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江省嘉兴市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期末模拟考试试卷(三)(历社部分)一、选择题。1.(2020八上·嘉兴期末)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常用方法。下列图示符合我国历史上“三国鼎立”局面的是 ( )A. B.C. D.2.(2020八上·嘉兴期末)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渡似永嘉。”提到了永嘉五年(311年),中原人民纷纷南迁江南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北方人民南迁主要是因为 ( )A.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B.北方统治者残暴C.北方战乱频繁 D.南方经济发达3.(2020八上·嘉兴期末)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下列制度创新或科技创新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造纸术 ②行省制 ③活字印刷术 ④分封制A.②①③④ B.①③②④ C.④①③② D.③①②④4.(2020八上·嘉兴期末)《史记·平准书》中记载:“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这是对哪一历史时期的描述 ( )A.商鞅变法时的秦国 B.光武帝的“光武中兴”C.西汉时的“文景之治” D.西汉汉武帝统治时期5.(2020八上·嘉兴期末)《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在发动起义时说:“天下苦秦久矣。”以下最能反映秦朝之“苦”的表现是 ( )A.凶残屠杀文武大臣 B.恣意挥霍、穷奢极欲C.统一文字、统一货币 D.法律严苛,徭役、兵役沉重6.(2020八上·嘉兴期末)西汉人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从而 ( )①沟通了东西方之间的陆路交通 ②将西域归入西汉版图,维护了边疆稳定③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④增进了东西方国家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7.(2020八上·嘉兴期末)《影响世界历史的三个犹太人》这本书专门了介绍了爱因斯坦、马克思和弗洛伊德。追根溯源,犹太人的祖先是 ( )A.以色列人 B.希伯来人 C.雅利安人 D.阿卡德人8.(2020八上·嘉兴期末)印度电影《阿育王》曾获得奥斯卡最佳外国语片奖。按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划分,阿育王应该属于 ( )A.婆罗门 B.刹帝利 C.吠舍 D.首陀罗9.(2020八上·嘉兴期末)下列朝代更替顺序正确的是 ( )A.夏—商—西周(春秋)—东周(战国)B.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C.夏—商—东周—西周(春秋战国)D.夏—西周—东周—商10.(2020八上·嘉兴期末)“公天下”变为“家天下”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一项政治制度的出现。这一制度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王位世袭制 D.科举制11.(2020八上·嘉兴期末)下列对世界三大宗教产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B.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C.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 D.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12.(2020八上·嘉兴期末)假如你是8世纪的-名中国使者,到达日本后,不可能看到( )A.日本建立起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B.新都平城京的城市布局呈棋盘状,有朱雀大街C.农田里从事劳作的多是奴隶D.日语的文字由汉字和假名两套符号组成,混合使用二、非选择题13.(2019八上·江山期中)人类经济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和特征明显不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啊,尼罗河,我赞美你,你从大地涌流出来……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了呼吸。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晁错(西汉)《论贵粟疏》材料三:唐代生产技术创新,社会经济繁荣,科举重视诗赋,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当时才华横溢的诗人层出不穷。材料四:①商鞅变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②汉初……③唐朝……④元世祖忽必烈:“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1)古埃及文明是亚非大河文明的代表之一。请你列举亚非其他大河文明的名称两例。说说材料一反映出早期人类经济发展主要的制约因素是什么?(2)材料二反映了汉代农民的艰辛生活,那时的“春耕”应用的是何种农业耕作方式?这种耕作方式在春秋战国时期引发了社会变革,试举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一例。(3)材料三中新型农具图A是什么?图B是什么?它们都促进了当时农业生产的发展。从经济政治或文化任选两个角度说明唐朝成为“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的原因?(4)请运用具体史实补充材料四中的②③,印证中国古代以农为本的思想。14.(2020八上·嘉兴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制度的学习、模仿与创新,文化的传播、沟通与交流,是国家走向富强,人类文明得以延绵不绝,不断进步的重要条件。纵观中世纪的世界,东方与西方呈现给人类的是两道迥异的风景,欧洲在基督教黑暗笼罩之下,人们的意识处于睡眠与半醒状态;而在亚洲西部,这个沙漠广布,缺少水源,生存环境十分恶劣的阿拉伯半岛上,以伊斯兰教为特点的阿拉伯文明格外璀璨;东部,中国的大唐王朝光照四邻,于是东边那个国土有限、资源匮乏的小小岛国日本,掀起了学习和模仿中国隋唐制度的热潮,为日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1)中世纪的欧洲“人们的意识处于睡眠与半醒状态”的原因是?(2)请结合具体实施说说阿拉伯文明兴盛的表现(至少两项)。从民族特性上来讲,阿拉伯民族能创造璀璨的文明得益于什么?(3)日本掀起的学习隋唐制度的历史事件叫什么?对日本产生了什么影响?(4)从阿拉伯民族和日本的崛起中,我们可以获得什么启示?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知识点】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解析】【分析】三国时期是中国东汉与西晋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主要有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中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位于北方。