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嘉兴市2020-2021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期末模拟考试试卷(二)(历社部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嘉兴市2020-2021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期末模拟考试试卷(二)(历社部分)

资源简介

浙江省嘉兴市2020-2021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期末模拟考试试卷(二)(历社部分)
一、选择题。
1.(2020七上·嘉兴期末)在比例尺为1∶200000 的地图上,图上3 厘米代表实地距离(  )
A.0.6千米 B.6千米 C.60千米 D.600 千米
【答案】B
【知识点】比例尺
【解析】【分析】比例尺是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用公式表示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图中的比例尺是1∶200000,图上距离为3厘米,则实际他需要步行3×200000=600000(厘米)=6000(米);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比例尺是表示图上一条线段的长度与地面相应线段的实际长度之比。公式为: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比例尺有三种表示方法:数值比例尺、图示比例尺和文字比例尺。
2.(2020七上·嘉兴期末)从下图中获取的信息正确的有(  )
①图中等高距是100米 ②陈庄的地形称为鞍部
③张庄位于李庄正西面 ④四村地势最低是张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知识点】地形图的判读;方向
【解析】【分析】根据图中信息可知,①图中等高距是100米 , ②陈庄的地形称为鞍部,③张庄位于李庄西南方 ,④ 四村地势最低是张庄 ; ①②④ ,正确。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高度一定相同;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缓;相邻的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称为等高距,同一幅图中等高距是相同的。
3.(2020七上·嘉兴期末)下列关于河湖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河流为大地的明珠 ②湿润地区河流大多水源不足
③湿润地区河湖众多 ④干旱地区大多为季节性河流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知识点】世界主要河流与湖泊名称与特点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河流具有航运,灌溉之利,被誉为大地的动脉,湖泊被誉为大地的明珠。湿润地区降水较多,河湖众多,水源充足。干旱地区降水稀少,河湖较少,降水季节性强,多为季节性河流。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河流,是指降水或由地下涌出地表的水汇集在地面低洼处,在重力作用下经常地或周期地沿流水本身造成的洼地流动。河流分类原则多种多样,按注入地可分为内流河和外流河;内流河注入内陆湖泊或沼泽,或因渗透、蒸发而消失于荒漠中;外流河则注入海洋。
4.(2020七上·嘉兴期末)导致下图中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两种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生活习惯 B.生产工具 C.自然环境 D.生产力水平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
【解析】【分析】图一是半地穴式房屋图。半坡原始居民生活于黄河流域,气候干燥,他们居住半地穴式房屋。图二是干栏式房屋图。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于长江流域,气候潮湿,他们居住干栏式房屋。因此说导致干栏式房屋和半地穴式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环境的不同。
ABD三项都不是导致题干图中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两种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
C项自然环境是导致题干图中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两种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5.(2020七上·嘉兴期末)海外华人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是因为 (  )
A.炎帝、黄帝战胜了蚩尤
B.海外华人散居在世界各地
C.华人是黄皮肤的黄色人种
D.炎黄二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答案】D
【知识点】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
【解析】【分析】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黄帝和炎帝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至今,海外华人常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海外华人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是因为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是由炎黄部落联盟发展而来的。
ABC三项都不是海外华人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的原因,不符合题意;
D项炎黄二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海外华人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的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华夏族的人文初祖--炎帝和黄帝的相关史实及学生的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华夏族的人文初祖--炎帝和黄帝的相关史实。
6.(2020七上·嘉兴期末)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
【解析】【分析】商朝人把文字刻在龟甲或兽骨上,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有渊源关系。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历史,是研究商朝历史的重要资料,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
AC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项商朝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甲骨文,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7.(2020七上·嘉兴期末)在西周时期,周王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诸侯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利,建立侯国,但需要向国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这种制度是(  )
A.郡县制 B.中央集权制 C.礼乐制 D.分封制
【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
【解析】【分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周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随天子作战。故题干描述的是分封制。
AB两项是秦朝确立的制度,不符合题意;
C项礼乐制和题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分封制是题干描述的制度,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2020七上·嘉兴期末)在诸子百家中,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的儒家代表人物是(  )
