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道德与法治·历史与社会期中检测试卷一、选择题1.(2020九上·余杭期中)下侧漫画发表于1912年,桶上英文意为“巴尔干麻烦”,桶盖将被蒸汽顶起,上面的人物代表英、法、德、奥匈、沙俄等国。该漫画( )①诠释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②揭露了列强掠夺和侵略的邪恶本质③反映了科技在战争中的巨大推动作用④讽刺了列强在巴黎和会上的勾心斗角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A【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解析】【分析】结合题干时间及“巴尔干麻烦”“上面的人物代表英、法、德、奥匈、沙俄等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前夕,由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斗争激烈,矛盾复杂,主奴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巴尔干半岛成为各种矛盾的焦点,一战一触即发。A项①②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漫画为依托,主要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学生的分析运用能力。要求具备解读题干和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2.(2020九上·余杭期中)“战场上随处可见坍塌的房屋,血肉模糊、呼号挣扎的伤兵和堆积如山的尸体。”这场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人们称为“绞肉机”、“屠场”和“地狱”的战役是( )A.索姆河战役 B.马恩河战役 C.凡尔登战役 D.日德兰战役【答案】C【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解析】【分析】1916年在西线爆发的凡尔登战役,双方伤亡70多万人,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德军进攻被遏止,法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ABD三项和题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凡尔登战役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人们称为“绞肉机”、“屠场”和“地狱”,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凡尔登战役。掌握凡尔登战役的相关史实。3.(2020九上·余杭期中)1908年,绵阳市江油人凌阗秘密散发讨清檄文,号召“驱逐满虏,勘定中原”,并于1911年11月19日,在江油两河口组织武装起义。这次起义发生的背景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答案】C【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武昌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清朝统治土崩瓦解。A项洋务运动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不符合题意;B项戊戌变法发生在1898年,与题干时间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辛亥革命是江油两河口起义发生的背景,符合题意;D项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与题干时间不符,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识记与灵活掌握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4.(2020九上·义乌月考)“中国历史上的多次革命,唯有辛亥革命在破旧与立新两方面,堪称历史性的首创之举。”辛亥革命在“破旧”方面的“首创之举”是( )A.创立了中华民国 B.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C.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答案】B【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故辛亥革命在“破旧”方面的“首创之举”是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ACD三项都不是辛亥革命在“破旧”方面的“首创之举”,不符合题意;B项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是辛亥革命在“破旧”方面的“首创之举”,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的意义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知道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5.(2020九上·余杭期中)造成下表项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项目 时 间 变 化农户 1914~1918年 减少1500多万户耕地 1914~1918年 减少2600多万亩荒地 1914~1918年 增加4900多万亩军费 1916~1918年 增加5000多万元A.府院之争 B.军阀纷争 C.列强侵略 D.农民战争【答案】B【知识点】北洋政府与军阀混战【解析】【分析】仔细观察图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所示历史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北洋军阀的割据混战;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的矛盾开始暴露出来,由于中国仍旧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在帝国主义各国的分别收买和互相争夺下,分裂成几个派系,其中主要是直、皖、奉三系,军阀割据、战事不断、军阀割据局面对经济造成严重破坏、军阀割据局面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ACD三项都不是造成题干表格项目变化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B项军阀纷争是造成题干表格项目变化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北洋军阀的知识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北洋军阀黑暗统治的相关知识。根据相关文字的提示信息或准确识别图片确定正确答案。6.(2020九上·余杭期中)“皇帝倒了,民国创建了,共和实现了,但民主、自由、博爱、独立等一切具有外部因素的新鲜主张,好像都与中国主体人群无缘。中国没有从国体变更这样大的历史调整中重建秩序,更没有构建出中国人可以普遍接受的信仰,中国人精神困惑更加严重。”为解决“精神困惑”, 中国人掀起了(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答案】D【知识点】新文化运动【解析】【分析】依据“皇帝倒了,民国创建了,共和实现了”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说明材料描述历史事件发生在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建立后,即1912年以后。依据“民主、自由、博爱、独立等一切具有外部因素的新鲜主张,好像都与中国主体人群无缘”、“中国人精神困惑更加严重”,可知,指的是新文化运动。1915年掀起的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大解放,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基础。A项洋务运动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与1915年掀起的新文化运动时间不符,不符合题意;B项戊戌变法发生在1898年,与1915年掀起的新文化运动时间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辛亥革命发生在1911年,与1915年掀起的新文化运动时间不符,不符合题意;D项新文化运动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文化运动,要求运用所学分析题干信息。7.(2020九上·余杭期中)“外交失败,皆由少数卖国贼所为。……山东问题,关系我国命脉。鲁亡国亡。乞电巴黎专使力争。宁可退出和会,否则誓死不认。”