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史称蜀,位于四川地区。222年孙权在建业称王,国号“吴”,史称东吴,位于江南地区,至此三国正式鼎立。263年,曹魏灭蜀,266年司马炎废魏帝自立,国号“晋”,史称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ABC三项图示都不符合我国历史上“三国鼎立”局面,不符合题意;D项图示符合我国历史上“三国鼎立”局面,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三国鼎立形势图。准确掌握三国的地理位置是解题的关键,识记各自的都城也可解答。2.【答案】C【知识点】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解析】【分析】据题干可知,东汉末年,北方战乱频繁,而江南地区战争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许多人为了躲避北方战乱,逃往江南地区。AB两项题干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C项北方战乱频繁是北方人民南迁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D项南方经济发达不符合史实,西晋时期,经济中心在北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北方人民南迁的主要原因,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渡似永嘉”“中原人民纷纷南迁江南”。3.【答案】C【知识点】昌盛的秦汉文化;影响深远的宋元科技【解析】【分析】西汉是出现了纸,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元朝时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实行行省制;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节省印刷费用,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西周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周王实行分封制。故题干中制度创新或科技创新按时间先后排序应是④①③②。C项④①③②排列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古代制度创新或科技创新的出现时间。熟记基础知识是答题的关键。4.【答案】C【知识点】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解析】【分析】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在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这是对西汉时的文景之治历史时期的描述。ABD三项和通过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西汉时的“文景之治”是通过描述的事件,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文景之治的相关史实以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文景之治的相关史实。5.【答案】D【知识点】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秦的暴政。秦朝法律严苛,徭役,兵役沉重,阶级矛盾激化,最终导致爆发农民起义。ABC三项都不是最能反映秦朝之“苦”的表现,不符合题意;D项法律严苛,徭役、兵役沉重是最能反映秦朝之“苦”的表现,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陈胜吴广起义的史实及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掌握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6.【答案】C【知识点】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解析】【分析】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西域正式划入汉朝版图。②说法错误,排除含②的选项。C项①③④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张骞出使西域的影响及学生的理解能力。组合选择题一般排除一个错误内容即可获取正确答案,部分题目需要经过两次排除,但有一小部分题目所有内容都正确。7.【答案】B【知识点】古代西亚国家【解析】【分析】希伯来人是闪族语系的一支,他们最早出现于美索不达米亚,是现代犹太人的祖先。ACD三项都不是犹太人的祖先,不符合题意;B项希伯来人是犹太人的祖先,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犹太人的祖先,要求识记重要史实。8.【答案】B【知识点】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雅利安人在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第一等级婆罗门(祭司、贵族)掌握神权;第二等级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把持国家军事行政大权。第三等级吠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第一、第二等级;第四等级首陀罗(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干最低贱的职业。国王属于第二等级刹帝利。AC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B项刹帝利是阿育王所属的等级,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种姓制度及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种姓制度的等级划分与分工。9.【答案】B【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解析】【分析】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禹死后,启继承父位;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战胜桀,夏朝灭亡,建立商朝;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领周军在牧野之战中打败商军,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历史上称为西周;西周灭亡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夏商周更替的顺序是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ACD三项都不正确,不符合题意;B项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夏商周的更迭。要注意夏商周建立和灭亡的先后顺序。10.