A.老子 B.墨子 C.孔子 D.孟子
【答案】D
【知识点】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思想家孟子曾经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他还认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
A项老子是道家代表人物,不符合题意;
B项墨子是墨家代表人物,不符合题意;
C项孔子是儒家代表人物,但和题干思想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孟子的识记能力。识记孟子的思想主张。
9.(2020七上·嘉兴期末)“2000年前,丝绸是中国的名片……”,与其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张骞通西域 B.商鞅变法
C.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 D.百家争鸣
【答案】A
【知识点】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
【解析】【分析】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开通,中国的丝和丝织品源源不断的运往西域各国和欧洲。可见,与“丝绸是中国的名片”有直接关联的历事件是张骞通西域。
A项张骞通西域与“2000年前,丝绸是中国的名片……”相关,符合题意;
B CD三项所述均不符合题干主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张骞通西域,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10.(2020七上·嘉兴期末)下表东汉皇帝即位年龄表反映的历史信息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年龄 10 1 13 11 2 8 15 12 14 9
A.皇帝继位大多年幼 B.外戚宦官交替执政
C.东汉后期政局稳定 D.东汉阶级矛盾尖锐
【答案】B
【知识点】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给出的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当时继位皇帝年龄都很小。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ACD三项和题干表格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外戚宦官交替执政是题干表格东汉皇帝即位年龄表反映的历史信息出现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东汉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图表的能力。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形成历史观点。
11.(2020七上·嘉兴期末)《晋书 食货志》记载“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材料所指出的当时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稳定 B.技术先进
C.劳动力充足 D.自然条件优越
【答案】A
【知识点】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依据“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可知,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北方战乱,北人南迁,带去先进技术和劳动力,南方战乱少,社会安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等。最主要原因是社会稳定。
A项社会稳定是题干材料所指出的当时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原因,符合题意;
BCD三项技术先进、劳动力充足、自然条件优越不是当时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12.(2020七上·嘉兴期末)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段。图中A政权的建立民族是(  )
A.匈奴族 B.鲜卑族 C.氐族 D.女真族
【答案】B
【知识点】北方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朝代更替示意图”指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420年,刘裕废晋自立,东晋灭亡;420年—589年南方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即南朝;439年—581年北方先后出现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即北朝,南北朝并立。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统一了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政权是:前秦和北魏,淝水之战中,前秦政权被东晋战败,前秦政权瓦解。可见A政权是北魏,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
ACD三项和A政权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鲜卑族建立A政权,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北魏的建立相关知识及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南朝、北朝的相关政权。
二、非选择题。
13.(2020七上·嘉兴期末)
我们生活的世界自然环境各异。阅读下图,回答问题。
(1)F是   运河,G是   洋, H是    海峡。
(2)A地区的地形区名称为   平原,其气候特征与图①②③④中的图   相吻合。这种气候分布面积最大的洲是     洲。
(3)图中①②③④四幅气候图中,表示热带气候类型的是    。④属于   气候,这种气候类型的特点是    。A、B、C、D、E五地中,全年降水量最少的是   地,1月份气温最低的是    地。
【答案】(1)巴拿马;太平洋;白令海峡
(2)亚马孙平原;③;南美洲
(3)②③;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B;D
【知识点】大洲和大洋;世界气候类型和特点;世界主要地形的分布
【解析】【分析】(1)、根据图中信息可知,F是巴拿马运河,G是太平洋, H是白令海峡。
(2)、根据图中信息可知,A地区的地形区名称为亚马孙 平原,其气候特征与图①②③④中的图③相吻合。这种气候分布面积最大的洲是南美洲。
(3)、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图中①②③④四幅气候图中,表示热带气候类型的是②③。④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这种气候类型的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A、B、C、D、E五地中,全年降水量最少的是B地,1月份气温最低的是D地。
【点评】各大洲之间往往以山脉、河流、湖泊、运河、海峡等地理事物为分界线。苏伊士运河是非洲与亚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是北美洲与南美洲的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是亚洲与欧洲分界线;白令海峡是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南美洲与南极洲的分界线是德雷克海峡;直布罗陀海峡是欧洲与非洲的分界线。
14.(2020七上·嘉兴期末)中华民族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中历史
图1 周初形势图 图2 战国形势图
材料二 下图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趋向示意图
材料三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拔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四 魏晋南北时期,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观察材料一中图1和图2形势图,指出图中诸侯国在数量及疆域上发生的变化,并概括这一变化产生的积极影响。
(2)依据材料三地图,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两种情形。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统治者”的“抉择”是什么?这一“抉择”产生了什么影响?
