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月考试卷(2021.1)(历社部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月考试卷(2021.1)(历社部分)

资源简介

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月考试卷(2021.1)(历社部分)
一、选择题
1.有一位圣贤,出生于春秋时期。500年后他成为了“中国人”,又过了500年成为了“东亚人”,现在正逐步成为“世界人”。这位圣贤(  )
①是道家学派创始人,对后世影响深远 ②要求统治者体贴民情、爱惜民力
③不仅是古代大思想家,也是大教育家 ④认为做人要顺其自然,返璞归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下列有关亚非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金字塔是古代埃及国王为自己修筑的陵墓
②古巴比伦王国国王刹帝利统一了两河流域
③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
④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的一种社会等级制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比较”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方法。把日本大化改新与商鞅变法相比较,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  )
①都是自上而下的封建改革 ②都废除了土地国有制度
③都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④都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中国封建社会首次实现大一统的局面开始于(  )
A.公元前3世纪前期 B.公元前3世纪后期
C.公元前2世纪前期 D.公元前2世纪后期
5.下侧卡片所示的是小李同学在历史复习课上做的笔记,其中空白处应填写(  )
A.孔子 《论语》
B.司马光 《周髀算经》
C.司马迁 制成麻沸散
D.汉武帝 《黄帝内经》
6.比较与归纳是学习历史的常用方法之一。以下曾实现北方地区统一的少数民族政权有(  )
①曹魏 ②前秦 ③东晋 ④北魏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7.了解历史发展的时序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与图中序号相对应的朝代依次是(  )
A.宋、齐、梁、陈、北朝 B.宋、梁、齐、陈、北朝
C.宋、陈、梁、齐、南朝 D.宋、齐、梁、陈、南朝
8.下列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  )
A. B.
C. D.
9.下列表格的主题应该是(  )
朝代 汉朝 北魏 唐朝 元朝
人物 张骞 孝文帝 文成公主 —
事件 张骞通西域 孝文帝改革 唐蕃联姻 回族形成
A.对外的交往与进步 B.国家的统一与发展
C.民族的交流与交融 D.经济的繁荣与昌盛
10.宋朝科技成就辉煌,下列科技成就属于宋朝时期的有(  )
①活字印刷术 ②改进的造纸术 ③指南针的使用 ④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A.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11.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旨在借“丝绸之路”这一历史符号,沟通历史与未来,连接中国与世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代丝绸之路示意图
材料二: “尽到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1)材料一图中所示,丝绸之路的起点为A    最远可到达大秦,为开通此路线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是    。
(2)根据材料一,写出图中B处机构名称,该机构所在地大约是如今哪一省级行政区。
(3)材料二中“此河”指的是什么河?你赞同材料二中对“此河”的评价吗?请说明理由。
(4)你认为如何评价历史事件?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
材料二: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1)材料一中“秦皇”“宋祖”指的是谁,写出他们的名字。
(2)用经济方面的具体史实说明唐太宗是如何实现材料二中“存百姓”这一思想的。唐太宗“二十年间”的统治获得了怎样的誉称?
(3)绘制历史简图是历史学习的一种基本技能,它能将复杂的历史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列历史简图能较准确展示两宋时期江南经济发展概况的是    。(填字母)
从上图所说的历史现象可以看出我国经济重心发生了什么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给今天巩固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哪些启示?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1)请给材料一加上恰当的标题,并说说这套行政体系的优势。
(2)结合材料二,分析北宋初期统治者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所产生的影响。
(3)从材料三可以看出元朝实行的是哪一行政制度?元朝疆域过于汉唐,至大古今无。请列举两例事实说明。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可知,"有一位圣贤,出生于春秋时期。500年后他成为了“中国人”,又过了500年成为了“东亚人”, 现在正逐步成为“世界人”。"这位“圣贤”是孔子。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他死后他的弟子将其言行整理成《论语》一书。故②③正确。①④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做人要顺其自然、返璞归真。排除①④。
C项②③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孔子,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2.【答案】D
【知识点】大河文明---古代埃及;古代西亚国家;古代印度及佛教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金字塔是古代埃及国王为自己建造的陵墓,成为古埃及文明的象征;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后,所实行的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的一种社会等级制度。故①③④正确。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的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而刹帝利只是印度种姓制度的一个等级,故②错误。
D项①③④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古代亚非大河文明,要求识记重要史实。
3.【答案】B
【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大化改新
【解析】【分析】大和皇族中的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孝德天皇即位。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说明日本大化改新与商鞅变法都是自上而下的封建改革;日本大化改新、商鞅变法都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综上,故①④正确。商鞅变法废除了土地国有制度,日本大化改新没有废除土地国有制度;商鞅变法为秦朝建立奠定了基础,日本大化改新前已经是统一的国家。综上,故②③错误。
B项①④是日本大化改新与商鞅变法的共同之处,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日本大化改新、商鞅变法的共同之处,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4.【答案】B
【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
【解析】【分析】中国封建社会首次实现大一统的局面开始于公元前221年,属于公元前3世纪晚期。具体年份与世纪换算公式为千百位数加1,十位数不变。时间为公元前的十位和个位数值越小年代越晚,数值越大年代越早,而公元后的时间正好相反,十位和个位数值越小年代越早,越大年代越晚。
