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中检测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中检测试卷

资源简介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中检测试卷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60分)
1.“古埃及位于非洲东北角,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尼罗河贯穿埃及南北,每年尼罗河定期泛滥,当洪水退去后,两岸留下肥沃的黑色淤泥,非常有利于农业生产。因此,古埃及文明被认为是‘尼罗河的馈赠’。”对此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尼罗河定期泛滥,给沿岸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B.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的产生有重要影响
C.古埃及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D.人民群众是古埃及文明的创造者
2.目前,叙利亚化学武器问题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历史上在西亚地区诞生的文明古国发祥地应是(  )
A.印度河、恒河流域 B.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
C.尼罗河流域 D.爱琴海地区
3.(2020八上·余杭期中)下列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古代文明成就,按建造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司母戊鼎 ②胡夫金字塔 ③古罗马竞技场 ④麦加大清真寺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③②①② D.②①③④
4.(2020七下·上虞期末)世界文明区域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遗存,下列遗存中属于海洋文明的是(  )
A.苏美尔人发明的楔形文字 B.古埃及的纸草文书
C.巴基斯坦的摩亨佐·达罗城 D.克里特岛的米诺斯王宫
5.归纳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以下是某同学制作的朝代更替表的一部分,空框中应填的是 (  )
A.西周、春秋 B.春秋、战国 C.西周、东周 D.东周、战国
6.(2020八上·余杭期中)《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这就是历史上“楚王问鼎”和“问鼎中原”的由来。材料主要反映出当时(  )
A.尊王攘夷,大国争霸不断 B.王室衰微,分封制遭破坏
C.诸侯争霸,国家趋向统一 D.周朝内乱,大国兼并小国
7.(2020八上·萧山期中)成语故事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成语源于春秋争霸的是(  )
A.退避三舍 B.围魏救赵
C.纸上谈兵 D.三顾茅庐
8.“霸主制度为中国维持了相当程度的秩序,避免了无中心的混乱。争霸的结果,一方面国家形态由西周瓦解后出现的不完整的功能和结构,转变为完整的主权国家;另一方面国家形态摆脱了血缘组织的残余,转变为领土国家。”由材料可以直接得到的信息是(  )
A.霸主制度有利于主权国家和领土国家的形成
B.对待春秋争霸需要辩证地加以看待
C.西周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间争霸兼并不休
D.春秋的霸主实际上已经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9.(2019八上·天台月考)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转型的历史大变革时期,推动变革的根本动力是(  )
A.生产力的发展 B.争霸的需要
C.分封制衰落 D.人民的愿望
10.习近平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在中国越来越得到广泛认可。下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与这一理念相近的是(  )
A.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B.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C.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D.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11.(2020八上·余杭期中)“失败乃成功之母”指的是无论什么失败,只要你跌倒后能马上爬起来,跌倒的教训会成为有益的经验,帮助你取得未来的成功。与这一段话的主要思想与意思一致的学派是(  )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兵家
12.(2020八上·余杭期中)英国诗人雪莱:“我们都是希腊人。我们的法律、我们的文学、我们的宗教,根源皆在希腊。”下列史实能为此观点佐证的是(  )
①亚里士多德创立逻辑学 ②荷马加工整理《荷马史诗》
③颁布《十二铜表法》 ④拉丁字母是世界上最通用的字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3.(2020八上·余杭期中)法制是文明的标志之一,它有着很强的传承性和影响力。最适合在下面图示空白处的是(  )
A.《十二铜表法》
B.《汉谟拉比法典》
C.罗马法
D.《荷马史诗》
14.(2020八上·余杭期中)“三大世界性宗教的形成,影响了世界各大古典文明体系。”下列关于三大世界性宗教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伊斯兰教的创立与建立统一的国家有机结合
B.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种姓制度
C.伊斯兰教信奉唯一的神真主安拉,是中古西欧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D.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产生于亚洲
15.(2020八上·余杭期中)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各部在其废墟上建立起许多国家,其中法兰克人建立的王国最为强大。下列国家由法兰克人的王国发展而来的是(  )
①俄罗斯 ②法国 ③德国 ④意大利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6.(2020八上·余杭期中)欧洲中世纪的一句谚语说:“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对此话理解正确的是(  )
①说明当时存在封建等级制度
②当时封臣只承认自己直接受封的领主为封主
③这种关系在封建主之间造成一团乱麻般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④封建主和附庸之间的关系以血缘为纽带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7.(2020八上·余杭期中)7世纪,穆罕默德将阿拉伯各部落熔铸成强大民族统一体的纽带是(  )
A. 宗教信仰 B.政治目标 C.个人魅力 D.经济实力
18.(2020八上·余杭期中)关于日本的大化改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仿效中国隋唐制度进行改革
B.使日本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
C.使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D.在日本实行土地私有制
19.(2020八上·余杭期中)下列关于马镫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最早使用金属马镫的是中国人 ②突厥人将马镫技术传给阿拉伯人
③马镫为骑兵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④阿拉伯帝国骑兵普遍使用马镫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2020八上·余杭期中)制作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史时制作的年代尺,其中秦朝统一时间在哪个位置(  )
A.A B.B C.C D.D
21.(2020八上·余杭期中)“六和之内,黄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这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东巡时琅邪(琊)石刻中的一段文字。它所表达的信息(  )
A.统一度量衡 B.统一思想 C.统一文字 D.统一全国
22.与下图所示的示意图中①相关的史实是(  )
A.上承夏商,创立分封 B.诸侯争霸,铁犁牛耕
C.百家争鸣,诸国变法 D.结束分裂,完成统一
23.(2020八上·余杭期中)下列的情景在秦朝不可能出现的是(  )
A.在朝廷中,大臣齐呼“皇帝万岁”
B.某商人去原楚地经商,正在兑换蚁鼻钱
C.秦始皇正在用小篆起草诏书
D.中央官吏正在向秦始皇上奏折
24.下面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
①秦朝创立皇帝制度 ②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
③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 ④秦朝统一了文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5.《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在发动起义时说:“天下苦秦久矣。”以下最能反映秦朝之“苦”的表现是(  )
A.凶残屠杀文武大臣 B.恣意挥霍、穷奢极欲
C.统一文字、统一货币 D.法律严苛,徭役、兵役沉重
26.(2019八上·台州月考)秦帝国的横空出世和顷刻间灰飞烟灭的命运,似乎是被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所主宰。最后秦朝统治者向谁投降(  )
A.项羽 B.陈胜 C.吴广 D.刘邦
27.(2020八上·余杭期中)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中六年 前144年 68郡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28.(2020八上·余杭期中)西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汉初统治者针对这种状况采取的统治政策是(  )
A.文景之治 B.以法治国 C.焚书坑儒 D.休养生息
29.(2020八上·余杭期中)“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讲的是(  )
A.焚书坑儒 楚汉之争 B.焚书坑儒 秦末农民起义
C.秦统一六国 秦末农民起义 D.秦统一六国 楚汉之争
30.以下四幅图片反映出的共同历史信息是(  )
A.奴隶制度 B.封建制度
C.等级制度 D.资本主义制度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2020八上·余杭期中)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材料三:
(1)从材料一的两幅图中,你获取了哪些历史信息?材料二中“管仲相桓公”的结果如何
(2)材料三所示的三位思想家分别属于哪家学派?
