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六校联考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中考试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数轴记忆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面是一个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②处建立的国家应该是( )A.夏朝 B.商朝 C.东周 D.西周【答案】B【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②处的国家建立于约公元前1600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都城建在亳,故选项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建国时间,再结合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还是要牢记基础知识。2.(2019八上·长兴期中)“失败乃成功之母”指的是无论什么失败,只要你跌倒后能马上爬起来,跌倒的教训会成为有益的经验,帮助你取得未来的成功。主要思想与这一段话的意思一致的学派(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兵家【答案】A【知识点】百家争鸣【解析】【分析】失败乃成功之母体现了古代辩证法思想。道家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双方能够相互转化。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识记和理解百家争鸣各学派的主要的观点,难度适中。能提取并抓住核心内容即可。3.(2020八上·萧山期中)成语故事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成语源于春秋争霸的是( )A.退避三舍 B.围魏救赵C.纸上谈兵 D.三顾茅庐【答案】A【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相关知识的识记。B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办法,迫使撤回功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因此,B错误。C原是指战国的赵括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因此,C错误。D是东汉末年的,刘备三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因此,D错误。A是关于春秋时期晋楚之间的典故,出自《左传》:“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该成语与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有关故而答案为A。【点评】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的相关知识。4.(2018九上·天台月考)秦朝举行的一次廷议中,廷尉李斯的发言得到秦始皇的支持,李斯说:“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仇人);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置诸侯不便。”由此可以看出,李斯明确反对( )A.禅让制 B.世袭制 C.郡县制 D.分封制【答案】D【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于西周分封制的理解 。题干中李斯提到“诸侯”与西周的分封制有关,且“相攻击”、“相诛伐”可看出所提为此种制度带来的不利后果,故而答案为D。【点评】理解西周分封制带来的不利影响。5.(2020八上·萧山期中)“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道路通罗马)”这一谚语反映了古罗马的繁荣。下列关于古罗马的说法,正确的是()A.起源于意大利塞纳河畔B.凯撒大帝时进入帝国时期C.最重要的机构是公民大会D.罗马共和国政权掌握在贵族奴隶主手中【答案】D【知识点】罗马帝国及基督教的产生【解析】【分析】A项起源于意大利塞纳河畔错误,古罗马兴起于意大利的台伯河畔,不符合题意;B项凯撒大帝时进入帝国时期错误,凯撒大帝时还是罗马共和国时期,不符合题意;C项最重要的机构是公民大会错误,公民大会是希腊雅典奴隶制城邦时期最高的权力机构,古罗马最重要的机构是元老院,不符合题意;D项罗马共和国政权掌握在贵族奴隶主手中说法正确,公元前509年,罗马建立了共和国。国家统治的决策权掌握在由300名贵族组成的元老院手里,所以共和国政权掌握在贵族奴隶主手中,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古罗马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6.(2018八上·浙江期中)在西欧中世纪,经常会有人因思想和文化上的创新而被视为“异端”,从而受到宗教审判。这种现象实际体现的是( )A.罗马教皇占有全西欧三分之一的土地B.罗马教皇的权力凌驾于王权之上C.在中世纪的精神文化领域,神权凌驾于一切之上D.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答案】C【知识点】西欧封建国家与基督教文明【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于中世纪西欧基督教的概况的掌握。中世纪欧洲,基督教在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地位,A是经济方面的表现,B是政治上的表现,C是精神思想方面的表现,D是西欧国家的社会状况,与基督教没有直接联系。根据题干中”宗教审判“和”思想文化“等关键词可知答案为C。【点评】掌握中世纪西欧基督教的概况。7.(2019八上·余姚期末)某校808班要出一期“辉煌的古希腊文明”的黑板报,下列素材可以选用的有( )①阿基米德与浮力定律②《一千零一夜》③《荷马史诗》④《十二铜表法》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知识点】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解析】【分析】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发现杠杆定律和浮力定律。《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文学的代表,反映了阿拉伯帝国境内各族人民以及东方古国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面貌。《荷马史诗》是世界文学名著,它再现了古代希腊社会的图景,是研究早期希腊社会的重要史料。公元前450年颁布的《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现存最古老的一部成文法典。B项①③可以选用,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古代希腊文明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古代希腊文明的代表性成果。8.“通过宗教将松散的部落文化联合起来,并通过各种方式(包括征战、商业、政治、移民等),各个地区的文化得以传播、交流。”这是对哪一宗教历史贡献的描述( )A.基督教 B.佛教 C.道教 D.伊斯兰教【答案】D【知识点】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解析】【分析】7世纪时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创立了伊斯兰教,“伊斯兰”是阿拉伯语“顺从”的意思。伊斯兰教的信徒称为“穆斯林”,意为“信仰‘真主’安拉的人”。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说教后来集录成为伊斯兰教的经典《古兰经》。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后最初在麦加传教,麦加贵族担心会损害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利益,迫害穆罕默德的信徒;622年,穆罕默德带领少数信徒离开麦加,在麦地那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国家,伊斯兰教把622年定为伊斯兰教历元年。630年,穆罕默德征服麦加,迫使麦加贵族接受伊斯兰教,承认他在政治和宗教领袖地位,麦加从此成为伊斯兰教圣地,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阿拉伯帝国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阿拉伯帝国繁荣时期,大量的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译为阿拉伯文。在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基础上,阿拉伯学者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阿拉伯文化。“通过宗教将松散的部落文化联合起来,并通过各种方式(包括征战、商业、政治、移民等),各个地区的文化得以传播、交流。”这是对伊斯兰教历史贡献的描述。D符合题意。ABC与材料无关。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伊斯兰教的创立与传播。理解和识记伊斯兰教的创立、经典、传播;阿拉伯帝国的概况、文化贡献等基础知识是解答此题的关键。9.(2020八上·台州月考)649年,孝德天皇下诏令国博士高向玄理与僧旻“置八省百官”,地方设国、郡、里……废除贵族对土地和部民的私有,改土地、部民为国有,上述这些措施( )A. 创立了天皇制度 B.加强了中央集权C.保障了贵族权利 D.形成了武士阶层【答案】B【知识点】大化改新【解析】【分析】大化二年(646年)正月初一,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正式开始改革,649年下诏,令国博士高向玄理与僧旻“置八省百官”,建立中央机构。地方设国、郡、里,分别由国司、郡司、里长治理,其作用是加强了中央集权。A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B项加强了中央集权是题干措施的作用,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大化改新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于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读懂材料信息是解题的关键。10.(2020八上·台州月考)西安碑林博物馆有一石碑上刻有“皇帝立国……灭六暴强……壹家天下”等字。该内容称颂的皇帝是( )A.周武王 B.齐桓公 C.秦始皇 D.秦穆公【答案】C【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解析】【分析】由材料“皇帝立国……灭六暴强……壹家天下”可知西安碑林博物馆中石碑上的这段材料反映的是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全国的历史。所以该内容称颂的皇帝是秦始皇。ABD三项都不是题干材料称颂的皇帝,不符合题意;C项秦始皇是题干材料称颂的皇帝,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始皇统一六国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对秦始皇统一全国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关键信息是“皇帝立国……灭六暴强……壹家天下”。