【答案】C【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解析】【分析】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到此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了。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ABD三项和通过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王位世袭制和通过描述相符,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世袭制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记能力。识记世袭制的相关知识。11.【答案】A【知识点】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古代印度及佛教;罗马帝国及基督教的产生【解析】【分析】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的乔达摩 悉达多(释迦牟尼)创立佛教,1世纪时产生于巴勒斯坦一带的基督教,创始人是耶稣,他教导人们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7世纪时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创立了伊斯兰教。世界三大宗教产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A项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排列正确,符合题意;BCD三项排列错误,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三大宗教产生的时间顺序及学生的识记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世界三大宗教的创始人、教义、经典以及建筑特色。12.【答案】C【知识点】大化改新【解析】【分析】645年6月19日,孝德天皇宣布模仿中国建立年号,定年号为“大化”。645年,即为大化元年。大化二年(646年)正月初一,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正式开始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大化改新的内容:废除贵族对土地和部民的私有制,改由国家管理;废除世袭制度,实行中央集权,中央和地方设置官僚机构进行治理;仿照唐朝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颁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影响:大化改新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题干“8世纪时期的一名中国使者,到达日本”可知,日本已经是封建社会,不可能看到农田里从事劳作的奴隶。ABD三项8世纪的日本都可能看到,不符合题意;C项农田里从事劳作的多是奴隶8世纪的日本不可能看到,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日本大化改新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分析能力,重点掌握大化改新的相关内容。13.【答案】(1)亚洲的苏美尔文明、古印度文明、古中国文明;自然环境或地理环境。(2)牛耕;春秋时期管仲改革,战国时期商鞅变法。(3)A曲辕犁;B筒车。原因:经济上:生产技术的创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政治上:沿袭和完善隋代的科举制度。(4)②汉初,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来恢复经济。汉高祖:让士兵复员从事生产,免除若干年的徭役,将田租定为十五税一;汉文帝:进一步减轻赋税和覆,连续12年免除全部田税;汉景帝:将田租定为三十税一,重视发展耕织生产,减轻人民负担。③唐朝唐太宗非常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和劳役。【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大一统的汉朝;开元盛世;大河文明---古代埃及;古代西亚国家;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1)据所学知识可知,亚非其它三个大河文明是指亚洲的苏美尔文明、古印度文明、古中国文明。据“材料一“啊,尼罗河,我赞美你,你从大地涌流出来,养活着埃及……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了呼吸。”可知,早期人类经济发展主要的制约因素是自然环境(或地理环境)。(2)根据所学知识,汉代农业的耕作方式为牛耕。春秋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引发了由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变革。据所学知识可知,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齐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显著提高,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战国时期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经济上,唐朝社会经济繁荣;政治上,科举制度起导向作用(唐高宗以诗取士,玄宗时诗歌成为主要的考试内容) , 此时为庶族上升期,他们成为国家发展的动力;文化上,民族融合,中外文化交流;开明宽容的文化政策。(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的知识可以得出②汉初,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来恢复经济。汉高祖:让士兵复员从事生产,免除若干徭役,将田租定为十五税一;汉文帝: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连续12年免除全部田税;汉景帝:将田租定为三十税一,重视发展耕织生产,减轻人民负担。③唐朝,唐太宗非常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和劳役。故答案为:(1)亚洲的苏美尔文明、古印度文明、古中国文明;自然环境或地理环境。(2)牛耕;春秋时期管仲改革,战国时期商鞅变法。(3)A曲辕犁;B筒车。原因:经济上:生产技术的创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政治上:沿袭和完善隋代的科举制度。(4)②汉初,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来恢复经济。汉高祖:让士兵复员从事生产,免除若干年的徭役,将田租定为十五税一;汉文帝:进一步减轻赋税和覆,连续12年免除全部田税;汉景帝:将田租定为三十税一,重视发展耕织生产,减轻人民负担。③唐朝唐太宗非常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和劳役。【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四则材料为依托,综合考查亚非文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商鞅变法、唐朝农业工具的革新、唐诗、汉朝和唐朝的农业发展的相关知识,题目设计既注重基础性,又注重概括性和开放性,对学生答题能力要求较高。