这一电文可以佐证( )①一战后凡尔赛体系的不合理性 ②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③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 ④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A【知识点】五四运动【解析】【分析】1919年帝国主义国家在巴黎和会上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却受到了战败国的待遇,这个消息传到国内后,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学生三千多人,在天安门前集会讲演,随后举行游行示威,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中国政治历史舞台并发挥着重大作用,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据“外交失败,皆由少数卖国贼所为。……山东问题,关系我国命脉,鲁亡国亡。乞电巴黎专使力争。”“宁可退出和会,否则暂死不认。”可知,这一电文可以佐证一战后巴黎和约的不合理性、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故①③正确。②④从题干信息无法得出,故排除。A项①③可以用题干电文佐证,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五四运动的意义,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8.(2020九上·余杭期中)下图是苏州吴县沈维钧编辑,于1921年6月发行的《做白话文秘诀》书影。这本书的出版( )A.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B.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C.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D.是对文学革命的积极响应【答案】A【知识点】新文化运动【解析】【分析】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强调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不作无病之呻吟”。陈独秀紧接着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倡导,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题干《做白话文秘诀》这本书的出版是对文学革命的积极响应。A项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的是《新青年》,符合题意;B项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的是新文化运动,不符合题意;C项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是李大钊,不符合题意;D项是对文学革命的积极响应理解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图片信息。9.(2020九上·余杭期中)革命口号具有时代的特征。下列革命口号中出现在五四运动时期的是(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D.“打倒老蒋,解放全国”【答案】C【知识点】五四运动【解析】【分析】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后,北京高校的3000多名学生在天门集会、示威、游行,高喊“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五四运动爆发。A项“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是同盟会的革命纲领,不符合题意;B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立后,革命之火在南方形成燎原之势,这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口号,不符合题意;C项“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出现在五四运动时期,符合题意;D项“打倒老蒋,解放全国”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口号,不符合题意;“外争主权,内惩国贼”是五四运动时期的口号,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五四运动时期的革命口号,要求识记基础史实。10.(2020九上·余杭期中)浙江是中国革命红船的起航地。1921年,中共一大的代表们在嘉兴南湖红船上( )A.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B.确立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核心地位C.第一次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D.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党纲【答案】D【知识点】中国共产党成立【解析】【分析】1921年7月23日,中共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一条画舫上继续举行,出席会议的代表有毛泽东、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何叔衡、李达等13人,他们代表了全国50多名党员。大会通过了第一个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党在当前的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开展工人运动。大会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当选为中央局书记。A项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的是八七会议,不符合题意;B项确立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核心地位的是遵义会议,不符合题意;C项第一次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在井冈山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开展游击战争,创建的局面,不符合题意;D项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党纲的是中共一大,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共一大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中共一大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11.(2020九上·余杭期中)下图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的刊物。这表明,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 )A.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 B.成为队伍最庞大的革命政党C.团结人民群众开展武装斗争 D.选择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答案】A【知识点】中国共产党成立【解析】【分析】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创办了《劳动界》、《劳动音》等一批专供工人阅读的刊物,它们的刊行启发和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阶级的结合,表明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A项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理解正确符合题意;B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相关史实。12.(2020九上·余杭期中)有学者评价:“长征简直是将革命划分为‘公元前’和‘公元后’的一条分界线。”请你以长征进程为序,将下面这首顺序颠倒的诗歌恢复原貌( )①娄山关前庭战急,遵义城头赤帜竖。 ②铁壁合围难突破,暮色苍茫别红都。③舵手一易齐桨橹,革命从此上新途。 ④强渡湘江血如注,三军今日在奔何处?A.①②④③ B.②③①④ C.②④①③ D.③①②④【答案】C【知识点】红军长征【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围剿”。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进行长征。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红军突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但人员损失过半,随后红军强渡乌江,解放遵义,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的指挥下,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接着,红军北上,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吴起镇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胜利结束。