11.(2020八上·台州月考)湖北云梦出土《睡虎地秦墓竹简》中有一篇《封诊式》,记载了一个乡村里长发现麻风病疑似患者并向上报告的事例。通过此则材料可以了解秦代( )A.休养生息的政策 B.疆域辽阔,人口众多C.法律制度的严酷 D.基层管理的状况【答案】D【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解析】【分析】通过题干分析,出土竹简为秦朝时期,而材料描述的是地方乡村里长发展麻风病向上汇报的事情,这反映的是秦朝地方管理制度。A项休养生息的政策是西汉时期实行的,不符合题意;B项疆域辽阔,人口众多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法律制度的严酷题干材料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D项基层管理的状况可以通过题干材料了解,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秦统一六国后,建立皇帝制度;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地方设立郡县制,由皇帝直接派人治理,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开创了此后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12.《秦始皇》和《大汉天子》等历史影视作品热播后,很多人对秦始皇、汉武帝等古代帝王的文韬武略有了基本了解。秦始皇、汉武帝治国的核心思想分别来源于( )A.儒家、墨家学说 B.儒家、道家学说C.法家、儒家学说 D.法家、道家学说【答案】C【知识点】百家争鸣;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大一统的汉朝【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核心思想来源于法家思想。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AB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C项法家、儒家学说分别是秦始皇、汉武帝治国的核心思想来源,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始皇和汉武帝的治国思想,要求理解掌握基础史实。13.仰天长啸的骏马寓意美好.如下图关于“马”字的几种书体,在秦朝时被确定为全国规范文字的是哪一种 ( )A.甲骨文 B.大篆C.小篆 D.楷书【答案】C【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七国的文字书写各异,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故选项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基础知识,准确记忆回答即可。14.(2018八上·余杭期中)评价历史人物要把握“全面性”。以下关于秦始皇筑长城的评价比较全面的观点是( )A.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B.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得尧阶三丈高。C.秦皇筑长城,乃为万世利。连山绝谷势蜿蜒,雄图自足制中外。D.当其兴大役,天下皆痍疮。以之召祸乱,不旋踵灭亡。岂知易代后,功及万世长。【答案】D【知识点】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解析】【分析】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蜿蜒万余里,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但秦始皇滥用民力,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A项“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体现了对秦始皇修筑长城完全持否定态度,不符合题意;B项“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得尧阶三丈高” 体现的不是认同秦修筑长城的历史功绩,不符合题意;C项“秦皇筑长城,乃为万世利。连山绝谷势蜿蜒,雄图自足制中外” 只认同修长城的历史功绩,表述不客观,不符合题意;D项“当其兴大役,天下皆痍疮。以之召祸乱,不旋踵灭亡。岂知易代后,功及万世长” 从积极和不足两个方面给予了秦长城全面认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考查秦始皇修筑长城的相关史实,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15.(2020八上·萧山期中)农民起义通常是指由农民阶层发动的武装反对统治阶级的运动。我国历史上开此先河的是()A.陈胜、吴广起义 B.刘邦、项羽起义C.黄巾军起义 D.太平天国运动【答案】A【知识点】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解析】【分析】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在大泽乡起义,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A项陈胜、吴广起义开我国历史上此先河,符合题意;BCD三项都在陈胜、吴广起义之后,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陈胜、吴广起义以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关键信息是“我国历史上开此先河”。注意掌握秦末农民起义中陈胜吴广起义的首创精神。16.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为改变这境况,汉高祖( )A.下令“兵皆罢归家”B.实行三十税一,不增加宫室数量C.重视“以德化民”D.只用瓦器作陵墓的装饰品【答案】A【知识点】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为改变这境况,汉高祖刘邦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他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增加劳动力,故选项A符合题意;B.实行三十税一,不增加宫室数量,不符合题意;C.重视“以德化民”,不符合题意;D.只用瓦器作陵墓的装饰品,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西汉初期的经济政策。解答时,依据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类题目,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17.“四面楚歌”这一成语源于一场战争。公元前202年,汉军包围楚军,并唱起楚歌,勾起楚军的思乡之情,楚军无心恋战,纷纷溃散。这场战争带来的结果是( )A.秦朝灭亡 B.秦朝统一 C.西汉建立 D.起义失败【答案】C【知识点】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楚汉相争指的是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天下的统治权的战争,这次战争的结果以刘邦胜利而告终,最终西汉王朝建立。ABC三项都不是楚汉之争战争带来的结果,不符合题意;D项西汉建立是楚汉之争战争带来的结果,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楚汉之争的结果及学生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楚汉之争的史实。18.西汉初年,刘邦废除秦朝苛法、豁免其徭役,减轻人民的负担,如减轻田租,十五税一;景帝时又将田租由十五税一减为三十税一,还减轻刑法,废除了连坐法和残损肢体的肉刑等。汉初统治者实行这些措施的原因是( )①为了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②人民对政府不满,不断起来反抗③为汉朝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④为了创造安定的社会局面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C【知识点】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解析】【分析】西汉初年到处残破荒凉,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土地荒芜,统治者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安定社会秩序,巩固新王朝。C项①④是汉初统治者实行这些措施的原因,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汉初统治者实行这些措施的原因及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汉初统治者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巩固新王朝。19.(2020八上·台州月考)货币制度的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史上的大事,下图中的货币是由中央政府统一铸造的,它始于( )A.秦朝 B.隋朝 C.西汉 D.东汉【答案】C【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解析】【分析】汉武帝时期,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ABD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合,不符合题意;C项西汉统一铸造五铢钱,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古代中国货币制度的改革,要求具备知识的识记和题干分析能力。20.(2020八上·萧山期中)下侧是西汉初年郡国并行示意图(局部)。为消除图中反映的威胁兵权的因素,汉武帝()A.实行“削藩” B.推行分封制C.颁布“推恩令” D.在长安兴办太学【答案】C【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解析】【分析】西汉初年,分封的诸侯国势力相当大,严重威胁中央政权。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准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再也无力与中央对抗,解决了汉初以来的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A项实行“削藩” 也是为了消除图中反映的威胁兵权问题,但是在汉景帝时实行的,不符合题意;B项推行分封制是在西周时期,不符合题意;C项颁布“推恩令”是为消除图中反映的威胁兵权的因素,汉武帝实行的措施,符合题意;D项在长安兴办太学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汉武帝的大一统的措施及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能力。要求具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1.“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及了中国古代多位杰出君王。其中“汉武”最主要的功绩是( )A.创立中央集权制度 B.