(3)根据三则材料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的总体特征?
32.(2020八上·余杭期中)东西方文明多元发展,交相辉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图三
材料二:这三大帝国的扩张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也许横贯于亚欧大陆古道上的商队来往……对古代世界各地生产技术、文化知识的传播更为重要。
——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
(1)阅读材料一,判断图一是指   帝国,图二是指   帝国,图三是   帝国。上述三张图片体现出它们在疆域位置上有什么共同点?
(2)材料一中图二和图三两个帝国分别产生了哪一世界性宗教?除此以外,这两个帝国还创造了哪些灿烂的文化?试各举一例。
(3)在世界文化贡献方面有这样一种说法:“希腊人的脑,中国人的手,阿拉伯人的脚。”对“阿拉伯人的脚”,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史实予以说明。
(4)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请说说你对古代世界扩张的认识?
33.(2020八上·余杭期中)秦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它的辉煌与短暂留给后人太多的追思与遐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位列诸侯】
材料一:西戎犬戎与申侯伐周,杀幽王郦山下。而秦襄公将(带领)兵救周……有功。周……东徙雒邑(即洛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
——《史记·秦本纪》
【傲视西方】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
——《汉书·食货志上》
【统一天下】
材料三: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四: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奔忙于救助百姓、医治战争创伤)之不暇,团平城,病流矢(刘邦为讨伐韩王被匈奴困于平城,为平定英布叛乱被乱箭射伤),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背叛朝廷的王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柳宗元《封建论》
(1)材料一反映了周朝实行哪一制度?
(2)材料二体现了“商君”改革的哪些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是如何为“始皇”“并天下”奠定基础的。
(3)材料三反映秦统一后在全国实行什么制度?联系材料四说明这一制度的历史作用。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大河文明---古代埃及
【解析】【分析】在非洲东北部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水退后留下肥沃的黑土,便于农业种植,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河流两岸陆续出现了几十个奴隶制小国。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初步统一的古代埃及奴隶制国家建立。所以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意思是尼罗河流域孕育了埃及文明。
B项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的产生有重要影响对题干材料理解最准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古埃及文明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
2.【答案】B
【知识点】西方文明的摇篮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和材料可知,历史上在西亚地区诞生的文明古国是古巴比伦,其发源于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故选项B符合题意;
亚洲南部诞生了古印度,其发源于印度河和恒河流域,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
非洲东北部亚洲西部诞生了古埃及,其发源于尼罗河流域,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
爱琴海地区就孕育了克里特文明和麦锡尼文明,位于地中海东部的一个大海湾,位于地中海东北部、希腊和土耳其之间明,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两河流域的内容,在两河流域的内容中,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需要掌握和记忆,历史与地理的结合也显得尤为重要。
3.【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大河文明---古代埃及;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古希腊古罗马文化
【解析】【分析】司母戊鼎建造于商代(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之间) , 胡夫金字塔建造于公元前2500年左右,古罗马竞技场建造于公元80年,麦加大清真寺建于630年左右,因此先后顺序是②①③④。
D项②①③④排列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世界古代文明的时间顺序。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答案】D
【知识点】大河文明---古代埃及;西方文明的摇篮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古埃及人写在纸草文书上的象形文字,苏美尔人刻在泥版上的楔形文字, 巴基斯坦的摩亨佐·达罗城 ,都属于大河文明。克里特岛位于希腊本土以南130公里的地中海上,爱琴海以南,面积8236平方公里,是希腊最大的岛屿。 克里特岛的米诺斯王宫 ,属于海洋文明。 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 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古代希腊属于蓝色的地中海文明;古代印度、古代埃及和古代中国都发源于大河流域.