题干诗歌中,“铁壁合围”是指国民党政府对中央苏区进行的第五次反围剿;“别红都”是指红军离开中央苏区开始长征;“舵手一易”是指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上新途”是指长征的胜利。“强渡湘江血如注,三军今日奔何处”是指长征途中的湘江战役,渡过湘江。C项②④①③排列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长征简直是将革命划分为“公元前”和“公元后”的一条分界线为切入点,主要考查长征进程的相关史实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识记长征进程的相关史实。13.(2020九上·余杭期中)1923年,陈独秀说:“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遂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想,由空想而实际行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这里所说的“世界的革命思想”指的是( )A. 维新思想 B.三民主义C.马克思主义 D.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答案】C【知识点】五四运动【解析】【分析】据题干“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遂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想,由空想而实际行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故材料中所说的“世界的革命思想”指的是马克思主义。ABD三项和题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马克思主义是题干里所说的“世界的革命思想”所指的内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知道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14.(2020九上·余杭期中)与下图现象相关的史实有( )①北伐的胜利进军 ②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③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④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D【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图表可知,1927年党员总人数为1万多与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有关,1928年党员总人数上升为12万左右,是因为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领经“三湾改编”后的秋收起义部队到达宁冈,先后在宁冈、永新、茶陵、遂川等县恢复和建立了党组织,发展武装力量,开展游击战争,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建立红色政权,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创立了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D项②③④与题干图表现象相关,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共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要求具备读图识图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二、非选择题15.(2020九上·余杭期中)20世纪以来,近代中国走过了一条政治革命、思想革新、革命道路探索的伟大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一个分水岭”中的“它”是指哪一事件?为什么说“它”是“中国帝制与共和意识的分水 岭”?(2)一名“清道夫”指的是谁?请用史实证明他是“中国思想界的一名清道夫”。(3)根据《1927~1930年革命形势图》,简述中国共产党探索这条革命道路的历程。【答案】(1)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宣告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2)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向传统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宣战。(3)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受挫后改向农村进军,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会师壮大了革命根据地的力量;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过程中,毛泽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知识点】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工农武装割据【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辛亥革命,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第一小问,材料一“它使传统中国二千余年的皇帝制度彻底崩溃,是中国帝制与共和意识的分水岭,尽管它的结局是悲剧性的……”是指辛亥革命。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2)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由材料二“他把启蒙的水洒向那孔孟弥漫的大道上”可知“他”是陈独秀,因为陈独秀传播民主科学思想,是思想的启蒙,据所学知识,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号召青年起来争取平等自由,以科学的方法认识事物,向传统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宣战。(3)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历程,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图片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了南昌起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在秋收起义遭受挫折后,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故答案为:(1)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宣告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2)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向传统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宣战。(3)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受挫后改向农村进军,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会师壮大了革命根据地的力量;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过程中,毛泽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工农武装割据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具备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6.(2020九上·余杭期中)在近代革命的艰难历程中,总有一股力量在推动着中华民族前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群众的力量】以往搞革命的人,眼睛总是看着上层的军官、政客、议员,……如今在五四群众运动的对比下,上层的社会力量显得何等的微不足道。在人民群众中所蕴藏的力量一旦得到解放,那才真正是惊天动地、无坚不摧的。——摘自《吴玉章回忆录》【联合的力量】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划破了浓重的黑暗,工人运动、农民运动蓬勃发展,革命浪潮迅速席卷全国。……虽然以破裂告终,但……它展示出了革命的政党联合起来产生的巨大力量。——摘编自纪录片《第一次握手》解说词【成长的力量】会议以后,我军一反以前的情况,好像忽然获得了新的生命,迂回曲折,穿插于敌人之间,以为我向东却又向西,以为我渡江北上却又远途回击。……弄得敌人扑朔迷离,处处挨打,疲于奔命。——摘自刘伯承《回顾长征》(1)“上层的社会力量”与哪一阶级力量对比“显得微不足道”?在人民群众汹涌澎湃的斗争下,五四运动实现了哪两个直接目标?(2)列举一例史实,论证“革命的政党联合起来产生的巨大力量”。(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会议以后,我军……好像忽然获得了新的生命”的原因。