结束割据,实现国家统一C.稳固大一统局面 D.统治期间出现盛世局面【答案】C【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是指汉武帝。汉武帝最主要的功绩是巩固了大一统局面。汉武帝时,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上实现了大统一,开始进入鼎盛时期。ABD三项都不是“汉武”最主要的功绩,不符合题意;C项稳固大一统局面是“汉武”最主要的功绩,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从毛泽东的诗句入手设置情景,旨在考查对汉武帝历史功绩的识记与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回顾所学知识即可正确作答。22.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放置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货币管理 B.强化监察制度C.削弱诸侯实力 D.铲除地方割据势力【答案】C【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购买一张皮币需要40万钱。而诸侯王在参加献礼时必须要购买皮币来放置礼物,但是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购买一张皮币所需要的金钱便足以消耗“千户侯”约两年的租税收入,汉武帝通过这种方法削弱了诸侯王的经济实力。因此:ABD材料中未提及,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汉武帝大一统的相关知识。难度不大,理解材料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3.(2019八上·柯桥月考)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引发了全社会对权力监督问题的讨论。这一问题在汉代也受到高度重视,汉武帝专为监督权力而设立的官职有( )①刺史 ②郡守 ③司隶校尉 ④三司使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②③【答案】C【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解析】【分析】根据课本所学可知,汉武帝大力加强监察制度,在中央设立司隶校尉,监督和检举京城百官和皇族的不法行为;在地方则分区域各派刺史一人,负责监督地方官员。故①③符合题意。C项①③是汉武帝专为监督权力而设立的官职,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汉武帝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着重考查汉武帝专为监督权力而设立的官职。熟记并掌握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解答此题的关键。24.(2019八上·台州月考)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这一意见( )①有利于学术文化的繁荣②推动儒学占据主导地位③有利于公平地选拔人才④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C【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解析】【分析】从“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看,董仲舒主张独尊儒术,根据所学知识,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用儒生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孔子的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从思想文化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打击压抑了其他各派学说,不利于促进学术的繁荣,也不利于公平的选拔人才。C项②④符合题干材料,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汉武帝时期思想大一统的认识。注意扎实掌握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二、非选择题(第25题8分,第26题8分,第27题10分,第28题8分,第29题18分,共52分)25.(2020八上·萧山期中)读图回答问题。材料一 古代欧亚非区域文明成果图示材料二 公元前2000年前的世界文明地图(1)请仿照示例,将材料一图片下方的数字序号与材料二图片中的字母相对应。示例:A: ④B: C: D: E: (2)优越的自然条件哺育了早期的文明。图中B、C、D、E四个早期区域文明发祥地具有哪些相似的自然条件?【答案】(1)⑤;②;①;③(2)都临近大河流域,水源充足;土地肥沃;地形平坦;处于温带【知识点】大河文明---古代埃及;西方文明的摇篮;古代西亚国家;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古代亚非文明。根据地图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是古埃及文明,古埃及文明的成就代表是金字塔⑤相符合。C是古巴比伦文明,古巴比伦文明的代表是《汉谟拉比法典》,②相符合。D是古印度文明,古印度文明代表是佛教,种姓制度,①相符合。E是古中国,古中国文明代表是甲骨文,③相符合。(2)本题考查古代亚非文明的相似自然环境。优越的自然条件哺育了早期的文明。图中B古埃及文明、C古巴比伦文明、D古印度文明、E古中国文明,这四个早期区域文明发祥地具有的相似的自然条件是:都发源于大河流域,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农耕发达。故答案为:(1)⑤;②;①;③。(2)都临近大河流域,水源充足;土地肥沃;地形平坦;处于温带。【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古代亚非文明的识记情况及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掌握古代亚非文明的相关知识。26.(2020八上·萧山期中)早期文明,东西辉映,异彩纷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图1: (朝代)的等级制度材料二: 图2:古代印度的 制度(1)根据所学知识,补充材料中图1、图2横线上的内容。图1: (朝代)的等级制度。图2:古代印度的 制度。(2)这两种制度在后来都产生了消极影响,请结合相关史实分别加以说明。【答案】(1)西周;种姓(2)西周等级制度:到春秋时期,周天子失去往日的权威,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一些实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相互征战,争做霸主,先后出现了“春秋五霸”。(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种姓制度:激化了社会矛盾,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引起人民的不满,反对婆罗门特权的情绪不断高涨。【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1)材料一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等级制度。为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通过分封制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周代的贵族等级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根据一给出的是四个种姓制度的图片。这种现象产生于古印度。雅利安人在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第一等级婆罗门(祭司、贵族)掌握神权;第二等级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把持国家军事行政大权。第三等级吠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第一、第二等级;第四等级首陀罗(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干最低贱的职业。(2)据所学学知,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缘地区,加强了统治,扩大了疆土。后期周王室衰微,诸侯操纵国家政治,整个国家出现诸侯争霸局面。春秋时期周王室地位下降,一些强大的诸侯势力崛起。他们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其中首先称霸中原的霸主是齐桓公。种姓制度分四个等级,瞿折罗属于最低的第四等级。各等级之间不允许通婚,职业世袭,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种姓制度影响印度政治民主化进程;影响经济发展;影响文教卫生事业的发展。故答案为:(1)西周;种姓。(2)西周等级制度:到春秋时期,周天子失去往日的权威,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一些实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相互征战,争做霸主,先后出现了“春秋五霸”。(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种姓制度:激化了社会矛盾,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引起人民的不满,反对婆罗门特权的情绪不断高涨。【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印度种姓制度、分封制度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种姓制度激化了印度社会矛盾,严重地阻碍了古代印度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27.(2020八上·萧山期中)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国家精神和民族品格的体现。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材料一 中华民族有三道“长城”,第一道长城是秦始皇时期修建的防御工事“万里长城”,第二道“长城”是汉字……——林语堂《如何理解中国人》材料二 臣(李斯)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三 (汉武帝)及其近臣们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黄仁宇《中国大历史》(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完成填空.①我国已发现年代最早的文字是 。②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朝代) 。③秦长城西起 ,东至 。(2)结合材料二,回答秦始皇为巩固统一采取了什么举措?并分析其影响。(3)结合材料三,请说出汉武帝将“儒术”扩展并延长的具体举措。【答案】(1)甲骨文;商朝;临洮;辽东(2)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但对文化造成重大损失(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大一统的汉朝【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我国已发现年代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②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朝代)商朝。