(4)结合上述材料,请谈谈民族交往对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
【答案】(1)变化:诸侯国的数量减少了;秦、楚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大。积极影响:有利于局部的统一。
(2)边疆少数民族内迁和中原汉族南迁。
(3)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推行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方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观察图一周初形势图和图二战国形势图可知,两幅图中的诸侯国的数量减少了;秦、楚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大。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诸侯国之间不断的展开兼并战争,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大,加速了统一的步伐,促进了民族融合。
(2)依据材料二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有两种情形,一是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内迁,一是中原汉族南迁。
(3)针对材料三遇到的问题,“北魏统治者”孝文帝进行改革,推行汉化措施。“北魏统治者”的“抉择”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民族交往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故答案为:(1)变化:诸侯国的数量减少了;秦、楚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大。积极影响:有利于局部的统一。
(2)边疆少数民族内迁和中原汉族南迁。
(3)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推行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诸侯争霸、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民族大融合等知识及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诸侯争霸、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民族大融合的相关知识。
1 / 1浙江省嘉兴市2020-2021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期末模拟考试试卷(二)(历社部分)
一、选择题。
1.(2020七上·嘉兴期末)在比例尺为1∶200000 的地图上,图上3 厘米代表实地距离(  )
A.0.6千米 B.6千米 C.60千米 D.600 千米
2.(2020七上·嘉兴期末)从下图中获取的信息正确的有(  )
①图中等高距是100米 ②陈庄的地形称为鞍部
③张庄位于李庄正西面 ④四村地势最低是张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2020七上·嘉兴期末)下列关于河湖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河流为大地的明珠 ②湿润地区河流大多水源不足
③湿润地区河湖众多 ④干旱地区大多为季节性河流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4.(2020七上·嘉兴期末)导致下图中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两种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生活习惯 B.生产工具 C.自然环境 D.生产力水平
5.(2020七上·嘉兴期末)海外华人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是因为 (  )
A.炎帝、黄帝战胜了蚩尤
B.海外华人散居在世界各地
C.华人是黄皮肤的黄色人种
D.炎黄二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6.(2020七上·嘉兴期末)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7.(2020七上·嘉兴期末)在西周时期,周王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诸侯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利,建立侯国,但需要向国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这种制度是(  )
A.郡县制 B.中央集权制 C.礼乐制 D.分封制
8.(2020七上·嘉兴期末)在诸子百家中,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的儒家代表人物是(  )
A.老子 B.墨子 C.孔子 D.孟子
9.(2020七上·嘉兴期末)“2000年前,丝绸是中国的名片……”,与其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张骞通西域 B.商鞅变法
C.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 D.百家争鸣
10.(2020七上·嘉兴期末)下表东汉皇帝即位年龄表反映的历史信息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年龄 10 1 13 11 2 8 15 12 14 9
A.皇帝继位大多年幼 B.外戚宦官交替执政
C.东汉后期政局稳定 D.东汉阶级矛盾尖锐
11.(2020七上·嘉兴期末)《晋书 食货志》记载“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材料所指出的当时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稳定 B.技术先进
C.劳动力充足 D.自然条件优越
12.(2020七上·嘉兴期末)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段。图中A政权的建立民族是(  )
A.匈奴族 B.鲜卑族 C.氐族 D.女真族
二、非选择题。
13.(2020七上·嘉兴期末)
我们生活的世界自然环境各异。阅读下图,回答问题。
(1)F是   运河,G是   洋, H是    海峡。
(2)A地区的地形区名称为   平原,其气候特征与图①②③④中的图   相吻合。这种气候分布面积最大的洲是     洲。
(3)图中①②③④四幅气候图中,表示热带气候类型的是    。④属于   气候,这种气候类型的特点是    。A、B、C、D、E五地中,全年降水量最少的是   地,1月份气温最低的是    地。
14.(2020七上·嘉兴期末)中华民族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中历史
图1 周初形势图 图2 战国形势图
材料二 下图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趋向示意图
材料三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拔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四 魏晋南北时期,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观察材料一中图1和图2形势图,指出图中诸侯国在数量及疆域上发生的变化,并概括这一变化产生的积极影响。