【答案】(1)工人阶级(或无产阶级)。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中国代表团作出了拒绝在《凡尔赛条约》上签字的决定。(2)1924年,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国民革命运动,取得北伐的胜利,基本实现全国统一(或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或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办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短时期里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干部,成为国民革命军的骨干。)。(3)1935年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红军长征【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如今在五四群众运动的对比下,上层的社会力量显得何等的微不足道”并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时期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所以上层社会力量与无产阶级力量对比显得微不足道。五四运动实现了释放学生罢免曹汝霖等职务、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的直接目标。(2)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实现,在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中,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1924年5月,国民党在广州的黄埔创办了黄埔军校,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的军事政治人才;1926年7月进行北伐战争,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3)1935年1月,党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会后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故答案为:(1)工人阶级(或无产阶级)。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中国代表团作出了拒绝在《凡尔赛条约》上签字的决定。(2)1924年,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国民革命运动,取得北伐的胜利,基本实现全国统一(或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或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办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短时期里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干部,成为国民革命军的骨干。)(3)1935年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五四运动、国共第一次合作、遵义会议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17.(2020九上·余杭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建党前毛泽东的部分活动。材料二:建党后毛泽东的部分著作或观点。时间 著作或观点1927年2月 撰写《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认为农民是农村革命运动的中坚1927年8月 在八七会议上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重要论断1929年4月 在《土地法》中规定“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1930年1月 撰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指出要通过建立和发展红军、游击队和根据地来促进全国革命的高潮(1)从1911年到1920年,毛泽东逐渐从一名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依据材料一分析其转变的原因。(2)毛泽东1919~1920年的活动,反映出当时中国共产党成立已具备了哪些成熟条件?(3)结合材料二著作或观点,归纳出中国革命道路的特色所在。【答案】(1)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受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意识到中国工人和农民的重要性。(2)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3)依靠工农群众,广泛发动人民群众;进行武装斗争,武装夺取政权;建立革命根据地;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基本国情出发,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知识点】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成立【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中的“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革命的火焰迅速燃遍全国,毛泽东当即投奔湖南革命军……”可见毛泽东逐渐从一名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的原因是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依据材料一中的“1919年7月,五四运动后创办《湘江评论》,发表《民众的大联合》,指明民众的大联合就是以农民、工人为主体的所有被压迫者的联合”可见毛泽东逐渐从一名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的原因是意识到中国工人和农民的重要性;依据材料一中的“……收集阅读有关马克思主义书籍”“……”可见毛泽东逐渐从一名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2)根据材料“在北京与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接触交谈,收集阅读有关马克思主义书籍”得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研究和宣传;根据“在长沙创建共产主义小组”得出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成立;根据“发表《民众的大联合》指明民众的大联合就是以农民、工人为主体的所有被压迫者的联合”得出工人队伍不断壮大。(3)根据“撰写《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认为农民是农村革命运动的中坚”可知毛泽东强调农民阶级的重要性,要依靠工农群众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根据“枪杆子里出政权”得出进行武装斗争,武装夺取政权;根据“写《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指出要通过建立和发展红军、游击队和根据地来促进全国革命的高潮”可知在井冈山时期,提出以农村包围城市,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根据“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得出积极开展土地革命。故答案为:(1)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受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意识到中国工人和农民的重要性。(2)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3)依靠工农群众,广泛发动人民群众;进行武装斗争,武装夺取政权;建立革命根据地;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基本国情出发,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毛泽东从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的原因、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特色,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归纳材料信息。1 / 1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道德与法治·历史与社会期中检测试卷一、选择题1.