ACD三项所述均与公元前221年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公元前3世纪后期中国封建社会首次实现大一统的局面,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朝实现了全国的统一,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5.【答案】C
【知识点】昌盛的秦汉文化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东汉末年名医华佗,不仅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而且能实施外科手术。他发明了“麻沸散”;《史记》的作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
ABD三项所述均不符合题干主旨,不符合题意;
C项司马迁 制成麻沸散应填写在空白处,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汉文化,要求运用所学解答图片信息。
6.【答案】D
【知识点】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十六国时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起来,在4世纪后期统一了黄河流域;439年,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了北方,此后中国进入北朝时期。综上,②④正确。220年曹魏政权建立前后,北方地区已基本统一,但此政权是汉族政权,故①错误。317年,晋朝皇族司马睿在建康建立东晋政权,形成东晋与十六国南北对峙局面,并没有统一北方,故③错误。
D项②④曾实现北方地区统一,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统一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7.【答案】D
【知识点】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东晋灭亡,中国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后相继更迭齐朝、梁朝、陈朝四个王朝,统称为南朝。
ABC三项不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D项宋、齐、梁、陈、南朝与图中序号相对应,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南朝政权的更迭,要求运用所学解读图片信息。
8.【答案】C
【知识点】北宋与辽、西夏并列;南宋与金的和战
【解析】【分析】916年契丹首领阿保机建立契丹国(辽),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定都东京,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建立西夏,辽在北宋的东北方,西夏在北宋的西北方。
ABD三项所示均不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C项示意图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要求解读图文信息。
9.【答案】C
【知识点】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北方的民族融合;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道路,促进了民族交流和融合;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流和融合;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唐蕃的友好交流和融合;元朝回族的形成也体现了民族的融合的结果。
ABD三项和题干表格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民族的交流与交融应该是题干表格的主题,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古代民族关系,要求运用所学解读表格信息。
10.【答案】B
【知识点】影响深远的宋元科技
【解析】【分析】宋代我国科技取得重大成就,主要包括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的广泛应用,火药的广泛应用等,故①③正确。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并在唐朝中后期开始普遍使用,故排除②④。
B项①③科技成就属于宋朝时期,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宋朝科技成就,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11.【答案】(1)长安;张骞
(2)西域都护府;新疆
(3)隋朝大运河;赞同;因为他既指出了大运河在南北交通中的作用,肯定了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功绩,同时也指出了隋炀帝巡游江都的奢侈无度,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成为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4)①我们看问题要用辩证地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看待历史事件,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
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知识点】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隋的兴亡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出发,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的欧洲。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被称为丝绸之路。因而汉代“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为其开通作出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是张骞。
(2)材料二中的“此河”指隋朝大运河。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西域都护府设置,加强了中原地区和西域广大地区的交流,以及对西域地区的管理;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新疆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西域都护所在地大约是如今的新疆地区。
(3)赞同材料二中诗人皮日休对大运河的评价,因为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运河沿线经济和商业城镇的发展,对我国以后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有利于国家统一。诗人肯定了大运河成为南北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作用。
(4)评价历史事件应该遵循全面、客观、公正、辩证的方法。
故答案为:(1)长安;张骞。
(2)西域都护府;新疆。
(3)隋朝大运河;赞同;因为他既指出了大运河在南北交通中的作用,肯定了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功绩,同时也指出了隋炀帝巡游江都的奢侈无度,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成为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4)①我们看问题要用辩证地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看待历史事件,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丝绸之路、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隋朝大运河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正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12.【答案】(1)嬴政;赵匡胤
(2)“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把君主和人民分别比作舟和水, 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和劳役。贞观之治。
(3)D;经济重心南移
(4)重视农业生产,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民为本,维护农民利益等。