(2)依据材料三地图,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两种情形。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统治者”的“抉择”是什么?这一“抉择”产生了什么影响?
(4)结合上述材料,请谈谈民族交往对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比例尺
【解析】【分析】比例尺是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用公式表示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图中的比例尺是1∶200000,图上距离为3厘米,则实际他需要步行3×200000=600000(厘米)=6000(米);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比例尺是表示图上一条线段的长度与地面相应线段的实际长度之比。公式为: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比例尺有三种表示方法:数值比例尺、图示比例尺和文字比例尺。
2.【答案】B
【知识点】地形图的判读;方向
【解析】【分析】根据图中信息可知,①图中等高距是100米 , ②陈庄的地形称为鞍部,③张庄位于李庄西南方 ,④ 四村地势最低是张庄 ; ①②④ ,正确。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高度一定相同;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缓;相邻的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称为等高距,同一幅图中等高距是相同的。
3.【答案】D
【知识点】世界主要河流与湖泊名称与特点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河流具有航运,灌溉之利,被誉为大地的动脉,湖泊被誉为大地的明珠。湿润地区降水较多,河湖众多,水源充足。干旱地区降水稀少,河湖较少,降水季节性强,多为季节性河流。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河流,是指降水或由地下涌出地表的水汇集在地面低洼处,在重力作用下经常地或周期地沿流水本身造成的洼地流动。河流分类原则多种多样,按注入地可分为内流河和外流河;内流河注入内陆湖泊或沼泽,或因渗透、蒸发而消失于荒漠中;外流河则注入海洋。
4.【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
【解析】【分析】图一是半地穴式房屋图。半坡原始居民生活于黄河流域,气候干燥,他们居住半地穴式房屋。图二是干栏式房屋图。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于长江流域,气候潮湿,他们居住干栏式房屋。因此说导致干栏式房屋和半地穴式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环境的不同。
ABD三项都不是导致题干图中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两种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
C项自然环境是导致题干图中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两种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5.【答案】D
【知识点】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
【解析】【分析】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黄帝和炎帝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至今,海外华人常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海外华人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是因为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是由炎黄部落联盟发展而来的。
ABC三项都不是海外华人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的原因,不符合题意;
D项炎黄二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海外华人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的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华夏族的人文初祖--炎帝和黄帝的相关史实及学生的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华夏族的人文初祖--炎帝和黄帝的相关史实。
6.【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
【解析】【分析】商朝人把文字刻在龟甲或兽骨上,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有渊源关系。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历史,是研究商朝历史的重要资料,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
AC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项商朝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甲骨文,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7.【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
【解析】【分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周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随天子作战。故题干描述的是分封制。
AB两项是秦朝确立的制度,不符合题意;
C项礼乐制和题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分封制是题干描述的制度,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答案】D
【知识点】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思想家孟子曾经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他还认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
A项老子是道家代表人物,不符合题意;
B项墨子是墨家代表人物,不符合题意;
C项孔子是儒家代表人物,但和题干思想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孟子的识记能力。识记孟子的思想主张。
9.【答案】A
【知识点】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
【解析】【分析】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开通,中国的丝和丝织品源源不断的运往西域各国和欧洲。可见,与“丝绸是中国的名片”有直接关联的历事件是张骞通西域。
A项张骞通西域与“2000年前,丝绸是中国的名片……”相关,符合题意;