(2020九上·余杭期中)下侧漫画发表于1912年,桶上英文意为“巴尔干麻烦”,桶盖将被蒸汽顶起,上面的人物代表英、法、德、奥匈、沙俄等国。该漫画( )①诠释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②揭露了列强掠夺和侵略的邪恶本质③反映了科技在战争中的巨大推动作用④讽刺了列强在巴黎和会上的勾心斗角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2020九上·余杭期中)“战场上随处可见坍塌的房屋,血肉模糊、呼号挣扎的伤兵和堆积如山的尸体。”这场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人们称为“绞肉机”、“屠场”和“地狱”的战役是( )A.索姆河战役 B.马恩河战役 C.凡尔登战役 D.日德兰战役3.(2020九上·余杭期中)1908年,绵阳市江油人凌阗秘密散发讨清檄文,号召“驱逐满虏,勘定中原”,并于1911年11月19日,在江油两河口组织武装起义。这次起义发生的背景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4.(2020九上·义乌月考)“中国历史上的多次革命,唯有辛亥革命在破旧与立新两方面,堪称历史性的首创之举。”辛亥革命在“破旧”方面的“首创之举”是( )A.创立了中华民国 B.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C.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5.(2020九上·余杭期中)造成下表项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项目 时 间 变 化农户 1914~1918年 减少1500多万户耕地 1914~1918年 减少2600多万亩荒地 1914~1918年 增加4900多万亩军费 1916~1918年 增加5000多万元A.府院之争 B.军阀纷争 C.列强侵略 D.农民战争6.(2020九上·余杭期中)“皇帝倒了,民国创建了,共和实现了,但民主、自由、博爱、独立等一切具有外部因素的新鲜主张,好像都与中国主体人群无缘。中国没有从国体变更这样大的历史调整中重建秩序,更没有构建出中国人可以普遍接受的信仰,中国人精神困惑更加严重。”为解决“精神困惑”, 中国人掀起了(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7.(2020九上·余杭期中)“外交失败,皆由少数卖国贼所为。……山东问题,关系我国命脉。鲁亡国亡。乞电巴黎专使力争。宁可退出和会,否则誓死不认。”这一电文可以佐证( )①一战后凡尔赛体系的不合理性 ②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③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 ④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8.(2020九上·余杭期中)下图是苏州吴县沈维钧编辑,于1921年6月发行的《做白话文秘诀》书影。这本书的出版( )A.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B.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C.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D.是对文学革命的积极响应9.(2020九上·余杭期中)革命口号具有时代的特征。下列革命口号中出现在五四运动时期的是(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D.“打倒老蒋,解放全国”10.(2020九上·余杭期中)浙江是中国革命红船的起航地。1921年,中共一大的代表们在嘉兴南湖红船上( )A.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B.确立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核心地位C.第一次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D.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党纲11.(2020九上·余杭期中)下图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的刊物。这表明,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 )A.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 B.成为队伍最庞大的革命政党C.团结人民群众开展武装斗争 D.选择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12.(2020九上·余杭期中)有学者评价:“长征简直是将革命划分为‘公元前’和‘公元后’的一条分界线。”请你以长征进程为序,将下面这首顺序颠倒的诗歌恢复原貌( )①娄山关前庭战急,遵义城头赤帜竖。 ②铁壁合围难突破,暮色苍茫别红都。③舵手一易齐桨橹,革命从此上新途。 ④强渡湘江血如注,三军今日在奔何处?A.①②④③ B.②③①④ C.②④①③ D.③①②④13.(2020九上·余杭期中)1923年,陈独秀说:“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遂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想,由空想而实际行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这里所说的“世界的革命思想”指的是( )A. 维新思想 B.三民主义C.马克思主义 D.工农武装割据思想14.(2020九上·余杭期中)与下图现象相关的史实有( )①北伐的胜利进军 ②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③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④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二、非选择题15.(2020九上·余杭期中)20世纪以来,近代中国走过了一条政治革命、思想革新、革命道路探索的伟大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一个分水岭”中的“它”是指哪一事件?为什么说“它”是“中国帝制与共和意识的分水 岭”?(2)一名“清道夫”指的是谁?请用史实证明他是“中国思想界的一名清道夫”。(3)根据《1927~1930年革命形势图》,简述中国共产党探索这条革命道路的历程。16.(2020九上·余杭期中)在近代革命的艰难历程中,总有一股力量在推动着中华民族前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群众的力量】以往搞革命的人,眼睛总是看着上层的军官、政客、议员,……如今在五四群众运动的对比下,上层的社会力量显得何等的微不足道。在人民群众中所蕴藏的力量一旦得到解放,那才真正是惊天动地、无坚不摧的。——摘自《吴玉章回忆录》【联合的力量】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划破了浓重的黑暗,工人运动、农民运动蓬勃发展,革命浪潮迅速席卷全国。……虽然以破裂告终,但……它展示出了革命的政党联合起来产生的巨大力量。——摘编自纪录片《第一次握手》解说词【成长的力量】会议以后,我军一反以前的情况,好像忽然获得了新的生命,迂回曲折,穿插于敌人之间,以为我向东却又向西,以为我渡江北上却又远途回击。……弄得敌人扑朔迷离,处处挨打,疲于奔命。——摘自刘伯承《回顾长征》(1)“上层的社会力量”与哪一阶级力量对比“显得微不足道”?在人民群众汹涌澎湃的斗争下,五四运动实现了哪两个直接目标?(2)列举一例史实,论证“革命的政党联合起来产生的巨大力量”。(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会议以后,我军……好像忽然获得了新的生命”的原因。17.(2020九上·余杭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建党前毛泽东的部分活动。材料二:建党后毛泽东的部分著作或观点。时间 著作或观点1927年2月 撰写《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认为农民是农村革命运动的中坚1927年8月 在八七会议上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重要论断1929年4月 在《土地法》中规定“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1930年1月 撰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指出要通过建立和发展红军、游击队和根据地来促进全国革命的高潮(1)从1911年到1920年,毛泽东逐渐从一名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依据材料一分析其转变的原因。(2)毛泽东1919~1920年的活动,反映出当时中国共产党成立已具备了哪些成熟条件?(3)结合材料二著作或观点,归纳出中国革命道路的特色所在。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解析】【分析】结合题干时间及“巴尔干麻烦”“上面的人物代表英、法、德、奥匈、沙俄等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前夕,由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斗争激烈,矛盾复杂,主奴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巴尔干半岛成为各种矛盾的焦点,一战一触即发。