③秦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2)结合材料二“臣(李斯)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为巩固统一采取的焚书坑儒的举措。为加强思想控制,又实行“焚书坑儒”,摧残了文化,钳制了人们的思想,给我国古代的文化造成莫大的损失。(3)结合材料三“汉武帝及其近臣们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思想统治,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故答案为:(1)甲骨文;商朝;临洮;辽东。(2)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但对文化造成重大损失。(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三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甲骨文、秦长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以及危害、汉武帝加强思想统治的措施等知识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理解并识记甲骨文、秦长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以及危害、汉武帝加强思想统治的措施等知识。28.(2020八上·萧山期中)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书》记载,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创县制,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材料二大化二年(646年)正月初一,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正式开始改革,革新派以唐朝律令制度为蓝本,参酌日本旧习,从经济到政治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完美了日本的统治制度,奠定了日本的国家发展方向。(1)请分别写出材料一、材料二所描述的历史事件。(2)结合上述两个历史事件,运用史论结合的方法,说明“改革是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动力。”【答案】(1)材料一反映了商鞅变法;材料二反映了日本大化改新。(2)①商鞅变法: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影响:使秦国经济得到发展,为秦灭六国,建立统一的国家奠定了基础。②大化改新:将土地收归国有,国家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影响:提高了日本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发展,为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起到了重要作用。总之,两者都从本国实际出发进行改革,推动两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大化改新【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秦孝公用商君”可知,材料记述的是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从646年开始,日本的孝德天皇颁布新诏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2)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如:①商鞅变法: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影响:使秦国经济得到发展,为秦灭六国,建立统一的国家奠定了基础。②大化改新:将土地收归国有,国家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影响:提高了日本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发展,为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起到了重要作用。总之,两者都从本国实际出发进行改革,推动两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故答案为:(1)材料一反映了商鞅变法;材料二反映了日本大化改新。(2)①商鞅变法: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影响:使秦国经济得到发展,为秦灭六国,建立统一的国家奠定了基础。②大化改新:将土地收归国有,国家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影响:提高了日本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发展,为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起到了重要作用。总之,两者都从本国实际出发进行改革,推动两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的商鞅变法和日本的大化改新等史实。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明确改革是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动力,顺应历史潮流,敢于创新,勇于改革,善于学习等。29.(2020八上·萧山期中)民主与法治是文明社会的重要基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它是中国历史上研究国家治理方式的学派之一,是我国诸子百家中的一家。它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以使臣民慑服。——新浪网材料二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注:地方官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故地方政治权利向一般平民开放,此即所谓“公天下”。)——柳宗元《封建论》材料三公元前399年,经过抽签的方式,雅典从自愿报名的候选者中随机选出501人,组成陪审团,负责审判苏格拉底。在规定的时间内,苏格拉底为自己作了辩护。陪审团经过两轮投票,以亵渎神明和蛊惑青年的罪名,多数票判其服毒。——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1)材料一中的这一学派的集大成者韩非子认为要如何治理国家?(2)材料二中,柳宗元认为哪一制度开了“公天下之端”?秦始皇在政治领域还采取了哪些巩固统一的举措?(3)这场审判,引起了人们对雅典制度的反思。请你结合苏格拉底案,运用所学知识评价雅典的民主制度。(4)结合所学,请你谈一谈对于民主和法治的思考。【答案】(1)韩非子主张变法;强调以法治国;主张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统治。(2)郡县制。政治举措:建立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创立皇帝制,国家大事由皇帝裁决;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3)雅典的民主制度忽视了参与政治者的能力与品德,是一种原始直接的民主;它具有专制统治所不具备的特点和优点,使公民得以享受更多的权利;这一民主制度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占人口多数的奴隶、妇女和外国人并没有任何政治权利。(4)坚持依法治国;坚持以人为本,顺应民心。【知识点】百家争鸣;秦始皇开创大一统;西方文明的摇篮【解析】【分析】(1)韩非子认为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以使臣民慑服。(2)根据所学可知,秦朝地方实行郡县制,官吏由中央任免,地方听命于中央,受中央管辖。在政治领域秦始皇建立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他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国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3)雅典民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是一种“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苏格拉底一案的审判过程显示,程序公正并不必然表示结果公正;苏格拉底最终被判处死刑表明,民主政治可能产生多数人的暴政(或: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4)本题考查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民主与法制建设不断在完善于进步之中,民主与法制建设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当家作主、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的重要保证。故答案为:(1)韩非子主张变法;强调以法治国;主张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统治。(2)郡县制。政治举措:建立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创立皇帝制,国家大事由皇帝裁决;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3)雅典的民主制度忽视了参与政治者的能力与品德,是一种原始直接的民主;它具有专制统治所不具备的特点和优点,使公民得以享受更多的权利;这一民主制度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占人口多数的奴隶、妇女和外国人并没有任何政治权利。(4)坚持依法治国;坚持以人为本,顺应民心。【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以三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考查百家争鸣中法家的思想观点、郡县制以及秦朝巩固统治的政治措施、评价雅典的民主制度等知识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百家争鸣中法家的思想观点、郡县制以及秦朝巩固统治的政治措施、评价雅典的民主制度等知识,明确民主与法制建设不断在完善于进步之中,民主与法制建设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当家作主、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的重要保证等。1 / 1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六校联考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中考试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数轴记忆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面是一个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②处建立的国家应该是( )A.