5.【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打败商纣,西周建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到洛,东周开始。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夏商西周的更替,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6.【答案】B
【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鼎”是古代权力的象征,楚王问鼎的故事说明他对周王权力的觊觎(野心),表明了周王室势力衰落,被诸侯藐视,原有的分封体系遭到破坏。
ACD三项所述题干均无体现,不符合题意;
B项王室衰微,分封制遭破坏是题干材料主要反映的内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春秋争霸,要求具备结合所学解读题干信息的能力。本题的故事,是楚王对周天子的挑衅。周天子的代表是王孙满,他坚持原则,进行了义正词严的回击。
7.【答案】A
【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相关知识的识记。B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办法,迫使撤回功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因此,B错误。C原是指战国的赵括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因此,C错误。D是东汉末年的,刘备三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因此,D错误。A是关于春秋时期晋楚之间的典故,出自《左传》:“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该成语与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有关故而答案为A。
【点评】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的相关知识。
8.【答案】A
【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霸主制度维持了相当程度的社会秩序,使国家形态转变为主权国家和领土国家。因此:A表述符合题意;
B材料中只提及霸主制度的积极影响,未提及其消极影响,不符合题意;
C材料中未体现,不符合题意;
D材料中未体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识读材料的能力。难度较大,理解题意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9.【答案】A
【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于春秋战国社会变革出现的原因的理解。ABCD都是当时社会变革出现的因素。但根据题干中“根本”一词可知答案为A。
【点评】理解春秋战国出现社会变革的原因。
10.【答案】B
【知识点】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提出“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自然资源得以持续利用,符合当今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
A项“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意思是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是指惩罚和奖赏应一视同仁,不应因人的地位不同而区别对待,是韩非子的思想理念,不符合题意;
B项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与绿色发展理念相近,符合题意;
C项“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体现了老子的辩证思想,不符合题意;
D项“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孙子的军事思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孟子的思想主张,要求具备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11.【答案】A
【知识点】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失败乃成功之母”指的是无论什么样的失败,只要你跌倒后又能马上爬起来,跌倒的教训就会成为有益的经验,帮助你取得未来的成功。与这段话主要思想一致的是道家思想。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A项道家与题干的主要思想与意思一致,符合题意;
BCD三项均与题中描述不符合,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解读题干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先秦思想等方面的成就是解题的关键。
12.【答案】A
【知识点】古希腊古罗马文化
【解析】【分析】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主要成就是创立逻辑学;《荷马史诗》是古代希腊不朽的文学作品。故①②属于古希腊对世界文明作出的重大贡献。《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拉丁字母是古代罗马文字,拉丁字母是现在世界上最通用的字母。③④不能佐证题干观点。
A项①②能为此观点佐证,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古代希腊给世界文明留下的宝贵的遗产及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准确识记古希腊文明的典型代表。
13.【答案】C
【知识点】古希腊古罗马文化
【解析】【分析】根据图中可知,近代西方各国民法典的创制深受古代法制文明的影响,结合所学,罗马的《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奠定了后世法学尤其是大陆法系民法典的基础,是法学研究者研究民法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资料之一。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A项《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是后世罗马法的渊源,对于中世纪和近代欧洲法学也有重要影响,但对近代西欧民法典的创制不如C准确完善,不符合题意;
B项《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东方文明的灿烂明珠,不如C项对西方法制文明影响深远,不符合题意;
C项罗马法最适合在题干图示空白处,符合题意;
D项《荷马史诗》是古希腊文学成就,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古罗马法的影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图片信息。
14.【答案】C
【知识点】西欧封建国家与基督教文明;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古代印度及佛教
【解析】【分析】在西欧封建社会时期,罗马教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基督教神学思想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ABD三项表述都正确,不符合题意;
C项伊斯兰教信奉唯一的神真主安拉,是中古西欧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表述不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世界三大宗教,要求识记相关史实。
15.【答案】B
【知识点】西欧封建国家与基督教文明
【解析】【分析】843年,查理曼的三个孙子缔结条约,将帝国一分为三,形成以后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的雏形。按照约定,三个王国彼此间不存在隶属关系。
B项②③④由法兰克人的王国发展而来,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查理曼帝国,要求具备知识的识记能力。
16.【答案】C
【知识点】西欧封建国家与基督教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知道:“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反映的是欧洲中世纪的封建领主制度,这是一种封建等级制度,在西欧封建社会中封建主与附庸之间的关系以土地分封为纽带,④说法错误,排除。
C项①②③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欧封建等级制度,要求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理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是解题的关键。
17.【答案】A
【知识点】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
【解析】【分析】7世纪时,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创立了伊斯兰教,他号召大家都信仰唯一的神--真主,说自己是真主的使者。穆罕默德的说教后来集录成为伊斯兰教的经典《古兰经》,伊斯兰教是阿拉伯民族的传统宗教,对维系阿拉伯民族的团结和促进阿拉伯国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之后,他和他的继承者们不断向外扩张,建立了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因而宗教信仰是穆罕默德将一盘散沙的阿拉伯各部落熔铸成一个强大的民族统一体的纽带。
A项宗教信仰是7世纪,穆罕默德将阿拉伯各部落熔铸成强大民族统一体的纽带,符合题意;
BCD三项都不是7世纪,穆罕默德将阿拉伯各部落熔铸成强大民族统一体的纽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伊斯兰教,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18.【答案】A
【知识点】大化改新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六七世纪的日本非常混乱,7世纪中期,孝德天皇仿效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通过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使日本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
A项仿效中国隋唐制度进行改革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B项使日本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是明治维新,不符合题意;
C项使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的是明治维新,不符合题意;
D项在日本实行土地私有制说法错误,大化改新在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大化改新的相关知识。注意对大化改新史实的识记。
19.【答案】C
【知识点】西欧封建国家与基督教文明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6世纪末至7世纪初,萨珊波斯人从突厥人那里引入马镫,并于7世纪初传入阿拉伯地区。②叙述错误,排除。
C项①③④叙述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马镫的相关知识,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20.【答案】B
【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
【解析】【分析】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定都咸阳。公元前221年属于公元前3世纪末。
B项B处是秦朝统一的时间,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朝统一的时间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灭六国,建立秦朝的相关史实。
21.【答案】D
【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
【解析】【分析】“六和之内,黄帝之土”意思是天地和东南西北之间都是我皇的土地,故文字赞颂的秦始皇的功绩是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建立了秦朝。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被称为秦始皇。他对历史最大的贡献是统一全国或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ABC三项都不是题干材料表达的信息,不符合题意;