14.【答案】(1)基督教占据统治地位,教会垄断了教育和文化。(2)建筑:清真寺是阿拉伯建筑艺术的典范。数学:阿拉伯人改造印度人发明的从0~9的计数法阿拉伯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重视文化的民族。(3)大化改新;大化改新是日本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改革后的日本成为依靠“律令”实行统治的天皇制中央集权的国家。(4)①我们要有危机意识,要善于学习他过的先进制度和文化;②要具有改革创新精神;③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知识点】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大化改新【解析】【分析】(1)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占统治地位教会垄断了文化教育使人性和思想自由遭到扼杀。所以“人们的意识处于睡眠与半醒状态”。(2)据所学知,阿拉伯人改造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阿拉伯数字;创造完整的代数学;编订了《医学集成》和《医典》两部被欧洲人奉为经典的医学著作;《一千零-夜》又名《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文学的代表,反映了阿拉伯帝国境内各族人民以及东方古国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面貌。阿拉伯充分利用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地理优势,广泛吸纳各民族先进的文化成果;再加上阿拉伯人开放、善于学习、勇于创新的性格等,所以阿拉伯民族能创造璀璨的文明。(3)646年开始,日本效仿中国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日本的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确立了一套当时十分先进的管理体制,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为以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4)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考查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我们要有危机意识,要善于学习他国的先进制度和文化;要具有改革创新精神;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故答案为:(1)基督教占据统治地位,教会垄断了教育和文化。(2)建筑:清真寺是阿拉伯建筑艺术的典范。数学:阿拉伯人改造印度人发明的从0~9的计数法。阿拉伯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重视文化的民族。(3)大化改新;大化改新是日本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改革后的日本成为依靠“律令”实行统治的天皇制中央集权的国家。(4)①我们要有危机意识,要善于学习他过的先进制度和文化;②要具有改革创新精神;③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世纪的欧洲阿拉伯文明和日本的大化政新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1 / 1浙江省嘉兴市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期末模拟考试试卷(三)(历社部分)一、选择题。1.(2020八上·嘉兴期末)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常用方法。下列图示符合我国历史上“三国鼎立”局面的是 ( )A. B.C. D.【答案】D【知识点】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解析】【分析】三国时期是中国东汉与西晋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主要有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中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位于北方。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史称蜀,位于四川地区。222年孙权在建业称王,国号“吴”,史称东吴,位于江南地区,至此三国正式鼎立。263年,曹魏灭蜀,266年司马炎废魏帝自立,国号“晋”,史称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ABC三项图示都不符合我国历史上“三国鼎立”局面,不符合题意;D项图示符合我国历史上“三国鼎立”局面,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三国鼎立形势图。准确掌握三国的地理位置是解题的关键,识记各自的都城也可解答。2.(2020八上·嘉兴期末)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渡似永嘉。”提到了永嘉五年(311年),中原人民纷纷南迁江南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北方人民南迁主要是因为 ( )A.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B.北方统治者残暴C.北方战乱频繁 D.南方经济发达【答案】C【知识点】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解析】【分析】据题干可知,东汉末年,北方战乱频繁,而江南地区战争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许多人为了躲避北方战乱,逃往江南地区。AB两项题干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C项北方战乱频繁是北方人民南迁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D项南方经济发达不符合史实,西晋时期,经济中心在北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北方人民南迁的主要原因,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渡似永嘉”“中原人民纷纷南迁江南”。3.(2020八上·嘉兴期末)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下列制度创新或科技创新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造纸术 ②行省制 ③活字印刷术 ④分封制A.②①③④ B.①③②④ C.④①③② D.③①②④【答案】C【知识点】昌盛的秦汉文化;影响深远的宋元科技【解析】【分析】西汉是出现了纸,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元朝时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实行行省制;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节省印刷费用,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西周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周王实行分封制。