夏朝 B.商朝 C.东周 D.西周2.(2019八上·长兴期中)“失败乃成功之母”指的是无论什么失败,只要你跌倒后能马上爬起来,跌倒的教训会成为有益的经验,帮助你取得未来的成功。主要思想与这一段话的意思一致的学派(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兵家3.(2020八上·萧山期中)成语故事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成语源于春秋争霸的是( )A.退避三舍 B.围魏救赵C.纸上谈兵 D.三顾茅庐4.(2018九上·天台月考)秦朝举行的一次廷议中,廷尉李斯的发言得到秦始皇的支持,李斯说:“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仇人);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置诸侯不便。”由此可以看出,李斯明确反对( )A.禅让制 B.世袭制 C.郡县制 D.分封制5.(2020八上·萧山期中)“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道路通罗马)”这一谚语反映了古罗马的繁荣。下列关于古罗马的说法,正确的是()A.起源于意大利塞纳河畔B.凯撒大帝时进入帝国时期C.最重要的机构是公民大会D.罗马共和国政权掌握在贵族奴隶主手中6.(2018八上·浙江期中)在西欧中世纪,经常会有人因思想和文化上的创新而被视为“异端”,从而受到宗教审判。这种现象实际体现的是( )A.罗马教皇占有全西欧三分之一的土地B.罗马教皇的权力凌驾于王权之上C.在中世纪的精神文化领域,神权凌驾于一切之上D.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7.(2019八上·余姚期末)某校808班要出一期“辉煌的古希腊文明”的黑板报,下列素材可以选用的有( )①阿基米德与浮力定律②《一千零一夜》③《荷马史诗》④《十二铜表法》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8.“通过宗教将松散的部落文化联合起来,并通过各种方式(包括征战、商业、政治、移民等),各个地区的文化得以传播、交流。”这是对哪一宗教历史贡献的描述( )A.基督教 B.佛教 C.道教 D.伊斯兰教9.(2020八上·台州月考)649年,孝德天皇下诏令国博士高向玄理与僧旻“置八省百官”,地方设国、郡、里……废除贵族对土地和部民的私有,改土地、部民为国有,上述这些措施( )A. 创立了天皇制度 B.加强了中央集权C.保障了贵族权利 D.形成了武士阶层10.(2020八上·台州月考)西安碑林博物馆有一石碑上刻有“皇帝立国……灭六暴强……壹家天下”等字。该内容称颂的皇帝是( )A.周武王 B.齐桓公 C.秦始皇 D.秦穆公11.(2020八上·台州月考)湖北云梦出土《睡虎地秦墓竹简》中有一篇《封诊式》,记载了一个乡村里长发现麻风病疑似患者并向上报告的事例。通过此则材料可以了解秦代( )A.休养生息的政策 B.疆域辽阔,人口众多C.法律制度的严酷 D.基层管理的状况12.《秦始皇》和《大汉天子》等历史影视作品热播后,很多人对秦始皇、汉武帝等古代帝王的文韬武略有了基本了解。秦始皇、汉武帝治国的核心思想分别来源于( )A.儒家、墨家学说 B.儒家、道家学说C.法家、儒家学说 D.法家、道家学说13.仰天长啸的骏马寓意美好.如下图关于“马”字的几种书体,在秦朝时被确定为全国规范文字的是哪一种 ( )A.甲骨文 B.大篆C.小篆 D.楷书14.(2018八上·余杭期中)评价历史人物要把握“全面性”。以下关于秦始皇筑长城的评价比较全面的观点是( )A.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B.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得尧阶三丈高。C.秦皇筑长城,乃为万世利。连山绝谷势蜿蜒,雄图自足制中外。D.当其兴大役,天下皆痍疮。以之召祸乱,不旋踵灭亡。岂知易代后,功及万世长。15.(2020八上·萧山期中)农民起义通常是指由农民阶层发动的武装反对统治阶级的运动。我国历史上开此先河的是()A.陈胜、吴广起义 B.刘邦、项羽起义C.黄巾军起义 D.太平天国运动16.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为改变这境况,汉高祖( )A.下令“兵皆罢归家”B.实行三十税一,不增加宫室数量C.重视“以德化民”D.只用瓦器作陵墓的装饰品17.“四面楚歌”这一成语源于一场战争。公元前202年,汉军包围楚军,并唱起楚歌,勾起楚军的思乡之情,楚军无心恋战,纷纷溃散。这场战争带来的结果是( )A.秦朝灭亡 B.秦朝统一 C.西汉建立 D.起义失败18.西汉初年,刘邦废除秦朝苛法、豁免其徭役,减轻人民的负担,如减轻田租,十五税一;景帝时又将田租由十五税一减为三十税一,还减轻刑法,废除了连坐法和残损肢体的肉刑等。汉初统治者实行这些措施的原因是( )①为了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②人民对政府不满,不断起来反抗③为汉朝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④为了创造安定的社会局面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③④19.(2020八上·台州月考)货币制度的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史上的大事,下图中的货币是由中央政府统一铸造的,它始于( )A.秦朝 B.隋朝 C.西汉 D.东汉20.(2020八上·萧山期中)下侧是西汉初年郡国并行示意图(局部)。为消除图中反映的威胁兵权的因素,汉武帝()A.实行“削藩” B.推行分封制C.颁布“推恩令” D.在长安兴办太学21.“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及了中国古代多位杰出君王。其中“汉武”最主要的功绩是( )A.创立中央集权制度 B.结束割据,实现国家统一C.稳固大一统局面 D.统治期间出现盛世局面22.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放置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货币管理 B.强化监察制度C.削弱诸侯实力 D.铲除地方割据势力23.(2019八上·柯桥月考)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引发了全社会对权力监督问题的讨论。这一问题在汉代也受到高度重视,汉武帝专为监督权力而设立的官职有( )①刺史 ②郡守 ③司隶校尉 ④三司使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②③24.(2019八上·台州月考)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这一意见( )①有利于学术文化的繁荣②推动儒学占据主导地位③有利于公平地选拔人才④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二、非选择题(第25题8分,第26题8分,第27题10分,第28题8分,第29题18分,共52分)25.(2020八上·萧山期中)读图回答问题。材料一 古代欧亚非区域文明成果图示材料二 公元前2000年前的世界文明地图(1)请仿照示例,将材料一图片下方的数字序号与材料二图片中的字母相对应。示例:A: ④B: C: D: E: (2)优越的自然条件哺育了早期的文明。图中B、C、D、E四个早期区域文明发祥地具有哪些相似的自然条件?26.(2020八上·萧山期中)早期文明,东西辉映,异彩纷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图1: (朝代)的等级制度材料二: 图2:古代印度的 制度(1)根据所学知识,补充材料中图1、图2横线上的内容。图1: (朝代)的等级制度。图2:古代印度的 制度。(2)这两种制度在后来都产生了消极影响,请结合相关史实分别加以说明。27.(2020八上·萧山期中)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国家精神和民族品格的体现。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材料一 中华民族有三道“长城”,第一道长城是秦始皇时期修建的防御工事“万里长城”,第二道“长城”是汉字……——林语堂《如何理解中国人》材料二 臣(李斯)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三 (汉武帝)及其近臣们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黄仁宇《中国大历史》(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完成填空.①我国已发现年代最早的文字是 。②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朝代) 。③秦长城西起 ,东至 。(2)结合材料二,回答秦始皇为巩固统一采取了什么举措?并分析其影响。(3)结合材料三,请说出汉武帝将“儒术”扩展并延长的具体举措。28.(2020八上·萧山期中)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书》记载,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创县制,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材料二大化二年(646年)正月初一,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正式开始改革,革新派以唐朝律令制度为蓝本,参酌日本旧习,从经济到政治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完美了日本的统治制度,奠定了日本的国家发展方向。(1)请分别写出材料一、材料二所描述的历史事件。(2)结合上述两个历史事件,运用史论结合的方法,说明“改革是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动力。”29.(2020八上·萧山期中)民主与法治是文明社会的重要基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它是中国历史上研究国家治理方式的学派之一,是我国诸子百家中的一家。它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以使臣民慑服。——新浪网材料二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注:地方官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故地方政治权利向一般平民开放,此即所谓“公天下”。)——柳宗元《封建论》材料三公元前399年,经过抽签的方式,雅典从自愿报名的候选者中随机选出501人,组成陪审团,负责审判苏格拉底。在规定的时间内,苏格拉底为自己作了辩护。陪审团经过两轮投票,以亵渎神明和蛊惑青年的罪名,多数票判其服毒。——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1)材料一中的这一学派的集大成者韩非子认为要如何治理国家?(2)材料二中,柳宗元认为哪一制度开了“公天下之端”?秦始皇在政治领域还采取了哪些巩固统一的举措?(3)这场审判,引起了人们对雅典制度的反思。请你结合苏格拉底案,运用所学知识评价雅典的民主制度。(4)结合所学,请你谈一谈对于民主和法治的思考。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②处的国家建立于约公元前1600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都城建在亳,故选项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建国时间,再结合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还是要牢记基础知识。