D项统一全国是题干材料表达的信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朝的统一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知道公元前221年嬴政灭掉东方六国,建立秦朝。
22.【答案】D
【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秦统一了六国,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秦灭六国的有关知识。题干中的图示法,既考查了学生对朝代更迭的掌握情况,也考查了学生对秦统一六国意义的理解情况。
23.【答案】B
【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
【解析】【分析】为巩固统一,秦始皇统一货币,以秦国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
ACD三项在秦朝都可能出现,不符合题意;
B项某商人去原楚地经商,正在兑换蚁鼻钱在秦朝不可能出现,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熟记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24.【答案】C
【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时期,秦始皇创立了皇帝制度,又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从四方古印文来看,它们都是同一种文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显示秦朝还统一了文字,故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注意细心辨别题肢。
25.【答案】D
【知识点】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下苦秦久矣。”说的是天下百姓受秦朝统治逼迫已经很久了。因此:
ABC与题意无关,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秦的暴政。难度不大,掌握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即可作答。
26.【答案】D
【知识点】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与此同时,刘邦率兵直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故最后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
D项刘邦打败了秦朝统治者,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以“秦朝统治者向谁投降”为切入点,考查巨鹿之战的相关知识。熟练掌握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27.【答案】B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据表格看出,西汉从汉高帝到汉武帝时期,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逐渐增多,说明中央集权日趋巩固,王国势力逐步削弱。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对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颁布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削弱王国势力。
A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B项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汉武帝巩固大统一的措施,要求结合所学解读表格信息。
28.【答案】D
【知识点】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题干信息反映了汉初经济残破的景象,为恢复发展经济、巩固新王朝的统治,汉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ABC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休养生息是汉初统治者针对这种状况采取的统治政策,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29.【答案】B
【知识点】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意思是焚书的烟雾刚刚散尽,秦始皇的帝业也随之灭亡,函谷关和黄河天险,也锁守不住始皇的故国旧居。焚书坑的灰烬还没冷却,山东群雄已揭竿起义,起义军领袖刘邦和项羽,原来都不读书!因此诗中“竹帛烟销帝业虚”提到的重大事件是焚书坑儒,“坑灰未冷山东乱,”提到的重大事件是秦末农民战争。
A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B项焚书坑儒 秦末农民起义是“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讲的重大事件,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焚书坑儒和秦末农民战争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焚书坑儒和农民起义。
30.【答案】C
【知识点】资本主义的扩张;西欧封建国家与基督教文明;古代印度及佛教;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等级制度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幅图片反映的是法国大革命前的社会等级制度,第二幅图片反映的是日本明治维新前的封建等级制度,第三幅图片反映的是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它把社会成员分为四个等级,第四幅图片反映的是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故四幅图片反映出的共同历史信息是等级制度。
【点评】本题难度较高,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等级制度的识记。
31.【答案】(1)信息: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结果。
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2)A儒家;B道家;C墨家
(3)时代特征:社会大变革,百家争鸣。(社会大动荡的时期,也是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各种学说蓬勃兴起)
【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由材料一中图一”春秋铁器“和图二”春秋时期穿有鼻环的牛尊“,并结合所学知识知,春秋时期出现了铁制生产工具和牛耕技术的进步。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齐国国富兵强,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2)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主张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一” 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这是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庄子的思想。墨家的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反对奴隶制度,提出“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3)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战争,掠夺土地、大国兼并小国,促使井田制和分封制瓦解。随着铁器和牛耕的推广,私田增多,出现封建生产关系;春秋时期赋税制度改革促使公田转化为私田,到战国时期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已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这时,王室衰微,政权逐步掌握在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卿大夫手中,他们利用政权力量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变法运动,最终废除奴隶制度包括井田制、分封制,确立封建制度包括土地私有制、中央集权体制,顺应了走向统一的趋势。这段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在思想上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从历史进程上看,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代。
故答案为:(1)信息: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结果。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2)A儒家;B道家;C墨家。
(3)时代特征:社会大变革,百家争鸣。(社会大动荡的时期,也是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各种学说蓬勃兴起)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齐桓公称霸、百家争鸣相关知识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齐桓公称霸、百家争鸣相关知识,明确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的总体特征是社会大变革,百家争鸣。
32.【答案】(1)亚历山大;罗马;阿拉伯;共同点:都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2)图二基督教,图三伊斯兰教。阿拉伯帝国:《天方夜谭》等。罗马帝国:拉丁字母等。
(3)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把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等重大发明,印度的糖、稻米、棉花等传播到欧洲;将许多古希腊、罗马及印度的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并传播到世界各地;改造印度人发明的0到9的计数法,并传播到欧洲。
(4)虽然在扩张中伴随着暴力、奴役和掠夺,但是在客观上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世界各地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知识点】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罗马帝国及基督教的产生
【解析】【分析】(1)阅读材料一,可知图一是亚历山大帝国的疆域图,图二是罗马帝国的疆域图,图三是阿拉伯帝国的疆域图。它们在地理位置上的相同点体现在都地跨亚欧非三大洲。
(2)罗马帝国创立的宗教是基督教;阿拉伯帝国创立的宗教是伊斯兰教。阿拉伯人创作的《天方夜谭》《天方夜谭》又名《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帝国的一部民间故事集,书中所讲的《辛巴达航海》、《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阿拉丁和神灯》等故事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真实反映了阿拉伯帝国丰富的社会生活。随着罗马的扩张,拉丁字母广泛传播,成为当今世界上最通用的字母。
(3)根据所学,古代阿拉伯商人在丝绸之路上奔波,将中国古代文明传到西亚和欧洲等地,也给中国带来阿拉伯的天文学和医学知识,以及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翻译了古希腊的典籍。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阿拉伯数字”的传播发展就是其中之一。阿拉伯人被誉为“东西方交流的使者”。
(4)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如:虽然在扩张中伴随着暴力、奴役和掠夺,但是在客观上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世界各地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故答案为:(1)亚历山大;罗马;阿拉伯;共同点:都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2)图二基督教,图三伊斯兰教。阿拉伯帝国:《天方夜谭》等。罗马帝国:拉丁字母等。