【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经济重心的南移;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
【解析】【分析】(1)“秦皇”指秦始皇嬴政,“宋祖”指宋太祖赵匡胤。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原因,非常重视老百姓的生活,强调以民为本,提出“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太宗即位之初,下令轻徭薄赋,让百姓休养生息;唐太宗爱惜民力,从不轻易征发徭役;太宗在经济上特别关注农业生产,实行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奖励垦荒等措施,来实现“存百姓”的。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发展,民族关系和睦,对外交流频繁,科技文化繁荣,国力逐渐强盛,史称“贞观之治”。
(3)据所学知,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从北方的黄河流域转移到南方的长江流域,因此D能较准确展示两宋时期江南经济发展概况。
(4)本题考查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属于开放性问题,心水言之有理即可。如:重视农业生产,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民为本,维护农民利益等。
故答案为:(1)嬴政;赵匡胤。
(2)“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把君主和人民分别比作舟和水,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和劳役。贞观之治。
(3)D;经济重心南移。
(4)重视农业生产,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民为本,维护农民利益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我国古代的农业发展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具备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
13.【答案】(1)三省六部示意图。优势:三省共同商议国家政事,提高了行政效率。它们之间各有分工,既互相合作,又互相牵制,改善并加强了中央集权。
(2)“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说明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说明这些措施导致北宋“积贫”“积弱”,最终导致北宋灭亡。
(3)行省制度;
例1:元朝在中央设立宣政院,以负责藏族地区的行政,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例2: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以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知识点】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中的“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等信息可知,反映的是三省六部制,因此材料一可以加上“三省六部示意图”的标题。三省六部制中,各机构分工明确,相互合作;相互牵制;改善并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行政效率;有利于防止宰相专权;能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等。
(2)“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有效防止了唐末五代以来分裂割据局面的重演,加强了中央集权;“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使宋朝军事实力较弱,在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军事冲突中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
(3)元朝疆域辽阔,统治范围广大,为了有效治理地方,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元朝在中央设宣政院,负责管辖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标志着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为加强对台湾管辖,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标志着台湾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故答案为:(1)三省六部示意图。优势:三省共同商议国家政事,提高了行政效率。它们之间各有分工,既互相合作,又互相牵制,改善并加强了中央集权。
(2)“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说明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说明这些措施导致北宋“积贫”“积弱”,最终导致北宋灭亡。
(3)行省制度;
例1:元朝在中央设立宣政院,以负责藏族地区的行政,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例2: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以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三省六部制、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元朝的行省制度。要求具备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及运用所学分析问题的能力。
1 / 1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月考试卷(2021.1)(历社部分)
一、选择题
1.有一位圣贤,出生于春秋时期。500年后他成为了“中国人”,又过了500年成为了“东亚人”,现在正逐步成为“世界人”。这位圣贤(  )
①是道家学派创始人,对后世影响深远 ②要求统治者体贴民情、爱惜民力
③不仅是古代大思想家,也是大教育家 ④认为做人要顺其自然,返璞归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知识点】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可知,"有一位圣贤,出生于春秋时期。500年后他成为了“中国人”,又过了500年成为了“东亚人”, 现在正逐步成为“世界人”。"这位“圣贤”是孔子。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他死后他的弟子将其言行整理成《论语》一书。故②③正确。①④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做人要顺其自然、返璞归真。排除①④。
C项②③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孔子,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2.下列有关亚非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金字塔是古代埃及国王为自己修筑的陵墓
②古巴比伦王国国王刹帝利统一了两河流域
③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
④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的一种社会等级制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D
【知识点】大河文明---古代埃及;古代西亚国家;古代印度及佛教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金字塔是古代埃及国王为自己建造的陵墓,成为古埃及文明的象征;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后,所实行的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的一种社会等级制度。故①③④正确。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的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而刹帝利只是印度种姓制度的一个等级,故②错误。
D项①③④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古代亚非大河文明,要求识记重要史实。