2.【答案】A【知识点】百家争鸣【解析】【分析】失败乃成功之母体现了古代辩证法思想。道家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双方能够相互转化。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识记和理解百家争鸣各学派的主要的观点,难度适中。能提取并抓住核心内容即可。3.【答案】A【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相关知识的识记。B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办法,迫使撤回功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因此,B错误。C原是指战国的赵括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因此,C错误。D是东汉末年的,刘备三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因此,D错误。A是关于春秋时期晋楚之间的典故,出自《左传》:“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该成语与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有关故而答案为A。【点评】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的相关知识。4.【答案】D【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于西周分封制的理解 。题干中李斯提到“诸侯”与西周的分封制有关,且“相攻击”、“相诛伐”可看出所提为此种制度带来的不利后果,故而答案为D。【点评】理解西周分封制带来的不利影响。5.【答案】D【知识点】罗马帝国及基督教的产生【解析】【分析】A项起源于意大利塞纳河畔错误,古罗马兴起于意大利的台伯河畔,不符合题意;B项凯撒大帝时进入帝国时期错误,凯撒大帝时还是罗马共和国时期,不符合题意;C项最重要的机构是公民大会错误,公民大会是希腊雅典奴隶制城邦时期最高的权力机构,古罗马最重要的机构是元老院,不符合题意;D项罗马共和国政权掌握在贵族奴隶主手中说法正确,公元前509年,罗马建立了共和国。国家统治的决策权掌握在由300名贵族组成的元老院手里,所以共和国政权掌握在贵族奴隶主手中,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古罗马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6.【答案】C【知识点】西欧封建国家与基督教文明【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于中世纪西欧基督教的概况的掌握。中世纪欧洲,基督教在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地位,A是经济方面的表现,B是政治上的表现,C是精神思想方面的表现,D是西欧国家的社会状况,与基督教没有直接联系。根据题干中”宗教审判“和”思想文化“等关键词可知答案为C。【点评】掌握中世纪西欧基督教的概况。7.【答案】B【知识点】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解析】【分析】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发现杠杆定律和浮力定律。《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文学的代表,反映了阿拉伯帝国境内各族人民以及东方古国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面貌。《荷马史诗》是世界文学名著,它再现了古代希腊社会的图景,是研究早期希腊社会的重要史料。公元前450年颁布的《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现存最古老的一部成文法典。B项①③可以选用,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古代希腊文明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古代希腊文明的代表性成果。8.【答案】D【知识点】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解析】【分析】7世纪时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创立了伊斯兰教,“伊斯兰”是阿拉伯语“顺从”的意思。伊斯兰教的信徒称为“穆斯林”,意为“信仰‘真主’安拉的人”。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说教后来集录成为伊斯兰教的经典《古兰经》。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后最初在麦加传教,麦加贵族担心会损害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利益,迫害穆罕默德的信徒;622年,穆罕默德带领少数信徒离开麦加,在麦地那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国家,伊斯兰教把622年定为伊斯兰教历元年。630年,穆罕默德征服麦加,迫使麦加贵族接受伊斯兰教,承认他在政治和宗教领袖地位,麦加从此成为伊斯兰教圣地,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阿拉伯帝国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阿拉伯帝国繁荣时期,大量的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译为阿拉伯文。在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基础上,阿拉伯学者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阿拉伯文化。“通过宗教将松散的部落文化联合起来,并通过各种方式(包括征战、商业、政治、移民等),各个地区的文化得以传播、交流。”这是对伊斯兰教历史贡献的描述。D符合题意。ABC与材料无关。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伊斯兰教的创立与传播。理解和识记伊斯兰教的创立、经典、传播;阿拉伯帝国的概况、文化贡献等基础知识是解答此题的关键。9.【答案】B【知识点】大化改新【解析】【分析】大化二年(646年)正月初一,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正式开始改革,649年下诏,令国博士高向玄理与僧旻“置八省百官”,建立中央机构。地方设国、郡、里,分别由国司、郡司、里长治理,其作用是加强了中央集权。A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B项加强了中央集权是题干措施的作用,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大化改新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于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读懂材料信息是解题的关键。10.【答案】C【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解析】【分析】由材料“皇帝立国……灭六暴强……壹家天下”可知西安碑林博物馆中石碑上的这段材料反映的是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全国的历史。所以该内容称颂的皇帝是秦始皇。ABD三项都不是题干材料称颂的皇帝,不符合题意;C项秦始皇是题干材料称颂的皇帝,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始皇统一六国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对秦始皇统一全国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关键信息是“皇帝立国……灭六暴强……壹家天下”。11.【答案】D【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解析】【分析】通过题干分析,出土竹简为秦朝时期,而材料描述的是地方乡村里长发展麻风病向上汇报的事情,这反映的是秦朝地方管理制度。A项休养生息的政策是西汉时期实行的,不符合题意;B项疆域辽阔,人口众多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法律制度的严酷题干材料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D项基层管理的状况可以通过题干材料了解,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秦统一六国后,建立皇帝制度;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地方设立郡县制,由皇帝直接派人治理,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开创了此后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12.【答案】C【知识点】百家争鸣;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大一统的汉朝【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核心思想来源于法家思想。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AB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C项法家、儒家学说分别是秦始皇、汉武帝治国的核心思想来源,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始皇和汉武帝的治国思想,要求理解掌握基础史实。13.【答案】C【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七国的文字书写各异,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故选项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基础知识,准确记忆回答即可。14.【答案】D【知识点】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解析】【分析】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蜿蜒万余里,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但秦始皇滥用民力,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A项“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体现了对秦始皇修筑长城完全持否定态度,不符合题意;B项“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得尧阶三丈高” 体现的不是认同秦修筑长城的历史功绩,不符合题意;C项“秦皇筑长城,乃为万世利。连山绝谷势蜿蜒,雄图自足制中外” 只认同修长城的历史功绩,表述不客观,不符合题意;D项“当其兴大役,天下皆痍疮。以之召祸乱,不旋踵灭亡。