时也想在政治上获得主动,电邀毛泽东,想把不愿和谈的罪名强加给中国共产党。所以材料一所表露的不是真实想法的可能性极大。而材料二是给内部人员的密电,其目的是布置剿共工作。而10月10日,国共双方才刚签订“双十协定”,本电文是其后3天,显然表明蒋介石对和谈并无诚意。(根据双十协定时间结合材料二密电时间写或者写1946年6月,蒋介石指挥军队围攻中原解放区,内战全面爆发。)因此材料二是真实想法的可能性更高。【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重庆谈判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16.【答案】(1)①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②“左”的错误。③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成社会主义社会。(2)示例一:坚持实事求,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日益走向成熟的中国共产党)中共一大提出要打倒资产阶级,但二大结合中国实际修改了奋斗目标,提出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纲领;建党初期以城市工人运动为重心,根据形势发展,四大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表明对中国革命有了进一步认识;在大革命失败后中共通过八七会议和六大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发动武装起义并将革命重心转移到农村,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遵义会议上妥善处理好党内矛盾和分歧;在抗日战争中提出全民族抗战路线并取得抗战的伟大胜利;在解放战争胜利前夕,党提出了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的转移。综上所述,正是中国共产党能从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出发,坚持实事求是,根据时局的变化不断调整方针、政策和策略,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最终胜利。示例二:善于总结创新的中国共产党。(或善于纠错、反思)1927年蒋介石等人发动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暴行,宣告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面对陈独秀的下倾错误,中共通过1927年召开八七会议(汉口会议),总结经验教训,确立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根据会议方针发动秋收起义将革命重心转移到农村,开辟“建立农村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1928年中共六大认真总结了大革命失败以来的经验教训,提出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由于中共中央犯了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开始长征。中共通过1935年召开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综上所述,正是中国共产党在面对错误善于总结,立足国情不断创新,才能不断调整策略,从幼稚走向成熟,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最终胜利。【考点】中国共产党成立,工农武装割据,红军长征,抗战民族统一战线与全民族抗战【解析】【分析】(1)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大会确定了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成立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当选为中央局书记。1935年在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结束了“左”的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1949年春,中国共产党在河北西柏坡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决定把全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转移到恢复和发展生产上来,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成社会主义社会。(2)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观点正确、史论结合即可。故答案为:(1)①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②“左”的错误。③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成社会主义社会。(2)示例一:坚持实事求,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日益走向成熟的中国共产党)中共一大提出要打倒资产阶级,但二大结合中国实际修改了奋斗目标,提出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纲领;建党初期以城市工人运动为重心,根据形势发展,四大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表明对中国革命有了进一步认识;在大革命失败后中共通过八七会议和六大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发动武装起义并将革命重心转移到农村,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遵义会议上妥善处理好党内矛盾和分歧;在抗日战争中提出全民族抗战路线并取得抗战的伟大胜利;在解放战争胜利前夕,党提出了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的转移。综上所述,正是中国共产党能从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出发,坚持实事求是,根据时局的变化不断调整方针、政策和策略,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最终胜利。示例二:善于总结创新的中国共产党。(或善于纠错、反思)1927年蒋介石等人发动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暴行,宣告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面对陈独秀的下倾错误,中共通过1927年召开八七会议(汉口会议),总结经验教训,确立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根据会议方针发动秋收起义将革命重心转移到农村,开辟“建立农村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1928年中共六大认真总结了大革命失败以来的经验教训,提出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由于中共中央犯了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开始长征。中共通过1935年召开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综上所述,正是中国共产党在面对错误善于总结,立足国情不断创新,才能不断调整策略,从幼稚走向成熟,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最终胜利。【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要求学生具备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期中调测试卷(历社部分)(学生版).docx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期中调测试卷(历社部分)(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