3.“比较”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方法。把日本大化改新与商鞅变法相比较,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  )
①都是自上而下的封建改革 ②都废除了土地国有制度
③都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④都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大化改新
【解析】【分析】大和皇族中的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孝德天皇即位。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说明日本大化改新与商鞅变法都是自上而下的封建改革;日本大化改新、商鞅变法都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综上,故①④正确。商鞅变法废除了土地国有制度,日本大化改新没有废除土地国有制度;商鞅变法为秦朝建立奠定了基础,日本大化改新前已经是统一的国家。综上,故②③错误。
B项①④是日本大化改新与商鞅变法的共同之处,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日本大化改新、商鞅变法的共同之处,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4.中国封建社会首次实现大一统的局面开始于(  )
A.公元前3世纪前期 B.公元前3世纪后期
C.公元前2世纪前期 D.公元前2世纪后期
【答案】B
【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
【解析】【分析】中国封建社会首次实现大一统的局面开始于公元前221年,属于公元前3世纪晚期。具体年份与世纪换算公式为千百位数加1,十位数不变。时间为公元前的十位和个位数值越小年代越晚,数值越大年代越早,而公元后的时间正好相反,十位和个位数值越小年代越早,越大年代越晚。
ACD三项所述均与公元前221年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公元前3世纪后期中国封建社会首次实现大一统的局面,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朝实现了全国的统一,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5.下侧卡片所示的是小李同学在历史复习课上做的笔记,其中空白处应填写(  )
A.孔子 《论语》
B.司马光 《周髀算经》
C.司马迁 制成麻沸散
D.汉武帝 《黄帝内经》
【答案】C
【知识点】昌盛的秦汉文化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东汉末年名医华佗,不仅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而且能实施外科手术。他发明了“麻沸散”;《史记》的作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
ABD三项所述均不符合题干主旨,不符合题意;
C项司马迁 制成麻沸散应填写在空白处,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汉文化,要求运用所学解答图片信息。
6.比较与归纳是学习历史的常用方法之一。以下曾实现北方地区统一的少数民族政权有(  )
①曹魏 ②前秦 ③东晋 ④北魏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D
【知识点】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十六国时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起来,在4世纪后期统一了黄河流域;439年,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了北方,此后中国进入北朝时期。综上,②④正确。220年曹魏政权建立前后,北方地区已基本统一,但此政权是汉族政权,故①错误。317年,晋朝皇族司马睿在建康建立东晋政权,形成东晋与十六国南北对峙局面,并没有统一北方,故③错误。
D项②④曾实现北方地区统一,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统一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7.了解历史发展的时序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与图中序号相对应的朝代依次是(  )
A.宋、齐、梁、陈、北朝 B.宋、梁、齐、陈、北朝
C.宋、陈、梁、齐、南朝 D.宋、齐、梁、陈、南朝
【答案】D
【知识点】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东晋灭亡,中国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后相继更迭齐朝、梁朝、陈朝四个王朝,统称为南朝。
ABC三项不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D项宋、齐、梁、陈、南朝与图中序号相对应,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南朝政权的更迭,要求运用所学解读图片信息。
8.下列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北宋与辽、西夏并列;南宋与金的和战
【解析】【分析】916年契丹首领阿保机建立契丹国(辽),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定都东京,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建立西夏,辽在北宋的东北方,西夏在北宋的西北方。
ABD三项所示均不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C项示意图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要求解读图文信息。
9.下列表格的主题应该是(  )
朝代 汉朝 北魏 唐朝 元朝
人物 张骞 孝文帝 文成公主 —
事件 张骞通西域 孝文帝改革 唐蕃联姻 回族形成
A.对外的交往与进步 B.国家的统一与发展
C.民族的交流与交融 D.经济的繁荣与昌盛
【答案】C
【知识点】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北方的民族融合;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道路,促进了民族交流和融合;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流和融合;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唐蕃的友好交流和融合;元朝回族的形成也体现了民族的融合的结果。
ABD三项和题干表格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民族的交流与交融应该是题干表格的主题,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古代民族关系,要求运用所学解读表格信息。
10.宋朝科技成就辉煌,下列科技成就属于宋朝时期的有(  )
①活字印刷术 ②改进的造纸术 ③指南针的使用 ④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A.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③④
【答案】B
【知识点】影响深远的宋元科技
【解析】【分析】宋代我国科技取得重大成就,主要包括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的广泛应用,火药的广泛应用等,故①③正确。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并在唐朝中后期开始普遍使用,故排除②④。
B项①③科技成就属于宋朝时期,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宋朝科技成就,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二、非选择题
11.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旨在借“丝绸之路”这一历史符号,沟通历史与未来,连接中国与世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代丝绸之路示意图
材料二: “尽到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1)材料一图中所示,丝绸之路的起点为A    最远可到达大秦,为开通此路线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是    。
(2)根据材料一,写出图中B处机构名称,该机构所在地大约是如今哪一省级行政区。
(3)材料二中“此河”指的是什么河?你赞同材料二中对“此河”的评价吗?请说明理由。
(4)你认为如何评价历史事件?