(3)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把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等重大发明,印度的糖、稻米、棉花等传播到欧洲;将许多古希腊、罗马及印度的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并传播到世界各地;改造印度人发明的0到9的计数法,并传播到欧洲。
(4)虽然在扩张中伴随着暴力、奴役和掠夺,但是在客观上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世界各地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与阿拉伯帝国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准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及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3.【答案】(1)分封制。
(2)措施: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军功,立有军功的人.按功劳大小授予不等的爵位和田宅;奖励农耕.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两点即可)
影响:商鞅变法更加全面、彻底,使秦国国力大增,成为战国中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郡县制。
比分封制更有利于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防止诸侯国(地方政权)叛乱,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秦始皇开创大一统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分封制,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依据材料“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及所学可知,分封诸侯体现的是周朝的分封制。
(2)本题考查商鞅变法,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依据材料“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及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的措施: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军功,立有军功的人,按功劳大小授予不等的爵位和田宅;奖励农耕,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等措施。依据材料“至于始皇,遂并天下”可知,商鞅变法影响:变法是秦国强大起来,成为战国中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3)本题考查郡县制,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依据材料三“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可知是郡县制;依据材料“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背叛朝廷的王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及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影响: 比分封制更有利于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防止诸侯国(地方政权)叛乱,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故答案为:(1)分封制。
(2)措施: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军功,立有军功的人.按功劳大小授予不等的爵位和田宅;奖励农耕;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两点即可)影响:商鞅变法更加全面、彻底,使秦国国力大增,成为战国中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郡县制。比分封制更有利于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防止诸侯国(地方政权)叛乱,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分封制、商鞅变法、秦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
1 / 1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中检测试卷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60分)
1.“古埃及位于非洲东北角,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尼罗河贯穿埃及南北,每年尼罗河定期泛滥,当洪水退去后,两岸留下肥沃的黑色淤泥,非常有利于农业生产。因此,古埃及文明被认为是‘尼罗河的馈赠’。”对此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尼罗河定期泛滥,给沿岸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B.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的产生有重要影响
C.古埃及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D.人民群众是古埃及文明的创造者
【答案】B
【知识点】大河文明---古代埃及
【解析】【分析】在非洲东北部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水退后留下肥沃的黑土,便于农业种植,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河流两岸陆续出现了几十个奴隶制小国。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初步统一的古代埃及奴隶制国家建立。所以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意思是尼罗河流域孕育了埃及文明。
B项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的产生有重要影响对题干材料理解最准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古埃及文明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
2.目前,叙利亚化学武器问题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历史上在西亚地区诞生的文明古国发祥地应是(  )
A.印度河、恒河流域 B.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
C.尼罗河流域 D.爱琴海地区
【答案】B
【知识点】西方文明的摇篮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和材料可知,历史上在西亚地区诞生的文明古国是古巴比伦,其发源于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故选项B符合题意;
亚洲南部诞生了古印度,其发源于印度河和恒河流域,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
非洲东北部亚洲西部诞生了古埃及,其发源于尼罗河流域,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
爱琴海地区就孕育了克里特文明和麦锡尼文明,位于地中海东部的一个大海湾,位于地中海东北部、希腊和土耳其之间明,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两河流域的内容,在两河流域的内容中,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需要掌握和记忆,历史与地理的结合也显得尤为重要。
3.(2020八上·余杭期中)下列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古代文明成就,按建造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司母戊鼎 ②胡夫金字塔 ③古罗马竞技场 ④麦加大清真寺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③②①② D.②①③④
【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大河文明---古代埃及;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古希腊古罗马文化
【解析】【分析】司母戊鼎建造于商代(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之间) , 胡夫金字塔建造于公元前2500年左右,古罗马竞技场建造于公元80年,麦加大清真寺建于630年左右,因此先后顺序是②①③④。
D项②①③④排列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世界古代文明的时间顺序。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2020七下·上虞期末)世界文明区域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遗存,下列遗存中属于海洋文明的是(  )
A.苏美尔人发明的楔形文字 B.古埃及的纸草文书
C.巴基斯坦的摩亨佐·达罗城 D.克里特岛的米诺斯王宫
【答案】D
【知识点】大河文明---古代埃及;西方文明的摇篮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古埃及人写在纸草文书上的象形文字,苏美尔人刻在泥版上的楔形文字, 巴基斯坦的摩亨佐·达罗城 ,都属于大河文明。克里特岛位于希腊本土以南130公里的地中海上,爱琴海以南,面积8236平方公里,是希腊最大的岛屿。 克里特岛的米诺斯王宫 ,属于海洋文明。 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 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古代希腊属于蓝色的地中海文明;古代印度、古代埃及和古代中国都发源于大河流域.
5.归纳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以下是某同学制作的朝代更替表的一部分,空框中应填的是 (  )
A.西周、春秋 B.春秋、战国 C.西周、东周 D.东周、战国
【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打败商纣,西周建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到洛,东周开始。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夏商西周的更替,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6.(2020八上·余杭期中)《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这就是历史上“楚王问鼎”和“问鼎中原”的由来。材料主要反映出当时(  )
A.尊王攘夷,大国争霸不断 B.王室衰微,分封制遭破坏
C.诸侯争霸,国家趋向统一 D.周朝内乱,大国兼并小国
【答案】B
【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鼎”是古代权力的象征,楚王问鼎的故事说明他对周王权力的觊觎(野心),表明了周王室势力衰落,被诸侯藐视,原有的分封体系遭到破坏。
ACD三项所述题干均无体现,不符合题意;
B项王室衰微,分封制遭破坏是题干材料主要反映的内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春秋争霸,要求具备结合所学解读题干信息的能力。本题的故事,是楚王对周天子的挑衅。周天子的代表是王孙满,他坚持原则,进行了义正词严的回击。
7.(2020八上·萧山期中)成语故事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成语源于春秋争霸的是(  )
A.退避三舍 B.围魏救赵
C.纸上谈兵 D.三顾茅庐
【答案】A
【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相关知识的识记。B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办法,迫使撤回功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因此,B错误。C原是指战国的赵括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因此,C错误。D是东汉末年的,刘备三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因此,D错误。A是关于春秋时期晋楚之间的典故,出自《左传》:“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该成语与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有关故而答案为A。