A项①②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漫画为依托,主要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学生的分析运用能力。要求具备解读题干和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2.【答案】C【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解析】【分析】1916年在西线爆发的凡尔登战役,双方伤亡70多万人,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德军进攻被遏止,法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ABD三项和题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凡尔登战役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人们称为“绞肉机”、“屠场”和“地狱”,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凡尔登战役。掌握凡尔登战役的相关史实。3.【答案】C【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武昌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清朝统治土崩瓦解。A项洋务运动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不符合题意;B项戊戌变法发生在1898年,与题干时间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辛亥革命是江油两河口起义发生的背景,符合题意;D项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与题干时间不符,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识记与灵活掌握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4.【答案】B【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故辛亥革命在“破旧”方面的“首创之举”是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ACD三项都不是辛亥革命在“破旧”方面的“首创之举”,不符合题意;B项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是辛亥革命在“破旧”方面的“首创之举”,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的意义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知道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5.【答案】B【知识点】北洋政府与军阀混战【解析】【分析】仔细观察图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所示历史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北洋军阀的割据混战;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的矛盾开始暴露出来,由于中国仍旧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在帝国主义各国的分别收买和互相争夺下,分裂成几个派系,其中主要是直、皖、奉三系,军阀割据、战事不断、军阀割据局面对经济造成严重破坏、军阀割据局面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ACD三项都不是造成题干表格项目变化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B项军阀纷争是造成题干表格项目变化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北洋军阀的知识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北洋军阀黑暗统治的相关知识。根据相关文字的提示信息或准确识别图片确定正确答案。6.【答案】D【知识点】新文化运动【解析】【分析】依据“皇帝倒了,民国创建了,共和实现了”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说明材料描述历史事件发生在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建立后,即1912年以后。依据“民主、自由、博爱、独立等一切具有外部因素的新鲜主张,好像都与中国主体人群无缘”、“中国人精神困惑更加严重”,可知,指的是新文化运动。1915年掀起的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大解放,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基础。A项洋务运动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与1915年掀起的新文化运动时间不符,不符合题意;B项戊戌变法发生在1898年,与1915年掀起的新文化运动时间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辛亥革命发生在1911年,与1915年掀起的新文化运动时间不符,不符合题意;D项新文化运动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文化运动,要求运用所学分析题干信息。7.【答案】A【知识点】五四运动【解析】【分析】1919年帝国主义国家在巴黎和会上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却受到了战败国的待遇,这个消息传到国内后,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学生三千多人,在天安门前集会讲演,随后举行游行示威,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中国政治历史舞台并发挥着重大作用,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据“外交失败,皆由少数卖国贼所为。……山东问题,关系我国命脉,鲁亡国亡。乞电巴黎专使力争。”“宁可退出和会,否则暂死不认。”可知,这一电文可以佐证一战后巴黎和约的不合理性、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故①③正确。②④从题干信息无法得出,故排除。A项①③可以用题干电文佐证,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五四运动的意义,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8.【答案】A【知识点】新文化运动【解析】【分析】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强调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不作无病之呻吟”。陈独秀紧接着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倡导,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题干《做白话文秘诀》这本书的出版是对文学革命的积极响应。A项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的是《新青年》,符合题意;B项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的是新文化运动,不符合题意;C项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是李大钊,不符合题意;D项是对文学革命的积极响应理解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图片信息。9.【答案】C【知识点】五四运动【解析】【分析】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后,北京高校的3000多名学生在天门集会、示威、游行,高喊“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五四运动爆发。A项“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是同盟会的革命纲领,不符合题意;B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立后,革命之火在南方形成燎原之势,这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口号,不符合题意;C项“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出现在五四运动时期,符合题意;D项“打倒老蒋,解放全国”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口号,不符合题意;“外争主权,内惩国贼”是五四运动时期的口号,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五四运动时期的革命口号,要求识记基础史实。