故题干中制度创新或科技创新按时间先后排序应是④①③②。C项④①③②排列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古代制度创新或科技创新的出现时间。熟记基础知识是答题的关键。4.(2020八上·嘉兴期末)《史记·平准书》中记载:“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这是对哪一历史时期的描述 ( )A.商鞅变法时的秦国 B.光武帝的“光武中兴”C.西汉时的“文景之治” D.西汉汉武帝统治时期【答案】C【知识点】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解析】【分析】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在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这是对西汉时的文景之治历史时期的描述。ABD三项和通过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西汉时的“文景之治”是通过描述的事件,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文景之治的相关史实以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文景之治的相关史实。5.(2020八上·嘉兴期末)《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在发动起义时说:“天下苦秦久矣。”以下最能反映秦朝之“苦”的表现是 ( )A.凶残屠杀文武大臣 B.恣意挥霍、穷奢极欲C.统一文字、统一货币 D.法律严苛,徭役、兵役沉重【答案】D【知识点】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秦的暴政。秦朝法律严苛,徭役,兵役沉重,阶级矛盾激化,最终导致爆发农民起义。ABC三项都不是最能反映秦朝之“苦”的表现,不符合题意;D项法律严苛,徭役、兵役沉重是最能反映秦朝之“苦”的表现,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陈胜吴广起义的史实及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掌握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6.(2020八上·嘉兴期末)西汉人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从而 ( )①沟通了东西方之间的陆路交通 ②将西域归入西汉版图,维护了边疆稳定③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④增进了东西方国家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C【知识点】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解析】【分析】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西域正式划入汉朝版图。②说法错误,排除含②的选项。C项①③④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张骞出使西域的影响及学生的理解能力。组合选择题一般排除一个错误内容即可获取正确答案,部分题目需要经过两次排除,但有一小部分题目所有内容都正确。7.(2020八上·嘉兴期末)《影响世界历史的三个犹太人》这本书专门了介绍了爱因斯坦、马克思和弗洛伊德。追根溯源,犹太人的祖先是 ( )A.以色列人 B.希伯来人 C.雅利安人 D.阿卡德人【答案】B【知识点】古代西亚国家【解析】【分析】希伯来人是闪族语系的一支,他们最早出现于美索不达米亚,是现代犹太人的祖先。ACD三项都不是犹太人的祖先,不符合题意;B项希伯来人是犹太人的祖先,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犹太人的祖先,要求识记重要史实。8.(2020八上·嘉兴期末)印度电影《阿育王》曾获得奥斯卡最佳外国语片奖。按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划分,阿育王应该属于 ( )A.婆罗门 B.刹帝利 C.吠舍 D.首陀罗【答案】B【知识点】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雅利安人在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第一等级婆罗门(祭司、贵族)掌握神权;第二等级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把持国家军事行政大权。第三等级吠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第一、第二等级;第四等级首陀罗(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干最低贱的职业。国王属于第二等级刹帝利。AC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B项刹帝利是阿育王所属的等级,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种姓制度及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种姓制度的等级划分与分工。9.(2020八上·嘉兴期末)下列朝代更替顺序正确的是 ( )A.夏—商—西周(春秋)—东周(战国)B.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C.夏—商—东周—西周(春秋战国)D.夏—西周—东周—商【答案】B【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解析】【分析】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禹死后,启继承父位;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战胜桀,夏朝灭亡,建立商朝;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领周军在牧野之战中打败商军,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历史上称为西周;西周灭亡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夏商周更替的顺序是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ACD三项都不正确,不符合题意;B项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夏商周的更迭。要注意夏商周建立和灭亡的先后顺序。10.(2020八上·嘉兴期末)“公天下”变为“家天下”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一项政治制度的出现。这一制度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王位世袭制 D.科举制【答案】C【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解析】【分析】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到此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了。