【点评】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的相关知识。
8.“霸主制度为中国维持了相当程度的秩序,避免了无中心的混乱。争霸的结果,一方面国家形态由西周瓦解后出现的不完整的功能和结构,转变为完整的主权国家;另一方面国家形态摆脱了血缘组织的残余,转变为领土国家。”由材料可以直接得到的信息是(  )
A.霸主制度有利于主权国家和领土国家的形成
B.对待春秋争霸需要辩证地加以看待
C.西周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间争霸兼并不休
D.春秋的霸主实际上已经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答案】A
【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霸主制度维持了相当程度的社会秩序,使国家形态转变为主权国家和领土国家。因此:A表述符合题意;
B材料中只提及霸主制度的积极影响,未提及其消极影响,不符合题意;
C材料中未体现,不符合题意;
D材料中未体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识读材料的能力。难度较大,理解题意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9.(2019八上·天台月考)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转型的历史大变革时期,推动变革的根本动力是(  )
A.生产力的发展 B.争霸的需要
C.分封制衰落 D.人民的愿望
【答案】A
【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于春秋战国社会变革出现的原因的理解。ABCD都是当时社会变革出现的因素。但根据题干中“根本”一词可知答案为A。
【点评】理解春秋战国出现社会变革的原因。
10.习近平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在中国越来越得到广泛认可。下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与这一理念相近的是(  )
A.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B.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C.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D.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答案】B
【知识点】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提出“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自然资源得以持续利用,符合当今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
A项“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意思是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是指惩罚和奖赏应一视同仁,不应因人的地位不同而区别对待,是韩非子的思想理念,不符合题意;
B项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与绿色发展理念相近,符合题意;
C项“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体现了老子的辩证思想,不符合题意;
D项“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孙子的军事思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孟子的思想主张,要求具备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11.(2020八上·余杭期中)“失败乃成功之母”指的是无论什么失败,只要你跌倒后能马上爬起来,跌倒的教训会成为有益的经验,帮助你取得未来的成功。与这一段话的主要思想与意思一致的学派是(  )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兵家
【答案】A
【知识点】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失败乃成功之母”指的是无论什么样的失败,只要你跌倒后又能马上爬起来,跌倒的教训就会成为有益的经验,帮助你取得未来的成功。与这段话主要思想一致的是道家思想。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A项道家与题干的主要思想与意思一致,符合题意;
BCD三项均与题中描述不符合,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解读题干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先秦思想等方面的成就是解题的关键。
12.(2020八上·余杭期中)英国诗人雪莱:“我们都是希腊人。我们的法律、我们的文学、我们的宗教,根源皆在希腊。”下列史实能为此观点佐证的是(  )
①亚里士多德创立逻辑学 ②荷马加工整理《荷马史诗》
③颁布《十二铜表法》 ④拉丁字母是世界上最通用的字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A
【知识点】古希腊古罗马文化
【解析】【分析】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主要成就是创立逻辑学;《荷马史诗》是古代希腊不朽的文学作品。故①②属于古希腊对世界文明作出的重大贡献。《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拉丁字母是古代罗马文字,拉丁字母是现在世界上最通用的字母。③④不能佐证题干观点。
A项①②能为此观点佐证,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古代希腊给世界文明留下的宝贵的遗产及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准确识记古希腊文明的典型代表。
13.(2020八上·余杭期中)法制是文明的标志之一,它有着很强的传承性和影响力。最适合在下面图示空白处的是(  )
A.《十二铜表法》
B.《汉谟拉比法典》
C.罗马法
D.《荷马史诗》
【答案】C
【知识点】古希腊古罗马文化
【解析】【分析】根据图中可知,近代西方各国民法典的创制深受古代法制文明的影响,结合所学,罗马的《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奠定了后世法学尤其是大陆法系民法典的基础,是法学研究者研究民法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资料之一。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A项《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是后世罗马法的渊源,对于中世纪和近代欧洲法学也有重要影响,但对近代西欧民法典的创制不如C准确完善,不符合题意;
B项《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东方文明的灿烂明珠,不如C项对西方法制文明影响深远,不符合题意;
C项罗马法最适合在题干图示空白处,符合题意;
D项《荷马史诗》是古希腊文学成就,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古罗马法的影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图片信息。
14.(2020八上·余杭期中)“三大世界性宗教的形成,影响了世界各大古典文明体系。”下列关于三大世界性宗教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伊斯兰教的创立与建立统一的国家有机结合
B.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种姓制度
C.伊斯兰教信奉唯一的神真主安拉,是中古西欧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D.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产生于亚洲
【答案】C
【知识点】西欧封建国家与基督教文明;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古代印度及佛教
【解析】【分析】在西欧封建社会时期,罗马教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基督教神学思想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ABD三项表述都正确,不符合题意;
C项伊斯兰教信奉唯一的神真主安拉,是中古西欧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表述不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世界三大宗教,要求识记相关史实。
15.(2020八上·余杭期中)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各部在其废墟上建立起许多国家,其中法兰克人建立的王国最为强大。下列国家由法兰克人的王国发展而来的是(  )
①俄罗斯 ②法国 ③德国 ④意大利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答案】B
【知识点】西欧封建国家与基督教文明
【解析】【分析】843年,查理曼的三个孙子缔结条约,将帝国一分为三,形成以后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的雏形。按照约定,三个王国彼此间不存在隶属关系。
B项②③④由法兰克人的王国发展而来,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查理曼帝国,要求具备知识的识记能力。
16.(2020八上·余杭期中)欧洲中世纪的一句谚语说:“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对此话理解正确的是(  )
①说明当时存在封建等级制度
②当时封臣只承认自己直接受封的领主为封主
③这种关系在封建主之间造成一团乱麻般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④封建主和附庸之间的关系以血缘为纽带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C
【知识点】西欧封建国家与基督教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知道:“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反映的是欧洲中世纪的封建领主制度,这是一种封建等级制度,在西欧封建社会中封建主与附庸之间的关系以土地分封为纽带,④说法错误,排除。
C项①②③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欧封建等级制度,要求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理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是解题的关键。
17.(2020八上·余杭期中)7世纪,穆罕默德将阿拉伯各部落熔铸成强大民族统一体的纽带是(  )
A. 宗教信仰 B.政治目标 C.个人魅力 D.经济实力
【答案】A
【知识点】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
【解析】【分析】7世纪时,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创立了伊斯兰教,他号召大家都信仰唯一的神--真主,说自己是真主的使者。穆罕默德的说教后来集录成为伊斯兰教的经典《古兰经》,伊斯兰教是阿拉伯民族的传统宗教,对维系阿拉伯民族的团结和促进阿拉伯国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之后,他和他的继承者们不断向外扩张,建立了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因而宗教信仰是穆罕默德将一盘散沙的阿拉伯各部落熔铸成一个强大的民族统一体的纽带。
A项宗教信仰是7世纪,穆罕默德将阿拉伯各部落熔铸成强大民族统一体的纽带,符合题意;
BCD三项都不是7世纪,穆罕默德将阿拉伯各部落熔铸成强大民族统一体的纽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伊斯兰教,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18.(2020八上·余杭期中)关于日本的大化改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仿效中国隋唐制度进行改革
B.使日本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