10.【答案】D【知识点】中国共产党成立【解析】【分析】1921年7月23日,中共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一条画舫上继续举行,出席会议的代表有毛泽东、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何叔衡、李达等13人,他们代表了全国50多名党员。大会通过了第一个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党在当前的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开展工人运动。大会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当选为中央局书记。A项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的是八七会议,不符合题意;B项确立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核心地位的是遵义会议,不符合题意;C项第一次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在井冈山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开展游击战争,创建的局面,不符合题意;D项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党纲的是中共一大,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共一大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中共一大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11.【答案】A【知识点】中国共产党成立【解析】【分析】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创办了《劳动界》、《劳动音》等一批专供工人阅读的刊物,它们的刊行启发和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阶级的结合,表明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A项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理解正确符合题意;B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相关史实。12.【答案】C【知识点】红军长征【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围剿”。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进行长征。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红军突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但人员损失过半,随后红军强渡乌江,解放遵义,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的指挥下,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接着,红军北上,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吴起镇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胜利结束。题干诗歌中,“铁壁合围”是指国民党政府对中央苏区进行的第五次反围剿;“别红都”是指红军离开中央苏区开始长征;“舵手一易”是指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上新途”是指长征的胜利。“强渡湘江血如注,三军今日奔何处”是指长征途中的湘江战役,渡过湘江。C项②④①③排列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长征简直是将革命划分为“公元前”和“公元后”的一条分界线为切入点,主要考查长征进程的相关史实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识记长征进程的相关史实。13.【答案】C【知识点】五四运动【解析】【分析】据题干“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遂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想,由空想而实际行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故材料中所说的“世界的革命思想”指的是马克思主义。ABD三项和题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马克思主义是题干里所说的“世界的革命思想”所指的内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知道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14.【答案】D【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图表可知,1927年党员总人数为1万多与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有关,1928年党员总人数上升为12万左右,是因为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领经“三湾改编”后的秋收起义部队到达宁冈,先后在宁冈、永新、茶陵、遂川等县恢复和建立了党组织,发展武装力量,开展游击战争,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建立红色政权,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创立了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D项②③④与题干图表现象相关,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共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要求具备读图识图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15.【答案】(1)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宣告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2)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向传统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宣战。(3)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受挫后改向农村进军,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会师壮大了革命根据地的力量;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过程中,毛泽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知识点】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工农武装割据【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辛亥革命,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第一小问,材料一“它使传统中国二千余年的皇帝制度彻底崩溃,是中国帝制与共和意识的分水岭,尽管它的结局是悲剧性的……”是指辛亥革命。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2)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由材料二“他把启蒙的水洒向那孔孟弥漫的大道上”可知“他”是陈独秀,因为陈独秀传播民主科学思想,是思想的启蒙,据所学知识,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号召青年起来争取平等自由,以科学的方法认识事物,向传统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宣战。(3)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历程,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图片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了南昌起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在秋收起义遭受挫折后,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故答案为:(1)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宣告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2)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向传统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宣战。