【答案】(1)长安;张骞
(2)西域都护府;新疆
(3)隋朝大运河;赞同;因为他既指出了大运河在南北交通中的作用,肯定了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功绩,同时也指出了隋炀帝巡游江都的奢侈无度,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成为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4)①我们看问题要用辩证地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看待历史事件,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
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知识点】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隋的兴亡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出发,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的欧洲。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被称为丝绸之路。因而汉代“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为其开通作出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是张骞。
(2)材料二中的“此河”指隋朝大运河。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西域都护府设置,加强了中原地区和西域广大地区的交流,以及对西域地区的管理;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新疆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西域都护所在地大约是如今的新疆地区。
(3)赞同材料二中诗人皮日休对大运河的评价,因为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运河沿线经济和商业城镇的发展,对我国以后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有利于国家统一。诗人肯定了大运河成为南北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作用。
(4)评价历史事件应该遵循全面、客观、公正、辩证的方法。
故答案为:(1)长安;张骞。
(2)西域都护府;新疆。
(3)隋朝大运河;赞同;因为他既指出了大运河在南北交通中的作用,肯定了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功绩,同时也指出了隋炀帝巡游江都的奢侈无度,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成为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4)①我们看问题要用辩证地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看待历史事件,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丝绸之路、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隋朝大运河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正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
材料二: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1)材料一中“秦皇”“宋祖”指的是谁,写出他们的名字。
(2)用经济方面的具体史实说明唐太宗是如何实现材料二中“存百姓”这一思想的。唐太宗“二十年间”的统治获得了怎样的誉称?
(3)绘制历史简图是历史学习的一种基本技能,它能将复杂的历史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列历史简图能较准确展示两宋时期江南经济发展概况的是    。(填字母)
从上图所说的历史现象可以看出我国经济重心发生了什么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给今天巩固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哪些启示?
【答案】(1)嬴政;赵匡胤
(2)“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把君主和人民分别比作舟和水, 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和劳役。贞观之治。
(3)D;经济重心南移
(4)重视农业生产,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民为本,维护农民利益等。
【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经济重心的南移;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
【解析】【分析】(1)“秦皇”指秦始皇嬴政,“宋祖”指宋太祖赵匡胤。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原因,非常重视老百姓的生活,强调以民为本,提出“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太宗即位之初,下令轻徭薄赋,让百姓休养生息;唐太宗爱惜民力,从不轻易征发徭役;太宗在经济上特别关注农业生产,实行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奖励垦荒等措施,来实现“存百姓”的。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发展,民族关系和睦,对外交流频繁,科技文化繁荣,国力逐渐强盛,史称“贞观之治”。
(3)据所学知,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从北方的黄河流域转移到南方的长江流域,因此D能较准确展示两宋时期江南经济发展概况。
(4)本题考查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属于开放性问题,心水言之有理即可。如:重视农业生产,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民为本,维护农民利益等。
故答案为:(1)嬴政;赵匡胤。
(2)“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把君主和人民分别比作舟和水,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和劳役。贞观之治。
(3)D;经济重心南移。
(4)重视农业生产,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民为本,维护农民利益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我国古代的农业发展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具备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1)请给材料一加上恰当的标题,并说说这套行政体系的优势。
(2)结合材料二,分析北宋初期统治者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所产生的影响。
(3)从材料三可以看出元朝实行的是哪一行政制度?元朝疆域过于汉唐,至大古今无。请列举两例事实说明。
【答案】(1)三省六部示意图。优势:三省共同商议国家政事,提高了行政效率。它们之间各有分工,既互相合作,又互相牵制,改善并加强了中央集权。
(2)“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说明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说明这些措施导致北宋“积贫”“积弱”,最终导致北宋灭亡。
(3)行省制度;
例1:元朝在中央设立宣政院,以负责藏族地区的行政,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例2: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以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知识点】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中的“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等信息可知,反映的是三省六部制,因此材料一可以加上“三省六部示意图”的标题。三省六部制中,各机构分工明确,相互合作;相互牵制;改善并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行政效率;有利于防止宰相专权;能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等。
(2)“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有效防止了唐末五代以来分裂割据局面的重演,加强了中央集权;“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使宋朝军事实力较弱,在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军事冲突中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
(3)元朝疆域辽阔,统治范围广大,为了有效治理地方,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元朝在中央设宣政院,负责管辖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标志着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为加强对台湾管辖,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标志着台湾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故答案为:(1)三省六部示意图。优势:三省共同商议国家政事,提高了行政效率。它们之间各有分工,既互相合作,又互相牵制,改善并加强了中央集权。
(2)“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说明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说明这些措施导致北宋“积贫”“积弱”,最终导致北宋灭亡。
(3)行省制度;
例1:元朝在中央设立宣政院,以负责藏族地区的行政,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例2: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以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三省六部制、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元朝的行省制度。要求具备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及运用所学分析问题的能力。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