C.使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D.在日本实行土地私有制
【答案】A
【知识点】大化改新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六七世纪的日本非常混乱,7世纪中期,孝德天皇仿效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通过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使日本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
A项仿效中国隋唐制度进行改革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B项使日本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是明治维新,不符合题意;
C项使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的是明治维新,不符合题意;
D项在日本实行土地私有制说法错误,大化改新在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大化改新的相关知识。注意对大化改新史实的识记。
19.(2020八上·余杭期中)下列关于马镫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最早使用金属马镫的是中国人 ②突厥人将马镫技术传给阿拉伯人
③马镫为骑兵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④阿拉伯帝国骑兵普遍使用马镫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知识点】西欧封建国家与基督教文明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6世纪末至7世纪初,萨珊波斯人从突厥人那里引入马镫,并于7世纪初传入阿拉伯地区。②叙述错误,排除。
C项①③④叙述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马镫的相关知识,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20.(2020八上·余杭期中)制作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史时制作的年代尺,其中秦朝统一时间在哪个位置(  )
A.A B.B C.C D.D
【答案】B
【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
【解析】【分析】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定都咸阳。公元前221年属于公元前3世纪末。
B项B处是秦朝统一的时间,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朝统一的时间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灭六国,建立秦朝的相关史实。
21.(2020八上·余杭期中)“六和之内,黄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这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东巡时琅邪(琊)石刻中的一段文字。它所表达的信息(  )
A.统一度量衡 B.统一思想 C.统一文字 D.统一全国
【答案】D
【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
【解析】【分析】“六和之内,黄帝之土”意思是天地和东南西北之间都是我皇的土地,故文字赞颂的秦始皇的功绩是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建立了秦朝。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被称为秦始皇。他对历史最大的贡献是统一全国或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ABC三项都不是题干材料表达的信息,不符合题意;
D项统一全国是题干材料表达的信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朝的统一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知道公元前221年嬴政灭掉东方六国,建立秦朝。
22.与下图所示的示意图中①相关的史实是(  )
A.上承夏商,创立分封 B.诸侯争霸,铁犁牛耕
C.百家争鸣,诸国变法 D.结束分裂,完成统一
【答案】D
【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秦统一了六国,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秦灭六国的有关知识。题干中的图示法,既考查了学生对朝代更迭的掌握情况,也考查了学生对秦统一六国意义的理解情况。
23.(2020八上·余杭期中)下列的情景在秦朝不可能出现的是(  )
A.在朝廷中,大臣齐呼“皇帝万岁”
B.某商人去原楚地经商,正在兑换蚁鼻钱
C.秦始皇正在用小篆起草诏书
D.中央官吏正在向秦始皇上奏折
【答案】B
【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
【解析】【分析】为巩固统一,秦始皇统一货币,以秦国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
ACD三项在秦朝都可能出现,不符合题意;
B项某商人去原楚地经商,正在兑换蚁鼻钱在秦朝不可能出现,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熟记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24.下面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
①秦朝创立皇帝制度 ②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
③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 ④秦朝统一了文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C
【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时期,秦始皇创立了皇帝制度,又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从四方古印文来看,它们都是同一种文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显示秦朝还统一了文字,故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注意细心辨别题肢。
25.《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在发动起义时说:“天下苦秦久矣。”以下最能反映秦朝之“苦”的表现是(  )
A.凶残屠杀文武大臣 B.恣意挥霍、穷奢极欲
C.统一文字、统一货币 D.法律严苛,徭役、兵役沉重
【答案】D
【知识点】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下苦秦久矣。”说的是天下百姓受秦朝统治逼迫已经很久了。因此:
ABC与题意无关,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秦的暴政。难度不大,掌握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即可作答。
26.(2019八上·台州月考)秦帝国的横空出世和顷刻间灰飞烟灭的命运,似乎是被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所主宰。最后秦朝统治者向谁投降(  )
A.项羽 B.陈胜 C.吴广 D.刘邦
【答案】D
【知识点】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与此同时,刘邦率兵直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故最后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
D项刘邦打败了秦朝统治者,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以“秦朝统治者向谁投降”为切入点,考查巨鹿之战的相关知识。熟练掌握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27.(2020八上·余杭期中)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中六年 前144年 68郡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答案】B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据表格看出,西汉从汉高帝到汉武帝时期,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逐渐增多,说明中央集权日趋巩固,王国势力逐步削弱。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对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颁布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削弱王国势力。
A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B项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汉武帝巩固大统一的措施,要求结合所学解读表格信息。
28.(2020八上·余杭期中)西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汉初统治者针对这种状况采取的统治政策是(  )
A.文景之治 B.以法治国 C.焚书坑儒 D.休养生息
【答案】D
【知识点】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题干信息反映了汉初经济残破的景象,为恢复发展经济、巩固新王朝的统治,汉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ABC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休养生息是汉初统治者针对这种状况采取的统治政策,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29.(2020八上·余杭期中)“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讲的是(  )
A.焚书坑儒 楚汉之争 B.焚书坑儒 秦末农民起义
C.秦统一六国 秦末农民起义 D.秦统一六国 楚汉之争
【答案】B
【知识点】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意思是焚书的烟雾刚刚散尽,秦始皇的帝业也随之灭亡,函谷关和黄河天险,也锁守不住始皇的故国旧居。焚书坑的灰烬还没冷却,山东群雄已揭竿起义,起义军领袖刘邦和项羽,原来都不读书!因此诗中“竹帛烟销帝业虚”提到的重大事件是焚书坑儒,“坑灰未冷山东乱,”提到的重大事件是秦末农民战争。
A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B项焚书坑儒 秦末农民起义是“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讲的重大事件,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焚书坑儒和秦末农民战争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焚书坑儒和农民起义。
30.以下四幅图片反映出的共同历史信息是(  )
A.奴隶制度 B.封建制度
C.等级制度 D.资本主义制度
【答案】C
【知识点】资本主义的扩张;西欧封建国家与基督教文明;古代印度及佛教;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等级制度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幅图片反映的是法国大革命前的社会等级制度,第二幅图片反映的是日本明治维新前的封建等级制度,第三幅图片反映的是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它把社会成员分为四个等级,第四幅图片反映的是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故四幅图片反映出的共同历史信息是等级制度。
【点评】本题难度较高,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等级制度的识记。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2020八上·余杭期中)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材料三:
(1)从材料一的两幅图中,你获取了哪些历史信息?材料二中“管仲相桓公”的结果如何
(2)材料三所示的三位思想家分别属于哪家学派?
(3)根据三则材料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的总体特征?