岂知易代后,功及万世长” 从积极和不足两个方面给予了秦长城全面认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考查秦始皇修筑长城的相关史实,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15.【答案】A【知识点】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解析】【分析】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在大泽乡起义,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A项陈胜、吴广起义开我国历史上此先河,符合题意;BCD三项都在陈胜、吴广起义之后,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陈胜、吴广起义以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关键信息是“我国历史上开此先河”。注意掌握秦末农民起义中陈胜吴广起义的首创精神。16.【答案】A【知识点】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为改变这境况,汉高祖刘邦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他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增加劳动力,故选项A符合题意;B.实行三十税一,不增加宫室数量,不符合题意;C.重视“以德化民”,不符合题意;D.只用瓦器作陵墓的装饰品,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西汉初期的经济政策。解答时,依据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类题目,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17.【答案】C【知识点】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楚汉相争指的是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天下的统治权的战争,这次战争的结果以刘邦胜利而告终,最终西汉王朝建立。ABC三项都不是楚汉之争战争带来的结果,不符合题意;D项西汉建立是楚汉之争战争带来的结果,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楚汉之争的结果及学生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楚汉之争的史实。18.【答案】C【知识点】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解析】【分析】西汉初年到处残破荒凉,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土地荒芜,统治者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安定社会秩序,巩固新王朝。C项①④是汉初统治者实行这些措施的原因,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汉初统治者实行这些措施的原因及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汉初统治者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巩固新王朝。19.【答案】C【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解析】【分析】汉武帝时期,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ABD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合,不符合题意;C项西汉统一铸造五铢钱,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古代中国货币制度的改革,要求具备知识的识记和题干分析能力。20.【答案】C【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解析】【分析】西汉初年,分封的诸侯国势力相当大,严重威胁中央政权。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准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再也无力与中央对抗,解决了汉初以来的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A项实行“削藩” 也是为了消除图中反映的威胁兵权问题,但是在汉景帝时实行的,不符合题意;B项推行分封制是在西周时期,不符合题意;C项颁布“推恩令”是为消除图中反映的威胁兵权的因素,汉武帝实行的措施,符合题意;D项在长安兴办太学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汉武帝的大一统的措施及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能力。要求具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1.【答案】C【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是指汉武帝。汉武帝最主要的功绩是巩固了大一统局面。汉武帝时,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上实现了大统一,开始进入鼎盛时期。ABD三项都不是“汉武”最主要的功绩,不符合题意;C项稳固大一统局面是“汉武”最主要的功绩,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从毛泽东的诗句入手设置情景,旨在考查对汉武帝历史功绩的识记与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回顾所学知识即可正确作答。22.【答案】C【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购买一张皮币需要40万钱。而诸侯王在参加献礼时必须要购买皮币来放置礼物,但是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购买一张皮币所需要的金钱便足以消耗“千户侯”约两年的租税收入,汉武帝通过这种方法削弱了诸侯王的经济实力。因此:ABD材料中未提及,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汉武帝大一统的相关知识。难度不大,理解材料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3.【答案】C【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解析】【分析】根据课本所学可知,汉武帝大力加强监察制度,在中央设立司隶校尉,监督和检举京城百官和皇族的不法行为;在地方则分区域各派刺史一人,负责监督地方官员。故①③符合题意。C项①③是汉武帝专为监督权力而设立的官职,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汉武帝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着重考查汉武帝专为监督权力而设立的官职。熟记并掌握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解答此题的关键。24.【答案】C【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解析】【分析】从“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看,董仲舒主张独尊儒术,根据所学知识,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用儒生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孔子的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从思想文化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打击压抑了其他各派学说,不利于促进学术的繁荣,也不利于公平的选拔人才。C项②④符合题干材料,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汉武帝时期思想大一统的认识。注意扎实掌握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25.【答案】(1)⑤;②;①;③(2)都临近大河流域,水源充足;土地肥沃;地形平坦;处于温带【知识点】大河文明---古代埃及;西方文明的摇篮;古代西亚国家;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古代亚非文明。根据地图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是古埃及文明,古埃及文明的成就代表是金字塔⑤相符合。C是古巴比伦文明,古巴比伦文明的代表是《汉谟拉比法典》,②相符合。D是古印度文明,古印度文明代表是佛教,种姓制度,①相符合。E是古中国,古中国文明代表是甲骨文,③相符合。(2)本题考查古代亚非文明的相似自然环境。优越的自然条件哺育了早期的文明。图中B古埃及文明、C古巴比伦文明、D古印度文明、E古中国文明,这四个早期区域文明发祥地具有的相似的自然条件是:都发源于大河流域,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农耕发达。故答案为:(1)⑤;②;①;③。(2)都临近大河流域,水源充足;土地肥沃;地形平坦;处于温带。【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古代亚非文明的识记情况及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掌握古代亚非文明的相关知识。26.【答案】(1)西周;种姓(2)西周等级制度:到春秋时期,周天子失去往日的权威,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一些实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相互征战,争做霸主,先后出现了“春秋五霸”。(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种姓制度:激化了社会矛盾,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引起人民的不满,反对婆罗门特权的情绪不断高涨。【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1)材料一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等级制度。为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通过分封制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周代的贵族等级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根据一给出的是四个种姓制度的图片。这种现象产生于古印度。雅利安人在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第一等级婆罗门(祭司、贵族)掌握神权;第二等级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把持国家军事行政大权。第三等级吠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第一、第二等级;第四等级首陀罗(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干最低贱的职业。