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ABD三项和通过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王位世袭制和通过描述相符,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世袭制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记能力。识记世袭制的相关知识。11.(2020八上·嘉兴期末)下列对世界三大宗教产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B.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C.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 D.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答案】A【知识点】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古代印度及佛教;罗马帝国及基督教的产生【解析】【分析】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的乔达摩 悉达多(释迦牟尼)创立佛教,1世纪时产生于巴勒斯坦一带的基督教,创始人是耶稣,他教导人们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7世纪时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创立了伊斯兰教。世界三大宗教产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A项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排列正确,符合题意;BCD三项排列错误,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三大宗教产生的时间顺序及学生的识记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世界三大宗教的创始人、教义、经典以及建筑特色。12.(2020八上·嘉兴期末)假如你是8世纪的-名中国使者,到达日本后,不可能看到( )A.日本建立起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B.新都平城京的城市布局呈棋盘状,有朱雀大街C.农田里从事劳作的多是奴隶D.日语的文字由汉字和假名两套符号组成,混合使用【答案】C【知识点】大化改新【解析】【分析】645年6月19日,孝德天皇宣布模仿中国建立年号,定年号为“大化”。645年,即为大化元年。大化二年(646年)正月初一,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正式开始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大化改新的内容:废除贵族对土地和部民的私有制,改由国家管理;废除世袭制度,实行中央集权,中央和地方设置官僚机构进行治理;仿照唐朝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颁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影响:大化改新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题干“8世纪时期的一名中国使者,到达日本”可知,日本已经是封建社会,不可能看到农田里从事劳作的奴隶。ABD三项8世纪的日本都可能看到,不符合题意;C项农田里从事劳作的多是奴隶8世纪的日本不可能看到,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日本大化改新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分析能力,重点掌握大化改新的相关内容。二、非选择题13.(2019八上·江山期中)人类经济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和特征明显不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啊,尼罗河,我赞美你,你从大地涌流出来……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了呼吸。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晁错(西汉)《论贵粟疏》材料三:唐代生产技术创新,社会经济繁荣,科举重视诗赋,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当时才华横溢的诗人层出不穷。材料四:①商鞅变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②汉初……③唐朝……④元世祖忽必烈:“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1)古埃及文明是亚非大河文明的代表之一。请你列举亚非其他大河文明的名称两例。说说材料一反映出早期人类经济发展主要的制约因素是什么?(2)材料二反映了汉代农民的艰辛生活,那时的“春耕”应用的是何种农业耕作方式?这种耕作方式在春秋战国时期引发了社会变革,试举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一例。(3)材料三中新型农具图A是什么?图B是什么?它们都促进了当时农业生产的发展。从经济政治或文化任选两个角度说明唐朝成为“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的原因?(4)请运用具体史实补充材料四中的②③,印证中国古代以农为本的思想。【答案】(1)亚洲的苏美尔文明、古印度文明、古中国文明;自然环境或地理环境。(2)牛耕;春秋时期管仲改革,战国时期商鞅变法。(3)A曲辕犁;B筒车。原因:经济上:生产技术的创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政治上:沿袭和完善隋代的科举制度。(4)②汉初,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来恢复经济。汉高祖:让士兵复员从事生产,免除若干年的徭役,将田租定为十五税一;汉文帝:进一步减轻赋税和覆,连续12年免除全部田税;汉景帝:将田租定为三十税一,重视发展耕织生产,减轻人民负担。③唐朝唐太宗非常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和劳役。【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大一统的汉朝;开元盛世;大河文明---古代埃及;古代西亚国家;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1)据所学知识可知,亚非其它三个大河文明是指亚洲的苏美尔文明、古印度文明、古中国文明。据“材料一“啊,尼罗河,我赞美你,你从大地涌流出来,养活着埃及……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了呼吸。”可知,早期人类经济发展主要的制约因素是自然环境(或地理环境)。(2)根据所学知识,汉代农业的耕作方式为牛耕。春秋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引发了由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变革。