(3)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受挫后改向农村进军,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会师壮大了革命根据地的力量;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过程中,毛泽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工农武装割据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具备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6.【答案】(1)工人阶级(或无产阶级)。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中国代表团作出了拒绝在《凡尔赛条约》上签字的决定。(2)1924年,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国民革命运动,取得北伐的胜利,基本实现全国统一(或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或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办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短时期里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干部,成为国民革命军的骨干。)。(3)1935年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红军长征【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如今在五四群众运动的对比下,上层的社会力量显得何等的微不足道”并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时期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所以上层社会力量与无产阶级力量对比显得微不足道。五四运动实现了释放学生罢免曹汝霖等职务、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的直接目标。(2)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实现,在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中,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1924年5月,国民党在广州的黄埔创办了黄埔军校,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的军事政治人才;1926年7月进行北伐战争,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3)1935年1月,党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会后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故答案为:(1)工人阶级(或无产阶级)。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中国代表团作出了拒绝在《凡尔赛条约》上签字的决定。(2)1924年,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国民革命运动,取得北伐的胜利,基本实现全国统一(或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或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办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短时期里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干部,成为国民革命军的骨干。)(3)1935年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五四运动、国共第一次合作、遵义会议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17.【答案】(1)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受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意识到中国工人和农民的重要性。(2)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3)依靠工农群众,广泛发动人民群众;进行武装斗争,武装夺取政权;建立革命根据地;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基本国情出发,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知识点】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成立【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中的“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革命的火焰迅速燃遍全国,毛泽东当即投奔湖南革命军……”可见毛泽东逐渐从一名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的原因是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依据材料一中的“1919年7月,五四运动后创办《湘江评论》,发表《民众的大联合》,指明民众的大联合就是以农民、工人为主体的所有被压迫者的联合”可见毛泽东逐渐从一名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的原因是意识到中国工人和农民的重要性;依据材料一中的“……收集阅读有关马克思主义书籍”“……”可见毛泽东逐渐从一名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2)根据材料“在北京与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接触交谈,收集阅读有关马克思主义书籍”得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研究和宣传;根据“在长沙创建共产主义小组”得出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成立;根据“发表《民众的大联合》指明民众的大联合就是以农民、工人为主体的所有被压迫者的联合”得出工人队伍不断壮大。(3)根据“撰写《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认为农民是农村革命运动的中坚”可知毛泽东强调农民阶级的重要性,要依靠工农群众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根据“枪杆子里出政权”得出进行武装斗争,武装夺取政权;根据“写《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指出要通过建立和发展红军、游击队和根据地来促进全国革命的高潮”可知在井冈山时期,提出以农村包围城市,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根据“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得出积极开展土地革命。故答案为:(1)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受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意识到中国工人和农民的重要性。(2)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3)依靠工农群众,广泛发动人民群众;进行武装斗争,武装夺取政权;建立革命根据地;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基本国情出发,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毛泽东从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的原因、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特色,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归纳材料信息。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道德与法治·历史与社会期中检测试卷(学生版).docx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道德与法治·历史与社会期中检测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