(2)据所学学知,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缘地区,加强了统治,扩大了疆土。后期周王室衰微,诸侯操纵国家政治,整个国家出现诸侯争霸局面。春秋时期周王室地位下降,一些强大的诸侯势力崛起。他们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其中首先称霸中原的霸主是齐桓公。种姓制度分四个等级,瞿折罗属于最低的第四等级。各等级之间不允许通婚,职业世袭,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种姓制度影响印度政治民主化进程;影响经济发展;影响文教卫生事业的发展。故答案为:(1)西周;种姓。(2)西周等级制度:到春秋时期,周天子失去往日的权威,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一些实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相互征战,争做霸主,先后出现了“春秋五霸”。(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种姓制度:激化了社会矛盾,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引起人民的不满,反对婆罗门特权的情绪不断高涨。【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印度种姓制度、分封制度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种姓制度激化了印度社会矛盾,严重地阻碍了古代印度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27.【答案】(1)甲骨文;商朝;临洮;辽东(2)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但对文化造成重大损失(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大一统的汉朝【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我国已发现年代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②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朝代)商朝。③秦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2)结合材料二“臣(李斯)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为巩固统一采取的焚书坑儒的举措。为加强思想控制,又实行“焚书坑儒”,摧残了文化,钳制了人们的思想,给我国古代的文化造成莫大的损失。(3)结合材料三“汉武帝及其近臣们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思想统治,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故答案为:(1)甲骨文;商朝;临洮;辽东。(2)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但对文化造成重大损失。(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三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甲骨文、秦长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以及危害、汉武帝加强思想统治的措施等知识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理解并识记甲骨文、秦长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以及危害、汉武帝加强思想统治的措施等知识。28.【答案】(1)材料一反映了商鞅变法;材料二反映了日本大化改新。(2)①商鞅变法: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影响:使秦国经济得到发展,为秦灭六国,建立统一的国家奠定了基础。②大化改新:将土地收归国有,国家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影响:提高了日本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发展,为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起到了重要作用。总之,两者都从本国实际出发进行改革,推动两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大化改新【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秦孝公用商君”可知,材料记述的是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从646年开始,日本的孝德天皇颁布新诏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2)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如:①商鞅变法: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影响:使秦国经济得到发展,为秦灭六国,建立统一的国家奠定了基础。②大化改新:将土地收归国有,国家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影响:提高了日本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发展,为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起到了重要作用。总之,两者都从本国实际出发进行改革,推动两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故答案为:(1)材料一反映了商鞅变法;材料二反映了日本大化改新。(2)①商鞅变法: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影响:使秦国经济得到发展,为秦灭六国,建立统一的国家奠定了基础。②大化改新:将土地收归国有,国家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影响:提高了日本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发展,为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起到了重要作用。总之,两者都从本国实际出发进行改革,推动两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的商鞅变法和日本的大化改新等史实。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明确改革是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动力,顺应历史潮流,敢于创新,勇于改革,善于学习等。29.【答案】(1)韩非子主张变法;强调以法治国;主张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统治。(2)郡县制。政治举措:建立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创立皇帝制,国家大事由皇帝裁决;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3)雅典的民主制度忽视了参与政治者的能力与品德,是一种原始直接的民主;它具有专制统治所不具备的特点和优点,使公民得以享受更多的权利;这一民主制度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占人口多数的奴隶、妇女和外国人并没有任何政治权利。(4)坚持依法治国;坚持以人为本,顺应民心。【知识点】百家争鸣;秦始皇开创大一统;西方文明的摇篮【解析】【分析】(1)韩非子认为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以使臣民慑服。(2)根据所学可知,秦朝地方实行郡县制,官吏由中央任免,地方听命于中央,受中央管辖。在政治领域秦始皇建立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他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国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3)雅典民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是一种“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苏格拉底一案的审判过程显示,程序公正并不必然表示结果公正;苏格拉底最终被判处死刑表明,民主政治可能产生多数人的暴政(或: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4)本题考查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民主与法制建设不断在完善于进步之中,民主与法制建设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当家作主、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的重要保证。故答案为:(1)韩非子主张变法;强调以法治国;主张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统治。(2)郡县制。政治举措:建立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创立皇帝制,国家大事由皇帝裁决;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3)雅典的民主制度忽视了参与政治者的能力与品德,是一种原始直接的民主;它具有专制统治所不具备的特点和优点,使公民得以享受更多的权利;这一民主制度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占人口多数的奴隶、妇女和外国人并没有任何政治权利。(4)坚持依法治国;坚持以人为本,顺应民心。【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以三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考查百家争鸣中法家的思想观点、郡县制以及秦朝巩固统治的政治措施、评价雅典的民主制度等知识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百家争鸣中法家的思想观点、郡县制以及秦朝巩固统治的政治措施、评价雅典的民主制度等知识,明确民主与法制建设不断在完善于进步之中,民主与法制建设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当家作主、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的重要保证等。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六校联考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中考试试卷(学生版).docx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六校联考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中考试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