据所学知识可知,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齐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显著提高,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战国时期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经济上,唐朝社会经济繁荣;政治上,科举制度起导向作用(唐高宗以诗取士,玄宗时诗歌成为主要的考试内容) , 此时为庶族上升期,他们成为国家发展的动力;文化上,民族融合,中外文化交流;开明宽容的文化政策。(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的知识可以得出②汉初,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来恢复经济。汉高祖:让士兵复员从事生产,免除若干徭役,将田租定为十五税一;汉文帝: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连续12年免除全部田税;汉景帝:将田租定为三十税一,重视发展耕织生产,减轻人民负担。③唐朝,唐太宗非常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和劳役。故答案为:(1)亚洲的苏美尔文明、古印度文明、古中国文明;自然环境或地理环境。(2)牛耕;春秋时期管仲改革,战国时期商鞅变法。(3)A曲辕犁;B筒车。原因:经济上:生产技术的创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政治上:沿袭和完善隋代的科举制度。(4)②汉初,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来恢复经济。汉高祖:让士兵复员从事生产,免除若干年的徭役,将田租定为十五税一;汉文帝:进一步减轻赋税和覆,连续12年免除全部田税;汉景帝:将田租定为三十税一,重视发展耕织生产,减轻人民负担。③唐朝唐太宗非常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和劳役。【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四则材料为依托,综合考查亚非文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商鞅变法、唐朝农业工具的革新、唐诗、汉朝和唐朝的农业发展的相关知识,题目设计既注重基础性,又注重概括性和开放性,对学生答题能力要求较高。14.(2020八上·嘉兴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制度的学习、模仿与创新,文化的传播、沟通与交流,是国家走向富强,人类文明得以延绵不绝,不断进步的重要条件。纵观中世纪的世界,东方与西方呈现给人类的是两道迥异的风景,欧洲在基督教黑暗笼罩之下,人们的意识处于睡眠与半醒状态;而在亚洲西部,这个沙漠广布,缺少水源,生存环境十分恶劣的阿拉伯半岛上,以伊斯兰教为特点的阿拉伯文明格外璀璨;东部,中国的大唐王朝光照四邻,于是东边那个国土有限、资源匮乏的小小岛国日本,掀起了学习和模仿中国隋唐制度的热潮,为日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1)中世纪的欧洲“人们的意识处于睡眠与半醒状态”的原因是?(2)请结合具体实施说说阿拉伯文明兴盛的表现(至少两项)。从民族特性上来讲,阿拉伯民族能创造璀璨的文明得益于什么?(3)日本掀起的学习隋唐制度的历史事件叫什么?对日本产生了什么影响?(4)从阿拉伯民族和日本的崛起中,我们可以获得什么启示?【答案】(1)基督教占据统治地位,教会垄断了教育和文化。(2)建筑:清真寺是阿拉伯建筑艺术的典范。数学:阿拉伯人改造印度人发明的从0~9的计数法阿拉伯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重视文化的民族。(3)大化改新;大化改新是日本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改革后的日本成为依靠“律令”实行统治的天皇制中央集权的国家。(4)①我们要有危机意识,要善于学习他过的先进制度和文化;②要具有改革创新精神;③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知识点】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大化改新【解析】【分析】(1)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占统治地位教会垄断了文化教育使人性和思想自由遭到扼杀。所以“人们的意识处于睡眠与半醒状态”。(2)据所学知,阿拉伯人改造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阿拉伯数字;创造完整的代数学;编订了《医学集成》和《医典》两部被欧洲人奉为经典的医学著作;《一千零-夜》又名《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文学的代表,反映了阿拉伯帝国境内各族人民以及东方古国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面貌。阿拉伯充分利用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地理优势,广泛吸纳各民族先进的文化成果;再加上阿拉伯人开放、善于学习、勇于创新的性格等,所以阿拉伯民族能创造璀璨的文明。(3)646年开始,日本效仿中国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日本的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确立了一套当时十分先进的管理体制,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为以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4)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考查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我们要有危机意识,要善于学习他国的先进制度和文化;要具有改革创新精神;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故答案为:(1)基督教占据统治地位,教会垄断了教育和文化。(2)建筑:清真寺是阿拉伯建筑艺术的典范。数学:阿拉伯人改造印度人发明的从0~9的计数法。阿拉伯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重视文化的民族。(3)大化改新;大化改新是日本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改革后的日本成为依靠“律令”实行统治的天皇制中央集权的国家。(4)①我们要有危机意识,要善于学习他过的先进制度和文化;②要具有改革创新精神;③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世纪的欧洲阿拉伯文明和日本的大化政新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江省嘉兴市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期末模拟考试试卷(三)(历社部分)(学生版).docx 浙江省嘉兴市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期末模拟考试试卷(三)(历社部分)(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