【答案】(1)信息: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结果。
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2)A儒家;B道家;C墨家
(3)时代特征:社会大变革,百家争鸣。(社会大动荡的时期,也是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各种学说蓬勃兴起)
【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由材料一中图一”春秋铁器“和图二”春秋时期穿有鼻环的牛尊“,并结合所学知识知,春秋时期出现了铁制生产工具和牛耕技术的进步。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齐国国富兵强,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2)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主张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一” 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这是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庄子的思想。墨家的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反对奴隶制度,提出“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3)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战争,掠夺土地、大国兼并小国,促使井田制和分封制瓦解。随着铁器和牛耕的推广,私田增多,出现封建生产关系;春秋时期赋税制度改革促使公田转化为私田,到战国时期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已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这时,王室衰微,政权逐步掌握在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卿大夫手中,他们利用政权力量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变法运动,最终废除奴隶制度包括井田制、分封制,确立封建制度包括土地私有制、中央集权体制,顺应了走向统一的趋势。这段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在思想上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从历史进程上看,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代。
故答案为:(1)信息: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结果。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2)A儒家;B道家;C墨家。
(3)时代特征:社会大变革,百家争鸣。(社会大动荡的时期,也是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各种学说蓬勃兴起)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齐桓公称霸、百家争鸣相关知识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齐桓公称霸、百家争鸣相关知识,明确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的总体特征是社会大变革,百家争鸣。
32.(2020八上·余杭期中)东西方文明多元发展,交相辉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图三
材料二:这三大帝国的扩张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也许横贯于亚欧大陆古道上的商队来往……对古代世界各地生产技术、文化知识的传播更为重要。
——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
(1)阅读材料一,判断图一是指   帝国,图二是指   帝国,图三是   帝国。上述三张图片体现出它们在疆域位置上有什么共同点?
(2)材料一中图二和图三两个帝国分别产生了哪一世界性宗教?除此以外,这两个帝国还创造了哪些灿烂的文化?试各举一例。
(3)在世界文化贡献方面有这样一种说法:“希腊人的脑,中国人的手,阿拉伯人的脚。”对“阿拉伯人的脚”,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史实予以说明。
(4)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请说说你对古代世界扩张的认识?
【答案】(1)亚历山大;罗马;阿拉伯;共同点:都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2)图二基督教,图三伊斯兰教。阿拉伯帝国:《天方夜谭》等。罗马帝国:拉丁字母等。
(3)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把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等重大发明,印度的糖、稻米、棉花等传播到欧洲;将许多古希腊、罗马及印度的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并传播到世界各地;改造印度人发明的0到9的计数法,并传播到欧洲。
(4)虽然在扩张中伴随着暴力、奴役和掠夺,但是在客观上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世界各地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知识点】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罗马帝国及基督教的产生
【解析】【分析】(1)阅读材料一,可知图一是亚历山大帝国的疆域图,图二是罗马帝国的疆域图,图三是阿拉伯帝国的疆域图。它们在地理位置上的相同点体现在都地跨亚欧非三大洲。
(2)罗马帝国创立的宗教是基督教;阿拉伯帝国创立的宗教是伊斯兰教。阿拉伯人创作的《天方夜谭》《天方夜谭》又名《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帝国的一部民间故事集,书中所讲的《辛巴达航海》、《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阿拉丁和神灯》等故事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真实反映了阿拉伯帝国丰富的社会生活。随着罗马的扩张,拉丁字母广泛传播,成为当今世界上最通用的字母。
(3)根据所学,古代阿拉伯商人在丝绸之路上奔波,将中国古代文明传到西亚和欧洲等地,也给中国带来阿拉伯的天文学和医学知识,以及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翻译了古希腊的典籍。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阿拉伯数字”的传播发展就是其中之一。阿拉伯人被誉为“东西方交流的使者”。
(4)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如:虽然在扩张中伴随着暴力、奴役和掠夺,但是在客观上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世界各地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故答案为:(1)亚历山大;罗马;阿拉伯;共同点:都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2)图二基督教,图三伊斯兰教。阿拉伯帝国:《天方夜谭》等。罗马帝国:拉丁字母等。
(3)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把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等重大发明,印度的糖、稻米、棉花等传播到欧洲;将许多古希腊、罗马及印度的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并传播到世界各地;改造印度人发明的0到9的计数法,并传播到欧洲。
(4)虽然在扩张中伴随着暴力、奴役和掠夺,但是在客观上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世界各地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与阿拉伯帝国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准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及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3.(2020八上·余杭期中)秦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它的辉煌与短暂留给后人太多的追思与遐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位列诸侯】
材料一:西戎犬戎与申侯伐周,杀幽王郦山下。而秦襄公将(带领)兵救周……有功。周……东徙雒邑(即洛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
——《史记·秦本纪》
【傲视西方】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
——《汉书·食货志上》
【统一天下】
材料三: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四: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奔忙于救助百姓、医治战争创伤)之不暇,团平城,病流矢(刘邦为讨伐韩王被匈奴困于平城,为平定英布叛乱被乱箭射伤),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背叛朝廷的王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柳宗元《封建论》
(1)材料一反映了周朝实行哪一制度?
(2)材料二体现了“商君”改革的哪些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是如何为“始皇”“并天下”奠定基础的。
(3)材料三反映秦统一后在全国实行什么制度?联系材料四说明这一制度的历史作用。
【答案】(1)分封制。
(2)措施: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军功,立有军功的人.按功劳大小授予不等的爵位和田宅;奖励农耕.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两点即可)
影响:商鞅变法更加全面、彻底,使秦国国力大增,成为战国中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郡县制。
比分封制更有利于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防止诸侯国(地方政权)叛乱,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秦始皇开创大一统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分封制,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依据材料“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及所学可知,分封诸侯体现的是周朝的分封制。
(2)本题考查商鞅变法,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依据材料“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及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的措施: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军功,立有军功的人,按功劳大小授予不等的爵位和田宅;奖励农耕,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等措施。依据材料“至于始皇,遂并天下”可知,商鞅变法影响:变法是秦国强大起来,成为战国中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3)本题考查郡县制,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依据材料三“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可知是郡县制;依据材料“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背叛朝廷的王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及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影响: 比分封制更有利于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防止诸侯国(地方政权)叛乱,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故答案为:(1)分封制。
(2)措施: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军功,立有军功的人.按功劳大小授予不等的爵位和田宅;奖励农耕;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两点即可)影响:商鞅变法更加全面、彻底,使秦国国力大增,成为战国中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郡县制。比分封制更有利于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防止诸侯国(地方政权)叛乱,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分封制、商鞅变法、秦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