B CD三项所述均不符合题干主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张骞通西域,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10.【答案】B
【知识点】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给出的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当时继位皇帝年龄都很小。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ACD三项和题干表格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外戚宦官交替执政是题干表格东汉皇帝即位年龄表反映的历史信息出现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东汉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图表的能力。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形成历史观点。
11.【答案】A
【知识点】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依据“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可知,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北方战乱,北人南迁,带去先进技术和劳动力,南方战乱少,社会安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等。最主要原因是社会稳定。
A项社会稳定是题干材料所指出的当时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原因,符合题意;
BCD三项技术先进、劳动力充足、自然条件优越不是当时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12.【答案】B
【知识点】北方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朝代更替示意图”指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420年,刘裕废晋自立,东晋灭亡;420年—589年南方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即南朝;439年—581年北方先后出现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即北朝,南北朝并立。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统一了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政权是:前秦和北魏,淝水之战中,前秦政权被东晋战败,前秦政权瓦解。可见A政权是北魏,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
ACD三项和A政权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鲜卑族建立A政权,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北魏的建立相关知识及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南朝、北朝的相关政权。
13.【答案】(1)巴拿马;太平洋;白令海峡
(2)亚马孙平原;③;南美洲
(3)②③;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B;D
【知识点】大洲和大洋;世界气候类型和特点;世界主要地形的分布
【解析】【分析】(1)、根据图中信息可知,F是巴拿马运河,G是太平洋, H是白令海峡。
(2)、根据图中信息可知,A地区的地形区名称为亚马孙 平原,其气候特征与图①②③④中的图③相吻合。这种气候分布面积最大的洲是南美洲。
(3)、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图中①②③④四幅气候图中,表示热带气候类型的是②③。④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这种气候类型的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A、B、C、D、E五地中,全年降水量最少的是B地,1月份气温最低的是D地。
【点评】各大洲之间往往以山脉、河流、湖泊、运河、海峡等地理事物为分界线。苏伊士运河是非洲与亚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是北美洲与南美洲的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是亚洲与欧洲分界线;白令海峡是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南美洲与南极洲的分界线是德雷克海峡;直布罗陀海峡是欧洲与非洲的分界线。
14.【答案】(1)变化:诸侯国的数量减少了;秦、楚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大。积极影响:有利于局部的统一。
(2)边疆少数民族内迁和中原汉族南迁。
(3)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推行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方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观察图一周初形势图和图二战国形势图可知,两幅图中的诸侯国的数量减少了;秦、楚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大。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诸侯国之间不断的展开兼并战争,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大,加速了统一的步伐,促进了民族融合。
(2)依据材料二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有两种情形,一是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内迁,一是中原汉族南迁。
(3)针对材料三遇到的问题,“北魏统治者”孝文帝进行改革,推行汉化措施。“北魏统治者”的“抉择”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民族交往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故答案为:(1)变化:诸侯国的数量减少了;秦、楚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大。积极影响:有利于局部的统一。
(2)边疆少数民族内迁和中原汉族南迁。
(3)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推行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诸侯争霸、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民族大融合等知识及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诸侯争霸、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民族大融合的相关知识。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